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4/05 12:27:31
學習次第 : 進階
日期:2010/04/05 12:26:32 喇嘛網 編輯部 報導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節課
第十節課
現在正在講第一品中“菩提心的功德”,昨天通過點金劑、如意寶、如意樹、護送者四個比喻宣說了菩提心 的無上功德,今天繼續宣講這部分內容。
在介紹這個問題時,昨天提到了芭蕉樹,有關此樹,我向一些南方人打聽過,也有人說它只生一次果後就滅盡了,所以在這個問題上,你們自己可進行觀察。
要知道,講經說法與造論有很大的差別。造論時,文字上不能有任何差錯,否則,形成文字後很難改動,但歷代大德對講經說法和辯論的要求並沒有那麼嚴格,印度的論師旃紮古昧認為:在講經和辯論時,詞句、比喻上稍有矛盾也是可以的。所以,平時不管哪一位法師、輔導員講法,在邏輯、比喻、用詞上可能會有不太恰當的情況,但上師如意寶說過,我們在講經或辯論時,是通過各種途徑讓大家明白其中道理,在這個過程中,不一定要特別重視語法和比喻,可以對某些特殊的情況,用不同的方式專門宣講一些道理。所以,講經與造論有很大的差別,我平時在講經的時候,也不太注意自己的表達,當然,一些教證理證沒有可靠的依據,我也不可能在課堂上講,但在講解的時候,說話不像寫文章那樣,應該讓大家有種放鬆感,這樣比較好一點。總之,不管是印度還是藏地,高僧大德在講經說法和造論方面,都有這樣的差別。
關於芭蕉樹生果的問題,我覺得兩種說法都可以理解。其實,有關“芭蕉樹是否有芯”,每個人也說法不一,即使生於熱帶,住在芭蕉樹旁邊的人也不太瞭解這些,雖然他們有時候覺得自己特別懂,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所以,別人的話也不一定可靠,自己親眼所見可能才算有點依據,否則,也會有各種差錯的。
下面講一下早上觀修的問題。現在每天都有半個小時的實修,在觀想的時候,個別道友可能觀不起來,昨前天一位佛友給我打電話,她說心裏特別亂,每次觀想的時候,分別念特別多,雜念紛飛,心一直沒辦法安住下來。她哭著說:“看來我修行沒有希望了,每天這麼多的分別妄念,怎麼辦呢?”我叫她不要這麼想,告訴她這是初學者的正常現象。麥彭仁波切的《大幻化網光明藏論》、《釋迦牟尼佛廣傳》的後面都說過:在觀修的時候,我們會經歷五個階段的不同境界。作為修行人,必須要領會這些道理,否則,在修行的過程中就會認為自己好像沒有進步而特別失望,導致最後不願意修行。
修行時,會有什麼樣的狀況呢?不管是修菩提心還是坐禪、念佛,我們剛開始的時候,由於從來沒有修過禪定,妄念肯定非常多,各種各樣的思緒紛紛出現,這是正常現象,不要在意。因為心就像一匹野馬,剛剛逮住它的時候,反抗肯定特別厲害,不會輕易就被馴服。所以,第一階段就是如峭壁落水之動搖覺受,心猶如從峭壁飛瀉而下的瀑布,由於從來沒有調伏過,一旦讓它安住下來,就想這個、想那個,甚至根本不願意想的事,也會在這個時候想起來。佛陀在《妙臂請問經》中將此時的心喻為閃電、風、雲、大海的波濤,一刹那都不會停息,始終在外面散亂。可見,剛開始時心特別亂、雜念特別多,這是正常現象。
