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羅漢

緣起:聽到、頂禮十六羅漢功德無與倫比,特別是持釋迦牟尼心咒時,能一千劫業障消除,以人人的因緣、緣起,各能得各的加持力。據法住記所載,十六尊羅漢承佛敕命,永住世間守護正法,即:一賓頭盧跋羅墮闍(智慧)、二迦諾迦伐蹉(滿願)、三迦諾迦跋釐墮闍(痛苦消除)、四蘇頻陀(力量)、五諾矩羅(資糧)、六跋陀羅(禪定力加持)、七迦理迦(勇氣)、八伐闍羅弗多羅(心想事成)、九戍博迦(滿願)、十半託迦(發展)、十一羅怙羅(證悟)、十二那伽犀那(一切成就)、十三因揭陀(戒律清淨)、十四伐那婆斯(障礙消除)、十五阿氏多(增長功德)、十六注荼半託迦(五明智慧)。此外盛傳於世的十八羅漢,即十六羅漢外再加繪達摩多羅尊者與布袋和尚,或降龍、伏虎二尊者。

◎沿革
據西元二世紀師子國慶友尊者《法住記》所載述,佛陀臨涅槃時,囑咐十六羅漢到世間弘揚佛法、利益眾生。而《法住記》早已記載了十六羅漢的名字。
一般早期記載十六羅漢的佛經,只記述十六羅漢皆有人名字,卻沒有列出所有羅漢的名字。其中的《入大乘論》記載:“尊者賓頭盧、尊者羅睺羅如是十六人諸大聲聞散佈在諸處……守護佛法。”另《法華文句》也只載述:“准《寶雲經》第七,佛陀記十六羅漢令持佛法,至後佛出方得入滅。彼經一一皆列住處、人名、數等。彼經一一皆列住處、人名、數等。故諸聖者皆於佛前各各發誓言:我等以神力故弘護是經,不般涅槃。賓頭盧、羅雲在十六數,卻不雲迦葉。”西晉時期所翻譯的《彌勒下生經》:「所謂大迦葉比丘、軍屠缽歎比丘、賓頭盧比丘、羅雲上丘,汝等四大聲聞要不般涅槃,須吾法沒盡,然後乃當般涅槃。」
直到唐朝著名的玄奘法師翻譯《法住記》時,才將十六羅漢的名字譯成漢語,從此佛道中人才認識十六羅漢的名字。十六羅漢的名字和資料既已確立,很快就廣泛流傳。從唐朝至五代十國的時期,十六羅漢的形象已在不同的名家的繪畫和雕刻作品中出現。當中的名家有:盧楞伽、王維、陶守立、貫休等。他們作品中的羅漢,很多都是十六羅漢。
十六羅漢
按玄奘法師所翻譯的《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即漢語的《法住記》),十六羅漢的資料如下:
第一尊者:賓度羅跋囉惰闍,與自眷屬千阿羅漢多分住在西瞿陀尼洲
第二尊者:迦諾迦伐蹉,與自眷屬五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北方迦濕彌羅國
第三尊者:迦諾迦跋厘惰闍,與自眷屬六百阿羅漢多分住在東勝身洲
第四尊者:蘇頻陀,與自眷屬七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北俱盧洲
第五尊者:諾距羅,與自眷屬八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南贍部洲
第六尊者:跋陀羅,與自眷屬九百阿羅漢多分住在耽沒羅洲
第七尊者:迦理迦,與自眷屬千阿羅漢多分住在僧伽荼洲
第八尊者:伐闍羅弗多羅,與自眷屬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在缽刺拏洲
第九尊者:戍博迦,與自眷屬九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香醉山中
第十尊者:半托迦,與自眷屬千三百阿羅漢多分住在三十三天
第十一尊者:羅怙羅,與自眷屬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在畢利颺瞿洲
第十二尊者:那伽犀那,與自眷屬千二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廣半度波山
第十三尊者:因揭陀,與自眷屬千三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廣脅山中
第十四尊者:伐那婆斯,與自眷屬千四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可住山中
第十五尊者:阿氏多,與自眷屬千五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鷲峰山中
第十六尊者:注荼半托迦,與自眷屬千六百阿羅漢多分住在持軸山中

