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6/26 20:42:52
學習次第 : 進階

 三主要道 宗喀巴大師 造頌  帕繃喀大師 講授 洛桑多傑 記錄 編輯  仁欽曲紮 敬譯 (下)

(2)什麼是正見
  第二,正見抉擇法,如本文所說:(十)
  「能見輪涅一切法,從因生果皆不虛,且能破諸所執境,彼入佛陀所喜道。」
  此頌中「能見輪涅」等一句是說空性所依的「有法」;「從因生果」等一句是說緣起的「因」;「所執之境」等一句是說「所立」。
  此頌意思是說:「一切法」是指從色到一切智之間的一切法,它們都是依自己的支分而有,所以在名言中「因果不虛」;及破所破自性有所執境,通達實有或自性有的事物一絲一毫都沒有,這便是「佛陀所喜之道」。
  我們在輪迴中流轉的根本歸究為我執無明,為了斷此無明,就鬚生起通達無我之慧。要想詳細抉擇無我,若能與《道次第》中所說「四扼要觀察」(注101)等配合起來講當為最好。但在這裏,我們當依「緣起因」略談一些正見要點。
  一切法都是依靠安立所依與能安立而有的,除此之外,不觀待這些條件,而是從自己這方面自然而有的,連微塵許都沒有。「我」也是在身心二者和合之上安立而有,除此之外,不觀待在身心二者和合之上安立,而從自己這方面有的「我」完全沒有。同樣,身心二者也不是各自從自己這方面而有。
  我們可以立量來說明這一切:「輪迴涅槃一切法一一有法,完全沒有實執所執的自性有,因為他們是緣起的。」所謂「緣起」是指依他而起或依他而生,故絕無從自己這邊自然而有之理。
  以任命寺中維那(即舉腔師)與地方長官等為例,首先要有一個堪任維那之職的人作為擔任維那的條件一一維那合格的安立所依,然後要由寺中住持等宣佈:「此人為維那」。在未立名之前,此人不能成為維那,就算他具備所有擔任維那的條件一一維那的安立所依也不行。如果從一開始他自己就是個維那,而不須任何人立名,那麼從他住胎開始,此人就已經是個維那了;從胎中降生時,人們也可以說:「生了一個維那!」但人們並不這麼說,因為成為維那要依靠許多其他條件。某位堪任維那的僧人--維那的安立所依,在有資格的任命者未宣佈此人為維那以前,我們不能稱其為維那。他本人也不會想:「我是個維那。」而一旦被分別安立為「您是維那。」人們就會稱他是維那,他本人也自思:「我是個維那。」
  其它東西如馬等都一樣,馬只不過是我們在馬的身心二者和合之上,即因緣湊合之上,安立其為「馬」房屋也只不過是依靠安立所依安立而有的。
  一切法都是如此,只不過是依靠各自的安立所依而立名為「這個」「那個」,除此之外,不觀待安立所依而由境這方面自然而有的,連微塵許都沒有。
  你也許會想:「那麼好吧,如果一切法都只不過是安立而有,那末在金上安立為銅,及在柱上安立為瓶等是否可以呢?」這是不可以的,雖然衹是安立而有,但安立必須要有一個合格的安立所依。
  此安立必須具備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是:(1)是名言識所共許;(2)不為其它名言量所妨難!(3)也不為觀察勝義的正理所妨難。這三種必須具足。
  所謂「為其它名言量所妨難」者,比如我們站在遠處看一個稻草人,旁人告知「那是個人」,我們都相信了,後來有人去實地察看,確定是個稻草人後,回來對我們說「那衹是個稻草人」,這樣我們以前認定稻草人為人的感覺就完全消失了。這就表明此不是合格的安立所依。
  不僅如此,我們雖然可以隨便安立「兔子有角」,但因為沒有合格的安立所依故,不能成立這種說法。因此,我們必須以合格的名言在心上,在實際存在的合格的支分聚集上,安立〔這個」「那個」。
  所以,地方長官也是對某位合適的人選一一合格的安立所依的安立,我們不能隨便選一個又聾又啞的私生子擔任官職。
  如果一切法是從自己這邊而有,那就不需要觀待安立所依的聚合,而必須從各自這邊成立過來。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一切法都要觀待安立所依聚合才能成立。所以無自己這邊有,無自性有,無實有。
  以地方上的首領為例,首領是由安立才有的。除此之外,從他自己這邊成立過來的首領是沒有的。然而我們似乎感覺「首領」是從他自己這邊成立過來的,並加以執著,這就是我們所要破除的。
  「我」也是一樣,從身心二者這邊成立過來的我是沒有的,這只不過是以名言分別,於安立所依聚合安立名言而顯現為有罷了。
  這個立名的過程是這樣的,那邊有安立所依,這邊以能安立的分別與名言二者去安立,僅此而已。
  以房屋為例,假設新落成三座房屋,形狀設計都同樣巧妙。在給這三座房屋起名之前,它們不會一開始始就成為「寢捨」等等。衹有在房屋的主人與每座房子各起一名,如「這是寢捨」,「這是食堂」等之後,我們方能認為「這是寢捨」,「這是食堂」等,各座房子才會成為那樣。這三座房屋的安立所依聚合,若未經能安立的安立是不會有的,所以房屋也只不過是由名字與分別安立的罷了。不僅房屋如此,任何法都必定是所安立法,而不是安立所依。
