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為什麼要學〔三主要道〕
帕繃喀大師的開場白是引述三界法王大宗喀巴的話,即“暇身勝過如意寶”等與全圓道體相配合,以此使我們大家真正改正聽法動機,調柔身心相續。又簡略地特別開示了斷除〔器之三過〕,依止六想等聽聞法,並指出最初所說的〔器垢〕不僅在現在聽聞時,就是在其他思、修等時都很重要等。
宗喀巴大師所說的“暇身勝過如意寶”前面已經解釋過,就是說比如意寶還貴重的人身我們已經得到了,我們不能浪費,應該讓它發揮最大的效用,也就是斷煩惱為眾生成佛。我們的動機都應該是為報母恩,速速成佛,大家應該隨時生起這樣的動機。
[調柔身心相續]就是心不能粗,要心平氣和、安安穩穩、非常調和。如果心氣不調和,出氣都不勻,還怎麼修定?我們要修定,就需要心能夠高度地寧靜,寧靜到幾乎是呼吸都沒有了。到了真正得定的時候,鼻子呼吸沒有了,腹式呼吸還有,心必須靜到這個水準才能得定。舉個例子:我們在修以佛像為所緣的時候,假如自己不停地呼吸,佛像就會忽高忽低,忽遠忽近,忽大忽小。如果我們想主動調氣就更不得了,氣是振盪的,我們越想調伏它,它就跳得越凶。呼吸不平穩,佛像就怎麼也觀不起,所以要做到心靜,幾乎連呼吸沒有了才行。修定修到真正得定的時候,就要求沒有鼻子呼吸,只有腹式呼吸。
這裡附帶給大家說一下,在修法的時候心千萬不能想氣,只要一想氣,所緣波動就將變大,就無法觀想清楚,所以只有靜心,把心儘量地放平靜才行。修法的時候我們要儘量地心平氣和,慢慢地、慢慢地觀,雖然開始所緣還是會有所波動,但是練久了之後心自然就靜下來了。修法的時候最忌諱的就是想氣,因為意和氣是相連的,意一想氣,所緣就動了,因此絕不能自己主動去想把呼吸調好。就像書上所說的:呼吸要調勻。如果自己想著這樣去做,呼吸反而會更不平穩,因為只要意一動,呼吸就要跟著動。大家今後修定觀佛像的時候,一定要先將心靜下來,然後再慢慢地想。開始不要猛力地想,要心不波動慢慢地想。佛像現起後就要設法使它不跑,其實不是佛像跑了,是我們的心裡不顯現,所以佛像在心裡就現不起。我們所說的佛像現不起,並不是自己的眼睛看不見一個佛像在面前,而是在心裡現不起。要想佛像在心裡現得起就需要心非常靜,這樣佛像才能穩定,不然就會忽高忽矮、忽大忽小、忽遠忽近。
[器之三過]在《菩提道次第》裡有解釋,即:聽法的人不要【器皿倒覆】就是在聽法時我們要用心聽法,不要上師在上面說,自己心裡卻沒有聽,心不接受;還有就是【器皿有裂縫】,也就是法雖聽進去了,但很快就溜走了,上師說的法不記在心裡,聽過了就忘記了;再有就是【器皿有染汙】,也就是聽法動機不純:“我今天來聽是為了以後成為大法師,成為大居士,我將來可以受多少供養。”這些都是有染汙的。將這三種過患去除就是調心,心才能靜得下來。如果有這三種過患,心裡就會想:“我要當大師,我要當大居士。”這樣心就自然靜不下來。一般凡俗的人首先要將心裡的染汙去掉,才能達到聽法的要求。
聽法還有六想;身上有煩惱作重病想;對我們說法的人認作醫生,做醫王想;上師講的法是給我們治病的;醫生將藥方開了,我們必須要吃藥;上師講的這些方法很好,我們願意他長久住世。聽法時要有這六想,這些都是讓我們調心的。不然我們在想這個法的時候,會有掉舉來打岔,心就會離開法。
〔菩提道次第〕是三世諸佛所共履的康莊大道,是三界中唯一的明燈。而〔三主要道〕就像是它的心要或命根一樣。
對於《菩提道次第》大家要有這樣的認識:所有佛都曾走過這條路,所以稱其為康莊大道。走其他的路就如同走小路、爬山坡,都不那麼理想。
這裡所說的[三界]就是:無色界,色界,欲界。說《菩提道次第》是[唯一的明燈],就是說有了它就可以把路照得清清楚楚我們就不會失足墜落懸崖下了。說《三主要道》是《菩提道次第》的[心要或命根],這就像《心經》是《般若波羅蜜經》的心要一樣,能夠把《心經》搞懂了,《般若八千頌》的心要內容也就能懂了,《心經》不能搞懂,《般若八千頌》也同樣不能懂。
我發現這樣一個問題,不敢說是對的。有一種說法:法學過了就不要了,就像是渡船一樣。這是有根據的,金剛經上就這樣說的,前面說什麼都有,後面又說什麼都沒有,如像是過渡船一樣。”有些人是將這個‘過渡船’的說法學會了:“我坐船渡河,坐過去了船就不要了,同樣,法學過了就不要了。”他們這是錯誤理解了金剛經。我們學修佛法是有為法,怎麼能說以後就不需要繼續修了呢?他們是否考慮過生、住、異、滅?我們現在的一切是離不開出生、成長、衰落、滅亡的。就算我們生了菩提心,還要修現世菩提心不失,未來菩提心不失,還要有這兩種修法,怎麼能不繼續修呢?有為法就是有出生、成長、衰落、滅亡,如果你修了之後就不要了,那麼不管你有多大的功德,不管過了多少億萬年,都要走到滅亡的道路上,所以宗喀巴大師的教義就是修了以後都不能丟。這裡大家會產生疑問了:“佛法這麼多,三士道有這麼多修法,我們一天怎麼修得完?怎麼得了喲!”這就需要我們修定,得了定就能起快速修法的功能,因此我們需要修定。得定之後就無需詳修,只要略修就起了作用。對於沒有用過功的人來說,他聽了略修,只知道略修的意義;如果修過並生起功能的人,雖然是略修,心裡的含量就不同,是廣修的功能。就如我前面曾所說的,所有佛法被皈依的頌子全部包括了,才二十八個字,沒有修過的人只知道這二十八個字;修過的人就知道這二十八個字裡面有很多內容;修過並生起功能的人知道這二十八個字裡面的內涵就更加不同,所以修過了的法就扼要地修。
我們要想利他就必須成辦佛位,為成辦佛位就必須懂得修法,為修法就必須要聽法,而所聽之法又必須是一種無謬之道。
只有佛才有圓滿的利他功能。為什麼佛才有這樣的功能呢?因為佛是有宿命通,有他心通的,他知道每一個有情的過去有過什麼事情,知道這個人愛什麼、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他說的法才能合這個人的喜歡,才能被這個人所接受。要度生就要知道每一個有情應該如何度,也只有佛才有這樣的功能,我們現在則沒有。我現在所講的是上師給我講授的,我轉來供養給大家,是照著上師所講的。對於每一個有情來說應該怎麼說,我們現在沒有功能,只有佛才有這個功能。佛有宿命通、有他心通,他知道這一個有情過去是如何的,現在此時的心情是如何的,他說的法才合得到這個有情的心理,這個有情才肯聽。如果不能合這個有情的心情,你說得再好他也不聽。我們之所以要成佛,就是要知道眾生的根器,知道應該如何度他們,就是要求生起這樣的功能。有了這樣的功能,才能度眾生。
[道]就是方法,不是道高不可攀,而是要方法無謬,要沒有錯誤的方法。
所以,我想把在不了義化機感覺中,由妙音怙主大宗喀巴賜給傑摩隴為官的侄兒阿旺紮巴的〔三主要道〕本頌甚深引導簡略地奉獻給諸位,現在正逢其時!