第二階段是如山谷流水之獲得覺受。山谷裏的水聲勢浩大、湍急奔騰,但跟峭壁落水相比,流速有明顯的緩慢。到了這個階段,心已能基本上安住下來,但時間不會很長。
第三階段是如平原江河之修行覺受。江河緩慢流動,從遠處看好像沒有動搖,只有到了岸邊,才會發現它仍不舍奔流。同樣,此時的心已經比較穩固,但若詳細觀察,還是有一定的分別念。
第四階段是如大海離波之穩固覺受。從遠處看大海,似乎風平浪靜,沒有什麼波濤,與平原江河比起來更為平靜,但走近時才會發現還有細微的動搖。
第五階段是如山王般穩固之究竟覺受。須彌山王始終不為狂風所動,同樣,此時的心不管專注在哪個地方,都能隨心所欲,不為任何分別念所動搖。
對凡夫人來講,每個階段都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去訓練,有些人幾個月後,心才能稍微安住下來;有些人好幾年以後,才能達到第二步境界。所以,如果沒有觀過自己的心,從來沒有坐過禪,我們在剛開始的時候,會發現妄念原來不太多,現在一觀反而越來越多了,甚至在半個小時當中,該觀的什麼都沒觀,不該觀的什麼都觀完了。這就是我們平時沒有觀過心的緣故,根本不知道它一直都在妄念紛飛。心就如同一個頑童,在沒有關心他的時候,不管他怎樣調皮,對自己也無所謂,可一旦有人把他交給你,叫你好好看管,你的注意力就開始放在他身上,這時,才發現這個小孩竟然如此調皮,特別的壞!
所以,開始的時候,好多人恐怕不知道怎麼下手修菩提心,故這次我並沒有特意規定觀想的內容,而是要求你們根據各自的情況來決定。在這個過程中,不管你們觀什麼,在最初和中間一定要想:我是為了令自相續中生起菩提心。如果心特別亂,根本想不起要觀菩提心,你可以在面前放一張佛菩薩的照片,先看著他,當其相貌基本上能顯在心中時,就閉著眼睛開始觀想,直至眼前的相貌逐漸消失,只有一種模模糊糊的感覺時,再睜開眼睛看一會兒,然後又觀……如此反反復複,經過好幾個月的練習,久而久之,你的心才能夠稍稍專注下來。如果實在觀想不了,也可以在半個小時內,念釋迦牟尼佛心咒:“達雅他,嗡牟尼牟尼瑪哈牟尼耶索哈……”,一邊觀想,一邊這樣念誦,逐漸你的心才會堪能。記住,心裏一定要想:我祈禱釋迦牟尼佛,就是為了自相續中能夠生起菩提心。這個目的務必要明確!
到今天為止,我們共修的時間不到一個月,有些人可能現在就退失信心了,如果這麼短的時間就退心了,那未來的學習還很漫長,你們將怎樣度過?修行需要很長的時間,一兩天觀不起來就放下,這是愚者的做法,絕不是智者的行為。歷代的高僧大德為了求法而苦行,在這個過程中,不知花了多少年、閉關了多少年,唯有這樣,才能在相續中真正生起覺受。假如這種境界輕而易舉就能獲得,修一兩天就可以成就,那很多人都是求之不得的,但實際上,修行並不是這樣。大家在修行的過程中,一定要掌握它的規律,剛開始時,分別念肯定比較多,這不是什麼壞事,是正常現象,你們必須要知道這一點。
我今天給大家提醒一下,希望你們不要失去信心,否則,就沒有前進的動力了。這麼多道友都在不斷地向前進步,每個人都會獲得一些境界和成果,但如果你半途而廢,即生中這麼難得的法都錯失了,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所以大家發了願以後,修行最好不要退,明年或半年以後,我們要總結一下,看看各自的成果如何。當然,如果你這幾天特別忙或者生病了,可以利用後面的時間慢慢補上,假如有人完全不修了,我也不會強迫你,畢竟修行是自由的,但我心裏還是會比較失望,因為我們都在諸佛菩薩面前一起發過願了。
