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2/03 02:10:20
學習次第 : 進階
《入行論講記》第六冊 第七品 精進 第一百零八節課
第一百零八節課
《精進品》正在宣講對治懶惰。對治懶惰有四種助緣,第二種叫自信力,它又分三種自信——業之自信、力之自信、滅惑之自信。前兩種已經講完了,現在講的是“滅惑之自信”。
所謂滅惑之自信,指在修學大乘佛法的過程中,自信能滅除一切煩惱障和所知障,相信自己有這個能力。不像現在的有些人:“我業力深重,怎麼能開智慧呢?怎麼能滅除煩惱呢?我已經成了煩惱魔障的僕人,只有規規矩矩地服從。”這些人一點信心都沒有,相續中只有怯懦和畏懼,修行是不能成功的。
無論是在家人、出家人,成佛之道在每個人的前面,只要你想獲得,就肯定有能力達到。上師如意寶在《文殊大圓滿》中也說,三乘任何一種果位都能實現,一切掌握在自己手裏,人人都有這種緣分和權利。所以,大家應該有一種堅定的信心,相信自己絕對有能力。
如果心的力量不足,什麼事情都無法成辦。有些高僧大德,一個人能做很多很多事情,而有些大德修證和智慧非常不錯,卻無力成辦廣大的事業,原因是什麼呢?就是發心是否廣大。《中觀寶鬘論》中講了,發大乘菩提心的人,行為應該廣大,發心也要廣大,凡是利益眾生的事情,就要有一種勇氣,認為只有自己能做。這樣的心態對行為也有很大幫助,畢竟一個人的心理作用,比什麼力量都強大。
吾寧被燒殺,甚或斷頭顱,
然終不稍讓,屈就煩惱賊。
一切時與處,不行無義事。
我們寧可被烈火焚燒或砍斷頭顱,也絕不向煩惱的敵人屈服。人生存的時間本來就不長,幾十年以後,血肉之軀必定會滅亡,既然如此,失去生命也無所謂,但不能被煩惱所控制,在煩惱怨敵面前投降。作為一個修行人,無論在何時何地,都不能做沒有意義的事情。當然,凡夫人一點也不做,恐怕有點困難,但最重要的是什麼?就是不做既沒有意義又非常嚴重的造惡業行為,一切時處謹慎小心,否則果報苦不堪言。
古往今來,修行人在與煩惱作戰的過程中,戰勝的事例比比皆是,出家人中有,在家人中也有。一個人能否戰勝煩惱,關鍵要看心入不入於法,如果心入於法,法對心起很大作用,那遇到什麼煩惱都有戰勝的能力。昨天我講的曇翼法師,表面上是一般的故事,但若真正思維其中意義,很多人都會覺得他非常了不起。這個故事我講給很多藏族喇嘛聽,有些持戒清淨的人聽後,佩服之情難以言表。所以,當遇到煩惱或者違緣時,一定要用上正知正念的武器。
沙彌戒的一本書中,也有公案說,有一位沙彌遇到違緣時,寧可獻出生命也不願毀壞道心和戒律。故事情節是這樣的:有位沙彌去城中化緣,時常去一施主家。一天施主有急事外出,離開前交代女兒供養沙彌。沙彌一如既往地來到他家後,少女被其莊嚴的相貌所吸引,生起極大貪心,假借供養將之延請到家,然後提出非分的要求。
沙彌本想馬上離開,但又怕此女由愛生恨,在外無端造謠,損害出家人的名聲,於是告訴她:“你稍微等一下,我先去盥洗室。”他來到盥洗室後,先默默地祈禱,頂禮佛陀所在的方向,心想:“今天是我業力現前,但寧死我也不違背佛陀教言,被煩惱所戰勝。”於是他用刀片割斷了自己的喉嚨。
少女在裏面等了很久,也不見沙彌出來,到盥洗室一看,頓時驚慌失措,貪心當下熄滅。父親回來後,她將此事告之,父親非常生氣,把她送交國王懲罰。國王聽說沙彌的事蹟後,對其行為非常讚歎,用各色鮮花嚴飾沙彌的遺體,令舉國上下前來瞻仰膜拜。
藏傳佛教中,這樣的例子也不勝枚舉。有些人被強迫捨棄三寶時,寧願砍斷自己的脖子,也不願捨棄自己的道心。佛陀在《教王經》中說:“吾為護身,舍財產;為護生命,捨身財;為護正法,可捨棄財產、身體與生命。”因此,大家務必要有堅定的信念——寧可捨棄財產、身體和生命,也要保護佛法、行持佛法。
現在其他宗教徒,為了自己的宗教,有時候也是獻出生命。如果以佛教的智慧來觀察,那些自殺性爆炸、跳入火坑,對今生來世有害無利。我們佛教的精神與之不同,發了大乘菩提心後,如果對眾生有利,才會犧牲自我。佛教的捨棄自己、幫助眾生,跟無端的宗教狂熱有很大差別,佛教並不提倡為了搞一個運動、為了反對一個民族,隨便毀壞自己的身心,但是遇到最大的違緣時,寧死也不會捨棄生生世世為自他帶來無量安樂的佛法。