這是帕邦喀大師說明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
這裡所說的〔三主要道〕與《道次第》中所說的〔三士〕,除立名與科判略有差別外,實際上與《道次第》相仿,但因科判分法的不同,故另有一種引導傳承。
根據科判分法的不同,傳授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所以應按科判的不同分法,用不同的方法講授。
〔三主要道〕就像是能支撐一切道之主心木,不管你是修顯還是修密,決定需要有這三種道來攝持。凡為出離心所攝持的,就是解脫的因;凡為菩提心所攝持的,就是一切智的因;凡為正見所攝持的,就是輪回的對治法。
[一切智]就是佛。[主心木]是什麼呢?凡是造佛像時中間必須要有一根主心木,沒有它佛像就造不起,這是以此作為道理來說的,用我們現在的語言就是中心思想和奮鬥目標。
修顯就不需要說了,就是修這三樣。修密的時候還是需要這三樣,不能舍去。修密時還是要簡略地想著這三種道,還是需要天天將整個道次第緣念一下。
簡單地說,我們學修佛法的人就是要生起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是在世俗菩提心生起之後又證了空性,此時菩提心的性質就變了,所以稱為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裡面就包含出離心,我們在修顯、修密的時候,這三樣都是不能離開的。因為自己想出離,想脫苦,才想到一切母親也需要出離、脫苦,這樣才生得起菩提心。如果用世間心,無論怎麼修我們還是不能脫離生死輪回,因為我們對世間還有執著,所以才要修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生起之後,我們就斷了執著,就不隨生死流轉了。勝義菩提心才是菩提心的圓滿,單是世俗菩提心,菩提心就沒有圓滿。行菩提心該怎麼修?就是要修六度、四攝,這樣菩提心才能圓滿。歸納起來:我們學修佛法就是要生起勝義菩提心,生起了勝義菩提心,才夠修密的資格,那時我們到上師面前求灌頂,所得的才是真實灌頂。大家現在所受的灌頂都是加持灌頂,只是將習氣種了下來,等將來我們因緣成熟有條件修密的時候,有了這個種子,修密就快些。這已是很稀奇的了,因為賢劫千佛那麼多,只有幾尊佛傳密法,我們能夠得到密法的加持灌頂也是不容易的。
依昂旺朗吉堪布上師的教授,得了密法灌頂的人每天關於本尊的修法不能斷,但主要的還是要修《菩提道次第》,《菩提道次第》修不起的要修菩提心,菩提心真正圓滿是要證了空性,才能生起勝義菩提心。整個《菩提道次第》就是一句話:生起勝義菩提心。這裡面包括有自利、利他,才能圓滿。如果單想到自己,是不能圓滿的。大家要知道我們今天來學這個《三主要道》,是極為殊勝的,現在的社會,人人都很忙,哪有時間來學《菩提道次第》?不要說在家居士沒有時間,他們出家人也都沒有這個緣,不可能嘛,實在太忙了。我們今天來學《菩提道次第》的心要《三主要道》,不知道要有多大的福報才能辦得到。我們大家要高興,因為實在太稀有了!哪怕我們學了這一點點,我們的識田裡就有了種子,將來是一定要成佛的。
否則的話,你便會造非福不善業墮於惡趣,造福業生於欲界天人中,造不動業生於色、無色界天中。如果沒有三主要道的攝持,無論你假裝修什麼法——氣脈明點、大印、大圓滿、生圓次第等等,這一切除了是輪回的因外,一點也不會成為解脫或一切智的因。
[氣脈明點]指得是密法,[大印]指的是《大手印》。
如果我們不想對治的方法,就很容易隨著過去的煩惱習氣造惡業而墮入三惡趣中,這一點大家一定要予以重視。別人搞的那些除了流轉生死輪回之外,生不起解脫生死、成佛的功能。
有人說:“修了大圓滿勝慧就可以生起菩提心。”我感到很可笑,怎麼說呢?這話還是了不起的人說的,但是因不順嘛!修大圓滿勝慧是叫我們斷執著,對人我、法我都不執著;修菩提心是念母恩,修慈,修悲,這樣才能生起菩提心,自己一定要成佛,兩者因不同,怎麼能感得同樣的果呢?這就是因不順,根本就不可能實現。這些說法是現在流行的,並不是過去歷史上的。這可怎麼說呢?只能說他們的緣起就是讓你們不要忙著修菩提心而去修大圓滿勝慧,引起你們生歡喜心。但這是要引大家走到岔路上去,有個生不起的因。大家一定要仔細,不要以為是揀到便宜了:“我修了大圓滿勝慧還將菩提心成就了。”沒有這樣的事情啊!
格西浦穹瓦曾請問京俄瓦這樣一個問題:“假設有二種情況,一種是善巧五明,獲得堅固三摩地,具足五神通、得八大悉地;另一種是覺窩的教授雖尚未如實在心相續中生起,但對此能獲得定解,他人無法改變其意,不知您選哪一種?”
[三摩地]就是得定。[五神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八大悉地]指的是各種神奇的功能。[五明]是指因明、工巧明、醫方明、聲明、內明。
京俄瓦回答說:“阿闍黎,不要說〔道次第〕在相續中生起,就算是只知道一點點〔道次第〕,我也寧可選這種。因為我以前曾無數次地善巧五明,能經劫入三摩地,具足五種神通,獲得八大悉地,但卻不能超越輪回;但是如果我能對覺窩所說的〔菩提道次第〕獲得決定,那麼我一定能夠遮退輪回。”
[阿闍黎]指的是傳顯、密教授的上師。[經劫入三摩地]就是入定能經若干劫。
這句話說得是因為學那些對解脫、成佛沒有好處,而學道次第的話,哪怕只學了一點點,也對解脫、成佛有好處,所以他寧肯學這個。你們大家看學道次第有多麼重要!
