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4/13 16:00:41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4/13 15:55:16   編輯部 報導

《入行論講記》第三冊 第三品受持菩提心 第三十四節課 

受持菩提心的前行、正行這兩個重要問題已經講完了,從今天開始,宣講受持菩提心的後行。

己三(後行)分二:一、連接文;二、真實後行。

庚一、連接文(連接上下文,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智者如是持,清淨覺心已,

複為增長故,如是贊發心。

大家應該清楚,發菩提的前提就是積累資糧、淨除罪障、佈施身體、捨棄一切所貪執的財物、發願回向自己變成利益眾生的事物等,有了這些前行之後,我們于諸佛菩薩、上師面前接受了極為殊勝難得的菩薩戒。可以說,凡是以前聽課沒有斷過傳承的人,相續中都獲得了菩提心。原因一方面是我們的儀軌如理如法,觀想在諸佛菩薩面前接受了菩薩戒,另一方面,如果我們相續中沒有出現持戒的違緣,那麼菩提心的戒體是存在的,大家應該生起歡喜心。

這一頌主要宣講為什麼要生歡喜心,我們應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對待它:

具有慧眼的智者,通過以上的前行和正行,已經獲得了極為難得的菩提心,既然前行圓滿、正行圓滿,如果後行沒有圓滿的話,這樣做事情不是特別的完美,所以結尾也要善始善終,令所發的菩提心得以穩固,且善根加以增長。

為了使菩提心在自相續中永遠不退失,功德與日俱增、蒸蒸日上,我們要讚歎自他所做的一切善法。要知道,做任何善事一定要有隨喜,要有高度的讚歎,否則這種心不一定能延續下去。諸佛菩薩始終讚歎菩提心的功德,原因也在這裏。

當然,我們這次受持菩提心,應該是一種智者的行為。愚者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別人說什麼,自己就跟著去,但是我們這次受持菩薩戒,大家是通過智慧詳詳細細地觀察,接受了善知識的引導後,才選擇了諸佛菩薩獲得成就的這一殊勝妙道。此舉並非別人強迫,而是明白了菩提心的無上功德和利益之後,自願地在諸佛菩薩面前接受了如是的菩提心。若沒有這樣的菩提心,行持任何善法功德也不大,對眾生也沒有真實的利益。儘管世間中有許許多多的善根,如人天福報的善根、具四無量心的梵天善根、聲聞緣覺具自私自利心態的善根,但這些並不是特別殊勝,在整個世界中,功德最大、對眾生最有利的,唯一就是菩提心。通過方方面面了知了菩提心的這些功德後,有智慧的人才心甘情願地受持大乘菩薩戒。

實際上,如果相續中有了菩提心,這種人是非常偉大的。以前阿底峽尊者在藏地經常宣講菩提心、皈依、業因果三種法要,有位老鄉成天聽尊者講“菩提心、菩提心”,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有一次他到博朵瓦格西面前,詢問道:“阿底峽尊者天天都說菩提心,到底它是什麼呀?是人的名字,還是什麼東西?”博朵瓦格西語重心長地回答說:“所謂的菩提心,就是捨棄自私自利,為天邊無際的一切眾生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的一種發心。它是我們要發起的一種心。”那個老人家聽後非常感動,讚歎不已,連聲說道:“受持菩提心的人真是很偉大!菩提心非常了不起!”這段公案後來也被收錄在噶當派的語法書裏面。所以受持菩提心的人應該是智者,沒有智慧的人絕不可能接受菩提心,沒有福報的人也不可能遇到如此殊勝的大乘法門。

在座的各位既然已經發了菩提心,從今以後為了圓滿它的善根,就應該善加保護,使它得以穩固強大,永遠在自相續中延續下去,這對每個學習大乘佛法的人來講是非常重要的。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我們應該修自他讚歎——讓自己生歡喜心、讓眾生也生歡喜心,通過這兩方面生起歡喜心,讚歎菩提心的無上功德。

庚二(真實後行)分二:一、令自歡喜;二、令他歡喜。

辛一(令自歡喜)分二:一、因成辦自利而生歡喜;二、因成辦他利而生歡喜。

壬一、因成辦自利而生歡喜:

此科判分三個方面進行闡述,第一是“思維人身難得具有重大意義的道理而生歡喜心”,頌詞是這樣說的:

今生吾獲福,善得此人身,

複生佛家族,今成如來子。

今生今世,我已經獲得了如此的菩提心,確實是具有大福報之人,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我得到了暇滿人身,如今又投生在如來的家族中,真正成為了佛的意子。

大家應該非常慶倖今生能值遇大乘佛法,不然的話,恐怕許多人現在仍在自私自利的心態中流轉,甚至不信佛教,整天在社會中忙忙碌碌,不知道方向在何處。當然,這種福報並不是無因無緣的,它是自己在千百萬劫中供奉如來、修持正法的果報,再加上佛陀不可思議的加持和威力,種種因緣聚合起來,即生中才遇到了這樣的善知識及大乘佛法,並且轉生於佛法興盛的中土,這是非常難得的一種緣分。

從無始以來,我們在輪回中流轉的次數無法計算,在這麼長的時間裏,自相續中也沒有生起過如此勝妙的菩提心。而今我們生起了真實無偽的菩提心,這種人身是所有人身中最為難得的。大家都知道,世間上有各種各樣的人身,有些人依靠它來造惡業,有些人依靠它做一些無聊、無記的事情,我們現在獲得了具有十種圓滿、遠離八種無暇的暇滿人身,又有機會發起這樣的菩提心,這樣的話,大家都已經轉生在如來的家族中了。當然,這裏的“如來家族”並不是指釋迦族。

從世俗的角度而言,只要心對大乘佛法生起信解,《經莊嚴論》中說,我們相續中的解脫種子就有機會萌芽成熟。所以,對大乘佛法生起信心,發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來利益眾生,這就是世俗菩提心的開端。當然,勝義菩提心要從一地菩薩開始獲得,這種如來的家族,我們暫時還沒有轉生。但現在生起了世俗菩提心,前文中說過,此時自己的名字和意義全部都轉變了,已經成為了如來的意子。就像轉輪王的太子一樣,雖然現在還不具足真正治理國家的能力,但自己已經身為太子,終有一天是會登上王位的。所以我們理應生起歡喜心,因為獲得了這麼好的人身,又發起了這麼殊勝的菩提心,這在世間中是非常難得的!

前段時間有個道友說:“我覺得自己相當有福報。你看漫漫人生道路中有這麼多邪知識、這麼多非法的行業,我現在沒有加入這些而入了大乘佛教,這真是人生中最大的幸事!”很多人都有這種想法。確實如此,儘管我們現在仍有貪心、嗔心和一些世俗的煩惱,但不管怎麼樣,已經被如來的加持所勾召,就像水裏的魚上了鉤一樣,遲早都會被拉到岸上的。同樣,我們現在遇到了如此殊勝的大乘佛法,相續中已經有了菩提心,如果自己非常精進,即生成就也不是不可能的,這在顯宗和密宗中都是有的。

《毗奈耶經》中記載,阿難尊者依靠竅訣,在一天中就獲得了聖者果位。密宗的一些大成就者傳記中說,拉瓦巴依靠上師的殊勝竅訣,只用了一晚上的時間,就獲得了大手印的圓滿果位。藏地有位瑜伽士叫夏熾確,他依靠阿底峽尊者菩提心修法中捨棄自私自利、行持慈悲菩提心的這一教言,了悟到一切我與我所沒有任何意義,遂將自己的財產全部拋棄,一心一意地修持了五年,最後獲得了聖者果位,成為整個佛教史上公認的大成就者。所以,如果快的話,短暫的一生中也可以成就,再怎麼慢,只要我們相續中沒有出現“捨棄願菩提心”的這種違品,一定會在很快時間中成就的,只不過是遲早而已。就像我們以前在“甘孜師範學校”讀書時,只要考取了那所學校,不違犯大的學校紀律,即使成績再差,畢業後也都可以當老師,肯定有工資拿,每個人都有這種安全感。

