更新日期:2012/04/28 22:38:11
學習次第 : 進階
日期:2012/04/28 22:37:40 喇嘛網 編輯部
(二之二)
戊二、學菩薩行(分二)
己一、總學大乘(分二)
庚一、總學六度(分六)
辛一、修學布施(分二)
壬一、思維布施的利益
壬二、正修布施
辛二、修學持戒
辛三、修學忍辱
辛四、修學精進
辛五、修學靜慮
辛六、修學般若
庚二、別學止觀
己二、別學金剛乘
壬一、思維布施的利益
施乃滿眾生願如意寶 斬斷慳吝心結勝兵器
勇悍心力所生佛子行 美名遍揚十方之根基
布施有什麼樣的利益呢?「施乃滿眾生願如意寶」,在世間有很多的眾生,他缺乏衣食,相當的貧困;透由有心人修學布施,能夠滿這些眾生的心願,所以布施就像是如意寶般的珍貴。「斬斷慳吝心結勝兵器」,有些人他雖然擁有錢財、擁有各種的資具,但是內心當中非常的吝嗇,有時縱使生起布施的念頭,他也會覺得:「我是不是布施太多了一點?」或者是:「我在布施之後,我所擁有的錢財到最後會不會用盡?」他內心當中難免會生起吝嗇的念頭。要如何斬斷內心當中吝嗇的心結呢?透由心中不斷的串習布施,布施是斬斷慳吝心結最鋒利的一把兵器。
「勇悍心力所生佛子行」,如果平時我們能夠不斷的去思維,透由內心的力量,去布施我們的身體、資財以及善根的話,到最後行菩薩行對我們來說,會是相當容易的一件事,所以提到「勇悍心力所生佛子行」。「美名遍揚十方之根基」,對於缺乏衣食的貧困者,如果我們能夠滿他們的願,這時我們的美名會遍揚十方,對於我們要攝受其他的有情,會是很好的一種工具。
壬二、正修布施
了知此理智者應依止 遍施身財善根之善道
瑜珈行者我如此修持 汝欲解脫亦應如是行
在了解布施所產生的利益之後,「了知此理智者應依止,遍施身財善根之善道」,在內心中我們必須要不斷的去練習,布施我們的身體、資財以及善根給周邊的人。當下我們雖然沒有辦法馬上把這些東西都給予別人,但至少要在內心當中,不斷的練習想要布施的這顆心。
「瑜珈行者我如此修持,汝欲解脫亦應如是行。」
辛二、修學持戒(分二)
壬一、思維持戒的利益
壬二、正修持戒
壬一、思維持戒的利益
戒如淨水洗滌惡行垢 亦如月光滅除煩惱熱
身處眾中如須彌威嚴 無須以力威嚇眾皆敬
「戒如淨水洗滌惡行垢」,持戒就如同乾淨的水,能夠洗滌惡行的污垢,「亦如月光滅除煩惱熱」,透由持戒防範身語,更進一步的能夠遮止心中的煩惱。我們之所以會想要偷別人的東西,是因為內心有貪念;之所以會想要去傷害別人,是因為心中有瞋念在作祟。所以一開始如果能夠透由持戒,來防範身語的行為,更進一步的,會讓我們心中的煩惱減輕,所以提到「亦如月光滅除煩惱熱」。
「身處眾中如須彌威嚴」,須彌山是眾多的高山當中最高大的,而持戒的人,不管是出家法師或是在家居士,在眾人當中都會顯得格外的莊嚴。「無須以力威嚇眾皆敬」,一位持戒的人,他並不需要威脅別人,別人就會很自然的來靠近他。
壬二、正修持戒
了知此理於正受淨戒 諸善士應守護如眼目
瑜珈行者我如此修持 汝欲解脫亦應如是行
「了知此理於正受淨戒」,在了知持戒所帶來的諸多利益之後,對於我們所必須受持、必須持守的淨戒,「諸善士應守護如眼目」,就如同保護我們自己的眼睛,我們應該要好好的保護我們所受的戒律。
「瑜珈行者我如此修持,汝欲解脫亦應如是行。」
辛三、修學忍辱(分二)
壬一、思維忍辱的利益
壬二、正修忍辱
壬一、思維忍辱的利益
忍為諸具力者妙嚴飾 煩惱逼時最勝之苦行
如金翅鳥防瞋蛇怨敵 防禦惡語兵器堅韌甲
