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恒清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中印佛學泛論─傅偉勳教授六十大壽祝壽論文集 藍吉富主編

(1)所攝藏:《佛性論》說:「所攝名藏者,佛說約住自性如如,一切眾生如來藏」。這是就眾生為如來所攝藏的意義下,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佛性)。如來藏的「如」有二義:一者如如智,二者如如境。前者指主觀世界的「能」,後者是客觀世界的「所」,能所相即相入並立「不倒」,故說是「如如」。如來的「來」有二方面意義:「來至」「如如」和「至得」(解脫)。即所謂「約從自性來,來至至得是名如來」。換言之,如來佛性同時俱「來至」的因性,和
「至得」的果性。不過,因位和果位雖有染淨不同,其體不二。在因位時違二空而起無明煩惱,雖未即顯,必當可現,故此時名為「應得佛性」。在果位時與二空合,煩惱不染,清淨果顯現,故名「至得佛性」,此二佛性,同一真如。

《佛性論》解釋「藏」義說:「所言藏者,一切眾生悉在如來智內,故名為藏。」由於「如如智」與「如如境」相應,處於如如境中的一切眾生,自然為如如智所攝持。再者,「藏」又可從三個層面瞭解:(1)顯正境無比,(2)顯正行無比,(3)現正果無比(註44)。如來藏具含如如境,智慧的正行修持、和佛果。三者都說是「無比」,乃為顯如來藏的究竟義。在「正境」和「正果」之間,加入一個「正
行」,充分表現出《佛性論》將如來藏(佛性)動態化的一貫立場。總之,由於一切眾生悉在如來智內,佛果能攝藏一切眾生,故說眾生為如來藏。

﹝2)隱覆藏:「隱覆為藏者,如來自隱不現,故名為藏....如來性住道前時,為煩惱隱覆,眾生不見故名為藏」。如來藏在住道前,其自性清淨為煩惱所覆蓋故不顯現,但是此如來性從「住自性性來至至得」,其體不曾有變異。
﹝3)能攝藏:「能攝為藏者,謂果地一切過恆沙數功德,住如來應得性時,攝之已盡故」。「如來應得性」,指未發心前之眾生而言,此時已經攝盡「果地一切過恆沙數功德」,亦即眾生位時已本有果地功德,只是隱而不顯而已。
總結而言,《佛性論》「顯體分」將佛性解釋為真如。真如乃是主觀世界(如如智)和客觀世界(如如境)融合而成的境界,它包含了「境」、「行」、「果」,也就是所謂的「應得因」、「加行因」、「圓滿因」。在境、行、果三境地中,最重要的基礎是「境」(應得因),因為由於它的本有存在,使得修行和證果成為可能。同時,要強調的是「因境」和「果地」體性皆本淨,無有差別。如來藏(佛性),如同依他起性,若不達空理,則成染境(染污依他),若證入空理,則成淨境(清淨依他)。不過,不管在染在淨,本淨並無改。當然,若人對「本淨」,又起執著,就會再次落入違逆空理的困境,所以再次強調真如「非淨非不淨」。


佛性十相:《佛性論》的「辯相分」中說明了佛性的十相:(1)自體相,﹝2)因相,(3)果相,(4)事能相,(5)總攝相,(6)分別相,(7)階位相,(8)遍滿相,(9)無變異相,(10)無差別相。前「顯體分」闡明佛性的體性,「辯相分」則著重在佛性的特相,如佛性的性質、作用、功德等問題。


佛性自體相:佛性的自體相可分成通相和別相去瞭解。通相是自性清淨。如來性在煩惱中不被染污。雖說佛性的「自性」清淨,
它的自性並不意味一個不變實體的自我(ataman),因為《佛性論》作者一再強調佛性是與空性相應所顯真如,故與外道的神我自性義不同。從下面對佛性「別相」的說明,可更清楚看出佛性非我論。
佛性自體的別相有三:(1)如意功德性,(2)無異性,(3)潤滑性。

《佛性論》比喻佛性為如意寶珠,隨所樂事,自然得成。眾生由於佛性的策勵,修諸福德,也可隨各自意願證果。佛性之所以能產生「如意功德性」的作用,乃是佛性有五藏義。五藏指如來藏、正法藏、法身藏、出世間藏、自性清淨藏。五藏出自《勝鬘經》,廣為論典所引用,如《寶性論》、真諦譯《攝大乘論釋》等。《寶性論》引以說明如來性的「因義」。《攝論釋》則引來闡釋「一切法依止」的「界」義,和「法身含法界五義」,其說法大同小異。

