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26 22:56:40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心實修教授 修心七義論
洛桑成列 確吉堅贊仁波切
我們要想成就無上佛果,就必須播下成佛的種子。成佛的種子是菩提心,如果沒有在心田裡播下菩提心這粒種子,我們縱是如何苦修也無濟於事。即使修持能即生成佛的密法,也不會成就雙運金剛持的無上佛果。在講三主要道的時候,我們已經介紹了菩提心的相關教授,重點講了七重因果修心法。但是若想把菩提心的種子真正播到心田裡去,播到我們的潛意識深處,能夠快速修至合格證量,就要涉及到菩提心的完整教授和實修要訣。
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要講的《最勝耳傳修心七義論》,簡稱《修心七義論》。在各教派的所有修心法門之中,沒有任何一種能超勝於這個教授,所以稱為“最勝”。“耳傳”就是這歷來是師徒之間口耳相傳、不留文字的秘密教授。直至伽喀巴的時代,才有部分文字記載。“七義”,就是總共有七個方面的內容,從加行的準備到正修菩提心,以及修心的證量、誓言等等,我們一生中所要學習的內容,在這個修心的教授裡全都具備了,它是一個完整系統的全圓教授。
這個教授是佛法精華中的精華,秘密中的秘密,是破除我執和我愛執的絕妙法門,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子唯一履行的道路,是產生一切現前和究竟利樂的寶藏。正是因為有了它,我們才對成佛充滿信心。但它又是如此的平淡無奇,致使人們很少能真正認識到其價值,之所以作為口耳相傳的秘密教授,並不是歷代上師不想廣為弘傳,而是欲說無處說,欲說無人聽,眾生的根器難以和這個殊勝的教法相應。人們長期以來“我”字當頭,一聽說要捨棄自身利益去成全他人,就難以理解和接受,所以不得不秘為耳傳。這就如同告訴一個乞丐:“這是一塊黃金,有了它你可以告別貧窮!”可是乞丐並不認識黃金的價值,認為這不過是一塊破銅爛鐵而已,沒有什麼值得稀罕的,把它拋棄到一邊而繼續流浪乞討。
我們依照帕繃喀大師的教授要點,共同來學習這個菩提心的完整教授,希望大家能慧眼識珠,珍惜這個寶貴的教法而認真聽聞受持。
敬禮於大悲
《修心七義論》的作者是伽喀巴,為了造論的工作能順利完成,不產生違緣障難,伽喀巴首先進行禮贊。一般來說,造論者造不同的論著時,應當禮贊不同的物件,譬如造經部的論著時應禮贊諸佛菩薩,造律部的論著時應禮贊一切遍知佛,造論部的論著時應禮贊文殊菩薩。但在這裡,伽喀巴禮贊的對象卻是大悲。大悲一般都是指觀音菩薩,就像文殊菩薩代表諸佛的智慧一樣,觀音菩薩代表了諸佛的悲心,藏地通常都稱觀音菩薩為大悲觀音。但這裡所說的“大悲”並不是觀音菩薩,而是指真實的大悲心。當然從引申意義來說,也可以是遍禮一切具足大悲者。
為什麼禮贊大悲心呢?因為大悲是世間和出世間一切功德的源泉。我們現在能享受到的一切安樂,乃至於有一絲涼風吹來,使我們感到清涼,都是由於往昔造作了善業,現在才能感受到這種種快樂。如果沒有諸佛以悲心說法,我們怎麼會知道取捨業果?怎麼會知道積福行善?如此輾轉追尋,世間一切功德的源頭都是大悲。在我們成佛的道路上,大悲心更是扮演著重要角色。最初是因為難忍眾生疾苦的悲心,而發起立志成佛的菩提心。中間步入行菩薩道的過程中,面對種種難行苦行,乃至於拋頭顱、灑熱血的捨身菩薩行,之所以沒有畏懼退轉,也是因為有大悲心的攝持。就像父母那樣,由於悲憫子女,而能不顧自身安危。最後成佛時,因為大悲心的牽引而不住涅槃,倒駕慈航,窮盡未來際度化眾生。所以不管是世間還是出世間,一切的功德都是來源於大悲。因為大悲心有著種種無量功德,作者伽喀巴對大悲進行了禮贊,同時也說明本論的內容是以大悲為主。
甘露藏教授 金洲之所傳
這是講此法的傳承來源。因為我們要想獲得解脫,就必須修持有清淨傳承的法。正如雪山是一切江河的源頭那樣,一切顯密正法的源頭必須來自佛陀,這才是清淨的佛法。依止清淨的佛法來修持,我們才有成就的可能。否則,如果你修到一個不清淨的法,縱使修上千年也不會有什麼證德顯現。
此法是由金洲大師傳承下來的,金洲大師傳給阿底峽尊者,再由阿底峽尊者傳入藏地。那麼金洲大師的傳承又是從哪裡獲得的呢?從金洲大師往上一代一代追溯,可以歷經仁青巴瓦、勇金剛、阿那打而追溯至寂天菩薩。從寂天菩薩追溯至文殊菩薩,再從文殊菩薩追溯至釋迦牟尼佛。最終都是匯歸於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教法。
阿底峽尊者是藏王用整個國庫的黃金,從印度迎請來的一位大善知識。因為藏地的佛法經過郎達瑪滅佛後,眾說紛紜,邪法猖獗,必須請印度的大善知識過來進行整頓。阿底峽尊者那時就相當於印度佛法的太陽,眾多寺院的鑰匙都是由他掌管,你想想這位大善知識的身份何其殊勝!藏王用了整個國庫的黃金去迎請他。但是印度的人們並不希望尊者離開,擔心沒有尊者的攝受,印度本土的佛法就會陷入黑暗。藏王所派的幾批人要麼死於途中,要麼由於長期沒有請到,也不好再回來。第一代藏王沒有迎請到,並且在籌集繼續迎請所需的黃金時,被鄰國的國王囚禁,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第二代藏王繼位後繼續想辦法迎請。最後派了一個名叫那錯的譯師去,那錯譯師到了印度後,經歷了種種磨難,並在大悲觀音的加持和幫助下,通過一些善巧方便,終於把尊者迎請到了藏地。
阿底峽尊者從小就精通五明,在數百世的前生中,一直都是通達五明的大班智達。在這一世轉生為東印度一個國王的王子,擁有無上財富和權力,但他如同棄唾般捨棄了王位離家修行。他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修持有為,為了弘揚佛法,在上師和本尊現身勸請下出家為僧。依止一百五十七位上師修習一切顯密教典,獲得卓越成就,被印度人尊為頂上的摩尼寶。掌握了印度當時的所有顯密正法之後,尊者經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是成佛的捷徑呢?有什麼法門既能使眾生速速從生死苦海中解脫,又能使我得到最究竟圓滿的佛位呢?”成佛的法門是非常多的,但他現在思考的是成佛的捷徑,如何讓眾生以最快的速度得到解脫。他的上師以神通力知道他的想法後,從所住的地方飛過來告訴說:“能親見本尊現身,獲得許多共同悉地,三摩地不動如山……僅僅這些還算不上什麼大成就,你應該專修慈心、悲心和菩提心。”他繼續思考這個問題,邊繞金剛座邊思考,逭時本尊化現為各種形象,以各種方式告訴他:“要想迅速成佛,就應當修學菩提心!”甚至連佛像也開口說話:“一個人要想迅速成佛,應當修學菩提心!”
阿底峽尊者為了尋找菩提心的教授,經過多方打聽,終於瞭解到在金洲[1]這個地方有一位上師,人們都尊稱他為金洲大師,他有全部的菩提心教授,能使菩提心未生者令生,已生者增長而至究竟。阿底峽尊者就決定去求取這個教授。他帶領一百二十五名弟子漂洋過海,途中經歷了種種魔難。因為把正法取過來之後,眾生就能獲得解脫,這對魔王波旬及其眷屬來說,就感到不利了。於是想盡一切辦法阻擋他,興風作浪使船偏離航道,化現各種蛟龍水獸進行障礙,或從空中降下霹靂風暴等等,造成了許多嚴重的損害。尊者經過修降伏法進行調伏,艱苦航行十三個月,終於抵達了金洲。尋訪到金洲大師後,尊者以卑微的心如理依止,在十三年之中侍奉大師,最後大師把修菩提心的秘密教授,如瓶傾水般傳給了他,他進行聞思修並達到究竟,心中生起了無造作的菩提心。
後來阿底峽尊者被迎請到藏地,他也沒有廣傳這個教法,而是秘密傳給了弟子仲敦巴。仲敦巴傳給博朵瓦,博朵瓦傳給朗日塘巴和霞惹瓦,霞惹瓦傳給伽喀巴。此法傳至伽喀巴之前,一直都是師徒間秘密口耳相傳。直到伽喀巴的時候,他想:這樣一個殊勝的法,得到者幾乎沒有不解脫的,要是能廣為弘傳,利益一切有情,那該多好啊!如果我不好好弘傳,而讓此法傳承中斷的話,諸佛菩薩都會為之悲歎。於是他就儘量廣為宣說。他的弟子把他所說的教言整理成文字,才有了所謂的文字教授,就是現在給大家講的《修心七義論》。
像阿底峽尊者這樣的大成就者,他精通一切顯密教法,並且獲得眾多本尊的現身攝受,已經有了相當高的修證成就。但他尚且要以這樣的苦行去求取菩提心的教授,你就知道這是何等的重要!由此可見,大乘道的核心之法除了菩提心,再沒有別的,我們應該對此生起一個定解。這樣一個無比殊勝的教授,被人們譽為“甘露藏”。在藏地“甘露”帶有不死之藥的含義,佛所說的一切法猶如甘露,能斷除我們的輪回生死。“藏”是心要的意思。“甘露藏”就是說這是整個佛法的心要,是能超脫生死的良藥,我們一旦服下這不死之藥,就能斷盡一切煩惱無明,獲得不死的雙運金剛身。這世上有誰能不死呢?唯有佛是不死的。即使是已經登地的菩薩,他斷除了輪回的生死,但還有微細的無明習氣和無漏業力,仍然還有不可思議的死。唯有佛才能徹底摧壞微細死魔,獲得真正圓滿的不死果位。這個教授具有如此殊勝的功效,所以叫“甘露藏教授”,是能獲得無死佛位的究竟教誡。
應知諸教義 如金剛日樹
五濁厚重時 轉成菩提道
為了讓你對法產生淨信,接下來講此法的重要性。這個教授是修心要法,除了具備《菩提道次第》教授所說的四種不共殊勝,還有其它諸法所不能起到的特殊作用。究竟如何呢?可以用三種比喻來形容:如金剛、日、樹。
(一)猶如金剛。這裡的金剛指寶中之王,而不是世人常說的金剛石。雖然金剛石在我們人世間最為尊貴,但相對于金剛來說仍然微不足道。據說金剛只有上界的天人才擁有,我們這個人世間是沒有的。由於天人的福報很大,有種種的珠寶裝飾其身,所穿的鎧甲就是由金剛編織而成的。金剛鎧甲的一小粒碎片,都超勝於我們人世間的一切珠寶。你想想這是何其殊勝!我們要是得到一件金剛鎧甲的話,肯定會成為世界超級首富。即使只有它的一粒碎片,也勝過擁有世間一切寶物,能消除一切貧窮。就像金剛是寶中之王一樣,這個修心教授也是法中之王。其它的一切法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顯得微不足道。如果能獲得它的全部教授,就能斷除一切生死煩惱而登佛位。乃至於僅僅獲得片言隻語,我們也能對治輪回中一切衰損苦痛。
(二)猶如太陽。太陽一出來就光芒萬丈,驅除了世間一切黑暗。如果獲得此法的全部教授,就如同太陽升起來一樣,必然能驅除我們內心的無明暗鈍,斷除全部煩惱障和所知障。即使僅僅得其一分,也能對治貪嗔癡等種種煩惱。正如一燈除卻千年暗,即使是被黑暗籠罩了千年的房間,只要受到一點燈光的照耀,也頓然還複光明。
(三)猶如藥王樹。據說藥王樹能療除眾生一切疾病,哪怕只得到它的一小片樹葉,也能分別治療我們的寒熱等病。這個法就如同藥王樹一樣,如果得到全部教授,就能治療我們身心的一切煩惱痛苦。即使得到部分教言,也能分別祛除我們的貪嗔癡等各種心靈上的疾病。那麼能不能治療我們生理上的疾病呢?也完全可以!你心靈上的疾病治癒了,生理上的疾病又怎麼會存在呢?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儘管這是用來修心的法門,但是也能治療我們的一切生理疾病,就像以前伽喀巴的時候,那些麻瘋病人通過修持此法而痊癒。
這個如同金剛、日、藥王樹般殊勝的教授,在這五濁厚重的末法時代,能起到什麼特殊作用呢?能把我們的煩惱轉為道用,把這濁世轉為菩提道。
我們現在是屬於五濁厚重的時代,這種時代是難以修持善法的。五濁是劫濁、命濁、眾生濁、煩惱濁、見濁。劫濁就是大自然的規律變得紊亂,環境惡劣,世界上充滿各種天災人禍。在這樣的情況下,眾生的生存都變得困難,還有時間來修持佛法嗎?肯定是沒有了,戰火紛起,災難迭生,我們沒有辦法安心修行。壽命濁就是眾生的生命變得十分脆弱,因為惡業成熟,橫死夭折是常見的事,能壽終正寢活得長久的很少,大多是在各種疾病、災難、事故中死去。這樣平均起來,眾生的壽命就非常短促,壽命愈來愈短。眾生濁是指末法眾生的身心不清淨,不信因果善惡報應,不恭順長輩等等。煩惱濁就是眾生煩惱熾盛,心中充斥惡念,貪嗔癡等煩惱遍及一切時處。見濁就是與正法相違的邪知邪見昌盛,誤導眾生的情況普遍存在。我們這個時代就具備濁世的種種特徵,現在這個社會,性、暴力已經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地震、水災、海嘯等災難時有發生,導致眾生的生存困難和道德淪落。所以被稱為五濁惡世。
其實,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處的時代,就已經是五濁惡世了。賢劫千佛悲憫濁世眾生剛強難調,都稱讚釋迦牟尼佛有善巧方便,在這樣一個五濁惡世,還能度化那麼多人成為羅漢、菩薩,實在是了不起。所以他們都讚歎說:“您真是濁世中的金蓮花,您真是濁世中的白蓮花!”從這裡就可看出,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已經屬於五濁惡世了。那現在就不用說了吧,更是五濁厚重。你想一想,那時許多人聽到佛說一句“善來比丘”,當下就能證得阿羅漢。人們的根器是如此殊勝,尚且屬於五濁惡世,諸佛都感覺眾生難度,我們現在的人就更不用說了。人們的心靈是越來越浮躁,煩惱是越來越粗重,那就更加難以度化了!