◎羅漢、梵文原作 Arahat 或 Arahan (阿羅漢),為小乘極悟之位名,一譯「殺賊」,殺煩惱賊也,二譯「應供」,當受人天供養也,三譯「不生」,永入涅槃(nirvana),不再生死果報也。(緬甸語及信訶利語(Singhalese)作 Rahat 或 Rahan 略其語首,泰語作 Rahang ,西藏語作 Dgrabtshompa ,蒙語(Mong)作 Dainidaruksan 或 Chutuktu 等不一。

  羅漢名數不一,有二種、六種、九種、十六、十八、五百羅漢等之別,茲分述如下:

〔二種羅漢〕 一曰:時解脫羅漢,鈍根之羅漢,待衣食住處師友等好緣具足,方證羅漢之機根也。二曰:不時解脫羅漢,利根之羅漢,不待衣食等事緣具足,自解法之道理,隨時證羅漢之人也。見俱舍論二十五。又作一、慧解脫羅漢,但得慧障解脫,發得無漏地,即證涅槃之羅漢也。二、俱解脫羅漢,解脫慧障,定障亦解脫,於為定之極處之滅盡定,得出入自在者也;此人兼好事用之功德,故練習禪定,得種種之神通等。亦是俱舍論二十五。

〔六種羅漢〕 六種者,一曰退法羅漢,一旦得羅漢果,遇些惡緣,便退失所得者;二曰思法羅漢,懼將退失所得之證果,恒思自害而入無餘涅槃者;三曰護法羅漢,於所得之證果,能自防護者;四曰安住法羅漢,不退不進,安住於當位者;五曰堪達法羅漢,能修練根而達於不動羅漢之性者;六曰不動羅漢,根性最為殊勝,遇無論如何之逆緣,亦不動轉所得之法者,亦見俱舍論二十五。

〔九種羅漢〕 俱舍論二十五稱之為九無學,即將前六種,析出不退法,再加前二種之慧解脫與俱解脫。成實論之說:一退相(即俱舍九無學之第一退法)、二守相(即九無學之第三護法)、三死相(九無學之第二思法)、四住相(九無學之第四安住法)、五可進相(九無學之第五堪達法)、六不壞相(九無學之第七不退)、七不退相(九無學之第六不動)、八慧解脫(九無學同)、九俱解脫(九無學同)。中阿含福田經之說,則為一思法(即三死相)、二昇進法(即五可進相)、三不動法(即七不退相)、四退法(即一退相)、五不退法(即六不壞相)、六護法(即二守相)、七住法(即住相)、八慧解脫、九俱解脫。按此九無學加十八有學,為二十七賢聖。

〔十六羅漢〕 謂為佛大弟子,惟無實證,法住記載其名,第一賓度羅跋囉惰闍尊者(舊稱賓頭盧頗羅墮誓),第二迦諾迦伐蹉尊者,第三迦諾迦跋釐惰闍尊者,第四蘇頻陀尊者,第五諾距羅尊者,第六跋陀羅尊者(一作跋陀婆羅,今諸寺之浴室,多安其像,其因由出楞嚴經),第七迦理迦尊者,第八伐闍羅弗多羅尊者,第九戌博迦尊者,第十半托迦尊者,第十一囉怙羅尊者(舊稱羅云),第十二那伽遲那尊者,第十三因揭陀尊者,第十四伐那婆斯尊者,第十五阿氏多尊者,第十六注荼半托迦尊者(一作朱利槃陀迦,即周利槃特之轉音)。十六大阿羅漢受佛勅永住此世,濟度眾生。梁貫休夢中感見其像而畫之,宋之東坡、明之紫柏皆作贊,有十六羅漢因果識具頌一卷,闍那崛多迦譯,雖載范文正公之序,而不入藏,恐為唐代之作,揭頌皆押韵,語義俱妙。