在這次共修的過程中,有些人的效果可能比較好,有些人不太好,有些人一點也不好,但不管怎麼樣,如果能夠堅持,這種情況會慢慢改善的。麥彭仁波切曾經說過,我們的心是有為法,首先它很壞,但通過修行,可以逐漸改變,首先它一點都不能安住,但慢慢肯定是能安住的。所以,這方面大家應該認認真真地去對待。
辛五、以火之喻說明徹底摧毀罪業:
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毀諸重罪。
末劫時有一種特別熾熱的火,能在刹那間摧毀整個器世界,同樣,菩提心猶如末劫火一樣,能在生起的一刹那,摧毀無始以來所造的一切罪業。所以,菩提心的功德的確相當大。
前頌中講了定業可依靠菩提心來壓伏,此處講的是不定業能依菩提心而徹底摧毀。
〖末劫火能將一禪天以下的器世界焚毀無餘。〗按照《俱舍論》中的觀點,這個器世界有成住壞空四個階段,在最後毀滅的時候,會出現一種末劫火,熱度相當於七個太陽加在一起,刹那間能將一禪天以下全部摧毀無餘。〖同樣,依靠菩提心,一刹那間必定能從根本上焚毀五無間罪等一切深重罪業。〗哪怕是一刹那生起菩提心 ,當下也能摧毀我們相續中的罪業。什麼樣的罪業呢?直接轉生於惡趣的罪業,比如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等五無間罪。按照顯宗的觀點,無間罪屬於定業,造了這種罪就必須要感受果報,否則是不合理的,漢傳佛教有些經論中也說,不能改變的有三種,其中一種就是“定業不能改”。但實際上,所謂的“定業不能改”,是指如果沒有好好地懺悔,在沒有對治的情況下,定業確實不能改,一旦遇到了對治,定業也是可以改變的。
定業和不定業之間的差別是什麼呢?有些論典中說,所謂的定業是指自己故意去造的業,而無意中所造的稱為不定業。也就是說,不管是善業惡業,如果自己故意去造,來世一定會成熟果報。比如故意去殺生、犯戒、造五無間罪、毀壞三寶,這些絕對都是定業,如果沒有對治,來世必定會感受果報,但若遇到了菩提心,就不會墮入惡趣。當然,這裏的斷除罪業,並不是像《中觀莊嚴論》中所講的那樣,當佛智產生的時候,所有的煩惱障和所知障全部斷除,此處只是說,依靠菩提心的力量,能將趨入惡趣的業全部斷盡,相續中有了菩提心的人是根本不會墮入惡趣的。
這一點,上師如意寶在世時也經常強調。有一次學院舉行大辯論,上師如意寶講了一些要點,其中一點就是:相續中如果具有菩提心,就根本不會墮入惡趣。當時所有的喇嘛以各種銳利的理證對此駁斥,後來法王依靠顯宗、密宗的很多教證理證力折群雄。
所以,我們在臨死的時候,如果相續中的菩提心沒有毀壞,絕對不會墮入惡趣。《華嚴經》中也有明顯的比喻:有了明燈,千年的黑暗會在一刹那間被全部驅除;有了龍王頂上的如意寶,所有的違緣、障礙、危害能被遣蕩無餘。同樣,一個人相續中如果有了菩提心,就像明燈和如意寶一樣,能將墮入惡趣的一切罪障徹底斷除。
可見,菩提心的功德非常大,它的力量也相當強,印度的《入菩薩行論大疏》中說:一刹那間生起菩提心的功德無量無邊,所以即使你的罪業再大,一旦有了菩提心,就像一點鹽融入大海一樣,鹽味馬上就會被大海隱沒,同樣,自己以前所造的殺生偷盜等罪業,依靠菩提心不可思議的力量,全部能被摧毀無餘。《涅槃經》中也說:“何人一刹那,觀修菩提心,彼之諸福德,佛陀不能量。”所以大家不要認為“早上修半個小時可能沒什麼”,要知道,菩提心的功德是佛陀告訴我們的,《涅槃經》裏講得非常清楚,《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在講“願菩提心的功德”時,也可以找到這個內容。
