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大師對藏傳佛教文化的貢獻
索代
藏傳佛教發展到西元十四世紀中葉,無與倫比的宗喀巴大師,在系統地瞭解印度佛教、熟悉藏傳佛教的基礎上創立了格魯派佛教,把西藏文明推向了高峰。
宗喀巴原籍青海人,生於1357年。西元1372年遵師命去衛藏學經。20歲在夏住孜欽寺從貢噶貝學《現觀莊嚴論》注解。宗喀巴25歲,在貢塘寺、桑樸寺、孜塘寺等,依《量釋論》、《集論》、《俱舍論》、《戒經》等四論立宗答辯。《現觀莊嚴論》(彌勒著)、《入中論》(月稱著)、《量釋論》(法稱著)代表了大乘佛教發展的三個重要階段,精通這三部著作,也就對大乘佛教哲學的各個重要階段有全面的瞭解。《俱舍論》(世親著)是一部系統講明佛教宇宙觀、人生觀的著作。《戒經》(德光著)以得戒、持戒、還淨的次第概括組織一切有部各種戒律的書。精通這些佛教典籍,說明他的佛教思想體系,不是對於一派、一方的瞭解,而是對整個印度佛教的系統認識,這一點是不同於在此前的藏傳佛教各派。
宗喀巴在1398年作《緣起贊》,這是他長期思索後,得中觀性空義及中觀派清辨、月稱二家見解異同優劣的結果。關於性空的解釋,是大乘佛教哲學的中心問題,對這個問題有了透徹的認識,標誌著宗喀巴哲學思想的成熟。
宗喀巴於1402年著《菩提道次第廣論》,以三士(下士、中士、上士)道從修行成佛的角度,概括佛教顯教全部教義,組成體系,發揮創見。1466年著《密宗道次第廣論》,系統地講述了他自己關於密教的見解和修行。《菩提道次第廣論》與《密宗道次第廣論》合起來,代表宗喀巴的佛教思想體系,這個思想體系不僅在西藏前所未有,而且在印度也未有過。
宗喀巴於1409年在拉薩大昭寺舉行大祈願會,各地來參加法會的僧人約一萬多人,俗人好幾萬。會後,宗喀巴在離拉薩不遠的旺古爾山旁創建甘丹寺。至此,一個以宗喀巴為首的新教派——格魯派,以甘丹寺為中心,逐漸形成。
宗喀巴自創立格魯派後,藏傳佛教在西藏的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產生更加廣泛、深遠的影響,將西藏文明推向了高峰。這表現在:
一、宗喀巴博大精深的佛教思想得以創立。宗喀巴的佛教思想體系,主要表現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與《密宗道次第廣論》兩部著作中。
《菩提道次第廣論》是按“三士道”(人天乘、聲聞乘、菩薩乘)由淺入深的進程,總攝佛教要義而編成。本論的結構是根據《菩提道燈論》所論的“三士道”的次第而組織的。其中“下士道”,指脫離三惡趣,升人天善趣的法門;“中士道”,指脫離三有輪回,斷煩惱證涅?的法門;“上士道”,指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證大菩提果的法門。本論的主要內容以三種要道為綱:一、出離心,二、菩提心,三、清淨見。本論的特點有:一、修菩提心法,二、修止除沉法,三、修空觀抉擇法,四、安立俗諦法。
《密宗道次第廣論》,概論密乘四部教法而以無上瑜伽為重點。一、事部,為密乘下品根機者設;二、行部,為密乘中品根機者設;三、瑜伽部,為密乘上品根機者設;四、無上瑜伽部,為密乘上上品根機者設。專修外事的名為事部,若干外事及內瑜伽等分修行的名為行部,著重內修三摩地瑜伽的名瑜伽部,專修最勝內喻伽的名無上瑜伽部。
以上對宗喀巴兩部代表性著作,作了提要性介紹,從中可知,這樣的佛教思想體系,在藏傳佛教中是絕無僅有,也是印度佛教所未見的。印度大乘佛教發展到後期,中觀派和唯識派,各執一方,難於統一;發展到密教,更是顯、密不容,到後來密教成份複雜,更是將印度佛教推向絕路。宗喀巴佛教思想體系的創立,使格魯派佛教有了博大精深的思想基礎。
二、格魯派佛教的創立。宗喀巴所傳的格魯派,成為西藏佛教的正統派,並由西藏傳佈到西康、青海、甘肅、蒙古等地。格魯派佛教在戒律的基礎上,宣導聞、思共通道(顯教)經論要義,完成修學淨治身心,然後轉入不共通道(密宗),使應化有情能迅速達到成佛之果。
有計劃成系統的教學組織也是格魯派的主要特點,這也是宗喀巴根據他的佛教體系制訂出來同時也是幾十年學經經驗的總結。
如聞思學院(顯宗院),習研三藏,即經藏、律藏、論藏;三學,即戒律、禪定、勝慧;四大教義,即毗婆沙、經部師、唯識師、中觀師為主。通過師傳、背誦和辯論的形式,達到通曉五大部,即《因明》、《俱舍》、《律學》、《般若》、《中觀論》。分十三個學級,一般需十五年才能學完。
再如密宗院,也分初級、中級、高級三個年級,每個年級所學的課程也有嚴格的規定,通過考試,方可步入高一級。
格魯派佛寺嚴密的組織,有系統的教學,也是以前藏傳佛教各派無法比擬的。
三、藏族佛教文化發展到了極盛時期。格魯派佛教創立後,在寺院中設有醫學院、時輪學院、喜金剛學院等,這時的藏族佛教文化,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發展到了極盛時期。