現在有些人熱衷於搞什麼神水給人治病等等,應該專修的不好好修,搞什麼旁門野道東西!如果連道次第這麼好的東西都不要,化什麼九龍水給人治病有什麼用處?真的將九龍水化好了,你把人家醫生的飯碗都搶跑了,以後你就該轉業當大醫生去了。
婆羅門子旃迦,喜金剛瑜伽師等的故事也能說明這點。至尊妙音對妙音怙主大宗喀巴說:“如果你不能依止觀見到輪回過患與解脫利益的正念正知,背棄虛榮,不能繫念於生死醜陋,解脫勝利,熟習所緣生起出離心覺受,不管你再怎麼熟習善根——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也絕不會成為解脫之因。所以真心求解脫的人起初應將其它一切所謂甚深教授放下,應作〔分別修〕以生出離心。
[正念正知]就是正確的思維和約束自己的心力。[虛榮]虛榮即為世間心。[解脫勝利]就是解脫的好處。[熟習]就是天天修習到熟極了的境地。
這裡說的[禪定]就是得定,前面我說大家要好好修定,但是修定只是一種工具,是內外道的共道,不是求解脫的因。如果生得起菩提心就比得定還殊勝,哪怕生起出離心也都比得定殊勝,這才是主要的。當然,最重要的是生起菩提心,如將菩提心生起了,那才是最穩妥的,不管過若干生都必定能成佛。菩提心沒有生起以前,如果連一個小有成就都沒有做到,我們就只不過是一個初業有情,算不上是有修學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業果弄清楚,一切所行都如法地取捨,那麼我們就能永遠斷三惡道的因,永遠得人天身,這是一個小有成就;如果我們能夠得了定,就能離開欲界,憑著定我們就可以求無我智慧、得解脫,這也是一個小有成就。我們大家都要發願今生取得成就,能夠取得兩樣小有成就當然更好,起碼要有一樣小有成就。
大成就是什麼?大成就者就是既生起了菩提心又證了空性,像清定上師、海公上師、大吉活佛他們就是大成就者。他們所做的事業我們現在做不到,因為沒有他們的那種心力,只有凡俗的心力,所以他們所做的事我們只能隨喜,但卻辦不到,因為我們不是大成就者。如果我們成了大成就者,當然也能做到。這很明顯:清定上師是八五年到四川來的,十幾年時間他將昭覺寺建得多麼好!他每年度化好多人,你們可以去彭縣看看那裡的塔修得有多麼好,看一下就知道清定上師的功德有多大,就會肅然起敬。這些我們都只能隨喜,卻辦不到,因為沒有他的那種心力,要修好了才有。但是大家可以放心,只要我們依《菩提道次第》來修,依《三主要道》來修,我們也會有那種心力的,他們所做的事,我們發願也都能做得到。
什麼叫[分別修]?分別修就是心裡要去思維,結合自己將各種道理詳詳細細地去想、去思維,這就是分別修。比如今天聽了法之後,大家就應認真檢查自己:哪些做到了,哪些沒有做到,自己應該做什麼。這樣才能起作用。假如聽了之後只是說:“這個法很好,很殊勝!”那就一點作用也沒有,只有心感動,不能起變心的作用。要結合自己做分別修,分別就是思維。聽法之後我們要仔細思維:所聽的那些道理是怎樣的,這個因感什麼果,那個因感什麼果,哪些體相具備了就起什麼作用,要將這些弄清楚。通過分別修將出離心生起,這是首要應做的事情。
大乘行者應花數座時間,依止作意自利過失與利他功德的正念正知,熟習所緣以生起覺受,不然的話修什麼都不會成(大乘)道。因作意自利的關係,諸善根只會成為〔下劣菩提〕之因,就像不熟習依止出離心正念正知的所緣,一切善根便會隨世間虛榮而轉,只能成為輪回的因一樣。
[熟習所緣以生起覺受]這就是說只有將天天所修的內容修到熟極了,才能生功能。所緣分形象所緣和義理所緣,不管哪種所緣都要修到熟極了,才能生功能。
[覺受]就是感覺和受用,是修法而生起快樂,是自己身心的感受,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生起功能。
[因作意自利的關係,諸善根只會成為〔下劣菩提〕之因,]如果只知道利益自己的話,隨便修什麼都不能得到成佛的菩提。這裡所說的[下劣菩提]還不是不好的,只是相對於上上菩提(即成佛的菩提)而言,充其量得個小有成就算是最好的了。如果搞錯了的話,還要到三惡道去掛號,那就惱火了。
人家說你很了不起,你就會覺得自己已經好得很了;人家抬舉你,你就會飄飄然;人家說你不對,你馬上就會說:“我哪裡不對?”心裡就會生起瞋念,我們修行人要做到八風不動:稱、譏、毀、譽、利、衰、苦、樂,一切都不要動心,這是很難的。一定要有平等觀,你說我好,我是這樣子;你說我不好,我還是這樣子,心裡不要起執著。如果我們隨世間虛榮而轉,就只能成輪回因,只能隨生死流轉。我們的生活就是再好也都有苦,沒有哪一個人是沒有苦的。我體會任何人與人之間都是恩怨結合,好的時候比蜂蜜還甜的;起了矛盾的時候頭都要打破,大都是這種情形,沒有哪個一天到晚都是喜喜歡歡的。
所以先把密法等所謂甚深教誡放下,最初生起出離心與菩提心的覺受是完全必要的,這些生起之後,一切善根便自然而然成為解脫與一切智之因。因此,如果有人認為這些法不值一修,便是根本不懂修道扼要之輩。”
這段話告訴我們:先不要忙著修甚深的密法,要緊的是生起出離心、菩提心。有的人認為:“修這些法太低了,哪有修無上密好!哪有修明心見性好!”那是他不知道該修哪種法才是重要的。
上述之〔分別修〕就是〔觀察修〕,這個〔三主要道〕是一切佛經的心要精華,所有經論之義都可攝入〔三士道次第〕中,它又能攝入〔三主要道〕中。
我們之所以要修《三主要道》就是這些道理。因為這個《三主要道》太寶貴了,是我們成佛的根本,是必要的條件。假如將這些都放棄了,那我們修什麼呢?如果我們先修其他的,都對解脫生死、成佛沒多大幫助。我們得了人身是有條件成佛的,為什麼不能成佛呢?就是因為我們不肯修、怕修、怕修不起功能,我們就是被這樣的心理障礙著。
那麼這是怎樣攝入的呢?當知所有經論之義說的都不外乎是幫助諸化機獲得佛位的方便,為獲佛位就必須學習方便智慧二因,這二種因最主要的成分就是菩提心與正見這二個,為了使這二個在相續中生起,就要把自己貪著輪回圓滿的心整個地顛倒過來。這種希求自己解脫輪回的合格出離心生不起來,希望其它有情解脫輪回的大悲心就不會生起,所以沒法不要這個出離心。為了成辦佛的色身,就必須積集福德資糧,這主要歸究於菩提心,成辦法身智慧資糧中最重要的是正見。因此,一切道要都能攝入三主要道而修,這是妙音直接賜予大寶師尊宗喀巴的殊勝教授。
[化機]就是像我們這樣沒有得度的有情。[獲得佛位的方便]就是不管佛說什麼經,都是幫助我們成佛的方法。 [方便]就是這些道理是怎樣的,我們該如何修。[智慧]就是對一切事物自性空的真理的認識:一切事物都是緣起有,都是條件聚合而有,而自能成其為有的自性是沒有的,也就是其自性是空的。世俗菩提心和正見這兩個合起來就是勝義菩提心。
[把自己貪著輪回圓滿的心整個地顛倒過來]這就是說我們要將自己希求世間圓滿的心調轉過來。世間的要舍,貪著世間的心要舍,但不是說我們不需要世間的一切。比如一個乞丐,只有一根打狗棍、一隻碗,可還是捨不得丟,還是抓得緊緊的,這就是有執著;一個國王,富有一國乃至天下,什麼都有,只要心裡不執著,就沒有輪回的因。關鍵在於心裡是否執著,換句話說,只要我們還有執著就永遠不能脫離生死輪回。帕邦喀大師叫我們將貪著世間圓滿的心整個顛倒過來,就是要我們將執著的心變為不執著的心。
[這種希求自己解脫輪回的合格出離心生不起來,希望其它有情解脫輪回的大悲心就不會生起,]如果我們自己還不想脫苦,怎麼會想助其他有情脫苦?這樣當然不能生起菩提心,所以修出離心是很重要的。
[為了成辦佛的色身,就必須積集福德資糧,這主要歸究於菩提心,]以菩提心積集的福報最大,以世間心培福,無論怎樣福報都是很局限、很少的。因為菩提心是為利益遍虛空一切有情,心量有這麼大,所培的福就大。有一個教授上說過:“我們用遍所有的奇寶來供一切佛,這個功德大不大?當然很大。但是還不如發菩提心,用一根燈草沾起油來供佛的功德大。”這就是因為心量不同。前者是認為佛是殊勝的,自己用很多珍奇寶貝來供佛,就可以獲得無量的功德,但這樣做還是趕不上後者發心為了遍虛空一切有情離苦得樂,拿一根燈草沾了油來供佛的功德大。我們應該先生起出離心,出離心是求自己得解脫,菩提心是求得所有有情得解脫。有了菩提心,我們所培的福報就是一個無量數。
[成辦法身智慧資糧中最重要的是正見。]最重要的正見就是斷煩惱,只有煩惱斷盡了才能證得到法身。
[因此,一切道要都能攝入三主要道而修,這是妙音直接賜予大寶師尊宗喀巴的殊勝教授。]大家看看,帕繃喀大師對《三主要道》是這樣的讚歎,那麼我們該不該主修《三主要道》呢?
