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論釋·善說海》思考題
(第五品)
第47節課
375、正知與正念有什麼差別?為什麼要有正知正念?
376、我們為什麼要護持自己的心?請從未護心的過患、護心的功德兩方面加以闡述。
377、從哪兩方面理解,調伏心能遣除一切怖畏?對此你有什麼體會?
第48節課
378、為什麼說一切怖畏以及無量痛苦都是由心所生?請以地獄為例具體分析。
379、按照《俱舍論》的觀點,地獄位於南贍部洲之下,餓鬼的根本住處是王舍城。這種說法了義嗎?為什麼?
380、有些人認為,圓滿佈施度就是要消除所有眾生的貧困,所以需要賺大錢來達到這個目的。對此你怎麼看待?
381、如果佈施只是從心上安立,是否就不需要佈施財物身體了?為什麼?
382、有些人認為:“佛陀既然是萬能的,又有無邊的大悲心,就應該把所有眾生都度成佛。”這種想法合理嗎?請具體分析。
第49節課
383、有些人點油燈供佛時,無意中殺害了很多小蟲,這是否意味著犯了殺生戒?請以教證、理證、公案進行說明。
384、究竟而言,戒的本體是一種斷惡之心,那是否持清淨戒律跟外境沒有任何關係?為什麼?
385、假如有人無端打你、罵你,甚至想要殺你,你會怎麼做?為什麼?
386、精進的體相是什麼?有些人一天念幾萬遍佛號,或者磕幾千個大頭,這是否就意味著很精進?請具體分析。
第50節課
387、佛陀在經中說倘若自己的心外散,苦行念誦皆無果。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們平時散心念佛持咒磕頭,是否一點功德都沒有?為什麼?
388、現在有個別假活佛到處欺騙信眾,有的人供養完以後才發現上當受騙,那這種供養是否沒有功德?請以公案進行分析。
389、根據《俱舍論》和《毗奈耶經》的觀點,業因果有哪幾種分類?請舉例說明。
390、寂天菩薩一再強調除了護心以外,其他的善行意義不大,這是否意味著受持別解脫戒沒有用?為什麼?
391、在聞思《入行論》的過程中,如果有人勸你不要學這些,而應該實修或者如何如何,這種行為為什麼叫做魔業?請以教證、理證分析。
392、我們在污濁惡劣的紅塵中,怎樣護持這顆菩提心?請用比喻進行說明。
第51節課
393、有些人認為自己修行境界很高,成天跟別人講自己能看到什麼、能聽到什麼,還能知道別人的心思,這些就真的了不起嗎?為什麼?
394、有些居士遇到一個假活佛,自己被騙得人財兩空,就認為是藏傳佛教不好,並到處說這個活佛的過失。對此現象你怎麼看待?如果你也有相同的經歷,今後打算怎麼辦?
395、有些人喜歡說大話,認為什麼環境對他都是無利無害的,住在惡人群中也可以,住在女人窩中也可以,這樣的話,其結果會怎麼樣?什麼樣的人才能真正這樣做?
396、假如自己曾毀壞過佛像佛塔等三寶的所依,現在應該如何懺悔?
397、現在有些佛教徒以高價販賣經書,美其名曰是在弘揚佛法,但實際上將所得利潤用來買房子、買轎車,這種行為有過失嗎?應該如何懺悔?怎樣賣經書才沒有過失?
398、按照《大乘阿毗達磨》的觀點,正念的對境、形相、作用分別是什麼?請舉例說明。
第52節課
399、名詞解釋:聞所生慧 思所生慧 修所生慧 聖者七財
400、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對佛法所講的內容是否可以產生懷疑?為什麼?
401、在修學佛法的時候,智慧是最重要的嗎?如果不是,什麼才是最重要的?請說出你的理由。
402、有些人認為:“信心、智慧、精進是修行中不可缺少的條件,有了這三者,修行就一定能成功。”對此你是怎麼看待的?
403、具備正念有什麼功德?請引用教證進行說明。
第53節課
404、既然正念對我們如此重要,怎樣才能生起正念,且永不退失?請從內外緣兩個角度回答。
405、為什麼要對上師有恭敬心和畏懼心,把上師當作好朋友看待不行嗎?如果整天為上師提水、做飯、做事情,這是否就是對上師恭敬?為什麼?
406、有些人說漢傳佛教好,有些人說藏傳佛教好,這種說法到底如何圓融?
407、護持正念會得到哪兩種果?請具體分析其原因。
408、在開始做一件事情時,如何以正知觀察自己的念頭?你平時做到了嗎?
第54節課
409、修行最關鍵的是調心,而佛陀卻在身體的行住坐臥方面制定了比較嚴格的威儀戒條,這有必要嗎?這些威儀是否與世間上的交際禮節相同?為什麼?
410、我們在行路去遠方時,威儀方面有哪些要求?你能做到多少?
411、做任何一件事情時,如何圓滿初中後三種心態?請舉例說明。
第55節課
412、有些上師名聲廣大、弟子眾多,無數人對他崇拜得不得了,這樣的上師就一定是真正的修行人嗎?為什麼?
