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17 10:06:03
|
尊貴雪歌仁波切
|
| | |
學習次第 : 進階
我的教學理念:以下分為 5點說明
一、
首先,我想:同學不學別的宗教而選擇學佛,一定是佛法有吸引人的地方,那麼佛法吸引人的地方在哪裏?導師釋迦牟 尼佛的教法和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又在哪裡?
佛法的特色,一是空性的見解,二是由空性見解表現出的慈愛和包容一切眾生的慈悲行。因為有 空性的智慧,我們徹底斷除了自私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愛我執和我執,所以能自發的生起全心全 意、心甘情願、沒有煩惱的慈愛來包容一切眾生。因為是從內心根本的斷除我愛執,所以對利益眾生的事是越做越愉快,越做越歡喜,一點也不會厭煩或覺得勉強。
二、宗喀巴大師教法的特色---大小顯密道次第圓融 (修學指導---宗喀巴大師教法)
為了幫助我們去除我執和我愛執,世尊依眾生的根器,開示了八萬四千種法門,而闡述佛法的經論,更是浩瀚如海。我們如果沒有學習次第的話,會很難走上去,因為見解的基礎不扎實,修持也就不會圓滿。而宗大師的教法---顯、密道次第,正是把世尊教法整理出修行次第的最佳代表,所以我選擇以宗大師的教法,作為我傳授佛法的指導綱要。
宗喀巴大師的道次理論,是根據印度阿底峽尊者的《道燈論》,再做更詳細的闡釋,寫下了顯密的道次第的著作。可知在印度早就有這樣修行次第的概念。阿底峽尊者是印度那蘭陀佛學院最頂尖的修行者,他經過多年的修持體驗,寫出《道燈論》,但是因為《道燈論》非常精簡,後人很難理解它的深意,所以最好是透過宗大師的道次著作來理解它的內涵。
根據宗大師的說法,以前西藏佛法衰弱時,是靠《道燈論》振興的。當時西藏顯教和密教、大乘和小乘之間互不相容;學習經教的人和專門修行的人互相批評。所以阿底峽尊者寫《道燈論》解決這些問題。如果《道燈論》有這樣的作用,宗大師的教法,一定也具足了這樣的功能。因此,我們學習宗大師道次第的教法,不僅可以統攝深廣的佛法,還可以解決顯密之間、 大小乘之間、 經教派與禪修派之間互相排斥的問題,把本來以為是相矛盾、相違背的觀點,變成互為助緣,互相增長,使我們的學習更為豐富、圓滿。因此學習宗大師的教法在現今這個時代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三、宗大師的傳承---歷來三大寺的師長 (指導師長---宗大師及歷來三大寺師長)
六百多年前的殊勝教法,有沒有我們可以遵循的脈絡傳承?有的。宗大師在世時,三大寺中就有很多優秀的修行者,完整無遺漏的學習宗大師的教法,這樣的教法傳承一直到現在都還在,中間都不曾斷過。因此三大寺的傳承是十分珍貴的。現在我們如果想學習最圓滿的宗大師傳承教法,當然是要跟隨著法王和來自三大寺的那些高量修證的師長們,聽聞他們的教授,這樣才是最可靠、最安全的學佛方向。
四、課程安排---顯密道次第為主軸,五部大論為輔助
接著我要談的是,我如何安排課程,讓大家學習顯教和密教的道次第。我的想法是,我該如何安排課程,讓比較有時間的人,或是比較沒有時間的人都有可能學習,都能夠受益?