《佛性論》中的五藏大意如下:(1)如來藏:藏是自性義。一切
佛性十相與《寶性論》的如來藏十義內容相同。
諸法不出如來自性,故說一切法為如來藏,但是此性以無我為性,完全沒有我本體的意味。(2)正法藏「因是其藏義,以一切聖人四念處等諸法,皆取此性作境」。(3)法身藏:「至得是其藏義」,由於一切聖人「信樂正性」,「至得」法身常樂我淨四德。(註52)(4) 出世藏:「真實」是藏義。世間有為法可滅盡,虛妄不住,妄見顛
倒,但是出世法無此過失,故名真實。(5)自性清淨藏:「秘密」是其藏義。這是說眾生若隨順此性,則為清淨,若違逆則自性成為染濁。如《勝鬘經》所說,自性清淨是甚深秘密難可了知的。

佛性的第二個別相是「無異性」。凡夫、有學聖人、諸佛,此三雖異,其性皆是空。佛性於三位中平等遍滿,無有差別。猶如《不增不減經》所說:「眾生界不異法身,法身不異眾生界」。而由於淨不淨於三位中無變異,故說佛性如虛空性。

佛性的第三別相是滑潤性。《論》解釋其義說:滑潤性者,辯如來性,於眾生中,現因果義。由大悲於眾生軟滑為相故。....潤以顯其能攝義,滑者顯其背失向德義。佛性的潤滑性表現在大悲上,大悲是如來性的大用,所謂「如來性於眾生中,現因果義」者,是說:「在果如來性」與大悲於「在因如來性」,而「在因如來性」也無不滋潤於「在果如來性」中,此乃因大悲與如來性不相捨離。總之,佛性的基本體相是自性清淨相,它像如意寶珠一樣,具有隨修行者意樂所證得的不可思議功德,尤其大悲,猶如水界,具潤滑相,能潤、能攝、能長一切功德。而此如意功德無論在因位或果位,其本質如虛空性平等無有差別。

節錄傅偉勳教授六十大壽祝壽論文集《佛性論》研究

 

