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魯派的密法辨析與修正
  

在藏傳佛教中,格魯派作為一個新興的教派,它的思想理論是在宗喀巴佛學思想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突出表現在教理的統一和規範,教法的系統化。其對於佛法尤其是對金剛乘密法的判別兼顧了各方面的因素。
  一、密法判別
  一切佛法總攝為大乘教法和小乘教法,大小二乘是入修佛法之門,“依彼二增上,所說二種法,即名大小乘藏”。格魯派是根據大小乘佛教的方便行判別的,並非以見區分,“猶如因是諸子共因,父是彼等族姓別因,如是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即是四子共因,判別彼等為大小乘之因”。小乘佛教只追求自利解脫而修行,依大乘之見,小乘只證得了人無我。格魯派認為,小乘佛教在證得人無我的同時證法無我,只不過沒有達到究竟。宗喀巴說:“應了知無常苦等十六行相,一切皆非真解脫道,同時為淨相續之道。由是小乘人中,有是淨冶相續道器而非解脫道器,乃是器者,即鈍根與利根。小乘法藏正為後機宣說,前者唯是兼收之機。小乘人中雖亦通達法無自性,然大小乘非無差別”。⑴小乘佛教又分聲聞和獨覺乘。
  大乘佛教不論在修行的範圍、層次和方法方面都勝過小乘佛教,它以眾生的利益為重,以六度為修證的主要方法和途徑。從所修道分析,補特伽羅之道是趨向一切種智的大乘,而般若大乘則沒有道的總體。從見上分中觀派與唯識派。宗喀巴認為,中觀派證實義有盡,屬於利根;唯識派證實義未盡,屬於鈍根。般若乘是因乘,金剛乘屬於果乘,因果二乘同屬於大乘佛教,也是菩薩乘的兩大分支。因此,一切佛法“皆是正對時機引入佛地所有方便。然因所化勝劣增上,方便亦有圓滿不圓滿,道快慢等差別應理”。
  金剛乘由於其修行的方法、內容和所要達到的境界,別稱果乘、密咒乘、方便乘、持明藏,或續部等。金剛乘者,“方便智慧和合無別金剛薩埵瑜伽。”因其方便大,且優勝於般若波羅蜜多乘,故名方便乘;持明藏者,“開示諸持明咒者所有學處及所宗故。”續部是相續義及其攝集或種類,有時專指密教經典。
  密咒乘者,以秘密而隱修成就,非器非境,不向他說為“密”:咒為救意,還可以引申為智慧。通過隱修所得的成就和拯救眾生的悲心,幫助紜紜眾生瞭解諸法真實義,解脫生死苦難,載運到涅槃彼岸,這就是密咒乘。
  果乘之果者,“謂處所、內身、受用、事業四種偏淨,即佛宮殿、佛身、佛財、佛事業。若順彼相,現前修習宮殿天輪供養資具,淨情器等所有事業,即是果乘。”⑵由此可見,密教別稱金剛乘、果乘、方便乘和密咒乘是著眼于其修行所要達到的果位和古式、方法,名異義同。
  格魯派所說的金剛乘和般若乘的區別,基本上與其他教派的觀點相同,主要表現在成佛的速度、修行的方便、根器的銳鈍和修行的艱難程度等四個方面。
  金剛乘細分為事部、行部、瑜伽部和無上瑜血部,格魯派把它們當作入修密法的四道門徑。劃分四部的原因,格魯派之前的各派說法眾多,前面已作過介紹。格魯派持不同意見,認為金剛乘密法是在佛教內部劃分的,密教的主要徒眾是佛教內部最優秀者,從一開始就對佛法具有深厚興趣,並在修習中瞭解緣起性空等一系列理論問題上,層次相對較高。更何況“大乘正所化機須悲增上,尤以無上瑜伽正所化機,要由大悲激發其意,急於利他速欲成佛”。因此,四部是根據修行者的不同根器劃分的,相應的名稱是笑續(掉舉續rgodpa rgyud)、視續(bltaspavi rgyud) 、執手續(擁抱續akhyud pavi rayud)、二相合續(gnvis sbvorrgyud )。譬如,把觀待的物件本尊意想為天女,修行者和本尊相互面視產生樂道,為信解此樂道者而說的續,叫做事續;又如兩者不僅相互面視,而且送以微笑,由此產生樂道,為信解此樂道者說的續,叫做行續;同樣,修行者和本尊不但相互視笑,而且接觸執手以作樂道,為信解此樂道者說的續,叫做瑜伽續。最後,修行者和本尊融為一體,即二相合作貪道,為信解此道的徒眾說的續叫做無上續。
  一般來說,事續部人多修外事少修內定,“以欲塵道之方便者,為空性見及天瑜伽(即本尊瑜伽),欲證此二,若須觀待眾多外事,乃是事部之機”。⑶它分為出世部和世間部,出世部又分佛部、蓮花部和金剛部。佛部的部尊為釋迦牟尼佛,部主為曼殊室利(文殊菩薩),部妃是光明天女和摧壞大樂、大孔雀、大隨求、寒林、隨行佛母等五種天女,部頂為尊勝佛頂、無垢佛頂及白傘蓋佛,男女明王是尊勝明王、琰魔王、准提王及幢頂莊嚴王,男女使者為多聞子、賢門、摧壞惡人,菩薩為八大菩薩,天龍夜叉包括龍王、財流母、宿曜母、毗那耶迦(Vinavyaka遍入)及大黑天。