當然,讚歎菩提心的功德,並不是用一種虛無縹緲的語言來誇大其辭,而應當有理有據,以前我們也講過,無數大成就者都通過這樣的妙道而獲得了無上圓滿的果位,所以大家理當生起歡喜心。這種歡喜心是很重要的,有些人根本不知廬山真面目,總認為每天在這裏聽受佛法、發菩提心是理所當然的事,並不是特別的可貴難得,這種想法是不應理的。要知道,現在轉生於如來的家族中,這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福德因緣,以前在荒無邊際的輪回曠野中,我們無依無靠、非常可憐,如今有了大乘上師的攝受,有了諸佛菩薩的保護,自己成為如來家族中的一員,每個人都應當生歡喜心。假如什麼感覺都沒有,歡喜心也沒有,痛苦心也沒有,那就像無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裏說的一樣,我們的心臟變成一塊石頭或是鐵球了。有些人吃喝玩樂或是遭遇一些其他的痛苦,感覺就特別強烈,包括做一些非理的事情,他們高興得特別快,痛苦得也特別快,但對於出離心方面,好像從來不厭煩世間的痛苦,不願意行持諸佛菩薩的善舉、繼承他們不可思議的事業,這一點可能也跟個人的心態有關,自己還是應該加以改造。以上講了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說,我們獲得了這樣的菩提心後,應當以不放逸的行為來使它穩固,不要讓它不合理地消失了。頌詞是這樣講的:

爾後我當為,宜乎佛族業,

慎莫染汙此,無垢尊貴種。

我一定要盡心盡力地行持如來家族的事業,初中後都保持清淨無垢,絕不能以惡行來玷污這純潔尊貴的種性。

此頌詞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我們以後做任何一件事情,必須要符合佛陀所規定的教規教義,以佛教的戒律守護自己的三門;第二、我們既然已經發了菩提心,加入了大乘佛教的行列,那麼從今以後,我們的身份跟其他人完全不相同了,一定要符合佛陀的事業而千萬不能以非法行來玷污如來純潔無垢的種性。

我們沒有加入大乘佛教之前,身心可能沒什麼約束,隨隨便便、隨心所欲,怎麼做都可以,但現在跟以前不同了,就像有位縣委書記說的:“我跟其他人的行為是不相同的,以前自己有時候還可以放逸,但現在如果不約束的話,很多人的眼睛都在看我。”他們世間人都有這種正知正念,我們大乘修行人就更不用說了。以前自己沒有皈依、進入大乘的時候,身心幾乎都是隨世間而放逸行事,如今我們在諸佛菩薩、金剛上師面前已經承諾:從現在開始,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觀音菩薩等諸佛菩薩怎樣捨棄自己、饒益眾生,我也發願必須要做到。既然發了這種願,具有智慧的人是不會發空願的,一定要對自己的承諾負責!

我們應該時時想到自己是在諸佛菩薩面前發過願的,從今以後行為跟以前完全不同了,就像星級賓館裏的服務員,他在經理面前承諾:“從此以後我成為你們賓館的成員,不管別人怎麼欺負我,為了工作的效益,我還是認認真真地對待,不會違反你們所規定的制度。”如果這樣承諾的話,他以後在行事過程中也是規規矩矩的,經常用正念來提醒自己。同樣的道理,我們作為一個大乘修行人,已經在諸佛菩薩面前發願“我要受菩提心”,就必須嚴格要求自己,所作所為務必要與佛子身份相適合,切不可放逸行事,染汙尊貴的如來種性。

當然,受持菩提心歸納起來有兩種,一是儘量捨棄自私自利的心態,全心全意地幫助眾生,這就是所謂的如來事業。從佛教歷代高僧大德的傳記中也可以看出,鳩摩羅什、唐玄奘、智者大師、永明禪師、鑒真和尚等從來沒有著重強調自己,都是依靠捨棄自我、利益眾生的偉大事業,最終獲得了至高無上的成就。我們現在雖然能力有限、發心有限,無始以來一直串習自私自利的心,現在一下子要改變,恐怕有一定的困難,但我們還是要荷負如來事業,這是每個大乘修行人不能放棄的。此為第一個:我們必須要負擔如來事業。