但是你不要悲傷,還有一些特殊的法門能起作用,尤其是在這五濁惡世,煩惱越多越能顯現出它的力量,能把眾生的煩惱轉化為助緣,而成就無上菩提。這個法門要是出世的話,是不是比佛的出世更為寶貴?因為佛陀時代的人們根器是那樣好,佛都感覺到眾生難度而入涅槃。如果是在我們這個時代,佛可能更是搖頭,而這個法恰恰能在五濁惡世時轉煩惱為菩提,從這層意義上講,這個法是不是比佛更難得?這個法就是《修心七義論》,它比佛還稀有難得!佛現在要是在我們面前傳法,如果不傳這個法,我們可能還修不起證量。有了這個法門,即使佛沒有來,我們也能轉煩惱為菩提。
前面講了這個法的清淨傳承,以及在這末法時代的特殊作用。我們應該生起一個清淨的信心來聽聞。
接下來是講此法的正文內容,即如何正式以教授引導弟子的次第。一共分為七個部分。
加 行
先學諸加行
修行次第可以分為加行、正行、結行三個階段。加行是正行的準備工作,只有加行修到合格證量,後面的正行才能順利進行,才能加速其圓滿成就。這裡的加行指什麼呢?即觀修人身難得,死亡無常,業報不爽,輪回過患等出離心的修持內容。這是菩提心的加行。三主要道裡已經有了詳細介紹,這裡就不再贅述。
加行作為修心的第一個要點,是我們必須要修持的,並且要修到顯現出合格的證量。有的人認為加行沒有正行重要,這是不明白加行和正行之間的界定。從成佛的角度來說,只有證得金剛持的佛果才是正行,在這之前的每一刹那,仍然處於加行階段。從密乘的角度來說,如果圓滿次第是正行,那麼生起次第就作為加行。如此類推,生起次第又以菩提心作為加行。沒有菩提心就沒有大乘,沒有大乘怎麼會有金剛乘?所以菩提心作為生起次第的加行。菩提心又以出離心作為加行,沒有出離心的前提,就不可能產生成佛度眾的菩提心。出離心又以死亡無常、輪回過患等作為加行,沒有對輪回的厭離和對解脫的嚮往,就無從生起出離心。由此看來,直到成佛之前的刹那,你的一切修持都是成佛的加行。是不是?它有個層層遞進的次第關係,前面的作為後面的加行。加行越多則成就越大,這是肯定的。因為你準備得越充分,最終的收穫也就會越圓滿。
如果沒有前面修持加行的基礎,後面的正行無從生起。有的人不明白這一道理,認為加行是多餘的“彎路”,宣導僅僅修某一個法,認為這樣就可以一步到位,解脫成佛。這和建造空中樓閣有什麼區別?是一樣的愚昧!我們大部分人都想偷懶,都想一步到位,於是就有人順應眾生的心態,通過對佛經斷章取義,炮製出這樣一些不倫不類的東西。你就糊裡糊塗地修吧,修到最後是“三世諸佛也不識!”然後再告訴你:“眾生本來就是佛,還成就個什麼?”你終於恍然大悟:“原來我本來就是佛!可是,為什麼我還有煩惱痛苦?原來佛也和凡夫沒有區別!”從而產生種種邪見譭謗。所以說所謂的不修加行,都是社會上流傳的一些謬論,是對眾生的一種誤導。
正修菩提心
在加行修持合格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正修菩提心。菩提心的修法分為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兩種。根據宗喀巴大師的教授,我們先講世俗菩提心的修法。
一、修世俗菩提心
如何修持世俗菩提心呢?有兩種方法,即“七重因果”和“自他相換”。這二者任修其一都能成就菩提心。“七重因果”在三主要道裡已經講過了,這裡就重點講一講“自他相換”。“七重因果”並不包括“自他相換”,“自他相換”則可以包括“七重因果”的全部教授。
我們知道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心,只有悲憫同情眾生,才會產生成佛救度眾生的菩提心。而悲心又是建立在慈心的基礎上,沒有一顆慈愛之心,怎麼會對眾生的苦難處境產生同情?如此看來,如何生起慈心才是關鍵的,如果周遍一切眾生的悅意慈心生不起來,就不會生起後面的大悲心。沒有大悲心,也就不會生起真正利他無我的菩提心。
“七重因果”和“自他相換”的一個主要區別,就在於從不同角度來修慈心。“七重因果”裡我們為什麼要修知母,認識一切有情都曾做過自己的母親呢?因為一切眾生中,最親愛的莫過於自己的慈母,對於母親最容易生起悅意慈心。而在“自他相換”的教授裡,則是從自他平等的角度,認為之所以不能生起悅意慈心,主要是因為有我愛執的存在,有了我愛執就不會產生他愛執,就無法對眾生生起悅意慈心。
因此,我們要想成就悅意慈心,是不是要先破除我愛執?只有先破除了我愛執,我們才能生起慈心,轉我愛執為他愛執,並最終引發菩提心。“七重因果”是從眾生即母親的角度進行思維,當認識到眾生即慈母的時候,自然而然地我愛執轉化成為他愛執。“自他相換”則是從利他和利己的利弊角度,進行換位元思考,認識我愛執的過患而給予對治。這是“自他相換”的修持重點。就像擒賊一樣,首先要認識到賊的形象及其危害性,人們才會主動去抓捕。同樣地,我們要想破除我愛執也要先對它進行認識。所以,在正修“自他相換”之前,需要對我愛執進行具體觀察。
眾過歸於一
這是說眾多的過患都可以歸因於同一個因素,這個因素就是我愛執。我愛執是指什麼呢?是指執著於自我的利益,具體表現為一切自私的思想言行。
我們遭受的一切苦難,都是過去所種的惡因成熟的果報。過去的惡因是誰讓你種下的呢?是煩惱!沒有煩惱的驅使就不會去造惡業。煩惱又是怎麼產生的呢?是什麼導致我們煩惱?究其根源就是我愛執。因為有我愛執,就會對喜歡的生貪心,對不喜歡的生憎心,對超勝自己的生忌妒心。這一切煩惱的生起,都是源於這個我愛執。所以,我愛執是一切生死的罪魁禍首。我們無始以來所受的苦,罪魁禍首就是這個我愛執。我們想得到的幸福快樂得不到,想遠離的苦難卻如影相伴,究其根源都是因為我愛執。因為緊緊執著於自我的利益,而造種種惡業,感召種種苦報。
我愛執是導致一切過患的根源。我們人人都追求幸福,就是因為我愛執,總是得不到真正的幸福。譬如歹徒也渴望幸福,可是他的所作所為都在觸犯法律,又怎麼可能獲得幸福呢?最後收穫的只有苦果,受到法律的制裁。他不明白:“我追求的是幸福。最後怎麼給我的是這個東西?”感到很冤枉!他真的冤枉嗎?不冤枉,這是他自己造成的,他沒有按照正確的途徑去追求幸福。
什麼是獲得幸福安樂的正確管道呢?第三世班禪大師傳下來一個口訣:“利他是一切安樂之源,利己是一切衰損之門。”我們要想獲得幸福和安樂,唯有利他,只要我們去關愛和利益他人,就能獲得幸福,不管是心理方面還是物質方面,不同程度地都可以得到回報。這是一切安樂的源泉。可是我們通常的行為卻恰恰相反,追求的是幸福快樂,所做的卻是損人利己,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滿足私欲,而這恰恰是一切衰損之門。衰損的大門一打開,就像打開潘朵拉的魔盒一樣,魔盒裡面的魔眾就飛了出來,粘附在我們的身上,煩惱、痛苦、疾病等等全都如影隨形而來,降下一切災難和不祥。所以我們一生中不斷追求幸福,所做的卻總是和幸福背道而馳。
班禪大師有這樣一句話:“一切衰損皆由自招,非關他做。”就是說我們的一切幸福被破壞無餘,擁有的是煩惱痛苦,肉體是疾病纏身,內心充滿種種煩惱無明,這一切都是衰損。這些衰損是怎麼來的?都是自己招來的。“非關他做”,不關他人的任何事情。都是因為有了我愛執,使利他和利己產生顛倒,導致我們遠離安樂自在。生生死死遭受這麼多痛苦,這麼多的不幸,這麼多的災難,這麼多的煩惱無明,這所有的罪魁禍首都是我愛執。我愛執就如同貪心大師,也如同空想大王,引誘我們整天想入非非,整天嚮往那些不可得到的利益。一個計畫接著一個計畫,一個妄想接著一個妄想,所有這些都是在浪費我們的生命,是盜取我們內在財富的竊賊。它長期以來盤踞在每個人心頭,像毒蛇一樣把我們的心血喝得乾乾淨淨,像竊賊一樣盜取我們的內在財富。辛辛苦苦修法積攢功德,修了半天,卻讓它給全部盜走了。要是知道有這麼一個竊賊藏在心中,你是一刻也不願意和它共存呀。我愛執也如同魔鬼一樣,指使我們為它做各種事情。我們如同奴僕一樣被它任意驅使,遭受生死輪回的種種苦難。因此,我愛執幾乎可以說就是魔王,對不對?所以有人稱“修心”是最好的驅魔法。藏地驅魔的時候需要拋朵瑪,過去曾經有位成就者,在為他弟弟驅魔的時候,不管把朵瑪拋向什麼地方,都無法把魔障驅除,最後他想了想,把朵瑪拋向弟弟的懷裡。他說:“魔不在別的地方,就在你的心中,你的我愛執就是魔。”
只要我們沒有究竟成佛,多少都會有我愛執的存在。比如阿羅漢是已解脫生死的聖者,他破除了我執無明。那為什麼沒有成佛呢?正是因為我愛執。由於他只考慮自我的解脫,儘管也證悟空性,消除“(人)我執”,但他的我愛執並沒有完全消除,所以不能究竟成佛。我愛執並不完全等同於我執,兩者是有一定區別的,我執是執著於一個獨立不變的固有自性,我愛執則是執著於自我的利益。但從修心的角度來說,兩者都是產生一切過患的根本。一個是將“我”執為實有而放不下,一個是放不下“我”而捨命保護,因為執“我”及“我的”為實有就會產生貪著。這兩者都會給我們帶來同樣的痛苦,因此也可以說是同一個東西。修行一定要在這方面下功夫,要善於覺察我愛執,時刻警覺並給予對治,因為這是導致一切痛苦的根本。
思眾皆有恩
我愛執有如是種種過患。要想解脫成佛,要想獲得究竟的安樂幸福,就必須轉我愛執為他愛執。轉化的一個方便法門,就是憶念眾生的恩德。
親友對我們是有恩德的,這方面大家都容易理解,這裡就不詳講了。但對於我們的仇敵來說,他曾經傷害過我,想盡一切辦法打擊我,怎麼可能對我有恩呢?因此,對於仇敵就很難生起感恩心。如何破除這種不正確的心態呢?我們可以對仇敵進行觀察,觀察他對我們究竟有沒有恩德。
首先,思維一切眾生都是父母。現在的仇敵在過去生中,也曾經做過自己的父母。這是肯定的吧!因為我們的心識在不斷地流轉變化,而現在的心識是由過去的心識變化來的,這樣一直往前推,我們輪回無數,就受生無數,每一個眾生都必然做過自己的父母。過去的父母和現在的父母有沒有區別呢?沒有區別。就像二十年前和五十年前的父母,都是一樣的父母,對我們的撫育之恩是一樣的。
其次,我在過去扮演過各種角色,在這無數的角色之中,肯定曾經傷害過現在的仇敵。現在果報成熟了,導致他來懲罰我,我當然得坦然承受。因為不作不受,我既然造了這個業,就必然要承受這個果報。這是由因果法則來決定的,並不關他的任何事,所以我沒有任何怨言,自然就寬容了他。
再次,從業能增長的角度來說,如果沒有他的損害而使業報提前成熟,我將來必然會感受更大的苦報。因此,他損害我的這種種行為,實質上是為我消業的表現,讓我免受將來的更大痛苦,所以不能仇恨他,反而應當心存感激!
往昔,他因為慈愛我們,而心甘情願承受苦難,並造下諸多不淨惡業。如今,為了給我們消業,他又將繼續造業,繼續感受種種業報的痛苦。而我們卻不但不知道慚愧和感恩,反而生起仇恨的心,這是一個什麼道理?無始以來,我欠他的實在太多了,在他做父母的時候,因為慈愛我,撫育我,而心甘情願地造下了無邊惡業,以致在惡趣中承受了無量痛苦。現在因為隔世的原因,他不再認識往昔的愛子,而沉淪到仇恨咒駡自己親人的地步。明白了這些因緣,我們應該感到慚愧才對,又怎麼能仇恨他呢?
我們本來就欠他太多,現在又因為自己的惡業感召,使他對我們生起了煩惱,進而造業。這些業報要是成熟的話,他將承受多大的痛苦啊!想想這些如母眾生即將面臨的處境,實在令人悲憫同情。在惡業的牽引下,這些如母眾生猶如盲象一樣,又將向著三惡道的深淵狂奔。目睹此情此景,我們怎能無動於衷?既然作為人子,就應當承擔救拔他們的責任。更何況他們本來就是因我而受苦,我不去救拔,誰去救拔?經過如此思維,我們就生髮了菩提心。
這個菩提心是如何產生的?此時此刻,我怎麼會有這種心態呢?看來這也是對方的加持。我現在有了菩提心,就可以消融我愛執,消融這個導致生死過患的禍根,而這種菩提心正是因他而生起的。他對我有著如此深恩,幾乎就是把佛的果位親自放在我的手中!
經過這樣一層一層地思維推理,你還能再仇恨他嗎?肯定是恨不起來了。這是一種化仇為友的最好方法,對於消除嗔心是非常有效的,能把我們的嗔恨轉化為感恩之心。這種轉化都是通過如理抉擇而來,而不是那種簡單的自我安慰。比如整天念“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也許能起到一點作用。但是“忍字頭上一把刀”,你忍的背後潛藏著更大的仇恨,等到忍無可忍時,爆發出來的仇恨更為強大,它就不能真正化解你的嗔心,不能使你解脫這種煩惱。
對於“思眾皆有恩”的修持,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思維。比如,眾生皆為父母,具足養育之恩、為我們提供生存空間、幫助我們修行成佛等等。我們只要善加思維,就能認識到任何一個眾生都對我們恩重如山,沒有一個有情不是我們的恩人。包括那些我們不認識的人,乃至於暫時傷害我們,給我們帶來痛苦的仇敵等等,對我們來說都是有恩德的。
我們只要經常這樣如理思維,進行禪修,就會自然而然生起慈心,就會珍愛每一個眾生。善行自然增長,惡行自然消融。所以說一切修持之中,修心是最為根本的。
取捨間雜修
通過前面思念眾生的恩德,對眾生平等生起慈心後,就可以開始修持“自他相換”的取捨法。因為悲憫對方而取苦,代受眾生的一切痛苦和導致痛苦的因素;因為慈愛對方而舍樂,把自己的一切善根和快樂都回向給有情。
我們一般都是取自己喜歡的,舍自己不喜歡的,天天都在做這個工作。現在修“自他相換”正好顛倒過來,取自己不喜歡的,舍自己喜歡的,剛好針對我愛執而來。這一點你們有沒有體驗過?出於一時衝動而把錢財佈施出去,過後卻又心痛難受。這就是我愛執在難受,是不是?你做了一件善事,過後卻又後悔,這都是因為我愛執的原因。所以我們必須修“自他相換”來對治,通過取捨把我愛執轉變為他愛執。這關鍵就在於心態的轉變,把取捨作為一把利劍來斬斷我愛執,取眾生的苦自己代受,施自己的樂給眾生,取與舍摻雜在一起相間而修,慈心和悲心就會自然生起。
取苦的具體物件是凡聖二眾,即未入道的眾生,以及已入道的聖者。未入道的眾生又分善趣和惡趣。我們取苦時應當先從惡趣取,從最深重的地獄開始,由重到輕依次觀想取地獄眾生的苦,餓鬼道眾生的苦,畜生道眾生的苦。然後再取善趣人道、阿修羅道、天道眾生的苦。最後取人道的聖者之苦。把他們的苦化為黑煙,取過來自己代受。
取苦的時候應當注意,一切眾生都有苦可取,唯有佛和上師無苦可取。觀想把他們的苦取來自己代受,雖然發心是好的,但是沒有智慧。佛怎麼還會有苦呢?佛已經斷除一切煩惱障和所知障,不會再有苦的感受。至於自己的上師,從修持的角度來說應當視師為佛,也沒有苦可取,觀想取上師的苦會障礙自己的信心。除此以外的入道聖者,譬如聲聞、緣覺、菩薩,都有苦,因為他們沒有徹底破除一切障,圓滿一切德,還有微細的所知障存在。
取苦的時候有一個捷徑。我們應該先代誰受苦呢?應先代受母親的苦。觀想把母親的苦取來自己承受,純熟之後,再觀想父親、親屬、朋友、仇敵,直至無緣的眾生,把他們的苦取來自己承受。然後才按照前面講的,從惡趣、善趣、人道依次而取。按照這樣的次第來修持,我們就不會產生心理上的障礙,不會不願意為眾生取苦。
舍樂的時候也有一個竅訣。觀想自身化現出一個如意身,這個如意身即自己的一切善根福德所聚,能滿足眾生的一切願望,眾生需要什麼,這個如意身就能滿足什麼。譬如地獄有熱鐵地獄和寒冰地獄。對於熱鐵地獄,觀想如意身化為甘露,使他們得以清涼。對於寒冰地獄,觀想如意身化為太陽,紿他們送去溫暖。餓鬼道的痛苦主要是饑渴,觀想如意身化現為種種美食,使他們得以飽滿。畜生道的特點是愚癡,觀想如意身化現為善知識,為它們說法開發智慧。我們人類缺少什麼呢?人是欲望最多的,那就觀想人們心中希求什麼,就化現什麼來滿足他們。這是舍樂的具體觀想法,對其餘眾生也是如此觀修。
先從自身取
取苦時應該先從自身取。因為有的人很執著,對於與自己無關的人,生不起取苦的心,不願意取對方的苦。如果對方是仇敵,那就更難做到了。這種執著會對我們的修持產生障礙,如何來破除呢?這裡有一個方便之法——先從自身取。先把自己未來的苦報取來現在承受,把尚未成熟的潛在惡業,以及將來要造的惡業統統取來,讓它們現在就成熟。
我們過去及現在所造的惡業,在未來必定要成熟為苦報,把未來要成熟的苦報取來現在承受,這樣修有許多好處:因為業能增長,趁現在還沒有自然增長至成熟時,提前讓它成熟,就不至於增長到承受不起的地步。並且趁著現在身體強壯的時候,提前把惡業摧毀,把善業回向給未來,等到將來年老體衰的時候,就不會有什麼疾病災難,不會有什麼痛苦,能夠安詳地往生。你說那該有多好!
