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近善知識要具有九種心要

    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廣論》(華銳·羅桑嘉措  釋譯)提到:

    具足了聞法性相的弟子依止上師時,要認真地觀察上師是否具備各種德性,如果具備,就親近他,祈求傳法。

    關於依止上師的多少,善知識仲敦巴和桑普瓦二位大德的見解有所不同。善知識桑普瓦依止的上師很多,有講法的人,他就去聽。

 

    有一次他經過康區途中時,有一位居士正在講經,他去聽了後,身邊的弟子們感到不滿意並說:“按您的身份就不應該在一位俗家人面前聽法,有損自己的威望!”

    桑普大師說:“你們不能這樣講,我這樣聽法,同時能獲得兩種利益(聞法和隨喜)。”

    善知識仲敦巴親近的上師很少,只有五位,印度兩位、西藏三位。印度的兩位是阿底峽尊者和班智達哲才瑪;西藏的三名上師是賽尊、多傑昂秀和央敦。

 

    博多瓦和貢巴仁青喇嘛兩人在依止上師問題上互相討論,依止善知識敦巴的規律好,還是依止善知識桑普瓦的規律好,最後兩人做出了決定:初學佛者,還沒有生起清淨之心,沒有具足正信,還會容易看到上師的過失,因此,就按照仲敦巴的拜師方式去做了(同樣,處在這個年代的我們,沒有生起清淨心,沒有足夠的正信的時候,我們還是少拜上師最好,有幾位就綽綽有餘了。

 

    時下,競爭著拜很多上師求法,因缺乏正知正見,最後誹謗自己上師的情況也屢見不鮮,誹謗上師的罪業遠遠超過了造五無間的罪業。

    我們初學佛法的人,等待以後具足了弟子聞法的諸性相後,再去親近依止更多的上師,那時就不會看到善知識的過失,也不會出現誹謗善知識的事情,隨之,也不會造罪了)。

 

    我們受到了一切法恩後,尤其今後怎樣親近依止以圓滿教誨引導我們的善知識呢?這依止的規律分為兩種:以意樂所依止的規律及加行所依止的規律。意樂依止又分為總述依止的意樂,特別修持根本信仰以及思念恩德而對上師生起恭敬之心。

 

    總述依止的意樂在《華嚴經》中說,以九種心來親近恭敬善知識,是其中包含了親近依止的一切意樂精華要旨。

    這九種心可以簡攝為四類:

 

    捨棄自己的隨心所欲;

    捨棄親屬無常;

    擔荷上師的一切擔子;

     如何荷負事業

 

    放棄自己的自由(不我行我素),服從上師的言教,這就是九種心的第一孝子般的心。

    孝子做事不隨心所欲,他服從父親的言教,說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不會瞎做。

    按照孝子般的弟子定會服從善知識的教導,因此,這種弟子按善知識的心意去行事的。

    《現在佛現證三摩地經》中說:“在任何時候,弟子要捨棄自己的自由,順從善知識的心意而行事,以適合善知識的心意,不做違背善知識心意的事,善知識如何所言,弟子盡力而行。”在具有德相的善知識面前定要這樣做,隨便不在其他人面前行孝子心而恭敬承事了。

 

    親近善知識的心,猶如親近親屬,他人不能動搖,這就是金剛般的心。諸魔和惡友都不能動搖,使其分離。

   《現在佛現證三摩地經》中說“應當捨棄親屬無常、情面無常”。世間的一切變化多端,雖然無常,但我們對信仰親近善知識的心,猶如金剛一樣堅固,不容易摧毀。

 

    擔負起上師的擔子(重任),這就是大地般的心。

    我們學法的弟子要承負上師給予的所有重擔,不感覺到苦惱。

    博多瓦大師對顯阿大師的弟子們教導說:“你們今天能遇到我的上師善知識這樣的菩薩,能按上師的教誨去做,的確是很大的福氣,你們把修持的這事不要當做一個沉重的負擔,而要把這作為一件光榮的事情去執行!”

    比如,把婦女們佩帶的裝飾品和將軍所披掛的盔甲按照裝飾品和盔甲的意識去想就不覺得沉重,如果把當做一種隨帶的東西去想,那就覺得越來越重,甚至產生難以承負的心情。同樣,把親近上師當做是一項任務,那就會產生不愉快,難以勝任的情緒。反之,把依止親近上師的事覺得十分幸運,那就會成為一件光榮的事了。

 

    怎樣擔負事業共分六類

    鐵圍山般的心是:若遇到什麼樣痛苦都不動搖信仰。顯阿大師住在柔巴地方的時候,貢巴央旦巴因為氣候寒冷,身體有所衰弱,就和覺吾央努劄商量居留下來聽經還是回去的事情時,覺吾央努劄說:“我們曾多次居住過寬敞舒適的宮殿,如果想在大乘善知識面前聞法,這還是第一次,所以,住下來聽法是最好的選擇。”

 

    世間僕人般的心是:雖做一切下等的活,但內心不產生他人鄙視的一心情,就不覺得羞愧。同樣,我們親近上師也要具有世間僕人的這種精神,去恭敬侍奉上師。

    昔日,在後藏眾多譯師和班智達集會.正好這天集會的地方有泥濘,仲敦巴尊者脫去衣服把這些泥濘全部擦去,又不知從何處拿來乾淨的白土鋪灑在上面,並在阿底峽尊者面前制一曼劄(壇城),阿底峽尊者看到後說:“好啊!像你這樣虔誠的弟子在印度也有。”

 

    除穢土者般的心是:極力捨棄我慢和十分驕傲自滿的心,任何時候都把自己看做比上師低的人。

 

    如果產生我慢的心,久而久之會把上師都不放在眼裡,所以,就會輕視上師,導致不恭敬上師的情況。大善知識敦巴說:“傲慢的山丘上,不會產生功德之水。”

 

    顯阿大師問:“到了春天的時候,綠草是從山頂上慢慢長出的,還是從山低處的山谷中長出來的?”青草當然初春是從平處、低處開始生長,不可能一開春青草就從山頂上朝下長(這裡面就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沒有我慢心的人,就跟初春時從低處長出青草一樣,謙虛求學就會增長知識。如果具有了我慢心,就跟山頂一樣光禿禿的,不會增長功德的。所以,學佛的眾弟子必須捨棄我慢之心)。

 

    如車乘般的心是:我們親近上師後,要有乘心(如各類車子乘載沉重的東西一樣),對上師的極為沉重之事情,我們勇於承擔;上師給予了我們最大希望,我們應當高興地接受。

 

    如家犬般的心是:家犬受到主人的挨打,它不會離去;同樣,我們親近上師後,對於上師的斥責,我們不能生起嗔恨而離去。

    善知畫師每次去拜見朵龍巴的時候,都得到朵龍巴的呵責,畫師的徒弟娘摩瓦說:“這位上師好像對我們師徒二人非常討厭,好像心中具有嗔怒的樣子。”

 

    畫師對弟子說:“這種呵斥不是憎恨,我每次受到上師斥責,就同得到了勝樂金剛的加持一樣!”。

    《般若八千頌》中也說:“如果聽法者得到講法者的斥責和不放在心上的時候,弟子不能與師相爭,更比以往要精進求學佛法,虔誠恭敬上師;不產生任何苦惱,更加要追隨上師求法學修。”

 

    如船般的心是:無論上師的事情如何繁多,為了能親近上師,來回的次數不管多少,我們都不覺得厭煩。

    上師的這些事情,都是我們的事情,也是廣大眾生的事情,為了眾生的事業,我們一定要竭智盡忠,盡職盡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