簡單一句話:我們學修佛法就是要生起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生起了就決定成佛,菩提心還沒有生起之前就還要慢慢修,勝義菩提心生起了就能夠快速成佛了。
最初沒有出離心就無法使心趨向佛法,沒有菩提心佛法就不會成為大乘道,沒有正見就無法斷盡二障,所以這三者被稱之為〔三主要道〕。
[二障]就是煩惱、所知二障。[沒有菩提心佛法就不會成為大乘道]是說沒有菩提心至多是小乘道,像阿羅漢。這段話完整地告訴我們是[三主要道]是什麼。如果我們沒有厭離世間的心,沒有厭棄世間的安樂,不認識什麼對自己有毒害,我們的心就是在想世間的法,那怎麼能出離呢?這就是薩迦五祖所說的:“你執著世間,不要說出離,你連佛教徒都不是。”我們學修佛法的人要舍此世的貪,但是大家要清楚,不是我們的生活所需不能要,而是要不起執著,千萬不要走到偏路上去了。我們不要忙於求生活所需,而是要忙於求佛法。我們的心量轉變了就是正報變,依報也要變。依報是依他而感報的,也就是外面的一切都是要轉變的,平時求都求不到,一旦正報真正變了,依報就會湧起的來,就將受用不完。所以大家現在用不著忙著去求這些東西。
一旦〔三主要道〕中生起某種覺受,那麼你的一切所作都能成為佛法,如果未由這三種攝持,那麼無論你做什麼都不外乎是輪回之因,如《道次第廣論》中所說:“由是因緣,若未由多異門,觀察修習生死過患,於生死盛事破除貪愛,獲得對治。 又未如理以正觀慧觀無我義,又離修習二菩提心,餘諸善行,唯除少數依福田力,悉是庸常集攝,轉生死輪。
不要說我們真正生起了菩提心,就是在《三主要道》中生起覺受(也就是感覺和受用),那麼我們的任何所作都是佛法。這可不是在講道理,而是我們真正在身上生起功能的時候,那種法樂(就是由修佛法而生起的快樂)只有自己知道,是難以用語言表達出來的感受。
[三種攝持]就是出離心、菩提心、空見。如果我們不把出離心、菩提心、空見修起,那麼可怕的就是我們無論怎樣修都是世間心,世間心就會成為輪回因。
假如我們不用多種方法來觀察生死過患,那麼我們對於生死之間各種好的事物要破除貪愛就無法對治。假如能夠看到生死過患,我們就知道這些再好,對於出離生死都是無益的。舉個小例子:火鍋再好吃,吃多了還不是要拉肚子?這就是不認識過患。正是因為不認識過患,你才會想:“今天吃火鍋哩,快去!快去!”。
[又未如理以正觀慧觀無我義,]我們大家要如法地觀、要正觀察,不能想什麼都沒有,那樣就生不起,那就是不如法的。
[二菩提心] 是什麼呢?開始生起的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證了空性之後就是勝義菩提心。
[餘諸善行,唯除少數依福田力,悉是庸常集攝,轉生死輪。]為什麼說善行只有少數依福田?我們的所依福田是佛之三寶,我們敬重三寶還是一個解脫因,除此之外都是庸常善行(也就是很平庸、很經常的善行),都在攝持我們的生死流轉。如果那樣的話,生死輪就是我們自己在轉:今天生天上,明天生地獄,後天又生人,好壞都不停的在享受。
出於同樣的考慮,噶當派祖師也曾說過:“人人都有本尊可修,人人都有密咒可念,這都是因為沒人有可思維的正法。”
這就是說每個人都可以有本尊修,都可以有密咒念,就是沒有用來思維變心的正法,沒有可修的。也就是說因為人們不會、不懂、沒聽說過可思維的正法,所以只知道修本尊、念密咒,還自鳴得意:“哦,我修的不同,我自證本尊了!”這對於佛教徒來說是很可憐的。
在西藏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大德在修施食法時,有個大威德模樣的有情來搶食,大德問他是何原因?原來此人在生的時候大威德法修得很好,還見了本尊,但是三惡道的因沒有除幹盡,餓鬼的因還有,所以他雖墮入餓鬼道,卻現的是大威德的像。修密法的人千萬不要修成大威德將來墮入餓鬼啊!這一點我們要防備。這就是因為沒有好好去修怎樣止惡修善,這可是起碼的條件。連業果都沒有弄清楚,也就是我給大家說的沒有做到小有成就。
因此,如果我們這些人要想修真正的佛法,那就必須使自己的一切所作成為解脫與一切智之因,為了這一目的,就應在〔三主要道〕中生起覺受。這三者如同〔菩提道次第〕的心要或命根,正如至尊一切智宗喀巴所說;“我之所說是以《菩提道炬論》為根本教典,並以此三為道之根本而說的。”
這段話很重要,我們現在所作的一切善行還不能說都能成為解脫與成佛之因,還必須將此進行回向:將我身語意所作善業和三世善根以及行住坐臥四威儀均一起回向,為利遍虛空一切慈母有情,誓願速速成佛。這樣才能使自己所作的一切善行都成為解脫與成佛之因。
假如不這樣回向,那麼我們今天學佛法的善根,或是做了什麼善行、善事,等到回家後由於孩子不聽話自己一發脾氣,善根就被燒得乾乾淨淨,這樣的情況是很容易發生的。我們發脾氣時似乎還是很有理由的:“我不能不管教他啊!這個孩子太不爭氣了,怎麼能不教育啊!”教育孩子是對的,可是如果自己的一切善行所為沒有作回向,再加上一發脾氣,善根就被瞋恨燒得乾乾淨淨。
還有我們在工作時常會說別人:“這個事情你做得也太不對了嘛!”如果說這些話的時候夾雜著瞋念心,自己今天的善根就
會被燒得乾乾淨淨。我們最容易遭遇這類的事情而損毀自己的善根,使自己所作的一切善行沒有成為解脫與成佛之因。