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我們在有生之年,或無始以來到現在,肯定造過很多很多的惡業,有想得起的也有想不起的,有些人殺生、有些人發脾氣造口業、有些人生嗔恨心、貪心……這麼多的罪業,若想通過其他方法完全根除,恐怕是相當困難的,所以通過這次學修,如果能真正生起菩提心,那麼相續中的罪業該壓制的已經壓制了,該摧毀的已經摧毀了。
暫且不說其他罪業,光是在吃飯的問題上,有些人就吃了很多眾生的肉,甚至還專門點活的來吃。這樣的話,你在人間如果活了二十歲,這二十年中要吃了多少生命?假如現在沒有以菩提心來好好懺悔,你的來世將以什麼樣的方式一個一個賠償?要知道,生命的賠償並不是一般的賠償,如果能用財產代替的話,我們可以把所有的家產賠給它們,但因果是不會錯亂的,生命必須要用生命才能償還,這一點確實非常可怕。按理來講,世界上的每個眾生都有生存權,但我們人類非常可怕、非常殘忍野蠻,為了自己瞬間的口腹之欲,殺害了多少生命?如果沒有好好地修持菩提心,沒有好好地懺悔回向,以後有沒有解脫的機會?你們每個人回顧一生,都應該會知道的。
下麵看講義:〖《華嚴經》中雲:“能焚諸惡行如末劫火。”〗佛經中講得非常清楚,菩提心就像末劫火一樣,能焚燒一切罪業。這些都是佛經的金剛語,我們必須要重視。
無著菩薩在每個頌詞中基本都引用了佛經的教證,而不是藏傳佛教大德的話,我覺得這一點非常好。因為這次聽受《入菩薩行論》的道友,很多人都不一定是學藏傳佛教的,如果引用的教證大多來自藏傳佛教,可能很多人會起分別念“這是藏傳佛教的,我不學;如果是印度佛教的,我就學,因為釋迦牟尼佛的家鄉是印度,我對印度的佛教才有信心”。本來人的性格就千差萬別,有各種各樣的想法是正常的,但不管怎樣,我覺得來自藏傳佛教也好,印度佛教也好,漢傳佛教也好,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什麼?就是真正認識菩提心。以前很多人根本不懂什麼是菩提心,或認為參禪就是菩提心,或認為念佛就是菩提心,或認為做一些好事就是菩提心,實際上這些都不是菩提心。什麼叫做菩提心呢?恐怕很多人還是不太明白,那麼通過這次學習,我們要真正明白菩提心是什麼,與菩提心相似的善妙功德是什麼樣的,這一點必須要搞懂。
現在大城市裏的人想學佛的心非常迫切,我每到一些城市,就知道肯定有許多年輕人、知識份子想瞭解佛法的真諦,但可惜的是,在一些佛學道理上,他們就連最簡單的問題也答不上來。這也是情有可原的,畢竟他們沒有受過系統的佛法教育,不可能瞭解其中的意義,就像若沒有受過系統的世間教育,想通達世間學問也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想,這次學習《入菩薩行論》,除了學院的道友以外,外面的人應該非常高興才對,為什麼呢?因為求法並不是很容易的事情,現在我們依靠科學技術的方便,能讓很多人不需要到藏地苦行,感受高山反應、尋找住處吃穿的痛苦,舒舒服服坐在家裏,就能輕而易舉聽聞如此殊勝的佛法,還能同時獲得傳承,這種機會,對於真正想學習佛法的人來講,是最難得、最好不過的一件事了。
