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
《佛子行三十七頌》
教授: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
時間:2007年2月22~24日
地點:印度 帝洛普安尼寺
翻譯:堪布丹傑
02/23
前幾天早上的課程本來想跟各位說早安,但是忘了。因此今天補上,各位早安、早安、早安。
還有昨天四不共加行的口傳也忘了。所以今早會給口傳。我無法每種語言的口傳都給,因此主要唸藏文。口傳的內容並不是文字符號,而是文字中的含意。因此用藏文唸誦口傳,和用中文、英文與韓文唸誦是一樣的。
事實上,昨天我是忘了口傳,但是,請求口傳的各位,看到我要站起來走的時候,你們應該暗示一下,拿起書本揮一揮讓我知道,但你們都沒這麼做,所以呢,我們兩方都有錯。(眾笑)
各位這次長途跋涉,克服困難,不辭辛勞,花費很多的來此聽課的目的為何,相信都很清楚。昨天我觀察在座的各位,為了這次的課程,盡心盡力。例如寺院的尼眾們,一大清早就來到寺院。有一天早上,我還沒起床,只聽到樓下很多聲音,我還以為是作夢,結果醒來發現,是阿尼們在說話。我看看時間,才三四點。可以說阿尼們真的是每天早出晚歸,很是辛苦。因此,我們知道,此次課程能夠順利圓滿,不是湊巧僥倖,背後是有著重重的愛心與付出。
就我個人來說,來到這裡,要給予各位的是什麼?各位想要求得的又是什麼?有些我們知道,有些不知道,就知道的部分,我將盡力給予各位,而各位也接受的話,我們來此的目的也就達成。
我要給予各位的,應該是傳承的一種加持,身為噶舉傳承的追隨者,不僅是文字的傳遞,還應該帶著傳承的加持,但是我也很清楚,自己並沒有具備這樣的能力。但是,與其什麼都不作,倒不如口上說說也好。因此,我會盡力將一切所想所說透過翻譯,給予各位。各位靈敏又具備信心,相信應該能夠得到受用。
修持佛法,不是像填飽肚子、蓋棟房子一樣馬上看到效益。佛法是養成習慣,在心上養成習慣。透過佛法的修持,能使心轉變,讓生活變得更好,自利利他。另一方面來說,現代科學發達,各種機械、物質進步,人的壽命也增長。根本上來說,這是一件好事。佛法當中似乎也將物質列為無記之法,因此,無記之法能成善也能為惡。為惡為善,不僅在於物質機器本身,更取決於發明者、使用者的動機與使用。
善惡取決於人,然無分老幼貴賤,只要帶有利他之心,一切作為皆成為善。過去歷史上,維護世界和平,守護人權的民族英雄人士,他們是和平的象徵。但到了網路發達的現代,每個人都能成為英雄,成為和平的代表。因為,只要帶有一念善心,透過網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傳播和平、快樂,這樣我們不就成為了英雄嗎?因此在一些報章雜誌說誰是英雄?答案就是YOU!
世界在進步,這是必然的,並不需要去阻止。刻意去阻止,也可能是一種錯誤。但是,我們需要的是有責任感的進步,能夠去面對與承擔由於進步而產生的種種困難。要不然,無止盡的進步與逃避責任問題,只會帶來世界的毀滅,那是非常危險的。
因此,這不是少數人的責任,我們身為有心智能力的人類,無分老幼貴賤,若是帶有一念善心和智慧,和平喜樂的願望,自然能夠達成。
雖然我們現在身處的地方,是在一個偏僻的村落裡,但是,我們的心卻是關懷著全世界。因此,首先要像冶煉黃金一般,去蕪存菁,我們每個人的心中,也有著對個人、對世界有利有弊的部分,需要我們去冶煉。取得有利的黃金,去除有害的污垢。冶煉出心中的無垢純金,才能真正利益到我們的世界。
今天,我們透過佛法來昇華、清淨我們的心,將此珍寶貢獻給世界,貢獻給一切生命,這即是我們此次課程的目的。平時經典時常提醒聽法要帶有正確的發心和行為,解釋起來可以很複雜,但是扼要來說即是:一切所想為了眾生,一切所做為了眾生。