[覺受]是什麼?如果我們如法地修,身心上就要起感受,各人的身心感受是不同的,但是只要天天去修,修到熟極了就要生感受。如果我們能夠認真地修定,還不說修到得定,只要將所緣修到能夠現得起,自己就會所有感受。不信的話大家就修嘛,只要你們能修到將所緣現得起,要不了兩三個月就會有感受。
我們的命根是什麼?命根就好比是呼吸,呼吸斷了生命就結束了。我們修《菩提道次第》的命根就是《三主要道》。
《菩提道次第》不是宗喀巴大師自己新造的,他是依據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燈論》來說的,是有依據的。他只是在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燈論》基礎上特別明顯地標出三主要道,即出離心、菩提心、空見。這就是新噶當派和舊噶當派的區別。
所以,我現在把建立在宗喀巴大師《三主要道》根本頌基礎上的引導,簡單地奉獻給諸位。
今天就講到這裡,結束前我們進行回向:將我今天學佛法的善根,將我身語意所作善業和三世善根以及行住坐臥四威儀均一起回向,為利遍虛空一切慈母有情,誓願速速成佛。
第三次講法:
前面我們講了改正動機與觀察所修之法,大家回想一下,在改正動機方面我們說總攝一句話,就是發菩提心。但是單想發菩提心,菩提心是生不起的,還是要先發出離心,然後才能發得起菩提心。我們發心不能簡單地是“為利有情願成佛”這樣一句話,還是要從出離心開始串習,這樣菩提心才生得起,不然發菩提心就是一個空的緣念。雖然總的來說發心就是要發菩提心,但是菩提心的生起還是需要一個全圓道次第:從人生難得開始,依次緣念死無常、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菩提心。以後大家發心的時候都要有一個概略的緣念,無論修什麼法,在開始改正動機的時候都要緣念一個全圓道道次第,這就是格魯派宗喀巴大師教法不共的地方。不管修什麼法,在改正動機的時候總要從人生難得、死無常、下士道、中士道、然後到上士道,這樣才合乎我們修法和聽法的心情。有了這樣的心情,我們就是以菩薩心來學的。假如不是這樣的緣念,我們連菩薩的氣息都沾不到。所以說以後大家每一次來這裡學習,都要緣念一個簡略的全圓道次第。
第二個是觀察所修之法,也就是其他的一切修法都是局部的、片面的,只有《菩提道次第》才是全面的,所以說《菩提道次第》是我們求解脫、成佛的心要。沒有這個,你就是修無上密、修明心見性、修定,都解決不了問題。帕繃喀大師說:“菩提道次第是一切修法之王。”我們將這個觀念弄清楚了之後就要做到:是菩提道的法就努力地學修,不是菩提道的法就暫緩,以後需要的時候再學修。如果我們先修習那些旁支,就會耽誤自己的正修。帕繃喀大師之所以這麼慈悲地講,就是告訴我們:“發心要緣念一個全圓道次第,修法要選修法之王《菩提道次第》。”這才是我們今後學修佛法的方向,如果把這個方向弄錯了,於此生來說,我們就會多浪費精力、多浪費時間;於後世來說,我們是浪費了自己多生的時間,而且不知要浪費多少生。我們走路總是要走一條端端正正的路,不能偏斜。如果偏斜了,就算遇到路好也是岔路,如果遇到不好的路,那就夠自己受了。學修佛法也是這樣的,我們要選擇自己最最需要的、又是必須的法來修,這樣才不耽誤、浪費時間,因為我們今生所作的就是縮短未來生中的學修時間。如果搞錯了一點走入歧途,那就不知道要耽誤多少萬年的時間,所以這一點很重要。我們就是要依照《菩提道次第》一點點地向前走,這就是開始修學佛法的動機。
今天又有些人是第一次來的,我要再重複一下:這個前言是翻譯的人所寫的,大家自己看,作為參考。這裡面有很多是我不知道的事情他介紹出來了,我們很隨喜。但是其中也有介紹錯了的,因為他是聽藏人的傳說寫出來的,這個作為大家參考。我們要學的就是專門學帕繃喀大師他老人家講的。
前一次講過的內容我們還是要回想一下,有些講過的內容我覺得很重要,我們重複學習一下:
[那麼這是怎樣攝入的呢?當知所有經論之義說的都不外乎是幫助諸化機獲得佛位的方便,為獲佛位就必須學習方便智慧二因,這二種因最主要的成分就是菩提心和正見這二個,為了使這二個在相續中生起,就要把自己耽著輪回圓滿的心整個地顛倒過來。]這段話中的[攝入]指的是攝入三主要道. [諸化機]是指我們這些沒有得度的有情。[方便]分就是我們的一切修法。[智慧]分就是講一切修法的體性,這兩樣是我們成佛必要的東西,缺一樣都不行。我們現在學習這種因,也就是學習這種方法,使我們自己能夠趨入這個方法。
我們要把菩提心生起,要把正見生起。簡單地說,只要我們把世俗菩提心和正見這兩個修好了,這個時候就是勝義菩提心。我們學《菩提道次第》就是既要把菩提心生起、又要證得空性,這個時候菩提心才圓滿,才是勝義菩提心。單有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這個很重要。大家要明確:我們最終的目的是生要起勝義菩提心。一部《菩提道次第》,都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我們要積集生起菩提心的資糧,積集證空性的資糧,然後要去實修,先生起世俗菩提心,再證得空性後就是勝義菩提心,我們整個學佛的目的就是為這個。要將菩提心真正圓滿,就需要將願、行兩種菩提心都修圓滿了才行。我上面所說的是願菩提心,還有行菩提心。行菩提心就是六度四攝,要將六度四攝都修圓滿了,我們的菩提心才算真正圓滿了。整個《菩提道次第》就是包含這些內容。