  同樣,名言的「我」也不過是由我的分別安立的。你我卻一生試圖認為「我」不僅僅是安立的,而是有一個生動的從它自己那邊成立過來的,能感受到苦樂等一切的有力的領受者。這種執我的心即是「俱生實執」或「俱生薩迦耶見」(注102)。所執的能自存自立極為生動的「我」就是所要破除的。吉祥月稱也說過:「這裏所謂的「我」是指某一能不依賴他物的本體或自性。這種東西不存在就是無我。」(注103)
  名言的「我」衹是依賴安立所依與能安立而安立的。《大威德儀軌》中的:「一切法皆依他安立故。」以及「勝樂儀軌」中的「唯遍計安立猶如幻化」等,說的都是同一個意思。
  如果要細說的話,我們所觀察的應該是所著理,而非是所現理,所破除的也應該是所著境而不是所現境。這些可作一個攝頌:「分別安立故,須依安立所依與能安立,依他緣而生,無自己這方面之有,此等應決定。」
  關於所破之所著境,當我們觀察所著境有無時,有一個不是安立的「我」,而是由自己這邊成立過來的「我」於心中現起。因此,此「我」不衹是依身心安立而是在身心之上成立過來的便是所著境。比如,你在黑暗時見到盤繩,乍見之下你於盤繩安立為蛇而自思到:「哎呀,一條蛇!」其後你忘了蛇是你安立的,開始感到蛇是從盤繩這邊成立過來的。像這樣的顯現並不是所破,將這樣的顯現執為實有才是所破。
  同樣,我們在觀察「我」的時候,假設有人跑來稱呼你的名字,先初你想:「有人在叫我。」在心中現起名言的「我」,後來那人說到:「你是個賊!」這時候你的這個「我」開始變得越來越強有力,開始想:「我不是賊!他在誣陷我!我無法忍受!」不斷地說「我」「我」,這個能自存自立鮮明生動的「我」在心中浮現。這裏應知我們不破名言「我」的顯現,也不破「我」是自存自立實有的顯現,也不破能自存自立實有的「我」的顯現,而是破「我」能自存自立而有,或「我」自性有,或自性有之「我」。
  然後不依靠身心二者而從自己這邊而有的鮮明生動的「我」杳然消失了。先德說此是初得中觀見,所以此人能獲「佛陀所喜之道」。
  當你這樣觀察,尋求所安立義時,一切法能自性而有的,連微塵許都找不到,而只在名言中顯現為有的一切,因果作用都是不可辯駁的、合理的。
  以房屋為例,實有的房屋雖然連微塵許都沒有,但是衹要房子的因緣湊合,僅以名字與分別能安立而有的情況下,房子的一切作用都能辦到,無有欺誑。鏡中的容貌影像也不過是心中所現與名言而已,此外無任何本質的認可。雖然衹是影像的顯現,但其上有無污垢等的一切因果建立都是合理的,所以說:「名言中有即可為有,勝義中無不即為無。」
  如能真正瞭解緣起之義,便會對業果獲得猛力定解,對業果逐漸重視。
  這就是說,從善因生樂果,從惡因生苦果,各各不亂而生的這個定律來自緣起。如能了知緣起之義即無自性,便能附帶了知因果緣起在唯名言中是完全無欺和合理的,亦即能對輪迴涅槃的業果至心獲得定解。然後我們可以說因為諸法皆依靠其它聚合而有,所以無自性有;因為無自性有,所以業果是合理的;因為一切因果作用是合理的,所以才會由種生芽,由芽生果等。不然的話,假設麥種是自性有的,那麼麥種就絕不會變成麥芽;若兒童是自性有的,那麼兒童就不會長成成人;若樂趣是自性有的,那麼樂趣有情也就不會墮入地獄;若有情是自性有的,那麼有情也就不可能成佛等等,過失眾多。
  所以說,因果緣起與無自性二者相輔相成,是「中觀應成派」的獨特優勝之處。
    (3)如何了知正見觀察尚未圓滿
  第三,如何了知正見觀察尚未圓滿,本文說:(十一)
  「現相緣起不虛妄,離執空性二瞭解,何時見為相違者,尚未通達佛密意。」
  如是修習令正見觀察圓滿的話,緣起與空二者必然相輔相成而現。然而以前印度與西藏的一些人,他們貌似理解無自性,卻不知建立緣起的道理,像這樣對於現相緣起與空無自性二者,雖知其一面之義,然不能在同一事物上見為不矛盾。因(業)果不錯亂而生的無欺緣起,與一切法無微塵許自性有的離執空性這二種瞭解,何時見為彼此矛盾猶如冷熱,那麼該時於能仁的究竟密意尚未正確通達。
    (4)正見觀察圓滿的標準
  第四,正見觀察圓滿的標準。本文說:(十二)
  「不復輪替而同時,甫見不欺緣起已,普滅實執所執境,彼時見觀察圓滿。」
  所謂「不復輪替」意為,一切法唯名字安立有的一切善惡作用是合理的,與尋求所安立事時,各各法無微塵許自性有的空性二者,不再輪流替換,而能同時安立。
  如能這樣,便能了知空與緣起二者可在同一事物上安立而不矛盾。
  而且,依靠安立所依的聚合,唯由分別安立的緣起毫無欺誑,甫見之下,便能通達實執之所執境從來沒有。然後能空現為緣起,緣起現為空。所以一些大德說:「若知緣起之扼要,空性之義便剎那出現。」