如果感到自己心力薄弱,無法一下子承擔全部的苦,還可以先設定一個短期目標。比如把下午的苦取來上午承受,這應該沒問題吧,人們一般都能做到。然後再取自己一周的苦,一月的苦,一年的苦,一生的苦,直至未來全部的苦。
自身取苦純熟之後,我們才取父母、親友的苦,取一般有情的苦,最後取仇敵的苦。因為已經形成了一種串習力,像條件反射一樣,養成了取苦的習慣,那麼對仇敵也能自然而然地取苦。然後再取一個鄉村,一個城市,一個國家,乃至全世界……直至遍虛空的眾生,這樣一層一層地漸次擴展。
這就是苦的自取之法,實修的時候,可以配合前面講的取捨進行觀修。
彼二乘風修
取和舍如何相間而修呢?可以配合呼吸來修。吸氣的時候,觀想眾生的所有痛苦疾病和惡業化為黑霧微塵,隨之吸入心間,融入我愛執的身中;呼氣時將所有的善根和功德化為白光,照耀加持眾生,眾生的身體因而變得潔白,受用安樂。
那些真正的大乘修行者,他們一生中都在修持這種取捨法,每一呼吸都沒有空過,每一呼吸都在利益眾生。譬如宗喀巴大師,他每一呼吸都在進行這樣的修持,都在為眾生拔苦施樂。你說這是多大的功德!大家要多看看祖師大德們的傳記,要知道聖者是什麼樣的風範,以便樹立起一個學習的榜樣。人們每天有二萬一千次呼吸,就這麼白白地空過了,如果像他們那樣都充分利用起來,不是很好嗎?你想想看,每天二萬一千次呼吸,每一呼吸都能積攢無量功德。因為心緣的眾生無量,功德是不是也就無量?這實在是太殊勝了!我們不用再發愁沒有時間來修法,就這麼練練呼吸,這個人生也過得挺有意義的,活一刻有一刻的價值。
通過長期修持這種菩提心,身心就會獲得清淨,同時也可以為他人帶來淨化。譬如那些藏民求加持的時候,活佛們通過一撫摸一吹氣,都能給人消災除障。這在有的人看來是難以理解,因為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通常都認為只能通過誦經念咒求佛加持,而他們就這麼摸摸頂,吹吹氣,怎麼能起到加持的作用呢?於是認為這只是單純的宗教信仰,是一種迷信式的盲目崇拜。現在經過菩提心的學習,大家就應該明白了,這完全是一種修證的功夫,是他們長期修持“自他相換”而產生的一種實際效用,跟宗教和迷信扯不上半點關係!對此,有的人可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經中說自作業自受,他人不能承擔分毫。這裡卻說能為他人代受業苦,是不是與經相違?”這是不矛盾的。正如一個病者能遇到良醫為他解除痛苦,這是他住昔的善業成熟所致。同樣地大德們修自他相換,能為眾生取苦予樂,這也是對方福報成熟所致,同樣沒有違背業果。眾生福報成熟和大德們悲心加持,二緣和合才會產生這樣的結果。
我們進行這種自他相換的修持,吸氣時把眾生的苦取過來承受,呼氣時把功德回向給別人,對自身會不會有傷害呢?在大家心靈深處肯定會有這樣的顧慮,多少都會有一點。除非我們已實證了無我的空慧,才能真正做到“無我”的奉愛。譬如當面對一個渾身都是傳染性惡疾的患者時,你還敢把對方的苦取來承受嗎?這就不敢了吧!覺得還是離遠一點比較安全。你有這種躲避的想法就是因為我愛執,你所有恐懼的心態都是我愛執的表現。這時候你更應該要勤修取捨,挑戰這種恐懼,把我愛執破除掉。對待眾生我們不能有我慢,但對於自身的煩惱執著,則必須要有我慢。你蔑視它,勇敢地面對它,向它挑戰,它反而消失了。
其實如果用智慧來抉擇,這種恐懼完全是不必要的。從業果的角度來說,一切病苦或安樂都是來源於善惡業果,而業果的一個原則是善業得樂果,惡業得苦果。就像人們種莊稼一樣,決不會出現種瓜得豆、種豆得瓜這樣違反自然規律的情況,這是不可能的!同樣的道理,我們修自他相換,為眾生拔苦施樂,一心一意去利益眾生,這是最大的清淨善業,怎麼會給自己帶來不好的結果呢?同樣是不可能的!並且對於初學者來說,還沒有真正代他人受苦的能力,對方的苦也不會因為我們的觀想和意願,就真的轉移到我們自己身上。恰恰相反,通過這種善業的力量,卻會給我們帶來身心的淨化,消除我們的疾病煩惱等等。
對於那些已經獲得證悟的成就者,他們修自他相換,完全可以把別人的苦取來自己承受,自己的苦報也可以移走。因為在空性的境界中,一切都是幻化的,病苦也是幻化的一種假像,他完全可以把苦紿消融掉。有時在外相上示現出來,這是為了警覺我們生起出離心,生起慈悲心,並為弟子提供培福消業的機會等等,如薩迦班智達服侍他生病的叔叔。所以,聖者現病相和凡夫生病是不一樣的。正如維摩詰生病後,文殊菩薩去問候他:“您這樣一位大菩薩,為何也患病了呢?”維摩詰回答說:因為眾生病,故我病!但對於大家初學者來說,現在剛剛起步修行,主要還是通過這種方法進行薰陶,用來轉變和淨化我們的心識。等修持到一定證量,有能力取受對方的苦時,也就有能力把苦消融了,不會真的有苦的感受。
譬如密勒日巴尊者,他承受痛苦的時候,並沒有苦的感受,但他還是示現出痛苦相。曾經有個格西出於嫉妒,投毒害他,在他示現出中毒的狀態之後,格西諷刺說:“像你這樣的大成就者,怎麼也會有病呢?如果病真的可以轉送,就請你轉送給我吧!”尊者回答:“我的病雖然可以移給你,只怕你一刻都受不了,所以還是不移的好!”然後把一部分苦轉移到門板上,門板頓時斷裂,自己顯現為無病健康的狀態。格西看到後還是不相信,認為這是障眼法,堅持請求把病移給他。密勒日巴尊者沒有辦法,就把病苦移給他一小半。他頓時痛得差點昏過去,在快要斷氣的時候,尊者把病苦收了回去。密勒日巴尊者已經證悟空性,就像在夢中做事一樣,他的內心不會有苦的感受。
還有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忍辱時,歌利王割截他的身體,把手腳一節一節地割去,但佛安忍不動,沒有顯現出絲毫痛苦。他已經達到了那種證悟的境界,自然可以承受。而我們目前還沒有達到這樣的境界,就不要輕易傷害身體。比如刺血抄經、焚指供佛,或像常啼菩薩那樣以血灑地等等。雖然你的發心虔誠,但目前不允許這樣做。因為沒有空性的證悟,你會感到很痛,甚至會影響你的道心,使你產生嗔心或邪見。這樣的話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有罪業了。另外對於密法來說,我們需要依靠這個身體來成佛,經過灌頂之後,這個色身可以通過觀修而轉化為佛身,因此不允許無故傷害身體。
有的人可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既然目前沒有真正取苦的能力,那麼我這樣修持,對他人還能產生作用嗎?答案是肯定的。儘管剛開始的時候,不具足代眾生受苦的能力,但只要進行這種自他相換的修持,以我們的善願力,三寶加持之力,以及諸法緣起之力等等,眾緣和合,還是能為眾生帶來利益的。要是對緣起性空的道理有所體悟,你就會明白這一點。既然這個緣起的現象產生了,就必然會發揮作用,怎麼不能為對方帶來利益呢!何況真正生起菩提心的人,一切善願都會實現,更不用說希望消除對方病苦的小小心願了。
有人在修自他相換時產生一些不適,提出這樣的問題:“吸取對方病氣之後,應當如何轉化?我現在是渾身難受!”這是沒有正確領會修心要旨而導致的過患。初學者並沒有實際取苦的能力,對方的病氣怎麼會到你身上來?而且這種觀修是純粹的善業,怎麼會招致惡果?顯然是不可能的!那為什麼會感到難受呢?這是自己的心理作用,你把這些東西執為實有,整天戰戰兢兢,身心怎麼會不產生反應呢?還是涉及到一個心量的問題。所以,前面的慈心悲心是非常重要的,當你一心一意為眾生考慮時,還能顧及自身安危嗎?就不會再有所執著,吸入再多病氣也不會成為過患,反而會生起純然的喜悅。
修取捨的重點是去體會眾生的苦樂,將心關注于對方,自他換位去拔苦施樂。而不是專注於自身的感受,加強對自我的執著。我們一般都是只顧自己,全然不顧他人,整天做的都是損人利己的事,現在剛好顛倒過來,全然放下自己,一心體會他人的感受:觀想對方的病苦時,去體會他是如何的難受;吸取病苦時,去體會對方的輕鬆感;施予安樂時,去體會對方的喜悅……總之,要做到真正的換位思考,這才是掌握了修持的要點。對於初學者來說,有一個觀修的要訣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就是把我愛執觀想為心間的一個黑團,象徵我們的自私自利等種種黑暗的思想,眾生的病苦吸入後直接融入其中,摧毀我愛執,或二者同歸於盡。這是把抽象的法理形象化,以這種善巧方便來修持,你就不會有後顧之憂,即對治了我愛執,又不至於產生執著。
修自他相換為他人拔苦施樂,雖然發心是為了對方,確實也能為對方帶來利益,但最大的受益者卻是我們自己。我們的身心獲得淨化,遠離一切煩惱,心靈變得柔和安詳,充滿慈悲和喜悅,身體遠離病苦……從始至終,通過自他相換而獲益的正是我們自己。這種殊勝的清淨善業[2],具有無與倫比的力量,能淨化我們的身心,消除我們的煩惱疾苦,甚至能轉化已成熟的定業。一般來說,通過四力懺悔可以消除未成熟的惡業,但對已成熟的定業則難以改變。不過在自他相換的力量面前,定業也未必是那麼可怕,完全有可能轉化。這方面有許多實例。譬如釋迦佛在因地修行時,因為發心代拉車的同伴受苦,而得以脫離地獄,受生天界。還有一世因為違背母命,推倒母親在地,以此惡業身陷懸頭地獄,在業報已經成熟,旋轉的鐵輪即將輾上頭顱時,他憶念眾生而油然生起悲心:“眾生犯下這類過錯的實在是太多了,希望他們的業報都在此時由我來承受吧!”此念一生,頓時脫離地獄險境。還有在伽喀巴的時代,有許多麻瘋病患者,麻瘋病在當時乃至現在來說都是不治之症,但他們因為修自他相換,有的甚至僅僅經過一晝夜的觀修就獲得痊癒,從這裡你就知道,此法的力量是何其殊勝!正如寂天菩薩所說:有了菩提心,就像與勇士同行一樣,不用畏懼任何艱難險阻,一切惡果在它面前都會被消融。
因此,當我們煩惱的時候,病痛的時候,不妨試一試修持自他相換,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雖然修心誓言裡說“勿作邪法用”,即不要把修心作為治病祛魔的特效藥,這是本末倒置了。但對於初學者來說,追求解脫成佛的目標還不一定那麼明確,這時不妨把它作為一個方便法門,用來促進自己趨入善道。它沒有任何負作用,並在消除病苦的同時,還能給你帶來心靈的淨化。並且在病苦時修持自他相換,修心會更有力量,覺受會更加真切。你能通過自己的苦,對如母眾生的苦也感同身受,從而生起真切深沉的悲心。所以真正的修行者,並不會畏懼逃避病苦,而是歡喜地接受,他們把疾病、障難等視為珍貴難得,甚至向上師三寶、護法祈禱,祈禱賜予自己多多的病苦。因為這是修心的最佳機緣。
一旦體驗到修心的好處,體驗到它的殊勝加持力,就會吸引著你,使你自覺不自覺地進行修持,久而久之就成為一種慣性行為,直至將整個身心融入其中,從而獲得最徹底的淨化。我們修別的善行也許會因為動機不純、八風干擾等原因,使之不能收穫相應的善果,甚至偏離解脫之道。但對於修自他相換來說,你不用擔心這方面的問題,因為修法的過程本身就是在修心,就是在淨化動機,不管你的發心如何不淨,只要真正進入修持,不純的動機也必然會被淨化。一旦真正領悟並實踐了此法,不管你本人的意願如何,它都會推動著你一步步走向解脫,走向莊嚴的成佛之道。
境毒善各三 總攝複得教
前面講了上座時如何修取捨,這裡講下座之後遇事怎麼修,遇到不同的對境有不同的修法。
我們遇到的對境有三種:悅意境、不悅意境和中庸境。面對這三境,我們會相應地生起貪、嗔、癡三毒。即對於自己喜歡的,就生起貪心;對於不喜歡的,就生起嗔心;對於兩者之間的中庸境,就生起愚癡,漠然視之而不辨別。
我們只要生活在這個世間,就避免不了時刻面對這三種境毒,時刻都會生起貪嗔癡的煩惱。如何來對治這些煩惱呢?比如當我們看到美色的時候,你總不能兩眼一閉,然後說我不貪,因為我沒看見。這種方法只能是逃避與自欺。我們應當以菩提心來對治,通過自他相換,將煩惱轉化為善業資糧。
譬如對喜歡的東西生起貪心時,你就想:“業果是真實不虛的,我此刻這種貪心所形成的惡業,將來要是果報成熟的話,我肯定承受不了。天下的如母眾生也造下了不少類似的惡業,他們又如何能夠承受這類果報呢?不如讓他們所造的惡業,和我自己所造的惡業,都彙集一起由我來承受吧!”觀想他們的貪心及其業報化為黑色煙霧,完全無遺地融入自己心中,因此而消除我愛執,眾生的貪毒及業報也得以淨除。當你生起嗔心、愚癡的時候,也要進行這樣的觀想,把嗔心和愚癡等煩惱轉成無嗔之善,無癡之善。
如果對於三毒境已經作下惡業,那又怎麼辦呢?你這時也要想:“這世上有許多眾生,他們也和我一樣造下了這種業。他們因此而應當承受的苦報,統統都由我來取而代受吧!”因為善業和惡業的唯一區別,就在於是否利他。凡是利他的就是善業,哪怕殺盜淫妄,只要發心和結果是利他的就是善業。通過上面的思維和觀修,我們就能把貪嗔癡等煩惱惡業,在生起的同時就給予淨化,並轉化為善業。所以說煩惱越多,是不是轉化成菩提也就越快?即使我們沒有證悟空性,“煩惱即菩提”的境界,在這裡是不是也能有所體現?只要掌握了這個修心的要訣,我們就不必再害怕自己煩惱粗重,不用再去壓制自己不讓煩惱生起。因為煩惱的生起,正好給我們提供了修善的機會。
總而言之,我們修持菩提心,不管是上座還是下座,時時處處的心態都是利他的,都是為了轉我愛執為他愛執。這是修心的總原則。
為不忘念彼 威儀盡誦持
為了時刻不忘對治我愛執,我們隨時都要提起正念,在處於行站坐臥等各種威儀的時候,都要儘量誦持修心的口訣。例如《實鬘論》中的“苦願自取,善願他成”等等,任誦哪一種都可以。我們有的人喜歡各種咒語,認為咒語有著神秘不可思議的力量,可以解決各種問題。如果能有這樣一種咒語,只要誦持它,就可以斷除我愛執而生菩提心,這是不是最為殊勝?那麼這個菩提心的口訣,就相當於這樣的神奇咒語。你可以把它當作一個專修法門,如同我們平時的計數誦咒那樣,整天念誦,行站坐臥都不忘失。你只要長期這麼念誦,就會形成一種條件反射,心態自然會變軟,慈心悲心自然會生起。儘管剛開始時不是那麼真切,但是你經過長期薰陶,形成一種慣性力量,造作的觀想最終也會成為自然流露。
咒語的主要用途在於淨化心靈。就淨化心靈來說,這個修心口訣不亞於最殊勝的明咒。並且其它咒語你未必能修得相應,未必能發揮出咒語的真正力量。而這個修心口訣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只要誠心誦持,必然會有所收穫。譬如有的人極為重視自己上師的心咒,認為心咒最具加持力,能快速和上師取得相應。那麼我可以告訴你,你長期念誦這個修心口訣,就一定能和上師相應。因為真正的相應在於“心心相應”,作為上師來說,他把整個生命都融於慈悲利他的菩提心中,你也修持菩提心,彼此不就直接融為一體了嗎?否則的話,我們僅僅念誦上師心咒,除了獲得少許加持之外,也不會起到太大的作用。即使是誦持任何本尊的各種明咒,我們也要帶著菩提心來念誦,這樣才能快速獲得加持。
經常聽到有人抱怨誦咒不靈,認為其功德介紹都是誇大其辭。其實不是咒的問題,關鍵在於你少了一個菩提心。你看看那些印藏的大德們誦經,非常低沉有力,從咒音裡你能體會到一種深沉的悲心,有那種震撼人心的效果。這就在於菩提心的攝持。他們修法的時候,一般都是把父母眾生觀想在身邊,觀想帶領他們一起修法,以一種救度眾生的心全力念誦,因此能發揮出咒語的力量。這方面大家可以自己去體會。就是當你悲心生起來的時候,誦咒的效果就會截然不同。所以說,菩提心是一切密法的命脈,是整個大乘道的中心。
那麼誦持這個菩提心的口訣,有什麼樣的功德呢?經典中這樣比喻:三千大千世界都遍佈珍寶,用這些珍寶供養十方諸佛,還不如修菩提心一彈指間的功德。你想想這個功德有多大!我們現在如果沒有財物供養的話,知道應該如何進行供養嗎?就這麼觀修菩提心!用菩提心來作供養,這是對佛的最大供養,也是對父母眾生的最大報恩。因為諸佛視三界眾生猶如自己的獨子,時時加以護念和救度。眾生幸福歡樂,諸佛就會感到喜悅,眾生受到傷害,諸佛就會憂傷難過。所以對佛最大的恭敬供養,就是關心利樂眾生,明白嗎?
但是你千萬不要以此作為藉口:“我以後就專發菩提心供養!”而不去付諸於實際行動。比如看到別人饑寒交迫,本來給點衣食就能解決,你卻偏偏跑到佛前去發心祈禱,貌似慈悲地說把功德回向紿他,這不是為自己的自私找藉口嗎?你這是嘴巴在發心,一點也沒有體現出真正的菩提心,哪裡有什麼功德可言?
我們在發菩提心的同時,應該盡力去做,去廣行六度四攝。大家一定要明白,大乘一切修持的心要,都是針對我愛執來的,都是為了對治我愛執。譬如有的人嚮往閉關,希望能整天打坐入定,認為這才是修行。但是你要記住一點:如果我愛執沒有獲得對治的話,這個關就閉得沒有太大價值,對於成佛沒有太大的意義。曾經有一個年老的出家人,總是喜歡到水邊去修行。每次剛準備好要修法時,就會發現水中落入了幾隻小蟲,於是他放下手中的法本,從水中一一撈出這些小蟲。緊接著正準備修法時,又發現有其它小蟲落入水中。就這樣日復一日,所有的時間都被用於打撈小蟲。別人聽說了這樣的情況,就勸告他:“你可以換個地方修呀,或者乾脆閉眼不理它們。否則,你什麼時候才能修持有成呢?”他回答說:“是的,如果我能毫不顧及外界,修法也許會有所進步。可是我每天修菩提心,發願要利樂一切眾生,卻看著這些眾生溺死在面前,毫不關心,這不是自欺欺人喝?”所以,修行一定要針對我愛執來修。
前面講了世俗菩提心的“自他相換”修法。總的來說,需要先思維我愛執的過患,他愛執的功德,這就明確了修法的方向。然後從多種角度思念眾生的恩德,以生起悅意慈心。生起慈心後,就可以按照先從自身取的次第,配合呼吸而修取捨,為眾生拔苦施樂,在取捨的過程中拓展悲心。配合悲心就能真正生起菩提心。
我們大多數的學佛者,不是認為菩提心不重要,就是把它看得高不可攀。實際上,如果你按照這樣系統完整的次第,逐步而修,很快就能生起菩提心的合格證量。許許多多的修行人,那些成就者們,他們就常常閉關來專修這種“自他相換”的菩提心。
菩提心生起的合格證量,就是再也沒有一絲一毫自利的念頭,你時時刻刻所考慮的,是如何儘快讓眾生離苦得樂。這種心情,就像母親見到獨子掉入烈火中一樣的迫切。于一切時處,不管見到何種有情,都能毫無造作地任運生起悲憫之情,發願將他安置於究竟涅槃的大樂境。這時才是真正菩提心的生起,這時就可以禮敬您為菩薩了。
如果用這個標準來衡量大家,可能大部分人都感到慚愧。我們的菩提心大多都不合格,可我們還整天幻想著即生成佛,然後修得不亦樂乎,你說我們在修什麼?沒有菩提心而妄修密法,這對於成佛來說,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徒然浪費時間和生命!
