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心傳錄(擇師) 

蘭仁巴 著  

多識仁波切 譯

 

從一個學法弟子的角度講,拜師是萬世大計,選好上師可以萬世受利,選不好就會墮入罪惡的深淵。拜師如就醫,若逢到良醫,可以治好病,逢到庸醫不但治不好病,還會要命。病中最可怕的不是影響肉體的疾病,而是影響精神健康的疾病,因為前者只影響今生一世,而後者卻能影響萬世的苦樂。我們這些人所害的是無明煩惱病,是深入到心性深處的最可怕的病,世上的人治療一個肉體上的小病,尚且選擇良醫,何況我們害的是最難治的大病,豈能隨便請人治療?因此,選師必須十分慎重。

 

  選師不能看名氣大小、地位高低、信徒多少,也不能看有沒有裝神弄鬼的神通之類,而要看具備不具備經續中明確指出的那些可做上師的德性。想做上師的人要以經續中提出的德性形相衡量自己,提高自己,想拜師就學的人,也要以這些德相條件衡量投靠的物件。

 

下面分別介紹授戒,傳法,灌頂上師的必備德相——即必備條件:

 

一、傳戒上師的五條德相

 

  《戒律三面頌》中規定:

 

  “戒行清淨知律儀,愛護病弱居處淨,財法二施饒益眾,及時傳教好上師。”其含義歸納為如下五條;

 

  l、戒行清淨——是指能嚴守所受戒律、無戒行破損暇疵者,向人授近圓戒的戒師除戒行清淨無暇之外,還需要具備受過近圓戒,已過十年的戒齡。

 

  2、通曉律儀——即傳戒的戒師必須要懂戒法法規,禁戒、犯禁懺悔儀規等。

 

  3、有慈悲心——戒師要以財施法施護養四眾弟子,要特別照顧年老體弱、病殘的弟子,這就需要有高度的慈悲心;

 

  4、居處清淨—一居處指生活環境和周圍的人際交往。居處清淨,就是居住環境、做事、人際交往都不能有損于戒行清淨德相。

 

  5.知時機—一傳戒傳法都講時機,還有節令性律儀,授戒適當年齡,犯禁時間長短等律中規定的有關時間性知識都必須掌握。

 

  以上五條在《上師供養儀規》中歸納為“德性”和“學問”兩條。

 

  l、德性—一包括信德、戒德、善良慈悲德性等;

 

  2.學問—一學問有多種,但傳戒傳法上師必備的學問是戒、定、慧三學。

 

二、大乘道上師的十種德相

 

  彌勒在《經莊嚴論》中對大乘師的德相做了如下的界定:

 

  “善師須具戒定慧,德勝勤奮學問廣,具有正見善解說,富有慈悲有耐性。”在菩提道次中講的《經莊嚴論》中的這十條。現簡介如下:

 

  1、具足戒性——戒的本意是“調伏”,即調優粗野的身心,使之變得和順、使一切行為符合棄惡揚善,自利利眾的三乘道德標準;

 

  2、具足定性——定是心離外境五欲,守持心地清淨,是消除散亂混濁,心神凝聚沉靜,顯現正見的內心境界相;

 

  3、具足慧性—一慧指智慧,有分別思維活動的稱智,無分別思維活動的稱意,後者是定中智慧,是見道以上的智慧,常人無法得對。所以,這裏提出的作為上師條件的意德,是指一般的分辨是非善惡的智慧、知識、理論素質等等;

 

  4、具有廣深的學問—一做為一個大乘教法合格的上師,“五明”、“十學”都應掌握,但最主要的是要精通三藏教義。如講菩提道次的上師而論,《菩提道次》是三藏教義的總綱。如果在整體上不掌握三藏教義,很難講深講透這部大法。佛教中的每一部經典都是佛教總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不掌握佛教總體精神和教理大原則,就經說經,從文字表面上理解就會犯誤解曲解的錯誤,從此可知講經上師具備廣深學問的重要性;

 