〔十八羅陀〕 佛典無可考,宋時好事者於十六羅漢像,加繪慶友尊者與賓頭盧尊者,為十八羅漢圖,僧覺範及蘇軾皆有頌贊。然慶友即難提蜜多羅,說法住記之人,賓頭盧即賓度盧頗羅墮

頁38

(十六羅漢之首),殆不知經典、不解梵語致訛。蜀金水張氏所畫十八羅漢,為東坡之頌贊者,於十六羅漢之前加迦葉尊者及軍徒鉢尊者,且記各尊之神通靈感,是更不可解矣。西藏所傳則加佛母摩耶夫人與彌勒為圖,尤屬離譜。

〔五百羅漢〕 法苑珠林記過去九十一劫,有一婆羅門,好學廣博,常教五百豪族童子,謂即今五百羅漢,此一說也。佛滅後,諸弟子相會,為防止異見邪說,誦佛陀之說法,舉各自所聞確實者,結集經藏;第一次由大迦葉率眾五百人,於王舍城闍崛山七葉窟內,即今所謂五百羅漢,此說較為人所宗。亦有其他諸說者,要皆舉其約數以示其眾耳,故象器箋十四曰:「五百羅漢名,莫聞藏乘說。近有南宗江陰軍乾明院羅漢尊號一卷刊布,亦不載本據矣。」內典以佛累世轉生,此五百羅漢亦累次轉生,所見非一,名莫論矣。今佛寺乃有五百羅漢塑像,且各有名號,然載藉失考。中國大叢林之塑有五百羅漢像者,以蘇州之戒幢寺(西園)與杭州西湖之靈隱寺為最著,少時兩寺均曾往參觀,見其神態形貌,不特栩栩如生,妙肖自然,具無一雷同。或謂其中有熱內亞人馬可波羅 Marcopolo 在內,余不信,乃將西園之五百羅漢名逐一著錄以考之,日前偶於萊內發現,時逾五十年,該紙已遭蠹蝕,但字跡未泯,猶可辨認,亟為繕抄如下,以供同好:

1 阿若憍陳 2 阿泥樓 3 有賢無垢 4 須跋陀羅
5 迦留陀夷 6 聞聲得果 7 旃檀藏 8 施幢無垢
9 憍梵般提 10 因陁得惠 11 迦那行那 12 婆蘇槃豆
13 法果四樂 14 優樓頻螺 15 佛陀■[穴/金]多 16 那提迦葉
17 那羅延日 18 佛陀難提 19 末田底迦 20 難陀多化
21 優婆毱 22 僧迦那舍 23 教說崇往 24 商那和修
25 達磨波羅 26 迦那迦葉 27 寶果淨葉 28 莊嚴無憂
29 憶恃因緣 30 耶那提婆 31 破邪神通 32 堅持三字
33 阿覽樓陀 34 鳩摩羅多 35 毒龍皈依 36 同聲稽首
37 昆羅脈子 38 伐蘇密多 39 闍提首那 40 僧伽耶舍
41 慈愍世間 42 獻花提記 43 眼光定力 44 伽耶念那
45 莎底芯芻 46 婆闍提婆 47 解空無垢 48 伏陀密多
49 富那夜 50 伽耶天眼 51 不著世間 52 解空第一
53 羅度無盡 54 金剛破魔 55 願護世間 56 無憂禪定
57 無作惠善 58 十劫惠善 59 旃檀得香 60 金山覺意
61 無業素淨 62 摩詞剎那 63 無量本行 64 一念解空
65 觀身無常 66 千劫悲願 67 瞿羅那舍 68 解空定空
69 成就因緣 70 堅通精進 71 薩陀波崙 72 乾陀訶利
73 解空自在 74 摩訶注那 75 是人飛騰 76 不空不有
77 用利槃特 78 瞿沙比丘 79 師子比丘 80 修行不著
81 畢陵伽磋 82 摩利不動 83 三昧甘露 84 解空無名
85 七佛難提 86 金剛精進 87 方便法藏 88 觀行輪月
89 阿那邠提 90 拂塵三昧 91 摩訶俱諦 92 辟支轉智
93 山頂龍眾 94 羅網思維 95 劫賓覆藏 96 神通億旦
97 具壽俱提 98 法王菩提 99 法藏永劫 100 善住
101 除憂 102 大忍 103 無邊自在 104 妙懼
105 嚴土 106 金髻 107 雷德 108 雷音
109 香象 110 馬頭 111 明旨 112 金首
113 敬首 114 眾道 115 辨德 116 孱提
117 悟達 118 法燈 119 離垢 120 境界
121 馬勝 122 天王 123 無勝 124 月淨
125 不動 126 休息 127 調達 128 普光
129 智積 130 寶幢 131 善惠 132 善眼
133 寶湧 134 寶見 135 惠積 136 慧持
137 寶勝 138 道仙 139 帝網 140 明網
141 寶光 142 善調 143 奮迅 144 修通
145 火相 146 尊住 147 持世 148 光音
149 權教 150 善思 151 法眼 152 梵勝
153 光耀 154 真意 155 摩帝 156 慧寬
157 無勝 158 曇摩 159 歡喜 160 遊戲
161 道世 162 明照 163 普等 164 慧作