  蓮花部的部尊是無量壽佛,部主是觀世音菩薩,包括不空罥索觀音和獅子吼觀音;部妃為一切佛母及度母;男女明王分別是馬頭可住與葉依林佛母;男女使者為不退大力及大吉祥。
  金剛部的部尊是阿閦佛(Aksobhya不動佛);部主金剛手;部妃焰然佛母;男女明王甘露軍荼羅(Kundalyamr);男女使者包括大力金剛、金剛純、金剛嘴和眾金剛霹靂等。
  世間部,又分有財部、藥叉部及餘世間部,部主分別是黃色藏跋拉(Dzambhala善財)、梅喀雷(Mekhala)和劫比羅(Pingala)。
  事部的總續有四種,即秘密總續、成就總續(蘇悉地續)、妙臂問續及後靜慮續。按照四種內容概括為成熟修道法器灌頂、成器後成熟三昧耶及律儀、住三昧耶如何修承事和如何為利自他修習成就。
  秘密總續著重講述如何設置繪製曼荼羅進行灌頂。密教曼荼羅各種各樣,比較常用的有不動金剛曼荼羅、毗盧遮那曼荼羅、寶生部曼荼羅、彌陀部曼荼羅、不空成就曼荼羅。曼荼羅標準一般高在五肘至七肘間,身、語、意三種曼荼羅在十二肘、十六肘和二十肘之間。具體的繪製法如前所述。
  事部灌頂有花鬘灌頂、水灌頂、冠冕灌頂和阿闍黎灌頂等。
  事部三昧耶的內容十分豐富,既要求授灌頂者精通密法咒語,熟諳曼荼羅,不臆造咒語儀軌,以慈悲心善待弟子,也要求受灌頂者尊師如佛,不加誹謗,嚴守戒律,不亂語不亂行,不食不應吃的食物,不貪圖享受,‘身語意三業,于飲食威儀,皆應善防護”。必守的戒律除了不共戒五部所攝諸戒,必須遵守別解脫戒、菩薩戒、密宗十四根本戒,斷除十不善戒,護持五學處戒。
  設壇受灌頂,恪守三昧耶及一切律儀是為靜慮服務的,是修靜慮的基礎。靜慮分為念誦靜慮、不觀待念誦靜慮兩種。念誦靜慮之前,每天早起念誦佛部、蓮花部和金剛部中的任何一部咒語。第一步兩手平仰,二食指微屈,置於頭頂念誦,然後雙手掌成蓮花形狀,置於心間念誦,接著兩手背相觸,拇指和小指相鉤置臍間誦咒,念誦完三部咒語後,念咒供禮諸佛與自身,皈依發菩提心。
  第二步沐浴。兩手指向外交叉鉤合,兩食指並豎,二拇指置食指前成觸淨土印。然後,拇指壓小指,其餘各指成金剛杵相,兩手相交互按壓其臂,上齒壓下唇,怒目而視。誦咒畢,雙手內握,食指伸展,旋轉觸摩頂足,以除濁氣障礙。
  第三步,兩手指依次做出金剛杵形(金剛甲印)、除礙印、格黎格拉印、妙音菩薩印、攪浮水印等。沐浴結束後,入佛堂著衣入座,分別以佛部、蓮花部、金剛部三部心加持和甘露瓶真言加持,清除污垢,結金剛跏趺坐,誦咒。
  第四步,用除魔障的咒印護自身,再次念誦三部一切業咒或甘露真言,兩手中指與無名指互結如環,指端相觸,小指食指並豎,拇指作金剛橛狀觸地形,成金剛撅印,誦咒意想將來犯諸魔釘在忿怒金剛橛上。然後,把金剛橛印二拇指向上立,成牆印,誦咒意想金剛牆圍繞。次將金剛牆印向下繞,誦咒意想金剛牆上有金剛綢帳。繼誦甘露寶瓶咒,雙手握拳,拇指壓其餘各指指甲,食指外伸,從中旋繞,邊誦咒邊意想金剛牆各方火焰燃燒諸邊。
  嚴格地說,上述四步是四支念誦靜慮的準備階段,正行時首先供養各位本尊,然後自修本尊,端身正坐,兩眼微閉,下視鼻端,上下齒相合,舌抵上齶,令氣緩緩出入,意想以大悲心救護輪迴中的眾生,以大菩提心引發一切種智。次修勝義菩提心,以勝義觀慧觀見內外皆空,即人法我空。這時,日咒散發各種光芒,上現所修的本尊形象,遍於虛空界,“化為大供養雲,供養一切諸佛。又從所化大二降甘露雨,息滅地獄火焰令彼安樂,無緣(本尊)光明次皆收回,入於自心月輪,修成爾時本尊,而起與自不異之慢,是為色天”。⑷接著修印本尊和相本尊,一切都在靜慮中修得。結束真實本尊、聲本尊、字本尊、色本尊、印本尊和相本尊等六本尊後修命力。所謂命者,身心輕鬆平靜,不起分別,“先取自為本尊之慢,次當知從眼耳鼻口臍男女根,不淨孔發毛孔,出入之風,是名為命”。力是“憶余所緣向彼流散之念”。“命力”即是“止出入息,如龜藏六,似舌飲水,如是由上行風,身內一切遊息,及于諸根聚落任運散動非等引意,向內收攝。如屋內人向外觀望,眼稍合閉,面略上舉,緣自為本尊身,專一等住”。簡單地說,調整好身體後,引導上氣下降至臍間,引下氣上至臍間,二氣和合,意觀本尊專一安住。當氣飽滿不能持時,慢慢放氣,觀想自己為本尊。
