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師知見

可以依止的上師以及應該捨棄的上師

 

五濁惡世,真假難辨,堪布索達吉指出可以依止的上師以及應該捨棄的上師:

 

 

堪布索達吉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開示:

 

『 首先觀察上師:

  本來凡夫人很容易為友伴等暫時的因緣所改變,所以我們當于一切時處依止上師和善友。譬如,普通的一節樹木落到瑪拉雅的檀香樹林中,經過數年後,就薰染上了栴檀木的妙香。於是,這節普通的木材也會發出芬芳的檀香味。同樣,若依止具相的高僧大德,也會薰染上他的功德妙香,一切威儀也將成為大德那樣(如理如法)。如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雲:“如瑪拉雅樹林中,漂落普通一節木,枝葉滋潤出妙香,依止上師亦隨行。”

 

  如今處於五濁惡世,雖然圓滿具足眾多續部寶典中所講的一切法相的上師極為難得。但是,對於人們所依止的上師必須具備(以下)這些功德:未違犯外別解脫戒、內菩薩戒、密乘三昧耶戒--相續清淨;通曉經續論典——廣聞博學;對無邊的眾生如母對獨子般慈愛——具大悲心;精通外三藏、內密四續部的儀軌--(通達顯密);依靠修持實義于自相續中現前殊勝的斷證功德--(現前斷證);以佈施、愛語、同行、共事四攝事攝受具善緣的弟子--(圓滿四攝)。

 

如《功德藏》雲:“圓滿諸勝法相者,濁世力致故難得,三戒清淨之大地,多聞大悲潤心續,精通如海顯密儀,斷證淨慧果豐富,四攝鮮花奇爭豔,善緣弟子如蜂集。”

 

尤其是宣說密宗金剛乘之甚深竅訣要點的上師,必須具足諸續部寶典中所講的(下列條件):

 

獲得不間斷能成熟的灌頂--成熟相續;

 

沒有違犯灌頂時所受持的誓言和其他戒律--淨持律儀;

 

煩惱和分別念微弱--相續調柔;

 

精通一切密宗金剛乘基、道、果的一切續部意義--精通顯密;

 

面見本尊等念修之相皆已圓滿--念修圓滿;

 

現量證悟實相之義--解脫相續;

 

心相續周遍大悲心--唯求利他;

 

斷除了今生世間的貪執--瑣事鮮少;為了來世精進憶念正法--精進修持;現見輪回的痛苦,生起強烈厭離心,並且勸勉

 

他人(趨入正法)--厭世勸他;

 

以各種各樣善巧方便攝受調伏弟子--攝受弟子;

 

依照上師的言教行持,具有傳承之加持--具有加持。

 

應當依止如此一位上師。

 

如《功德藏》雲:“尤其宣講竅訣師,得灌淨戒極寂靜,通達基道果續義,念修圓滿證自解,悲心無量唯利他,精進念法瑣事少,極具厭離亦勸他,善巧傳承具加持,依如是師速成就。”

 

堪布索達吉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開示:應當捨棄的上師

 

應當捨棄的上師之法相:

 

 

堪布索達吉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開示:

 

  應當捨棄的上師之法相:

 

 雖然自相續中無有少許聞思修的功德,卻自以為我乃是某某上師的兒子或者貴族子弟84等,種姓方面已勝過其他人,並且現在我的傳承也是那樣的。這種如同婆羅門世襲相傳的門第觀念(並非佛教中所說的具相上師);或者雖然具有少許聞思修的功德,但不是以希求來世的清淨心而修持,而是擔心自己在某處失去上師的地位等。所作所為只是為了今生的目的,此師稱為如木磨85之上師。

 

  有些上師不能調伏弟子的相續,自己的相續也與凡夫人無有差別,無有絲毫特殊功德。但是其他一些愚笨之人對他生起信心,未經觀察便將其置於高高的位置,他獲得名聞利養後,自相續已改變,充滿了我慢,見不到聖者的功德,這種上師稱為如井蛙之上師。據說從前,有一隻年邁的青蛙長期居於井底。一天,一隻來自大海的青蛙到它面前。井蛙問:“你是從哪里來的?”海蛙回答:“我從大海來。”“你的海有多大呢?”“大海非常大。”“那麼,有此井的四分之一大嗎?”“不止。”“那麼,有沒有一半大呢?”“不止。”“那麼,有此井這麼大嗎?”“不止不止。”“不可能有那麼大吧?那麼,我們一起去看看吧。”於是,兩隻青蛙一同前去,見到大海時,井蛙(嚇得)昏倒了,頭頂裂開而死。

 

  未曾依止過智者上師,也沒有精進修學經續,孤陋寡聞;相續中煩惱粗重,無有正知正念,違犯戒律破誓言;相續比凡夫人還低劣,而行為卻如大成就者一樣,所做所為高如虛空;嗔恨和嫉妒心粗重,斷掉了慈悲心的吊索,這便是所謂的如瘋狂嚮導之上師,將弟子引入邪道。尤其是無有勝過自己的少許功德、遠離慈悲心菩提心的上師,乃稱為如盲人嚮導之上師,不知道打開(弟子)取捨之雙眼。如《功德藏》雲:“猶如梵志護門閥,顧慮失毀自地位,聞思非為來世果,猶如木磨之導師。雖與凡夫性不違,愚者起信置高位,獲得利養心傲慢,猶如井蛙之上師。孤陋寡聞破律誓,心劣行為高如天,折斷慈悲之吊索,若依狂師增罪惡。尤無勝己之功德,依無悲心名聲師,如依盲主大錯誤,欺詐相伴漂暗處。”鄔金蓮花生大士也說:“不察上師如飲毒,不察弟子如跳崖。”

 

  上師是生生世世的皈依處,也是開示取捨道理的導師。如果不善加觀察,遇到邪知識,將毀壞信士一生的善資糧,並且將失毀已得的暇滿人身。譬如,一隻毒蛇盤繞於樹下,某人以為是樹影而前去乘涼,結果被毒蛇害死。如《功德藏》雲:“若未詳細觀察師,毀壞信士善資糧,亦毀閒暇如毒蛇,誤認樹影將受欺。”





主持人
堪布索達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