頁39

165 助歡 166 難勝 167 善德 168 寶涯
169 觀身 170 華王 171 德音 172 喜見
173 善宿 174 善意 175 愛光 176 華光
177 善見 178 善根 179 德頂 180 妙臂
181 龍猛 182 弗沙 183 德光 184 善結
185 淨正 186 善觀 187 大力 188 電光
189 寶伏 190 善星 191 羅旬 192 慈地
193 慶友 194 世友 195 滿宿 196 闡陀
197 月淨 198 大天 199 淨藏 200 淨眼
201 波羅蜜 202 俱那舍 203 三昧聲 204 菩薩聲
205 吉祥咒 206 鉢多羅 207 無邊身 208 賢劫首
209 金剛味 210 乘味 211 婆私叱 212 心平等
213 不可比 214 樂覆藏 215 火焰 216 頗羅墮
217 斷煩惱 218 薄俱多 219 利婆多 220 護妙法
221 最勝意 222 須彌燈 223 沒持伽 224 彌沙塞
225 善圓滿 226 波頭摩 227 智慧燈 228 旃檀藏
229 伽難留 230 香稻幢 231 阿濕昆 232 摩尼寶
233 福首 234 利婆彌 235 含遮 236 斷業
237 歡喜智 238 乾陀羅 239 沙伽陀 240 須彌望
241 持善法 242 提多迦 243 水潮聲 244 智慧海
245 眾具德 246 不思議 247 彌遮仙 248 尼馱伽
249 正念德 250 淨居提 251 梵音天 252 因地果
253 覺性解 254 精進山 255 無量光 256 不動意
257 修善業 258 阿逸多 259 孫陀羅 260 聖峰惠
261 曼殊行 262 阿利多 263 法輪多 264 眾和合
265 法無住 266 天鼓聲 267 如意輪 268 首先焰
269 無比較 270 多伽樓 271 利利婆多 272 普賢行
273 持三昧 274 威德聲 275 利婆 276 名無盡
277 阿那悉 278 普勝山 279 辨柱 280 行化國
281 聲龍種 282 誓南山 283 富伽耶 284 行傳法
285 香金首 286 摩拏羅 287 光普現 288 惠依正
289 降魔軍 290 首焰光 291 持大醫 292 藏律行
293 德自在 294 服龍王 295 闍夜多 296 秦摩利
297 義法勝 298 施婆羅 299 闡提魔 300 王住道
301 無垢行 302 可波羅 303 三聲皈依 304 彈定果
305 不退去 306 僧伽耶 307 達摩真 308 持善法
309 受勝果 310 心勝修 311 會法藏 312 常歡喜
313 感儀多 314 頭陀僧 315 議洗賜 316 德淨悟
317 無垢藏 318 降伏魔 319 阿僧伽 320 金富樂
321 頓悟 322 周施婆 323 住世間 324 燈道有
325 甘露法 326 自在王 327 須達那 328 超法兩
329 德妙法 330 士應真 331 堅固心 332 聲響應
333 應赴供 334 塵劫空 335 光明燈 336 執定炬
337 功德相 338 忍生心 339 阿氏多 340 白香象
341 識目生 342 贊歎願 343 定拂羅 344 聲引眾
345 離淨語 346 鳩含尊 347 鬱多羅 348 福業除
349 羅餘習 350 大葯尊 351 勝解空 352 修無德
353 喜無著 354 胄蓋尊 355 旃檀羅 356 心定論
357 菴羅漢 358 頂生尊 359 薩和檀 360 真福德
361 須那利 362 意見尊 363 葦藍王 364 提婆長
365 成大利 366 法首 367 蘇頓陀 368 眾德首
369 金剛藏 370 瞿伽利 371 日照明 372 無垢藏