  接著進修生起所依、奉本尊修、顯契印修、供贊修、懺悔修和四無量修等。總之,事部重在外修,輕于內修,以觀想修行我與本尊融為一體。
  行續或行部者,等修外事和內定。《密宗道次第廣論》說:“若待外事內定等分非待極多外事,即是行部之機”。格魯派認為,行部主要經典是《大日經》。修行同樣需要繁鎖的設壇,灌頂等儀式。所修重點是有相瑜伽和無相瑜伽,有相瑜伽專修空性所攝的本尊瑜伽,即“離修空性之本尊念誦”。它以外四支念誦和內四支念誦為主要內容。外四支念誦法中住心和住聲二支的念誦與事部相同。事支修,首先應該瞭解“自己與本尊俱無自性,自身五蘊依止四大,諸佛了達於勝義中猶如虛空,于名言中猶如影像”。因為,修行者和所修本尊都是緣起,兩者為一體,無二無別。意修自心逐漸變成月輪,其上有“唵”字,散放光明,自身變為毗盧遮那佛,一面二臂,手結定印,全身被金色光環圍繞,端坐在蓮台月輪座上。
  內四支念誦,基緣起性空,修心中一月輪淨如明鏡,能照見自身為本尊,這是自事支修;他事支,在月輪中修毗盧遮那佛,依佛住在佛完裏面,意修毗盧遮那佛的心間月輪有咒。住心支和住聲支的修煉方法仍如前說。
  無相瑜伽者,“兼修空性本尊念誦,勿謂但修空性。若不爾者,應許但修空性瑜伽亦能成佛,以說無相能成二悉地”。以抉擇自身空性而修,通過慧觀悟入無相。宗喀巴認為,有相無相瑜伽是容易入修行部之門。
  事部和行部中,本尊、空性、氣息和念誦等四種瑜伽尤為重要。本尊瑜伽修自身和本尊一體,分世俗瑜伽和勝義瑜伽兩種,是兩種身的正因。空性瑜伽,修內外皆空;氣息瑜伽是能堅固兩種本尊瑜伽之支,屬無有相無相瑜伽,念誦瑜伽包括在世俗瑜伽中,是策發修本尊心願的支分。
  瑜伽部重內定輕外事。《密宗道次第廣論》說:“若於外事內定二者以定為主待少外事,是瑜伽部之機”。《攝真實經》是瑜伽部的根本經典,它的修行內容和方法,如宗喀巴所說:“瑜伽續中最勝教,攝真實經香乳海;三師妙論為擾杖,攪出第一甘露味。得淨灌頂住律儀,由修四座念誦法;善令本尊身語意,與自三業合為一。由三瑜伽修治心,入修悉地三種門,本尊授與上成就,此是殊妙易行道。”受灌頂,守護三昧耶和戒律是修行的助緣,成道之器。
  四庫瑜伽是瑜伽部的重要修行方法,其中觀想本尊身四座瑜伽法有唯得弟子灌頂的四座瑜伽和得阿闍黎灌頂的四座瑜伽兩種,前者仍以觀待本尊修行,先自護、沐浴,召請本尊至前行施禮拜、懺悔、隨喜福德、祈請、回向、發菩提心,皈依佛法僧三寶,雙手金剛合掌和金剛縛,令金剛心堅固,修無我和月輪,當如本尊而結大印,意想本尊入住自身,以四印印定。然後,召請一切如來融入自身,以四印印定。得阿闍黎灌頂後,必須修大瑜伽。
  四座,即上午、日中、下午、半夜。根據儀軌,通過慧觀修行,“堅固受持三昧耶及律儀,以敬禮供養念誦等修治相續。觀察本尊,明如現見,乃至爾時而修”。
  觀想本尊身四座瑜伽是瑜伽部中兩種有相瑜伽之一,第二步是觀想微細標幟四座瑜伽,其微細標幟是本尊的任一相,格魯派特以微細金剛為標幟,修它用來堅定心。他們採取了佛密論師的修行方法,金剛跏趺坐,身體端直,舌抵上齶,氣從鼻孔出人,隨順住心,意想住心的微細金剛“如系象之堅柱。意不調柔,如未調象”。要用正念令心住所緣,用正知慧瞭解一切過患而安住,以“離粗重身”,來達到調柔身心的目的。
  無相瑜伽主要依心咒、手印咒、密咒、明咒修慧,涉及佛部、金剛部、寶生部、蓮花部等四部修法。佛部修法,自修毗盧遮那佛身,意想咒語,抉擇我與前方本尊皆為空性,專心修煉色等三摩地。金剛部修法,意想自身為金剛菩薩,前方天空佈滿金剛相,將咒字置於臍輪修。然後,逐漸分析色等空無自性。
  寶生部修法,意想自身成為金剛寶,前方天空有咒字,專修證達能取與所取無諦實,而是平等性。
  蓮花部修法,意想自己為世自在觀音菩薩,前方天空佈滿蓮花,安立咒字,專修決定諸法無自性。
  修得成就的方法有靜慮、念誦和護摩等三種。靜慮修,在前面修行的基礎上,繪壇供養本尊,“通夜住定,勤修念誦”,智慧本尊降臨,傳授所修的持明成就,以助修其他成就。
  念誦修,念誦咒語,意想自身為本尊,在四個月中每日四座念誦如來部咒一百零八遍,圓滿念修。如果修大成就,在本尊像前修本尊瑜伽,同樣念誦為期四月的咒語,最後幾天通夜念誦;末日天明時,獲得本尊身成就。運用同樣的念誦法和不同方式修三昧耶印悉地。
  護摩修法,“先於息滅眾惡增益種姓等灶,修各本尊瑜伽,每日修煉而護摩,直至獲得自他息罪等相,而修各業”。⑸