我們人生的道路也比較漫長,在漫長的日子裏,希望大家從內心發下殊勝而堅定的誓言:寧可捨棄身體生命、頭目腦髓,永遠也不捨棄佛法!若沒有這樣的決心,外面的形形色色非常複雜,自己遇到種種違緣時,道心很容易受到損害。原來有個印度佛教徒,外道抓住他之後,逼他捨棄三寶,他回答:“口頭上捨棄誰都可以,但我內心根本不會捨棄。”最後他被殘忍地殺害了。每個人都應該這樣堅強,只有如此,有生之年才絕對不會捨棄三寶,絕對不會捨棄大乘菩提心。
這種堅定的誓言,一切時處要持之以恆地護持,在護持的過程中,當以正知正念來攝持相續。如果自己常跟不三不四的人同流合污,道心將逐漸逐漸受到損害,一生也會在無意義當中虛度。世間上的一些人,整天吃喝玩樂、看表演、舉行沒有意義的聚會,寶貴時光就這樣白白浪費了。我們行持大乘佛法的人,千萬千萬不能效仿,尤其是既損害眾生、又損害自己善心的事,必須要堅決不做。
《學集論》中闡述了三種堅定,即精進心堅定、大悲心堅定、菩提心堅定,並引用了很多教證進行說明。比如在《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以無比堅定的大乘菩提心希求善知識;在《無盡慧經》中,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從開始到成佛之間,不依靠任何人,以堅定的信心,獨自降伏諸魔外道;《金光幢經》中說,猶如陽光普照整個大地,菩薩也是發大心利益天邊無際的一切眾生,這些經歷敍述得比較詳細。所以,大家也要發這種願,所作所為儘量地如法。
當然,作為凡夫人,行為全部如理如法,恐怕是有點困難,因為心受業力支配,雖然想當個好修行人,可是一旦業力現前,違緣就無力轉為道用,有時候身不由己,有時候心不堪能。每個人在學佛過程中,都會出現各種違緣,此時我們一邊要好好地祈禱傳承上師和三寶,一邊要用正知正念來守護根門。
人生非常短暫,大家不要被煩惱控制而活得毫無實義。有些年輕人對治感情的染汙比較困難,但也畢竟是幾年的事情,過了幾年以後,這種執著就會自然消失。如同我們小時候對玩具特別執著,過了那個年齡之後,便覺得根本沒有意義;成年後對事業、名聲、家庭非常執著,但也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老年時,除了吃喝以外,當年的雄心壯志蕩然無存。我那天遇到一個老幹部,他以前對工作極有興趣,似乎這份熱誠永遠也不會退,然而到了退休以後,在他的心目中,好像什麼都無所謂。世人特別執著的事情很多,但用不了多久,當初那份熱情就會消失無餘,可是為成辦它所造下的惡業,卻會時刻跟隨著自己。因此,大家在沒有遇到違緣前,應當盡心盡力地祈禱三寶,斷除煩惱。
此處主要是講“滅惑”,科判大家一定要搞明白。學習《入行論》有幾個問題非常關鍵,一是不能離開頌詞的原意,倘若離題萬里,亂講一氣,那沒有多大意義。其次要掌握科判的安立,那天我在某城市中,有些居士專門背科判做法供養,其實這樣也很好。但光會背科判還不行,科判和頌詞的意義要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進行發揮、辨別、分析,這是很重要的。因此,大家在學習的時候,需要把科判的內容瞭解清楚。
概言之,我們對斷除障礙要有勇氣,不要說“我肯定不能滅除貪心嗔心,只有順其自然”。什麼樣的人都有這種能力,世間上那麼多大成就者,剛開始也有貪心嗔心,跟我們普通人沒什麼差別。但是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他們的境界遠遠超勝我們,原因是什麼呢?就是依靠精進努力。所以,只要肯精進,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緣分!