我想我應該趕快進入正題。昨天已經有人擔心,只剩兩天的時間了,怎麼講得完?所以我需要講的快一點。
南無洛給秀惹亞
雖見諸法無來去,唯一勤行利眾生,
勝上師及觀自在,恆以三門恭敬禮。
這在昨天已經講解過,今天再說一次。
第一句闡明智慧的意思。瞭解何謂智慧之前,要先瞭解「心識」。心識有能知之意,具有能夠認識外境的力量,這種本自具足的力量。但是,因為覆障之緣的作用,我們無法遍知一切。此覆障之緣並不是自心本質的一部份,因此可以被消除。如果覆障是自心本質的一部份,就以為只要心存在,覆障就無法捨棄,例如老虎與老虎身上的斑紋一般不可分,然而並非如此。
由於覆障能被捨棄、被斷除,因此就需要有能斷的對治法。當對治法愈強,所斷的覆障就愈弱。當覆障完全淨除時,遍知的智慧即能明白照見一切萬法。
遍知智慧覺知的對境,不同情況下可分為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或輪迴與涅槃等。第一句談到的「法」,即指「盡所有」與「如所有」的法。「盡所有」指一切現象,「如所有」指一切現象的一如本質。此句所闡述的能夠照見一切「盡所有」與「如所有」、法與法性的遍知智慧,即是我們要證知的。
於聖者的智慧觀境當中,或者於聖義諦來說,輪涅萬法,皆為一味,無有差別。如同中觀根本論頌云:「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雖然在還未對不生、不滅的萬法作觀察之前,萬法如世間凡夫所認知的一般運作,但是在極細微的觀察中或者定中,萬法無有真實存在。
然而,佛菩薩因觀知沒有證悟此點的眾生,於輪迴當中,不間斷地造作惡業,感至無量惡果,因此唯一勤行利益眾生。唯一的意思是,除了利益眾生之外,別無他事。
雖然佛菩薩斷證一味,但身形的化現無量。為利冥頑、嗔恨、貪欲的眾生,而有不同身形的化現。例如觀音菩薩,即是慈悲的化現。第一句梵文意為禮敬世間自在,偈文中則為禮敬觀自在。
附帶提到一則故事。第一世噶瑪巴杜松虔巴,由於過去於迦葉佛時,取笑一名長得像猴子的比丘,由此惡業,五百世投生為猴子,之後轉生為杜松虔巴時,長的也像猴子,並不好看。據說他年輕還未出家前,有一個女朋友,但也因為他長的太醜而拋棄了他。他非常難過,生起了出離心,成為他入佛門的因緣。之後他發願,未來要投生長的好看一點,要不然很難度化眾生。
有的冥頑眾生,無論你怎麼規勸他都不聽,也無法用心傳遞加持而感化他,這時只能用相好功德而作調伏,使之解脫。因此,外相的莊嚴也是很重要的。
圓滿覺佛利樂源,從修正法而出生,
修法須依明行要,故當宣說佛子行 。
這是著作立誓。為什麼圓滿覺佛是利樂的泉源呢?因為利樂是善行的果實。善行的積聚能導致善的果實,如此因果道理由佛陀所闡述,如果我們依止而行,我們將能得到圓滿的善果。要不然,有的人會誤解此句,以為上師、佛菩薩具有主宰苦樂的權力,因此盡力供養討好他們,自己不作修持,胡作非為,遇到痛苦又臨時抱佛腳,這樣的祈請是錯誤的。
苦樂並非取決於佛菩薩,主要在於自己的心態與行為是善是惡而決定。因此,不要放逸,隨時保有覺照力是很重要的。
圓滿覺佛是由實際修持而出生的,並非天然生成的,不是像水果自然成熟一般,以為佛的頂髻本來小小的,慢慢成熟,愈長愈大,並非如此。佛果的證得,需要努力與付出,正確的因緣具足才能成就;無因無緣,或者逆緣惡緣是無法成就的。正確的因即是慈悲、菩提心,加上六度的行持而得成就。佛陀依此道而得證悟,追隨者如菩薩們,也需依此而行,因此宣說佛子之行。
(第二天早上課程結束。之後法王給予四不共加行口傳。)
我之前說過,雖然得到了這個口傳,並不代表就一定被允許修持此法。首先對於修持加行的藏族來說,僅是得到口傳,也不能隨意修持此法。因為這是我特別彙編的一部簡短儀軌,藏人又喜歡簡單,慢慢長軌就不再有人去修,傳統就會喪失。因此,藏人需要先問過我才能修。再者,對於外國弟子來說,得到口傳與講解教授之後即能修持此法。因為外國工作繁忙,很多人想修加行卻苦於沒有時間,這也是我撰寫簡短加行的原因。