  格魯派把事部、行部、瑜伽部判為下三部,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持守三昧耶和律儀,修有相無相瑜伽,別修風息、念誦、空性和本尊瑜伽。宗喀巴說:“下三部與般若波羅蜜多乘的快慢差別,是由依止諸本尊瑜伽和念誦之咒力獲得多種共同成就;把佛菩薩的攝受加持作為方便,速能圓滿大菩提行。無上瑜伽部的快速差別,生起次第有諸多深奧之處,非下三部所有;圓滿次第更有諸多最優勝的深奧之處”。
  無上瑜伽部專修定,不觀待任何外事。《密宗道次第廣論》說:“若不觀待外事能生無上瑜伽,是無上瑜伽部”。格魯派以前,無上瑜伽部被分為瑜伽父續、瑜伽母續、方便續、般若續、空行父續、空行母續,或父續、母續和無二續。這樣區分的根據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第一,根據生圓二次第差別劃分。如果曼荼羅中五種如來現天女相,即是母續;現天子相者為父續;凡正說光明、空點、微細瑜伽的經典,都是母續;凡正說幻身者為父續;凡說光明、幻身的經典是無二續。
  第二,根據隨行者及請者的差別劃分。凡重點宣講蘊、界、處的經典,是父續;凡說詠清淨者,是母續;兩種都講者為無二續;凡由男尊所請問者為父續;凡由女尊請問者是母續;由男女尊者都請問者為無二續。
  格魯派不同意上述劃分,認為無上瑜伽部中方便、智慧與無二續的方便、智慧雖然名同,意思不盡相同。其方便是大樂俱生,智慧則是通達一切諸法無自性之智,方便智慧無別,為所詮義,不能安立為父續和母續,應該冠以“瑜伽”二字,即瑜伽父續和瑜伽母續。《集密根本續》為正父續,《紅黑閻摩德迦續》、《金剛大威德續》、《幻網經》、《金剛心莊嚴經》等是父續類攝續;《勝樂根本續》、《喜金剛續》、《時輪根本續》、《大印明點續》、《佛平等加行續》等為母續。
  無上瑜伽部被看成是四部的最高密法,“大乘中具足最勝種性大堪能者,由大悲心發動意故,成就猛利欲樂急願成佛,欲入無上瑜伽法門速疾成佛,必須無倒了知續義,善學二種次第及諸密行。為知續義故須聽聞。為求聽聞知己修行,則須先受清淨灌頂,如法護持三昧耶及律儀”。無上瑜伽部傳授灌頂所用的曼荼羅有繪像曼荼羅、彩土曼荼羅、身曼荼羅和靜慮曼荼羅。上灌頂時用依菩提心所說勝義世俗兩種菩提心曼荼羅和薄伽梵曼荼羅,設置曼荼羅時在選地、擇線、色彩、方位等各個方面有非常嚴格的規定,入壇儀式也極為隆重和講究,凡未入壇城觀見本尊者不得傳授灌頂。
  無上瑜伽部灌頂總分為寶瓶灌頂、秘密灌頂、智慧灌頂和第四灌頂。寶瓶灌頂包括金剛阿闍黎灌頂和金剛弟子灌頂。弟子灌頂有水、冠冕、金剛、鈴、名號等五種,每種灌頂都有各自不同的方式、用物和作用。水灌頂,一般用尊勝瓶、四如來瓶和四天女瓶等曼荼羅諸瓶而為灌頂,或者從這些瓶中取水注入顱杯或螺杯內行水灌頂。“令于弟子身中熏成能淨冶識蘊與瞋恚,及能現證法界體性智並由不動門修行念誦,于修悉地獲得自在”。
  冠冕灌頂,簡稱冠灌頂,一般用金及布等製作的五佛冠,部主居中,念誦五咒戴於頭上。
  金剛灌頂,又叫金剛杵灌頂,或金剛智灌頂。先誦灌頂大金剛,以金剛杵觸弟子心間喉輪頂輪,授右手中,通過此灌頂使弟子能證達與空性不離的菩提心性,得金剛身。
  鈴灌頂,亦叫主灌頂。將鈴授弟子左手中,“令手持鈴杵作抱持印狀”,然後連續誦咒語,修成寶生佛。
  名號灌頂,簡稱名灌項,手執鈴杵置於弟子頂上,先誦灌頂大金剛等,“隨投花所中本尊種性之名,喚瞋恚金剛或癡金剛等,傳毗盧遮那本性之灌頂,依於六部立男女名”。⑹
  金剛阿闍黎灌頂總有金剛阿闍黎灌項和不退還灌頂,細分為十種,包括弟子灌頂在內。寶瓶灌頂道成為生起次第法器,受此灌頂能成就化身。
  秘密灌頂是以佛父母菩提心密物灌頂。供物啟白後,從蓮花取其金剛,用拇指、無名指取摩尼寶勝解如來化汁,遮住弟子面部,置於口中。秘密灌頂在世俗菩提曼荼羅中進行,通過修煉語金剛等氣息瑜伽而得自在,“成為信智之田,守護三昧耶及清淨語”。瞭解諸法如幻,成就報身。
  智慧灌頂,也叫“慧智灌頂”。受秘密灌頂的弟子以“菩提金剛”等頌請問師長,師長將以前所有供物,包括三昧耶與律儀的明妃給與弟子修行成為本尊和本尊女,產生俱生智,生起四喜。實際上受智慧灌頂後,通過對脈、氣、明點的修煉,令氣入中脈熾燃溶化頂輪菩提心,引生三摩地門,通達空性正見,證得大樂,成就法身。