第二個就是千萬不能以自己的惡行來玷污如來的純潔種性。佛教是純潔無垢的宗教,這是世界上有智慧的人都承認的,然而在佛教徒當中,有些人的行為確實不如法,不僅我們出家人看得出來,甚至有些在家人也看得出來。就藏傳佛教而言,在這麼漫長歷史中,教義上誰也找不出任何錯誤,尤其是藏傳佛教寺院具有的辯論、聞思修行、實修閉關等許多特點,在某些範圍內,恐怕連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也比不上,這一點並不是我們誇誇其談,有機會你們去參訪參訪,看看那裏的修行人是如何常年如一日地辯論聞思就會了然。可是,在如今的末法時代,有極個別的人,不管是在漢地還是國外,經常打著佛教的旗號作一些不如法的行為,以佛教徒的身份來染汙我們的佛教。

前段時間,聽說有位藏傳佛教的活佛到廣東一帶化緣,在此過程中他遇到一位沒有智慧的居士,(我總覺得,行為不如法的出家人和沒有智慧的居士兩個相接觸的時候,經常對佛教產生不利的影響。有智慧的居士首先會觀察這個出家人到底怎麼樣,供養等方面會掌握分寸的。)這位活佛先宣傳了他的寺院及自己的轉世情況等,講了很多之後,那位居士對他生起了信心,供養了一輛車。事後居士來到藏地,發現原來所聽到的並不真實,很多地方都有漏洞,出入比較大,於是他不太高興,去成都跟那位活佛要那輛車,兩人開始出現了矛盾。活佛說:“你既然供養了我,現在就不能反悔,否則的話,你在佛教方面有過失,從世俗的角度來講,也如何如何不合理……”那位居士說:“我並不是無緣無故供養的,當初認為你是真正了不起的高僧,但現在我後悔了,不供養了。”此事一直糾纏不清,後來聽說通過政府部門的調解,這部車還是還給了居士,那位修行人在失望的心態中回到了藏地雪域。

我覺得這並不代表整個藏傳佛教,但個別人的行為不注意的話,確實是有這種現象,不僅僅是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中也有很多佛教徒有時候行為不如法,從各方面給佛教帶來了不良影響,這也是我們經常耳聞目睹的事情。

所以,不管你是出家人還是居士,所作所為都應該為佛教著想,尤其是現在有些居士,口口聲聲說自己是皈依佛門的佛教徒、如何如何了不起,但從他的有些行為來看,根本看不出是佛教徒,既沒有慈悲善良,行為也不如理如法,有時候甚至連世間中沒有皈依、沒學過大乘佛法的人都不如。你們前天已經在諸佛菩薩面前發了菩提心,我希望從現在開始,不管自己怎麼樣,也不要以佛教的名義來欺騙眾生、害眾生。試想,以前所有的祖師、諸佛菩薩,他們在因地時為了救護一個眾生,也願意捨棄自己的生命,可是現在的有些佛教徒,不但不能利益眾生,反而以種種行為來欺騙眾生、殺害眾生、毆打眾生,跟高僧大德們的行為完全背道而馳,這樣的話,能不能獲得成就呢?絕對是不能的。不僅自己不能成就,而且還有損於整個佛教,有損于眾生的善根增長。所以說,有些人如果實在沒辦法約束自己,那按照麥彭仁波切所講的那樣,出家的行為若沒有辦法守持,佛陀也開許你舍戒還俗,這沒有什麼不可以的。但若你穿著這身衣服,經常在外面招搖撞騙,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這是不允許的!

我遇到一個在家人,習氣比較深,邪見也比較重,他說在某地看見一個胖胖的出家人,據說是位比較有名的高僧,他旁邊有兩位漢族覺姆,一邊一個在扶他,走路都要靠這左右兩個“拐杖”。這種行為不管從戒律上也好,從別人的看法上也好,真的不太如法。畢竟我們內心中的煩惱完全清淨,這在佛陀時代也有一定的困難,所以佛教徒在任何人面前的舉止應當莊重,不要故意去玷污佛教,否則會有非常大的過失。另外,不管你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凡是學習佛法的,希望大家在非佛教徒面前也應該表現出一種莊嚴的威儀,這一點我覺得非常重要!

