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身 張曼濤 所長教授論作
佛身,在本經中亦稱如來之身,或如來,或如來藏,或,換言之,即指佛之法身而言,非指佛之生身而言,此標佛身,為順通稱,特明定義。解此佛身者,可以如來性品代表,他品亦徵證之,略詮引如次﹕
1.「迦葉白佛言,世尊,二十五有,有我不耶,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卷八‧一)
此解如來藏即我,常樂我淨之我,亦即如來藏義,或佛性也。
2.「如來今日普示眾生,諸覺寶藏,所謂佛性。……善方便者即是如來,貧女人者,即是一切無量眾生,真寶藏者,即是佛性也。」(同品舉貧女人喻。)此所釋者,為如來藏義。
3.「若言如來秘藏空寂,凡夫聞之,生斷滅見,有智之人,應當分別,如來是常,無有變易。」此以常義明如來性,常樂我淨之常,即指此如來秘藏,而非斷滅之空寂。(空寂本是常,凡夫不明,而生斷滅見。)
4.「善男子,如是菩薩,住階十地,尚不明了,知見佛性,何況聲聞緣覺之人,能得見耶,譬如遠觀虛空鵝鷹,為是虛空,為是鵝鷹,諦觀不已,髣□見之,十住菩薩,於如來性,知見少分,亦復如是。」此釋佛性深遠,非易可知可了。
5.「如來之身,金剛無壞,非煩惱身,無常之身。故名大樂,以大樂故,名大涅槃。」常樂我淨之樂義,即此金剛不壞身之大樂義。
6.「今日如來所說真我,名曰佛性」。
7.「如來實性,譬如彼月,即是法身,是無生身,方便之身,隨順於世,示現無量本業因緣,在在處處,示現有生,猶如彼月,以是義故,如來常住,無有變異。」(月喻品。卷九‧三)
8.「如來如是,其性純善,清淨無垢,是最可稱為樂見也。」(同上‧五)常樂我淨之淨義,即此「其性純善,清淨無垢」之淨也。
9.「佛性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因所作,非無因作,非作,非作者,非相非無相,非有名非無名,非名非色,非長非短,非陰界入之攝特,是故名常。」(聖行品,卷十三‧一)
10.「佛性即是如來,如來即是法,法即是常。」(卷十九‧二)
以上二節均解佛性為常義。
11.「如來身界不可壞故,所以者何,以無身聚,唯有法性,法性之性,理不可壞。」(四依品‧卷六‧二五)此明如來身亦即法性。
由是諸義,可知所謂如來者(或佛身),即是一常住不變之法性也。就法性所顯之相,便是常樂我淨之大涅槃。
關於常樂我淨義,自上所述,當已全明,但上所言,均在涅槃之體上,作綜貫義或即體義講,未界清四義之概念於起用方面,茲再徵引師子吼品一節以作解釋,俾在「用」上知其各概念之界別﹕「不作不受,故名為常,不生不滅,故名為樂,無煩惱垢,故名為淨,無有十相,故名為空,是故如來常樂我淨,空無諸相。」此從空義而顯之常樂我淨之作用。(詳見卷二十八‧十四。)
又如,「我乃宣說,滅內外入所生六識,名之為常,以是常故,名之為我,有常我故,名之為樂,常我樂故,名之為淨。」此則匯四歸一,亦即從顯用而歸到一體。由此兩節解說,我人對常樂我淨之義,亦足可瞭然於胸。能瞭然於此,則本經所完成之涅槃思想,當知其如何深遠,此一深遠義,又非積極或消極名詞可以作為說明。
節錄大般涅槃經中涅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