  5、具有正見——正見就指緣起性空正見,二無我正見。正見是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經中說:“戒行比生命重要,正見比戒行更重要。”沒有正見就不可能有正信,正思維、正修持。一個沒有正見,甚至充滿邪見的人怎能做上師?怎麼會指引弟子入正道?所以,為人師者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正見。正見分概念性和直覺性兩種。後一種是見性真智的觀察境界,見道位以下無此種正見。上師條件中的正見是指概念性的理論性的正見,無此正見不但講不好“止觀”一類的高深佛法,就連輪回報應之類的基礎法也無法講深講透。

 

  6、德才優勝—一上師的德性、學問、才能一定要高於所教弟子。《親友集經》中說:“拜低劣者自墮落,拜相同者無進步,拜勝己者有長進,應拜優勝者為師。”元朝皇帝曾問八思巴;“你與你的叔叔班智達相比,誰的學問高?”八思巴答道;‘我叔叔學如大海,我從大海中只舀一瓶。”像大海一樣學問不是人人可以學到的,但學問見識必須高於所教物件是做上師的起碼條件。

 

  7、勤奮—一上師德相勤奮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指做上師的人必須首先自己要戒驕戒燥,謙虛對待學問,經常努力學習,勤奮修練,不斷地提高自己,一是指上師要勤於教導,勤於事業,以勤奮精進的精神教育弟子。

 

  8、善於解說—一即是熟練掌握語言表達技巧和邏輯思維規則,能夠把所講的理論知識,全面、準確、有條不紊地解說清楚。

 

  9、具有慈悲心——一慈悲心是成佛的種子,學佛的人,人人都不可缺少。尤其是傳法的上師若無慈悲心,就會貪心滋長,做出貪財賣法,敗壞佛門清名的種種醜事。若無慈悲心,那些社會上的窮苦信眾就沒有學法的機會。佛門講“法施”,戒禁賣法,賣法的罪過比殺人搶劫還重,沒有慈悲心,就會把“法施”變成“法市”。本來是抑制貪欲的佛法,就會被搞成助長貪欲的魔法。如此看來,為上師者清除貪心,發揚真正的慈悲心多麼重要。

 

  10、具有耐性—一眾弟子智力根器、思想素質、愛好習性各不相同,不但要善於因材施教,而且還應該具備那種百問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和教育低劣質弟子的耐心。

 

三、密教灌頂金剛師的德相

 

  《上師法五十頌》中提出金剛乘上師必具十三德相如下;

 

  ‘守持三正具慧心,能忍正直無欺詐,懂得藥咒驅魔方,具慈悲心通經教,掌握內外雙十法,懂得壇城製作法,精通密道修練法,信念堅定根處淨。”

 

  I、守持三正—一即身正不做殺盜淫;言正不說妄語、粗語、是非語,心正不生貪、嗔、邪見。

 

  2、富有慧心—一即思想敏捷有認識分辨能力,記憶力等正常以上智慧。

 

  3、能忍——一即忍辱、忍苦、忍修練道途中的種種魔難。

 

  4、正直——公正坦率、作風正派,言行一致,心地善良,不使心計等;

 

  5、無欺詐—-“欺”是欺騙別人,“詐”是自我偽裝,如不懂裝懂,無神通偽裝有神通,自稱佛菩薩,裝神弄鬼等不誠實作風。

 

  6、懂藥咒法—一懂得用藥物和密咒消病消滅之法。

 

  7.具慈悲心—一慈悲心是利眾行為的原動力。佛門事事時時不能離開慈悲心。即使誅殺惡魔,也不能離開慈悲心,否則就會犯戒。

 

  8、通曉經教——即通曉顯密教理。

 

  9、掌握雙十法——即內外雙十知識,後面另做解釋。

 

  10、懂得壇城製作法——壇城是本尊的國士名稱。灌何種頂,就用何種壇城,壇城分立體型、彩沙模型,彩繪圖、意境壇城等。灌頂上師必須瞭解壇城的含義、構造、質地、色彩、比例和壇城圖及模型的製作法。

 

  11、精通密道修練法——密道修練法包括事行部的六佛定、瑜伽部有相無相瑜伽,無上部二次第修法等

 