有時我到外面的城市裏,看到有些出家人、居士對學佛很有信心,但僅憑我們的一面之緣,今天在某個城市見見面,隨隨便便談兩句,不可能讓他們馬上就明白佛法的道理。所以,這次有這種學習機會,大家應該有一份難得之心,若能這樣的話,你的學習才會成功,否則,覺得有沒有都無所謂,《入菩薩行論》就像世間上的流行歌曲一樣哪里都聽得到,若是這樣的心態,我覺得對這種人而言,佛法可能就沒什麼價值了。
這次的公開傳法,我也是反反復複考慮過,此舉對大家究竟有利還是無利?但後來想不管怎樣,相當一部分佛友若到藏地或佛學院讀書,這樣的機會恐怕在他們即生中不一定能實現,所以想通過這種方式,依靠諸佛菩薩的加持,能讓大家明白佛教的教義。如果你們真正有收穫,這就是我講經說法的目的,從此以後,你們也不再是形象上的佛教徒了。所以,希望大家能真正明白菩提心的每一個道理,尤其是通達《入菩薩行論》的所有頌詞和講義,認認真真地去學習。
〖善天尊者說:“一刹那之大安忍不緣所取,所以必定能焚燒(罪業)。”〗“一刹那的安忍不緣所取”,可以解釋為勝義菩提心,也可以解釋為世俗菩提心,因為在相續中若生起了一刹那的菩提心,就沒有自私自利的心了,這是一種大安忍,是不緣自私自利這種所取的大安忍,這樣的菩提心能焚毀所有的罪業。
〖其實,這種講法與前面所說的道理並不重複,前面是指壓制罪業,這裏是說從根本上摧毀。〗昨天用護送者的比喻,今天用末劫火的比喻,這兩個比喻是不相違的,前者是從壓制罪業的角度而言,說明菩提心能壓制罪業,包括五無間罪,但並不能根除;而這裏是指菩提心能完全根除、摧毀罪業,有定業和不定業方面的差別,華智仁波切也是這樣認為的。一般來講,具有菩提心的人是不會墮落的,即使墮落,也會像籃球彈地般很快獲得解脫,往生到清淨刹土,但有些論師認為:如果生起菩提心後又失毀了,相續中的罪業也會成熟,有可能墮落,但墮落後很快就會解脫。因此,從菩提心失毀的角度,以護送者的比喻來說明菩提心的功德;從菩提心沒有失毀的角度,以末劫火的比喻說明菩提心能斷除一切罪業,即便是轉生惡趣的罪業也能從根本上斷除。
無著菩薩的解釋方法與其他論師的解釋有所不同。無著菩薩認為,前面和這裏都提到了五無間罪,但前面是說菩提心能壓制五無間罪,這裏是說菩提心能根除五無間罪。為什麼有這種差別呢?因為後面的對治力量很強。按照無著菩薩的觀點,如果對治力特別強的話,五無間罪也可以被根除;如果菩提心的對治力不強,也就是利他的心不強烈,那麼菩提心只能壓制罪業。
〖如果有人問:那麼,一顆菩提心具備這二種功德難道不矛盾嗎?〗一是壓制罪業的功德,一是根除罪業的功德,如果一顆菩提心具備這兩種功德,難道不相違嗎?
〖並不矛盾。如果獲得了越來越殊勝的菩提心,那麼功德也會越來越超勝,是從循序漸進而獲得來講的。〗根本不相違。因為在菩提心力量不強的時候,對五無間罪等罪業只能起壓制的作用,暫時讓它不成熟,一旦墮入惡趣,也能在很快的時間中獲得解脫。但如果菩提心的力量相當強,即使造了五無間罪,也能從根本上斷除。所以,一顆菩提心有兩種作用並不矛盾,就像火一樣,既能夠壓制水,也能讓水完全乾涸。
辛六、經中所說其他功德之理:
智者彌勒諭善財,彼心利益無限量。
菩提心的功德無量無邊,難以一一道盡,為了補充說明,論中又引用了《華嚴經》的教證:智者彌勒菩薩對善財童子說:菩提心的利益無法限量!