  第四灌頂指七支。如說:“七支具足,亦名第四灌頂”。它是通過語言在勝義菩提心曼荼羅中傳授,“能淨三業微細障垢,堪能修成三種金剛無分別身,于修雙運圓滿次第而得自在”。⑺受此灌頂後,由修有學雙運成就無學雙運身、語、意。宗喀巴總結四種灌頂說:“由瓶灌頂恒河流,洗除身垢庸現執,由嘗密智甘露味,語處風動現真言。第三俱生歡喜鉤,鉤導意夫入勝義;第四曉示雙運義,直達究竟斷眾疑,除斯勝解四灌頂,當說更無勝教授。”⑻
  格魯派根據無上瑜伽部的道位,分為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生起次第”又叫“施設次第”,或“假瑜伽”,都是第一次第。“圓滿次第”,又叫“非施設次第”或“真瑜伽”。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各有不同的修行方法,前者從音韻諸字及所生日月,或從種子、標幟等方便開始,意修自身為本尊身,“唯是由心生起假設”。圓滿次第則依音韻諸字及日月等所表法義,用三界和氣息調柔之力,現證明相三智,從氣心現起幻身。因此,“生起次第修成本尊身的方法是由心假造,從此所生的本尊身也是假造;圓滿次第修成本尊身的方法是氣脈明點等瑜伽,非由心假造,由此方便所證空性及其所起本尊也非假造”。⑼
  修行次序上,先修生起次第,後修圓滿次第。生起次第修法時間分四位,第一位修一切儀軌和四喻伽,得智自在;第二位修微細明點。明點瑜伽是于自智菩薩心中標幟上所住的三摩地菩薩,由初發業和得少智位元者修煉,其目的不是為了修奢摩他,而是破除修生起次第時所出現的沉掉心不能堅固物件相續而轉的過失。第三位修微細明點,它不同於第二位明點瑜伽,是在第二位所修堅固心的基礎上繼續修行使身心輕安,生起微細曼荼羅諸法。《密宗道次第廣論》總結說:“無上部中緣微細明點善持心時,左右二息不向外轉于內安住,依止諸界由頂降注,引生大樂,心離沉掉,安住所緣三摩地能久住等”。承事(瑜伽)、近修(隨瑜伽)、修(善瑜伽)、大修(大瑜伽)全在第四位修,運用四支和六支瑜伽法修行使曼荼羅輪明現,最終證達空性。
  圓滿次第是以生起次第為基礎,也是運用特殊的方法深化生起次第修。它分父續圓滿次第和母續圓滿次第。在印度父續圓滿次第有不少傳規,格魯派重視其中的龍樹傳規和佛智足傳規。龍樹傳規採取金剛誦(語寂)、緣自心(心寂)、幻身(世俗諦)、光明(證菩提)、無二智(雙運)等五種方法修行,達到身、語、意三寂,並於二諦別修雙運,使身、語、意得到圓滿。特別是“幻身”受到宗喀巴重視。他認為,“幻身”是三空後由“逆起三心與風,自身現為金剛薩埵之身。”幻身出現在雙運之前。因此,在雙運之前必須先修得自加持幻身的世俗。《密宗道次第廣論》說:
  “從生起次第乃至身遠離修成本尊身,乃成究竟能誦咒者,即以彼身持誦究竟念誦,於發語風獲得自在,即風力而能任持引導界等,故若結合外印然猛利火溶菩提心即能任持不墜滅八十種自性分別,生三空智證得意金剛三摩地,此後乃得生起幻身。由生圓滿大空智力,乃能入光明一切空。由大空後唯從風心圓滿生起幻身之力,乃能於入一切空後現證雙運轉身。次由修習雙運轉義,以彼等流而往佛地”。
  這就是龍樹傳規父續圓滿次第法的核心。
  佛雷智足所傳父續圓滿次第法的精髓是“大印如幻本尊與入空性之心,和合不離深顯不二之智”。深顯不二,實為二諦無別,或空樂無別。認為,生起次第位所證得的本尊身為咒身,圓滿次第位所證得的本尊身為智身。智身又分為智與淨二身,前者是“略得智自在者所證略清淨之幻身”;後者是“清淨中有住德相之不欺誑身與如實之果身”。修行次序,如佛智足的《曼殊室利口授記》所說“于心間智慧薩埵行相標幟中央,如前生起次第所說修圓滿曼荼羅,從彼主尊心間不壞空點,放諸光明,漸收器界有情及曼荼羅諸尊,後於空點盡力而持。次依收攝次第,漸令明顯,修習現品之三摩地。由數修習此二法故,便有地入水等五種相現,此後乃成深顯無二智身。次修諸行即得成佛”。⑽
  母續圓滿次第,分時輪圓滿次第和其他圓滿次第。時輪派圓滿次第宣導空樂無別,認識空樂一體之果是第四灌頂位所說的大樂心與空色身,“二法體性無別盡一切垢之無二智”。它的主要修行方法是六支瑜伽。
  其他圓滿次第,主要指勝樂金剛圓滿次第和喜金剛圓滿次第。勝樂圓滿次第方面,在印度有三大傳規,即魯俄巴傳規,金剛鈴傳規和黑行者傳規,格魯派非常重視前兩種傳規。魯俄巴以音韻判別生圓二次第,提出了先修生起次第以堅固心,後修圓滿次第三摩地。金剛鈴把勝樂圓滿第法攝為五次第。
