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淨道論》
談過了漢文系統的四無量心,現開始介紹巴利語系統的修法,筆者選擇在巴利佛教最被推崇的《清淨道論》為主要探討對象。《清淨道論》「說梵住品」對于四無量心的修習方法與次第,基本上雖立足于《解脫道論》之上,但卻增加許多珍貴的修行經驗與方法,這也是筆者為何引用《清淨道論》的重要原因之一。

《清淨道論》對于「慈梵住」,也就是「慈」的修習,有條理分明的詮釋。在未進入作慈心觀時,須先觀察瞋恚之過患及忍辱之功德,論有說:「未曾有不見過失而能斷及不知功德而能修証的道理」(中冊p.101)。此項觀察在本文第三章經已陳述過。其次便告知「初學者」應當避免以六種類型的人為所緣:一、反感者,二、至愛者,三、中立者,四、敵對者,五、異性,及六、已死者。

為什麼在預備階段慈悲不應向這六種人發展?把慈悲的意念指向反感、至愛或中立者,會容易引生疲勞,且在指向至愛者的情形中還會有感情的牽入。如果憶起敵對者,惱怒則會勃然生起。將慈悲指向異性,容易增長貪欲。如果指向去世者,安止定或是近行定都無法獲得 。 

當預備功夫完成後,接下來便是正式進入作觀想的時候了。第一步:對初習者來說,首先應該對自己修慈,腦海不斷重覆這樣的願文:

Aham avero homi .(hontu) 願我無敵意、無危險

Abyapajjho homi. 願我無精神的痛苦

Anigho homi . 願我無身體的痛苦

Sukhi-attanam pariharami. 願我保持快樂

這是出《清淨道論》(巴利本)的願文 。為什麼要如此憶念呢?因為一個人要布施別人慈悲,自己應該先具足滿懷的慈悲心,這與佛陀由証出教的經驗,意義相同。

第二步:為了與其他人分享這份慈悲的法喜,首先針對可敬愛者來修習。憶念他們擁有令人恭敬的德行,然後通過沉思「令此善人有樂無苦」等的方法,而把慈悲之心擴展于他。

第三步:然而,若是希望慈心能不斷增強的話,接下去便要將慈悲指向至親者、中立者,乃至敵對者,以同樣的願文沉思(只是把「我」更換即是),讓慈悲之心能散播到這四種人直至不變動。不過,在對怨敵修慈時,如不能將慈愛散播給他,則應以《清淨道論》裡所述的種種方法省察,勸誡自己:一、念鋸斷之;二、佛子不起瞋;三、以忿還忿,尤過于彼;四、見怒靜默,自利利他;五、由此三業的行惡,命終墮惡趣;六、忿者如燒了兩端中間沾糞的薪。另外,還有念五種寂靜法、以十法教誡自己、觀察彼此的作業、念佛宿德、無始輪迴、念慈功德、作界分析及當行分施等 ,皆是止息對怨敵瞋恨的好方法。

第四步:此時應逐一地更換慈心觀的對象,直到能成功的對怨敵散播慈愛。過後,禪修者應更進一步,修習破除界限(sima sambheda)。什麼是界限?即若能散播慈愛給某個人而對另一人卻不能,那麼這即是還有界限的存在,必須修至心境平等與無分別心。

在這個階段,行者應輪流地散播慈愛給四種人,即:自己、喜愛者、中立者及怨敵。以「願我無敵意、無危險」等四句來觀想,直到每一句都能成功地將慈愛給這四種人。當修習到慈心極強時,慈心將會變成對自己、喜愛者、中立者及怨敵四者都平等,而不會對任何一種人產生偏愛。此時,即是破除界限,而能證得近行定。

第五步:最後,就是以五種行相的「無界限遍滿慈」(anodhiso pharana metta),七種有界限的遍滿慈(odhiso pharana metta)及十種行相十方遍滿慈(disa pharana metta),來對一切眾生修慈心觀 。

增長四梵住的所緣,如《清淨道論》說,當獲得近行定或安止定時,才逐漸增長所緣。譬如善巧的農夫先把所耕的田地劃一界限而耕之,如是先以一住所為界限,對此(一住所之)內的有情,以「願此住所之內的有情無怨」等的方法而修慈。於此一處令心柔軟而適合於工作之後,再以二住所為界限。此後次第以三以四、五、六、七、八、九、十、(住所)以一街、半村、一村、一縣、一國、一方及至擴大至一輪圍界,或者更過之,對於其中的有情而修慈。如是悲等亦同樣。這是增長四無量的所緣的次序。

