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大師於第六勝生周火鳥年〈1357〉誕生於青海宗喀,三歲時於四輩噶瑪法王若必多傑〈1340-1383〉受近事戒,七歲從敦珠仁坡欽法王〈1309-1385〉受沙彌戒,名洛桑札巴;六歲至十七歲間,皆跟隨敦珠法王。十七歲以後,至三十六歲之間,遊歷衛藏各大經院,立宗答辯,並遍訪名師,廣學顯密諸論。年輕時智者之美名已傳揚各地。二十五歲受近圓戒。三十三歲時曾於雅隆門喀的札喜東,首日以口誦梵文經名為起始,一日十五座,講釋十五種經論,歷時三月講釋圓滿;其間有經論已講釋完畢,另以二部代之,故前後共計十七部。包括《量釋論》、《現觀莊嚴論》、上下《阿毘達磨論》、《律經根本》、慈氏五論後四部、理聚五論、《入中論》、《四百論》、《入行論》等重要印度大論。此舉不僅在西藏絕無僅有,於印度亦未曾聞,顯見大師慧力之深。三十六歲時帶領八大淨子至沃喀曲壟,勵力修行,積資淨障,通達甚深中觀正見,明瞭中觀自續、應成二派微細差別。爾後大轉法輪,重建戒風,晚年建甘丹寺,由「甘丹」,音轉「格魯」遂有「格魯派」之名。
大師事業之廣難以衡量,舉其要者,有四大事業:三十六遂在沃喀復建精奇寺,重修彌勒像,供養法衣、錫杖、缽、敷具、濾網等比丘資具,造慈氏讚《梵天冠冕》,作為重振戒律之緣起;謂之「重建精奇彌勒聖像」。三十九歲時在涅區講說毗奈耶教法,詳釋諸罪即懺罪之法,謂之「攝區大經教場」。五十三歲時,於正月神變節建立大願法會,從初一至十五,在拉薩廣作供養,並為兩座釋迦牟尼佛像獻佛冠、新衣等供物〈今大昭寺釋尊聖像原為化身像,即在當時轉為報身像〉;謂之「拉薩大願法會」。五十九歲時,於甘丹寺新建楊巴金殿,造密集、勝樂、金剛界等立體壇城,塑大威德金銅聖像等,作開光儀軌,現諸瑞相;謂之「甘丹修供大會」。
大師於土亥年〈1419〉示寂,時為藏曆十月二十五日。臨終前將班智達帽拋予甲曹傑大師〈1364-1432〉,意指由其繼任教主之位。大師備具講說、辯論、著作及善巧、戒嚴、賢善諸德,一生勤求多聞,所聞思義皆現為教授,日夜六時精勤修行,所作一切悉為教法、眾生。換言之,大師於一切佛語、大乘二勝六嚴等印度一切智者、成就者之論典,並不僅止於偏頗片面的了解,均作完整而究竟之聞思。從毘奈耶頌文至密集之間一切顯密經論,皆攝入一士夫修行成佛之到,成為道的本體或支分。因恆常精進修學之故,破除一切對空性的錯解,通達龍樹父子之密意,並生起密咒二次第之殊勝道證。復由大願所轉,建立清境宗風,裨益後學。大師著有《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道次第略論》、《入中論善顯密義疏》、《辯了不了義善說藏論》、《密宗道次第廣論》、《密集第五次明燈論》等論,全集共十八函。
大師之後,由甲曹傑、克主傑〈1385-1435〉等諸位大師歷任甘丹墀巴,住持教法。大師諸弟子中,有妙音法王〈1379-1449〉建哲蚌寺,大慈法王〈1354-1435〉建色拉寺。喜饒辛格〈1382-1445〉建下密教院,根敦竹巴〈1391-1474〉建札什倫布寺,經眾多博學成就之士傳承、延續,格魯派乃逐漸弘揚至全藏及漢、蒙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