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10/14 08:08:30
學習次第 : 進階
檢討和修正自己的菩提心
道證法師
《大智度論》提到五種程度的菩提。也就是:一"發心",二"伏心",三"明心",四"出到",五"無上"。蓮池大師把這五種層次的菩提配合持名念佛來講。第一,發心菩提。就是凡夫在生死中發起大菩提心。而持名念佛,就是凡夫生死心中起大覺。第二是伏心菩提。也就是降服內心的煩惱。我們持名念佛的心,如果提起來,自然伏滅煩惱,就是伏心菩提。第三是明心菩提。真正明白了悟實相的真理。而持名持到證一心,即此一心就明瞭自心的實相。第四是出到菩提。"出"是出離三界,"到"是到達的到,到哪裡呢?到一切智。持名可以得一二三忍,很快的超越生死,就到一切智。第五是無上菩提。這是佛的圓滿覺悟。而持名念佛往生西方,就保證直到成佛,永不退轉,也就是直達無上菩提。由完全恢復清淨的本性,而生出無限的功德妙用。
如蕅益大師說的,我們以信願念出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發無上菩提的心。念念當下就可以伏心,甚至可以念到"明心菩提"、"出到菩提",乃至靠一句佛號,一直念到"無上菩提"。這全都看我們心怎麼用、怎麼念。一念相應,這一念就是佛了。
印光大師說過,念佛真實的大利益,都被一些老太婆得到了。什麼是印光大師所說的"老太婆"呢?要注意,並不是所有的女眾老了,就是印祖所謂的"老太婆"。古時候,老太婆大多"三從四德":在家順從父母,對父母十分恭敬;出嫁之後順從夫婿,也都是恭敬、供養他身心;夫婿過世了,就順從兒女。無形中都"順菩提門"。這樣的老太婆一生都沒有自己的意見,未曾為自己設想,自然"我執"的煩惱就比較輕,更能與"無我相"的真理相應。她們一輩子受了很多折磨、曆煉,學會柔順地放下自我。所以一念佛就能順"無我相"的真理,和佛相應。"一份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而她從小對人對事就"十分恭敬"、"三從四德",所以,念佛也有這份恭敬,自然得到"十分利益"。
反觀現代的女眾,很少有這種"順菩提門"的基礎,所以,上了年紀,也無法變成印祖所說的那種"老太婆"。一般時下的女眾,往往都強調自己最大,在家她最大,管父親母親;結婚以後,也是她最大,管先生管孩子;甚至有人說要學佛,一到寺廟,不但管道友、管師傅、連佛也管在內,嫌這尊佛像不莊嚴、那尊不合意。處處都是她最大。一直都不肯"順菩提門"去恭敬別人。連一分恭敬也沒有,要得一分利益就很難了。或許,大家都可以強調自己是最老、又最大的。不過,很不幸,"大"到最後,墮落的機會也最大。
末學在為人臨終助念時,發現最有障礙的,就是平常"最大"的那種人。因為"大"習慣了,凡事都不必忍耐,自然沒有忍耐的功夫,臨終也耐不了苦。而且平常又是他最大,心中不尊重任何人,以至臨終起煩惱不想念佛的時候,也沒有人勸得了他。況且,可能平常念佛也沒有真正用心。聽別人念佛,不是嫌太快、就是嫌太慢,不是嫌太大聲有壓力、就是嫌太小聲聽不清楚,要不然,就嫌法器打不好。總之,沒有一樣是令他滿意的。甚至還把來助念的人趕出去。一生氣,連佛都不在乎。反正他最大。大到最後,墮地獄的危險性最大。所以,印光大師教我們,向最沒有地位的"老太婆"學習,順菩提門來念佛。雖然在娑婆世界沒有地位,但是往生西方的品位可能是最高的。這樣的"老太婆",世間人可能不懂得尊敬她,可是祖師最稱讚、佛菩薩也尊重她。