除了《菩提道次第》別的法是否殊勝呢?當然殊勝,但是都有局限性,都不圓滿。比方說我們人,有了右臂卻缺了左臂,有右腳卻缺了左腳,這都是不圓滿。唯獨修起勝義菩提心,才是真正圓滿了。生起勝義菩提心之後,還要修習六度四攝,這樣菩提心就圓滿了。由此而知,我們要先生起厭離的心,然後要生起祈求解脫的心,這還只是第一步,才只有一半,還要等我們真正證了空性之後,出離心才圓滿。因為證了空性之後,我們才真正達到出離的目的,能夠斷了生死,就是阿羅漢的身子才能入的寂滅的涅盤,如果沒有空性就不行。所以說出離心的真正圓滿,是要在證了空性之後才算圓滿。同樣,我們生起了菩提心還要證空性,這就是生起了勝義菩提心,同時還有行菩提心,行菩提心就是去行持六度四攝之心,這兩樣都圓滿了,菩提心才算圓滿了。這時我就要給大家道喜了:你們肯定要成佛了,不成佛是不可能的了。
什麼是[耽著輪回圓滿]呢?就是我們貪一切世間圓滿的心。我們要將貪世間圓滿的心變為‘大貪’,要‘貪’為利益遍虛空一切如母有情,我們一定要成佛。大家就是要具有這樣的心念,不要貪世間的東西。
[這種希求自己解脫輪回的合格出離心生不起來,希望其它有情解脫輪回的大悲心就不會生起,所以沒法不要這個出離心。為了成辦佛的色身,必須積集福德資糧,這主要歸究於菩提心,成辦法身智慧資糧中最重要的是正見。]這段話中的[合格]即為合量。[色身]即為報身。
如果我們自己都不想解脫,還說想解脫別人,這怎麼辦得到呢?這就是句空話。自己還感覺這個世間值得貪戀、還貪戀不夠,怎麼能說:“你們不要貪戀了,我一個人貪戀!”這是什麼事情嘛!要自己先具有出離心,感到世間的痛苦不能忍、非脫離不可,才能聯想到所有有情都是這樣的痛苦,才會想救他們。佛法上簡單地說就是:為自身解脫就是出離心,為遍虛空所有如母有情都能夠得解脫就是菩提心,在修的時候各自的所緣不同,意義就是這樣的。簡單的一句話:出離心是為解脫自己,菩提心是為解脫一切有情。
在一切積福德資糧的方法裡面,積得最大的、最快、最多的莫過於菩提心。因為在菩提心裡面是具備了六度四攝的,盡是利人的。有了菩提心我們就不是只利益一個或少數有情,而是要利益無量的有情,遍虛空沒有一個有情不是我們利益的物件,只是看緣是否成熟,諸有情能否接受而已,所以我們想利他的心量就大得很,想培福也就容易。做培福的事、做利生的事都需要智慧,因此我們做培福之事的過程中也在不斷的增長自己的智慧資糧。還有專門講法相以及體性的教授,更容易使我們智慧圓滿。
簡單地說正見就是緣起有、自性空,這是很重要的。
[因此,一切道要都能攝入三主要道而修,] 無論什麼道都不能脫離上面這個範疇,不能脫離這個範疇就說明一切道都可以歸納到三主要道中來,所以三主要道就把一切都包括了。佛的一切說法都被《菩提道次第》所攝,《菩提道次第》的精要就是《三主要道》,因此說《三主要道》是佛法精要中的最精要。
我們大家今天能共同學習,都是大家過去生中好好修學所積的善業感得我們聚到一起來共同學習佛法。在藏區有學這些法的,但在內地則很少,內地有很多講經說法的,講各種經、傳各種法、灌各種頂的都有,但是講《菩提道次第》的很少,講《三主要道》的就簡直沒有。以前海公上師很慈悲,他講過《菩提道次第》攝頌,但是真正全部講《菩提道次第》的還沒有,講《三主要道》的更沒有。我們在這裡共同學習,對自己來說能夠迅速得解脫、迅速成佛,同時在內地也樹立一個法幢。人們如果都能朝這個方向去做的話,就都可以達到解脫,都可以達到為遍虛空一切如母有情、依宗喀聖教的教義而成佛,這真是殊勝而又殊勝的事情!所以說,大家能夠來學習是很不容易、很不容易的;是很難得、很難得的;是稀有、簡直稀有的!我們在這裡學習就是帶個頭,以後大家好跟上來。
[這是妙音直接賜予大寶師尊宗喀巴的殊勝教授。]《菩提道次第》裡面這些道理是妙音,也就是文殊菩薩,直接賜予大寶師尊宗喀巴的殊勝教授。什麼叫大寶呢?寶就是摩尼寶,大寶就是最大的、最殊勝的摩尼寶。我們在如此尊貴的上師面前想要什麼法、求什麼教授都能得到滿足。有求解脫的教授,也有求斷三惡道的教授,還有求成佛的教授,隨便我們大家去求。修法不像學法這樣簡單,在修的過程中會出現各種情形,有好的情形也有壞的情形,都需要找上師、求教授才能夠幫助我們,我們才能很省力、很順利、很節省時間地把問題解決了。靠自己看經書往往會憑個人的理解,有時看不懂,有時會理解錯了。
比方說現在的《菩提道次第》就已經說得很明顯了,但是那裡面還藏了多少教授,單看字面還是不懂裡面的內涵。記錄是無法一一記下上師的內心意義,要靠自己聞、思、修,三個階段同時進行,最後才能理解這個教授的字裡行間有些什麼內涵。修的過程中還要結合自己的經驗,既要用世間法來看因果,還要用出世間法來看因果,心裡才能明白。
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講因果,沒有無因而生的果,更沒有這個因生出另一個因的果的事,那就叫不順因。我聽到這樣的說法:“只要把大圓滿勝慧修好了,菩提心就自然會有!”這種話是鼓勵大家修大圓滿勝慧的,其實是因不順。大圓滿勝慧的因是講緣起有、自性空的教授;菩提心的因是講念母恩、報母恩、生慈心、生悲心、自己發心非成佛來度一切有情不可的教授。二者所緣不同,不會這個所緣生那個果。假如這個所緣可以生那個果,那麼種玉米就可以收穫麥子,種枇杷樹就可以長出桃子,這是不可能的,因不順嘛!