但是你不用擔心,格魯派有一套系統完整的修心方法,能讓我們快速生起菩提心的證量。它把“七重因果”和“自他相換”,乃至於密法裡的果位發菩提心法,都可以融在一座法之中來修,把這所有修心的精髓都結合在一起,你修持它,不生髮菩提心也是不可能的。
我們修持菩提心達到合格,需要經過通達、造作、無造作三個階段。菩提心的真正生起,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通常都是要先通達理論,然後進行觀修,產生造作的菩提心,不生也勉強令生。經過這樣的長期修持,菩提心就會形成一種慣性,不再需要造作的觀想,自然能任運生起。這時就產生了真正的菩提心。菩提心生起之後,佛果就在掌握之中,一切修持都能成為成佛的資糧。否則任修什麼法,對不起,通通都與成佛不相干。
二、修勝義菩提心
前面講的都是世俗菩提心,只有經過如理觀修。我們才能真實生起菩提心。否則的話,我們僅僅念一句話“為利有情願成佛”,不過是口頭菩提心而已,知道嗎?心中並沒有生起真正的證量。但我們還應該明白,即使真實生起了菩提心,這種菩提心也還是世俗菩提心,還要繼續往下修持,才能證得勝義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就是空性,唯有空性才能破除無明,這是解脫的唯一津梁。但是在實修空性之前,世俗菩提心一定要具備,否則難以證悟空性,因為缺少福德資糧的基礎。前面講了關於世俗菩提心的教授,就是在為勝義菩提心奠定基礎。嚴格來講,只有在世俗菩提心攝持下的空性才是勝義菩提心,因為小乘的羅漢也能證悟空性,但那並不屬於勝義菩提心。
只有世俗菩提心修合格之後,具備了一定的福德資糧,我們才能放下執著修證空性,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先有所住而修善行,執著于行善,純熟之後然後再離相修善。比如修佈施的時候先執著于佈施,培養成一種本能的習慣,然後再用空性進行觀照,認識到佈施的自己、所施的對方、所施之物,都沒有自性,從而放下執著。如果根本就沒有付諸於實際行動,而空觀佈施,妄談空性,是不會有什麼意義的。
大家一定要在世俗菩提心合格之後,緊接著才能修勝義菩提心。如果連世俗菩提心都沒有修到合格證量,沒有積累廣大的福德資糧,對於這樣的人是不能宣講空性的。因為沒有廣大的福德,就沒有足夠敏銳的洞察力來理解空性。甚至你會把它理解成一個相反的東西,認為既然萬法皆空,那麼修行還有必要嗎?既然善惡都沒有自性,那麼我為何還要止惡行善?這樣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會導致我們的墮落。
阿底峽尊者進藏的時候,有兩個印度的小乘僧人過來求法。尊者向他們講空性,講到人無我的時候,他們還能勉強接受。但是講到法無我的時候,他們一聽就嚇壞了。趕緊掩住耳朵:“尊者您快別說了,這太恐怖了,太恐怖了!”阿底峽尊者後來感歎地說:“這是由於沒有積聚福德資糧的緣故,所以理解不了空性的真義。”《金剛經》也講到這個問題:如果有人能聞此空理,而不驚不怖不畏者,實在是非常的稀有難得。唯有“持戒修福者”,才能“於此章句,能生信心。”此人不止在一佛二佛前種過善根,而是已在“無量千萬佛”前種過善根,現在才有聽聞受持的堪能。
我們還沒有證得空性之前,有這麼一句話要記住:“寧執其有,不執其空。”執其有,你還可以修善積德,受生到人天善道。如果執其空,就有可能成為斷滅論,認為什麼都沒有了,善和惡也沒有了,於是你可能胡作非為,結果只有墮入三惡道。這是非常危險的。因此對於不具足根器者,這個空性還是不說為好。密乘根本戒中也有這樣的要求。下面的勝義菩提心就不作重點教授,當大家的出離心、世俗菩提心都修到合格證量之後,我們再來詳細探討這方面的內容。
得定間應密 視諸法如夢
應觀無生性 對治自然解
世俗菩提心的修持穩定之後,緊接著應該修勝義菩提。雖然我們修持世俗菩提心,為眾生的苦難而悲憫難過,但是不能過於執著,否則的話悲心也會成為一種障礙。要進一步認識到:眾生儘管苦無邊,但這是一種虛幻的現象呀!正如我們看電影或戲劇,看得非常真切,心情隨著劇情的變化而起伏,並為之流下同情的淚水。然而這是編導虛構出來的,哪裡有什麼真實的情節人物?你說你哭什麼呢?通過演員、道具等諸多因緣的和合,螢幕上才產生了這些影像,實際上根本就不存在真實的人物場景,為了一個虛無飄渺的東西傷心難過,你說這不是太愚癡了嗎?我們的現實人生和這些有什麼區別呢?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都是眾緣和合而產生的假像,只不過是我們自編自導自演而已。可是我們太投入了,忘了這是在演戲,把它執為實有的東西,一切煩惱痛苦也就產生了。如果清醒過來,不再以假當真,那麼你當下就能獲得解脫。
如何進行具體的觀修呢?這裡有一個竅訣:“視諸法如夢,應觀無生性。”就是說一切山河大地、有情眾生等等,要把這一切顯現都視如夢境。我們常常說人生如夢,夢中有沒有呀?確實是有,可是夢醒以後什麼都沒有。在夢中夢見吃烤鴨,你也會垂涎欲滴,吃起來也同樣有滋有味,醒來後卻什麼都沒有。所以稱它為“無生”。這個東西根本就沒有產生過,自性本是無生,它是由於內心迷亂而產生的一種錯覺。
現實和夢境有什麼區別呢?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都是眾緣和合的產物,都是內心迷亂的顯現。夢境是習氣導致內心迷亂的顯現,現實是業力導致內心迷亂的顯現。你分析它的自性,仍然如同夢境一樣無生,所以說應視諸法如夢。
但是我們卻不這麼認為,我們認為這個物質世界是堅固的,它就是實實在在的存在,有一個獨立永恆的自性存在。這種執為“實有”的意識,正是束縛我們心靈自由,導致我們產生一切痛苦的根源,修持勝義菩提心,就是要破除這種錯誤知見。
其實你觀察它的自性,仍然如同夢境一樣空不可得,是內心迷亂產生的錯覺。有一次,密勒日巴尊者見到幾個弟子在辯論空性,就問他們:“物質是堅固的嗎?”弟子回答說:“是!”於是密勒日巴顯示神通,從岩石中穿過無有障礙。然後再問他們:“虛空是虛無的嗎?”弟子還是回答說:“是!”密勒日巴再次顯示神通,在虛空中走路如履平地。如此,就徹底破除了他們執為實有的觀念。
從科學的角度來講也是這樣,把你認為堅固的物質放到顯微鏡下觀察,看到的是什麼?只能看到分子原子吧!再深入下去,也只是幾粒電子在旋轉,形成一團電子雲。要是再深入觀察呢?科學可能暫時無法解答了,但佛法裡已經揭示了答案:什麼都沒有。你找不到一個能獨立存在的最小單位,根本就沒有獨立的自性。
如果體悟到了這一法理,體悟到萬法本無自性,我們就會從無明的迷夢中清醒過來,這時就證得了“無生法忍”。從醒了的角度說,這一切現象就猶如夢境,是我們內心迷亂的產物。真實的東西從來就沒有產生過,也就是說,諸法的自性本是無生。
我們沉淪於輪回苦海,不是執著諸法實有,就是執著空洞無物。其實說有說空都是一種偏見,應用“視諸法如夢,應觀無生性”來對治。說有,是從夢中的角度來說,諸法是如夢境般的存在而非實有;說空,是從已經醒了的角度來說,諸法本無自性而非虛無。當醒與夢的對立消融於一元化之中,在見到夢境有的同時,能體悟到當體即空,執著無物,才算獲得了空性的證悟。
通過觀修勝義菩提心,就能對治空有二邊,破除我們執為實有的顛倒意識,從而獲得解脫自在。
既然明瞭人生如夢,那還有什麼需要執著的呢?就如同做夢一樣,當你做惡夢,夢到被猛獸追逐的時候,你之所以極度恐懼,拚命逃亡,是因為你把夢境當成真實的了。如果你能當下瞭解到:“這不過是做夢而已!”你還會那麼恐懼嗎?你一切的痛苦也就蕩然無存。當然,明白這個道理並不是太難,但要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有人說:“我也知道人生如夢,可我還是執著!”這就涉及到理解和實證的關係,需要在禪定之中進行如理思維,把這種理解昇華為直覺的觀照,你才能產生解脫的力量。
空性並不是指一切事物都消失不見了,在空性的境界中,種種現象仍然可能出現,但都如同夢境般虛幻而不真實,在這樣的認知下,你就不會產生任何執著。由於沒有執著,你的一切焦慮恐懼也就無從生起,就可以解除一切煩惱痛苦。正是因為不執著,你才能發揮出更大的力量來利樂眾生,自然任運而灑脫。
道體住賴耶 中間如幻士
這是指上座時安住於中觀正見,定中無色無相猶如虛空;下座後修幻化,于有色有相中視諸法如幻顯現。
我們看到的一切景象都像什麼呢?都如同幻化!幻化大家不一定見過,但有時候能看到魔術表演,那個幻術師就相當於魔術師。他能用木頭和石塊,經過念咒以後幻變成牛馬等動物。他自己明白這是幻化出來的,而別人看到的卻是活生生的牛和馬,這就是幻化。有沒有呢?本體是沒有的,並沒什麼真的牛馬存在,但是經過他的幻化以後,就能顯現出這種種現象。其實我們看到幻化的東西還是很多的,比如沙漠裡的陽焰之類,大自然幻化出各種逼真的海市蜃樓,看起來非常真實,常常欺騙了人們的眼睛,認為前方真的有水有草,跑近一看卻什麼也沒有。這只是一種幻化出來的假相。
如果能體悟到這種如幻的本質,我們解脫就有力量了。我們常常看見美色就貪愛,看見不如意就嗔恨,這都是沒有了悟空性而導致的過患。當你體悟到這一切顯現都如同幻化,都是虛幻不實的,那麼你還會貪愛什麼?還會嗔怒什麼?譬如你看某一個人不順眼,是因為你把他當作了實體來對待,如果你把他看成是幻化的,視為一種緣起的假相,你還能看到他就不順眼嗎?肯定不會了。就像一陣風把沙子吹到你眼中,你會看風沙不順眼嗎?它們無心無意無思無想,所以你不會起嗔心。其實人與風沙並沒有本質的區別,都是眾緣和合而成的現象。可是我們認為人就是和風沙不一樣,結果你恨人而不恨風沙,這不是很愚癡嗎?所以我們要想獲得人生幸福,要想獲得心靈解脫,片刻都離不開空性智慧的指導。這是我們在輪回苦誨中,最殊勝有力的護身符。
這是講了勝義菩提心的修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來修:“視諸法如夢,應觀無生性,對治自然解”是觀修,即對諸法無自性的空性,通過觀察修進行如理的思維抉擇。“道體住賴耶”是住修,即通過觀修獲得空性的覺受之後,一心安住於空性而修。“中間如幻士”是講出定後如何修,應視諸法如幻而修。
對於勝義菩提心方面的內容,可以參閱相關教授來加深理解,這裡就不再多講了。需要說明的一點是:《修心七義論》有多種版本,因為傳承不一樣,各版本的科判、次第和講解略有差別。特別是在勝義菩提心方面,各教派因為見地不一致,闡述的深度也不一致。比如其它版本中還有“亂境觀四身,空護為最上”等修法。也可以從唯識的角度來講解“視諸法如夢,觀心性無生”等等。但在格魯派的傳承裡,是以中觀應成派的觀點來講解,應該是闡述得最為究竟徹底的。金洲大師在早年執持過唯識的見地,晚年的時候進入了中觀見,因此可以按不同的見地來闡釋。
轉違緣為道用
罪滿情器時 違緣轉道用
在這個各種罪業充斥的五濁惡世,如何將違緣轉為道用呢?違緣就是種種不順心的事,與自己意樂相違背的事。比如身體有疾病,命運有坎坷,事業不順利,婚姻不美滿,學法沒資糧等等,這些都是違緣。但是你不用擔心,密法裡有各種對治的方法。譬如身體有病可以修藥師法,婚姻出現危機可以修懷柔佛母法,學法沒資糧可以修財神法等等。所以密法是不是像個百寶箱呀,你想求什麼就有什麼。乃至於想升官,想談戀愛,想求生子,都有相應的法門來滿足你。因此有人喜歡尋求密法裡的各種事業法,認為可以對治各種違緣,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然而我們的違緣實在是太多了,要是能有一種方法,可以從根本上對治,把所有的違緣都能全部破除,豈不是更為殊勝難得?我們如果獲得這樣一個法門,是不是就可以一生平安了!
這個轉化違緣的根本之道,分為“意樂轉變法”和“加行轉變法”兩種。我們先講意樂轉變法。
無論遭遇任何逆境,我們都不要攪亂喜悅的心情。因為悶悶不樂不但無濟於事,還會使人失去很多有益的善行,道理就是如此簡單。如果問題還可以補救的話,就像一件物品雖然摔壞了,但是還可以修補完整,那麼何必再對這種災難生氣煩惱呢?因為它還可以補救呀,應該為之感到慶倖才對。如果問題已經於事無補,我們生氣又有何用呢?因為已經不可挽救了。
當我們遇到違緣的時候,縱然心裡不高興,也是無濟於事,應當設法轉違緣成助緣。譬如受到別人打罵傷害的時候,我們應該進行如下思維:
首先,要把身心所受的一切痛苦視為消業,是在消除我們自身的惡業。因為業果的一個原則是不作不受,如果沒有我過去造下的惡業,根本就不可能感召來現在的痛苦。這個惡業是怎麼造成的?是自作不是他作,是因為我愛執而造下的。有了我愛執就有煩惱,有了煩惱就會造惡業。這個惡業要是成熟的話,我會不會墮入三惡道呀?肯定會!因為業能增長,等到它成熟的那一天到來時,說不定已經增長到足以令我墮入三惡道的地步。三惡道那麼可怕,可是經過他的這麼一打罵,就把我的惡業罪障消除了,從而關閉了進入三惡道的大門。儘管現在的打罵確實讓我感到痛苦,可是相對以後業報成熟了的痛苦來說,現在這種痛苦顯然就輕多了。他現在打罵我是重業輕受,雖然暫時受苦,卻免除了以後墮入三惡道。這實在是太幸運了,我應該歡喜承受才對,怎麼還能嗔恨他呢?
其次,當我遭受這種種痛苦的時候,天下那麼多的如母有情,又有多少正在遭受和我同樣的痛苦呢?我對這點苦都感到難以忍受,他們又如何忍受得了呢?因此,希望他們的苦全部移集到我所受的苦中,由我一個人獨自代受,希望他們都能獲得安樂。
再次,當痛苦來臨的時候,想起自己過去修菩提心時,發願要承受眾生的所有痛苦,現在終於感受到了苦,這顯然是我過去的悲心成熟了。但是,我過去是希望承受所有眾生的一切痛苦,怎麼現在才來這麼一點呢?希望能降下更多的苦,我還有承受的能力,還能為眾生承擔更多的苦。這樣觀想就能變苦為樂,隨喜自己過去的善業,惡果也變成了善行的助緣。
如此,認識到痛苦是過去造惡的結果,瞭解到修善是斷惡的對治法,因而非常高興地行持各種善行。痛苦就有這樣殊勝的功德。如果沒有仇敵帶來痛苦和傷害,我們就不會對輪回產生厭離,同時也不會對眾生產生憐憫。因為自己都沒有感受到苦,又怎麼能體會到別人的苦呢?顯然就不會生起悲憫心。所以有痛苦有磨難,這正是修心的好處,我們理所當然要感謝它。正是為了解脫這個痛苦,我們才會走進佛法的大門。只要進入佛法的大門,就會有解脫的一天,最終必然能獲得解脫。
因此,我們解脫的首要因素正是源於仇敵違緣。我現在得到這麼多啟迪,都是這個違緣所賜予的,它如同一個引導我們斷惡修善的善知識,是我們修菩薩道的助伴,是促使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的良友。因此,我應該歡喜我的良伴違緣才對,又怎麼能說它障礙了我們的修行呢?
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是不是需要有意識地創造一些違緣?因為能激勵我們修行呀!阿底峽尊者當初在西藏的時候,身邊就有一個從印度帶過來的侍者,既不會做事情,對尊者也不恭敬,經常發脾氣。其他的弟子都勸說尊者,希望把這樣惡劣的侍者趕回印度。但阿底峽尊者卻說:“若沒有他這樣的弟子,我怎麼修忍辱波羅蜜?這正是我的善知識!”於是這個侍者一直被留在身邊。
這種對治我愛執的思維方法,是轉一切違緣為道用的根本之道。我們的人生面臨再大困難,通過這種方法都能化解。正如儒家常常講的“仁者無敵”。難道仁慈的人就真的沒有敵人了嗎?不是的。至仁如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也有提婆達多處處為難他。那為什麼說仁者無敵呢?因為仁慈的人不會和自己過不去,雖然在外境上也許會有人和他敵對,但在他的心目中沒有敵人。他視一切眾生為慈母,面對一切違緣障礙,他都坦然接受,心中不起任何波瀾,也就不會有仇敵能給他帶來痛苦。
因為痛苦是由眾多因緣聚合而成的,主要取決於你的感受和承受能力。你的承受能力越差,痛苦對你施加的壓力也就越大;你承受能力越強,痛苦對你施加的力量也就越弱。如此看來,痛苦並不是客觀存在的,對不對?如果痛苦是客觀獨立存在的話,那就麻煩了。醫生動手術時打麻醉劑就不管用了,你再怎麼施加外緣,也不會產生任何鎮痛作用。
譬如面臨同樣的一個環境,每個人的苦樂感受不會一樣,有的人感覺喜悅,有的人感覺煩惱,有的人則保持中性。在同樣的條件下,為什麼會有這些不同的心情呢?說明苦樂完全是取決於我們的主觀感受。這個主觀感受是如何產生的?是意識裡虛構出來的。不可能原本就有一個苦存在,等著我們去品嘗它。就像有時候不小心受了傷,因為很忙,就隨便包紮一下,也不會覺得怎麼痛。等到放鬆下來的時候,才發現傷口的痛如此清晰,甚至心臟跳幾下,這裡就痛幾下。所以說,並不是真有一個“痛”在那裡等著你去品嘗,它是你的感官功能、神經傳遞系統、心識等諸多因緣和合了,才會有痛的這個現象產生。這就表示痛只是一種緣起的假相,當我們執著它的時候,它才會出現並發揮作用。如果我們不執著,自然就不會有苦的感受,對不對?
所謂的違緣是相對意樂而言的,並不是指什麼特定事物。符合自己意願的就是順緣,反之則為違緣,主要取決於我們內心的標準。因此,我們要善於轉變觀念,觀念改變了,違緣也會成為順緣,帶來的結果就不再是痛苦,而是一種喜樂空無的智慧。如寂天菩薩說:“一個人要想用皮革鋪滿整個大地,然後才出門行走,顯然是不可能的。如果製作一雙皮鞋穿在腳上,不就等於蓋住了所有的地面嗎?”同樣的道理,我們也不可能完全消除人生中的一切坎坷,這是不現實的。在這種情況下,只需要改變我們的心就可以了。只要調伏內心,就等於消滅了外在的一切違緣障礙,又何必費神去改變外境呢?不管我們的命運是如何坎坷,不管有什麼樣的違緣障難,通過這種方法來對治,我們都能獲得一個自在快樂的人生!