相關文章:
【No301】學佛真的很難 changchihchun 緣氣:(5832)
【No300】諸行無常 鄔金依喜 緣氣:(7880)
【No299】法尊法師佛學論文集 釋法尊撰 緣氣:(4571)
【No288】佛概念之研究與深思 張瑞良 緣氣:(8327)
【No287】「雙運論」&「次第論」 王堯論作 緣氣:(7747)
【No286】聖道三要 尊貴 達賴喇嘛 緣氣:(5277)
【No285】大圓滿傳承表 david 緣氣:(7673)
【No284】《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五〉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6541)
【No283】《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四〉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54571)
【No282】《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 三〉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5777)
【No281】《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 二〉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24189)
【No280】《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 一〉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21068)
【No279】金剛薩埵法門介紹 Jonerson 緣氣:(8761)
【No278】密勒日巴中陰開示 祝務耕 緣氣:(5457)
【No277】從數息觀論中國佛教早期禪法 陳英善論作 緣氣:(4449)
【No276】智者與法藏圓頓研究 郭朝順論作 緣氣:(5223)
【No275】天台止觀修行中的「二十五方便」 王寶珍論作 緣氣:(4713)
【No274】天台觀不可思議境 林建強論作 緣氣:(5344)
【No273】 智覬「摩訶止觀」之研究 古天英論作 緣氣:(5666)
【No272】慧解脫所依二智及定地 黃雪梅論作 緣氣:(5200)
【No271】慧能般若與佛性的頓教禪法 陳平坤論作 緣氣:(5288)
【No270】《妙法蓮華經》「十如是」 黃國清論作 緣氣:(5320)
【No269】天台智顗《法華三昧懺儀》 陳玉美論作 緣氣:(5387)
【No268】智顗醫學之研究 黃柏源 論作 緣氣:(5173)
【No267】藏傳佛教繪畫藝術美學 李源盛論作 緣氣:(5509)
【No266】四諦研究 聶秀藻論作 緣氣:(5234)
【No265】 天台法華三昧 韓子峰論作 緣氣:(4707)
【No264】清辨二諦研究 曹志成論作 緣氣:(4861)
【No263】智者大師教觀研究 林志欽論作 緣氣:(4491)
【No262】唯識三性&二諦 蔡伯郎論作 緣氣:(5065)
【No261】智者大師之一佛乘思想與實踐 林明莉 論作 緣氣:(4545)
【No260】《成實論》「三心」思想之研究 陳世賢論作 緣氣:(5101)
【No259】 龍樹認識論 游祥洲論作 緣氣:(4853)
【No258】龍樹中道緣起 劉英孝論作 緣氣:(5151)
【No257】龍樹中論八不思想 陳學仁 緣氣:(7666)
【No256】宗喀巴菩薩戒研究 王惠雯 緣氣:(8909)
【No255】無我與解脫 簡淑雯 論作 緣氣:(4597)
【No254】天台懺法 蕭麗芬論作 緣氣:(4471)
【No253】攝義論 陳水淵論作 緣氣:(5113)
【No262】兜率天上師瑜珈法甚深導引 曾淑娟論作 緣氣:(5602)
【No261】中論論證方法 楊滿堂論作 緣氣:(7183)
【No260】文殊師利菩薩本願研究 黃靖芠論作 緣氣:(4823)
【No259】《維摩詰經》禪觀之研究 簡秀娥 緣氣:(9214)
【No258】藏傳佛教傳記的主體性與空性 劉婉俐論作 緣氣:(8157)
【No257】現代禪創始人談 古月胡 緣氣:(4580)
【No256】四法寶鬘 談錫永論作 緣氣:(5076)
【No255】大圓滿教義中原史 A. W. Barber 緣氣:(6947)
【No254】解脫道要義 張澄基教授撰作 緣氣:(5133)
【No253】方便道修持次第 張澄基教授撰作 緣氣:(4594)
【No252】僧叡「禪」「智」雙運 劉貴傑教授論作 緣氣:(5028)
【No251】戒律 釋果徹論作 緣氣:(4697)
【No250】禪法修行 釋果徹論作 緣氣:(5056)
【No249】藏密修行 藏密修行 緣氣:(6265)
【No248】西藏大手印 [下] :林崇安 緣氣:(8910)
【No247】西藏大手印 林崇安教授 緣氣:(8747)
【No246】喜金剛壇城 讀書人 緣氣:(9461)
【No245】清靜自己的方法--百字明咒 尊貴 貝瑪南傑論作 緣氣:(12458)
【NO244】菩薩﹝三﹞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5083)
【No243】菩薩﹝二﹞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4464)
【No242】菩薩﹝一﹞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4922)
【No241】修心所成之量 貢噶旺秋 口述 緣氣:(8173)
【No240】正修菩提心 ﹝下﹞ 貢噶旺秋仁波切 緣氣:(9290)
【No239】正修菩提心 貢噶旺秋仁波切 緣氣:(8918)
【No238】菩提道次第略論﹝下﹞ 法尊法師 緣氣:(9946)
【No237】菩提道次第略論(中─2) 法尊法師 緣氣:(15549)
【No236】菩提道次第略論(中─1 ) 法尊法師 緣氣:(11956)
【No235】菩提道次第略論(上) 法尊法師 緣氣:(12657)
【No234】現觀莊嚴論內涵﹝下﹞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4705)
【NO233】現觀莊嚴論內涵﹝上﹞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4996)
【No232】現觀莊嚴論 陳玉蛟教授 緣氣:(5110)
