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網 日期:2012/05/01 NPO  編輯部  

宗喀巴大師及其弟子對藏傳佛教格魯派的貢獻

中國宗教 

宗喀巴·洛桑扎巴(1357—1419),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生於青海瑪氏家族(今塔爾寺),地屬湟水流域,古稱宗喀,故而大師成名後,為表尊崇,諱其名字,尊稱宗喀巴(意為宗喀人)。他7歲出家入甲瓊寺,拜噶當派高僧頓珠仁欽為師,學修佛法9年,打下了堅實基礎。1373年赴西藏遍從名師深造,先用10年時間廣泛學修藏傳佛教各派顯宗經要,主要得益於薩迦派高僧仁達巴·宣努洛追等尊師;複用2年時間,精進密宗聖道,主要得益于珀樂派德欽巴·吉貝等金剛上師。1385年受比丘戒。

宗喀巴在廣學各派顯密精要,獲得無上造詣的同時,深感當時藏傳佛教界戒律鬆馳,學修無序,道風敗壞,教業日衰等諸多弊端,產生極需加以“整飭”,使之復興的宏願。遂于1388年萌發僧人必須以戒為本的思想,開始頭戴桃形尖頂黃色“班霞”僧帽,以表示自己以身作則,嚴守戒律,此即後來該派被稱為黃教的由來。1400年,他在拉薩西郊噶瓦棟寺向450余名僧人傳法時,正式提出僧人必須嚴守戒律的主張,從佛教證悟法門,結合當時西藏實際,反復闡述遵守戒律的重要性,要求僧人務必視戒律為“一切功德之本”。這次集會可以算作他宣導和創建格魯派的開始。為了給格魯派建立宗教理論基礎,他於1401年起,用兩年時間,以阿底峽大師的《菩提道炬論》為基礎,結合自己證悟所得,規範學修次第,寫出了其中觀應成派顯宗理論體系的《菩提道次第廣論》;1406年,又完成了其密宗理論體系的《密宗道次第廣論》著作,從而基本上奠定了格魯派持戒清淨、學修有序、先顯後密、顯密並重的特色。

宗喀巴在完成教派理論和宣揚其教義的過程中,門徒由初期的30餘人逐漸發展到千餘人。為了結束游方生涯,修建根本道場和解決門徒生活來源。他在當時帕竹地方政權首領的大力支持下,於1409年創建了正月拉薩祈願大法會,各教派僧眾萬餘人參加。會後即修建拉薩甘丹寺祖庭,自任甘丹寺總法台。至此,以宗喀巴為教法之主的藏傳佛教格魯派正式形成。而該派的更臻完善和發展壯大,則是由宗喀巴大師及其眾多高足不懈努力的共同結果。

宗喀巴大師擔任甘丹赤巴10年,於1419年圓寂。示寂前,他親手將自己的僧帽和大氅贈給首席弟子賈曹傑,示意由其繼承法位,出任第二任甘丹赤巴。

首席弟子賈曹傑·達瑪仁欽(1364—1432),後藏日塘地方(今江孜縣)人,系薩迦派高僧仁達巴的弟子,原本為宗喀巴同門師弟,1388年受比丘戒,善辯論,獲“噶久巴”(十難論師)學位。1395年由仁達巴推薦成為宗喀巴的首席弟子,後即侍從左右,形影不離,協助宗喀巴著書立說,收徒傳法,修建根本道場。他接任第二任甘丹赤巴後,依據祖庭,廣收門徒,繼續弘揚格魯派教義。著有《般若教誡論》、《現觀莊嚴論注釋明義心要》、《中觀珍寶論疏心要》以及宗集、時輪等修供儀軌。1431年,他感到自己身心日衰,遂請時在乃寧寺傳法的克珠傑返回祖庭,接任甘丹赤巴之位,於次年圓寂。