我們得到這樣一個修心教授,就有了改變命運的能力,對不對?我們的人生是苦還是樂,完全是取決於自己的觀念。就像關在黑屋裡的兩個人:一個人透過窗戶往上看,看到滿天燦爛的星辰,他愜意地欣賞這一切;另一個人透過窗戶朝下看,看到的是滿地黑暗,他只好沮喪地歎氣。所以同樣一件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就會產生不同的喜樂和愁苦。如果對違緣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那麼不管是受到別人的譏諷辱駡,欺淩打壓,還是自己事業不順利,家庭不和等等,我們都能夠坦然面對。通過修心法轉變觀念,則面對一切違緣障難,都不會擾亂自己喜悅的心情。由於這個教法能轉變違緣,永無煩惱,所以修心也被稱作“快樂的泉源”。
遇緣即修習 四行勝方便
正如潔白的蓮花是從污泥中綻放的,菩提心也是遍嘗煩惱痛苦之後才產生的。如果沒有對痛苦的切身體驗,怎麼會對苦難眾生產生悲憫同情?沒有經歷違緣的重重磨練,怎麼能圓滿我們的持戒、忍辱等六度波羅密?所以,遇到違緣正好提供了修習的機會,我們就用前面講的世俗和勝義兩種菩提心來轉違緣為道用。
前面講的是“意樂轉變法”,是從修心的角度來講的。通過改變思想觀念而把違緣轉變為順緣,這是從根本上進行對治。如果我們的心量不夠廣大,修心不夠純熟,就不容易做到這一點。那麼沒關係,你還可以配合修持以下四種力量,作為一個輔助的方便法門來轉變違緣。這是“加行轉變法”。
(一)積聚資糧
我們要修持的第一種力量,是積聚福德資糧。人們都希望逃避痛苦獲得快樂,那麼如何才能獲得快樂呢?什麼才是產生快樂的因呢?快樂與幸福來源於善業。只要你多做善事積攢福德,就能改善命運。所以在遭受到痛苦的時候,我們應當明白:“痛苦其實是在警覺我,警覺我必須斷惡行善,必須要播下快樂的種子。”有了這樣的認知,就能精進於供養佈施等善業,向上供養三寶聖眾,向下佈施窮苦眾生,積極地去累積福德資糧。
供施就猶如播種,最後的收穫如何,與土地的肥沃程度、種子的品質、播種的方式都有關係。一般來說,供養三寶的功德是最大的,三寶是最大的福田。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儘量做得好一點。如果有好的東西卻捨不得,故意用劣質的來供施,這就像播種時播下秕穀,肯定不會獲得好的收成。有了殊勝的福田和好的種子,還要有正確的播種方式,才會獲得更大的收成。這就是供施的心態問題。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態來供施呢?譬如同樣的一粒善業種子,如何播下去才會有更大的收穫呢?應該懷著菩提心來做。這就相當於施加上好的肥料,功德會無限增值並且不漏失。如果是為了一己的利益來做,這個功德是很小的,很快就會乾涸了。同時,如果用勝義菩提心來作攝持,觀想受施的物件、所施的東西、佈施的自己,這三者都沒有自性。猶如在夢幻中行善事一樣,這樣你就不會產生執著。不執著就不會求回報,功德因此而變為無量。
積聚資糧的時候需要注意,如果因為福德資糧的積聚,反而使我愛執得以增長,那就與我們修心的本意背道而馳了。所以一切供施,都要以對治我愛執為目的。譬如供養上師三寶的時候,應當這樣祈請發願:“如果自己生病比較好,那麼請加持我,讓我生病;如果我病癒比較好,那麼請加持我,讓我的病痛得以痊癒;如果死亡對我比較好,那麼也請求加持我,讓我死亡。”把自己完全託付給三寶,滅除我們的希求和怖畏。
(二)懺罪淨障
我們僅僅累積福德資糧還不行,這只是種下快樂的種子,而不能滅除身心的種種煩惱痛苦。那麼痛苦是如何產生的呢?痛苦是往昔所作惡業成熟的果報。惡業是導致我們產生痛苦的內因。它障礙我們獲得一切安樂,獲得一切功德。要想沒有煩惱沒有痛苦,就應當努力消除惡業,進行懺罪淨障的修持。
懺悔業障需要具足四種力量:l,追悔力。對無始以來所造的惡業,就像誤服了毒藥那樣,生起強烈的後悔心。2、防護力。決定以後不造作此類惡業,這種防護的意識一定要具備。3,對治力。以淨罪為目的而修各種善業,比如修習空性,或誦大乘經典,誦諸佛名號,誦明咒,修造佛像等等,以這些善業的力量對治惡業。4、依止力。要進行皈依和發菩提心,這是懺罪的依止力。因為我們造惡業的物件不外乎聖凡二眾,即三寶和眾生,那麼淨業所依止的物件也不離聖凡二眾。對三寶的依止力是皈依,借助諸佛菩薩的力量,一切惡業都能獲得淨化。對眾生的依止力則是發菩提心,許多惡業都是傷害眾生而產生的,同樣也能通過利益眾生而淨化。
佛法裡淨業的方法雖然有多種,但任何一種都離不開四力的攝持。這是總攝了一切懺業精要的教授。如果完全具足這四種力量,就可以懺除我們所有的惡業。即使僅僅具足其中一種力量,對惡業也能獲得一定對治。惡業也是因緣和合的產物,不是不可以改變的,當我們能認識到所犯的過錯,並生起一個懺悔心,下定決心不再犯的時候,這個惡業已經獲得了一定淨化。然後再依止三寶的力量,配合修一些對治法,比如三十五佛禮懺,或百字明等懺罪儀軌,就可以將惡業徹底淨化。按照經續中的說法,具足四力誦滿十萬遍百字明,能懺除過去生的一切惡業。即使每天誦二十一遍,也可以懺除當天的惡業。
(三)供魔
有時候魔障也會給我們製造違緣。魔是專門與修行人作對的,當我們在解脫道上有所精進的時候,魔類眾生就會進行擾亂,製造種種違緣障礙,你傷心難過了,它就感到興災樂禍。雖然可以用種種威猛的密咒來暫時對治,但這並不是根本的方法。我們也不可以用嗔恨心來降伏,因為這樣只能給自己帶來惡業。並且魔也是如母眾生呀!所以除了一些特殊情況之外,傳統上一般都是進行供養,或者拋擲朵瑪進行驅除。譬如用普遍都修持的煙雲供養法,供養這些欠有宿世業債的魔障,就可以消除許多隱患,如果經常修持,所住的地方都是一片祥和。所謂冤家宜解不宜結,你供養它,和它改善“人際”關係,它就不再與你處處作對,自然能消除許多違緣。
對於我們修心的行者來說,為了對治我愛執,供魔時你可以這樣發願:“我是修菩提心的行者,如果沒有您製造違緣,我就不會生起道用功德。因此,您是我增上修行的善知識,所做的一切我都樂於接受,並以此圓滿我的菩薩行。希望您能降下更多的災害,讓眾生的苦難全都由我來代受。”
如果你不敢這樣發願,則可以進行祈禱請求,祈求它們不要製造災害給你。譬如這樣祈求:“我現在修行是為了利益眾生,包括讓您得到暫時和究竟的利益。希望您不要對我進行障礙,不要將這些災難降給我。”你供養它,它就歡喜了,然後祈求它,它就不會再為難你。
(四)供護法
對於護法我們要儘量供奉,祈求護法的護持。在這惡業深重的末法時代,我們要重視護法的力量。要多多祈禱護法,使我們的一切修持得以圓滿,一切違緣得以平息,一切順緣得以降臨。順緣就是我們所期望的都能實現。比如學法沒有時間,剛好單位放假,學法沒有資糧,剛好單位發薪水等等。需要的東西能得到滿足,這不就是順緣嗎?違緣則剛好相反,我們期望的得不到實現。比如想去聞法時卻患病而不能起程,想修忍辱卻找不到對境,這就是違緣。所以違緣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對於追求解脫的修行者來說,只要是有助於淨化心靈的,即使煩惱痛苦也屬於順緣。如果不能起到淨化心靈的作用,反而增長我愛執,即使所願皆成也屬於違緣。
如何消除違緣圓滿順緣呢?多祈禱護法就可以了。護法的職責就是為我們提供修行順緣,消滅修行的內外障礙。總的來說,護法可以分為世間和出世間兩種。出世間護法通常是佛菩薩的化現,屬於三寶的行列,可以作為我們依止的物件。世間護法大多屬於一些世間鬼神,雖然不能作為依止的對象,但他們曾經發願護持佛法,所以在修行的過程中,我們也能 獲得他們的幫助。
不同的教派,不同的傳承,一般都有各自不同的護法。對於修道次第的行者來說,可以依止具誓法王、多聞天王、瑪哈噶拉等五大護法,按照修持的不同階段,選擇相應的護法來依止。修下士道時可以依止具誓法王。具誓法王也就是閻羅王,他是因果法的法主,有助於我們生起出離心。閻羅王和格魯派有著殊勝因緣,他曾經直接化現為宗喀巴大師的侍者,隨侍左右。並且大師本身就是閻羅王的真實化身,《忿怒尊勝王經》等許多經典都有授記,所以大師的教法又稱為“閻羅教法”。閻羅王掌管著三界眾生的生死,我們的命根就握在他的手中,現在奉為護法,提前建立起親密關係,臨終時是不是可以獲得特殊的加持?這就是宗喀巴大師教法的殊勝。修中士道時可以依止多聞天王,他注重于護持行者的戒行,有利於我們修持解脫道。修上士道時可以依止瑪哈噶拉,他是大悲觀音的化現,是諸佛悲心的總集,有助於我們菩提心的修持。
關於護法方面就講這麼多。這裡要強調一點,護法的職責是護持眾生修持善法,修持解脫成佛的正法,故名為護法。但是現在很多人都不明白這一點,認為護法就像世人供奉的鬼神之類,只要供奉了就可以隨便祈求,有的祈求護法加持事業功成名就,有的祈求護法幫助打擊仇敵,如是等等。像這類世間法,乃至於危害眾生的事情,護法能護持嗎?大家要知道,修持護法的法門,並不是用來造作惡業,增長我愛執的。對於修心者來說,遇到違緣的時候,比如患病,通常是這樣來祈禱護法;“我現在患了這種疾病,正好可以用來修菩提心,用來修持自他相換。因此如果生病有利,就請您加持讓病更重一點吧,讓所有眾生的病都成熟到我身上!”但對於修心還不純熟的人,我愛執尚重的人,對此會感到害怕和難以承受,這時可以按照常人的做法,祈請護法免除自己的病苦災障。
明一生所修之法
攝教授心要 應修五種力
如果把修心的要訣作一個總結,那麼有五種力需要修持:牽引力、善種力、對治力、修習力、發願力。
(一)牽引力
牽引力就是發願從現在起直至成佛,都不離菩提心的修持。在修菩提心的五力中,這是最重要的一種力量。比如早上起床時就發願,“我從現在開始,在今生的每一時刻,都要把我愛執轉為他愛執,要以菩提心攝持我的一切行為。”
牽引力相當於我們通常所說的動機。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都是要有一個動機,有了動機才會產生事實。所以我們的身語意三業,哪一種業最重要呢?從世俗認識的角度來說,是外在的語言和行為。我們認為身體的實際言行最重要,你一旦犯錯,就有法律會進行制裁。但從佛法的角度來說,你的思想動機更為重要,因為它起著主導的作用,是一切言行的“主謀”。我們一切行為都是先有動機,動機一旦產生,就會牽引著你為之奮鬥,最後必然會產生一個事實。所以這個牽引力最為重要,我們未來的事業如何,將要產生一個什麼行為,完全是由現在的動機所決定的。
我們既然知道這個動機會成熟,會導致事實的產生,那為何不利用它來成就一個善業呢!我們一般的動機,都是圍繞著衣、食、名等現世利樂,要是把它淨化了,就不至於造種種惡業。那麼,我們每天應發什麼願呢?應發菩提心願!有了這個希求菩提心的心願,就能牽引我們進行菩提心的實際修持。
我們可以早上起來就發願:“從現在起今後的每一天,我都要發菩提心,發願承受眾生的一切煩惱痛苦,把所有的快樂施給眾生。要愛他勝己,每天同我愛執作鬥爭,堅決不隨我愛執轉。”如果你覺得一生中做不到,可以縮短為一個月。一個月不行,你再縮短為一天,乃至於一個小時。“在這一個小時之內,我片刻不離菩提心的攝持。”這樣先設定一個目標,一步一步地進行,按次第逐步拓展心量。
(二)善種力
善種力就是為了菩提心能在心中生起,並不斷增長,就要盡力培植一切善行,盡力累積一切善業資糧。這是白善法種子力。就像為種子提供養分一樣,這種善業的力量能促進菩提心的生長。
累積善業資糧的時候,要以前面的出離心為攝持。即人身難得,生死無常,業果不爽,輪回苦多等內容。如果對這方面有所體悟,生起出離心的覺受,我們還會不會繼續造惡業?肯定不會了!也不會為了貪圖眼前的暫時利益,而使所作善業流于現世的目的。你必然會考慮到自己應當跳出輪回,考慮到和自己同樣處境的苦難眾生——生髮的必然是菩提心願。
所以對於菩提心來講,出離心是必須的加行,我們一定要重視出離心的修持。只有當出離心修到一定證量,你才會認識到菩提心的重要。認識到沒有菩提心,所修的出離心不會圓滿,不能達到最究竟的出離。反之,修菩提心時要有出離心作為基礎,沒有合格的出離心,就不會生起清淨而堅固的菩提心。
(三)對治力
對治力就是集中一切力量對治我愛執,消除種種自利的思想。但這不像角鬥那樣有一個明確的攻擊物件,我愛執是很難發覺的,唯有時刻觀照內心,一旦我愛執有所表露,才能立即覺察並給予對治。為了生起對治的決心,我們要時刻警覺自己,警覺自己心裡有一個貪心大王,這個貪心大王是誰呀?就是我愛執,我們修的一切功德都被它所貪污,而留下一切災難和不祥,一切煩惱和苦痛。諸佛因為把我愛執轉為他愛執,早就已經成就無上菩提。而我們因為有我愛執,至今還是凡夫一個。你想一想,涅槃的樂境是那樣安詳自在,而我們現在卻痛苦多多,是推導致了這樣的結果?是我愛執!這麼一想,你就不得不對我愛執進行對治,就會時刻警覺著我愛執的出現,時刻準備和我愛執進行殊死搏鬥。
(四)修習力
修習力就是要長期修持菩提心,達到非常熟練的程度。經過長期不間斷地修持,就會成為一種慣性,每次修持的時候,就很容易進入那種狀態。過去那些修行有成的大德,據說他們騎馬的時候,在翻身上馬的瞬間,就能將道次第作一遍“憶念修”。這是經過長期修持而形成習慣所致。我們對治我愛執也是如此,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感到困難,需要時刻觀照內心,才能發現我愛執並對治,等到熟練以後就不難了。經過長期修持而形成習慣,成為一種本能的反映,那麼不用很努力,我愛執也會自然而然獲得對治。
(五)發願力
發願力就是修持任何善行之後,都要進行回向和發願,使兩種菩提心得以增長。通常是在晚上臨睡前,將白天所作的善根進行回向,譬如念誦普賢願王等各種願詞,這就是發的菩提心願。
這五種力攝集了大乘一切修持的要旨。要想完整修持任何一個法門,都離不開這五種力的攝持。我們要想獲得即身成佛。這五種力是必須要具備的。
大乘往生法 五力重威儀
按照這個修心的甚深教法,在臨終時應當如何修持呢?我們應當修持上述五力。這是大乘往生法的心要教授。這五種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平時善加培養,到臨終往生的時候,它就能發揮出強大的力量,對我們的未來世產生重大影響。所以接下來就講,往生時這五種力應如何修持。
對於許多修行人來說,往生淨土是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標。但按照藏傳佛教的傳統理念,並不主張年輕時就修往生法。因為我們這個人身來之不易,還有更高的目標可以追求,可以向解脫或成佛的方向努力,怎麼能輕言放棄,僅僅追求自己往生淨土呢?往生法只是在死亡即將來臨,修行尚未取得任何成就的時候,為了保障來世不墮落,而將心識遷往佛國淨土,為來世安排一個好的修行環境。這時才以往生淨土作為修持的主要目標。
在正式修持往生法之前,一般都要先觀察死相,即死期已近的徵兆。死相可以從身體的覺受、夢境、呼吸等方面進行觀察,譬如經常夢見已故的親人、吹氣感熱、呵氣冰冷、掩耳時聽不到氣血流動的聲音等等。如果出現了死亡的徵兆,說明壽命將盡,這時就要趕緊修往生法,為遷識到淨土作準備。如果死相尚不明確,可以通過一些修持來延長壽命。譬如依靠三寶的力量,修一些延壽的本尊法,或進行供養、佈施、放生等善行,積累相應的善業資糧,消除惡業,就有可能延長一定壽命,遮止非時死等短壽因素。
如果經過這些修持也沒有獲得改善,則應當修往生法,爭取受生到佛國淨土等好的環境。總的來說,諸佛菩薩的淨土有多種。每位本尊一般都有各自的淨土。就是同一本尊,也因為眾生的不同緣分,而有報身、化身等多種淨土。往生淨土的法門也很多,有依靠三寶的力量念佛往生,有依靠小乘的出離心往生,有依靠大乘對空性的證悟而往生等等。對密乘來說,有修持遷識法往生,修持上師瑜伽往生,也有修持本尊法往生等等。還有通過藥物等外力往生,深道和速道往生等多種往生法。
我們在沒有獲得證悟之前,通常都是往生諸佛的化身淨土。在往生淨土的諸多法門中,相對於其它往生法來說,大乘往生法是最為殊勝的。它攝集了一切往生法的精要,以修持五力為資糧而往生,蘊含的種種教授極為深奧。如果沒有這五力的攝持,我們縱使修持其它往生法,也難以達到所期望的目的。
譬如依靠三寶的力量而往生,這在漢地極為普遍,即通過念佛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念佛雖說可以往生淨土,但前提是必須具足信願,念至一心不亂。我們平時誦經念咒時都妄念紛飛,臨終時還能保持正念分明地念佛嗎?許多人不到臨終就因為業力現前,陷入昏沉,失去正念,又怎麼能想到憶念阿彌陀佛呢?這對於多數人來說並不容易!