  喜金剛圓滿次第把諸法攝為三灌頂道加以修習。另外,曇毗醯魯迦宣導黑、赤、黃、綠、藍、白色等六相,修春明點(精液)次第猛厲瑜伽。
  總之,圓滿次第以《集密》、《勝樂》、《喜金剛》、《時輪》等類經續為主,重修氣、脈、明點。宗喀巴說:“吉祥集密與時輪,勝樂輪及喜金剛,圓滿次第道修法,總建立規一切說,審觀深細諸教理,善能究了諸正見”。就金剛乘密法的修行次序說,先修共道,承事師長,受灌頂律儀及三昧耶,在護守的同時以四座瑜伽修第一次第,成就能生圓滿次第勝智的條件,修成圓滿次第法後,再修雙運智慧身。
  二、幻身與光明
  宗喀巴提出,對於經藏必須抉擇大小二乘之慧學,對於律藏必須多聞深思,成就戒、定二者;通過對論藏的聞習研究,開發通達諸法皆空的智慧。主張多聞,深思,勤修,通過密法修煉加深對顯教教義的理解和認識。凡是修煉密法者,首先應該拋棄對世俗事務的執著和追求,瞭解世間一切非空非有,非常非斷;以菩提心作為學習密法的首要條件和成佛的基礎;選擇品質高尚,熟諳各種密法儀軌、義理的軌范師,傳授灌頂,恪守三昧耶及各種律儀,深刻鑽研佛法真諦。對於密法要信,對於師長要敬,不能存懷疑與誹謗之心,在上師的指導下,從根本加行位開始修,由淺入深,逐步提高。《密乘法海》指出:
  “必須上師口傳法實,親授真諦為最要。若得上師口傳心授之真法者,首以良心因果無常為最要。次以持戒清淨為最要。次以大慈大悲,大菩提心,切實觀之,尤為最要中之最要也。……次則觀想無我,與我空、法空,尤為密法修證最要者也”。
  格魯派把修行分為觀修和修止(安住修)兩種,前者心專注所緣境而不散亂,後者以分別證慧護證,即通過定慧消除煩惱,以定慧雙運修證樂空無別。
  世俗幻身和勝義光明是格魯派的兩種主要修法,前者屬於無上瑜伽部父續法,後者歸入瑜伽母續法,兩者所修的側重點有所不同。瑜伽母續,也就是勝義光明法重點修證上降四喜和下固四喜以及大手印俱生的樂空無別,趨入勝義空性,次修世俗幻身。或者說修俱生智慧法身的方便也是樂空無別加行瑜伽。世俗幻身,著重修證四空性和光明五氣,它是空性智慧與氣息成就身的兩種體性為一的瑜伽。勝義光明主修法身,世俗幻身修色身,兩者同屬於圓滿次第法。
  幻身,原為古印度所說的一種特殊現象。學術界認為,密教的“幻身”是在古印度“幻影”說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修行結果是體認現象世界的空,猶如幻影。密教興起後,在繼承古印度幻影說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以致成為無上瑜伽部的特殊修行法門。密法傳入西藏後,幻身法迅速傳播,被各宗派仿效修行。格魯派綜合各家之長,選擇龍樹和佛智足兩位論師傳下來的“幻身”法為主修法門。龍樹在《集密五次第論》中明確指出:“真實與風俱,經三識後,仍生行者身,說彼為幻身”。它如同鏡中的影子,或者夢中的意身。修行者把自身作為觀想的物件,意想鏡中的我身就是佛身或本尊身,心始終處於一種十分寂靜的狀態。“由鏡中影像,應了知幻身,諸色如虹霓,周遍等水月”。幻身,是身、語、意三空後,唯由氣、心成就之身,如果未證得三察智,不能入第四空;如果證達三空,而不能修氣、心成就身,則於第四空後亦不能成就幻身。這裏的“幻身”是龍樹所說的第三次第幻身,是用色身的特殊近因修成的,眾生所有的極細氣、心是修成幻身的基礎。
  凡生(眾生)身分為粗位身和原始身,前者是異熟之源粗身;後者是極微細氣、心及其標幟中出現的中有身和夢中身。氣、心之氣非指根本四氣和五支氣,而是粗細命氣中的細氣;心是意識,而非根識;修成幻身的基礎原始身是心間不滅的極微細命氣。既然幻身是以眾生極微細氣、心為基礎,那麼在圓滿次第位如何修成幻身呢?由於業及煩惱,普通中有身分粗身和細身。因此,在修幻身過程中,必以修行力分粗細兩身,先依金剛誦修成氣心本尊身。金剛誦屬於龍樹圓滿五次第的第一次第,也是密乘必修之法。金剛誦令心不散亂,專緣氣息,瞭解氣息的遠近長短相,最後解開全身脈結,令氣入住中脈,盡除業氣,引生智慧。通常所誦的咒語是唵、阿、吽三字,修行時,意想本尊額間有“唵”字,發白光融入自身額間,全身白光,清除全身濁氣;受寶瓶灌頂,意修白色“唵”成為身金剛;意想喉間“阿”字發紅光,融入自身喉間,全身充滿紅光,淨化語氣;受秘密灌頂,意修紅色“阿”,成就語金剛;意想本尊心間藍色“吽”字發藍光,融入自心,全身藍光,淨化意氣,受智慧灌頂,成就意金剛。繼後,意想本尊身處發射各種光,由毛孔入住自身,清除身語意的煩惱障和智慧障,受第四灌頂,成就智慧金剛。從幻身說,依金剛誦成就的本尊身是分辨粗身的特殊方法。依修內外行風,令氣融入中脈,究竟心寂;心作俱緣,用乘喻光明的五光氣修,引生幻身。
