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大師對“性空”的獨特正見

《宗喀巴大師應化因緣集》   修慧法師編述

 

西藏古代學者,對於佛陀所說“性空”的見地上,有一派人認為,所謂“性空”,就是“空無所有”。這種空是絕對的空,絕對的無。他們不但認為吾人日常所見所聞,是絕對的無,就連“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法,也加以否定了。所以他們認為修學佛法,只要懂得“萬法皆空”的道理,就是正確的見地,就可以成佛。這一派人一方面否認善惡因果,一方面卻又承認有解脫(立地成佛)的可能。這種“無因有果,有因無果”的說法,與外道斷滅的見解相同,故不合道理。
  
  另一派學者認為,“性空”的真義,是指世俗諦無,勝義諦有。換句話說,任何一法或一件東西,它的本體是實有的,是存在的;但是我們所看到的“外境”,是心裏所現出的假像,是絕對的無,是不存在的。他們認為勝義諦的空若不是實有,就無法建立生死涅槃、作受等業果,而成斷滅見了。
  
  這一派的講法,主張勝義諦有,和一般人認為“諸行無常,萬法皆有”是一樣的見地,仍然屬於“常見”。這是非常危險的,如中論雲:“若於空起執,斯人無可救。”
  
  龍樹菩薩認為有“於空起執”這種思想的人,是不可療治的絕對常見。因為這種人,認為萬事到頭來都是實有,而不是空,這樣勢必忽視善惡因果,從而忽視修學佛法應有的努力,甚至破壞戒律。按:龍樹菩薩是佛在楞伽經中,授記他為演說了義的標準士夫。因此修學大乘佛法的人,當以龍樹菩薩所說的教法為準繩。
  
  第三派是折衷的見地。這一派學者認為,若計為有,即是取相的執著,因為一切法既不是有,也不是無,可以說是空,也可以說不空。所以他們主張修習時,全不思惟“有我無我”、“是空非空”,以“不作意”為修真性,並以“不見”為見。這種說法,亦不合道理。有和無、常和無常、是與非、一與異,正好是相反的概念,都是一事物上的表遮兩門。心中若存一個“不作意”之念,即已作意;又不見,即成見與不見兩種。因此他們的說法,自成矛盾,是一種站不住腳的見地。
  
  又有一類自稱修定的人說,凡有分別計度的善行,都未離卻散亂,所以主張只專修實際真理,不必修任何善行。又說修真理時,不必以正理去觀察,只要在不尋伺中,勿追過去心,不迎未來心,於現在心亦不起造作,唯在明空無執之中,舍去一切分別,全不思惟,平緩而住其心,即能親見法身。這種說法,亦不合理。如果“全不作意、全不思惟”這種非一切種智的因,能得到一切種智之果的話,依此推之,那就應“種稻得生麥,種豆得生瓜”了。世間哪有這種道理? 這是徹底撥無因果的大邪見。
  
  以上幾派學者,之所以誤解“空性”,乃是不知“空”義即指“無自性”義,以至不是把勝義諦增益成實有,世俗諦損減成完全無,就是把一切因果作用給否定了。經論中處處提出由此邪見而起的惡行,會招受苦果,就像有人不知捕蛇的方法而去捕捉毒蛇,勢必為蛇所傷,無益反損。因此,《中觀四諦品》中說:
  
  “不能正觀空,鈍根則自害,
   如不善咒術,不善捉毒蛇。”
  
  宗喀巴大師對於西藏古德教學的各種異見,全運用他無垢的智慧,在《菩提道次第廣論》、《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中論釋》、《辨了義不了義善說藏論》、《緣起贊》等著作中,一一加以批判抉擇。宗喀巴大師的思想體系,是繼承聖龍樹菩薩師徒之意趣。理論基礎在於了知生死涅槃一切諸法,唯於所依事上分別假立,在勝義中是不可得的。然而在勝義上雖不可得,在世俗法卻都能成立,所以一切法皆自性空。這樣的正見,即是以性空之理,于名言中安立因緣業果等有作用。故雖名言亦不許有自性,但因果作用是肯定的。
  
  大師的《緣起論》之中心是這樣說:由於一切法自性本空,所以業果等緣起法才能生起,倘若自性不空,業果等緣起法就不能生起了。又由於了知諸法緣起之力,才能了知自性本空,因為業果等緣起法,須待眾緣才能生起,所以它的自性就是空的了。這樣從了知緣起上,也可以見到自性空之空與緣起有之有不但不相違,而且相輔相成。
  
  宗喀巴大師依文殊菩薩的教授,對於龍樹菩薩的中觀正見,如實通達,並且著書廣為闡明,在西藏古代大德中,實屬罕有。大師之上首弟子達瑪仁勤稱之為:
  
  “能斷三有根本道,緣起離邊之中見,
   未遇至尊上師前,一分亦未能通達。”
  
  又西藏古代學者,在宗喀巴大師未出世以前,對於唯識宗所說色的體相和遍計,以及安立遍計為無自性的法無我義,也難以如實說明。大師之心子克主傑,在釋唯識宗的教義時說:
  
  “諸未能顯示,甚深處密意,今開寶藏已,由此生歡悅。”
  
  從這裏可以看出,大師對中觀與唯識教義上,如實闡釋後所產生的深刻影響。
  
  大師在“發願文”中曾經指出:
  
  “由畏甚深真實義,妄執計度少分空,  
   永離此等諸惡見,願達諸法本來空。”
  