還有許多人都感興趣的頗瓦法。即通過風脈明點的運行,使心識融入上師本尊的智慧心,遷識到本尊的清淨剩土。這是大家常用的頗瓦法。修這種頗瓦法並不困難,一般來說只要有虔誠的心,很容易修出遷識前兆。人們通常對這種遷識法很重視,並將出現遷識前兆看作了不得的事情。那麼僅僅依靠頗瓦是不是就一定能往生淨土呢?也是不一定的。雖然能減輕四大分離的痛苦,往生善道,卻不一定能往生到淨土。大家修過頗瓦法的,應當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就是在你的神識想往生淨土的時候,如果惡業沒有被淨化,就會像石頭一樣拽著你往下墜,惡業是往下墜的一種負面力量。就像鳥兒想往天上飛,可是在它腳上拴了一塊石頭,它能飛高嗎?肯定不能。我們遷識往生也是如此,如果神識受到惡業牽引,又沒有強大信願作動力,怎麼能上升到極樂世界呢?顯然是不可能的,大多數都只能轉生善道而已。
要想僅僅依靠頗瓦法往生淨土,這是相當艱難的事。我們如果惡業深重,那麼姑且不論頗瓦後能否往生,就是臨終時還能不能正常修法,這還是一個問題。頗瓦法一般只能在臨終時使用,在臨終的刹那,通過修頗瓦法把神識導向淨土。平時如果不注重積福淨罪,我們怎麼能保證將來有一個善終?即便壽盡而亡,臨終時又能否保持一個清醒的神智來修法,正常發揮頗瓦法的效用呢?這都是往生淨土會遇到的障礙。
那麼,我們能不能在活著的時候,神智清醒的時候就修法遷識往生呢?這更是不可能的。特別是對於已經灌過頂的,這個肉身已為五方佛所守護,因為需要依靠這個身體來成佛,它已經是屬於本尊的,屬於眾生的,我們沒有擅自處置的權力。如果因緣未到或壽命未盡,就擅自用頗瓦法往生,相當於殺本尊的過患。並且這是屬於自殺行為,在戒律中是不允許的。不但往生不了淨土,反而會因此惡業而下墮地獄,這是必然的結果。所以,對於想投機取巧者,必須要正確認識這個問題。
如果利用大乘往生法這個特殊教授,即使不經過頗瓦這樣的苦修,我們最低限度也能往生善道。它總攝了一切往生法的心要。如果離開了大乘五力的攝持,你僅僅修頗瓦法,是不可能成功往生淨土的。
大乘往生法的修持重點也是五種力量,五力的名稱和前面相同,但在具體的運用方面稍微不一樣。對於這些基礎的東西,大家應該學習和掌握。
(一)善種力
按照大乘往生法的五力教授,首先應修白善法種子力。在臨終之前要廣積福德,修持供施等各種善行。特別是要把自己擁有的衣、食、資具等財物佈施掉,斷除貪著,同時也是培植福德資糧。這是一種白色的能量,白色象徵善法,能推動著我們上升到善道,所以叫白善法種子力。
臨終之前必須要放下一切,把財物轉化為福德資糧。通過修持這種善業的力量,來世的狀況就能獲得一定改善。如果是在死後才由家人佈施,自己只能獲得很少的福德,要想改善處境就相當困難了。因此不管平時再怎麼吝嗇,死之前也一定要這麼做。都快咽氣了,難道還緊緊抱住錢箱不放?死後還不是讓別人都給拿走了,黃泉路上是帶不走分文錢財的。但是通過供施等善業,把錢財轉化成福德,就能成為我們死後的資糧。
供施的對象通常稱為福田,福田不一樣,感召的功德大小也不一樣。譬如我們在貧瘠的土地和肥沃的土地上,分別播下同樣的種子,最後的收穫是不會一樣的。供施也同樣如此。一般來說,供養上師三寶所獲的功德是最大的,其次是需要幫助的貧苦眾生,以及恩德深重的父母等等。比如同樣是佈施一元錢,佈施給乞丐要比佈施給有錢人的功德大,佈施給僧人要比佈施給普通人的功德大,佈施給持戒僧人要比佈施給普通僧人的功德大。如果對方是已經見道的聖者,比如羅漢、菩薩等等,則供施後獲得的功德更大。但菩薩通常化現為各種形態利益眾生,化現一些平常相,凡夫是沒有智慧來辨別的。那麼,我們如何才能供養到這些聖者呢?傳統上一般是普遍供僧。一個寺院那麼多僧人,如果其中有證悟的聖者,通過普遍供僧,肯定也能供養到他們。
(二)對治力
臨終之前必須對治你的惡業。惡業是導致下墜的負面力量,必須剷除,我們才能自由地往生。因此平時就要善加懺罪淨障,尤其在臨終時更為重要,否則即使本來能往生的,也會因為業障而往生不了。
那麼如何對治惡業呢?對於已經進入密乘受過灌頂的,臨終前可以請求上師重新灌頂,消除違犯三乘律儀的過失。一般來說,如果能在死之前獲得灌頂,得到救度的機緣是比較大的,因為這時一般不會再犯戒,你已經沒有時間來犯。對於沒有獲得灌頂的,可以依照四力教授,修持三十五佛禮懺,菩薩墮懺,或者百字明等等,都可以用來懺除惡業。
此外,我們對世間的貪戀也要對治。如果有貪執世間的念頭,是不可能順利往生淨土的。過去曾經有一個僧人,他在生前把錢藏到牆縫裡,由於放心不下,結果受生為蠍子守護在錢袋上。其他的僧人晚上睡覺時,總聽到牆裡有數錢的聲音,扒開牆縫一看,發現是一隻蠍子趴在一堆錢上。再用智慧一觀察,得知這是過去一個僧人由於貪心而轉生的。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就知道,這種貪心的後果是多麼的可怕!
大家一定要明白這一點,死之前,一定要斷除對世間的貪戀。死亡到來的時候,我們什麼東西都帶不走,就連自己這個身軀也要捨棄,還有什麼值得貪戀的呢?所以要放下一切,了無掛礙,才有助於我們順利往生。這方面有個有趣的故事,曾經有個愛吃油酥的老僧人,他臨終時由於貪著油酥,久久不能咽氣,死得非常困難。貢唐大師就善巧地對他說:“你發願往生兜率淨土吧,那裡的油酥可好吃了,比我們寺院裡的味道還好!”於是老僧人一心嚮往淨土,放下了對世間油酥的貪著,在大師的加持下終於順利往生。
我個人認為如果平時就準備好遺囑,隨時有和死神見面的思想準備,就不至於對世間太貪著,死亡來臨時,不至於放不下生前的一切。因為生命是無常的,沒有人可以肯定自己一定能活到老,什麼時候走並不知道,若能提前把要交代的事都處理完畢,死的時候就不會有牽掛,不會對往生產生障礙。我對自己的遺囑是早有準備了,就是在臨死之前,把所有錢財佈施掉,而不給弟子們積蓄任何財物,只給他們留下四個字:慈悲喜舍——這是作為大乘行者應具的風範。所以,我個人從來就沒有積蓄過什麼財產,即使有時弟子供養了,也隨後用於造像、印經、放生,或供養上師三寶等等。無常隨時都會來臨,積蓄財富有什麼用呢?還不如用來做功德,轉化為福德資糧,這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內在財富。
(三)牽引力
死之前要修持牽引力。牽引力就是發願在中陰階段,也不離菩提心的攝持,不忘修持“自他相換”的教授。就像我們晚上睡覺前,如果發願第二天幾時起床,到時候就會準時醒來一樣。我們在臨終之前,如果發下修持菩提心的願望,它就能牽引著我們在中陰階段,也能自然生髮起利他無我的菩提心,進行自他相換的修持。
牽引力需要在平時就不斷訓練,才能在臨終時發揮出力量。譬如我們在每天臨睡前,就可以有意識地發願,發願即使在睡夢中也不離菩提心的修持。通過種種方便來訓練牽引力。甚至你可以這樣發願:“生命是無常的,死神時刻都會來臨,我現在閉上雙眼,不知道明天是否還會醒過來,也許下一刻就踏入了中陰的旅途。那麼希望我在中陰階段,乃至未來的一切生中,都不離菩提心的攝持,仍然在為如母眾生拔苦施樂。”這種牽引力如果足夠強大,就能牽引著我們在夢中也不忘失菩提心,也能自然而然地生髮菩提心。
我們平時經常進行這種訓練,形成一種強大的慣性力量,臨終時就不會驚慌失措。即使死亡來臨了,也能習慣地發下菩提心願,牽引我們在中陰階段不離菩提心。一旦生髮起菩提心,就能保證我們遠離惡趣的苦難。釋迦佛在因地的時候,有一次受生到熱鐵地獄,服役時和地獄的一個眾生共同推車,不能有絲毫停頓,否則就會受到獄卒擊打。釋迦佛見到同伴已經疲憊不堪,對他生起了難忍的悲心,於是請求獄卒:“讓我代替他獨自一人推車吧!”獄卒憤怒地說:“他作業自受,你如何能代替?”然後用鐵錐猛烈擊打釋迦佛。通常來說,地獄眾生是即死即生,直到業報受盡方能出離地獄。但釋迦佛並沒有原處受生,由於這一念自他相換的功德,他得以受生到兜率天,脫離了地獄的痛苦。
(四)發願力
人們通常都是發願往生佛國淨土,只考慮自己離苦得樂。如果按照大乘五力的教授,則剛好相反,臨終時應當這樣發願:“願一切眾生死亡時的痛苦,都由我來代受;顧他們遠離一切痛苦,獲得無上安樂!”這就是發願力的修持。發願將一切有情的痛苦和罪障,都成熟到自己身上,發願能生起利他無我的菩提心。
臨終時的發願是非常重要的。不管生前造了什麼惡業,只要死亡那一刻的心念清淨,就可以牽引我們上升。佛經上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母親帶著女兒,在大海上航行時,船沉沒了,她們彼此都想救拔對方,母親心想:“寧願我捨棄生命,也要把女兒救上來!”女兒也想:“寧願讓我沉下去,也要讓母親獲救!”結果怎麼樣呢?是不是出現了奇跡?沒有!倆人最後都死了。但是,由於她們死之前都有愛他勝己的念頭,依靠這種自他相換的力量,她們的神識得以往生兜率淨土。
死之前的這一念是相當重要的,大家一定要淨化種種不善心,避免產生負面的情緒,而影響到來世的幸福。這需要在平時就注重修心,培養成一種習慣,死亡來臨時也能不忘自他相換。否則的話,即使你生前造了很大善業,本來應該受生到一個較好的地方,卻因為死亡的刹那是嗔怒心,這一念的嗔怒就會牽引你下墜,甚至墮入三惡道。所以說,死亡是對我們一生修行的最好檢驗,真正考驗你修得如何的,就是在死亡時的那一刻。就像上學一樣,我們多年寒窗苦讀的成效如何,就在於考試的那一刻。為了臨死前的這一念,我們需要付出一生的努力。
(五)修習力
我們平時精熟於菩提心的修持,到生命臨終的時候,因為長期修習的慣性力量,就能在菩提心的攝持下往生,決定能往生到殊勝善處。
死亡時應該有一個好的威儀。要像釋迦佛涅槃時那樣,採用獅子臥的姿式。獅子臥就是右側而臥,雙腿微曲,左手置左腿上,右手作枕托腮。這裡涉及到風脈運行的甚深奧義,有利於生命能量的收攝,對遷識往生有很大的幫助。大家平時就要糾正不良臥姿,採用獅子臥的方式,養成一個良好的睡眠習慣。然後借助呼吸修自他相換:吸氣時觀想將眾生的苦都化為黑煙,吸入自己體內代受;呼氣時將三世善根都化作光明,回向給天下的如母眾生。伴隨著這種自他相換的修持,將整個生命融入菩提心中而往生,體現了真正的大乘行者風範。
以上是這個大乘修心法的臨終教授。一般而言,佛法裡有許多關於臨終往生的教授。但在這麼多教法中,沒有一種能比此法更為高深的。造這部論的伽喀巴大師臨終之前,也是按照此法的教授進行修持。他想到最苦難的地獄去度眾生,結果卻顯現出淨土的境界。我們一般人則恰恰相反,整天追求獨自往生淨土,最後卻往往是地獄顯現了。
修心合格的證量
修心達到什麼程度算是合格呢?就是消除我愛執,消除—切自利的思想言行。具體的表現就是自己問心無愧,恒常保持一個歡喜心,即使面對違緣逆境,也不擾亂自己喜悅的心態,在散逸的時候,也能時常保持淨觀等。
諸法歸一要
判斷修心達到證量的標準是什麼呢?我們在一切聞思修中,都要審視我愛執是否已經獲得對治,以此作為衡量修心的標準。我們現在之所以是凡夫,就是因為有我愛執的存在,如果消滅了我愛執,就成佛了!我們一切修持的要點,都是針對我愛執而來。
“諸法歸一要”,就是佛陀所說的一切教法,都可以歸結為對治我愛執這一要點。佛說一切法,都是為了眾生能究竟離苦得樂,而離苦得樂的唯一途徑,就是摧毀我愛執。所以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都可以歸結為這個修心法。這是一切佛法的心要,是我們衡量法與非法的天平。我們的修持能否成為正法,就在於是否能對治煩惱。如果不能對治煩惱,我們即使修出能上天入地的神通,也沒有什麼意義。因為老鷹也能在空中飛行,老鼠也能在地下行走,我們還能比它們更擅長這些嗎?不管我們修了多長時間,都要隨時檢查我愛執是否消融,煩惱是否減少。修法以後煩惱減輕,那就是修心純熟的標誌。
如果經過了幾年的修持,煩惱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更為嚴重,那麼不用抱怨是佛法出了問題,應檢查自己修行的目標是否正確,是否以對治煩惱為一切修持的中心。佛法本身是有益無害的,問題在於我們沒有正確領會要旨,自然無法獲得真正的法益。錯誤的修行就如同面對美味的食物,我們不是用嘴來食用,那麼肯定嘗不到美味,雖然食物本身是甜美的,但問題是我們沒有正確進食。所以大家要切記,佛陀所傳的一切教法,最終都是為了斷除我愛執,如果我愛執在減弱的話,說明你的修特便是正確的了。
二證取其主
二證是指自證和他證。從外相上看起來修持很好,他人望其外表即能證知,這是他證;雖然外相上沒有顯示任何功德,但調伏內心達到了合格證量,這是自證。就像果實有內外四種差別;有的外面熟了,裡面沒有熟;有的裡面熟了,外面沒有熟;有的裡外一起熟;有的裡外都不熟。修行人調伏我愛執也是如此,有的能自證,有的能他證,有的自他二證具足,有的既不能自證也不能他證。
哪一種證量是主要的呢?自證是主要的。雖然外表上看起來好像很有修持,人們不譏賺你,人人都恭敬你,但不能以此為衡量的主要標準。因為外相代表不了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外相是可以偽裝出來的,就像演員,扮演高僧大德可以做到維妙維肖,達到讓人們信以為真的程度。如果我們在外表上像高憎大德,而內在證量卻生不起來,那就沒有什麼意義了。所以修心一定要做到問心無愧,落實到心靈深處來修。修行不是做給別人看的,不要期望他人的稱讚,也不要期望他人的評價。我們可以矇騙他人,卻欺騙不了自己,要時刻檢查自己的心態。
如果自他二證都能具足,那就更為殊勝了。因為外在的威儀不莊嚴,就容易遭到眾生的譏諷和嘲笑。雖然我們自己內心已經調伏,問心無愧,但眾生卻因此而造業,這同樣違背了我們的菩薩戒。所以要儘量做到舉止莊嚴,避免一些會招致非議的言行。
常懷喜悅心
通過修心能給我們帶來喜悅。恒常懷著喜悅心,即使在逆境之中也能心生喜悅,這是我們修心純熟的表現。
我們在快樂的時候都會喜悅,這是肯定的了。但在遭受違緣挫折的時候,你也要懷著一顆喜悅的心,用積極的心態來接受困難,那麼效果就會截然不同,能變一切為可能。所以喜悅心一定要時常生起來,即使遇到違緣也不生嗔怒。
任何違緣都有值得歡喜的地方。世上並沒有絕對的得或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祖師們告誡說:“享受快樂並沒有什麼值得高興的地方,承受苦難才應該感到喜悅。因為享受快樂是在消耗我們的福德,而痛苦則能消除我們的惡業罪障。同樣的一件事物,從不同角度來看,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大家應當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看到事物積極的一面,從而生起喜悅的心態。
散能即修淨
我們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時都修法,那麼在休閒、放逸的時候,乃至於同別人聊天、做無意義之事的時候,也不能忘失了菩提心,仍然要以菩提心來攝持一切。這就好比善於騎馬的人,由於騎術精湛,即使他的心念散亂,也不會從馬背上墜落下來。同樣的道理,我們由於善修菩提心,在遭遇到突然的損害時,雖然沒有善加觀察,也不會生起嗔恚等煩惱,並且還能將此惡緣轉為道用,使心靈獲得進一步的淨化。這就是修心純熟的證量。
修量即遣執
總的來說,修心達到合格證量,是以遣除執著作為衡量標準。正如修心教言裡說;“執著現世非行者,執著輪回非出離,執著自利非菩薩,執著實有非正見。”死無常心純熟的標準,是對現世虛榮喪失興趣;出離心純熟的標準,是對輪回盛事不生羡慕;菩提心純熟的標準,是把我愛執顛倒過來,消除自利的思想和行為;修空性純熟的標準,則是遣除對實有的執著。
我們可以用這個修心教言來作自我檢驗:如果自己還貪著于現世利益,那麼連一個修行人的資格都不具備;執著于輪回利益,嚮往來世的幸福生活,那就談不上具有出離心,連小乘都沒有進入;執著於自身利益,則稱不上是一個大乘行者;執著于諸法實有,那就還沒有具備破除無明的正見。
譬如我們修死無常達到合格證量,應當是遣除對現世的貪著,對現世的榮華富貴不再感興趣,而精進于為後世修積善業資糧。我們終究是會死亡的,死後什麼都起不了作用,唯有兩手空空而去。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們放下對現世名利的一切貪著,為了來世而勤修善法,這才說明死無常修合格了。而不是整天念叨:“我快要死了!什麼都不在乎了,什麼都不管了,反正我是快死的人了!”然後對生活失去熱忱,對一切都冷漠無視……像這樣越修越懶惰,越修越消極,這不是給自己懈怠找藉口嗎?哪裡是死無常修到證量了。
我們修出離心合格的證量是什麼?就是對來世也不抱有任何幻想,放棄對輪回盛事的羡慕,而追求超越輪回的涅槃自在,將一切功德都回向於解脫。而不是說一定要跑到什麼地方,避開塵世,不理俗務,找一個世外桃園隱居,認為這就是生起出離心了。這怎麼是真正的出離呢?如果這就是出離的話,那些遠離塵世的飛禽走獸,應當比我們做得更好,然面它們也逃避不了生死流轉。所以真正的出離心生起來,應當是認清輪回真相之後,放下貪著,對解脫的彼岸產生一種真切嚮往。
我們現在修菩提心也是如此,修到證量應當是遣除我愛執。消除對自利的執著,轉為愛他人勝過愛自己,一心為眾生考慮,這才是菩提心修合格了。如果緊緊抱著自我利益不放,不管什麼事都先考慮自己,即使整天念叨“為利有情願成佛”,整天念叨要即生成佛,這也只是一種妄想執著,或者是相似的菩提心而已,不能算是真正的菩提心修持合格。
我們修空性也是如此,應當是遣除我執,遺除對實有的執著。有的人稍微獲得一些定境,就認為自己證悟了空性,這卻未必!如果你連我執都沒有遣除,那麼所證得的空性必定是自欺欺人。藏地曾經有一個喇嘛,認為自己證悟了空性,人們也都禮拜恭敬他,出入時眾多隨從前呼後擁。有一次去拜見帕繃喀大師,大師問他獲得了什麼成就,他說自己已經證梧了空性。大師一聽很高興,合掌讚歎說:“您取得這麼大的成就,我應該恭喜您,恭喜您斷除了我執。”這個喇嘛聽後一愣:“我執?什麼是我執?”大師頓時感到驚訝,稅:“您竟然連我執都不瞭解,又怎麼知道自己證悟了空性?”他告訴大師:“我在打坐入定的時候,經常處於一種空明的狀態,這不就是空性嗎?”帕繃喀大師說:“您這只是一種定境而已,並非什麼空性。”大師再用智慧一抉擇,說:“您不僅沒有證到空性,還墮入了微細的昏沉,這種定境連奢摩他都談不上。”他頓時清醒,馬上禮拜大師:“我現在決定依止您,請您告訴我應該怎麼修?”大師告訴他:“你現在已經‘病’得很重了,應該從基礎修起。”讓他按次第從皈依法起修。
他不知道修空性達到證量是遣除我執,從而導致了這種過失。如果我們連我愛執的過患都不知道,愛他勝己的觀念都沒有建立起來,卻認為自己修菩提心已經合格了,可以稱為菩薩了,那麼和這個修空性的喇嘛又有什麼區別呢?同樣是自欺欺人。所以我們應當知道,世俗菩提心修到合格證量,是以斷除我愛執作為衡量標準。
修成具五相
(一)大勇識者相。作為修心的大乘行者,要以菩提心來攝持一切。乃至一切不順心的事情,一切命運的坎坷,一切的不公平,我們都用菩提心來接受,則化一切違緣為順緣。應當具備這種大勇識者相,即通常所說的大丈夫相。不管男性、女性都應具備這種大丈夫相,要拿得起,放得下,敢於承擔一切眾生的重荷,把眾生的苦難一肩挑。
(二)大調伏者相。就是堅信和尊重因果,對微細的因果都能深刻明瞭,毫不忽視。大勇識者相雖然能轉變一切違緣為順緣,但這只是心態上的轉變,我們還要明白種什麼因結什麼果,然後該做的堅決去做,不該做的斷然不去做。
(三)大善身者相。什麼是善身呢?就是在行為和語言方面,身體決不作惡業,口決不說惡語,所做的事和所講的話,都要和善業相結合,珍愛他人勝過自己。不要我們一講話,就讓別人煩惱難過。即使你的發心不錯,那又有什麼用呢?給眾生帶來的只有傷害。所以菩薩修六度四攝,其中有一條就是愛語,即說話的語氣要柔和,要說一些激勵人心的話,別人聽了歡喜的話,但不是阿諛奉承。
(四)大難行者相。我們一般所說的難行,重點是指外在的苦行,譬如難吃能吃,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但這裡的難行還不僅僅如此,重點是指調伏內心的煩惱,在煩惱粗重的時候,能夠勇於自我調伏,這才是真正的難行。
(五)大瑜伽行者相。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和菩提心相應,所做的一切不違背菩提心願,念念處處都是為了利益眾生。這是大乘的標誌。
這是修成了菩提心後具備的五種德相。能從我們的言行舉止方面表現出來。
以上是修心成熟的證量。如果能做到如此,可以說我們的修心已經純熟,達到了合格的證量。但並不是說修心已達究竟,以後可以不必再依修心法來修持。不應該因為有了這些證量,就不再繼續修學,相反的更要加緊用功,讓修心的證量繼續增長,才能早日達到圓滿成就。
修心三昧耶
三昧耶即不可違犯的誓言。一旦違犯了,就會對修行產生障礙。修心時不可違犯的方面有十八種,稱為修心三昧耶。如果能按照三昧耶嚴格要求自己,嚴守不犯,修心就容易獲得成就。
常學三總義
三總義是指,修心不違背戒律,不違越世間常理,不偏執黨類。
(一)修心不違背戒律。我們不能認為自己是大乘行者,一切都能以菩提心來攝持,就可以不用遵守戒律的要求。戒律是獲得一切成就的根本,如果不遵守戒律,要想達到解脫的彼岸是不可能的。我們應當具足修心的意樂,從別解脫戒、菩薩戒到金剛乘三昧耶戒,凡是已受的戒都要守護不犯,猶如保護眼睛那樣守護戒律。
(二)不違越世間常理。世間常理認為不可觸犯的,我們也應當遵守。即使在佛法看來不如理的,我們只要內心堅持原則,自己認識到就可以了,不一定要表現出來而擾亂眾生。不要為了顯示自己在修心,而去違反世間的一些常理,違背世間的一些習俗。比如世人崇拜鬼神,儘管這是不究竟的,你也不要認為:“凡夫怕神鬼為祟,但我就不一樣!我作為修心的菩薩,即使有魔害也能對治。”從而顯示出一些狂妄行徑。你這就是顯異惑眾了。像這樣的行為應當斷除。真正斷除我愛執,應當是時刻為眾生考慮,而不是到處自我炫耀。
(三)不偏執黨類。我們應當用平等心來遍修一切,對待一切眾生都要一視同仁。譬如只能忍受人的惱亂而不能忍受鬼神的侵害,或者只恭敬尊長而輕視卑下,或者只慈憫親屬而嗔恚仇敵,類似的種種分別心都應該斷除。要做到冤親平等,無分別地慈悲關愛一切眾生。
心改身如故
修行人要生起自他相換的意樂,一切言行舉止都要保持常態,自己有什麼功德應深藏不露。也就是說外面的虛名要小,修持要精進,自己雖然已經獲得了成就,仍然不被他人所覺察到。不要修行有了一點點成績,就沾沾白喜,到處吹噓,惟恐天下不知,若是如此,肯定是我愛執露頭了。
修行中的保密工作相當重要,你的修行越隱秘,成就也越高。許多大成就者都是如此,一生中默默地修行,保持一個平常的凡夫相。儘管內在的證悟猶如虛空般深廣難測,但外表上你卻看不出來,他顯示的還是一個普通人的形象,甚至連自己的家人、周圍的親友都不知道。直到他們圓寂的那一天,從種種的瑞相中,人們才知道這是一位成就者。
修行是要讓心靈獲得解脫,擺脫愛恨名利的枷鎖,而不在於外在的形式。既然我們是生活在世俗之中,就應當隨順眾生,而不必搞得那麼驚世駭俗,非得顯示與眾不同。這樣才能被世人所接受,給我們的修行創造一個和諧空間,並且能更方便地利樂度化眾生。譬如現在時代進步了,你也沒必要放棄電燈不用,非得像過去那樣點油燈,認為這樣才像一個修行人。那些到國外去傳法的上師們,他們也不一定非得喝酥油茶,不一定非得要住茅棚,要是有咖啡他也照樣喝,別人給他安排酒店他也照樣住!我們要對治的是內心煩惱,而不是外境的事物,所以要學會圓融,我們的形體要隨順世間。
勿說支節缺
支節缺有三個方面,就是身缺、語缺、意缺。身缺者如盲人、跛腳等等,在身體方面有殘疾;語缺者如啞巴或口吃等等,在語言表達方面有障礙;意缺者如癡呆、弱智或精神失常等等,在精神方面有問題。對於他人的這些殘缺,我們不應當故意宣揚,揭人短處,讓他們感到難堪,而是更加悲憫同情和施予關懷。眾生都是往昔的父母,父母淪落到如此地步,我們施以關懷尚且不及,又怎麼能譏嫌他們呢?