[最初沒有出離心就無法使心趨向佛法,]沒有出離心,怎麼能放棄、不追求世間的圓滿呢?舉個例子,現在的百萬富翁還在追求成為千億富翁,他的貪心是沒有止境的。帕繃喀大師教誨我們時說得好:把我們貪戀世間圓滿的心調轉過來為眾生成佛,這樣恰恰就修好了。大家可以看看世間富翁們,就是再有錢他還在一天到晚的想著錢,拼命賺錢停不下來、也沒有方法停下來,因為貪念的對境不同。假如我們將這樣的貪心調轉過來為眾生解脫成佛自己非先成佛不可,這樣的‘貪心’就對了,這就是我們修行人將煩惱轉為道用。帕繃喀大師就特別說,你們世人最會修了,你們把成辦世間法的心拿來修佛法就對了。就是這個道理。
[沒有菩提心佛法就不會成為大乘道,]沒有菩提心的攝持,像阿羅漢他們就是小乘,是以求解脫為主。阿羅漢同樣知道一切有情是母親,也知道修慈修悲,只是缺乏一個增上心。他們見到任何一個有情也知道以慈悲之心去度他們,他們所缺乏是:“所有一切有情我要度完,為了報恩我非要成佛不可!”的增上心。
我們大家要鼓勁,只要我們真正生起了菩提心,就是阿羅漢見了我們都要禮拜,因為有了菩提心就要成佛。就像國王幼小的太子丞相見了也要喊千歲,因為他未來是要接皇帝位的。如果我們生起了菩提心,在佛法上就稱為佛子,就等於是佛的兒子,將來無論如何都是要成佛的。我們生起了菩提心是在種性上變了,並不是在功德上變了。我們在功能上和二乘(阿羅漢和辟支佛)還差得遠,他們在天上,我們在地上。但是我們的種性變了,在成佛的時間上我們就快,他們就慢。他們要成佛還要倒轉回來重新發心,也就是我們走過的道路他們還要再走一遍。因為他們從前只為了自己一個人,現在要負起度盡一切有情的責任,自己沒有功能,只有成佛才具備圓滿的能力。這就是小乘道和大乘道的區別,單求自己解脫的就是小乘,為利益一切有情願成佛的是大乘。
大乘裡面又分為顯和密,只有在顯法修好了之後才生得起密法的功能,顯法是依密法才能速成,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顯密雙修的道理。如果顯法都沒有修好就忙著去專修密乘,那就和修外道沒什麼區別。因為專修密乘法自身又生不起功能,只能是種一點修密的習氣,未來生中條件成熟了才可以修,在條件沒有成熟以前,根本就不行。我們要專修密法一定要先生起勝義菩提心,一定要將行菩提心和願菩提心都生起了,那麼我們成佛就穩操勝卷,等於拿在手上了。我們現在要緊的就是要好好學顯,在好好學顯法裡面要以學《菩提道次第》為主,《菩提道次第》裡的心要就是帕繃喀大師給我們講的這個《三主要道》。
我敢於在這裡跟大家一起學習,就是當年在康定聽我的上師昂旺朗吉堪布仁波切講了全部的《菩提道次第》,一共花了七年時間。同時,昂旺朗吉堪布上師還給我講了《菩提道次第》攝頌、《三主要道》、《發心秘授》等教授,康南的火竹香根活佛也給我講過《菩提道次第》攝頌,我是有這樣的根源的才敢來給大家講,不然我就會亂說。我有根源就不敢亂說,這是因果法,錯了不得了。
[沒有正見就無法斷盡二障,]假如我們沒有生起緣起有、自性空的清淨正見,就無法斷除常邊和斷邊,也就無法斷煩惱障和所知障。當然,在我們證得空性之後,就能一步步把煩惱障斷了,所知障只能斷一部分,只有在成佛前的一刹那才能斷盡所知障。在這方面過去的大德曾產生了很多爭論,唯識和中觀在這方面就有一些爭論。
[所以這三者被稱之為〔三主要道〕。]《三主要道》是我們修道的核心,是修道中最主要的,就好比造佛像時中間的那根中心木,那是最主要的。用現在的語言說就是中心思想,或者說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假如錯了,就是徹底錯。世間法錯了只關係到這一生,佛法錯了要關係到多少生!所以這很重要!我們一定要選穩穩當當、端端正正、又快又穩妥的方法,那就只有《菩提道次第》,《菩提道次第》的核心就是《三主要道》。我們現在共同學習《三主要道》就等於在學習《菩提道次第》,只不過是扼要地學,這和我們學修《般若八千頌》與學修《心經》的關係是一樣的道理。
[一旦〔三主要道〕中生起某些覺受,]這樣的覺受是需要我們自己去修才生得起,光講道理是生不起的。我們認真修了之後自己身心就會起感覺,就會有受用,這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法樂、法味。單聽道理誰也生不起覺受,要天天想,天天如法地修,修到熟極了的程度,自然會產生功能。
[那麼你的一切所作都能成為佛法,]只要出離心、菩提心、空見在自己心裡生起覺受,哪怕是相似的,哪怕只是一點點作為,都是佛法。如果這三樣在你心裡一點氣息都沒有,隨便你怎麼修都是外道!
[如果未由這三種攝持,]我們在修任何法的時候都要有這三種心念來攝持,怎麼攝持呢?比如在修法前我們想:“我是為了利益遍虛空一切如母有情而願成佛,所以今天來修法。”這是以菩提心在攝持。以這樣的心攝持之後我們再想:“今天修法一切都是緣起有、自性空,並不是其生來就有的。”這就是以空見的攝持。假如你是為出離、為解脫生死而修法,那就是以出離心攝持。前面講以菩提心攝持,已攝含了出離心。這樣的修法就是快速道,就是快穩道,是又快又穩的道路。如果沒有這三種心念來攝持,比如我們想:“今天修法了,師父傳過我們儀軌,我要上座去。” 嘴裡很快地念儀軌,三種攝持一點也不沾,法能在你的心裡起什麼作用?這就等於是“小喇嘛念經,有口無心。”不起殊勝的作用。就等於小學生背書一樣,只知道把書背熟了。書背熟了還是需要老師講的,古代的教育就是這樣:讓你先背四書五經,背好了、等你長大了老師才給你講內涵。
[那麼無論你做什麼都不外乎是輪回之因,]這句話很重要。假如我們沒有這三種心攝持,那麼隨便修什麼法,就是修大圓滿勝慧,都是種的輪回因。因為以世間心去修的法,就是世間心種的因,所感的果在哪裡?當然在世間嘛!怎麼會是解脫的果呢?!怎麼會是出離的果呢?!
[如《道次第廣論》中所說:“由是因緣,若未由多異門,觀察修習生死過患,於生死盛事破除貪愛,獲得對治。]假如我們不用多種方法來觀察生死的過患就不知道厭離。沒有對生死盛事生起厭離,沒有破除貪愛世間的心,沒有看到生死過患,盡看到世間好處,我們怎麼會不貪愛呢?比如我們在市場上看到某個產品覺得很好,當時就會生貪愛心,有了貪愛心就要設法去買,如果要排隊,哪怕花一小時排隊也一定要買到手。如果我們把這樣的心調過來用於修佛法,那就決定能成就。將貪世間的心拿來變成修對佛法的“大貪”,這就叫轉煩惱為道用。這樣的‘大貪’‘貪’得到的是解脫生死,為眾生成佛,起碼擋住去我們三惡道的路了。
[又未如理以正觀慧觀無我義,]‘我’就是執實,就是心裡有執著。沒有用正確的智慧來觀察什麼事物都不是自身而有的,都是由許多條件緣起而有的。在應成派就更是說僅有安立名處的緣起還不夠,還要我們給它取了名字事物才有。
[又離修習二菩提心,]二菩提心就是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