壬三(歡喜)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癸一、略說:
如童逐戲樂,所為眾善業,
心應極耽著,樂彼無饜足。
正如孩童追求遊戲的快樂一樣,菩薩對所做的善法事業,心裏應該樂於耽著,永不饜足。不會覺得“我聞思五六年了,現在可以到別處去了”、“我學佛已經足夠了,現在差不多有三五年了”,這種滿足感不會有。(寂天菩薩可能特別喜歡小孩和戰爭吧,在他的行文中,這類比喻隨處可見。)
每個人都有童年時代,當時對自己的玩具或者跟小朋友一起玩,非常執著,也極有興趣,只要有人陪自己玩,從早到晚不吃不喝都可以。但現在一想起來,那時候的執著確實有點愚癡。我自己在讀小學時,每天都跟幾個小朋友玩耍。天黑回家時,因為同住的老師非常嚴厲,我到了門口就特別害怕,不敢進去,心裏默默地發誓:“假如今天沒有打我、罵我,明天以後,我再也不跟小朋友一起玩了!”好不容易打開門,如果他沒有嚴厲地罵我,我就很高興,但是到了第二天,又不知不覺地出去了。這種事情不知發生了多少回,至今我經過那裏的時候,仍能想起一次又一次擔驚受怕的情景。也許很多人都有同感吧。
同樣,我們對六度萬行、利益眾生、聞思修行等善法,也要有如是的興趣。有些人說:“什麼都不要執著,對善法不執著,對惡法也不執著,一切安住在空性當中、禪宗的妙用當中、淨土宗的一心不亂當中……”說得非常好聽,但剛開始的時候,正如麥彭仁波切所說,對善法的執著不能捨棄,對惡法的執著一定要捨棄。我們很多人畢竟是初學者,還沒有達到等淨無二或現空無別的境界,所以對善法的歡喜心不能間斷。上師如意寶也講過:“對聞思修行等善法的興趣,一定要越來越增上,若能認識到善法的重大意義,則會如同進餐一樣,每天都毫不間斷,將力量全部投入,精勤不息。”如果聽了佛法的隻言片語,便開始什麼都不執著,什麼善法也不行持,這是魔王波旬在給你造違緣,所以務必要小心。
我們對善法的喜樂,應該像小孩喜歡玩耍一樣,興趣越來越濃厚。《佛典故事》中記載:一次佛陀外出看見一群人,他們奉了國王之命,出城采花以裝飾王宮。當他們看到佛陀的相好莊嚴時,生起無比歡喜心,寧願受到各種懲罰,也要把剛摘的鮮花供養佛陀,乞求佛陀接受。佛陀問:“如果你們真被國王懲罰了,那該怎麼辦?”他們都說:“我們決不後悔!縱然被砍頭,仰仗佛陀的功德力,也不會墮惡趣,必定會生於善處。”後來佛陀接受了供養,並攝受他們,傳授佛法,讓他們發心,最後授記道:“汝等當得作佛,名號均為妙花如來。”
所以遇到善知識或者善法時,自己的信心和歡喜心非常需要。如果有一種歡喜心,那麼行為肯定會如理如法,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相。有些人總抱怨什麼驗相都沒有,其實如果你白天晚上對佛法都有歡喜心,始終覺得佛法非常了不起,心裏不捨棄這種執著,這就是最殊勝的驗相。
近幾年來,我在上海“仁濟醫院”住院時,經常會遇到一些居士,其中有一兩個非常不錯。我跟諾爾巴堪布也說了:“這幾年每次見到他們時,他們要麼在念經,要麼在看書。看書時也是邊看邊合掌讚歎:‘佛法多麼偉大啊,真讓人歡喜,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看表情也不是假裝的,確實是從內心發出來的。”
我每次出去的時候,看居士的過失還是很厲害的,一看到就知道這個人學佛的行為不如法、那個人的說話不如法,而那些居士,也專門看我們的過失。大家都互相看過失,居士看出家人的過失,出家人看居士的過失,經常覺得:“這個人水準很低,自己該修的不修,總愛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