再舉例來說。有些人食物吃不完,就想分送給別人。怎麼送呢?自己愛吃、又對身體好的就留下來自己吃;比較不喜歡的才送人。或者知道這食物裡摻有許多防腐劑、漂白劑、農藥等種種對身體不好的成分,自己就不敢吃。但又怕把它處理、丟掉,自己會損福,所以就把這東西送給別人吃、或是送給別人處理。以為這樣做,自己就不會損福了。我們必須仔細檢討自己的心。這種做法,表面上好像是佈施物品給人,但事實上存心不良,並不是慈悲,也不是供養他人身心。反而是不顧他人身心的自私行為,因為怕自己吃了有害,就給別人。這就是俗話所說的:"死是道友死,不是貧道死"。這哪是愛護眾生呢?根本就違反菩提心。違反菩提心的事,多做是增多墮落的機會,不必太勤快做。對人有害無益的物品,甚至是毒品,不送不害人,送了反而造業,反而損福。再說有些人,怕自己去處理、或丟掉東西會損福,就把這種會損福的事留給別人做。認為"別人損福不要緊,我不損福就好了。"哪裡知道這種自私的心,正是違反菩提心,才真是"大損福"呢!其實,是我們"存心"的心念電波,在決定會往哪一道去,並不是物品在決定。福報不是由送東西來的,是由送東西的"存心"來的。有慈悲心真正愛護人,才會"有福";有恭敬心才會"有福";有智慧才會"有福"。
請大家聽佛法要聽清楚、聽周全,不要單記一方面卻疏忽另一方面。舉例說,前一陣子,有一位青年過世。這位青年一向不喝酒。朋友常刺激他、勉強他,他也不肯喝。他的姐姐就罵他說:"拒絕人家邀請就是不禮貌,不順人情就對不起人家。"後來他為了尊重姐姐就聽話勉強去喝酒。哪裡知道一喝就死掉了。因為他的腦部有一顆血管腫瘤,平常沒有發現,一喝酒,血管就爆開,當場死亡。像這樣,等於是被他姐姐和朋友的無知和強迫害死的。他死了以後,他姐姐很後悔,卻也沒辦法賠償挽救。像這位姐姐,只想到要"順人情"去喝酒,卻不顧酒對身心的危害。這就是沒有智慧,結果害死人當然也不慈悲。我們要謹記,菩提心的三大要素,是慈悲、智慧和願力。缺少智慧,就是沒有"順菩提心"。我們要恭敬供養他人,要用智慧瞭解、兼顧眾生的身和心。又比如說,如果有心臟病或高血壓,就不可以吃太鹹、太油膩的葷腥,也不能吃太飽。若是一味順著人家愛吃的心,也有可能會害他沒命。所以我們要用智慧判斷,不要只顧他愛吃的心,不顧他的身體和他的佛心。如果愛護他的身體就勸他不要吃油膩,同時勸導的時候要用恭敬心,說讓他心情好又歡喜接受的話。才不會只顧身體又壞了心情。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是菩提心的考題。如果能用智慧和慈悲去做,這輩子就會成功。以上是講三種違反菩提心的情形。再複習一遍:第一種是貪著自己的身體,第二是讓眾生不安,第三是恭敬供養自己的身心勝過恭敬供養別人。假如有這三種違反,就要警覺、趕快修正過來,就是隨順菩提了。
再舉例說,台中蓮社有一戶蓮友,開了一家書局。他們很慈悲又用心,做生意也順菩提門做。他們詳細檢查所有的書,凡是對大眾心理有不良影響的黃色書刊、雜誌,或者引導大眾做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種種不好的書,即使能賺較多錢他們也不肯賣。甚至連教煮葷食的料理食譜,他們也不願意出售。他們瞭解佛法,懂得照顧大眾的身心。不希望只顧自己賺錢而毒害大家的思想,寧可少賺錢也不願意違反菩提門。因為他們明白因果道理,知道如果引導大家走光明的路,自己必然也會處在一片光明中。如果引導大家走黑暗的路,自己一定也黑暗。
講到菩提心,淨土宗祖師省庵大師有一篇《勸發菩提心文》。他將菩提心的表現、相貌寫得非常清楚、明白。他以八種相,也就是"邪、正、真、偽、大、小、偏、圓"八種,來教我們檢討修正自己的菩提心。這篇文章大家都應該用心細讀。
八種相的第一是"邪"。邪就是歪斜不正。怎樣的發心是歪斜不正的呢?祖師告訴我們,有些人修行都沒有自我檢討,不向內心的本源去用功,都在忙外面的事情,只知道追求外境。比如:求發財、求升遷、求考試順利、求身體好,講究吃好、穿好、住好、開好車;還有人希望別人稱讚自己很有修行、很持戒、很會度眾生;又有人是求來生的福報好。發菩提心若有這種動機,都叫做"邪",也就是歪了、不正確了,應當要調正。
怎樣發心才"正"呢?第二就要講正確的菩提心。是要真正為了解決生死的大問題,並徹底瞭解"心"的真相,為了要開發出本有的佛性,度眾生都成佛。這樣的發心才是正確的。
第三項是"真"。怎樣的菩提心是真實的呢?也就是每一念都想要"上求佛道"、要明白宇宙的真理,每一念都想要度化眾生。雖知佛道又漫長又遙遠,也決不退縮;雖見眾生又剛強又難度,也毫不生起疲勞厭煩的心。好比登萬仞高山,再難也要到巔峰;又如上九層佛塔,再苦也要至頂樓。像這樣的發心就是真的。
那麼怎樣是假的呢?
