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7 22:01:39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 修習受戒儀軌
我今於此生,
善獲人身果,
現生佛家族,
成披如來子。
爾後我當為,
宜乎家族業,
慎莫染汙此,
無垢尊貴種。
二十一、修習受戒儀軌
前行:
觀想在自前虛空,真實明現著極為莊嚴、寬廣之蓮座,其上端坐著體性是具恩上師,外相現為釋迦世尊,世尊相好莊嚴、身色金澄,身著比丘三衣,右手結觸地印,左手結等持印,左手持缽,缽中甘露滿盈,在無漏智慧光蘊中結跏趺坐,普放佛光遍照有情,憶念著世尊真實圓滿具足佛身、佛語、佛意及利他事業功德。
觀想世尊正以慈眼垂顧著我與眾生,並以圓滿的身口意功德,在十方刹土度化無量眾生;世尊的周遭則環繞著無量無數的菩薩海眾,及一切清淨傳承的具相祖師,為大乘僧寶;在諸佛菩薩及祖師心中,皆具足滅道二諦之大乘法寶。前方真實明現著大乘三皈依境,內心由衷憶念著佛是皈依導師,法是正皈依處、僧是皈依助伴而生起皈依心。
接著請觀想在自己的後方,則有今生、累世的具恩父母、冤親債主、六親眷屬以及無量無數的輪回有情,有情心中具有無量的苦集二諦,憶念其情況心生不忍,內心由衷生起欲求救拔的慈悲心。現在以上信三寶、下悲有情的意樂,在尊貴的三寶前,至誠發願:得暇身必須利他,為能圓滿利他必須成佛,因此刻意造作修學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為動機,帶領眾生一起來淨除罪障、集聚資糧,學習與修習受戒儀軌,祈能如理思維,真實修行,得到相應,並成就三士道的功德。
首先帶領眾生,至誠向前方三寶皈依發心:
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修行諸善根,為利有情願成佛。
自系不淨牢獄中,應知有情亦如是,
緣諸眾生起悲憫,勤修無上菩提道。
勝菩提心珍貴寶,未發起者令發起,
已發起者不衰退,祈願輾轉得增上。
正行
茲分幾點,簡述如何修習受持菩薩淨戒儀軌之理。
一、思維受持菩薩戒的重要:
直接地說,一切佛道的心要在世俗與勝義二菩提心。故任有多少真實信解菩提心與空正見,即有多少的殊勝福德,何況具相生起?世俗菩提心則包括了願、行兩種發心,對此能有所修習與相應,功德必不可思議;尤其一旦具足行菩提心,縱然睡眠甚或放逸中也有功德。
那麼,如何區分願、行兩種菩提心呢?
中觀應成派的觀點是,凡是未得菩薩戒的發心,為願菩提心;凡是已得菩薩戒而不衰微的發心,為行菩提心。菩薩戒是以菩提心為心所依,不具菩提心固然難得菩薩戒;但是,令所發起的願菩提心得以轉成行菩提心的本質,主要也是因為具足菩薩戒攝持的緣故。同時,顯密二乘所共的偉大菩薩行被稱為菩薩學處、被視為圓滿成佛資糧的主因,也是由於菩薩戒攝持使然。這點,即如宗大師《五次第善顯炬論》說:
[ 若能荷負菩薩行重擔,則當受菩薩律儀,學彼學處。]
《福德本頌》也說:
[ 但若不行三律儀,唯此發心不為證,善知已於佛子戒,殷勤修習求加持。]
要言之,能令菩提心引證無上菩提果,能令菩薩於諸受苦更具心力、甘之如飴,能令菩薩成為佛之紹位、佛之王子與具大福者,能令菩薩立誓發願無厭無悔地修學難行苦行菩薩行,能令一切菩薩行轉成佛行,完全是基於菩薩戒的關係。三世諸佛必經之道,所有菩薩共同行持的唯一要道便是在此菩薩戒,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因為是一切過去菩薩已學、一切未來菩薩當學、一切現在菩薩正學――故鬚髮心歡喜求受,如理受戒而護戒。
二、思維受戒的條件:
一般而言,受持任何佛教律儀皆須具足相對的條件與順緣,菩薩戒也不例外。那麼,所謂善得菩薩戒是什麼意思呢?是指正式透過儀軌,在一位具足菩薩戒的善巧阿奢黎前,三次隨念羯摩正授所得的一種續流相續的堅固承諾守護的能斷心體。應作而作、不應作而不作即是守護,不應作而作、應作而不作即是違犯。所以,可以從中看出,除非具足條件,否則受戒並一定得戒。
如果這樣,受而能得菩薩淨戒所不可或缺的條件是什麼呢?至少有幾項,譬如:
1.依於具相儀軌與師承而受。
2.對大乘三寶――特別是對授戒上師具足清淨猛利的淨信皈依。
3.愛樂大乘法。
4.悲湣眾生苦,心生不忍而欲求救拔。
5.常行淨除罪障、累積資糧的法行。
6.深信業果,秉性善良,樂於斷惡修善。
7.已具足了菩提心的覺受與相應。
8.一心為了利他成佛而受戒,如雲:
[ 我今發心受戒,不為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9.已粗略觀閱菩薩法藏,了知菩薩戒條及學處。
10.已心猛利欲學一切菩薩學處的欲求。
再者,菩薩戒與別解脫戒、密宗戒的差別,在於受戒前應先閱讀菩薩法藏,了知戒條與學處,同時最初也可在佛像前,觀想佛菩薩現臨在前而正受,而且也有兩種受戒法:自然受戒(如龍與色界天非從他受,是為自然受戒)與從他受戒;欲界人天則為俱有兩種受戒法,因此受戒身也並不僅限於人道,如天、龍等。此外,雖然受持菩薩戒的所依身僧俗皆有,男女平等;但是,究實說來,受菩薩戒最殊勝的所依身仍是比丘、比丘尼身。凡此也顯示了菩薩淨戒的一些特色。
三、思維受戒儀軌有哪些宗規:
關於受戒儀軌,一般有四種宗規,即:
1.是如《入行論》所傳,願行二心儀軌同受。
2.是如《菩薩地論》,無著菩薩的宗規。
3.是如《集學論》的宗規。
4.是如與密法有關的受戒儀軌。
此中,所謂願心儀軌即是發願菩提心儀軌,又稱 [ 具誓言 ] 的願心儀軌,一般是指能修學今生與來世不退發心之因,並且緣著所發願心,承諾永遠不舍菩提、不舍眾生,如此受軌而立此誓願;如果無力立此誓願,僅想一心為利眾生願成佛即可。所謂行心儀軌,是指發行菩提心儀軌,也就是當下所說的具相菩薩戒。若就次第上說,應先受願心儀軌,此願心堅固已,再授以行心儀軌,這才是善能堅固完具菩薩淨戒的方便。
在此,即是依於無著菩薩的宗規,而略述正行修習受戒之理。
四、正行修習受戒之理:
這可區分為前行、正行、後行等三行儀軌,首先是前行儀軌,分有五項,依次是:
1.隨念授戒祈請文:
即求受戒者恭敬合掌,向能授戒師祈請白言:
[ 祈請大德存念,我今欲於大德所乞受一切菩薩淨戒;若我並無諸障損,惟願哀湣聽受。]
如是乃至三次隨念。
2.舉問遮難,又分三點:
①為令求受戒者能不舍所發願心,誓願堅固受持淨戒,所以能授戒師於彼一一問難而作是言:
[ 善男子應當聽受,汝今於諸有情,願意未得度者令其得度否?未解脫者令其解脫否?未安穩者令其安穩否?未涅槃者令其般涅槃否?紹隆佛種令不中斷否?]
求受戒者皆應答言:
[ 願意。]
如是各自一次問答。
如上所問的四種欲求或四種願意,即:[ 未得度者令其得度、未解脫者令其解脫、未安穩者令其安穩、未涅槃者令其般涅槃 ],這或稱為 [ 四種誓願 ]。關於四種誓願之義,也有三種說法,其一是《菩提道次第廣論》,如其次第,是指為令有情息滅苦諦、斷除集諦、現證滅諦及修習道諦;其二是《菩提心釋論》,如其次第,是指為令有情離苦苦、離壞苦、離行苦及令第十地菩薩趣入無上密法成就佛果;其三是有賢論師的主張,如其次第,是指令已斷煩惱障的阿羅漢離所知障、令具足煩惱障者離煩惱障,令具非福業者離三惡道苦及令一切有情證得無住涅槃。
接著,能授戒師又問:
[ 汝今欲受菩薩淨戒,非為競勝他人否?非為他人自在、驅使否?]
