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佛像塔爾寺
一路行去,深邃幽暗只是在角落裏點燃著幾盞酥油燈的密宗經院大殿,花殿裏樹葉婆娑芳香淡淡的菩提樹,布幔、簷廊上繪製的佛、神、鬼、魔以及極樂世界和地獄的壁畫,浩大繁複的堆繡,精雕細琢的酥油花……我儼然在神話與藝術的殿堂裏漫步。
著名的塔爾寺白塔
塔爾寺,藏語稱“兗本賢巴林”,意為“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位於西寧市區西南25公里的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隅,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誕生地,亦是西北地方佛教活動的中心。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到萬曆五年(1577年)已初具規模。後經歷代擴建,現在更加宏偉壯觀。
整個寺院依山勢而建,占地1000畝,由眾多的殿宇、經堂、佛塔、僧舍等組成,佈局嚴謹,建築巍峨,金碧輝煌,氣勢恢宏。主要建築有:大金瓦殿、小金瓦殿、釋迦佛殿、金剛殿、彌勒殿、文殊菩薩殿、祈壽殿、三世達賴靈塔殿、八大如來寶塔、時輪塔、過門塔、尕公館等。該寺規模宏偉,最盛時有殿堂八百多間,是我國著名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其餘五寺為西藏的沙拉寺、哲蚌寺、紮什倫布寺、甘丹寺和甘肅的拉蔔楞寺),在全國和東南亞一帶享有盛名。
相傳宗喀巴誕生後,從剪臍帶滴血處長出一棵白旃檀樹,其十萬片葉子上每片自然現出一尊獅子吼佛像,故名“兗本”(意為十萬佛像)。又傳,宗喀巴22歲時,在外學佛不歸,其母寄白髮一綹,並在信中說,"吾今年邁體衰,盼兒務必返裏一晤"。宗喀巴為學佛而決意不返,給慈母和姐姐寄去用自已鼻血繪成的自畫像各一幅(後供奉在文殊菩薩殿內),獅子吼佛像一軸,並在信中說:若在我出生之地以十萬尊獅子吼佛像及菩提樹(即白旃檀樹)為胎藏建一佛塔,則如同親晤兒面。次年,在信徒資助下,宗喀巴之母將白旃檀樹用綢緞包裹,與印成的十萬尊獅子吼像作胎藏,周圍砌石加固,建成一座蓮聚寶塔(即今大金瓦殿內大靈塔的前身),以紀念大師誕生。因先建此塔,後建本寺,故俗稱“塔爾寺”。
尤如蓮花花蕊的塔爾寺建築群
進得塔爾寺大門,有八座如意寶塔呈一字形列於右側空地,尖頂,上圓下方,建於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這八座白色如意寶塔是紀念釋迦牟尼八件大事的。它們是:蓮聚塔,藏語稱八邦。紀念釋迦牟尼出生時,步行7步,步步生蓮花之意。四諦塔,藏語稱紮西果莽。紀念釋迦牟尼初轉法輪,宣講四諦要義。和平塔,藏語稱彥敦。紀念釋迦牟尼平息僧眾爭論。 菩提塔,藏語稱香趣。紀念釋迦牟尼悟道成正覺。神變塔,藏語稱窮處。紀念釋迦牟尼降伏外道魔怪的種種奇跡。降凡塔,藏語稱拉播。紀念釋迦牟尼重返人間超度眾生。勝利塔,藏語稱南結。紀念釋迦牟尼戰勝魔軍。涅槃塔,藏語稱娘德。紀念釋迦牟尼圓寂。
一路行去,深邃幽暗只是在角落裏點燃著幾盞酥油燈的密宗經院大殿,花殿裏樹葉婆娑芳香淡淡的菩提樹,布幔、簷廊上繪製的佛、神、鬼、魔以及極樂世界和地獄的壁畫,浩大繁複的堆繡,精雕細琢的酥油花……我儼然在神話與藝術的殿堂裏漫步。遠遠而來的虔誠的藏族婦女向著繡滿藏文經文的黃綢幔不停地頂禮膜拜。四處散發著酥油的氣息,彌漫著藏香的青煙。
寺內還設有顯、宗、密宗、時輪、醫明四大經院。顯、密兩宗經院是高級僧侶專門研究佛學教義的學府。時輪、醫明兩院是培養藏、蒙族天文、曆算和醫學人材的學府,四大經院均設有嚴格的學位制度。
塔爾寺“三色”——酥油花、壁畫、堆鄉令我心儀已久。
製作酥油花的原料是從牛奶中提煉出來的精華,可塑性強。工匠師們以高超的技藝塑造出形象逼真、色彩鮮豔、精巧玲瓏的作品,這些作品的題材極為廣泛,多屬佛教故事、佛像和人物形象、歷史故事、人物傳記、花草樹木、飛禽走獸、亭臺樓閣等。其製作工藝複雜,一般需在攝氏零度以下的冬三個月中塑造。隨著塑造技藝的不斷發展提高,以前單調的單塑手法逐漸改進為立塑和浮塑相結合,單塑和組塑相融合,花架和盆塑相襯托等多種形式。現在,一座大的花架上往往可塑幾十甚至一二百個人物組成的畫面,惟妙惟肖,生動傳神。每年正月十五晚舉行的酥油花展成為藏區一大盛事。
塔爾寺的壁畫主要布於寺內各大殿宇、簷廊、回廊的牆壁上。這些壁畫精美絕倫,既是客體化了的崇拜物件,又是美化寺院建築的高級工藝裝飾品。
壁畫分為布面畫、壁面畫及板面畫三種製作類型,內容與唐卡、堆繡差不多,多為佛教故事、歷史故事、佛像、神鬼、人物、動植物等。這些壁畫以風格精湛古樸,畫技嫺熟高超,形象多姿,色彩豔麗,畫面別具一格而成為我國繪畫藝術寶庫中的一枝奇葩。
堆繡屬於唐卡的一種,是用各色棉布、綢、緞剪成所設計的各種圖案形狀,精心堆貼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後,用彩線繡制而成的。分平剪堆繡和立體堆繡兩種。題材較壁畫更為豐富。
塔爾寺內珍藏有兩幅用各種珠寶串鑲製成的寶石唐卡和一幅用色錦線刺繡的大勢至菩薩唐卡。
作為我國著名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的塔爾寺是西北地方藏傳佛教的中心,藏民心中的聖地。每年農曆正月、四月、六月、九月要舉行四大法會,二月、十月舉行小法會。來自藏、蒙、土、漢各族群眾會蜂湧而至,瞻仰、頂禮膜拜。 場面極為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