  圓滿次第世俗幻身分兩種,第一,等持幻身。身心輕安,金剛跏趺坐於厚墊上,脊椎豎直,兩眼微閉,自然呼吸,兩手仰臥,兩拇指相觸等持定印,消除心中雜念,不修無,不修空,不修非空,遠離能見所見,不修任何,心住於定。當修行達到一定程度時,即現各種形相,地溶人水,如陽焰,具五光;水溶入火,呈現煙相;火溶於風,相如熒火;風融入心,相如燈;心融入心所,相如月光;心所融入無明,相如日,無明融入一切空,相如羅喉。不久,出現倒相,從一切空現無明相,從無明現心所相,從心所現心相,從三心氣現幻身,由十二種幻喻表現,觀見各種清晰的影像,好象鏡中的影子,色如彩虹。這種修煉方法是把自身作為觀想的物件,通過意念專注自身,自身仿佛鏡中影子。倘若不出現相狀,身前供金剛持像,觀像而修,形相即刻出現。
  第二,後得幻身,分為有幻身、夢幻身及中有幻身。有幻身分不淨幻身和淨幻身。不淨幻身的修行,意取鏡中影子置於自己與鏡子之間,意觀影子融入自身。這時,把境和有境意想成幻化修,認真取捨,證達諸法如同影子,一切有如幻。淨幻身,同樣意想鏡中金剛持形相,心定後,意取鏡中形相,置於自己與鏡子之間,緩緩融入自身,自己成為本尊,一切有法亦如本尊,虛幻不實。
  夢幻身,意想或憶念一切現象並非真實,而如幻如夢,一切行境也如夢境,這是白天由憶念習氣所執的幻身。晚上,睡前修上師瑜伽,祈願做一個好夢,析畢,頭朝北方,若獅子臥狀,意想喉間四瓣紅蓮中的前一瓣呈紅色“阿”(a),右瓣呈紅色“努”(nu),後瓣為紅色“噠”(to),左瓣為紅色“囉”(ra),臍輪有紅白色——“阿”用心念誦anutaraasha,漸漸入睡,夢見幻身。
  概而言之,幻身修應先修第一次第,達到身寂;繼修金剛誦,達到語寂,最後修達意寂。宗喀巴說:“要由究竟第一次第及身遠離,於語遠離風(氣)得自在,修心遠離引生三空智後方得生(幻身)故”。語寂,主修氣瑜伽;心寂,主修臍輪火,三有之氣融入中脈,成就幻身。
  格魯派認為,《集密根本續》、《四天女所問續》、《集密密意懸記前》、《集密金剛鬘注釋續》、《智慧金剛集》、《金剛心要莊嚴續》、《幻化網》,佛智足論師的《集密生起次第普賢修法》、《圓滿次第妙吉祥語教》、《解脫精滴論》,龍樹的幾部集密論著,寂天的《攝行明燈論》,龍菩提的《五次第釋摩尼鬘論》、《曼荼羅儀軌二十頌》,月稱的《明燈論》(《集密金剛續釋明燈論》)、《六支瑜伽論》、《金剛薩埵修心論》等經論集中解釋父續道世俗幻身法。
  勝義光明,指樂空無別智慧。如果幻身融入光明,極微氣成為無漏氣,成就色身的近取因和同它一性之心成為無漏心,作為法身的近取因,定心於色身與法身的同種因,消除智慧障。
  現證勝義光明的方法,分總收靜慮與隨滅靜慮。《密宗道次第廣論》說:“幻身入光明,論說由總收與隨滅二靜慮,頓將一切境相收入光明及漸收二種方便。其入光明必須幻身之理”。修如幻三摩地,觀見情器世間堅固、搖動,如幻如化,以見空證空,漸現光明,這是隨滅靜慮。修總收靜慮時,把如幻化的情器世界當作金剛持身,心專注此身,意想身性光明,如同晴空。
  光明靜慮,分等持光明、睡眠光明和臨死光明。等持光明包括法性光明,道光明和智慧光明。法性光明,修行時端身定坐,雙眼注視前方天空,身心輕安,令心融入光明,阻止氣行,即現陽焰等相。
  道光明,端身正坐,兩眼注視前方,觀見諸相和自心融為一體,這時心專注相,輕鬆安定,不執著境不執著有境,一切處於不動不退中。
  智慧光明,專注心性,重視分別結束時所出現的一切分別自性,心定不散亂。如此,運用不同的方法反復定修,通過定力現證光明。
  睡眠光明,先須靜修一月,消除疲勞及一切分別,兩三日後,祈修睡眠光明。方法頭向北方,酷似獅子臥睡,意想本尊入住自己的頂輪,使自身也變成本尊。之後,借助燈光修行,沉睡後心托心輪黑色不壞明點,薄睡時意守光明,仿佛東升的太陽一樣光亮。如果意守沉睡光明,明空如天空,堅固三摩地。意守光明後,離開燈光修煉,修至一定時間,光明堅固,能決定死光明。
  死光明,即是法身。修行時,三有逐漸溶化,氣融入心輪,頂輪白色明點下降,臍輪紅色明點上升,在心輪會合。
  幻身光明雙運修,又叫二諦一性加行雙運修,是圓滿次第的最高修法。這裏的雙運是淨身世俗幻身和淨意勝義光明的兩種智慧的修合,或立無二智慧的自性金剛持身。《集密五次第論》說:“世俗與勝義,了知各別分,何者正和合,說彼為雙運”。