同樣地,修慈心觀者,應先向附近的地區散播五種無界限及七種有界限的遍滿慈,然後才慢慢地擴大它的範圍。例如先以一寺院為範圍,以這界內的眾生為對象。先取無界限遍滿慈的首五組作為禪修對象,繼而再以「願我無敵意、無危險」等四句逐一地向他們散播慈愛,直到皆能證得第三禪為止(「慈心觀」不能至第四禪)。

成功地修完這五組之後,再進一步修習七種有界限的遍滿慈。相同的以四句的方式來散播慈愛給這七種人,直到能證得禪那。因此,對這寺院的範圍一共有四十八個【﹙5+7﹚X 4 = 48】方式向眾生散播慈愛。爾後,則可以將範圍擴大至一村子、兩村子…無邊世界。這遍滿無邊世界一切有情的慈心,即是慈無量心。

把慈愛散播至無邊世界後,應再修習十方遍滿慈,將慈愛散發到十方的無邊世界。同樣地以四十八個方式把慈愛散播至東方的無邊世界。之後,目標轉至西方、南方等十方的無邊世界。因此,一共有四百八十個散播慈愛的方式,若再加先前所提的四十八個散播慈愛的方式的話,這一增長四梵住所緣的修法總共有五百二十八種,修習者皆應要完滿的修行成就。

修習四無量心,到底與色界禪定有什麼關係呢?論中說:「慈、悲、喜三者祗屬前三禪;捨屬第四禪」。最後還稱嘆四無量為十波羅蜜等一切善法的圓者 。

《清淨道論》「說梵住品」的特色,在於作觀先從自己下手,這雖與一些論典的方法不一,但卻不難發現其步驟背後支撐的是自己的真實經驗,這從其種種破除瞋恨的方法中,可窺見其端倪。

縱然說它的內容,少了很多大乘的空慧思想,卻不失為解脫現生煩惱及獲得種種功德的好法門,故筆者以為:要真正落實菩薩道的四無量法門,必須要從兩種系統的傳承中,以取長補短的方式,把佛陀一生的大悲精神,再度的宣揚開來。