【No231】四百論大義 釋見愷論作 緣氣:(4669)
【No230】四百論 釋見愷論作 緣氣:(4761)
【No229】菩提道燈論 阿底峽尊者造 緣氣:(5071)
【No228】達賴喇嘛全球中文翻譯蔣揚仁欽喇嘛演講 :michael chen 緣氣:(4930)
【No227】七十空性論 龍樹菩薩造 緣氣:(9355)
【No226】十善業道是菩薩戒根本 聖嚴法師 緣氣:(8334)
【No225】菩薩戒重點 聖嚴法師 緣氣:(8501)
【No224】心所是戒 楊郁文教授論作 緣氣:(4664)
【No223】寶性論 釋恒清教授論作 緣氣:(5549)
【No221】佛性論意趣 釋恒清 緣氣:(8096)
【No220】解深密經疏 楊白衣教授論作 緣氣:(4842)
【No219】羅什法身析論 ﹝下﹞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4141)
【No218】羅什法身析論 ﹝上﹞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5046)
【No217】鳩摩羅什涅槃思想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5053)
【No216】鳩摩羅什實相思想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5175)
【No215】鳩摩羅什禪觀思想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4858)
【No214】鳩摩羅什之空觀思想 劉貴傑教授論作 緣氣:(4662)
【No213】鳩摩羅什大乘思想 劉貴傑教授論作 緣氣:(4698)
【No212】宗喀巴中觀不共勝法 王堯教授 緣氣:(8759)
【No211】龍樹「緣起」解釋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4597)
【No210】從法華到淨土 安愚論作 緣氣:(4522)
【No209】貫通顯密 陳玉蛟 緣氣:(8425)
【No208】菩薩戒學以無著為主寂天為輔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8586)
【No207】千手千眼觀音齋戒閉關功德利益 創古仁波切 緣氣:(9280)
【No206】千手千眼觀音齋戒閉關 第一世卡盧仁波切 緣氣:(9540)
【No205】四臂白觀音法儀軌 尊貴 創古仁波切講授 緣氣:(5406)
【No204】六字大明咒利益功德 第一世卡盧仁波切 緣氣:(9945)
【No203】菩提道次廣論造作翻譯內容題解﹝下﹞ :法尊法師 講論 緣氣:(9363)
【No202】菩提道次第廣論造作翻譯內容和題解 法尊法師 緣氣:(8379)
【No201】吉藏心性說 楊惠南教授論作 緣氣:(5182)
【No200】吉藏「中道」觀 楊惠南教授論作 緣氣:(4689)
【No199】佛教辯證思維略析﹝下﹞ 呂有祥教授論作 緣氣:(4030)
【No198】佛教辯證思維略析﹝上﹞ 呂有祥教授論作 緣氣:(4032)
【No197】觀音菩薩含義與系統 巴宙教授論作 緣氣:(5512)
【No196】涅槃定義〈下〉〈佛性定義〉 張曼濤 緣氣:(7891)
【No195】涅槃定義﹝中﹞〈解脫大意〉 張曼濤 所長教授論作 緣氣:(5284)
【No194】涅槃定義﹝上﹞ 張曼濤 所長教授論作 緣氣:(4770)
【No193】涅槃思想﹝二﹞ 張曼濤 所長教授論作 緣氣:(3882)
【No192】涅槃思想﹝一﹞ 張曼濤 所長教授論作 緣氣:(3976)
【No191】大乘資糧的實踐--發菩提心﹝下﹞ 張福成 緣氣:(8384)
【No190】大乘資糧的實踐--發菩提心﹝上﹞ 張福成教授 緣氣:(8522)
【No189】大乘資糧的涵攝--顯密融貫 張福成教授論作 緣氣:(9255)
【No188】壇經自性觀念的探索 李昌頤論作 緣氣:(3929)
【No187】心淨則佛土淨 釋惠敏教授論作 緣氣:(6774)
【No186】《維摩詰經》之心淨則佛土淨─釋惠敏教授 釋惠敏教授 緣氣:(8808)
【No185】三十七菩提分法的特色 楊郁文教授論作 緣氣:(4790)
【No184】大乘佛教菩薩觀念 蔣義斌教授論作 緣氣:(4963)
【No183】大智度論大乘十地 蔣義斌教授論作 緣氣:(5179)
【No182】大乘之法空觀 釋海實 論作 緣氣:(3962)
【No181】二乘之法空觀 釋海實 論作 緣氣:(4467)
【No180】無我定義 釋海實 緣氣:(4044)
【No179】中論破四緣觀法 釋圓智 作 緣氣:(7334)
【No178】《中論》<觀因緣品〉四門不生觀 釋圓智 作 緣氣:(11578)
【No177】法空的義涵 釋圓智 作 緣氣:(4755)
【No176】四無量法門重要性 釋開仁 論作 緣氣:(4591)
【No175】四無量心修行次第﹝巴利語系統傳承﹞ 釋開仁 論作 緣氣:(5574)
【No174】四無量心之方法次第﹝漢文系統的傳承﹞ 釋開仁論作 緣氣:(4867)
【No173】念佛色身三昧殊勝原因 釋果化 緣氣:(7285)
【No.172】念佛三昧行法次第﹝下﹞ 釋果化論作 緣氣:(4863)
【No.171】念佛三昧行法次第﹝上﹞ 釋果化論作 緣氣:(4704)
【No.170】格魯派佛性論 林崇安教授論作 緣氣:(8483)
【No.169】藏地佛性論 林崇安教授論作 緣氣:(4154)
【No.168】漢地佛性論特別經據 林崇安教授論作 緣氣:(4063)
【No.167】三中論與佛陀之本懷 李志夫教授 緣氣:(7975)
【No.166】佛陀緣起理事本懷 李志夫教授論作 緣氣:(4019)
【No.165】十種直心持戒 釋慈汶 論作 緣氣:(4665)
【No.164】華嚴經.十地品地位 釋慈汶 論作 緣氣:(4841)
【No.163】『阿含』──空與解脫道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緣氣:(9051)
無量【No.162】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緣氣:(6721)
空與心解脫【NO.161】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緣氣:(6482)
大乘五蘊論 【No.160】 電子大藏經 緣氣:(4218)

上一篇(【No223】寶性論) 回目錄 下一篇(【No221】佛性論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