  雙運分有學雙運和無學雙運兩種。有學雙運,從光明還滅的次第受取,其中日光熾燃,光現之相,如似水中月。這時,前四空融入後四空,彙聚成一束光,引發光明智慧,成就金剛身,無苦漏,無遷識,即是雙運身。宗喀巴說:“身現自加持之清淨虹身,心成勝義真實一味之智,此二非是一有一無各別存在,謂得同時和合智身。此于無學位時,心既恒住真實,身亦成就相好莊嚴之究竟身。有學位時,則與彼異。然二俱是心從三相身由五色光息所成”。⑾幻身和光明是雙運的基礎,如果沒有世俗幻身和勝義光明,不能雙運;幻身是身、語、意三空後所成,雙運則是於四空後唯從還滅風心而成。
  ⑴《密宗道次第廣論》卷一,宗喀巴著,法尊譯,上海佛學書局,1993年,第9頁。
  ⑵《密宗道次第廣論》卷一,宗喀巴著,法尊譯,上海佛學書局,1993年,第14頁。
  ⑶《密宗道次第廣論》,宗喀巴著,法尊譯,上海佛學書局,1993年,卷二,第21頁。
  ⑷《密宗道次第廣論》,宗喀巴著,法尊譯,上海佛學書局,1993年,卷三,第26頁。
  ⑸《密宗道次第廣論》,宗喀巴著,四川德格印經院藏文木刻本,第116葉。
  ⑹《密宗道次第廣論》,宗喀巴著,法尊譯,上海佛學書局,1993年,卷十三,第14頁。
  ⑺《密宗道次第廣論》,宗喀巴著,法尊譯,上海佛學書局,1993年,卷十四,第22——23頁。
  ⑻《密宗道次第廣論》,法尊譯,上海佛學書局,1993年,卷十五,第24頁。
  ⑼《密宗道次第廣論》,宗喀巴著,四川德格印經院藏文木刻本,第363葉。
  ⑽《密宗道次第廣論》,卷二十,第10——11頁。
  ⑾《密宗道次第廣論》,宗喀巴著,法尊譯,上海佛學書局,1993年,卷二十,第3頁。

 

相關文章:
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 宗喀巴·羅桑札巴大師 編輯部 緣氣:(9825)
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 宗喀巴·羅桑札巴大師 編輯部 緣氣:(8521)
1168~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 宗喀巴·羅桑札巴大師 編輯部 緣氣:(7877)
868~格魯派仁波切 格魯派仁波切 緣氣:(7234)
766~藏傳佛教格魯派佛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 編輯部 緣氣:(7368)
674~宗喀巴大師 Tsongkapa~格魯派 himalayanart 緣氣:(7094)
672~宗喀巴大師 Tsongkapa~格魯派創始人 himalayanart 緣氣:(7799)
671~宗喀巴大師 Tsongkapa~格魯派 himalayanart 緣氣:(7602)
【No.170】格魯派佛性論 林崇安教授論作 緣氣:(8358)
格魯派密集金剛傳承簡介 緣氣:(6953)
格魯派之皈依境簡介 索南格西 緣氣:(8907)
藏傳佛教格魯派修行人一生的修行情況 雪歌仁波切 緣氣:(7533)
格魯派的特點 緣氣:(5936)
格魯派始祖宗喀巴大師 周成英 緣氣:(7411)
宗喀巴大師和格魯派的創立 緣氣:(7830)
格魯派尼眾僧團初探 德吉卓瑪 緣氣:(8941)
格魯派大威德金剛傳承 緣氣:(10696)
格魯派學人所應瞭解的自宗基本知識和立場 緣氣:(5689)
淺談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寺院教育 緣氣:(7522)
西藏佛教格魯派概觀 觀空 緣氣:(6815)
甘丹寺 格魯派最早建造 規模最大的寺院 緣氣:(7299)
宗喀巴對以往藏傳佛教的改革和格魯派 緣氣:(8542)
近代弘揚格魯派的兩位漢族大德及其譯著簡介 石世梁 緣氣:(6245)
格魯派公案系列 鴻泥 緣氣:(6902)
格魯派概要 緣氣:(8134)
格魯派(宗喀)教法之殊勝 郭和卿 緣氣:(7329)
格魯派勝樂金剛傳承簡介 緣氣:(6556)

上一篇( 格魯派概要) 回目錄 下一篇(辯經制度和它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