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所傳與佛性相關的基本經典有下列幾本﹕1.《大方等大集經》〈瓔珞品〉與〈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2.《大方等如來藏經》3.《大般涅槃經》4.《大法鼓經》5.《央掘魔羅經》6.《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7.《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8.《不增不減經》9.《佛說入無分別法門經》以上九本如來藏(佛性)的經典,都是由梵文譯成藏文,另外有《楞嚴經》是由漢文譯成藏文。
藏地所傳與佛性相關的論典是《大乘無上續論》及《大乘無上續論釋》,此二本就是漢地的《究竟一乘寶性論》 (合在一起)。
西藏佛教對佛性的看法可分為三種﹕ (1)覺朗派的佛性說, (2)格魯派的佛性說, (3)寧瑪派、噶舉派等的佛性論。以下分別敘述之。
(一)覺朗派的佛性說
覺朗派認為「佛性」、「如來藏」、「自性身」是同一意義,這三者皆是真實存在,都是自性有。在《土觀宗派源流》中記載著覺朗派的看法﹕一切諸法實相勝義諦是常恒堅固不變的。阿賴耶有識智二分, 此屬智分,復是勝義法性的三寶,是周遍一切情器世間, 是界覺無差別的天眾,此與如來藏、本住種性,四續部中所說百部諸尊等,皆同一意義。 
承認它是因位果位無別的相續中居住之相,承認它在法身三分位中存在之相, 承認它雖然常住因位,然說決不能在識上顯現。
又謂世俗之諸分, 乃是自空、斷空、滅空、少分空、從本即無,是求解脫者一切相中皆所應捨也。
他空勝義諦, 常恒不變,周遍一切情器世界,與如來藏同一意義, 在因位時即已本有,由修習《六加行》瑜伽次第現證果位法身。
 
此處指出佛性(如來藏)是阿賴耶識的智分,在眾生心上常存,又稱作「他空勝義諦」,是所要修證的法身。至於世俗之自空,則是所應捨棄。在《覺囊派教法史》中指出﹕佛陀二轉法輪主要講自空,末次轉法輪講勝義他空,兩者之間的區別表現在﹕ (前者主張 ) 世俗、勝義二諦所攝的一切法都是從主觀成立的,這種是「自空」。(後者主張 ) 一切世俗諦是從主觀成立的,故而為空﹔但是勝義諦法性任何時候非從主觀上空,……這種空稱為「他空」。世俗諦無實有,而勝義諦於究竟本性為實有。 因此,在勝義他空的觀點下,世俗諦以自性空,而勝義 諦則不是以自性空,這是覺朗派的根本主張。在多羅那他的《中觀他空思想要論》中說﹕中觀學派分普通中觀派和大中觀派,普通中觀派在藏區主講自空, 在印藏兩地主張無自性,一般指阿闍黎佛護、清辨、解脫軍、寂護及其隨行者的觀點。
大中觀派, 在藏地指堅持他空中觀者,即以彌勒菩薩的著作和無著、世親論師的釋著為代表。 龍樹論師明確提出了法界空,這和無著論師等人所說的他空是相同的。普通中觀宗是依據第二法輪的經典,大中觀宗則依據第三法輪的經典,並以如來藏為思想的核心,《中觀他空思想要論》說﹕
詳細論述秘密佛語,宣講經義的作者是聖者彌勒菩薩,他在《現觀莊嚴論》中概略敘述法語﹔在《經莊嚴論》、 《中邊分別論》、《辨法法性論》中作了詳細的解釋﹔讀誦經藏, 不共宗派,在《寶性論》中有詳細的抉擇。解釋這些論著思想的人是無著和世親兩位論師。無著論師著的《寶性論釋》對不共教派作了詳細的論述。 關於他空中觀在無著、世親兩位論師的著作中作了透徹的分析,尤其是世親論師的《兩萬般若波羅蜜多頌釋》、《辨法法性論釋》對他空中觀思想作了詳盡的解釋。陳那和安慧的弟子對他空思想作了更進一步的發展。此處指出 (1)彌勒五論是《寶性論》闡述不共的「他空中觀」如來藏的思想, (2)其他四種闡述如來藏與唯識共通的思想,(3)「他空中觀」的如來藏思想由無著、世親、陳那、安慧等人廣為弘揚。因此,在覺朗派的看法,唯識宗固然是無著、世親等人所弘揚,但他們真正的見解是屬於大中觀宗--以「他空中觀」的佛性說為了義,此思想超越普通的中觀宗 (內含應成派及自續派) 及唯識宗。
(二)噶舉派、寧瑪派等的佛性論
噶舉派對佛性(如來藏)的看法,《解脫莊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說﹕如果真正的精勤努力,那有不成佛的道理呢﹖因為我們一切眾生都是具有那成佛之因--如來藏--的原故。……若問﹕為什麼眾生會具有這個「佛的因素」 (如來藏 ) 呢﹖這有三個原故﹕一、 法身空性遍滿一切眾生故。二、法性真如無差別 (相 ) 故。三、一切
眾生皆悉具足佛種性故。
此處指出成佛之因是如來藏(佛性)。有五種種性的眾生﹕(1)斷滅種性(闡提性),(2)不定種性,(3)聲聞種性,(4)緣覺種性,(5)大乘種性。此中的斷滅種性能否成佛﹖《解脫莊嚴寶論》說﹕