修學忍辱能夠帶來什麼利益呢?「忍為諸具力者妙嚴飾」,在這句話裡面有特別的提到「具力者」,在世間如果一個有力的人,欺侮一個弱小的人,這時縱使弱小的人他安忍,別人也會覺得說:「你本來就應該要忍,你是不得不忍,因為你根本沒有反抗的力量。」但相反過來,如果今天有一個弱小的人,他去傷害一個有勇氣、有力量的人,但是在傷害之後,具力的人他能夠修學忍辱,這會成為眾人所讚歎的對象。周邊的人會說:「其實他是有能力反擊的,但是他卻沒有這麼做,這個人他的行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周邊的人會用這樣的言詞來讚美他,所以偈頌裡面也特別的提到,「忍為諸具力者妙嚴飾」。
「煩惱逼時最勝之苦行」,眾多煩惱當中,瞋是最容易生起;並且在生起之後,對我們所帶來的過患是最嚴重的。而什麼樣的苦行能夠防範瞋?唯有透由修忍,才能夠防範心中的瞋念,所以提到「煩惱逼時最勝之苦行」。「如金翅鳥防瞋蛇怨敵」,在過去,金翅鳥牠是專門抓蛇的;相同的道理,如果我們要防範心中的瞋念怨敵,這時就必須要透由修學忍辱來防範。「防禦惡語兵器堅韌甲」,當有人在辱罵你、毀謗你,說你是小偷的時候,這時如果你懂得安忍,對方縱使用非常惡劣的言詞在批判你,你內心也會覺得無所謂。所以他人所講的話,雖然是粗惡言,但是他並沒有辦法傷害到你的身心,所以修忍是最好的防禦,而提到「防禦惡語兵器堅韌甲」。
壬二、正修忍辱
了知此理應以諸方便 串習殊勝忍辱之鎧甲
瑜珈行者我如此修持 汝欲解脫亦應如是行
辛四、修學精進(分二)
壬一、思維精進的利益
壬二、正修精進
壬一、思維精進的利益
若披堅固不退精進甲 教證功德增長如初月
一切行儀皆具足義利 所作事業悉能如意成
「若披堅固不退精進甲」,所謂的「精進」是指對善法心生歡喜。「行善」並不是別人硬逼你,或是強迫你去做,而內心感到心不甘情不願;「精進」是指我們在修善的當下,內心對於當下行善的這件事情,而感到歡喜。所以內心當中如果能對善法生起歡喜的話,就如同是披上了精進的鎧甲,這時修學任何的善行都不會退轉。「教證功德增長如初月」,透由精進我們不斷的串習教證的功德,這時心續中教證的功德,就如同初月般不斷的增長。「一切行儀皆具足義利」,如果我們對於修善能夠心生歡喜,這就能夠防範我們去造惡,所以我們當下的所作所為都是有意義的。「所作事業悉能如意成」,透由精進的心,到最後我們想要成辦的事業,都能夠如願的成辦。
壬二、正修精進
了知此理佛子應勤修 滅除一切懈怠大精進
瑜珈行者我如此修持 汝欲解脫亦應如是行
辛五、修學靜慮(分二)
壬一、思維靜慮的利益
壬二、正修靜慮
壬一、思維靜慮的利益
定如國王能掌控自心 入定不動猶如山中王
出定能趣一切善所緣 能引身心堪能之大樂
「定如國王能掌控自心」,所謂的「定」、所謂的「靜慮」,是指我們的心能夠專注的安住在某一個境界上,就如同國王他能夠控制所有的人民;相同的,透由靜慮我們能夠掌控自心。「入定不動猶如山中王」,透由靜慮,我們在入定時,我們能夠一心不亂,這時如同「山中王」,這時我們的心就如同須彌般的穩固。「出定能趣一切善所緣」,並且在出定之後,如果我們想要轉換所緣境,這時如同水,在走的水道如果通暢的話,水走到哪裡都是很自然、很方便的一件事;相同的,如果我們的心,能夠非常專注在某一個境界上,在出定之後我們想要緣任何的所緣境,也能夠隨心所欲,所以提到「出定能趣一切善所緣」。「能引身心堪能之大樂」,透由修學靜慮,能夠淨化內心中的粗重,而在淨化了粗重之後,我們的身心都會因此而感到堪能,所以提到「能引身心堪能之大樂」。
壬二、正修靜慮
了知此理諸瑜伽尊主 應摧散亂怨敵恆修定
瑜伽行者我如此修持 汝欲解脫亦應如是行
辛六、修學般若(分二)
壬一、思維般若的利益
壬二、正修般若
壬一、思維般若的利益
慧乃照見甚深義眼目 根除三有根本之妙道
一切經典所讚功德藏 譽為滅除癡暗勝明燈