明代,西藏有名的建築物,有前藏的甘丹、哲蚌、沙拉三大寺,三大寺建築及其裝飾,表現出雄偉壯麗、熱烈濃郁的藏族風格;後藏的紮什倫布寺,其華麗勝於三大寺。它們是藏人高超的智慧和高超的技巧在建築藝術上的充分發揮,也代表了這一時期西藏文化的水準。
除此而外,其他文化藝術也得到極大的發展。如宗喀巴弟子克珠傑雕刻的“集密金剛曼陀羅”,在五尺長的直徑上,刻有二尺多高的宮殿,三十九尊像,還有經閣、教典及各種法物,極盡複雜精巧之能事,表現了西藏雕刻的高度藝術性。明代江孜的班根曲登寺內大量的壁畫帶有印度、尼泊爾、中原藝術影響的江孜派的新風格。噶丹寺有傑出的富有民族風格的藻井圖案。唐卡(卷軸畫)成為各大寺院與壁畫並美的優美的藝術品。
明永樂年間,刻永樂版《大藏經甘珠爾部》,于明萬曆年間又刻萬曆版《大藏經丹珠爾部》;至清康熙、雍正年間又刻北京版全藏。雍正年間,西藏本土刻奈塘新版,大體與北京版一致,增訂其未善之處,與《布敦目錄》契合,稱為“標準官本”大藏經。奈塘新版藏經分兩大部:正藏稱“甘珠”,即“經律藏”;副藏稱“丹珠”,即“論著藏”。(經藏、律藏、論藏;即三藏,總稱大藏經)“甘珠”百函,約八百種;“丹珠”二百三十四函,約三千四百種。
從以上簡要資料可看出,宗喀巴創立格魯派佛教,西藏文化發展到了極盛時期,後來到五世達賴喇嘛,新建布達拉宮,使藏族文化發展到了頂峰。
宗喀巴創立格魯派佛教後,在西藏發展很快。到十七世紀中葉,五世達賴喇嘛在和碩特部的蒙古族首領固始汗的幫助下,戰勝了噶瑪王朝,建立了噶丹頗章王朝。開始執政的初期,政府設在拉薩哲蚌寺的“噶丹頗章”。政府設在寺院,有礙於宗教的清規,考慮到紅山曾是松贊干布住過的地方,離三大寺(沙拉寺、甘丹寺、哲蚌寺)較近,便於領導政教事務,為此,決定在紅山重建布達拉宮。布達拉宮的建成,顯示了我國古代藏族建築藝術的優良傳統和獨特風格,集中體現了藏族人民在建築、繪畫、雕塑和特種工藝等各方面高度的藝術成就。
布達拉宮高踞於拉薩紅山之巔,整個建築依山迭砌,基石深入到山石之中。宮高110 余米,東西長360余米,面積達130000平方米。淩空聳峙,昂首雲霄。其外觀以宮殿、寺院和靈塔殿三位一體,而內部則依佛教密宗壇城設計。它由白宮、紅宮、平臺、角樓和僧舍等部分組成。整個建築以石木結構為主,殿頂的大小金頂、金幢和寶瓶在陽光照耀下金碧輝煌,赭紅色的白瑪草牆點綴其間,形成了鮮明的藏族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
塑像是布達拉宮中的重要組成部份,宮內集中了大量的雕塑珍品,有金、銀、銅等金屬製品;有木雕、石刻;有泥塑重彩。製作方法有鑄、塑、雕、刻和鏤,分圓雕、浮雕和線刻。高大者達10余米,小的僅幾釐米。塑像有佛教的佛像、菩薩像、密宗本尊像和護法神像等;歷史人物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等;也有西藏佛教史上的著名人物格魯派祖師宗喀巴及歷代達賴喇嘛和班禪喇嘛的塑像。
布達拉宮大小殿宇、經堂、佛殿和寢宮的牆上大都繪有壁畫。有歷史人物畫,有佛教故事畫,也有民俗畫。古代藏族畫師採用俯視和散點的表現方法,運用單線平塗和對比強烈的色調,表現了豐富的形象,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
唐卡(卷軸畫),也是布達拉宮的重要藝術品,約有幾萬幅。唐卡,有的是單幅,有的是多幅聯成套的,以宗教題材為主,這類唐卡有濃郁的宗教氣氛,也有歷史故事、生活習俗、天文醫藥等題材。唐卡一般一米左右,也有大的可達幾米。就質地而言,除了繪畫唐卡外,還有刺繡、織錦、貼花和緙絲等織物唐卡。唐卡,是最富有藏族特徵的一個畫種。現存于布達拉宮的各種唐卡,都是藝術精品。
此外,布達拉宮珍藏著大量的書籍,這些書籍中有佛教經典、歷史、地理、傳記、寺志、建築、醫學、文學和天文曆算等,凡屬十明(十類學問)學科的無所不有。佛教經書中有珍貴的貝葉經、甘珠爾和丹珠爾經等。
布達拉宮集中體現了古代藏族人民在建築、特種工藝、雕塑和繪畫藝術等方面的偉大成就,標誌著藏族古代文化的高峰。
概括起來說: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使西藏人在觀念上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使西藏文明發展到一個新階段。西藏本土文化吸收印度佛教,將印度佛教改造成了適合藏族人習慣的宗教。而宗喀巴大師在系統地瞭解印度佛教、熟悉藏傳佛教各派的基礎上,創立了格魯派佛教,將藏族佛教文化推向了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