我常想:一個想學佛的人第一個想到的問題,應該是想「我要如何學習,才能像導師釋迦佛一樣?」。所以,剛來台灣的第一、二年,我先講「四聖諦」和「十二緣起」、《道燈論》、《三主要道》、《菩堤道次第攝頌》和《功德之本頌》等。由「四聖諦」先認識自己生命當中的煩惱問題,和佛法中的解決方法。由「十二緣起」讓我們認識一下前世、來生與今生的關係,還有造業的因果關係。所以,講「四諦」、「十二緣起」是讓我們先認識自己的位置在哪裡。接著我講《道燈論》、《三主要道》、《菩堤道次第攝頌》和《功德之本頌》等,因為知道自己的位置之後,應該要知道怎麼學習,第一步、第二步怎麼走,將來才能夠達到像導師釋迦牟尼佛那樣的果位。而且這些課程長度剛好,不太長也不會太短。如果我一下就教《菩堤道次第廣論》,很可能還沒講完,大家就聽不下去了。所以我先作個簡略的介紹,讓大家對整體概念有 個認識。
同時,也訂了日常功課給大家做,就是每天念誦「兜率百尊」和「功德之本頌」。「兜率百尊」是屬于集資淨罪,累積資糧的部份。宗大師說,最殊勝的集資淨罪的方法,就是七支供養,而「兜率百尊」就是七支供養的儀軌。而且,「兜率百尊」七支供的對象就是宗大師,對學習宗大師教法的我們來說,正是修習道次第最好的助緣。那麼學習道次第的正因是什麼呢?是自己的聞思修。而「功德之本頌」正是統攝顯密道次第教法的代表,所以念誦「功德之本頌」是種下正因的種子,然後再好好的聞思它的內涵。所以安排這兩個功課,讓我們每天都有做到正因和資糧的部分。這是我初來台灣對課程的安排。這種簡略的學習和功課,雖然是為了沒有時間的學生而設定的,但對有時間的學生,其實也是要從這個基礎開始學,然後再學習較深細的部份。如果一開始就學深細的部分就會流於零散混亂。所以透過先總的、略的學習,才能掌控未來較細的、別的學習。
接著,我們要開始走更紮實的路,就要學顯教道次第的代表著作---《略論》、《廣論》。要把《菩提道次第廣論》學得紮實,就要加入五大部論內涵的學習。為什麼呢?
一、宗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講的,是他個人的體會和結論,而其中的理由講的並不多,也沒那麼細。我們在學習時一定要學習結論背後的理由,如果我們沒有學習理由的話,結論永遠是宗大師的結論,是宗大師的東西,並不會成為我們的結論,也永遠不可能成為我們自 己 的東西。所以一定要學習結 論 後面的理由。
二、《 廣 論 》 講的都是很精要的理論,很多概念並沒辦法詳述完整,所以有很多地方須要補充,例 如,在下士道的階段講皈依的部份,一定要補充《寶性論》和《經莊嚴論》中皈依的部份; 還有《 廣論 》 裏業果的概念主要是從 《俱舍論》來的 ,如果我們只看《廣論》可能不會對業果有紮實的理解,因為我們不知道它的背景。而 《俱舍論》講的業果,有它 的宗義背景,如果不了解它宗義的背景 ,我們對《 俱舍論 》裏業果的解釋也不會那麼清楚。
中士道四諦的部份,在佛經中經常提到十六行相,十六行相有正的反的,以及其中「無我」的部分,這些在《廣論》都沒有解釋 ,甚至連滅諦、道諦也 都沒有解釋 。 所以這些是 一定要補充的。
上士道的菩提心的部份,在《現觀莊嚴論》中有二十一種菩提心及如何生起菩提心 ,這些《 廣論》 都沒有講。
奢摩他的部份,也要補充《聲聞地》和《菩薩地》中的「攝抉擇分」。還有講到四諦的集諦煩惱的部份,就要參考《俱舍論》、《聲聞地》和《集論》在這方面的觀點 。
「毗婆奢那」的論點 主要是講《中論》和《入中論》的內涵,而 《廣論》主要是結論,對於前後關聯及背景都沒有講,所以我們仍然必須從《中論》和《入中論》理解其整個思想的背景。而要了解中觀思想 , 就要對四部宗義裏 ,每一個宗義的背景和思想的差異都有理解 ,所 以要學《中論》、《入中論》, 就要先學習四部宗義 。而為了學習《四部宗義》,我們還要學習「攝 類學」、 「心類學」和「 因類學學 」,否則就不會知道《四部宗義》裡所使用的名詞和它所表示的意思是什麼。