由於已經得到口傳,因此修持此法時,唸藏文亦可,唸其他語言亦可。他的意義是一樣的。但是,這是針對這部加行儀軌而說,並不一定適用於所有其他典籍。因此,如果有人修持其他法本,因為唸藏文不順,認為可以用各自語言唸誦,那可不是我的責任了。
近來外國學習藏傳文化、佛法、語言的風氣日盛,其實主要原因在於許多法教只在藏文裡有。因此,如果說可以唸各自語言就好的話,學藏文的人可能愈來愈少,很難再聽到有人說:札西德勒了!這就很可惜了。
有關四不共加行的講解與教授,去年我在菩提迦耶教導過。除了上師相應法之外,其他三個加行有製作成光盤,各位觀看學習,即可修持此法。至於上師相應法部分,沒有錄音錄影,也沒有文字紀錄,因此,或許各位可以跟隨一位具德上師求得此法,或者我要再找時間教導各位。
(第二天上午課程結束)
-------------------------------------------------------------------------------------------------------------------------
(課前,法王帶領全體學員以法王新作之曲調唱誦【佛子行三十七頌】)
此生幸得暇滿船,為自他渡生死海,
故於晝夜恒不懈,聞思修是佛子行。 (1)
我們首先需知修持佛法的方法,因此要聞法。之後要對佛法確信不移,因此要思維法義。不僅是知識上的理解與相信,同時要實際於自心上體驗法義,因此需要實修。
我們此生幸運得到暇滿具德的人身,對於細微的取捨道理能把握的到,所以有閒暇與機會去行持。其他生命如畜生等,雖然各自具備了一些特點,但是卻沒有機會行持細微的取捨。因此,我們應該晝夜不懈地努力,不僅上課時歡喜專注地聽聞,任何時候,自己的心念與行動都要與法相結合。偈文提到晝夜都要精進,如何在白天與晚上都能夠精進修持佛法呢?這是我們要去思維的。懈怠之前,首先我們應該瞭解需要不懈怠而修持的法是什麼?什麼叫佛法的修持?什麼是正確的修持佛法呢?噶當派曾提到一個故事,說明一個人從開始不瞭解何謂修行,到明白正確修行意義的過程。
有一天,有一個人很專注、盡力地轉繞著佛塔。一位噶當派大師上前問道:「先生,您在做什麼啊?」那人回答:「上師,我在修行呢。」
大師點點頭,說道:「嗯!很好,這個修行也不錯。不過,如果你能修行佛法會更好。」
那人心想:「繞塔可能不是修行佛法吧,一定有其他方法。」他開始四處找尋,看到了一些經書,心想:「讀經、課誦應該是修行。」找到一個地方坐好,就開始認真讀經。
幾天後,當他大聲讀誦著經書時,大師出現了,問道:「您在做什麼呢?」他有點得意的回答:「喔,我在修行呢。在修行佛法呢。」大師點點頭,接著又說:「嗯,讀經很好。但是如果你修行佛法會更好。」
那人聽完有點納悶兒,心想:「繞塔也不是,讀經也不是,那該做什麼呢?」正當苦悶時,突然想到:「對了,禪修!一定是這個了。」趕緊找到一個角落,坐直身體,瞇起眼睛,開始禪修。沒過多久,大師又出現了,同樣的問題:「您在做什麼?」他自覺了不起的說:「禪修著呢!」大師緩緩地說:「禪修很好,不錯,但是,修行佛法的話會更好的。」這下那個人完全糊塗了。不是繞塔、課誦、甚至不是禪修,那人只好問道:「上師啊!到底什麼是修行佛法啊?」大師回答:「修行即是斷捨貪執。」
其實,我們很多時候也跟這個故事的主角一樣,開始修持四加行的時候,全身酸痛,滿身大汗,還是堅持不懈地修,終於修完幾十萬遍之後,有人問道:「喔!您修完了四加行,有什麼體會嗎?」這時我們可能回答:「喔,可辛苦囉!流了好幾公斤的汗那。」這是一種答案。更好的回答是:「喔,可美妙了!心可平靜了,真快樂呀!So beautiful!」還可能更高境界的回答是:「喔!你不會相信的,當時我閉著眼睛呢,眼前出現好多天女天神,漫天飛舞…」總之說一大堆誰也沒看過的事情。大部分人的答案差不多就這些。