彌勒菩薩對一切萬法的本體完全證悟了空性,成為釋迦牟尼佛的補處,在因地時名字就叫彌勒(意為慈氏),獲得佛果時也叫做彌勒,即我們所謂的“彌勒佛”。
〖此外,擁有高超智慧的彌勒怙主對善財童子說:此菩提心的功德無法估量。〗《華嚴經》中詳細記載了菩提心的功德。在漢傳佛教中,《華嚴經》可分為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等不同的版本。這裏是按照藏傳佛教的《華嚴經》,經中講了一百三十種菩提心的功德。
〖《華嚴經》中記載:“樂源城中商主堅財之子善財童子于文殊前發心後,為了尋覓菩薩學處而逐漸前行。〗文殊菩薩在樂源城時,商主堅財及其兒子善財童子,以及五百童子一起到文殊菩薩面前發了菩提心。發心之後,按照文殊菩薩的授記,善財童子去往南方尋覓善知識,以獲得菩薩的所有學處。在尋訪的過程中,按照漢傳佛教《華嚴經》的觀點,是五十三參;按藏傳佛教《華嚴經》中所講,是依止了一百一十位善知識;按照印度布布達論師的教言,是依止了一千一百位善知識。
〖爾時,至尊彌勒正在南方海濱由毗盧遮那佛嚴飾具藏樓閣之一方為如海菩薩眷屬講經說法。〗在南方海濱城市由毗盧遮那佛所嚴飾的宮殿外面,至尊彌勒菩薩正為梵天帝釋為主的無數眷屬宣講佛法,看到遠方的善財童子來了,彌勒菩薩就進入宮殿為大家講法。漢傳佛教《華嚴經》的六十三卷至八十卷,也講述了善財童子依止善知識的公案,你們可以自己翻閱。〖善財童子見此情景急忙頂禮。〗有些經典中說,善財童子在五百由旬之外的地方看見了彌勒菩薩,急忙從遠方向菩薩頂禮。彌勒菩薩在宮殿中右手指著善財童子,在眾多眷屬前先讚歎了他依止善知識及求法的精神,然後宣說了這個偈頌。〖彌勒菩薩向諸眷屬讚頌善財童子言:‘且看意樂清淨者,堅財之子名善財,尋求殊勝菩提行,來至智者我面前。’〗彌勒菩薩說:“這是堅財的兒子,名為善財童子,他意樂清淨,為了希求菩提而來到我面前。”〖隨之對善財言:‘善來善來慈悲汝,善來彌勒壇城中,善來寂靜調柔尊,苦行之時疲倦否?’〗隨後,彌勒菩薩對善財童子說:“你依止了這麼多善知識,今日來到我的面前,實際上就是要見我的壇城。”依靠彌勒菩薩的加持,在善財童子面前,如魔術般顯現了彌勒菩薩從因地到十地之間所有的發心狀況,依此壇城,善財童子真正發起了菩提心。
在此之前,善財童子依止了很多善知識,在依止的過程中,有些善知識傳授了勝義菩提心的一些學處,有些傳授了世俗菩提心的一些學處,完整的學處並沒有宣說,每位善知識只給了他一部分教言。當然,漢傳佛教《華嚴經》中也記載,有些善知識的形象顯現上不是很如法,這一點凡是讀過的人應該都清楚。
〖善財童子恭敬請問:‘聖者,我真實趨入無上菩提正道時,不知該如何勵力學修菩薩學處,請您明示。’〗善財童子在彌勒菩薩面前說:“我現在真實發了菩提心,趨入了菩薩行。以前文殊菩薩讓我四處尋訪善知識,我已經依止了五十多位,但現在還不知道到底該怎麼修,請菩薩您明示。”〖彌勒菩薩答言:‘善男子,你已為善知識所攝受。何以故?’〗彌勒菩薩回答說:“善男子,你已被這麼多的善知識所攝受,堪為法器,故我可以為你宣講菩提心的功德。”下面,彌勒菩薩以比喻的方式宣講了菩提心的功德 。〖善男子,菩提心乃諸佛法之根本,猶如種子,〗沒有種子,就不可能有開花結果,菩提心猶如種子,是所有佛法的根本。〖可令一切眾生善法增上,猶如良田,〗菩提心猶如良田,能令所有眾生的善法增上。〖一切有情賴以生存,故如大地,〗菩提心猶如大地,依靠它萬物才能得以生存,如果沒有利他的心,所有功德連生存的機會都沒有。〖能真正杜絕一切貧困,故如多聞天子;能圓滿護持一切菩薩,故如父親;能真實成辦諸事,故如摩尼寶王;能滿足一切心願,故如妙瓶……菩提心具有此等及其餘千百萬無量無邊利益……’”其中有詳細敍述。〗