這些所謂斷滅如來種性之人,並非是說他們已經完全斷滅了成佛的可能。這只是說他們在輪迴中流轉的時間極為長遠而已。這些人如果努力還是可以成佛的。上述各點之主旨是以三種理由來說明眾生雖然有各種不同之種性表徵, 但他們都是具有佛種性 (或如來藏) 的。 頌曰﹕「見銀礦時知銀在,見芥子時知油在,見乳知有乳油在(見人知有佛性在) 。」由於人人都有佛性,只要積極去體認,最後必可解脫煩惱並成佛,佛性又稱作「平常心」,岡波巴大師說﹕平常心者﹕就是這個不為任何法相所摻雜,不被世間意識所攪亂,不為沈掉和妄念所鼓動,當下安置於本來之處(的自心)。如果能認識它,那就是自明之智慧﹕如果不認識它,那就是俱生的無明。認識它就叫做「明體
」、體性、俱生智、平常心、本元、離戲、光明等。此處所描述的平常心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如來藏。
寧瑪派也有相似的看法,《仰兌》說﹕於自心雖隨顯現, 輪迴、涅槃,種種不同之相不混雜, 即於顯現時於剎那明覺之體性上,悉皆圓滿,故名為大圓滿。
於剎那明覺體性之上, 如無明之名,亦且無故,名為俱生智、 法性圓成、真如勝義、如來藏、自性界清淨、 離邊、雙融、越心、唯一明點、法性、智慧、空性、寂靜、秘密、明照自在,本覺智、本來清淨, 有如是多名也。 如此,心離戲論為法身。明而無著,名為報身。 顯現種種,根由不滅,名為化身。由是體性、自性、悲心,三無差別,故自心以一剎那, 能認識自己之本面。
 此處指出佛性本身「體性空」、「自性明」並「大悲周遍」,此三者不可分離,成佛時轉成法身、報身及化身。
薩迦派的看法也相似,《土觀宗派源流》說﹕其 (薩迦派密宗見解 ) 不共同 (於顯教 ) 者, 則直指本元俱生智。此智非泛指總相的自心及迷現之心,而是要認識在根位時的明空雙運、遠離迷亂之心。 此於顯密經論中, 名曰清淨心、如來藏、自性光明心、心金剛等,安立多種名言,亦名為因位阿賴耶。 
此種眾生本具「明空雙運」的清淨心就是如來藏、佛性,此心不是一般泛稱的「心王」或「心識」,而是明空雙運的覺心,故與前述噶舉派,寧瑪派所說的佛性,有相同的內涵。
節錄  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 漢藏的佛性論
                                    
                                
                                
                                相關文章:
【No301】學佛真的很難   changchihchun         緣氣:(7544) 【No300】諸行無常   鄔金依喜              緣氣:(10670) 【No299】法尊法師佛學論文集   釋法尊撰              緣氣:(6225) 【No288】佛概念之研究與深思   張瑞良        緣氣:(11461) 【No287】「雙運論」&「次第論」   王堯論作              緣氣:(11062) 【No286】聖道三要   尊貴 達賴喇嘛         緣氣:(7095) 【No285】大圓滿傳承表   david                 緣氣:(10389) 【No284】《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五〉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8548) 【No283】《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四〉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56273) 【No282】《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 三〉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7579) 【No281】《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 二〉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26286) 【No280】《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 一〉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22832) 【No279】金剛薩埵法門介紹   Jonerson              緣氣:(11968) 