節錄初探四無量心的修行方法與次第





相關文章:
【No301】學佛真的很難 changchihchun 緣氣:(6398)
【No300】諸行無常 鄔金依喜 緣氣:(8847)
【No299】法尊法師佛學論文集 釋法尊撰 緣氣:(5101)
【No288】佛概念之研究與深思 張瑞良 緣氣:(9340)
【No287】「雙運論」&「次第論」 王堯論作 緣氣:(8798)
【No286】聖道三要 尊貴 達賴喇嘛 緣氣:(5876)
【No285】大圓滿傳承表 david 緣氣:(8569)
【No284】《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五〉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7199)
【No283】《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四〉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55157)
【No282】《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 三〉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6390)
【No281】《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 二〉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24925)
【No280】《金剛薩垛修法如意寶珠》講記〈 一〉 益西彭措 講解 緣氣:(21755)
【No279】金剛薩埵法門介紹 Jonerson 緣氣:(9723)
【No278】密勒日巴中陰開示 祝務耕 緣氣:(6122)
【No277】從數息觀論中國佛教早期禪法 陳英善論作 緣氣:(4992)
【No276】智者與法藏圓頓研究 郭朝順論作 緣氣:(5824)
【No275】天台止觀修行中的「二十五方便」 王寶珍論作 緣氣:(5264)
【No274】天台觀不可思議境 林建強論作 緣氣:(5864)
【No273】 智覬「摩訶止觀」之研究 古天英論作 緣氣:(6337)
【No272】慧解脫所依二智及定地 黃雪梅論作 緣氣:(5783)
【No271】慧能般若與佛性的頓教禪法 陳平坤論作 緣氣:(5903)
【No270】《妙法蓮華經》「十如是」 黃國清論作 緣氣:(5885)
【No269】天台智顗《法華三昧懺儀》 陳玉美論作 緣氣:(5978)
【No268】智顗醫學之研究 黃柏源 論作 緣氣:(5752)
【No267】藏傳佛教繪畫藝術美學 李源盛論作 緣氣:(6074)
【No266】四諦研究 聶秀藻論作 緣氣:(5786)
【No265】 天台法華三昧 韓子峰論作 緣氣:(5247)
【No264】清辨二諦研究 曹志成論作 緣氣:(5502)
【No263】智者大師教觀研究 林志欽論作 緣氣:(5059)
【No262】唯識三性&二諦 蔡伯郎論作 緣氣:(5617)
【No261】智者大師之一佛乘思想與實踐 林明莉 論作 緣氣:(5083)
【No260】《成實論》「三心」思想之研究 陳世賢論作 緣氣:(5694)
【No259】 龍樹認識論 游祥洲論作 緣氣:(5379)
【No258】龍樹中道緣起 劉英孝論作 緣氣:(5757)
【No257】龍樹中論八不思想 陳學仁 緣氣:(8570)
【No256】宗喀巴菩薩戒研究 王惠雯 緣氣:(10081)
【No255】無我與解脫 簡淑雯 論作 緣氣:(5165)
【No254】天台懺法 蕭麗芬論作 緣氣:(5020)
【No253】攝義論 陳水淵論作 緣氣:(5655)
【No262】兜率天上師瑜珈法甚深導引 曾淑娟論作 緣氣:(6188)
【No261】中論論證方法 楊滿堂論作 緣氣:(8070)
【No260】文殊師利菩薩本願研究 黃靖芠論作 緣氣:(5387)
【No259】《維摩詰經》禪觀之研究 簡秀娥 緣氣:(10332)
【No258】藏傳佛教傳記的主體性與空性 劉婉俐論作 緣氣:(9048)
【No257】現代禪創始人談 古月胡 緣氣:(5106)
【No256】四法寶鬘 談錫永論作 緣氣:(5628)
【No255】大圓滿教義中原史 A. W. Barber 緣氣:(7792)
【No254】解脫道要義 張澄基教授撰作 緣氣:(5742)
【No253】方便道修持次第 張澄基教授撰作 緣氣:(5131)
【No252】僧叡「禪」「智」雙運 劉貴傑教授論作 緣氣:(5543)
【No251】戒律 釋果徹論作 緣氣:(5238)
【No250】禪法修行 釋果徹論作 緣氣:(5628)
【No249】藏密修行 藏密修行 緣氣:(6822)
【No248】西藏大手印 [下] :林崇安 緣氣:(9876)
【No247】西藏大手印 林崇安教授 緣氣:(9687)
【No246】喜金剛壇城 讀書人 緣氣:(10487)
【No245】清靜自己的方法--百字明咒 尊貴 貝瑪南傑論作 緣氣:(14352)
【NO244】菩薩﹝三﹞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5619)
【No243】菩薩﹝二﹞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4985)
【No242】菩薩﹝一﹞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5416)
【No241】修心所成之量 貢噶旺秋 口述 緣氣:(9225)
【No240】正修菩提心 ﹝下﹞ 貢噶旺秋仁波切 緣氣:(10512)
【No239】正修菩提心 貢噶旺秋仁波切 緣氣:(10061)
【No238】菩提道次第略論﹝下﹞ 法尊法師 緣氣:(11112)
【No237】菩提道次第略論(中─2) 法尊法師 緣氣:(16731)
【No236】菩提道次第略論(中─1 ) 法尊法師 緣氣:(13273)
【No235】菩提道次第略論(上) 法尊法師 緣氣:(13950)
【No234】現觀莊嚴論內涵﹝下﹞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5141)
【NO233】現觀莊嚴論內涵﹝上﹞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5531)
【No232】現觀莊嚴論 陳玉蛟教授 緣氣:(5572)