[餘諸善行,唯除少數依福田力,悉是庸常集攝,轉生死輪。]這就是說即使我們做了多少好事,只有少數依福田力,什麼是依福田力?就是依上師三寶所作善行的力量,依在父母面前所作善行力量。其他善行的力量都是很平常的,都是世間心做的,所以只能是生死流轉。因為我們所做的都是以世間心所為,用世間心種的因,所結的果只能在世間。如果我們在出離心攝持下種的因,果就不在世間了,那就是解脫的果。如果我們能夠用菩提心攝持,為眾生成佛種的因,哪怕做的是很簡單的善事,比如看到一個人要跌跤了,我們趕緊把他扶住,這也是利人的善業。這麼小的事情我們再馬上回向為利有情願成佛,這個福報就種到大福田裡去了,在我們沒有成佛之前,這樣的福報都會在不停的翻倍增長。業果如果這樣翻倍增長,小善也會變成大善。成佛需要好多生的時間,到成佛時我們的善業翻了多少倍是難以計算出來的。我粗略地算了一下,假設我們所做一件善事的業力為一,經過一個月天天翻倍增長之後,就變成三億多的數字!如果我們天天做善事,一個月三十天翻倍增長之後就是五億多的數字!如果我們種的是成佛的因,這樣的善業不是用於世間享用,而是用於成佛,所以在沒有成佛以前都是在翻倍增長的。如果所有的善業都在翻倍增長,那麼我們的福報就將大得不得了。
在藏區我聽到過上師這樣的教授:“如果你用天下所有的寶貝供養十方三世諸佛,這樣的功德不能說不大,但是不及發起菩提心的人拿一根燈草沾油點燈供佛的功德大!”這就是意樂不同。我們是為度盡一切有情而成佛,那麼這樣的功德就比以所有的七寶來供佛的功德大。我們想要成佛,想要快成佛,想要積得福報多,只有努力地發菩提心,除此之外別無其他辦法。
整個《菩提道次第》就是講修菩提心,就是修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願菩提心、行菩提心這四種菩提心,我們將這四種菩提心一起完成,就是學佛的主要目的。將這四種菩提心完成之後,我們想不成佛都不行了,那就非成佛不可了。那時候再難的苦行我們都會覺得沒關係,再難修的佛法我們都會覺得很平常,在這三種心量攝持下什麼佛法都修得成,而且無需三大阿僧胝劫,我們積的福報就快,成佛就很容易,快到至遲十六生成佛,最快即身成佛。即身成佛可以快到三個月成佛的,甚至一個半月成佛,但這是需要我們將福慧二資糧積累得合量了才行。也就是按這部書所說的‘合格’了,合格是世間通常的說法,在佛法上用‘合量’比較合適。
[出於同樣的考慮,噶當派祖師也曾說過:“人人都有本尊可修,人人都有密咒可念,這都是因為沒有人有可思維的正法。”]
西藏密法盛行,在我們內地,除了在海公上師、清定上師面前以外,其他地方都不能說有密法,即便以前有的也只有下三部的。密法分四部,無上密內地沒有,所以說內地只有下三部。下三部密法從何而來?也是由尼泊爾、西藏、以及其他先有佛法的地方傳到中國漢地來,再從中國漢地傳到日本,現在稱其為東密。以後中國漢地的密法衰落了,又到日本去把東密學回來。這就是過去大勇法師的勝行。後來漢地眾高僧感到只有下三部密法不圓滿,就想到西藏去求密法,於是就在漢地開辦藏語學校,培訓了很多懂得藏語的僧人,準備進藏去學密法。我們的恩師海公上師以及石經寺的永光法師,當時都是跟著大勇法師一同準備赴西藏的。當年進藏非常困難,不是暢行無阻,沒有西藏方面的批准就不能進藏,所以第一批僧人在沒得到進藏的批准之前就留在了康定。那時康定的跑馬山上有個絳巴格西,大勇法師就跟著絳巴格西學《菩提道次第》,他一邊聽一邊譯,最後拿出來的譯本叫《菩提道次第直講》,這是原始的《菩提道次第》。此後法尊法師在講《菩提道次第直講》時又增譯了後面的止觀二章,也就是講修定修觀的內容,這就是現在流通的《菩提道次第略論》。昂旺朗吉堪布上師在康定所講的止觀二章和法尊法師所譯的有些出入:昂旺朗吉堪布上師講得要廣一些,他所講的有修定修觀內容的《菩提道次第略論》是三卷本;法尊法師所依據的只有兩卷,現在流通的《菩提道次第略論》上的修定修觀的內容只有兩卷,所以你們現在拿《菩提道次第略論》的原文和昂旺朗吉堪布上師所講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釋》就對不起來,原因是原來的譯本還是法尊法師所譯的,但他後來又拿出來一個譯本,我不知道他為什麼這樣做。法尊法師第一次沒能進藏學密法,就去甘孜依止紮嘎仁波切,以後才進的西藏,他的譯本是不是紮嘎仁波切所傳我就不知道了。
正是由於當時密法在西藏盛行,所以人們大都在修本尊,既然修本尊當然就要念密咒,因為沒有可以進行好好思維的正法可修,所以大多是是單修密法。正是因為沒有可思維的正法可修,修密的結果就得不到正果。在西藏有一個故事說某位修大威德法的人也會變成餓鬼:這個故事說一位修行者修大威德法得了定力,但他的內心沒變,所以死後因業力變成餓鬼。在一次大德佈施時此餓鬼也去了,大德見了他以為是大威德來了就感到很奇怪,再仔細一看卻不是,就問他是為什麼。此餓鬼說:“我只知道修本尊,卻不知道修心,儘管大威德是修成了,卻還是墮入餓鬼中了。”由此可見,我們最要緊的是修在心裡能夠生起的法,我的上師有這種教授:法能夠在心裡生起比修定更重要。因為修定是與外道相共的,外道不懂佛法但同樣可以修定,專修定是不能變心的。單修定在現生有一個保健的作用,但是起不到去除煩惱,改變心念的作用。修佛法離不開修定,我們應將修定作為一個工具,卻不是主要應修的東西。能夠使法在心中生起比得定還重要,因為身心是相連的,心變身也要變。我們修學人應該知道修佛法的重要,同時也要知道應將修佛法的工具搞好,有了定力我們修佛法生起功能就快,這就等於走路不如坐車、坐船快,不如坐飛機快。
[因此,如果我們這些人要想修真正的佛法,那就必須使自己的一切所作成為解脫與一切智之因,]一切種智是佛的智,[成為解脫與一切智之因]就是成為解脫生死的因、成佛的因。
[為了這一目的,就應在〔三主要道〕中生起覺受。這三者如同〔菩提道次第〕的心要或命根,]這就如同《心經》是《般若八千頌》的心要一樣,修道不修《三主要道》,就等於人沒有呼吸了,所以稱其為命根。
[正如至尊一切智宗喀巴所說;“我之所說是以《菩提道炬論》為根本教典,並以此三為道之根本而說的。”][此三]是指出離心、菩提心、空見。法要有法源,你說得天花亂墜但是不是佛所說的?是不是過去有修行者依此教授有證德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萬一其中有污染沒有經過大班智達、大智者清理乾淨,我們照著去修就會受到污染,所以法源既要清淨,又要條件夠圓滿,這樣我們所得的才是清淨圓滿的教授,在心裡才能生起清淨圓滿的功德。
[所以,我現在把建立在宗喀巴大師《三主要道》根本頌基礎上的引導,簡單地奉獻給諸位。][引導]就是指引我們怎樣去修,不是單純的講說。這裡我附帶說一下:《菩提道次第廣論》是重在廣說,《菩提道次第略論》是重在實修,大家要明白兩者的差異。引導是指導我們實修的,不是來給我們講道理的。傳法和引導是兩回事,傳法是一個事情,說引導又是一個事情,引導說得是該怎麼實修。這點大家一定要注意。
[簡單地奉獻給諸位]是帕繃喀大師客氣,其實他是將其中的心要拿來給大家講。
上面我將上次所講的部分內容再講了一下,下面繼續接著上一次講《三主要道》
|
主持人 |
贺继墉居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