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4/03 喇嘛網
宗喀巴(意為湟水濱人,是信徒對他的尊稱),原名羅桑智華,一三五七年(元至正
十七年)十月十日誕生於現青海湟中縣魯沙爾鎮。其父魯本格,母香薩阿切,兩人都
是很虔誠的佛教徒,生子女六人,宗喀巴排行第四。
宗喀巴三歲時,西藏噶舉派高僧噶瑪巴‧饒貝多吉自西藏往內地途經青海,為宗喀巴
授近事戒,取名更嘎寧保,並預言:「此童子後當往藏中,主持正法,猶如第二能仁
也」。七歲時削髮出家,在夏涼寺(青海化隆縣境內)受沙彌戒,高僧敦珠仁欽對他
異常器重,愛之如目。宗喀巴學經十載,在佛學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十六歲時,
在師父敦珠仁欽的鼓勵資助下,赴西藏深造,先後在直貢寺、聶塘寺、薩迦寺等許多
寺院廣參高僧名師,研習顯密經論,他每學完一部重要經典,就在寺院立宗答辯,釋
難則勢如破竹,酬問則音同叩鐘,在僧迦界中漸有聲譽。
宗喀巴進藏後,再未回過青海,但是由於他聲名遠播,故其家鄉有關於他的靈跡的傳
說。據說,他誕生後從臍帶滴血處長出一株白旃檀樹,其十萬片葉子上每片自然現出
一尊獅子吼佛像(釋迦佛之一種),故名「袞本」(意為十萬身像)。又說,他二十
二歲時,其母寄白髮一綹,並在信中說:「吾今年邁體衰,盼兒務必返里一晤」。宗
喀巴為學佛而決意不返,給慈母和姊姊寄去用自己鼻血繪成的自畫像各一幅,獅子吼
佛像一軸,並在信中說:「若在我出生之地以十萬尊獅子吼佛像及菩提樹(即白旃檀
樹)為胎藏建一佛塔,則如同親晤兒面」。次年,在信徒資助下,宗喀巴之母將白旃
檀樹用綢緞包裹,與印成的十萬尊獅子吼佛像作胎藏,周圍砌石加固,建成一座蓮聚
寶塔(即今大金瓦殿內的大靈塔),以紀念大師誕生。此塔莊嚴宏偉,是塔爾寺最重
要的聖跡。因先建此塔,後建本寺,故俗稱「塔爾寺」。
宗喀巴三十歲時受比丘戒,為廣大僧眾宣講四部論,之後住拉薩河下游之蔡寺閱讀藏
文大藏經《甘珠爾》,在極樂寺講經傳法。尤其在學者蒼萃的門喀扎喜棟寺,為僧眾
同時宣講十七部論,這是他在衛藏講學宏法的傑出業跡。四十二歲時智增慧廣,對顯
密教經論造詣愈深,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體系,並進而展開了對社會有影響的宗教活動
。四十三歲起,用十年時間,一方面寫出了闡明他自己體系的重要著述,如《菩提道
次第》、《密宗道次第》、《格言精要》等合乎正理、經教、正因的純正顯密論著十
九部;另一方面則大力弘揚戒律,提倡僧眾不分顯密必須嚴守戒律。他的一切活動,
都得到明朝闡化王扎巴堅贊的資助和支持。一四零九年宗喀巴五十三歲時,在帕竹地
方政權資助下,在拉薩大昭寺前首次發起正月祈願大法會(即傳召大會),為釋迦佛
塑像飾以金冠,使之成報身(受用身)佛像,並向八千餘僧眾發放供養。宗喀巴針對
西藏佛教界出現的一些弊端(如佛教戒律廢弛,僧侶生活放蕩等),發起了一場改革
西藏佛教的運動,主張先顯後密,顯密兼修,要求僧眾恪守佛教戒律,糾正了當時佛
門中日益頹敗的風氣,推動了藏區佛教文化的發展,獲得信教群眾的敬仰,由此創立
了西藏佛教的一個新教派----格魯派(意為善規派)。僧人皆戴黃帽,故俗稱「黃教」
。同年在拉薩東建立甘丹寺,宗喀巴任第一任法台。此後,其諸大弟子紛紛在各地建
寺弘法。
一四一九年(明永樂十七年)即藏曆土豬年十月二十五日,我國佛教史上著名的宗教
改革家宗喀巴在甘丹寺白色寢宮裡圓寂,享年六十三歲。後由他的大弟子嘉操杰、克
珠杰繼承了法位。以後形成活佛轉世制度(即達賴和班禪兩個神職系統)。達賴(蒙
語,大海的意思)從三世開始轉世,一、二世達賴是追認的,嘉操杰被追認為第一任
達賴,沿襲到現在的這一世達賴是第十四世。班禪(藏語,大學士、經人的意思)從
四世開始轉世,一至三世班禪是追認的,克珠杰被追認為第一世班禪,沿襲到這一世
班禪是第十世。在清朝和蒙古和碩特部的支持下,他所創立的格魯派逐漸成為西藏地
方執政的教派,並在西藏、青海、甘肅、寧夏、四川、內蒙古等許多地區廣泛流行,
成為藏傳佛教中最大的教派。
《本文摘自「塔爾寺簡介」,蔡大光編,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西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