【No231】四百論大義 釋見愷論作 緣氣:(5190)
【No230】四百論 釋見愷論作 緣氣:(5261)
【No229】菩提道燈論 阿底峽尊者造 緣氣:(5630)
【No228】達賴喇嘛全球中文翻譯蔣揚仁欽喇嘛演講 :michael chen 緣氣:(5515)
【No227】七十空性論 龍樹菩薩造 緣氣:(10308)
【No226】十善業道是菩薩戒根本 聖嚴法師 緣氣:(9303)
【No225】菩薩戒重點 聖嚴法師 緣氣:(9630)
【No224】心所是戒 楊郁文教授論作 緣氣:(5160)
【No223】寶性論 釋恒清教授論作 緣氣:(6215)
【No222】佛性&佛性自體相意義 釋恒清 緣氣:(8629)
【No221】佛性論意趣 釋恒清 緣氣:(8933)
【No220】解深密經疏 楊白衣教授論作 緣氣:(5398)
【No219】羅什法身析論 ﹝下﹞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4562)
【No218】羅什法身析論 ﹝上﹞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5485)
【No217】鳩摩羅什涅槃思想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5572)
【No216】鳩摩羅什實相思想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5692)
【No215】鳩摩羅什禪觀思想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5373)
【No214】鳩摩羅什之空觀思想 劉貴傑教授論作 緣氣:(5274)
【No213】鳩摩羅什大乘思想 劉貴傑教授論作 緣氣:(5193)
【No212】宗喀巴中觀不共勝法 王堯教授 緣氣:(9855)
【No211】龍樹「緣起」解釋 王堯教授論作 緣氣:(5007)
【No210】從法華到淨土 安愚論作 緣氣:(4951)
【No209】貫通顯密 陳玉蛟 緣氣:(9418)
【No208】菩薩戒學以無著為主寂天為輔 陳玉蛟教授論作 緣氣:(9709)
【No207】千手千眼觀音齋戒閉關功德利益 創古仁波切 緣氣:(10364)
【No206】千手千眼觀音齋戒閉關 第一世卡盧仁波切 緣氣:(10637)
【No205】四臂白觀音法儀軌 尊貴 創古仁波切講授 緣氣:(6128)
【No204】六字大明咒利益功德 第一世卡盧仁波切 緣氣:(11020)
【No203】菩提道次廣論造作翻譯內容題解﹝下﹞ :法尊法師 講論 緣氣:(10469)
【No202】菩提道次第廣論造作翻譯內容和題解 法尊法師 緣氣:(9611)
【No201】吉藏心性說 楊惠南教授論作 緣氣:(5711)
【No200】吉藏「中道」觀 楊惠南教授論作 緣氣:(5211)
【No199】佛教辯證思維略析﹝下﹞ 呂有祥教授論作 緣氣:(4438)
【No198】佛教辯證思維略析﹝上﹞ 呂有祥教授論作 緣氣:(4430)
【No197】觀音菩薩含義與系統 巴宙教授論作 緣氣:(6080)
【No196】涅槃定義〈下〉〈佛性定義〉 張曼濤 緣氣:(8710)
【No195】涅槃定義﹝中﹞〈解脫大意〉 張曼濤 所長教授論作 緣氣:(5855)
【No194】涅槃定義﹝上﹞ 張曼濤 所長教授論作 緣氣:(5259)
【No193】涅槃思想﹝二﹞ 張曼濤 所長教授論作 緣氣:(4309)
【No192】涅槃思想﹝一﹞ 張曼濤 所長教授論作 緣氣:(4414)
【No191】大乘資糧的實踐--發菩提心﹝下﹞ 張福成 緣氣:(9222)
【No190】大乘資糧的實踐--發菩提心﹝上﹞ 張福成教授 緣氣:(9482)
【No189】大乘資糧的涵攝--顯密融貫 張福成教授論作 緣氣:(10485)
【No188】壇經自性觀念的探索 李昌頤論作 緣氣:(4332)
【No187】心淨則佛土淨 釋惠敏教授論作 緣氣:(7635)
【No186】《維摩詰經》之心淨則佛土淨─釋惠敏教授 釋惠敏教授 緣氣:(9858)
【No185】三十七菩提分法的特色 楊郁文教授論作 緣氣:(5444)
【No184】大乘佛教菩薩觀念 蔣義斌教授論作 緣氣:(5535)
【No183】大智度論大乘十地 蔣義斌教授論作 緣氣:(5715)
【No182】大乘之法空觀 釋海實 論作 緣氣:(4344)
【No181】二乘之法空觀 釋海實 論作 緣氣:(4874)
【No180】無我定義 釋海實 緣氣:(4512)
【No179】中論破四緣觀法 釋圓智 作 緣氣:(8114)
【No178】《中論》<觀因緣品〉四門不生觀 釋圓智 作 緣氣:(12836)
【No177】法空的義涵 釋圓智 作 緣氣:(5227)
【No176】四無量法門重要性 釋開仁 論作 緣氣:(5124)
【No174】四無量心之方法次第﹝漢文系統的傳承﹞ 釋開仁論作 緣氣:(5427)
【No173】念佛色身三昧殊勝原因 釋果化 緣氣:(8127)
【No.172】念佛三昧行法次第﹝下﹞ 釋果化論作 緣氣:(5425)
【No.171】念佛三昧行法次第﹝上﹞ 釋果化論作 緣氣:(5449)
【No.170】格魯派佛性論 林崇安教授論作 緣氣:(9578)
【No.169】藏地佛性論 林崇安教授論作 緣氣:(4584)
【No.168】漢地佛性論特別經據 林崇安教授論作 緣氣:(4493)
【No.167】三中論與佛陀之本懷 李志夫教授 緣氣:(8768)
【No.166】佛陀緣起理事本懷 李志夫教授論作 緣氣:(4411)
【No.165】十種直心持戒 釋慈汶 論作 緣氣:(5121)
【No.164】華嚴經.十地品地位 釋慈汶 論作 緣氣:(5408)
【No.163】『阿含』──空與解脫道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緣氣:(10090)
無量【No.162】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緣氣:(7632)
空與心解脫【NO.161】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緣氣:(7486)
大乘五蘊論 【No.160】 電子大藏經 緣氣:(4779)

上一篇(【No176】四無量法門) 回目錄 下一篇(【No174】四無量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