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魯派對佛性 (如來藏) 的看法,克主傑(1385~1438)說﹕如《大乘寶性論》說﹕「如來藏與如來界同。」其釋說界義為因義,故如來藏即是如來之因也。 然亦非於凡成佛因,皆名如來藏。
若爾云何﹖謂於心以真實存在空之空性上,稱作「心之法性自性清淨」。 復次,未離客垢時,於心之法性自性清淨上,稱作「如來藏」或「本性住種性」。 客垢無餘脫離時, 於此心之法性自性清淨上,稱作自性身, 或究竟滅諦,或究竟離繫果,或具二清淨之法性
,或具二清淨之法身。此處指出﹕
(1)如來藏就是如來之因,也就是說,佛性是成佛之因。
(2)心的自性空,稱作心的自性清淨。
(3)心未離垢時,心的自性空稱作如來藏或佛性。
(4)心完全離垢後,心的自性空稱作「自性身」。因此,此派認為眾生心中若無佛性,則眾生心中無成佛之因,因而眾生不能成佛。若佛性與自性身意義相同,則一切眾生應已成佛,不須再成佛。自性身並不等於如來藏(佛性),但此二者都是無為法,常恒堅固﹔且都不是真實存在,也就是說,自性身與佛性都是以自性空。由於佛性(如來藏)是無為法,因此,將如來藏視為如來之「因」,或將佛性視為成佛之「因」時,此處的「因」是一「假名之因」,而不是合乎定義的「因」 (合乎定義的「因」,必然是有為法)。
《究竟一乘寶性論》第一五七及一五八頌有關如來藏空與不空的看法是﹕不空如來藏, 謂無上佛法,不相捨離相,不增減一法,如來無
為身, 自性本來淨, 客塵虛妄染, 本來自性空。
此二頌在《佛性論》卷四中譯為﹕無一法可損, 無一法可增,應見實如實,見實得解脫。 由客塵故空,與法界相離,無上法不空,與法界相隨。宗喀巴大士的另一大弟子賈曹傑(1364~1432)對此二頌的解釋是:
(1) 界(如來藏)自性清界,於此毫無「舊有而新損減」的「以自性有的人我執,法我執所執境以及煩惱」,因為二種我執所執境以及煩惱,從來未曾以自性有之故。
(2) 於此界(如來藏)毫無「舊無而新增」的二種無我,因為人無我及法無我是此(如來藏)之自性故。
(3) 真實見到人與蘊如實以自性空,通達無自性之智慧,是契解真理之見。
(4) 現量見真實義後,一再熏習,將證得真實圓滿之佛位。
(5) 於此界(如來藏)毫無「煩惱以自性存在是舊有而後無」,因為熏習對治後,(煩惱)必能脫離,而具有相離義相的客塵從本就是以自性空之故。(6) 煩惱以自性空,毫無「舊無而新增」,因為具有相
隨義相,且能生十力等無上佛法功德之所緣是「煩惱以自性空」,此為不空--是從本就有之故。
因此,賈曹傑認為「我執的對象及煩惱」,從本是以自性空,所以「無一法可損」﹔另一方面,「無我」是如來藏的自性,並不是新增的東西,所以說「無一法可增」﹔與如來藏具有相離性質的客塵,從本是以自性空,經由修習對治後,可將煩惱脫離,因此說「由客塵故空,與法界相離」﹔與如來藏具有相隨性質且能生無上佛法功德的智慧的所緣是以自性空的「勝義諦」,此勝義諦從本就有,假名為「不空」,所以說「無上法不空,與法界相隨」。此中指出,「客塵煩惱」從本就是以自性空﹔而「煩惱以自性空」等勝義諦,是從本就。也就是說,「空」是指煩惱以自性空﹔「不空」是指二種無我(勝義諦)是從本就有的,不是完全沒有,也不是昔無今有。所以,在賈曹傑的解釋中,始終貫穿著中觀宗應成派的見解﹕一切輪涅之法都是以自性空,同時一切輪涅之法都是世俗有。以這種觀點來解釋佛性,便是格魯派的不共方式。但站在密宗的立場時,格魯派也主張要以「本元俱生光明心」來證悟空性,此本 元俱生光明心是「最細的心」,不是六識這類「粗的心」。
「最細的心」伴隨有「最細的氣」。「本元俱生光明心」或「最細心氣」就是其他各派所指的「佛性」或「如來藏」。《密集金剛續》主張要止息粗的六識後,最細心氣才能呈現,而《時輪金剛續》及寧瑪派的大圓滿法則認為不須止息六 識就可呈現本元俱生光明心。
節錄 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 漢藏的佛性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