我有時候說一些別人的過失,但這並不是與某人有矛盾而發出來的,只不過我們作為佛教徒,如果沒注意的話,的確對自他的身心都不利。其實如果真正行持佛法,尤其是出家人,應該是最光榮、最偉大的。前段時間我們幾個同學聚會的時候,班裏只有兩個出家人,當時我們兩個離開學校時,很多同學都非常關心,覺得“你們出家以後沒有工資、沒有地位,多麼可憐啊!”為我們流下了多少眼淚啊!可是現在畢業二十年了,二十年後大家集聚在一起時,回顧每個在家人的經歷,他們都飽嘗了無數的坎坷和曲折,或是事業上的,或是感情上的,或是家庭上的……說起來時幾乎都會流出眼淚。而我們兩位出家人,現在吃的也有,穿的也有,再加上二十多年中也沒有經歷過這麼多痛苦,所以後來包括我們的老師,也都非常讚歎如來的清淨之道。

在座有這麼多的出家人,你們也應該想一想,如果現在沒有出家,身為在家人,你想聽一堂課也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上面有老年人,中間要面對一個特別可怕的人,下面有孩子,周圍有親戚朋友,每天都要應付無數的事情。所以在座的出家人應該說是很幸運的,不僅轉生在這樣的如來家族中,而且能守持如此清淨的別解脫行為,這一點大家千萬不能捨棄。如果你不知道這種功德,以後真的還俗了,或者由於行為不如法,結果變得特別可憐,那時候就算後悔也來不及了。因此,你們一定要珍惜今天的這種福報!

下麵講第三個:用比喻說明菩提心的難得。

猶如目盲人,廢聚獲至寶,

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就像一位雙目失明、非常貧窮的盲人在廢墟或垃圾堆中獲得了價值昂貴的如意寶,這是多麼稀奇的一件事。同樣,沒有取捨智慧、猶如雙目失明般的我,依靠積聚業和煩惱如同廢墟般的身體,生起了像如意寶般的無上菩提心,該是何等的幸運啊!

這個頌詞是將比喻和意義結合起來說明的。從獲得者的角度來看,無始以來自己都是沒有打開取捨智慧雙目的失明者,能獲得如意寶是極為難得的;從對境上看,價值連城的如意寶在大海或國王的寶庫中可能會出現,但在垃圾桶或骯髒不堪的廢墟裏一般不可能有,這是對境方面的難得;從所獲物方面來講,獲得一些嘉獎或得到一些財物,這是有可能的,但是獲得如意寶的話,沒有一點福報的人根本得不到,從所獲物的價值上來講,也是無與倫比的。應該從這三方面來分析比喻的涵義。

我們即生中生起了如此殊勝的菩提心,的確非常難得。在座的各位以前沒有發菩提心時,恐怕人身過得沒有任何實義,成天吃海鮮、吃青蛙、吃毒蛇(眾笑)……我說得可能有一點誇張,但我覺得吃蛇和吃毒蛇沒有什麼差別,不知道你們笑什麼?有時候你們不知道我笑什麼,有時候我也不知道你們笑什麼,嘿嘿!有些人在過去的生活中,所吃的就是這些,所說的全是無稽之談、無關緊要的話語,行為就是今天去旅遊,明天去唱歌跳舞、上酒吧,沒有意義地虛度人生。尤其我看到大城市裏的很多人,所謂的人生過得一點實義都沒有,也許他們聽了以後不高興,認為“我過得多有意義啊,你看我的房子這麼好,家裏如此的富麗堂皇……”,可能會這麼想。但這種暫時的價值,從他們自認的著眼點來看雖然是有一點,但以我們的價值觀來衡量,根本沒有絲毫意義。

