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2/02 14:11:04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心論述 修持菩提心之重要性

修持菩提心之重要性---瞋心為什麼能夠摧毀善業?如何不讓善業功德被摧毀?

太橋旦曾堪布

如果是以慈悲心來修習佛法,所修的善行將不會被瞋恨心所摧毀。重要的是我們在修持的時候,要包括皈依、發心,也就是要克服自身的煩惱。譬如我們現在正在做的善業有講經、聽法等等。如果後來起了瞋心,瞋心會摧毀這個功德,因此這是為什麼我們講法、學法之前,要皈依及發心,最後還要回向的原因;譬如我們造作善業所生起的功德像一滴水,如果把這滴水投入大海中,在大海未枯竭之前,這滴水永遠都不會消失。我們發菩提心以及回向功德,就像把這滴水投入大海裏,否則就像是把這滴水放在石頭上,很快的它就會被風吹幹。因此有發心與回向的話,就不會因為憎心而摧毀了功德。

發心

我們接受了皈依戒,也聞思了四種無常,但仍不算是修習大乘佛法。只有發了心,而且有菩薩戒才算步入大乘。發心包括心的本質、內容、分類、及利益功德等方面。

發心的本質就是利益眾生,捨棄傷害眾生的心念,所觀想的物件有二:一是對眾生發心;一是對佛發心。並有兩種動機,一是希望眾生都能離苦得樂;一是希望都能獲得佛果。譬如為了要能夠成辦利樂眾生,所以我本身就要證悟成佛,自己沒有證悟成佛就無法利樂眾生,以這樣的動機為發心。

發心講起來似乎很容易,實際上卻很困難。能發大悲心的是有慈悲心,能發菩提心的是有悲心。悲心是希望眾生能離苦,所以當悲心發起時自然就能夠生起菩提心,若以菩提心為因,將來在究竟上就能獲得佛果。沒有菩提心就沒有佛果,將無法斷除自身的煩惱及所知障,也無法了知一切的智慧。因此菩提心非常重要。 講到菩提心所緣的對境以及它的根機、本質,如果物件是所緣念的眾生,眾生有這麼多苦痛,想要救渡眾生脫離輪回,這是世間的菩提心。如果他是緣念法,他能夠與空性相應合,相應合的話就是生起了勝義菩提心。

根器有三種:國王式發心、擺渡者(船夫)的發心、牧羊人的發心。 國王式的發心,就是他想要自己先成佛,再來救渡其他眾生,為什麼稱國王式呢?是自己當了國王之後,再為人民謀福祉。第二個搬渡者發心,是自己及眾生同時都證悟成佛,就像船夫將旅客渡到對岸時自己也到了對岸。第三種根器牧者發心,是把羊趕到前頭,自己走在後面;先救渡眾生成佛,自己最後成佛。這三種發心以牧者發心被視為最殊勝,但實際上非常困難。因為,為了成佛必須行六波羅蜜,而所緣的六道眾生又要渡盡為止,所以行六波羅蜜就要經過很長的時間,經過很多很多的苦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雖然這麼困難,但是我們必須要知道有這樣的發心方式。

生起菩提心,要成辦佛道,都是要依靠佛及眾生。發菩提心應是對所有的眾生來發心,如果沒有這樣的資糧就無法成佛。所以利益眾生,發心是非常重要的。而佛及眾生也是平等重要,並不因為佛是清靜圓滿,眾生是煩惱深重而有高低差別。我們必須緣念眾生,生起悲心及慈心,然後生大悲心,最後因由大悲心圓滿而證悟成佛。因此,沒有前面的眾生,我們將無法成辦佛道。當我們瞭解,眾生對於我們是如此珍貴,我們就不該對他起憎恨心煩惱。因此,要儘量不對眾生起煩惱或憎恨,漸漸修習下來,就能對眾生起慈悲心。雖然眾生具有煩惱,但無一不曾是自己的父母親。

關於眾生,有三種想:第一個,無一眾生不曾為自己父母;第二,所有眾生都具足佛性;第三,根據密法,視一切眾生為天人及天女的化現。

譬如我們現在已累積了很大的資糧,但資糧之所以會有,完全是因為有眾生,眾生就是我們的資糧,因此眾生是珍貴的。既然眾生對於我們成辦佛道是如此重要,所以我們應盡可能減少對眾生起憎恨煩惱,然後能漸漸的對他們生起慈心,悲心以及菩提心。

我們為什麼會起煩惱?是因為我們看到眾生的行為。雖然這個煩惱是因由眾生而緣起,但實際上是我們自心仍有煩惱之故。佛陀的心續已沒有煩惱,所以他視一切眾生沒有過失。由此可知,正因為我們自心有煩惱及種種染垢,所以才會看到別人的過失。

當我們看到別人的過失時,應當要想這是自心的煩惱、習性所造成的。知道以後,就要漸漸的把習性改過來,儘量看別人的優點。因為看優點,你自己會悅意,如此一來就能逐漸的對眾生生起慈心、悲心及菩提心。

生起菩提心需要種種的因緣法,不是打打坐或閉眼睛思維就能夠生起的。對於能緣的眾生,我們要知道他們是非常重要的,而一切又都是自己的習性造成。如此去想,就能漸漸的轉瞋恨心為慈心、悲心。除了金剛兄弟間要保持良好的友誼,互生慈心、悲心之外,對世間上其他的眾生也要起慈心與悲心。

我們目前所擁有的東西,是由於自己過去生所造的福報。這一世我們則要來祈求,祈求我們將來能在究竟上證悟成佛。

菩提心的本質分為: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兩部分。

願菩提心:是希望能利樂眾生,所以我要學佛,要成佛。 行菩提心:是我要成佛,所以我必須要修習六波羅蜜:持戒、佈施、忍辱、禪定、精進、智慧等六波羅蜜。

瞭解菩提心之後,要受菩薩戒(菩提心戒)。可以到一位上師喇嘛面前去領受,或是自己觀想前方虛空中有佛菩薩聖者,我們向他們領受菩薩戒。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