勿思他人事
對於一切眾生,特別是修道的法友,依止的師長,如果發現他有什麼過失,要了知這是自己內心不清淨的顯現,而不是他人真的有這些過失。作為修行人,應當努力遮止這種尋伺心,要像阿底峽尊者那樣,對他人的過失熟視無睹,對自己的過失則明察秋毫。
我們要有一種絕對徹底的聖賢觀念,視一切眾生為佛菩薩的化現。這樣就不會產生誹謗的過失,不至於產生不淨的念頭。事實上也是如此,諸佛菩薩都是以無常、不淨、疾病來警覺我們,激勵我們厭離輪回,激勵我們生起菩提心。就像菩薩只要眾生需要,他就可以化現為各種形態,乃至於無生命的橋樑、藥物等等。因此,我們怎麼敢肯定對方就不是佛菩薩的化身呢?如果是的話,那就麻煩了。經中說:若有人誹謗一個菩薩,其罪業等同於殺盡三千世界的眾生,將百劫得不到解脫。
我們應當視一切眾生都是佛,這樣就能時時處處與佛同在,時時刻刻都生活在佛的慈悲光明之中。修到這樣一種境界,你的自私,你的我執,已經被佛的慈悲光明給融化了。而我們平時沒掌握這個竅訣,覺得佛離自己很遙遠。其實佛是無時無處不在的,只是因為業障的遮擋,使我們看不到而已。就如同覺得今天沒有太陽一樣,其實太陽只是被烏雲給擋住了。同樣的道理,佛的法身是無處不在,不生不減的,以各種形態而應緣顯其自性。從這個角度來說,並不在於對方是不是真佛,只要我們把他視為佛,通過這個媒介就能獲得佛的加持。
先治重煩惱
在對治煩惱的時候,應當先觀察什麼煩惱最重,然後集中全力,運用對應的法門來對治和調伏。比如貪心重的時候,修不淨觀對治;嗔心重的時候,修慈悲觀對治;愚癡重的時候,修十二因緣等法對治。
俗話說“擒賊先擒王”。我們修心也同樣如此。要針對目前最主要的煩惱,集中一切力量先對治它。打敗了這個最大的煩惱,你就能體驗到降伏煩惱的快樂,以及消除煩惱後的清涼。同時也有了經驗和自信,再來對治其餘的煩惱就容易多了。
不求於果報
這裡的果報是指世間的名聞利養等等。如果我們修心的動機,是為了獲得世間的—些名聞利養,或後世的人天福報,乃至於求取個人的獨自解脫,這都是和菩提心背道而馳的,我們應當避免這些自利心。
我們修行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修,其成佛也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成佛,並不是為自己。即使是修淨土發願往生西方,也是為饒益—切眾生而願往生。聞佛說法後,仍然生於他方救護一切眾生。如果沒有這種大願力,最高也不過證得辟支佛。所以我們不要忘失為利益一切有情而希求成佛的終極目標。也就是以菩提心為唯一的希求。
雖然我們修菩提心,發願為一切眾生而修法,但首先利益到的還是自己。我們會比別人跑得快,自己先成佛了。所以,儘管不為自身求取任何果報,果報卻會不求自至。相反,越是在意自身的利益,就越是得不到回報。
莫啖雜毒食
我們吃可口的食物是為了身體健康,如果在食物中混雜了毒藥,其味雖美,吃下去卻是會致命的。同理,我們修法的目的在於解脫成佛,自利利他。像這樣發心清淨而修,就是不摻雜毒食的美食。如果我們修法的動機不純,為了獲取世間名利或打擊仇敵,這就如同在美食中摻入毒藥一樣,扼殺了我們解脫成佛的可能性。所以遮止一切不正確的發心最為根本。
不求於深記
不要牢記他人過去對自己的傷害。他人的傷害只是一時的,如果含恨不舍,那就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自我傷害。嗔恨心傷害到的不是別人,恰恰是自己,它會讓我們的心遠離安樂。
勿作世諍罵
修行人不要象世俗人那樣互相諍罵。不要因為他人的惡意攻擊,或者無意的傷害,就進行還擊而加以惡言謾駡。即使仇怨遭到了不幸,也不可以說這是報應,或說一些令對方傷心難過的風涼話。
在這方面,佛陀為我們示現了很好的榜樣。曾經有一個人,用各種藉口不斷誣衊佛陀,但是佛陀一直保持沉默。直到有一天,佛陀告訴他說:“如果有人送你一份禮物,但你拒絕接受,這份禮物最後屬於誰呢?”他回答:“還是屬於送禮的那個人。”於是佛陀笑著說:“是嗎?那麼假如我不接受你的謾駡,你這份禮物屬於誰呢?”那人摸摸鼻子,無言以對!
只要我們的心靈健康,別人再怎麼辱駡都影響不了。如果我們太在乎別人的說法,而加以回擊,就會失去心靈的自主權,和一般的凡夫沒有什麼區別。
不俟于狹路
世俗人常講“有仇不報非君子”,把深仇宿怨隱忍在心裡,一旦狹路相逢,就認為報復的時機到了,於是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以消自己心頭之恨。我們作為修行人以利他為宗旨,愛他人勝過愛自己,斷然不可以這樣做。不應懷恨他人的傷害而伺機報復。
不可傷其要
這是說不可以傷及有情的要害。比如不要揭發他人的隱私,或者有意暴露他人的過失,或者嘲笑他人的缺陷等等。就是對於世俗來講,這些都是極為卑劣的行為,何況我們作為修行人,更是不應該這樣做。
即使對於非人之類的眾生,我們也不能隨意傷害。比如大鵬金翅鳥是龍族的天敵,因此在有水的地方,不要輕易誦持大鵬金翅鳥咒,那樣的話龍會感到難受。此外還有一些威猛的密咒,能傷害到那些大力鬼神,我們作為修心的行者,視一切眾生為父母,如果不是出於特殊情況,這些一般都不應該做。我們修持一些威猛的密咒,修一些憤怒的本尊,主要是降伏內心的魔障,降伏我們的貪嗔癡等煩惱,降伏我們的自私、我執等等。而不是用來降伏他人的。大家要知道,魔障是起源於我們的內心,如果內心清淨,也不可能感召到外在的魔障。所以大家不要弄顛倒了。譬如著名的修心法《利器之輪》,就是其力量猶如一把把利劍,而這無數利劍形成的劍輪並不是向著外界,不是針對他人。這劍輪是對著自心來的,就像刻刀一樣,能剔除我們內心的種種過患,最終把我們的凡夫心雕刻成佛心。
犛載勿牛馱
犛牛與黃牛的力量不一樣,犛牛的力量大,而黃牛的力量弱,如果把犛牛負載的東西讓黃牛來馱,它能載得動嗎?肯定不行。同樣的道理,如果自己能做而別人做不了的事,就不要推託給別人。
另一種意義是說,自己的過失應該坦然承受,不要把責任轉嫁到別人身上。即使你能想辦法暫時嫁禍於人,逃避一時的責罰,因此而造下的惡業卻給不了別人,終究還是會自作自受。所以大丈夫要敢做敢當,勇於承擔自己的一切過錯。
功利勿爭先
對於功名利祿方面的東西,譬如公物以及功勞、榮譽等等,不能有爭奪或侵佔的念頭,不能千方百計地想弄到手,這種貪心應該及早斷除。我們作為修心的大乘行者,應當以利樂眾生為己任。修心是為了造福一切眾生,而不是自己有更好的享受,應當把物欲方面的追求昇華到精神上的追求。
勿作邪法用
雖然我們講菩提心功德的時候,講了它有種種的好處,能治療我們身心的一切疾病,能消除一切魔障,能滿足一切善願等等。但是,這些只是菩提心附帶的功效而已,不要僅僅為了獲得這些好處而修心,不要把它作為專門對治病魔的工具。
菩提心是用來解脫的,是用來對治煩惱,調伏我愛執的。如果僅僅用來換取一些世間名利,用來治病祛魔等等,不但不能對治煩惱,甚至使我愛執更加增長,那和邪法又有什麼分別呢?