求受戒者應答:
[ 不是。]
知而信,由信而持,所以能授戒師又問:
[ 於諸菩薩經藏(特指《華嚴經》)、論藏(特指《菩薩地論》)
已聽聞否?]
求受戒者應答:
[ 少許聽聞。]
又問:
[ 已有知解否?]
應答:
[ 少許知解。]
又問:
[ 具足信心否?]
應答:
[ 具足。]
又問:
[ 有力持守否?]
應答:
[ 有力持守。]
3.具備資糧:
即為了受持淨戒,必先去除逆緣、具足順緣,故作淨罪積資法
行,此分為二;
①隨文作觀而共誦一遍《華嚴經》《普賢七支行願》或《入行論》《懺悔品七支行願》
4.請速授戒:
即求受戒者合掌向能授戒師作如是祈請:
[ 惟願大德哀湣,速疾授我菩薩淨戒律儀。]
如是乃至三次隨念。
5.複問遮難:
即為了令彼證知堪作大乘種性,並能更為堅固所發願心,所以再
由能授戒師向求受戒者作如是問:
[ 汝如是名,善男子或法兄弟,汝是菩薩否?]
求受戒者應答:
[ 是。]
又問:
[ 發菩提願否?]
應答:
[ 已發。]
至此,雖已善為證成求受戒者堪能受戒,但卻不必然在現前大德前受,故續更問:
[ 欲於我所,受諸菩薩一切學處、受諸菩薩一切淨戒否?]
應答:
[ 願意。]
如是回答,才能正式授戒。
其次,是正行儀軌。即:
能授戒師先行開示正授的念誦文軌的要義,令提正念:求受戒者則右膝著地或胡跪合掌,垂聽能授戒師如是念文:
[ 汝如是名,善男子應當聽受。如是學處,如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如是學處,如是淨戒,未來一切菩薩當具;如是學處,如是淨戒,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於是學處,於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學。如是菩薩一切學處一切淨戒,謂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汝能受否?]
求受戒者應答:
[ 能受。]
如是三問,三答能受,且在第三者 [ 能受 ] 時,即應觀想得戒,納受戒體;或者菩薩戒未得者令已新得,得已衰微者令其恢復,得已未衰微者令其倍加增長。
最後,是後行儀軌,分為五項,依次是:
1.啟白請證:
即由能授戒師先行頂禮十方(即四方,四維及上下方)或六方(即四維攝在四方)諸佛如來,而後站立,恭敬合掌念雲:
[ 某名菩薩(通常念一主要求受戒者名)等,今已於我某菩薩所(能授戒師自稱己名),乃至三說受菩薩戒。我某菩薩己為某名受戒菩薩作證,惟願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第一真聖,於現不現一切時處一切有情皆現證者,於此某名受戒菩薩亦為作證。]
如是乃至三說。
接著,能授戒師又作宣示,念誦下文:
[ 如是受戒羯摩已,從此無間,普於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現住諸佛、已入大地諸菩薩前,法爾相現。謂於座處起震動相,由此表示如是菩薩已受菩薩所受淨戒。爾時十方諸佛菩薩複於如是菩薩法爾之相,生起憶念,由憶念故正智見轉,由正智見轉,如實覺知某世界中某名菩薩於某菩薩所正受菩薩淨戒。諸佛視此受戒菩薩如子,菩薩視此受戒菩薩如弟,生親善意,眷念憐湣。由佛菩薩眷念憐湣,令是菩薩希求善法,倍複增長,無有退減。當知是名受菩薩戒啟白請證。]
2.贊彼功德:
