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潘俊琳】
台灣經濟未來要持續成長,標竿學院創辦人施振榮表示,服務業的突破和國際化是關鍵所在。
施振榮認為,加強研發創新、提升製造業的附加價值,以及讓自有品牌國際化,這些現在都屬於服務業的範疇,畢竟在製造業大量外移的現況下,只有整合性的廣義服務業,能夠提高台灣的競爭力。
施振榮表示,台灣的服務業過去因為保護主義,因此不具國際競爭力,但以國內生產毛額來看,服務業是製造業的兩倍以上,相較之下服務業的改善空間及所能產生的效益,遠比製造業來得高,可說是有千倍的機會,但也有百倍的挑戰。如何突破這個瓶頸,是未來台灣30到50年的希望工程。
對於將服務業國際化,施振榮提出「整案輸出」的概念。首先就是要在台灣,先有創新整合的優質實務案例,以及具有相對較多的標準化,以利複製。然後借重科技產品及資訊通訊平台,做到控制品質、成本,最重要的則是重視長期的品牌經營,創造應有的價值。
若以微笑曲線看服務業,則左右兩端分別是創新商業模式,和具有誘因的落實機制,中間最辛苦的就是標準作業程序和人員培訓。
施振榮解釋,整案輸出必須以專業品牌行銷的概念,來帶動服務業國際化,並專注創新的模式,用外包方式整合現成、具優勢的價值鍊活動,專注端到端的最佳組合,以創造客戶價值及品牌價值。
在經濟由製造業轉型成服務業的關鍵時刻,施振榮呼籲,政府主管各種服務的部會,應由過去的管制,轉成管制和發展並重。
對服務業有長遠眼光的先行者,如能示範成功案例,將服務的思維由小而大、由近而遠,則能帶領台灣投入轉型服務業的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