  如果這樣的話,你便能通達緣起之義即是無實,而無實之義即能引發緣起無欺的有力定解,這才是中觀應成派的正見觀察圓滿,也是龍猛的不共密意。
    (5)應成派的獨特優勝處
  第五,應成派的獨特優勝處。本文說:(十三)
  「又由現相除有邊,及由空性除無邊,若知空性現因果,不為邊執見所奪。」
  應成派以外的人,雖然也承認由現相除無邊,由空除有邊。而應成派則主張,任何一法除了衹是現相外都不是實有,了知這種現相之義能除勝義中有的「有邊」;此唯現相本身不能從自己這邊而有,了知這種空性之義能除世俗中無的「無邊」。
  某物既然是緣起,那麼除了無自性有或不能自存自立外,不可能成為別的什麼。這是因為它必定是依靠安立所依聚合而出生的,以虛弱的老人為例,他自己無法從座位上站起來,必須依賴他人而起,這裏也一樣:任何一法都不能自存自立,必須依靠其他條件,無自性有。
  總的說來,雖然有許多抉擇無我義的正理,而如「正理之王」者,厥為「緣起正理」。我們在此立宗道:「芽 有法,無實有,是緣起的。」對此外道們將回答「因不成立」,因為他們承認一切法是「總體勝性」的變化。
  大部分藏地先人許為「畢竟無」,墮於斷邊;唯識宗以下的一切實事師,不瞭解無自性有能安立緣起的道理,墮於常邊;自續師雖承許緣起,但無法接受「若是緣起,即無自相有週遍」,也墮於常邊。
  智者中觀師將有無分成四種差別:雖是自性無,但不是畢竟無;雖是名言中有,但不是自性有。實有師等的錯誤根本,就在於未將有無分成這四種的過失。
  應成派以「無實有,是緣起故」之量,能雙除常斷二邊,此即是由第一句(無實有)除有邊,由第二句(是緣起故)除無邊。
  覺耐仁波切(注104)常說,這二句中的每一句都能雙除常斷二邊,其雙除之理,即由「無實有」一句直接除常邊,兼示並非總說一切全無而除斷邊,「是緣起故」一句也能由此類推。
  因此,我們可以明白為什麼吉祥月稱也說:「是故由此緣起理,能斷一切惡見網。」(注105)像這樣,以一切法無實與「是緣起故」之因消除二邊故,也可理解《根本慧論》中所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以及經(注106)中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即是緣起即空,空即緣起之義。如果同樣配以「我即是空,空即是我」,亦易予理解。
  總而言之,自性空中一切法皆可成立。如果你能不墮二邊,就不會落入正見歧途。
    4、獲得決定後勉勵修持的教誡
  第四,獲得決定後勉勵修持的教誡。如本文最後一頌所說:(十四)
  「如是三主道諸要,子能如實通達時,當依靜處起精進,速疾成辦究意願。」
  此頌是宗喀巴大師出於悲愍愛護對我們後學者所作的教誡。他說:「對於如上所說的《三主要道》諸要義,先以聞所思慧令得通達,其次閉關斬斷現世的藤絆,少欲知足,少事少業而住,以思所成慧獲得定解,亦即於寂靜處,生起精進力,不作推延,速疾成辦一切生的究意希願。」
  宗喀巴大師的這些話中有大扼要。舉例來說,如「靜處」一詞的意思,不僅要遠離外在喧雜的住處,也要遠離內心八法與眾多分別的「周游列國」。
  「精進」也有其特殊的意思,以極大的努力作不善業不能說是精進,熱衷於行善方是精進。
  「究竟願」是指從現在起直至成佛的遠大理想,要實現它就應該快快努力,因為壽命的長短是無法確定的。
  生起精進力的道理是,像我們這些人早上開始閉關,到了晚上就夢想出現親見本尊、授記、祥夢等等的成就徵兆,這些作為根本不是佛法。經中說我們的大悲大師尚須修三大阿僧抵劫才得佛位,所以我們應該自思:「如果需要,我就是花上十萬生也要去修。」
  我們必須花許多時間在聞、思、修《道次第》上面,對於獲得《三主要道》的善妙證德,應有這樣的思想準備:「我能在一天中生起為最上,要花一個月生起為中等,最下我也要在一年內生起。」
  我們應遵循噶當派格西多巴(注107)的教導:「所謂道次第道次第,就是三句話:眼光要放遠一點,心量要放大一點,情緒要放鬆一點。」所謂「眼光要放遠一點」意為,我們應將目標定在成佛上面,「心量要放大一點」意為,我們應自思:「為了決定獲得佛位,我必須依次修三士與密法生圓道。」
  在世人那邊,有人明知道自己將活不到一年,卻仍然在製定宏偉計劃,好像他們能活上一百年似。在佛門這邊正好相反,我們喜歡把目標訂得儘可能的低;辦作一點自以為是的聞、思、修,甚至只作一點點日常常念湧。我們總是盡可挑選最簡單,最容的來修,總以為「我能作的衹有這些」。
  但是這種態度是錯誤的,如果你真花力氣去做,你決定能得佛位。《入行論》中說:「不應自退怯,謂我不得覺。如來實語者,說此真實言。所有蚊虻蜂,若發精進力,咸證無上覺。況我生為人,能辨利與害。若不廢行持,何故不證覺?」因此,對世間俗事要儘可能的小,對佛法心量要儘可能的大地去修。