獲得菩提心就不是這樣了,真正的菩提心,一般人在夢中也沒有夢到過,它的價值完全等同于真正的如意寶。假如有人讓你今天當總統或者國家主席,這並不值得讚歎,但如果我們相續中得到了利他的菩提心,這個價值遠遠超過了任何地位。當然,世間上並不是這樣的,如果開運動會贏得了世界冠軍,或者獲得了諾貝爾獎,在無數人的讚美聲中,得獎者肯定沾沾自喜,甚至高興得要昏過去了。但是從價值上來講,不管你得了多少美金,任何獎的價值也無法與菩提心相提並論。因為你所獲得的這種獎,在你人生過完後就沒有了,今天得了個諾貝爾獎,全世界的人對你刮目相看,自己十幾年中風光無限,但死後這些也不可能如影跟隨的;縱然你當了總統或國家主席,換任後還是個普通人,死亡來臨時也跟其他人一樣要去面對的。但你若生起了菩提心,且沒有遇到任何違緣,那麼生生世世乃至獲得佛果之前,就成為了具有解脫種子的大乘菩薩,已經踏上了菩提之道,從此以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在座的道友當中,有些人可能認為:“我現在修也修不動,背也背不起,考試也不能參加,每天都迷迷糊糊的,一點意義都沒有,要不要去跳河自殺啊?”實際上,你們不要這樣自卑,相續中如果有了菩提心,即使今生中什麼事情都不做,天天吃得飽飽的,然後睡懶覺,什麼都不發心,什麼都不參加,我覺得也是可以的。這並不是開玩笑,確是發自內心的話!因為菩提心的的確確千載難逢,就像《華嚴經》中所講的,有位貧窮的人獲得了如意寶,從此以後就改變了一生的命運。同樣的道理,我們不管是什麼年齡,三十多歲、四十多歲或者是小孩子,只要遇到了大乘佛法,從此就改變了自己的種性。本來你是為了自己而活著,現在是為了眾生的利益而活著,如果這樣改變了方向,今生獲得人身也具有重大意義了。不管別人承不承認,事實就是如此。當然,你不承認也得有個充分理由,我想這是誰也找不到的。大乘佛法在2500多年中,可以說是無機可乘,任何外道和學者都不能破斥這種崇高的精神,因此大家一定要生起歡喜心,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壬二、因成辦他利而生歡喜:

菩提心不僅能成辦自己的利益,而且也能成辦眾生的利益,對此大家理應生起歡喜心。我覺得今天很開心,前段時間講懺悔時,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罪業深重,好像沒有希望了,有時候特別特別傷心,但今天,我看大家也是非常的歡喜,應該要這樣!

滅死勝甘露,即此菩提心,

除貧無盡藏,即此菩提心,

療疾最勝藥,亦此菩提心。

你們背誦的時候,這一段背得特別好聽,背起來也不是特別費力,幾個頌詞都比較相似。有些背得不是特別好的道友,背到這一段時,馬上就抬起頭來——“即此菩提心……”

滅死勝甘露,即此菩提心”:眾生在生死輪回中的流轉是無邊無際的,而能摧毀眾生死主的勝妙甘露,就是這顆菩提心。所謂的甘露,大乘法要中說是天人的甘露,天人在與阿修羅作戰時,身體受傷後依靠甘露就不會死亡,服用後即刻得以恢復。後來釋迦牟尼佛的妙法也有“甘露”之稱。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時,也曾說過:“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猶如甘露妙法吾已得。”因此所謂的甘露,從出世間角度而言,就是指摧毀死魔,滅除了眾生的生死;從世間角度來講,它是一種無上的妙藥,即使病人已經奄奄一息,依靠它亦可重新康復。