接著第四項叫"偽",也就是虛偽、虛假的菩提心。就是有罪時不想承認、懺悔,有過失就找理由掩飾不想改正。外表像很善良,內心卻隱藏很多反面的想法。外表清淨、內心卻污濁。在開始修行時很勤快、精進,久而久之就懈怠了。或許也曾發好心,但是別人若沒發現、沒鼓勵,就心灰意冷了。才做點好事就自鳴得意,但若看不到好報和利益就又沒興趣做了。這是在好心當中還摻雜了求名、求利、希求人知的驕慢心。像這樣,雖然行善,其中卻也有罪業的污染。這樣的發心就是假的、虛偽的。這就像菜湯中掉入了老鼠屎,整鍋湯氣味都變了。我們如果有這種情形,就要切實革除,使菩提心變得真實。
第五講"大"。怎樣的發心才廣大呢?就是願意度眾生,直到眾生都度盡了,我的願才盡;直到佛道修圓滿了,我的願才圓滿。這種發心才是廣大的。
第六講"小"。怎樣的發心算是小呢?就是只有想到自己要出離三界、解決生死輪回的大問題,而不想度別人。這種發心就是太"小"了,應該要放大心量,發起慈悲、願度一切眾生都脫離生死苦海。
第七項講"偏"。怎樣的發心叫作"偏"呢?我們在尚未體會真理前,所發的菩提心見解上總會有偏差,以為眾生和佛道都是心外的,而不知道生死輪回像做夢,一場又一場。也不知道所有的眾生像夢中的影子,其實都是我的心投影出來的假像。更不知道所有的境界不管是人、事、物都像夢境,全體是我的心所變現。即使面對境界,當時的感覺很真實,終究只是虛幻的假像,根本不可得。還沒有體會到這真理的人,都像夢中人,總把夢中的眾生當作是"我"以外的眾生,不知道整個夢中的他人和自己其實全是自己的心變現的,才會誤以為眾生是我心外的存在,也誤以為佛道可以向外求得,總以為有什麼可得。因為不知道人生如夢,就對自己所做的一切功德記得牢牢地,對於種種的知見也都抓得緊緊地,不知道那些也都是夢中的影像,根本不可得。一般凡夫的見解幾乎都有這種偏差,因此所發的菩提心也就有偏差。所以我們必須常聽聞佛的正法,用佛的知見來修正我們凡夫的知見,才能發出真實、圓滿的菩提心。
第八項就講"圓",也就是圓滿的菩提心。和真理完全相應的菩提心才是圓滿的。也就是知道一切萬法都是自性。自性就是眾生,所以發願度脫。又知自性就是佛道,所以發願成就。這個道理很深,我們還是用夢來體會。人生如夢,而夢中所有的人、事、物,都是自己的心變現、投影出來的,沒有一樣不是自己的心。因此,要度脫夢中的眾生成就佛道,其實就是喚醒自己。真正體會到"萬法唯心造"的道理,所以看任何人、事、物都知道是自心所變,沒有一樣是心外的存在。而以虛空般的心發虛空般寬廣無邊的願、行虛空般的行、證虛空般的果,甚至連虛空的形象也了不可得。像這樣經由體會真理而發出來的菩提心,就叫做圓滿。
省庵大師教我們對照這八項來檢討菩提心,使發心能正確、真實、廣大又圓滿。將所有歪斜的、假的、小的、偏差的心念都改掉,菩提心才會真正大圓滿。這樣的菩提心就是一切善中之王。我們現在是初發心的凡夫,不過佛性是人人本具、永遠不會遺失的。只不過一時迷惑、不知道自己本來是佛而已。譬如一個人睡到動彈不得,迷迷糊糊沒有什麼功能、只會做夢。但一旦醒過來,所有的功能又都可以恢復。凡夫與佛,就是夢人和醒人的差別。又如一顆小綠豆,如果沒有泡水的因緣就不會發芽,一旦有緣發芽了,就有無限的生長力。無上菩提也是由凡夫一念發心來的,所以不要小看自己的發心。日常生活如果肯發心喚醒自己的佛性,每一個人都可以恢復本來清醒的佛面,證到無上菩提。說實在,菩提並不是另外得到的,只是恢復本來的功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