即如是諸菩薩既已受持菩薩淨戒律儀,當知功德或勝利,此如《入行論》說:
[ 我今於此生,善獲人身果,現生佛家族,成彼如來子。爾後我當為,宜乎家族業,慎莫染汙此,無垢尊貴種。]
即應廣為開示受戒的勝利,並予告誡:既已執持成佛之道,所得暇滿人身極具意義,故應於菩薩,亦當如是而行。
3.不率爾宣示菩薩淨戒:
即能授戒師告誡諸已受戒菩薩,雖已具足受持究竟菩薩戒規,但於嗔憎背舍菩薩法藏的不信有情,終不能不觀是器非器,率爾宣示文句令彼了知。因為如是有情聞已不能信解,以無知邪知故,便生譭謗,乃至口出惡語、意著惡見,即得無量大罪,所以不應草率隨意地顯示自己受持的菩薩淨戒。
4.獻酬謝曼達。
5.最後,清淨廣大回向。
五、 結語:
第四世班禪大師說:
[ 三世諸佛唯一道,心受清淨佛子律,修學大乘三種戒,勤發精
進求加持。]
這是說,歸根究底,菩薩戒是三世諸佛成等正覺的必經之道,舍
此無由,凡是一心志求覺悟有情的菩薩行者亦皆如是,必須令彼清淨的佛子律儀――菩薩戒――在心續中未生令生起、已衰微令恢復、未衰微令增上;為此,理應勤發精進受持淨戒,修學大乘菩薩律儀的三種戒法――依次是斷惡為本質的攝律儀戒、修善為本質的攝善法戒、利他為本質的饒益有情戒,如是祈求加持相應,令成佛道。這是偉大殊妙的祈請文,我們也應如所述而正修習。
要言之,發菩提心、受菩薩戒、學菩薩行、證菩提果,不但是大乘佛道的修學精要,而且也必須依於前後次第而成辦。此中,菩薩淨戒極為重要,是顯而易見的,如果能夠為了受持菩薩淨戒而勤發精進、身心疲勞也都是頗具意義的莊嚴之事,甚至因此而墮落也極應理。格魯派祖師蔣揚協巴尊者曾說,無始生死以來,迄今不斷隨業力投生三惡道無數無盡,但因受了菩薩淨戒違背律儀而致墮落三惡道的,到目前為止未曾有過;因此,縱然因為受了菩薩淨戒而墮落三惡道,仍是值得,因為心續早已種下法習,仍得依此增上。這段話說得直接,指出我們輪回流轉的實況,也提示了受持菩薩淨戒的重要,頗值深思。
想想:今生已得暇身,蒙師攝受,值遇正法,堪能聽聞修習菩薩法藏,堪能受持菩薩戒法――無始以來應該沒有比今生得到更好的機會了;當此之際,如果仍然一再地退舍或放棄,極不應理。無論如何,必須設法讓自己具足條件受戒、正受納體、清淨持守;同時,應恒常思維問遮難時或正授文的 [ 四種誓願 ] 的旨趣,並且善為結合寂天菩薩的偉大發願:
[ 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
如是依戒修行,心法結合,才是 [ 依佛密意善受持 ] 之義吧!
後行:
觀想前方明現著大乘三寶皈依境,後方是一切具恩如母有情,以此修習受戒儀軌的功德,回向自他眾生成佛,尤其自他心續得生起菩薩淨戒的證量,成就三士道功德。並將此學習道次第教法的殊勝功德,以清淨動機廣大回向:
回向具恩上師、南傳、藏傳、漢傳的師長都身心安康、常轉*輪。
回向南傳、藏傳、漢傳的聖教,久住世間。
回向不同道場、團體、寺院法務興隆,以法攝眾。
回向三寶慈光遍入眾生心海中。
回向在不同道場修學不同法門的佛弟子,皆能依法調心。
至誠回向遍虛空、盡法界一切有情離苦得樂。
回向我等能早日發起愛他勝自的菩提心。
回向我等生生世世依止大乘善知識,圓滿大乘佛道,成佛利他沒有障礙。
一切諸佛菩薩的回向,即是我的回向。
至誠感恩上師、三寶、眾生的恩澤。
觀想這一切都是唯名假立,無微塵許的自性。
惟願父母眾生具安樂惟願一切惡趣恒為空
任彼菩薩于何地安住惟願彼等諸願皆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