那麼,到底這些是修行的徵兆,或者只是像喝醉了,或者是累過頭,生著悶氣,又不得不做下去而產生的幻覺呢?因此,修行是在每天生活當中,當煩惱升起時,自己能夠察覺,並且找到對治法平息煩惱,例如你可能說:「昨天早上九點左右,一個人讓我好生氣,但是我察覺到了,也知道生氣不好,就想辦法靜下來。」真正體會佛法,使佛法成為對治法而降服煩惱,這即是修行。
很多人以為修持是另外去修一個什麼東西,而與自心分開,例如慈悲的修持,認為另外要生出一個慈悲,而沒有自心與慈悲合一,自心成為慈悲的體會。我們以為,我「生出」了一個慈悲了,好像把旁邊的一個什麼東西拿到手了,因此,沒有思維菩提心時,菩提心也就不見了。
因此,無論做任何修持,例如慈悲心等,重點是要去體會這一切即是自心本質的一部份,與自心合為一體。要不然,任何修持都將無法降伏煩惱。
各位可能覺得我的姿勢與表情愈來愈多。本來我是比較內斂的,很多人說我不笑,太嚴肅了。因此,今天多一點笑容與動作,可能各位會有一些不同感受吧。(眾笑、鼓掌)
平時,座中(特定修法時)與座間(日常生活時)分清楚是很重要的。座中要緊密、專一地修持,例如修止或修觀等。每日靜坐下座後日常生活時,雖然沒有專一於某個法門的修持,但因為座中修持的專注與集中,能夠影響到生活當中。例如,早上修一座法(早課),專注修持,最後發願:「我要將座中的修持力,帶到一天的生活中。」下座(座間)之後,因為修法時善的牽引力量,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任何事情與作為,都將融於自心法界。座間與座中的修持,相互裨益增長。雖然不像說起來這麼容易,不過,白天生活中就要如此去修持。
晚上要如何修持呢?有一句話說:「以善心入睡,睡眠即成善;以惡心入睡,睡眠即成惡。」很多人睡前會習慣回想一天發生的事情,例如:今天做了什麼,明天的計畫等。這段時間很重要,我們可以反省一天做的善事與惡事,並且發願明天減少惡行,增長善行。如果能夠在睡前好好反省發願,睡眠也會變成帶有善心而有意義。
好,不說太多,二十一世紀的習慣,如果停在一個事情上太久不好。因此,趕快煞車換個檔,繼續向前進吧!
貪愛親眷如水蕩,瞋憎怨敵似火燃,
癡昧取捨猶黑暗,離家鄉是佛子行。 (2)
所謂家鄉,是指自己熟悉、習慣的對象,例如對於熟悉的親眷生起貪愛,不喜歡的怨敵生起瞋憎等。因此根本在於熟悉,例如我們不會無緣無故地討厭一個人,一定需要去探究、去明白討厭他和熟悉的原因。這裡的熟悉,是指一種狹隘的、短視的執著,由於這種執著,而產生貪瞋等煩惱。由於在我們熟悉的環境裡,有著更多讓我們執著的對象,因此說我們要「離家鄉」。
要捨棄家鄉,這一點我倒是做到了。但是,如果真的做到如理如法的離家鄉,照理說,我應該沒有貪心與嗔心了,但是,來到印度似乎比在藏地的煩惱更多。因此,所謂家鄉,是指內心執著與煩惱的家鄉。如果無法捨棄內心的執著,僅是離開外在的家鄉也沒有用。
狹隘短視的偏執,會讓我們變的傲慢無理,而輕忽地斷定善惡。因此,我們要盡力擦去貪瞋的圖案。
總之,我們愈熟悉的朋友,愈可能不去看他不為人知的一面。照顧、關心朋友是應該的,但是不應帶有認為朋友就一定對,敵人就一定壞的偏執,因為,就算是朋友也會有秘密、也會犯錯誤。另一方面來說,我們偏執所認定壞透的敵人,也可能有他的苦處,一定有我們不知道的什麼原因。要不然,他也不會成為我們的敵人。因此,就算無法做到平等對待親人與仇人,但至少,我們應該斷除偏執。
所以這裡「家鄉」指的並不是外在的家鄉,因為就算你問作者無著賢大師:「您的家鄉在哪兒?」他還是會回答西藏的。外在的家鄉,可以指那些山石、草木、房子等,是無記的,因此不會對我們造成傷害。會造成傷害的,是我們的偏執,這是我們要捨棄的。
遠惡境故惑漸減,離散亂故善自增,
心澄於法起定見,依靜處是佛子行。 (3)