【No278】密勒日巴中陰開示   祝務耕                緣氣:(7276) 【No277】從數息觀論中國佛教早期禪法   陳英善論作            緣氣:(5938) 【No276】智者與法藏圓頓研究   郭朝順論作            緣氣:(6938) 【No275】天台止觀修行中的「二十五方便」   王寶珍論作            緣氣:(6312) 【No274】天台觀不可思議境   林建強論作            緣氣:(6819) 【No273】 智覬「摩訶止觀」之研究   古天英論作            緣氣:(7516) 【No272】慧解脫所依二智及定地   黃雪梅論作            緣氣:(6763) 【No271】慧能般若與佛性的頓教禪法   陳平坤論作            緣氣:(6970) 【No270】《妙法蓮華經》「十如是」   黃國清論作            緣氣:(6993) 【No269】天台智顗《法華三昧懺儀》   陳玉美論作            緣氣:(7210) 【No268】智顗醫學之研究    黃柏源 論作          緣氣:(6906) 【No267】藏傳佛教繪畫藝術美學   李源盛論作            緣氣:(7214) 【No266】四諦研究   聶秀藻論作            緣氣:(6808) 【No265】 天台法華三昧   韓子峰論作            緣氣:(6162) 【No264】清辨二諦研究   曹志成論作            緣氣:(6496) 【No263】智者大師教觀研究   林志欽論作            緣氣:(6097) 【No262】唯識三性&二諦   蔡伯郎論作            緣氣:(6669) 【No261】智者大師之一佛乘思想與實踐    林明莉 論作          緣氣:(6109) 【No260】《成實論》「三心」思想之研究    陳世賢論作           緣氣:(6752) 【No259】 龍樹認識論   游祥洲論作            緣氣:(6420) 【No258】龍樹中道緣起    劉英孝論作           緣氣:(6686) 【No257】龍樹中論八不思想   陳學仁   緣氣:(10517) 【No256】宗喀巴菩薩戒研究   王惠雯            緣氣:(12450) 【No255】無我與解脫    簡淑雯 論作          緣氣:(6205) 【No254】天台懺法   蕭麗芬論作            緣氣:(6068) 【No253】攝義論   陳水淵論作            緣氣:(6578) 【No262】兜率天上師瑜珈法甚深導引   曾淑娟論作            緣氣:(7403) 【No261】中論論證方法   楊滿堂論作            緣氣:(9938) 【No260】文殊師利菩薩本願研究   黃靖芠論作            緣氣:(6393) 【No259】《維摩詰經》禪觀之研究   簡秀娥            緣氣:(12424) 【No258】藏傳佛教傳記的主體性與空性   劉婉俐論作            緣氣:(10892) 【No257】現代禪創始人談   古月胡                緣氣:(6005) 【No256】四法寶鬘   談錫永論作            緣氣:(6697) 【No255】大圓滿教義中原史   A. W. Barber          緣氣:(9711) 【No254】解脫道要義   張澄基教授撰作        緣氣:(6921) 【No253】方便道修持次第   張澄基教授撰作        緣氣:(6196) 【No252】僧叡「禪」「智」雙運   劉貴傑教授論作        緣氣:(6640) 【No251】戒律   釋果徹論作            緣氣:(6330) 【No250】禪法修行   釋果徹論作            緣氣:(6686) 【No249】藏密修行   藏密修行              緣氣:(7932) 【No248】西藏大手印 [下]   :林崇安  緣氣:(11840) 【No247】西藏大手印   林崇安教授        緣氣:(11821) 【No246】喜金剛壇城   讀書人                緣氣:(12415) 【No245】清靜自己的方法--百字明咒   尊貴 貝瑪南傑論作     緣氣:(17197) 【NO244】菩薩﹝三﹞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6643) 