所以我有這個毛病,遇到一些人的時候,愛觀察他們是不是很精進,結果常會發現:有些人沒有時間觀念,有些人社會習氣非常重,有些人對佛法的信心很微弱……但在這些人當中,有個別居士不是一兩天,而是長期以來對佛法很有歡喜心。三分鐘的熱情誰都會有,有些人剛開始特別精進,一大早就起來,晚上一直不睡覺,但過了三四天后,就再也沒有音訊了。然而這些人並非如此,他們不管是看書也好、聞思也好,都有很大的興趣,經常發出自然的歡喜心。
與之相反,有些人認為聞思是很大的壓力,別人讓他去聽課,他就“不去可不可以?我今天請病假,我今天有事情,我今天……”整天找一大堆理由,把它看作是一種負擔。如果對佛法沒有歡喜心,修什麼法都不可能成功。就像一個世間的老闆,若對辦企業沒有絲毫興趣,那他的事業會不會成功呢?絕對不會。
所以,我們對善法還是要有歡喜心。藏族有句俗話說:“餓牛爬山,懶心爬不動。”有些人行持佛法時,不管是背誦、辯論、修加行、持咒語,什麼都不行,一提起行持善法,就是“我痛了”、“我病了”、“我心情不好、身體不好”,而一講到惡法方面,如看電視、玩遊戲,馬上喜出望外、精神抖擻。這完全是業力所感召。我們若有這種習氣,一定要想方設法斷除,儘量將心轉變過來,對善法生歡喜心,對惡法方面的歡喜,務必要斬草除根!
癸二(廣說)分三:一、理當行善本體安樂;二、理當不饜足異熟安樂;三、是故歡喜奉行。
子一、理當行善本體安樂(行持善法之本體是安樂):
世人勤求樂,成否猶未定,
二利能得樂,不行樂何有?
世間人雖然勤求安樂,但能否成功也無有定準,而我們大乘行人修學佛法,為自他二利而行持六度萬行,百分之百可以獲得安樂。若不行如此之事,如何能得到安樂呢?
世間人為了追求生活的目標而日夜操勞,如藏族的俗語說:“天上的星星當帽子,地上的白霜當鞋子。”他們早出晚歸、披星戴月,但這樣的辛勤能否換得一些安樂呢?結果往往不如人意。這個過程就像農民在春天播下種子,本以為秋天會收穫果實,但中間卻因乾旱、洪水等各種災害,而讓希望徹底落空。或者說像有些商人貸款搞生意,原指望發財賺錢,最終卻竹籃打水一場空。更為可悲的是,有些人成天癡心妄想,追求無法得到的東西,將人生虛耗在這些空想當中。
以前有個年輕人,苦苦尋求中意的對象,有次他見到了公主,公主的美貌使他神魂顛倒。回來之後,他日思夜想而導致種種幻覺:白天看到壁畫時,覺得公主在對他說話;晚上睡覺做夢時,夢見公主與自己在一起生活。當然,平凡人得到公主是不可能的,傷心絕望之餘,他變得瘋瘋癲癲,神智徹底崩潰。周圍的人為了安慰他,便騙他說:“我們已請示了國王,國王答應將公主嫁給你。只不過公主正在學習,需要再等一段時間。(她在讀小學一年級,到大學畢業之前,可能要等很長時間。開玩笑!)”那人聽後,病情一下子就減輕了。於是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他就這樣永遠等下去……
佛陀告訴我們,希求世上得不到的安樂,也像那個年輕人一樣,雖然拼命地追求,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信心,最後獲得的只是一種夢想,成功的希望微乎其微。所以,世間上的一切均無實義,很多人除了佛法以外,對名聞利養、世間八法興趣不大,這也是應該的。世間法的本質只是人們的妄想執著,而佛法與之完全不同,我們發了菩提心後精進修持的話,誠如《法華經》中所言:“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最後一定會獲得大自在、大安樂、大福報。
既然如此,我們在自由自在之時,為什麼不願意精進呢?猶如美味的食物就擺在面前,自己在一旁饑苦難忍,卻不動手去拿,那是非常愚癡的。同樣,遠離一切痛苦的出世間快樂,也擺在每個眾生的前面,關鍵要看自己是否精進努力。當然,這也跟個人的福報有一定關係,有福報的人,依靠佛陀的教言受益匪淺,然後獲得無上的快樂;而沒有福報者,也不一定得到如是利益。因此,行持善法必須要有歡喜心,沒有歡喜心的話,做善法也得不到真實的受益。
子二、理當不饜足異熟安樂:
如嗜刃上蜜,貪欲無饜足,
感樂寂滅果,求彼何須足?
