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論(Byan-chub lam-gyi rimpa)是宗喀巴根據「菩提道燈論」(Byan-chub lam-gyisgron-ma)和阿底峽尊者(Atisa) 的三傳弟子霞惹瓦的略注,加以發揮補充而成,為宗喀巴學說的精要所在。本論共分廣略兩種,這是由於宗喀巴鑒於廣本過繁,利根人研究起來固有堪能,但智慧稍差的就難免望洋興嘆,又經弟子們的勸請,於是摘要而成略諭。菩提道次第廣論己由近人法尊法師譯為漢文;而略論則先有近人大勇法師的譯本,最近復有邢肅芝的譯本面世。
菩提道次第論主要是首先說明其學說淵源、說法師的條件、學法者的條件,然後闡明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不共上士道。廣論計二十四卷、略諭則僅六卷、廣略二論,文雖有多少之別,而意義則全同。但有關後分開出的「止」與「觀」的論列,略論僅在第一卷及第六卷說及一部份,廣論則用三卷的篇幅論「止」,又用八卷的篇幅論「觀」,止依「瑜伽」,觀依「中觀」;詳敘各家學說,深廣抉擇其了義及不了義,尤其是修行止觀方法的指導,乃是廣論的特色。據說廣論的止觀章就是西藏一般受學此論的喇嘛也不容易徹底了解,而講者亦多講授下、中士道和上士道的菩提心處而略止觀章。據廣論的漢譯者法尊法師自述,當時同學此論的有二十三人,而能圓滿聽畢的卻只有他一人。(註)這說明止觀章的艱深,但卻非常重要,因為它總攝了一切佛法中開示學佛者修行所須依循的途徑。本文所介紹的宗咯巴大師定學理論正是「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四至卷十六中有關修「止」論說的撮述,原應止觀並舉,方合宗喀巴大師原意,和廣論有關修觀部分理論文深義廣,筆者恐不便初學、故只介紹定學原理,希望引發讀者興趣,自可深入探究!
註: 參看法尊「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造作、翻譯、內容和題解」一文,載「西藏經義淺論」一四一至一四九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