  所謂「情緒要放鬆一點」意為不能有時生起勇猛精進,有時又躺下來無所事事把佛法拋於腦後,修善加行精進的程度應鬆緊合適,如細水長流。應儘自所能善取暇身之心要。
    三、結束部分
  第三,講解究竟之結行,即書尾跋語:「此是多聞比丘洛桑札巴貝(善慧名稱吉祥)為親侄擦廓阿旺札巴(語自在稱)所作的教誡。」
  像這樣對《三主要道》以認真的聞思獲得徹底的定解之後,那些想進一步求得證德的人需要知道修習所緣之法。
  本文最初的「敬禮諸至尊上師」,意思裏暗指的是加行部分,包括觀想資糧(注107)田,以及積福淨罪等。簡言之,我們應依照《樂道》、《速道》修「加行法」等。
  動機所緣類中,也應作全圓道體啟請。如果由殊勝動機菩提心攝持之門,思維暇滿利大、難得等,這樣的話就不會成為真的中下士道,而是共中下士道。所以這裏邊有很重要的區別。
  至於皈依境,如《樂道》、《速道》而修,或如此中所說的資糧田而修均可。降甘露有二種觀法:一是纏繞光明降,一是從光筒中降。甘露光明所要清淨的是我們的罪障,這些罪障的根本是我們心底深處的「我愛執」。因此你可以在心間觀一黑團作為代表,而被那些甘露光明驅逐出體外。同時在地下觀死主閻羅,形如黑色母豬(注108),垂涎你的性命而來,嘴巴向上大張作吞食狀。觀黑汁隨之滴入其口中,使她感到極為滿足而不再試圖損害於你,這個觀想極其重要。
  如果皈依二因(注110)衹是造作的,那麼你的皈依也不過如此,如果皈依二因是合格的,那麼你的皈依也會合格。
  在修「以果為道」發心時,因器世間諸般過失是有情罪障的增上果故,在清淨情世間罪障的同時,也應觀想淨治器世間過失。這個教授極為重要,與諸大續部的「最上曼陀羅王」修法同一意趣。
  其次修「四無量」(注111),應知這與單純的「四梵住」不同,有大悲、大慈等的區別。
  關於「四無量」的次第,依照七重因果教授,先修「平等捨」極為重要。
  其次的「發殊勝心」雖不是發心本身,但對強化發心極為有益。
  觀想「資糧田」時,應觀如意樹系由自身福德與資糧田諸尊的發心和合而生。觀主尊宗喀巴大師身體的顏色為白色,代表二障清淨的功德。
  宗喀巴大師左側的經函應觀為《般若八千頌》,經師金剛持(注112)的語教中,說此是根據所化根機的利鈍,代表不同的程度與需要。
  經函能夠自己發聲,應觀其發出出離心、菩提心等你目前所修法的聲音。
  帕繃喀大師還講了「三重薩綞」修法的扼要。
  觀想「修持加持傳承」諸師時,應按照《智有頌》中所說而修,除金剛持外其他上師都觀為妙音相,《供養上師法》中,觀「修持加持傳承」派時有配不配「大印」修法的區別。
  本尊如《樂道》、《速道》而修,前方為「無上瑜伽續」,右方為「瑜伽續」,後方為「行續」,左方為「事續」。或者前方為「集密」,右方為「怖畏」,左方為「勝樂」,後方為「喜金剛」等,外邊依次觀「瑜伽續」,「行續」,〔事續」等。
  觀想浴室有三種方法,一是觀在四方,一是觀在東方,一是觀在南方。在每一位資糧田尊者前,自己分身為三,此等自身變化無量能成熟登地時變化多身利益眾生的善根。
  啟請時應以《智有頌》為主,於主尊身中安置「身曼陀羅」,如《供養上師法》那樣修亦可。
  加行、正行、結行三者的其餘部分,一切按照「道次第引導」中所說,與此處互相配合。結行中,如能念誦「此善所表三世中」等而發願者甚善。
  我有幸在與菩提心教法主宰怙主金洲無二無別我的依怙主大寶上師(注113),及依怙主珠康金剛持名諱洛桑阿旺丹增嘉措貝桑波(善慧語自在持教海吉祥賢)等眾多智者成就師的跟前,多次獲得《三主要道》根本文與註疏二者的引導。
  這一次我已將建立在根本文基礎的《三主要道》甚深引導簡略地奉獻給諸位了。我懇求在座的各位,請你們發心,儘自所能去實修上面所說的那些教授吧!
  隨後,大師高興地念誦「令我所集諸善根」(注114)等,帶領我們迴向。大師恩賜我們的《三主要道》引導至此結束。
    後、附錄
    後跋
  誰是主持,諸佛甚深密意,怙主慈氏與妙音所傳二派之規,收放三世諸佛事業無邊大海之王(注115)。
  誰是無與倫比十力。(注116)吉祥之意秘密藏,依此宣說智慧寶庫之天。
  他就是洛桑札巴(善慧名稱),聲譽如燃燒的大火,
  從他口中吐出的正法珍寶。(注117),在這個世界上發出燦爛的光芒。
  諸佛之父現佛子童真身(注118),他所賜的教授,是將八萬語秘密(注119)的精華,
  總攝心要稱之為《三主要道》,眾所周知猶如無垢聖教虛空中的太陽。
  他的話不是空洞的言辭,那種自以為是的深奧和偏執,而是全圓妙道真義傳承證德教誡。
  百寶藏中湧出的法音,能奪走有寂(注120)中所有的善譽。
  於所知處無所畏懼的勇士,注視著標準顯密妙典的虛空,
  搭起瞻部洲智者宗規正理之箭,射穿倒說者的心臟。
  死死抱住貪愛三有之樂,那是究竟安樂的劊子手,喬裝改扮成我的密友,
  我何時能夠徹底拋棄現世的經營,讓我的餘生具有意義?