「慧乃照見甚深義眼目」,「慧」,是指證得空性的智慧。證得空性的智慧,能讓我們清楚的看見甚深空性的道理。「根除三有根本之妙道」,「無明」是三有的根本,透由證得空性的智慧,能夠連根去除三有的根本──也就是無明。「一切經典所讚功德藏」,在所有的經典當中,都讚歎證得空性的智慧,就如同是功德的寶藏。不管是小乘的行者想要成辦解脫,或者是大乘的行者想要成辦一切遍智,空正見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譽為滅除癡暗勝明燈」,在心中有了空正見,它就如同一盞明燈,能夠去除內心中愚癡的黑暗。
壬二、正修般若
了知此理欲解脫智者 應多勵力生起此妙道
瑜珈行者我如此修持 汝欲解脫亦應如是行
庚二、別學止觀(分三)
辛一、修學止觀(分二)
壬一、須止觀雙修的原因
壬二、正修之理
辛二、修學止觀雙運
辛三、修學「定中如虛空的空性」及「後得如幻化的空性」
壬一、須止觀雙修的原因
僅以一心專注之禪定 無力斷除輪迴之根本
以離寂止妙道之智慧 縱多思擇亦難滅煩惱
在修學止觀時,「止」跟「觀」缺一不可,如果僅修止或是僅修觀,會有什麼樣的問題呢?在偈頌當中提到,「僅以一心專注之禪定,無力斷除輪迴之根本」,在修學時,如果我們只修學一心專注的襌定──也就是止,但是沒有觀的內涵,這時光藉由止的力量是沒有辦法斷除輪迴的根本;相反的,「以離寂止妙道之智慧」,如果修行人遠離了「寂止」,也就是遠離了「止」,而僅修智慧的「觀」,「縱多思擇亦難滅煩惱」,縱使不斷的去思擇法義,也很難斷除心中的煩惱。所以光修止或是僅修觀,都是不合理的。
在這個偈頌裡面,前兩句有提到,「僅以一心專注之襌定,無力斷除輪迴之根本」,煩惱是輪迴的根本,所以僅修持「止」,是沒有力量來斷除煩惱的根本。應該說僅修止,是沒有辦法斷除輪迴的根本,也就是沒有辦法斷除煩惱。而第二句是指,「以離寂止妙道之智慧,縱多思擇亦難滅煩惱」,如果只有「觀」的力量,而欠缺「止」從旁協助的話,縱使我們不斷的去思維法義,也很難斷除現行的煩惱。所謂「現行的煩惱」,是指粗分的煩惱。這時不僅連煩惱的根本都沒有辦法斷除,甚至連現行的煩惱都沒有辦法破除。
壬二、正修之理
是故應以斷定實義智 騎乘堅固不動寂止馬
手持離邊中觀正理劍 摧滅一切邊執所緣境
並以如理思擇廣大慧 增長通達實性之智慧
瑜珈行者我如此修持 汝欲解脫亦應如是行
「是故應以斷定實義智」,第一句話當中有提到「斷定實義智」,也就是證得真實義的智慧,它就如同一位戰士,這位戰士所騎的馬匹,是什麼樣的馬匹?「騎乘堅固不動寂止馬」,戰士所騎的馬匹,是能夠安住在境界上的寂止馬。「手持離邊中觀正理劍」,而這位戰士,他手上所執持的是遠離常斷二邊的中觀正理寶劍,透由中觀正理的寶劍,「摧滅一切邊執所緣境」,它能夠摧滅一切的煩惱。
所以這四句話最主要是要指,當我們透由「止」的力量,而讓心完全安住在空性的狀態中,在此同時我們必須要透由「觀」的力量去思擇法義,藉由止觀雙修的力道,更進一步的能夠斷除我們心中現行以及煩惱的根本。
在上一段我們有提到透由止觀雙修,它不僅能夠斷除現行的煩惱,也能夠斷除煩惱的根本。「並以如理思擇廣大慧,增長通達實性之智慧。」
瑜珈行者我如此修持,汝欲解脫亦應如是行。」
辛二、修學止觀雙運(分二)
壬一、須修止觀雙運的原因
壬二、正修之理
壬一、須修止觀雙運的原因
非僅修專注心能引定 縱以如理思擇善觀慧
亦能引發殊勝三摩地 堅固不動安住實義中
平時絕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透由修學一心專注於境的三摩地,能夠引發心中的襌定,「非僅修專注心能引定」,但是不僅藉由止住修,能夠讓心中生起襌定的力量,「縱以如理思擇善觀慧,亦能引發殊勝三摩地」,縱使以觀察修,在不斷的串習之後,也能夠引發內心當中殊勝的三摩地。「堅固不動安住實義中」,並且透由觀察修,在引發三摩地之後,我們的心還是能夠一心不亂的安住在真實義的狀態當中。
壬二、正修之理
