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宗喀巴在第一科「三寶總義」中,分別引用了俱舍 論和寶性論,說明大、小二乘對於三寶所持的不同看法。在 第二科「三寶別義」中,分別引用了與三寶相對應的般若經 文,說明世尊在般若經中,教誡四眾弟子﹕應該以離諦執、離能所的心態,皈依三寶。
2、入中論云﹕「由於諸法見真妄,故得諸法二種體,說見真境即真諦,所見虛妄名俗諦。」同樣的,三寶也有世俗和勝義之分。三寶內裡性空的一面,屬於勝義三寶﹔外塑的佛像、經典、論釋以及四個以上的清淨比丘,屬於世俗三寶。因為本論度化的主要對象,是已經具有解空智慧的大乘行者,所以金鬘疏也將解 釋的重心,放在勝義三寶的課題上。至於一般初入門,未得 空性正見的佛門弟子,只能以世俗三寶為所緣境,作意思維勝義三寶的種種功德而皈依。
3、金鬘疏比較偏重於教義的探討,因此有關於「皈依後的學習次第」和「思維皈依的利益,晝夜勤修皈依」等等宗教行持上所應該注意的事項,都沒有涉及到。這些問題,在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卷四,五八頁),有非常詳盡的說明﹔名實相符的三寶弟子,應該仔細閱讀,牢記在心。
4、印度的大乘佛學,是龍樹以後才逐漸興起的。龍樹的學說,在深觀方面,以蕩相遣執為主,不正面提出主張﹔在廣行方面,似乎還沒有提出一套系統完整、組織建全的實 踐次第,只有在菩提資糧論裡面,大致指出了方向而已。就拿智度論來說,在智度論裡,龍樹順著般若經的經文,以問答的方式,分段逐句地解釋般若經的經義﹔借著破斥外道和小乘宗派思想上的偏執,開顯諸法無自性的義理。但 是對於蘊含般若經裏面,三智境、四加行道和法身果這一貫的實踐次第,龍樹就沒有把它們提出來,組織成一個體系。
難怪太虛大師在現觀莊嚴論略釋的序文裡會感慨地說﹕「大智度宗實相以推辯諸法無不盡,雖汪洋恣肆哉,亦曾莫得其 統諸。」智度論在這一方面的缺失,正好可以由現觀莊嚴論來彌補。因為現觀莊嚴論裡面,採取了瑜伽行的實踐道次第,以八個大綱、七十個要義,統攝整部般若經的經義,次第論貫,條理分明。有了這部論典的引導,就不至於在般若經 義的大海中,迷失方向。
5、現觀莊嚴論總共有二八三頌。前面所有的釋文,只解釋了「佛陀等三寶」這一句(四分之一頌),還不到全論的千分之一,當然看不出彌勒「運瑜伽巧分別相,彰般若無分別性」的巧妙地方﹔但是從金鬘疏裡面,這一小段疏文的翻譯中,同樣的也可以獲得一些新的看法和啟示﹕
a將奘譯、什譯、北京版藏譯三本般若經,和藏譯般若合論中有關三寶的經文,互相核對,可以得出下面的結論﹕
般若合論比較接近羅什譯本﹔玄奘譯本比較接近北京版藏譯本,而且在內容上比羅什譯本完整。
b金鬘疏中所引用的寶性論頌和長行,在藏、漢兩種譯本的對照下,可以發現有很大的出入。這個出入可能是因為翻譯時所依據的梵文本不同所造成,也可能是因 為翻譯的手法不同而產生。無論如何,根據梵文本或藏譯本、重新再做一次校勘的工作,總是值得的。
c雖然現觀莊嚴論是解釋大般若經第一、第二和第四會 的釋經論,但是論頌以及法尊所編譯的略釋,都非常精簡。
例如﹕「佛陀等三寶」這句頌文,略釋僅僅以「(三)、修行所依,開示佛、法、僧等三寶的教授」一句語,就輕描淡寫地解釋過去了﹔所以單憑著現觀莊嚴論略釋這一本書,要想蠡測深廣的般若義海,恐怕是難以如願的。金鬘疏不但詳細 註解了明義釋,而且還擇要摘錄了與論頌相對應的經文。如果能配合金鬘疏來研究現觀莊嚴論和般若經﹖一定可以獲得更具體、更深入的了解。
四、後記
六年前,歐陽無畏上人慈允劉銳之 (敦珠法王在台傳法代理人) 先生的勸請,講授現觀莊嚴論金鬘疏。配合現觀莊 嚴論本頌、師子賢明義釋和漢、藏兩種譯本的般若經,歐陽上人逐字逐句地講解金鬘疏的疏文。透過論、釋、疏三個層次的解析,我對於般若經中所蘊含的,三智境、四加行道和 法身果等一貫的大乘道次第,總算有了一點初淺的認識。這個殊勝難得的金鬘疏法會,在一年前就已經圓滿結束了﹔現在,我想一方面溫故知新,一方面整理備忘,公諸同好﹔但
願三寶加備,不要使我個人的愚昧和疏忽,污損了宗喀巴大師和歐陽上人的清淨法教與美名。
摘錄華岡佛學學報第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