  願我在今生和後世之中,成就二身的方便,久暫之因資糧的積集不要太劣。
  若我具足引導自他有情沿著妙道前進的慧眼,追蹤智者與成就者的足跡,這該有多美。
  這本不是我這種人所能承擔的責任,但我還是盡最大的努力把大師的善說轉錄成文,
  對於詞義脫落等過失,請大家原諒,並在上師前懺悔。
由此所代表的純白善根之力,願自他一切有情心向正法,願它成為斬斷現世的葛藤,及收取暇滿最上心要之勝因!
  至尊上師具足三恩(注121)遍主輪怙主金剛持帕繃喀吉祥賢,曾多次賜予我們依據根本文的《三主要道》甚深引導,先後約有五種筆記散落在各人手中,最後由我蘇底班雜(洛桑多傑,善慧金剛)一個來自丹嘉的病僧,衹有僧相而無佛法,在所有頂戴恩德無比慈父上師足塵的弟子中最為卑劣者,將這個筆記編輯成文。這是在經最上導師長時間加持,後又奉安大師的大寶靈骨舍利,加持威光熾盛的殊勝寂靜處--紮西卻林(吉祥法洲)(注122)中完成的。願本書能利益一切有情!
◎◎◎◎◎◎◎◎◎◎◎◎◎◎◎◎◎◎◎◎◎◎◎◎◎◎◎◎◎◎◎◎◎◎◎◎◎◎◎◎◎◎◎◎◎◎◎◎◎
附錄一:  《三主要道筆記-密鑰》     貢唐絳貝央 造        仁欽曲札 譯
    本文是貢唐絡貝央所作的筆記:
  「讚歎供養」開示的是根本依止善知識法與六加行法(注123)
  「一切佛經心要義」等與《三主要道》配合法有二種,各別配合與共同配合。講解的時候,雖然可以逐一依次解說,但在修習的時候每一道應該與另二個道互相攝持,這一點可以從第一頌中介紹後二種道得知,否則的話,最初的「出離心」就不成為大乘道了。
  我們每個人都有修法的心,但全被遲延「等明天」所欺騙,所以根本文中暇滿與無常合起來說。
  一切輪迴之苦都是不善業所出生的,所以輪迴過患與業果合起來說。
  菩提心修法說的是覺窩派與寂天派合一的修法。文中「諸母」的「諸」是指修「平等心」(注124),「母」是指修「知母」,前面的文字是修「悲心」。思維「情狀」有二種方法,一種是思維其他有情在過去都曾饒益於我的「情狀」,修「知母」後的「念恩」;另一種是思維於自己饒益的「平等相換」念恩法,後者最為奇妙,你不必再擔心沒有良田可種,因為在你的周圍到處是良田。有情的恩德難以估算,他們是你成辦一切有情利益的福田,而你卻無視他們的大恩。
  緣起本指從因而生,但有時事情可以顛倒過來,就像支橕頂篷用的矛,在許多場合是因依賴於果。因此,本派以觀待安立的緣起為主。
  安立的情形是,假設有個人以前從不叫「紮西」(吉祥),有一天你給他起了個新名,稱為「紮西」。過了幾天,你開始沒有了是你安立於他的那個心,而似乎覺得是他自己這邊成為「紮西」的,這種感覺的變化極為細微不易通達。
  你可以讀許多書,並自我感覺能對「無我」獲得定解,但你必須回到下面各宗中去,搞清楚他們所說的「無我」義,不然的話,你很可能連「正見」的方向都沒有。
  宗喀巴大師在頌中首先闡明:如果沒有通達勝義之慧,餘二道不能令你解脫。其次他直接提到的是緣起,他想說明的是「如果你懂得緣起、便能通達空性真理;如果果你不懂,就無法通達。」而且說現相能夠消除「有邊」,以現相除「無邊」,這是連順世外道(注125)都承認不謗的。因此現相能除「有邊」才是真正不共希有的。
  上述的這些教授,文字雖少但總攝了大寶經師的語教精華,所以請務必珍視!