  12、信念堅定—一密法修持者必須具備對佛教的一般信念和對密教上師的特殊信念,堅定不移的信念。

 

  13、根處淨—一根處指眼鼻耳舌身等五根五識等保持清淨,不貪色香聲味觸等五欲,即不貪圖享樂。

 

  如果要灌頂還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l、具有具足德相的上師所傳純真的法脈傳統;

 

  2、沒有違犯誓言和密法根本戒的破戒行為;

 

  3、如法閉關密修,獲得規定成就,或者完成咒語的規定數量和燒施供養;

 

  4、精通灌項程式法規等。

 

  前面介紹的金剛乘上師德相十三條中第十條“雙十法知識’簡介如下;

 

  1、內十法:

 

  (1)護輪觀法;(2)護身符製作法;(3)瓶灌頂和密灌頂法規;(4)慧灌頂和語灌項法規;(5)誅殺對象與其保護神隔離法;(6)施食儀規;(7)金剛咒、意念咒、轉輪咒等咒語念誦觀想法;(8)激發功能訣竅;(9)安神開光法;(10)壇城觀修供養法。

 

  2、外十法:

 

  (1)繪製觀修壇城法;(2)懂得佛身瑜伽等瑜伽法;(3)懂手勢手印;(4)懂得伸屈弓步、馬步等腿部動作;(5)懂得金剛座、菩薩座等座式;(6)懂得誦咒法;(7)通曉燒供法;(8)通曉各種供養法;

 

  (9)懂得息滅、增長、勾攝、誅殺等法的使用法;(10)迎關收展等觀誦法。

 

  無上密上師要掌握“內十法”,下部密法師要掌握“外十法”,俗稱金剛師的“雙十條件”。

 

  上面簡要介紹了三乘上師應具德相,但學法修行,只是具足德相的善德上師不夠,還必須要有具足德相的善器弟子。這種具德相的上師和弟子相遇才能教學見成效。這種殊勝師徒因緣若不和合,雖良師也無法培養劣根成才,雖高才銳根弟子,也無法在庸師門下成大器。

 

  那麼求學的弟子應具備那些德相呢?

 

  提婆在《中觀四百頌》中說:“心正聰慧求上進,此乃堪稱聞法器。”這句話的意思是:具足心正、聰慧、求上進三種德相者,可以稱作接受佛法甘露的寶器。分述如下;

 

  1、心正——一是指沒有邪見、偏見、成見,心理正常、思想純樸、行為端正。心正的反面是心不正,在思想意識中沾有邪見、偏見、動機不純等許多污染,稱“不潔之器”,如髒盆。髒盆雖能盛接法露,但法露被污染變質成髒水,不能飲用;

 

  2、聰慧—一是指具有正常以上的認識思維能力,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等;聰慧的反面是愚鈍,即智力低下,認識思維能力差,記憶力差等,稱“不受之器”,如覆盆,雖天降甘露,覆盆無法得到點滴;

 

  3、求上進—一是指對所學之法具有濃厚的興趣,具有認真學習,刻苦鑽研、換而不舍、精進不息的追求精神;其反面是不求上進,不認真學習,所學不消化,不鞏固,聽過當做耳邊風,對這種情況稱“漏器”,如給無底爛盆灌水,邊灌邊流,存不下一滴,灌的再多也無益。

 

  在《菩提道次第》中的求法需要“去三種器病”、存“六種想”,三種器病就是上面說的“不潔器”、“覆器”、“漏器”三種;去三種器病,具備“心正”、“聰慧”、“求上進”三德,就是“正器”、“寶器”。

 

  求學時的“存六種想”是;

 

  1、求法者把自己當做就醫的患者想;

 

  2、把說法者當做醫師想;

 

  3、把所說法當做醫藥、處方想;

 

  4、把學修法當做動手術、吃藥治療想;

 

  5、把佛當做具最勝功德的大聖者想,生起無比敬仰心;

 

  6、把佛法看做最殊勝的智慧寶藏,生起保護繼承宏揚勝法,使之常駐人間之想。





主持人
蘭仁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