心傳弟子克珠傑·格列巴桑(1385—1438),後藏拉堆地方(今昂仁縣)人,原來也與宗喀巴同門,是薩迦派高僧仁達巴的弟子,16歲曾在與著名辯經師博東·喬烈南加的辯論中獲勝,獲無比聲譽,又精于密法修悟。1405年受比丘戒。1407年仁達巴又推薦他為宗喀巴弟子,宗喀巴高興地對他說:“你要弘傳我的密咒教法”,“你將成為將全部佛法傳播到大地各方的人”,並視為心傳弟子,將自己全部顯密教法悉數傳授給他。宗喀巴示寂後,他遵從師囑,到各地廣為弘揚格魯派教義;並應江孜熱丹貢桑帕巴邀請,共同創建白居寺。1431年接第三任甘丹赤巴後,在8年任職期間,為宗喀巴靈塔建造金頂,創建該寺講論大乘教典的講經學院,規範講修制度,使聞思修三業更加興旺,1438年圓寂。班禪活佛世系形成後,他被追認為第一世班禪額爾德尼。

宗喀巴大師和賈曹傑、克珠傑三人,原本同門師兄弟,後又變為師徒關係,共同為格魯派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而且相繼擔任了該祖庭的總法台;宗喀巴圓寂後,多數弟子又師從賈曹傑和克珠傑習修教法,故被該派僧眾共尊為“師徒三尊”。凡該派寺院,均於佛堂內供奉中為宗喀巴、右為賈曹傑、左為克珠傑的師徒三尊佛像。他們的佛教著述,也被合編成《師徒三尊文集》出版,其中宗喀巴的著作最多,克珠傑次之,賈曹傑較少。

宗喀巴的大弟子中,還有不少人也為格魯派的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擇其要者略述於下:

嘉央曲傑·紮西班典(1379—1449),山南桑浦地方人,原在澤當寺出家,後入甘丹寺師從宗喀巴學習顯密教法,並受比丘戒。1416年奉師命修建拉薩哲蚌寺,規模居諸寺之首,初時寺僧即達2000餘人,嘉央曲傑任該寺首任法台,弘揚格魯派教義。最盛時達到7700餘人。

絳欽曲傑·釋迦益喜(1354—1435),拉薩東郊蔡公堂人。師從宗喀巴學法後,擔任過宗喀巴的司茶侍從。他曾作為宗喀巴大師的代表,應明朝皇帝邀請,兩次晉京傳法,先被永樂皇帝封為“西天佛子大國師”;後被宣德皇帝封為五大法王之一的“大慈法王”(藏語絳欽曲傑)。首次晉京返回後,尊師命用所得資財於1418年在拉薩北郊修建沙拉寺,擔任首任法台,弘揚格魯派教義。此寺最盛時僧眾達到5500人。

根敦珠巴(1391—1474),後藏薩迦古爾瑪地方人,是宗喀巴大弟子中年紀最小的一位。他7歲進在那當寺出家,1411年受比丘戒,1416年到甘丹寺拜宗喀巴為師,習修顯密教法。宗喀巴示寂後,他繼續從賈曹傑、克珠傑學修,並到各地傳法。1447年在日喀則修建後藏格魯派最大的紮什倫布寺,首任法台期間,使該寺由110人發展到1600人,極盛時近5000人。他對格魯派在後藏和阿裏地區的傳播做出了重大貢獻。達賴活佛世系形成後,他被追認為第一世達賴喇嘛。

宗喀巴大師親建的甘丹寺,加之他的大弟子們修建的哲蚌寺、沙拉寺和紮什倫布寺,被通稱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四大根本道場。

前述宗喀巴大師及其五位主要大弟子的傳法活動,以及修建西藏四大寺院的情況,突出顯現了該派教理之系統、次第之有序、學制之縝密、持戒之嚴謹等諸多特徵。其初期發展之快速,又佐證了宗喀巴大師“整飭”藏傳佛教(俗稱宗教改革),創建格魯教派的舉措是完全符合當時西藏社會發展和群眾信仰需求的,也是該派後來居上,迅速超過已有各派的殊勝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