頁40

373 除疑網 374 無量明 375 除眾憂 376 無垢德
377 光明網 378 善修行 379 登清涼 380 無憂眼
381 去蓋陣 382 自明尊 383 和論調 384 淨除垢
385 去諸業 386 慈仁尊 387 無盡慈 388 ■[颱-台+立]陀怒
389 那羅達 390 行願持 391 天眼尊 392 無盡智
393 編具足 394 寶蓋尊 395 神通化 396 思善誠
397 喜信淨業 398 摩河南 399 無量光 400 金剛息
401 伏虎施 402 幻化空 403 金剛明 404 蓮花淨
405 拘那意 406 賢首尊 407 調定藏 408 利益羅
409 無量光 410 無垢稱 411 大音率 412 大威光
413 自在王 414 明世果 415 最上尊 416 金剛尊
417 蠲慢意 418 最無化 419 超絕倫 420 月菩提
421 持世界 422 定華智 423 無邊勝 424 友勝幢
425 棄惡法 426 無礙行 427 普尊嚴 428 無盡智
429 常悲愍 430 大塵障 431 光焰明 432 智眼明
433 堅固行 434 樹雲雨 435 不動勞 436 普光明
437 觀淨 438 那羅□ 439 法上尊 440 師子尊
441 精進辨 442 樂說果 443 觀無邊 444 破邪見
445 師子翻 446 無憂望 447 行無邊 448 惠金剛
449 義成就 450 善住儀 451 信證尊 452 行敬端
453 德普洽 454 師子作 455 行忍慈 456 無相空
457 通精進 458 勝清淨 459 有性空 460 淨那羅
461 法自在 462 師子頰 463 大賢光 464 摩訶羅
465 音調敏 466 師子臆 467 壞魔軍 468 分別身
469 淨解脫 470 質直行 471 智仁慈 472 具足儀
473 如意雜 474 大識妙 475 劫賔那 476 普焰光
477 高遠行 478 得佛智 479 寂靜行 480 悟真常
481 破魔賊 482 滅惡趣 483 性海通 484 妙法通
485 慜不息 486 攝眾心 487 道大眾 488 常隱行
489 菩薩慈 490 拔眾苦 491 尋聲應 492 數劫空
493 注法水 494 得法空 495 惠廣增 496 六根盡
497 跋陀羅 498 思薩埵 499 注荼迦 500 鉢利羅

其中第三○二為可波羅,人即強指為馬可波羅,其實缺一「馬」字,安得指鹿為馬?而且馬可波羅為元時人,且非佛門弟子,五百羅漢唐宋時已有,故其說無稽。又五百羅漢中竟數有同名者,如7、228同稱旃檀藏,124、197皆曰月淨,255、399、409皆曰無量光,326、413皆曰自在王,392、428皆曰無盡智,複出如此,保人詫異。當日筆錄,何以未及注意?今已無法考究,海內外博達如能補正,則不勝感激。至其名號,或為譯音,或為譯義,或為音義參半。窈嘗思之,殆以其名簡短者音譯之,繁冗者義譯之,或以其他特殊原因而音義兼及之,故其名號得不出四字。

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十五日繕錄於希夷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