  這意思是說,空性正見的抉擇與證悟,是遍一切法而且極其微細,不能有絲毫妄執臆造和少分空的錯誤。然諸法本性空,應當從色法起,至一切智等所有一切法上,皆通達為無自性的空性,也只有通達這種空性的見,才為佛的究竟了義,最極圓滿之甚深中觀見。這就是宗喀巴大師教法中,正見之深義。

相關文章:
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 宗喀巴·羅桑札巴大師 編輯部 緣氣:(11399)
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 宗喀巴·羅桑札巴大師 編輯部 緣氣:(10045)
1168~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 宗喀巴·羅桑札巴大師 編輯部 緣氣:(9315)
宗喀巴大師師徒三尊唐卡 編輯部攝 緣氣:(8080)
◎1087~至尊 宗喀巴大師師徒三尊 editor 緣氣:(4471)
尊貴 宗喀巴大師生平事略 尊貴 宗喀巴大師 緣氣:(7954)
823~值遇三界法王大宗喀巴聖教願文講記 頗邦喀 緣氣:(9389)
766~藏傳佛教格魯派佛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 編輯部 緣氣:(8727)
674~宗喀巴大師 Tsongkapa~格魯派 himalayanart 緣氣:(8443)
673~宗喀巴大師 Tsongkapa~格魯傳承 himalayanart 緣氣:(7524)
672~宗喀巴大師 Tsongkapa~格魯派創始人 himalayanart 緣氣:(9178)
671~宗喀巴大師 Tsongkapa~格魯派 himalayanart 緣氣:(8937)
659~宗喀巴師徒三尊Tsongkapa 西元 1800 - 1899年 himalayanart 緣氣:(7680)
643~宗喀巴大師 ﹝4﹞Tsongkapa Himalayanart 緣氣:(7461)
642~宗喀巴大師 ﹝3﹞Tsongkapa Himalayanart 緣氣:(7411)
641~宗喀巴大師 ﹝2﹞Tsongkapa Himalayanart 緣氣:(7702)
640~宗喀巴大師Tsongkapa Himalayanart 緣氣:(8190)
639~宗喀巴師徒三尊Tsongkapa himalayanart 緣氣:(7860)
527~宗喀巴大師Tsongkhapa himalayanart 緣氣:(7683)
宗喀巴的論著 菩提道燈論 緣氣:(9409)
【No256】宗喀巴菩薩戒研究 王惠雯 緣氣:(10264)
【No212】宗喀巴中觀不共勝法 王堯教授 緣氣:(10036)
宗喀巴現觀莊嚴論金鬘疏三寶釋義 陳玉蛟譯 緣氣:(9985)
宗喀巴大師教法之特色 天易 緣氣:(8682)
至尊宗喀巴大師傳 法王周加巷著 緣氣:(7486)
宗喀巴的密法思想與著述(1) 緣氣:(8164)
宗喀巴的密法思想與著述(2) 緣氣:(10606)
布達拉宮及參觀線路介紹 ~菩提道次第殿 宗喀巴大師 緣氣:(7921)
格魯派始祖宗喀巴大師 周成英 緣氣:(9077)
甘丹寺的宗喀巴大師靈塔殿 王雲峰 緣氣:(8417)
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 釋恒強 緣氣:(9661)
宗喀巴大師著-證道歌 仁欽曲札 緣氣:(13331)
宗喀巴大師聖誕及涅槃日 緣氣:(10978)
文殊菩薩化身 - 宗喀巴大師 鄧來送 緣氣:(11489)
宗喀巴大師的六種造像 吉如·巴桑羅布 緣氣:(12481)
宗喀巴大師和格魯派的創立 緣氣:(9362)
宗喀巴大師 皈依發心儀 緣氣:(10147)
宗喀巴大師 往生極樂淨土願 ① 緣氣:(10116)
宗喀巴大師親手創建的黃教第一座寺院 王雲峰 緣氣:(4544)
青海宗喀巴文化研究為繼承挖掘藏傳佛教理論提供依託 王大千 緣氣:(7613)
宗喀巴祖師成佛紀念法會 格賴仁波切 緣氣:(11934)
宗喀巴改革藏傳佛教和黃教的興起 緣氣:(10124)
宗喀巴對以往藏傳佛教的改革和格魯派 緣氣:(10252)
拉薩大昭寺舉行活動 紀念宗喀巴大師成佛日 緣氣:(7695)
宗喀巴對於大 小乘戒相融之思考 上 緣氣:(9905)
宗喀巴對於大 小乘戒相融之思考 下 緣氣:(13598)
宗教改革家宗喀巴 緣氣:(7524)
宗喀巴大師對藏傳佛教文化的貢獻 索代 緣氣:(10356)
格魯巴 宗喀巴大師 中華民國國際藏傳佛教研究會 緣氣:(8230)
試析阿底峽與宗喀巴對神通的不同態度 高澤禎 緣氣:(8269)
*開智降魔的宗喀巴大師祈禱文(農曆七月祈福全家平安) 修慧法師 緣氣:(7077)
全球國家心靈藝術 宗喀巴大師 有史以來第一樽升空至太空宇宙 陳俊吉 緣氣:(7933)
七因果言教與自他換兩種教授,合併而修,此為宗喀巴大師教授,如何合併法?有何差別? 緣氣:(9303)
文殊菩薩無二別之宗喀巴大師”吉祥圓滿+“無量智慧”線上點燈” 緣氣:(8434)
VIP護持邀請函!人生可獲國家級三大寶藏 【龍藏經(正官版)】【國家寶藏金宗喀巴圖騰(正官版)】【國家寶藏幣(內在價值150美元)】【全球僅108個名額】 緣氣:(4419)

上一篇(宗喀巴大師親手創建的黃教) 回目錄 下一篇(宗大師對三界眾生真實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