在六道輪回中,能滅盡生死的就是這顆菩提心。我們不管是傳講者還是聽受者、修行者,只要有了菩提心,從此以後就不用再步入漫長的輪回之道,故稱之為甘露。

除貧無盡藏,即此菩提心”:遣除眾生一切貧窮的無盡寶藏,也是這顆菩提心。世間中有些人沒有福報,不具備物質受用,非常貧窮;有些人雖擁有無盡財富,但內心卻十分空虛,始終有一種失落感,快樂不起來。現在世間上的人們也是這樣,儘管外面的物質資具樣樣具足,可始終沒有滿足感,貪婪之心與日俱增,因達不到自己的目標而非常痛苦,不斷處於渴望和欲望當中,精神世界非常貧窮。然而,如果有了菩提心,就能遠離這種貧窮,由於斷除了自私自利,不會對財產或其他事物妄起貪執,內心就經常有滿足感,根本不會痛苦的。或者也可解釋為,菩提心能賜予眾生暫時的人天福報,究竟的三解脫果位。缺乏這種快樂的眾生,依靠菩提心也能如願以償、得到滿足。從這兩方面來講,菩提心在整個世間中,是唯一能滿足一切眾生所願、猶如國王寶藏般的無上之寶,它是極其可貴的,我們相續中若生起了菩提心,就會變成真正的大福報者。

有些人說:“我很想供養三寶、佈施眾生,幫助世間上那麼多的可憐眾生,但由於現在沒有福報,所以特別的傷心!”如果你真想幫助可憐眾生,他們確實是特別好的悲田。佛經中也講了,積累資糧有幾種對境,一是像佛陀那樣的功德田,二是像父母那樣的恩田,三是像可憐病人那樣的悲田,我們若能以強烈的意樂,長期依靠這三種田來造善業,其福報功德是相當大的,《親友書》也有如是的宣說。因此,你想滿足可憐的眾生,這種願望是相當好的,但即使你沒有經濟條件,如果有了菩提心的話,也一定能滿足所有眾生的。有些人經常說“我幫助眾生沒有能力,等發財以後再說吧,現在有心力不足”,但你如果真的有了菩提心,那就會有心力也足了。

療疾最勝藥,亦此菩提心”:能盡除眾生身心疾患的最勝妙藥,還是這顆菩提心。世間上有很多疾病,要想治療眾生身體和心理上罹患的種種病症,也必須要依靠菩提心。大家都知道,八萬四千病的根源就是貪嗔癡,由此導致風膽涎不調,所有的疾病才會出現。如果我們相續中有了菩提心,斷絕了貪嗔癡的根源,所有的疾病自然會銷聲匿跡,所以菩提心是唯一的妙藥。華智仁波切在有些教言中也說:“菩提心是八萬四千法門彙集的醍醐,如同如意寶珠,有此則一切具足,無有此心,則不能證得等覺之位。”華智仁波切一生都讚歎菩提心,原因也在這裏。

尤其是作為修行人,有了菩提心以後,不管你遇到疾病、魔障,還是修行中的違緣,都可以將其轉為道用。米拉日巴尊者曾說:“病魔、違緣、障礙均安住於氣脈明點當中,如果修持菩提心,這些就會成為我修行的莊嚴、德行的莊嚴。”所以在他的修行過程中,任何違緣也不能傷其絲毫。同樣,我們相續中若真的有了菩提心,即使邪魔外道天天加害,自己也願意將身體佈施他們、幫助他們,並作意道:“我沒什麼可害的,你們想害就害吧。”如果遇到一些痛苦時,也用菩提心來轉為道用,那痛苦就會煙消雲散了。由此可見,具有菩提心的修行人,實在是非常快樂。相反,假如沒有菩提心,即使表面上做的善事轟轟烈烈,但實際上功德也不太大,而且有時候也不一定成為積累福德的善道。

在座的每個人應該好好觀察一下自相續,如果你有了菩提心,那確實應該值得歡喜。我相信大家這次都獲得了菩提心,獲得之後,就應該像如意寶一樣時時保護。比如在出現戰爭時,人們會想方設法把如意寶保護起來、藏起來,知道這個不能損壞、不能丟失,如果丟失了這麼昂貴的東西,那簡直太可惜了。同樣,我們現在依靠自己的善緣和福報,已經獲得了菩提心,那麼每個人應該好好守護,臨死前千萬不能捨棄。如果能做到這樣,雖然人生很短暫,但這一生卻活得非常有意義,為自己的生生世世都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

所以我再三地勸請大家、祈禱大家:你們相續中依靠上師的加持,獲得了菩提心如意寶,從今以後永遠也不能捨棄,一定要善加保護,終有一天你們會知道“原來我在因地時發了菩提心,即生才有如此的功德”,你們是會發現的!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