◎◎◎◎◎◎◎◎◎◎◎◎◎◎◎◎◎◎◎◎◎◎◎◎◎◎◎◎◎◎◎◎◎◎◎◎◎◎◎◎◎◎◎◎◎◎◎◎◎
    附錄二:《加持近傳諸上師啟請文-悉地穗》  宗喀巴大師 造    仁欽曲紮 敬譯
  那漠室利咕嚕曼殊廓喀耶
    敬禮吉祥上師妙音
  智斷三有之繫縛,悲棄歡喜寂靜樂,不住二邊有寂主,佛金剛持前啟請。
  超越無邊剎塵數,無數佛陀智慧藏,無量合一智慧身,妙音怙主前啟請。
  由彼誓願宏深力,至尊妙音親現前,清除一切疑惑網,勇金剛足前啟請。
  世出世間諸樂善,功德根本具恩主,心中略念於諸時,自然生信求加持。
  少欲知足靜調柔,至心求脫正直說,不放逸住依勝友,淨相無偏求加持。
  死雖決定時無定,非唯言辭須至誠,厭惡無暇與利敬,心無所需求加持。
  當知有情皆恩母,念彼身心為苦逼,背棄單求自身樂,自然生悲求加持。
  除邊執病獨一藥,甚深緣起離邊義,龍猛父子諸密意,如實瞭解求加持。
  此善所表三世中,自他一切諸善根,彼等一切生世中,與勝菩提不相順,
  求人知曉與聲譽,眷屬受用利敬因,剎那亦不作希願,唯成無上菩提因。
  諸佛菩薩加持力,緣起無欺諦實力,我之增上意樂力,此淨願處願成就。
  此《加持近傳諸上師啟請文-悉地穗》者,由多聞比丘善慧名稱吉祥,造於西藏雪山之王沃德貢傑阿闌若。
    註釋
  1.《開妙道門》:帕繃喀講記的藏文原版見《帕繃喀文集》「?」(問號所代字為上「尼」下「雅」)字函,宗喀巴所造《三主要道》根本藏文原版見《宗喀巴文集》「喀」字函。其他有關《三主要道》的重要註疏計有:五世達賴阿旺洛桑嘉措的《三主要道名釋義》和《密義釋-教理寶藏》;蔡卻林雍增的《引導文-顯明妙道之炬》和《顯明心要教授-有緣津梁》;丹達拉然巴的《隨欲如意》;威曼.貢卻堅讚的《筆記》;歐曲.達麻跋陀羅的《顯明句義炬》和《引導文-有緣津梁》;以及摩卻仁波切的《名義釋》。
  2.妙音:梵文為「曼殊廓喀」,是一切諸佛智慧的代表,漢地習稱為文殊。
  3.三密:身、語、意。
  4.輪怙主:意為周圍一切弟子的依怙。
  5.「暇身」等:出自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攝頌》
  6.器之三過:器皿倒覆(於法會中不專心聽講),器皿不潔(聽法時,心有邪執或動機不正);器底穿漏(忘失所聞之文義)請參閱宗喀巴大師《道次第》廣中論及中自繃喀名著《解脫掌中論》。
  7.依止六想:於自作病者想;於說法師作醫師想;於所教誡作藥品想;於殷重修作療病想;於如來作善士想;於正法理作久住想。參考書目同上。
  8.三界:此指地下、地上和天上。
  9.三士:下士,只求個人脫離惡趣;中士,只求個人解脫輪迴;上士,為利一切有情而願成佛。
  10.惡趣:地獄、餓鬼、畜生。
  11.氣脈明點:無上瑜伽續部中所說的高級修法。
  12.格西浦穹瓦與京俄瓦:格西浦穹瓦本名為迅努堅贊(童憧),為仲敦巴大師親炙弟子「三昆仲」之一;京俄瓦,本名為楚臣跋(戒熾盛),亦是「三昆仲」之一;另一人為博朵巴,這三位是噶當派著名人物。
  13.五明:聲明、因明、內明、工巧明和醫方明。
  14.五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和變化通。
  15.八大悉地:寶劍、丸藥、眼藥、疾行、取精、空行、隱身和地行。
  16.覺窩:意為至尊,此指阿底峽大師,大師本名吉祥燃燈智,是印度佛教史和西藏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是他將《道次第》教授傳入西藏,亦是《菩提道炬論》的作者。
  17.旃迦:為一修閻曼德伽有成就者,因其濫施密法傷害他人而墮入地獄。
  18.喜……師:印度有位修喜金剛的瑜伽師,因為沒有菩提心,只證得小乘果,這二個故事詳見《解脫掌中論》。
  19.「如果」等:出自宗喀巴大師致仁達瓦的一封信,向其彙報從至尊妙音處所得的教授。
  20.二障:煩惱障,所知障。
  21.二菩提心:此即願、行二種菩提心。
  22.「我以」,等:出自宗喀巴大師與至尊妙音的一段對話,引文全文見《解脫掌中論》。
  23.阿奢黎丹孜:古印度詩人,約公元七世紀時人,著有《詩鏡》。
  24.「敬禮」等:出自釋迦菩提的《釋量論註》。
  25.《智有頌》:即宗喀巴大師所造《加持近傳諸上師啟請文-悉地穗》,見附錄二。
  26.「修解脫者」等:出自拉扯崗巴的《藍色小冊》。
  27.「功德」等三頌:出自一世班禪洛桑卻吉堅讚的《供養上師法》這三頌分別為:「功德根源尸羅海,充滿多聞摩尼聚,能仁第二著袈裟,祈禱持律上座師。成就十種勝功德,善能宣說善逝道,紹隆一切諸佛種,祈禱大乘善知識。善護三業具慧忍,正直無諂解咒教,具力真實善繪講,祈禱金剛持中尊。」
  28.堅固與善巧:堅固指比丘清淨持戒十年以上;善巧指對戒條、持犯、輕重等的瞭解。
  29.三學:戒、定、慧。
  30.八種如理依止功德:即近諸佛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墮惡趣;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終不違越菩薩所行;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義利。詳見《道次第廣論》與《解脫掌中論》。