對於一位修持止的禪修行者而言,最重要的即是依止靜處。如云:「在如法的靜地修持止的禪修,若能精進用功,半年內能得成就。」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在半年內得成就,但是很多人確實做得到。
我個人來說,目前也去不了什麼靜處,最靜的大概就是我的房間了。因此,所謂靜處,到底是指外在的靜處,還是內心的平靜,這是要去思維的。
許多人身處僻靜的地方,但內心卻充滿著貪瞋煩惱,事實上,如此內心的混亂,比外在的誘惑更危險。因為外在的一切,要亂也只是亂在眼前,但是內在的混亂,卻是在心中。無止盡的雜念紛飛,造成的痛苦更大。
因此,各位能夠依止靜處者,請盡力去依止。若是不能依止者,雖然身體無法前往,至少內心要找到靜處。
常伴親友還離別,勤聚財物終棄捐,
識客且遺身捨去,捨此世是佛子行。 (4)
如何分辨什麼是修行?什麼不是修行呢?就看有沒有捨棄世間八法、捨棄此生。薩迦派離四貪執的教言提到:「貪執此生非行者。」因為一個貪執今生俗務的人,很難有機會找到真正的快樂。
所謂世間八法,不只是文字上的稱、譏、毀、譽等,我們要瞭解的是世間八法的癥結,即是盲目的執著,這是我們要斷除的原因。
很多人很喜歡修持,也好像很認真在修持佛法,但大部分都是一種逃避痛苦的安慰而已,就好像背痛塗點兒油,按摩一下一樣。然而真正應該捨棄的東西,例如世間的名聞利養,卻又放不下,雖然沒有明說,但下意識的、很自然的把俗務當成生活中不能沒有的一部份;因此,再怎麼努力修持,頂多得到的是短暫的快樂而已,不會有更深的體會。如同得了癌症,食物的養分首先讓癌細胞吸收去了,好細胞得不到;而應該對治癌細胞的藥,首先卻把好細胞給殺了,完全本末倒置。我們放不下執著的修行,就像如此:該利益的沒利益到,不該捨棄的卻捨棄了。
我們的心,像是一個投影機,放射出來的世間花花綠綠的俗相,充滿著整片螢幕。然而,佛法的影像,卻空白一片。我們一定要捨棄對俗務執著的心。
如果有來生,那麼可以捨棄此生,但是如果沒有來生,要捨棄此生就會很困難。因此,這就涉及有沒有來世的問題。許多人對輪迴存疑,同樣也有愈來愈多對輪迴存在的證明,但無論如何,任何一個人,無論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在自己最親的朋友往生時,因為太難過,他們不會相信那位朋友就完全消失了。因此,雖然朋友過世了,仍舊不斷為朋友祝福祈禱,到墓前獻花說話。這代表什麼呢?代表我們每一個人內心,其實都期望著有來世,期待著生命的延續。這並不是佛教特殊的觀點,而是人之常情。
死亡並不是終結,如果相信有來世,生亡二者的痛苦將會減少,並且充滿希望。我們應該想:生命的結束,不是油盡燈滅,而是高舉生生不息的光明火炬,照亮前程,也照亮我們的下一代。如此面對死亡,將不再害怕。
很多事情發生是跟我們的觀念和環境有關。事實上,有生才有死,因此,如果認為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那麼我們應該對出生也感到憤恨才是。但是,我們並沒有這麼做,我們反而大肆地慶祝出生。因此,雖然死亡的確是人生中的一大轉變,但如果我們換個思想角度,把死亡當成是一個嶄新的開始,有新的願望,新的機會,那麼死亡也是值得慶祝的。
(編者註:此處法王所指,有生則有死,在因緣法則之下有其因果關係,為一自然現象,死亡並非終結,亦無需貪生怕死盲目地對死亡產生恐懼與擔憂。然而對於人為刻意所造成的死亡,如自殺等事,則不僅已違犯不殺生與不傷害之佛陀教誡,若只為逃避煩惱痛苦而認為一死了之,更屬不智,此舉非但不能解決自身之煩惱痛苦,反更造下惡業,終需承受輪迴苦果!讀者當知!)(第二天下午課程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