世間欲樂如粘在刀刃上的蜂蜜,利益非常微薄,但危害性相當大。人們對這種妙欲尚且貪得無厭,那麼對於能感得暫時的人天福報、究竟的佛陀安樂,又怎麼會生起滿足感呢?
古代有些寶劍削鐵如泥、鋒利無比,即便一根毛接觸它,當下也會攔腰斬斷。如果刀刃上粘了一滴蜜汁,有人想伸出舌頭去舔食,也許只嘗到一點點,舌頭就被鋒刃割斷了。所以,此舉得到的利益非常微小,付出的代價卻相當可怕。
追求色聲香味等五種妙欲也是如此,從中獲得的快樂極其微薄,卻要為此付出長久的惡趣痛苦。現在的世間上,有些人想通過聲音獲得快樂,有些人想通過接觸得到快樂,有些人想通過味道得到快樂,他們就像蟻穴中密密麻麻的螞蟻,每天都在忙碌地奔波,但最終所得的快樂有多少呢?人們都在不斷地追求金錢、地位、感情,想以各種手段來彌補心靈的空虛,但多少人能如願以償呢?
在《寶鬘論釋》中,喇拉曲智仁波切講過一個很好的比喻:一個人遇到狂象的追逐,倉皇中不慎墮入深淵,當時他緊緊抓住一把草,草旁有可怕的毒蛇準備纏住他,老鼠在一根根吃掉他手上的草,下面還有鯨魚張著大嘴巴,稍不留神就會掉入它口中。但那人看到藤條上有些蜜汁,於是不顧一切地舔食它,忘了周圍的所有危險。在這個比喻中,地獄相當於張大嘴巴的鯨魚,死主則如隨時要纏縛自己的毒蛇,而世間的妙欲,就是他所追求的蜜汁。
可見,世人真是鼠目寸光,為了追求短暫的利益,根本不顧無常的到來,也不考慮自己的來世,甚至造下無邊惡業,以無盡的痛苦換取瞬間的快樂。所以《佛子行》中雲:“三有樂如草尖露,乃是瞬間壞滅法,了知恒時無變法,希求解脫佛子行。”佛陀的安樂,才是永恆的大樂,是大乘佛子希求的目標。雖然我們每個人的想法不同,追求的目標也不同,但最有意義的是什麼?就是獲得佛果、利益眾生,這才是最快樂的事情!