【No243】菩薩﹝二﹞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6042) 【No242】菩薩﹝一﹞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6461) 【No241】修心所成之量   貢噶旺秋 口述         緣氣:(11146) 【No240】正修菩提心 ﹝下﹞   貢噶旺秋仁波切  緣氣:(12667) 【No239】正修菩提心   貢噶旺秋仁波切  緣氣:(12073) 【No238】菩提道次第略論﹝下﹞   法尊法師  緣氣:(13390) 【No237】菩提道次第略論(中─2)   法尊法師  緣氣:(19110) 【No236】菩提道次第略論(中─1 )   法尊法師  緣氣:(15822) 【No235】菩提道次第略論(上)   法尊法師  緣氣:(16318) 【No234】現觀莊嚴論內涵﹝下﹞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6094) 【NO233】現觀莊嚴論內涵﹝上﹞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6539) 【No232】現觀莊嚴論   陳玉蛟教授            緣氣:(6668) 【No231】四百論大義   釋見愷論作            緣氣:(6231) 【No230】四百論   釋見愷論作            緣氣:(6186) 【No229】菩提道燈論   阿底峽尊者造          緣氣:(6771) 【No228】達賴喇嘛全球中文翻譯蔣揚仁欽喇嘛演講   :michael chen         緣氣:(6498) 【No227】七十空性論   龍樹菩薩造            緣氣:(12154) 【No226】十善業道是菩薩戒根本   聖嚴法師  緣氣:(11243) 【No225】菩薩戒重點   聖嚴法師            緣氣:(11627) 【No224】心所是戒   楊郁文教授論作        緣氣:(6175) 【No223】寶性論   釋恒清教授論作        緣氣:(7365) 【No222】佛性&佛性自體相意義   釋恒清  緣氣:(10370) 【No221】佛性論意趣   釋恒清  緣氣:(10652) 【No220】解深密經疏   楊白衣教授論作        緣氣:(6404) 【No219】羅什法身析論 ﹝下﹞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5429) 【No218】羅什法身析論 ﹝上﹞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6471) 【No217】鳩摩羅什涅槃思想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6554) 【No216】鳩摩羅什實相思想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6770) 【No215】鳩摩羅什禪觀思想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6384) 【No214】鳩摩羅什之空觀思想   劉貴傑教授論作        緣氣:(6412) 【No213】鳩摩羅什大乘思想   劉貴傑教授論作        緣氣:(6221) 【No212】宗喀巴中觀不共勝法   王堯教授  緣氣:(11964) 【No211】龍樹「緣起」解釋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5860) 【No210】從法華到淨土   安愚論作              緣氣:(5733) 【No209】貫通顯密   陳玉蛟  緣氣:(11328) 【No208】菩薩戒學以無著為主寂天為輔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11820) 【No207】千手千眼觀音齋戒閉關功德利益   創古仁波切  緣氣:(12366) 【No206】千手千眼觀音齋戒閉關   第一世卡盧仁波切   緣氣:(12818) 【No205】四臂白觀音法儀軌   尊貴 創古仁波切講授   緣氣:(7574) 【No204】六字大明咒利益功德   第一世卡盧仁波切  緣氣:(13097) 【No203】菩提道次廣論造作翻譯內容題解﹝下﹞   :法尊法師 講論        緣氣:(12600) 【No202】菩提道次第廣論造作翻譯內容和題解   法尊法師  緣氣:(12024) 【No201】吉藏心性說   