  31.「所有」等:出自《道次第攝頌》。
  32.仲敦巴:本名傑衛穹乃,係阿底峽大師最著名的弟子,創建噶當派祖寺熱振寺。
  33.赤欽和……群覺:洛桑耶協丹巴饒傑,又稱阿齊吐諾蒙朗,生於1758年,係格魯派一大高僧,曾任甘丹赤巴,其二函文集的主要內容是密法教授。他從阿旺群覺大師學二種菩提心。
  34.薩迦班智達:本名貢噶堅贊,為薩迦五祖之一,由他最早將佛法傳於蒙古人,紮巴堅贊是其上師和叔父,亦為薩迦五祖之一。
  35.《黑》:作者為惹那嘎惹馨底,又稱馨底巴,為印度超巖寺著名大師之一。阿底峽赴藏前曾從之學法。
  36.《事師五十頌》:古印度佛教詩人馬鳴著。文中所說十三種非時死為:瘟疫、為他有情傷害、疾病、鬼魅、大熱病、中毒、王法、火難、毒蛇、水難、空行、盜賊、邪引。此等為現世過患,死後墮入地獄為後生過患。請參閱宗喀巴大師所著《事師法五十頌釋》。
  37.桑傑耶協:其故事詳見《解脫掌中論》。
  38.格西乃鄔素巴:本名耶協跋(1042-1118),噶當派著名大德,師從博朵巴等。《修心八偈》的作者朗日塘巴是其弟子。
  39.「了不了」等:出自貢唐絡貝央的《格魯教派增長願文》。貢唐絡貝央,本名貢卻丹貝准美(寶教燈)為嘉木樣一世的弟子,以智慧超群著稱於世,絳貝央即妙音之意。其所著《三主要道筆記-密鑰》一文見附錄一。
  40.「總攝」等:出自《道次第攝頌》。
  41.三差別與四殊勝:三差別是指道次第教授與其他教誡相區別的三個特點,即:總攝一切顯密教法;易於修持;由甚深,廣行二大派諸師所傳來。四殊勝為:通達一切聖教無違;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易於獲得佛之密意;極大罪行自趣消滅。
  42.《吉祥集密》:無上瑜伽續部名,父續之主,為宗喀巴大師所特重。
  43.《現》:是般若教授的最重要論典,由至尊慈氏傳於無著。
  44.「把新舊」等:出自《講述一切宗派源流和教義-善說晶鏡》。土觀達麻班雜,又名洛桑卻吉尼瑪(善慧法日)為土觀第三世,係格魯派一大高僧,其重要著作還有《章嘉若貝多傑傳》等。
  45.喇嘛降曲沃:十一世紀西藏西部古格王國之王,阿底峽大師即由他下令迎請入藏。
  46.「事關」等:出自《三律儀差別論》。
  47.智……覺:西藏佛教香巴迦舉創始人。其生平詳見迅努貝(童祥)的《青史》。
  48.薩……波:西藏佛教薩迦派創始人,是薩迦班智達的祖父。
  49.《四》:聖提婆造,是中觀學重要論著。
  50.有漏取蘊:蘊即色、受、想、行、識五蘊,為業煩惱所取,即為有漏取蘊。
  51.下劣涅槃:指沒有菩提心的涅槃,如有則是佛位。
  52.霞惹瓦:噶當派一著名大德,是博朵巴大師的弟子,切喀巴(《修心七義》之作者)的上師。
  53.《遠離》:薩迦五祖之一的紮巴堅贊所著,所謂「四種執著」是:執著現世非佛徒,執著輪迴非出離,執著自利非菩薩,執著實我非正見。
  54.「覺窩瓦」等:出自尊巴傑貢編寫的《噶當派諸正士嘉言錄》。
  55.祥……巴:據《青史》記載,此師善巧慈氏五論,並為瑪譯師之侄家敦.穹乃喜饒傳過法。
  56.阿裏巴:即阿裏班欽,本名貝瑪旺傑(1487一1543),為寧瑪派大德。
  57.「利無利」等:出自龍猛所著《親友書》。此信是龍猛寄給他的好友,南印度國王樂行的,故名。漢譯本共有三種。
  58.林日巳:本名貝瑪多傑(蓮華金剛)(1128一1188),是眾生依怙帕摩竹巴的弟子。
  59.揚貢巴:本名傑參貝(1213-1258),其師為果倉巴.貢波多傑(1189一1218),他們創立噶舉派的一個分支。
  60.十秘財:出自格西夏窩巴的教授,詳見《噶當派諸正士嘉言集》。
  61.嘉……協:前者為第七世達賴喇嘛,後者為第二世班禪,這二位是當時西藏政教二方面的領袖。
  62.人名清淨弟子:即絡嘎瓦.絳白卻桑,上座桑穹瓦(賢護)上座仁欽堅贊(寶幢),上座絳僧(菩提獅),上師絳貝嘉措(妙吉祥海),格西協饒札(慧稱),格西絳貝紮西(妙吉祥),格西貝穹瓦(祥護)。
  63.漢地皇帝:即明朝永樂皇帝。
  64.嘉瓦溫薩巴:本名洛桑頓珠(善慧義成),是格魯派「溫薩耳傳」系統的重要人物。下文出自他的《自誡》。
  65.「子若」等:出自日穹巴所著《米拉日巴傳》。
  66.「我樂」等:出自噶瑪巴.米覺多吉(不動金剛)所著的《噶舉歌海》。
  67.「暇身」等:出自《道次第攝頌》。
  68.八無暇:如《親友書》中所說:「執邪倒見、生傍生、餓鬼、地獄、無佛教及生邊地蔑戾車、生為騃啞長壽天。」
  69.滿:分自他或內外二種,自圓滿有五:生於四眾弟子所游之地,諸根具足,未自作教他作無間罪,信仰三寶;他圓滿有五:佛降世,說正法,教法住世,法住隨轉,他人具足悲愍。
  70.樂趣:指人、天、或加非天。
  71.念死法:詳情參閱《道次第廣論》和《解脫掌中論》,「死相」部分請閱後者。
  72.「不善」等:出自《寶蔓論》。
  73.三寶:佛、法、僧。