藏傳佛教中,學習研究《華嚴經》的高僧大德比較多,而在漢傳佛教,自古以來也有很多華嚴宗的大德對《華嚴經》情有獨鐘。比如唐朝的清涼國師,從傳記中可以看出,他一輩子都在鑽研《華嚴經》,一生中給人傳講了五十多遍,每年基本上都講一遍,對我們而言,可能念一遍都比較困難。但他老人家非常精進,每天講經八個小時,我們有些道友聽一個小時就要看表,看看時間是不是已經過了,外面有些居士看VCD或者聽MP3,如果過了半個小時,就覺得聽法的時間太長了,實際上這個不長,如果你是清涼國師的弟子,就得八個小時坐在那裏聽《華嚴經》!清涼國師是七個皇帝的國師,後來活到101歲,從他的一些事蹟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皇帝們非常信仰佛教。
大家在求學的過程中,不要稍微累一點、聽經時間長一點就叫苦連天,我們與以前的高僧大德相比,現在的這種學佛態度非常可悲。律宗始祖道宣律師以前在終南山修學的時候,僅僅是《四分律》,就聽了二十遍;不丹國師頂果欽哲仁波切,一生中聽了七百多函經論的傳承。與這些大德相比,我們聽了多少法?自認為已經皈依了、學佛了,但你學的佛法有沒有二十本?如果連二十本都沒有,那可以說是孤陋寡聞。也許你不高興,但不高興也沒辦法,事實就是這樣的。
以前的高僧大德都把修法放在首位,他們認為世間法不是人生的主要目標,最主要的就是獲得菩提心,就是要學習佛法。但現在很多世間人一說到學佛,就把它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其他亂七八糟的事情整天都是沒完沒了,腦袋裏全是滿滿的世間法,真正留給佛法的空間相當少。這樣一來,我們這個難得的人身,就被這些沒用的世間瑣事給占完了,非常可惜!
不管是研究《華嚴經》還是其他論典,我覺得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憨山大師說過:不讀《華嚴經》不是佛教徒。不僅如此,《華嚴經》對宇宙人生的真理也分析得特別細緻,以前黃念祖老居士 經常宣講《華嚴經》中的十種神玄,原因也在於此。所以,若想將世間法與佛法結合起來,必須要懂得華嚴世界一些不可思議的奧義,如果能真正通達,我們對現在所謂的奧秘也會有所認識的。愛因斯坦曾說:“人們現在所承認的空間、時間以及物質等,全部是一種錯覺。”世界上舊有的科學體系,在被新的理論推翻時,這種新理論的觀點往往與佛教的精神不謀而合,沒有任何相違之處。物理學家楊振寧教授在美國玉佛寺的一個典禮上說:“我是一位信仰佛教的科學家,我認為,佛教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奧義,它對我們的生活起著非常大的作用,兩千多年來,隨著佛教的傳入,它還對整個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來他還提到了蘇東坡的學佛經歷,並分析了現代科學跟佛教的真理有哪些地方能夠吻合,哪些地方根本比不上等等。
有些人學過一點世間理論,讀過博士、碩士等,相續中就生起傲慢心,根本將佛法不放在眼裏。其實,此舉只能說明你對世間學問也是一知半解而已,真正的科學家從來都不把佛教視作迷信,不認為學佛是消極的,而那些對佛教並不瞭解的人,僅憑自己對佛教表面接觸,就妄下斷言“佛教是一種教條主義”、“佛教對生活沒什麼幫助”、“學佛的人是在世間中走投無路,實在沒辦法了,才把佛教當作一種精神安慰”……若持有這些看法,則說明此人對佛教並不瞭解。如果他真正深入佛教,一一觀察佛教中的慈悲觀、緣起觀、輪回觀,不要說推翻佛教的所有理論,就連“前後世存在”這一觀點,恐怕絞盡腦汁研究一百年,也不可能找出來一點漏洞。在這些問題上,我們佛教徒不應該只是口頭上說得來,最好在心裏有個堅定的正見,這非常有必要。尤其是《華嚴經》,方便的時候應該好好學習,這對我們會有很大的幫助和利益。
己二(特殊功德)分三:一、分類;二、本體之差別;三、功德之差別。
庚一、分類:
菩提心的分類是相當多的,按照《涅槃經》的說法,菩提心有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華嚴經》中講,菩提心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現觀莊嚴論》通過地、火、月、水等二十二種比喻,宣講了菩提心的二十二種分類;《經莊嚴論》也講了四種分類——信解行發心、清淨意樂發心、異熟發心和斷障發心。
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是從相續產生的角度來講的,也就是說,我們的相續中先要生起世俗菩提心,然後才能生起勝義菩提心。什麼叫做勝義菩提心呢?一地菩薩以上的這種境界,稱之為勝義菩提心。什麼叫做世俗菩提心呢?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就是世俗菩提心,它可以在我們世俗人的心裏產生。
今天所講的菩提心之分類,就是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這種分類是從本體方面來分的。怎樣分的呢?
略攝菩提心,當知有二種,
願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歸納而言,菩提心可分為兩種,一是願求菩提心,一是趣行菩提心。
〖我們一定要明確,歸納起來,菩提心有兩種,也就是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如《華嚴經》中說:“任何眾生為無上菩提而發願亦稀罕,與之相比,為無上菩提而行持更為稀罕。”〗無著菩薩此處所引用的教證幾乎全是《華嚴經》,不然的話,有些執宗派偏見的人可能不會承認,正因為引用的是《華嚴經》,不管你是什麼宗派,都沒有理由不承認的。
《華嚴經》中說:無論是什麼眾生,如果發起了“為度化一切眾生,我要獲得無上圓滿正覺果位”的願菩提心,這樣的人在整個世界中非常罕見、寥若晨星,但與之相比,不僅發起了這種願,還在實際行動中精進行持,具有這種行菩提心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了。
據資料統計顯示,現在的中國,學佛的人大概有一億多,在這麼多的人當中,真正發了願菩提心的有多少呢?平時每逢觀音聖誕或佛陀轉法輪日,在一些大的寺院裏面,經常是人山人海、非常擁擠,人們來此燒香拜佛,大多是為了家庭幸福、身體健康,為了利益眾生而發菩提心的又有多少?可見,《華嚴經》說得一點也不錯:在所有的修行人中,發菩提心的非常少。因此,大家這次學習《入菩薩行論》,一定要發起菩提心。所謂“菩提心”,《現觀莊嚴論》中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也就是為利益他眾而希求圓滿正等覺佛果,這即是菩提心的定義。
這種發心,我們每個修行人都不能捨棄。雖然現在有些人也在講菩提心的利益,但真正觸及其內涵的,很多人都沒有講到。我聽過很多法師的光碟,看過很多法師寫的書,也聽過很多居士說的話,有些人口頭上說“發菩提心,發菩提心”,但什麼叫做菩提心、菩提心的概念是什麼,這一點到底懂了沒有?大家應該詳詳細細觀察一下。所謂的菩提心,不是我今天捐了多少錢,我在哪里辦了一個希望學校、搞了一些扶貧專案,這些確實是一種利他的行為,但不是真正的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就是以佛法來饒益眾生,令他們最終獲得佛果,心裏面這樣發願,行動上也這樣去做,這才叫真正大乘菩提心的行為。因此,對於慈悲心和菩提心,我們千萬不能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