子三、是故歡喜奉行:
為成所求善,歡喜而趣行,
猶如日中象,遇池疾奔入。
為了使所做的善事善始善終,我們應當歡歡喜喜地趨入,猶如正午為酷熱所逼的大象,遇到清涼湖泊時,會飛快地以歡喜心奔入。
對希求善法獲得菩提的偉大目標,大家一定要有興趣,沒有興趣的話,做什麼善事都不能成功。在所有的興趣中,希求佛法是最快樂的,因為世間上最可憐、最痛苦的就是愚癡,而斷除愚癡的方法中,佛陀的智慧最為殊勝。當然,佛陀的智慧,依靠聞思佛法才能獲得。
我們在座的道友,現在的生活應該說是最快樂的,再過幾十年以後,當你們回憶起現在時,可能會回味無窮。我經常這樣想:在上師如意寶面前,自己年輕時希求佛法的感受,始終都不會忘,如果下一輩子能回憶前世,生生世世都會銘刻於心。
這種對善法的希求心和歡喜心,功德也是非常大的。《竅訣寶藏論》中講過對佛法生歡喜心的功德,所以希求佛法、對三寶有信心,對我們生生世世的幫助都非常大。《福報經》裏面有一個公案說:以前有個施主常供養一位比丘,他家養了一隻狗,比丘每次應供時,都給狗喂一點食物。後來比丘成了他家的常客,狗也天天得到比丘的食物,所以每次都歡歡喜喜地迎接他。因為對比丘極其歡喜的緣故,狗命終後投生為安息國的公主。她從小就能回憶前世,知道自己的宿命,可惜的是,當時安息國沒有佛法。她長大後嫁給月氐國的君主,這個國家佛法興盛,於是她每天都供養四、五百位比丘,並親自料理一切食物,不肯讓他人代勞,供養完畢又親自打掃。家中女僕雖然隨喜她的功德,但覺得這實在不應理,於是暗中把掃帚藏起來。公主找不到掃帚,只好用嶄新的衣服作衛生。
她丈夫見此,對她說:“這麼好的衣服當掃帚,未免太可惜了吧!”公主回答:“不可惜,這些衣服都是比丘給我的,他們對我的恩德很大。”她丈夫有點接受不了,說:“不是比丘給你的吧,這明明是我給的呀!”公主就向他解釋道:“我的前世本是狗,因對比丘生起歡喜心,今世才生為公主,所以我今生的一切,全部都是比丘所賜。”丈夫知道後,也生起信心(他不像有些居士的丈夫是頑固分子,他的心能馬上轉過來):“只對一位比丘生歡喜心,就有這麼大的福報,那恭敬三寶的功德更是不可思議了!”隨後他也皈依三寶,弘揚佛法,竭力興建佛寺。
所以,我們見到三寶的所依——佛塔、佛經、僧人時,如果內心產生歡喜,這是非常大的福報,也是殊勝的因緣所致。有些人看了經書以後,好像沒有什麼興趣,遇到佛塔佛像也不生歡喜心,這是非常不好的。我們應想盡一切辦法瞭解三寶的功德,對殊勝的佛法一定要有興趣,就像大象受酷熱所逼很歡喜地趨入湖泊一樣,在漫漫的輪回長夜中,以無比的欣喜心珍惜這一解脫的指路明燈。
我們這裏的有些道友,對佛法還是很有信心,看見他們背誦、聞思、講考,我自己也感覺非常舒服。這麼多年來,他們只要是行持善法就很有興趣,一講起軍事戰爭、貪嗔癡等話題,便覺得索然無味,作為修行人理當如此。但也有個別人的業力現前,對善法沒有興趣,這種行為一定要改變,一定要對佛法有信心。
前段時間,日本菩提學會的一個居士對我說:“一想起佛法的殊勝,我就根本不想上班。賺錢又有什麼用呢?做事業最終目的是什麼?一觀察這些,我就很想全部放棄。”我說:“你的事業也比較大,一下子放棄的話,不知道以後會不會後悔。你先暫時做下去,慢慢觀察自己的心,過幾年後再決定不遲。”但他一直認為,佛法的這種快樂,在任何一種快樂中也找不到。
這一點,我的確也有深刻的體會。現在到了這種年齡,也接觸過林林總總的世間快樂,但最永恆、最經得起變遷的,就是佛法中的快樂。如果自己對看書聞思沒有興趣,現在到哪里去搞世間法都可以,不一定還呆在學院裏繼續聞思、講課。因為心才是一切的主宰,身體在它的支配下進行運作。在座的有些道友,在寂靜的山裏已經呆了十年二十年,這說明你們對佛法真的有歡喜心,但願這種歡喜心永遠不要消失,且越來越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