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教(格魯派)教義略介

任繼愈

黃教的基本教義是宗喀巴奠定的。宗喀巴曾以隱語詩的形式宣佈自己是阿底峽的繼承者,他的思想體系也確實是對噶當派的發展。因此,當時組織渙散的噶當派寺廟和僧侶,先後改宗黃教,擴大了黃教在民間的影響,故有新噶當派之稱。他從阿底峽的《菩提道燈論》出發,發展為《菩提道次第廣論》,以此為中心教法,創顯宗修習次第,立“三士道”,注重“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三要,最後以密宗為究竟,著《密宗道次第廣論》,使密教修持規範化,在哲學理論上,以後期中觀派為主,宗奉緣起性空之說,指導顯密兩教的修持,比其他教派的教義更加嚴密系統。

  宗喀巴在其《緣起贊》中說,世間一切煩惱皆由無明起,只有懂得“緣起性空”的道理,才能克服“無明”,達到“明”(智慧),最後超出世間。因此。他將“緣起性空”作為全部佛教的“心要”。“緣起性空”也就成了黃教的認識論和世界觀。

  黃教把“緣起”與“性空”作為觀察事物的兩個相互依存、互有聯繫的範疇。一切事物都是因緣頁起,和合而成,此即謂之“緣生”;“如果不是從緣起而生,任何事物都是無有”,此即謂之性空。“性空”的全稱是“自性空”。“自性”指不依賴任何條件,永恆不變的實體。這樣的實體,內外探求均不可得;實際所有的只是處於各種條件制約下、不斷生滅的現象。因此,任何現實的事物既是“緣起”有,也是“自性”空,“緣起”與“性空”指的是對同一物件應該同時具有的認識。

  “緣起性空”的理論為黃教的宗教出世修習和入世參政提供了根據。“緣起”中最根本的是“業感緣起”,即善有福報,惡有罪報,業力不失,因果輪回。因此,佛教應該是入世的。

  拯救眾生於苦海;但“性空”又強調一切都虛而不實,所以又可對社會不負責任,以至不拘俗法,放蕩不羈。

  黃教的修持,強調止觀並重。但這與內地天臺宗主張的“止觀並行”在內容上有所不同。他們把瑜伽行派在修定中所要達到的“輕安”狀態作為最高境界,認為以修止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動,達到“心住一境”,即可獲得身的“輕安”;修觀在於“依止”如理思維,最後達到“心”與“理”的合一,可以獲得心的“輕安”。所謂“輕安”,就是心身寧靜安適的自勃感覺,有利於調節沉重煩躁紊亂的心緒。

 





主持人
任繼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