見已於此止觀雙運道 精勤修者實為最稀有
瑜珈行者我如此修持 汝欲解脫亦應如是行
辛三、修學「定中如虛空的空性」及「後得如幻化的空性」(分二)
壬一、須修此二法的原因
壬二、正修之理
壬一、須修此二法的原因
定中修習如虛空空性 後得修習如幻化空性
讚揚智慧方便雙運道 以此能度佛子行彼岸
「定中修習如虛空空性,後得修習如幻化空性」,安住在定的狀態當中,此時我們要修學的是如同虛空的空性,藉由修學如虛空的空性,能夠累積智慧的資糧。「後得」,指的是在出定之後,我們所修學的空性是如同幻化的空性,透由修學如幻化的空性,能夠累積福德資糧。「讚揚智慧方便雙運道,以此能度佛子行彼岸」,也就是透由累積了智慧以及福德的資糧之後,到最後我們能夠度脫輪迴,而到達佛子行的彼岸。
壬二、正修之理
了知此理諸具善緣者 不以片面之道而自滿
瑜珈行者我如此修持 汝欲解脫亦應如是行
己二、別學金剛乘:修學共道—波羅蜜多乘後,應趣入金剛乘
如實生起因果位大乘 二種勝道所需共同道
其後依止大舵手依怙 趣入密續教法廣大海
由修圓滿殊勝妙教授 令此暇身具足大義利
瑜珈行者我如此修持 汝欲解脫亦應如是行
「如實生起因果位大乘,二種勝道所需共同道」,在第一句話裡面,「因」是指波羅蜜多大乘,「果」是指密乘。在生起了顯、密二道的所需共道,也就是之前顯教的道理之後。「其後依止大舵手依怙」,更進一步的,在進入密乘之前,我們必須要依止一位具足德相的大乘善知識,「趣入密續教法廣大海,由修圓滿殊勝妙教授,令此暇身具足大義利。」
「瑜珈行者我如此修持,汝欲解脫亦應如是行。」
甲三、結行:將以上造論的善根迴向願成利益一切有情之因
為令自心串習此妙義 亦為饒益具善緣者故
諸佛所喜圓滿清淨道 淺易宣說所集諸善業
以此迴向祈願諸眾生 永不遠離此清淨妙道
瑜珈行者我如此發願 汝欲解脫亦應發此願
「為令自心串習此妙義」,宗大師之所以造《菩提道次第攝頌》,其中的原因,是因為希望自己能夠不斷的串習道次的內涵,「亦為饒益具善緣者故」,而以利他的角度來說,也希望這本論,能夠饒益具足善緣的修行人。因此「諸佛所喜圓滿清淨道,淺易宣說所集諸善業」,在此我所造的這部論主要的內涵,是十方諸佛所歡喜的圓滿清淨道,並且我以非常簡單、易懂的方式,來告訴後人道次的內涵是什麼樣的內涵。藉由造這部論所累積的種種善業,「以此迴向祈願諸眾生,永不遠離此清淨妙道。」
「瑜珈行者我如此發願,汝欲解脫亦應發此願。」
就如同我們之前所介紹的,《菩提道次第攝頌》又稱為《證道歌》。所謂的《證道歌》是指宗大師透由自己本身實修的經驗,而撰寫了這部論。以宗大師的本質,他雖然是文殊菩薩的本質,但是在我們一般凡人的眼中,他還是透由精進的修學,而到最後生起了圓滿的證量,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而他在生起證量之後,如實的告訴我門,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修學佛道。所以平時,要是我們有時間,應該多閱讀《菩提道次第攝頌》,並且在閱讀的過程當中,能夠一邊練習「顯現修」。所謂的「顯現修」是指,按照文義去思維之後,將文義所要詮釋的法類在心中現起,以這樣的方式來修學道次,對各位是很有幫助。
但如果各位的時間,不是這麼充裕,也可以念誦《功德之本頌》。在《功德之本頌》裡面,也清楚的告訴我們整個道次修行的內涵。所以有時間,我們可以念誦《菩提道次第攝頌》,但如果我們的時間比較不足,或者是比較匆促的話,我們也可以念誦《功德之本頌》。在一邊念誦的期間,一邊思維法義,這樣對我們要了解道次,或者是在內心中留下道次的習氣而言,都是會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