雖然在最初修心的時候,可以用種種功德利益作為攝引,促使自己精進修持。但隨著修持的不斷深入,你一定要把不純的動機淨化,要把菩提心用到正道上,明白修心的意義所在。
天莫變成魔
有的人喜歡供奉一些世間神靈,有時也能獲得一些好處。但這些世間神靈並沒有斷除煩惱,它們也有貪嗔之心,要是供奉得不好,就會製造一些災害給供者。這就是“天變成魔”,結果適得其反。
修心的教授是用來對治煩惱的,用來對治我愛執的。正如下藥要對症,修心要針對我愛執來修,不要像“天變為魔”那樣,把修心法變成增長我愛執的助緣,結果越修煩惱越多,越修我愛執愈重。
樂支不求苦
我們在追求快樂的時候,不應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譬如說:“如果施主往生,我就可以獲得供養;如果親友去世,我就可以獲得他的財產;如果同事走了,我就可以獨佔全部好處;如果仇敵死光,我就可以高枕無憂!”像這些為了追求自己安樂,而不顧他人受苦的惡念,我們都要及時斷除,不應該有這樣的企盼。
修心的學處
修心學處一共有二十二條,依此修學,可以令修心不退失並輾轉增上,最終達到合格的證量。
一貫眾瑜伽
我們要一貫以菩提心作為瑜伽行,在在處處都以菩提心來攝持,把菩提心融入到生活中的一切時處。如《華嚴經·淨行品》所講:在吃飯的時候,觀想佈施一切有情,使他們都能得以飽滿;在睡眠的時候,觀想一切有情皆得無上安樂,清淨涅槃;醒來的時候,願一切有情從無明迷夢中覺醒;乃至開門的時候,也願一切有情都能進入解脫之門……如此而修,就把我們的心和眾生的心時刻聯繫在一起。
一伏諸邪倒
我們依此教授修自他相換,對治我愛執,則一切邪見顛倒損害都會被摧毀。譬如在修心的時候,患有疾病,魔障侵害,他人嗔恨,或增加自己煩惱違緣等等,這時應當怎麼辦呢?應該這樣來思維:“這世間有很多眾生,他們也像我一樣有這種種痛苦,實在是非常可憐。這種苦連我都承受不了,他們又如何能承受呢?願他們的苦報都流入我身,由我一個人來承受。願我的一切善行功德都回向給他們,令他們都能具足修心的順緣。”如此而修,消除了我愛執,你就能生起強悍的心力,無所畏懼地坦然面對一切違緣。
初後修二事
二事即發心和回向。修法之初要發菩提心,修法是為了有能力利益一切眾生。這樣你修法的功德會倍增,因為心量不一樣了,所獲得的功德也就迥然不同。修法結束後要回向,把功德回向給眾生及無上菩提,則功德不會漏失。猶如一滴水只有在大海裡才不會乾涸,我們所修的這一點點功德,只有回向給眾生才不會被耗盡。因為眾生無量,功德也就無量,你永遠也享受不完。
我們依牽引力教授,每天早上起床時都應發願;“我在今天的每時每刻,全部身口意都不離願行二菩提心,以菩提心攝持我的一切行為,把我愛執轉化為他愛執。”如此發願後,白天以正知正念進行攝持。晚上睡覺前進行反省,反省白天的一切所作所為。如果發現了有違背菩提心的行為,就要立即痛加懺悔,決定今後不再造罪,並祈求上師三寶的慈悲加持,使它清淨。如果確實沒有違犯,應該生起歡喜心,發願以後每天都能這樣修持。
二境皆安忍
二境即盛衰或苦樂二境。有的人生活太享樂就退失正法,有的人則遭受到痛苦就退失正法。我們作為修心的大乘行者,不管處於什麼環境,不管是苦是樂,都不應該忘失修心的教授,不應該捨棄菩提心的修持,要用菩提心來攝受一切。
譬如當我們處於順境的時候,眷屬和資財都比較圓滿,這時應當思維:“這一切有為法,就如同夢幻泡影、鏡花水月般不真實。它是無常的,終究有一天會失去的,因此我就是擁有再多的資財受用,也沒有什麼值得驕慢的地方。”所以要趁現在還暫時擁有,發起慈悲之心多作奉獻,用來積攢福德資糧。
那麼在事業衰敗的時候呢?我們應當思維:“我現在遭受的這一切苦難,就像夢中失去愛子一樣,從真實來講並無得失可言。一切名聞利養都如同水中月,即使撈到了又如何?最終還不是要兩手空空而去!”因此在失意的時候,我們也要能安心忍受,不怨天尤人,並且以這種衰敗相作為促進修行的動力,發起對輪回盛事的厭離心,更加精進于修持解脫道。否則,飽食暖衣的時候還勉強知道修法,一旦遭遇逆境,就變成了沒有修行的凡夫,我們不應當出現類似情況。
捨命護二戒
二戒是指佛法總的三乘戒律,以及修心的特殊戒律。如果沒有這兩種戒律,我們不論是今世還是後世,都不會有任何安樂可言。因此要視戒律如生命般的重要。甚至在戒律與生命之間,寧願捨棄生命也要守護戒律。譬如就最基礎的五戒來說,這是我們獲得人身的前提,只有守持好了五戒,才有可能獲得現在這樣一個人身,捨棄戒律就意味著捨棄人身。反之,為了戒律而捨棄生命,雖然今生的生命結束了,但憑藉持戒的功德,會使我們獲得更好的生命形態。因此,為了守護這兩種戒律,縱然捨棄生命也在所不惜。
勤學三難事
三難事是指最初認識煩惱難、中間對治煩惱難、最終斷除煩惱難。煩惱初生的時候我們難以發覺,即使發覺了也難以制止,暫時制止了也難以徹底斷除。所以,我們要時刻觀照內心,煩惱生起時才能隨時覺察到,然後集中一切善法來對治。為了使煩惱不再生起,應當反反復複地精進修學。
那麼如何認識煩惱呢?不僅要能認識貪嗔癡等粗分煩惱,還要能認識各種微細煩惱,這就需要我們學習戒律。三乘戒律修學不了,最起碼也要學習五戒十善。戒律是針對煩惱而來的。只有懂得了戒律,我們才會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才能知道煩惱的具體表現,煩惱生起來才能觀照得明明白白。
認識煩惱後如何對治呢?要通過持戒來約束自己,不要讓煩惱放縱自然。但是有時明知道是惡事,可我們沒有辦法做到自控。往往心中產生善念的同時,總有惡念伴隨出現,這是困擾很多人的問題,沒有足夠的心力來對治煩惱。所以要多多祈求上師和諸佛菩薩的加持,同時配合積福懺罪,勤修世俗、勝義菩提心等對治法。平時經常這樣修習,遇到煩惱才能對治自如。因為惡唯有通過善來對治,通過祈請上師三寶加持,培植福德,將自心與上師的智慧心相融合,自然而然地就不會再有惡念產生。
取三主要因
我們能夠有機緣來學佛修行,需要具足三個主要因素:值遇善知識的攝受,有修行的能力,具足修行的順緣。只有這三個因素都具備了,我們才有條件來修行,才有解脫乃至成佛的可能。
第一,值遇善知識的攝受。我們一旦有緣遇到善知識,就不可以錯過。修解脫道者一切都可以放棄,唯有善知識不能放棄,要像溺水者抓住救命稻草緊緊不放那樣,視善知識如生命般的重要,把握一切機緣如理依止。因為只有值遇善知識得遇善法,我們才能知道如何修持解脫道,才有出離生死輪回的可能。
知道值遇善知識需要什麼條件嗎?是眾生的福德因緣成熟,以及善知識的悲願關照,在這二緣和合之下,才有值遇善知識攝受的可能。這是非常稀有難得的因緣聚會,一旦值遇了,我們就不可以錯過機會。所以普賢願王裡講,要把修持善根的所有福德,回向給自己的師長,祈願師長能長久住世,利樂一切有情。這是大乘菩薩的發願。
我們要經常祈請自己的師長住世,這樣可以創造師徒常聚的緣起。因為對於那些證悟的聖者來說,他已經獲得了生死自在,住世完全是根據眾生的因緣。眾生需要他住多長時間,他就住多長時間,如果眾生不需要了,他就會示現入涅,重新換一個角色來利益其他有緣眾生。
第二,有修行的能力。這裡主要是指修行法器的培養。如果懈怠放逸,身心粗重,煩惱熾盛,對善知識不生敬信,聞到正法不生淨信,這樣即使值遇善知識,也不能起到什麼作用。我們應該在這方面多下功夫,該斷的惡習一定要斷除,該守的戒律一定要遵守,把自己培養成為堪受正法的法器。
特別是對於想學密法者,更要注意這一點。對於根器不具足者,是不能傳授甚深無上密法的,否則對師徒雙方都沒有好處。這在密乘根本戒中有明確要求。一定要把自己鑄造成清淨法器,根器一定要成熟。根器成熟到什麼程度算合格呢?譬如能否生起視師如佛的清淨信心,能否生起利他無我的菩提心,是否對因果規律堅信不疑,能不能嚴格遵守戒律等等。這些主要條件都具備了,才是修學金剛乘密法的根器。
藏傳佛教在傳統上,弟子依止上師一般都是許多年。跟隨上師一起學修多年,經過磨煉和考驗直到根器成熟,才會把即身成佛的甚深密法傳給你。所以,真正的密法並不是想求就能求到的,大家不應該著急,也不應該如此企盼,而應當先把自己鑄造成合格的法器。
許多人喜歡在這位上師前求個傳承,在那位上師前求個灌頂,求到後就趕緊離開,而不願意長期依止一位上師。即使上師會慈悲傳給你,所傳的也大多只是基礎法,起個結緣加持的作用而已。至於甚深的密義並不會輕易傳講,任何一位具格上師,都不會觸犯這個戒律。對於一位具格上師來說,你隨便供養一點東西,他對你也不瞭解,就把無上密的甚深教法傳給你,這怎麼可能呢?這樣不注重守護密乘戒律的上師,所教之法我們怎麼敢學呢?即使你有很多的供養,但法並不是用錢財就能換來的,錢財對有的人來說可能是萬能的,但在一位真正的具德上師眼裡,卻是視之如糞土無異,不要用自己世俗的眼光,把什麼都看成帶有銅臭氣。如果自己的根器不成熟,你有再多的供養也無濟於事,作為具德上師來說,根本就不會為豐厚的供養而動心。
我們的根器不成熟,信念不堅定,不要說無上密本尊法,就是一些護法也不能隨便修持。現在人們大多對一些護法、財神法感興趣,認為能帶來世間法的圓滿,能用來對付仇敵,能讓自己發財等等。若出現違緣或所求不如願,就往往怪罪於護法不靈。這學法的動機本身就不清淨,你怎麼能有感應呢?即使能暫時產生一點點作用,這種惡業的果報還是會降臨到自己身上。修到最後你只會對法失去信心,甚至謗法,這樣罪過就更大了。其實不是法之過,而在於自身根器不成熟,忽略了修學密法的基礎。
就從作為佛法根本的戒律方面來說,現在有多少人真正相信因果,並且嚴格遵守戒律的要求呢?作為修行人要想獲得成就,不步入歧途,最根本的就是守持戒律。經常聽說有人學法出了問題,諸如著魔,精神失常等等,這並不是什麼奇怪事。你學法不守戒,胡作非為,怎麼能獲得護法的護持?失去了護法的護持,然後又福德消退,惡業現前,冤債非人之類乘虛而入,怎麼能不著魔呢?沒有一顆慈悲利他的菩提心,在貪心嗔心的驅使下來修法,剛好和一些低級的生命臭味相投,“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它們不找你找誰?所以,大家不要好高騖遠,一定要注重基礎的修持,把自己培養成為合格的法器。
第三,具足修行的順緣。衣食住處等順緣如果不具足,也是難以修行的。連起碼的生存問題都解決不了,你又怎麼可能有心思來學法,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呢?
如果具足了這三種修法的主要因緣,應當精進修持,並祈願一切眾生都能具足這三種因緣。如果缺乏這三種主要因緣,你也不用沮喪而放棄正法,而要努力去創造這些因緣。應當這樣思維:“在這個世間,不知道有多少眾生如我一樣,缺乏這些因緣,以致於得不到真實佛法,實在是值得悲憫。願他們缺乏這些因緣的一切過失,全部都成熟在我身上。願他們具足這三種因緣,並能至心修學佛法。”
修三不退失
第一,於善知識不退信心。大乘道的一切功德,都是從敬信善知識而來。不敬信善知識,則無異於自己關閉了智慧之門。所以我們不應對善知識退失信心。但有時候內心會產生魔障,即使知道對方是善知識,我們也會退失信心或產生懷疑。這時一定要明白,這是自己內心的魔障在干擾,應當重新振作起來,通過聞思修而增強信皈。
第二,於戒不退防護心。戒為無上菩提本,對於三乘佛法的微細學處,我們都應守持不退,時時刻刻嚴加防護。猶如保護生命一樣來護持它,像護持眼睛一樣來珍愛它。
第三,於菩提心不退歡喜心。對於菩提心教授,任何時候我們都要歡喜接受,修心應勇猛不退,不能認為難修而放棄。因為這是大乘佛法的心要,是顯密諸法的命脈。如果退失了菩提心,則一切功德付之東流。你即使再修其它任何法門,乃至無上密大法也是無濟於事。
具三不舍離
有三種事業我們不應該舍離。哪三種呢?就是我們的身語意三業,不可須臾離開善法。我們所說的“修行”,就是指修正身語意三業,譬如粗暴的言行、不淨的思想等等。我們要淨化三業,唯有用善法來對治。身體方面的善業,比如具足威儀,勤行禮拜等等;語言方面的善業,如愛語佈施,念經誦咒,贊佛功德等等;思想方面的善業,比如依法如理思維,時刻不離菩提心等等。
於境無偏黨
對於修菩提心的對境,親疏恩怨等諸有情,都要平等對待,不能有親疏愛憎的分別心。
遍深研眾善
遍,指普遍十方;深,謂于心靈深處。就是在我們心靈深處,一定要接受這個菩提心的教授。對一切有情都要歡喜憶念,從無厭倦,而不是僅僅口說而已。
常修諸法要
對於一些修心的特殊物件,譬如難修忍辱的怨敵,因為宿世業力而不喜歡的對方,以及師長、父母和室友等等,這五類難以修心的特殊物件,可以分門別類,單獨分開來進行有針對性的專修。
不待眾緣備
修心不要等到眾緣具足後才起修,不要依賴於衣食無缺、身體強健等順緣具足。你不要想:“我現在沒有資糧,等我錢賺夠了再修;我現在沒有時間,等我退休後再修;我現在身體不好,等我病好了再修”等等。不要等具足這些條件,如果抱有這些想法,我們永遠也不會有修法的可能。不管遇到順緣還是逆緣,我們都要能夠隨緣而修。即使順緣不具足,也應當用菩提心來攝持,將此不具足轉為道用。
譬如生病的時候,不要等病治好了再來修法。應當思維:我現在有了疾病,正好讓我感知到輪回的痛苦,從而生起一個出離心。這個痛苦是怎麼來的?是過去惡業成熟了的果報,它使我認識到惡業的可怕,從而生起向善之心。我現在這點苦都難以忍受,如母眾生的那麼多苦又如何能忍受?從而生起對眾生的悲心等等。這種種的啟迪都是疾病所帶來的禮物,對不對?所以要善於轉違緣為道用,即使不具足眾緣也要精進于修心。
今當修主要
從無始以來,我們雖然得到過無數人身,但都全無成就,白白地虛擲了。這是肯定的,否則現在就不會還是凡夫一個。如今我們既然有緣值遇正法,就不能再蹉跎光陰,修一些法的枝末,那樣的話還是在浪費時間,應當選擇主要的來修。什麼才是主要的呢?應該這樣來抉擇:
第一,在現前一切事務中,以修正法為主。我們現在既然獲得了具足良緣的人身,又聽聞到了難聞的正法,就應當以修持正法為主。相對于世間法來說,修持正法對現世和後世都能起到利益,能成辦自他二利。因此,要把主要精力用來修持正法。
第二,在正法的聞思修中,以實修為主。聞法之後若不進行實修,那就如同患重病者找到了能治病的良藥,卻僅僅視為一種收藏而不服用,最後卻病死一樣的愚癡。佛法是治療內心煩惱的良藥,不要僅僅把它作為學問來研究,一旦聽聞了就要付諸于實修,否則是得不到任何法益的。
第三,在各種修持法中,以修菩提心為主。菩提心是大乘的心要,離開了它,我們任修一切法都無濟於事,不會有什麼實質的價值。
第四,在法的修持方面,以上師教授為主。僅僅靠自己看書研究是不行的,必須要有上師的教授。有上師教導比自己看書更有效,因為上師明白你的根器,並且有自己修證的體驗,所傳的法一定是最契合你的。就像治病要對症下藥一樣,對於具信弟子來說,上師瞭解你的病情,開出的藥方肯定最能對治你的煩惱。
第五,在修法的一切威儀中,以坐修為主。有的人喜歡躺著修法,如果不管什麼法都躺著修的話,這是懶漢式的修持。並且躺著修容易陷入昏沉。除了一些特殊的修法之外,最好的禪修方式應以坐修為主。如果能用毗盧七法的坐式,並配合佛風來淨化動機,那就更為殊勝了,對於轉變心念和提高禪定力,增強觀想力等方面,都有著獨特的作用。
第六,在遠離對境的修持中,以修對治法為主。儘管避世修行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煩惱,但那只是被暫時壓伏住了,一旦條件具足,煩惱還是會生起。為了能徹底斷除煩惱,只有通過入世修持,直接把煩惱挑撥出來修對治法。
總之,為了能最大程度地發揮人身價值,我們應當視後世比今生重要,視正法比世間法重要,視菩提心法比其它諸法重要。應當把這些作為修持的重點。
勿作顛倒知
有六種顛倒的觀念和行為,我們應當斷除。
(一)隨喜顛倒。隨喜就是隨順他人的喜悅,為他人的喜悅而感到喜悅。所以別人修善法我們高興,別人解脫我們高興。即使不能親自去做同樣的事,只要隨喜別人,這一念產生的功德就不亞於他,這多好啊!然而我們卻常常顛倒,當他人遭受苦難的時候,我們往往興災樂禍。這就是隨喜顛倒。
(二)教心顛倒。我們自己追求能利益自他的清淨善法,通往真正快樂的解脫之道。但對於需要依賴我們而生存的人,譬如自己的子女、弟子等等,卻不教導他們修持善法,而是讓他們追求現世的名聞利養,學習一些世間法方面的東西,做一些對來世極為有害的事。這就是教心顛倒。
(三)忍辱顛倒。為了貪圖世俗的名聞利養,再怎麼奔波也感覺不累,對於這些為降伏怨敞、守護眷屬、獲取財物而帶來的艱難困苦,甘心情願忍受,一生中為之拚搏奮鬥而樂此不疲。對於能帶來究竟安樂的善行則視若畏途,稍有困阻就畏難不前,哪怕是聽法時偶爾受到日曬雨淋,蚊蟲叮咬,像這樣的小苦也無法忍耐。這是忍辱顛倒。
(四)悲心顛倒。我們常常看到那些修行者,他們為了究竟利樂眾生,勇擔解脫重任,放棄一切名聞利養而修苦行。對於這樣的高潔聖行我們不去頂禮讚歎,卻認為他們甚為可憐。而對於那些惡深苦重的眾生,例如依仗權勢造種種惡行,給他人帶來痛苦,也給自己造下無邊惡業的人,我們不但不去悲憫同情,反而讚歎對方有大勢力。這就是悲心顛倒。
(五)欲心顛倒。我們知道修行是多麼快樂的事,求解脫是多麼光榮的事,可我們就是不想修清淨正法,而是迷戀世間名聞利養,去搞一些世間法,去做一些世間經營之類的事。這是欲心顛倒。
(六)味著顛倒。不從聞思修的途徑領受佛法甘露法味,卻對世俗的街談巷議、商務、軍事等言論極感興趣,貪著世間名利。這是味著顛倒。
不可以輕急
修心是一個長期轉化的過程,不能急於求成,而產生一曝十寒的過患。譬如我們有時聽上師說法,會暫時生起類似出離心的衝動,連著幾天拚命用功,但是不久就感到厭倦了。像這樣有時勇猛精進,有時又無所事事,短期內不見成效就輕言放棄,是不會有什麼學修成果的。這樣的情況應當避免。經中說導師釋迦牟尼佛尚需三大阿僧祇劫才證得佛位,我們又怎麼能執著於短短幾年就修出什麼果位呢?所以要有一種長遠的目光,有一生又一生不斷努力的心理準備,從而放鬆情緒,修心不急不躁。就像鍛煉身體需要不間斷的長期努力,過於激烈或鬆弛都不會有效果。我們對心靈的修煉也是如此,應鬆緊適度,如細水長流。這樣持之以恆地修持,結果是水到渠成的事。
徹底善修習
對於修心的教授,我們不應當只是口頭說謊而已,必須落實到心靈深處,徹底修學。要把修心的教授和自己的相續緊密結合,而不是當一個空談的理論家。許多東西我們並不是不知道,也懂得不少教理,但為什麼沒有在內心產生一個覺受呢?這就是沒有進行實修實證的結果。大家作為修行人,一定要學以致用,把所學的東西用來對治內心的過患。
觀察令解脫
對於修心法應以尋、伺作觀察修,善為觀察自心,從而斷疑解惑。譬如觀察什麼是我愛執的顯現?什麼是我愛執所生的煩惱?如何轉我愛執為他愛執等等?觀察到哪一種煩惱最重,即修相應的對治法來對治,盡力斷除。如是直趨菩提,而獲得究竟的解脫。
勿做喜新念
我們修法時不要經常“喜新厭舊”,隨時都能捨棄修持。比如今天修這個法挺歡喜,可幾天後就降溫了,再修一個法,修幾天後又放下了。這是眾生最容易犯的毛病。就像猴子掰玉米,掰到一個扔一個。所以專一修持很重要。在一個階段內,投入全部心力和一個法相應,是最為快捷和省力的。
勿作矜誇念
我們修持“自他相換”的菩提心,把一切安樂奉獻給他人,對如母眾生進行饒益,但不能有任何矜誇的念頭。不能認為自己對別人有所恩惠,認為自己比別人有德行等等。這種種的我慢都應該斷除。為了利益如母有情而作修持,這是我們修行的本分,沒有什麼可驕慢的,不要因此而居功自傲。
氣量勿狹隘
修心的人要氣度恢宏,胸懷寬廣,能容納一切,不要喜怒無常。
勿貪著報取
我們做善事不要貪著有什麼果報,不要期望對方的感恩和道謝,不要希求別人的掌聲和讚歎。默默無聞的善行才是真正的善行。
由自勝解力 摧苦及惡名
求治我執教 今死亦無憾
這是伽喀巴大師依此教授修心的感想。今生能聽聞到這個修心教授,對治我愛執,從而摧毀一切苦及惡名,用伽喀巴大師的話來說,是“死亦無憾!”哪怕當下就面臨死亡,我們這個人生也不會留下遺憾!
這就是修心法對於臨終者的殊勝作用。伽喀巴經過長期的實修菩提心,希望到最苦難的地獄去救度眾生,但是到了臨終的時候,淨土卻偏偏呈現在眼前。他說:“我整天發願要去地獄,為什麼出現的卻是淨土?”於是感到非常失望,就向諸佛菩薩祈禱,讓他能夠實現利樂地獄眾生的願望。
這是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說明修菩提心合格者,不往生淨土都不可能。對不對?對於內心清淨的人來說,淨土的境界自然呈現。如果內心不清淨,淨土也不可能顯現。正如佛住世的時候,曾有人問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別的佛國都是清淨無垢,而世尊您的國土——娑婆世界卻到處都是污穢?”佛陀足踏大地示現神通,大地頓時變得清淨無垢,然後回答說:“你們之所以到處見到穢土,那是內心不淨所致。在我看來,這就是一個清淨圓滿的世界。”
我們整天厭離這個娑婆世界,想逃離到一個好的地方,想往生淨土。但是如果我們自身就心不清淨,淨土也不可能顯現。雖說在臨死的刹那,依靠對三寶一心不亂的強大信願力,也能獲得往生淨土的契機。但這是相當難以實現的。因為生前沒有經過善業的長期熏習,造了那麼多的惡業,到臨死時又怎麼能產生真切的信願力呢?就如同白天做了惡事,晚上怎麼還能期望有個好夢呢?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我們一定要學會菩提心的教授,注重菩提心的修持,淨化心靈,這才是淨土法門的精髓,也是大乘一切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