  74.善星比丘:其故事詳見《大般涅槃經》第十二品。
  75.天授:釋迦佛的一個近親,曾因妒忌而害佛。
  76.蘊:用一神象所能背負的墨水書寫之典籍總和。經中說,天授能憶持六十擔「香象」所負之經,即一大法蘊。
  77.對治罪惡,有四種對治力:所依力、追悔力、現行對治力和防護力。
  78.十不善:即殺生、偷盜、邪婬、妄語、離間語、惡語、綺語、貪、瞋、癡。
  79.未得聖道:即未現證空性。
  80.《妙》:全稱是《菩提道次第引導文妙音口授》,為《道次第》八大引導之一。
  81.《樂道》與《速道》:二書均為重要的《道次第》修法著作,屬八大引導。前者由一世班禪洛桑卻吉堅贊(善慧法幢)所著,後者為二世班禪洛桑意喜(善慧智)所著。
  82.「少欲知足」:這句名言出自世親《俱舍論》第六品。
  83.悅意慈:意為視其他一切有情如自己的孩子般可愛,與上述之「慈心」有別。
  84.二十二種發心:詳見《現觀莊嚴論》,是依譬喻助伴相同門將發心分為二十二種,如地,金,月,火等。簡要的,可參閱覺耐喇嘛札巴謝珠(名稱講修1675一1748)的《現觀莊嚴疏》。
  85.願行二心:二者的區別在於發願和實行,後者需受菩薩戒,可參閱克珠.丹巴達吉(教宏1493一1568)的《現觀釋》。
  86.「大乘」等:出自《道次第攝頌》。
  87.《修》:八世紀佛教大師嘎麻希拉著,共有三篇。他曾在藏王赤松德贊跟前,以觀察修教授擊敗了漢地「摩詞衍那」和尚所持全無所許的宗見。
  88.加行道:五道之第二。五道為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和無學道,大小乘各有五道。
  89.勝行:是一外道僊人名,他出定後見群鼠噬發而生瞋故惱,故死後墮地獄。
  90.「此善」等:出自《六十正理論》,現多用作聽法善業迴向文。
  91.「世俗」等:出自《入中論》。
  92.中觀正理聚:即《根本慧論》(中觀論),《精研論》,《回諍論》,《七十空性論》,《六十正理論》和《寶蔓論》。
  93.「龍猛」等:出自《入二諦論》。
  94.婆沙師:以專習或通達《大毗婆沙論》得名,或稱分別說部。
  95.經部師:以主張經為正量而否定七部量論等為五道而得名,又稱譬喻師。
  96.無損心:未被現前錯誤因緣損壞的正確根識。
  97.唯識師:主張依他起實有,不承認有離識外境,故名。
  98.自續師:主張但由「能破」不能引生敵者之比量智,而必須有自體相續之因,故名。
  99.應成師:主張只由「能破」就能引生對方通達所立的比量智,故名。
  100.實事師:指婆沙師,經部師和唯識師,因為他們執有作用之事物為實有。
  101.四扼要觀察:所破決定,週遍決定,離諦實一決定,離諦實異決定。
  102.薩迦耶見:漢譯為壞聚見,壞指二方面,一是指總有一天要死去;二是指此邪見本身總有一天要糾正和消失。
  103.「這裏」等:出自《四百頌釋》。
  104.覺耐仁波切:指帕繃喀大師的上師,覺耐.格西洛桑嘉措。
  105.「是故」等:出自《入中論》。
  106.經:即《心經》。
  107.格西多巴:本名協饒嘉措(智慧海1059-1131)),為博朵巴弟子,著名的《藍色小冊》就是他編寫的。
  108.資糧田:諸佛菩薩等聖者是我們種植成佛資糧的最上田地。
  109.黑色母豬:亦表一切痛苦之根本--無明。
  110.皈依二因:畏三惡道和輪迴苦;信三寶能救。
  111.四無量:即慈、悲、喜、捨。因所緣對象的有情無量,及修習此等所獲功德無量故名。此與四梵住之區別,請參閱《解》。
  112.經師金剛持:可能是指帕繃喀大師的根本上師,達波喇嘛絳貝倫珠。參閱本文《前言》。
  113.大寶上師:此指達波上師。金洲大師,本名法稱,是金洲(今印度尼西亞)一著名的佛教大師,主修「菩提心」。阿底峽大師依止他十二年,盡得一切教授。
  114.「盡我」等:出自《上師瑜伽喜足天眾》。
  115.「誰是主持」等:此頌中含有帕繃喀大的名字,慈氏事業海。
  116.十力:佛所具有的十種特殊智力,處非處智力,業異熟智力,種種勝解智力,根勝劣智力,種種界智力,遍趣行智力,除淨無障礙智力,宿住隨念智力,死生智力,漏盡智力。
  117.「從他」等:喻如毗沙門手中的吐寶鼬。
  118.「諸佛」等:指至尊妙音。
  119.八萬語秘密:即八萬四千法蘊。
  120.有寂:生死與涅槃。
  121.三恩:依顯教說,指授戒、傳教、引導;依密法說,指傳灌頂、解釋密續、賜教授。
  122.紮西卻林:是帕繃喀大師常年所居的茅篷名。參見《前言》。
  123.六加行法:是正修前的預備修法,即:淨掃住處供設身語意所依,以無諂曲而尋供養,端嚴陳設,身具八法坐安樂座,次改正動機,修皈依發心四無量等,觀想資糧田,總攝積淨扼要修七支與供曼陀羅,如教授啟請決定令與相續和合。
  124.平等心:此有雙重含義,因為寂天派的第一步修法也是等觀一切有情。
  125.順世外道:古印度一外道名,他們不承認有前後世。
  迴向偈
  聖菩提心極珍貴,諸未生起令生起,令已生起不衰退,輾轉增上恒滋長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