楊惠南教授論作        緣氣:(6718) 【No200】吉藏「中道」觀   楊惠南教授論作        緣氣:(6174) 【No199】佛教辯證思維略析﹝下﹞   呂有祥教授論作        緣氣:(5307) 【No198】佛教辯證思維略析﹝上﹞   呂有祥教授論作        緣氣:(5262) 【No197】觀音菩薩含義與系統   巴宙教授論作          緣氣:(7058) 【No196】涅槃定義〈下〉〈佛性定義〉   張曼濤  緣氣:(10490) 【No195】涅槃定義﹝中﹞〈解脫大意〉   張曼濤 所長教授論作   緣氣:(7015) 【No194】涅槃定義﹝上﹞   張曼濤 所長教授論作   緣氣:(6336) 【No193】涅槃思想﹝二﹞   張曼濤 所長教授論作   緣氣:(5165) 【No192】涅槃思想﹝一﹞   張曼濤 所長教授論作   緣氣:(5319) 【No191】大乘資糧的實踐--發菩提心﹝下﹞   張福成  緣氣:(11074) 【No190】大乘資糧的實踐--發菩提心﹝上﹞   張福成教授  緣氣:(11300) 【No189】大乘資糧的涵攝--顯密融貫   張福成教授論作        緣氣:(12597) 【No188】壇經自性觀念的探索   李昌頤論作            緣氣:(5177) 【No187】心淨則佛土淨   釋惠敏教授論作        緣氣:(9194) 【No186】《維摩詰經》之心淨則佛土淨─釋惠敏教授   釋惠敏教授  緣氣:(11835) 【No185】三十七菩提分法的特色   楊郁文教授論作        緣氣:(6534) 【No184】大乘佛教菩薩觀念   蔣義斌教授論作        緣氣:(6572) 【No183】大智度論大乘十地   蔣義斌教授論作        緣氣:(6901) 【No182】大乘之法空觀   釋海實 論作           緣氣:(5200) 【No181】二乘之法空觀   釋海實 論作           緣氣:(5714) 【No180】無我定義   釋海實                緣氣:(5234) 【No179】中論破四緣觀法   釋圓智 作             緣氣:(9889) 【No178】《中論》<觀因緣品〉四門不生觀   釋圓智 作             緣氣:(15374) 【No177】法空的義涵   釋圓智 作             緣氣:(6238) 【No176】四無量法門重要性   釋開仁  論作          緣氣:(6281) 【No175】四無量心修行次第﹝巴利語系統傳承﹞   釋開仁 論作           緣氣:(7369) 【No174】四無量心之方法次第﹝漢文系統的傳承﹞   釋開仁論作            緣氣:(6557) 【No173】念佛色身三昧殊勝原因   釋果化       緣氣:(9842) 【No.172】念佛三昧行法次第﹝下﹞   釋果化論作            緣氣:(6623) 【No.171】念佛三昧行法次第﹝上﹞   釋果化論作            緣氣:(6562) 【No.170】格魯派佛性論   林崇安教授論作        緣氣:(11310) 【No.168】漢地佛性論特別經據   林崇安教授論作        緣氣:(5399) 【No.167】三中論與佛陀之本懷   李志夫教授      緣氣:(10561) 【No.166】佛陀緣起理事本懷   李志夫教授論作        緣氣:(5319) 【No.165】十種直心持戒   釋慈汶 論作           緣氣:(6087) 【No.164】華嚴經.十地品地位   釋慈汶 論作           緣氣:(6470) 【No.163】『阿含』──空與解脫道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緣氣:(12109) 無量【No.162】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緣氣:(9422) 空與心解脫【NO.161】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緣氣:(9266) 大乘五蘊論 【No.160】   電子大藏經            緣氣:(5744) 
                                
                                上一篇(【No.170】格魯派佛) 回目錄 下一篇(【No.168】漢地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