所以,要對 「 毗婆奢那 」 紮實的了解 , 要先學習「攝類學」、 「心類學」和 「 因類學 」 ,再來學習「四部宗義」才比較有意義; 然後「四部宗義」學好之後,再學習《中論》和《入中論》才比較有意義 ,最後再來學習「毗婆奢那」就會更明確清楚。所以這些都是我們須 要作補充的課程。
然後,還要學習《地道》和《般若七十義》,因為《廣論》也是《現觀莊嚴論》的一個教授,而 《 般若七十義》就是《現觀莊嚴論》的主要內容。至於為什麼要學 《 地道 》, 是 因 為 學習《地道》,我們才會知道不是光修持 《菩提道次第廣論》就可以成佛; 我們才會知道,後面還要走很長的一段路呢! 因此我們這裡排了這麼多課程,理由是這樣的。 這是針對《菩提道次第》而言。
所以,這些課程有前期簡略的,也有後面越來越紮實的。比較沒有時間的人,起碼先選前面這些簡略的課程學習,做這些功課。還有時間的話,要慢慢深入紮實,學習到較廣較細的部份。這樣有時間的人可以參加,沒什麼時間的人也可以參加,自己可以做選擇。
我也會帶密續的課程,密續裡的《地道》和密續中的生起和圓滿二次第,以及大威德金剛、密集金剛和勝樂金剛的生起和圓滿次第等。希望將來在一個地方閉關學習,和一些較相應的學佛弟子一起,一年中可以有幾個月精進修習。可能一次閉關三或四個月,大威德金剛、密集金剛和勝樂金剛,一年中整個完成。或者更廣的話,每一個大本尊的修法閉關三年一個半月,那三位本尊共九年多。 這樣的修行學習,是未來的理想,也是我 準備自己將來要走的一條 路 。當然我會一直照顧引導這些修學者,每年也會邀請一些三大寺的師長過來,教導這些閉關的修學者。這些都是我將來想達成的構 想!
五、今生達成的目標 ---上至密續資糧道下至暇滿人生
我們的目標,雖然今生不可能成佛,但是有可能透過這樣的學習,進入密續的資糧道菩薩。什麼是密續資糧道的階位呢 ? 依照《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次第來說,我們生起造作的菩提心,加上已經了解空性的內容,就可以接觸密續的修習; 接觸密續之後,還是在修菩提心和空性,只是這時候修 的菩提心不是一般顯教的菩提心,而這時的佛果位也不是一般的佛,而是一生成就、 幻身和光明雙運的佛果位。當以密續方法修得無造作菩提心時 , 就是進入密續的資糧道了。若是能達到這樣的成就,自己的來生就有把握了,那大概再差不多三生就可以成佛了 。這是最高的目標,也是最好的狀況!最差的狀況,至少可以淨除墮入三惡道的罪業,下一生可以有暇滿難得的人身!
/ 弟子心目中的仁波切:
在弟子心中,雪歌仁波切是一位通達教理、善於將教理巧妙地送入學習者心坎裡的大善知識。在平實的行事作風裡,隨處隱藏著戒定慧三學深厚的功德。
2003年,由於達賴喇嘛的指示,仁波切來台弘法。為了更能幫助此地眾生,仁波切學中文、融入台灣生活。由於他對佛法核心的掌握非常精準,儘管用詞少而淺白,卻能一針見血地直指人心。聽他用中文講經,您聽不到很多專有名相,卻會因著對佛法的領解而由衷體會學佛的快樂;也因為掌握佛法核心而了解佛道並不難成,從而產生對修行的信心與興趣。
由於內心很想幫助弟子,仁波切也是一個很好的傾聽者。在修行的道路上,他總是觀待弟子們不同的緣起與特質,協助我們掌握當下的那一步。
對真心想學佛的人來說,能值遇這樣一位師長,再也沒有比這更珍貴、更教人欣喜的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