413、有些人認為出家人應該本本分分,唱歌跳舞非常不莊嚴,這跟世間人沒什麼兩樣。你是怎麼看待的?
414、佛陀開許在特殊情況下可以說妄語,有些修行人就以此為由,為了做生意賺錢,動不動就說謊話騙人,這種行為觸犯戒律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415、我們同時做幾件事情時,應該堅持什麼原則?這樣會有什麼好處?
第56節課
416、作為大乘修行人,平時是否可以跟別人談論軍事、政治、經濟等世間話題?為什麼?
417、我們為什麼不能隨便割草挖地?有些人認為就算觸犯了,也不過是一個輕罪,應該沒有太大的過失。這種想法對嗎?為什麼?
418、如果遇到能讓自己生起猛烈貪心或嗔心的對境,這時你會怎麼做?這節課的公案對你有何啟發?
第57節課
419、“廣說”中提到了27種非理作意,到底是指哪些?當這些對境現前時,你怎樣如樹而安住?
420、掉舉分為哪幾種?請詳細說明。
421、請具體闡述慢、驕各有哪幾種?你的相續中有幾種?
422、請區分二者的差別:卑慢與傲慢、驕與慢
423、在什麼情況下才開許揭露別人過失?說別人過失有什麼過患?
424、有些人平時什麼都不做,每天雇保姆到家裏幹活,對此現象你如何看待?你平時是怎麼做的?
第58節課
425、歸納而言,27種非理作意可攝於哪兩種心態當中?如果你產生貪、嗔、癡、嫉妒、傲慢,理應如何對治?
426、大乘修行人需要具足哪幾種善心?請具體解釋。你相續中有幾種?
427、堪布雲嘎說過:“假如認為自己已經證悟,所以不怕因果,這恰恰說明他沒有證悟。”對此你有什麼體會?
428、請解釋頌詞: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更以幻化觀,恒常守此意。並談談你對此頌有什麼深入理解。
第59節課
429、這節課從哪幾個角度說明:我們不應貪著身體?請具體分析。
430、請從因、本體、果的角度分析:身體與心是他體的。
431、有些人認為身體是心的因,因為身體受損時心也有所改變。請以理證遮破這種觀點。
第60節課
432、很多人認為天天跟著上師,幫助上師做事情就是依止上師,有些女眾因為沒有條件而苦惱萬分,對此你是怎麼看待的?
433、“既然身體是三十六種不淨物組成,沒有任何精妙之處,那還是早點死了好,生病也不要吃藥了。”這種想法對嗎?為什麼?
第61節課
434、請以比喻說明為什麼不應貪著守護身體?
435、我們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身體?是嬌縱它,還是苛刻它呢?
436、論中有時說人身是臭皮囊,有時又說人身是渡船,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這個身體?
第62節課
437、我們平時的行為為什麼要保持寂靜?
438、請解釋頌詞:宜善勸勉人,未請饒益語,恭敬且頂戴,恒為眾人徒。對此你平時做到了多少?
439、為什麼要暗中稱讚別人的功德?聽到別人讚歎自己時,我們應該怎樣面對?
第63節課
440、對大乘修行人而言,什麼才是最快樂的?你覺得真是這樣嗎?
441、在與別人交談時,應該掌握哪些語言技巧?你做到了多少?這樣說話,目的是為了什麼?
442、為什麼說只有依靠眾生,才能成就佛道?
第64節課
443、若想迅速積累無量的福德資糧,需要具足哪些條件?如果我們萬不得已要造惡業,怎樣才能讓果報最輕?
444、本論前面說“經說佈施時,可舍微細戒”,此處又說“百年佈施不如一日持戒”,二者是否矛盾?為什麼?
445、自相的貪嗔與佛法中的方便,二者的界限是什麼?請以你周圍的事情舉例說明。
446、律藏中對飲食有詳細規定,這樣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第65節課
447、有些人想:“既然這個身體不清淨,那我就不吃不喝,用種種苦行來折磨它,讓它早點死了好。”這種想法對嗎?為什麼?
448、什麼時候身體才可以佈施給眾生?請以教證、公案說明理由。
449、在聽聞佛法時,需要注意哪些威儀?你能做到幾條?
450、出家比丘為什麼不能給單獨的女人傳講佛法?請以你所了知的事例進行分析。在家居士平時怎樣做才算威儀如法?
第66節課
451、有些佛教徒經常說:“小乘是焦芽敗種,不要學,我們應該學大乘佛法。”“密宗是鬼神教,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有淨土宗才適合末法眾生的根基。”這些說法有什麼過失?請具體分析。
452、有些人認為只要一心念佛或參禪就可以了,其他什麼經論都不用學,這種觀點正確嗎?為什麼?
453、佛陀規定那麼多行住坐臥的威儀,目的是為了什麼?這是否只是出家人的戒條?請談談你的看法。
第67節課
454、一個大乘行者的言行舉止是否如法,對弘揚佛法、利益眾生有什麼影響?
455、什麼是吉祥臥?這種臥式有哪些功德?在入睡之前,有哪四點需要注意?
456、經中宣說了無量無邊的菩薩學處,但歸納而言主要指什麼?你平時是怎麼做的?
457、《三十五佛懺悔文》為什麼又叫《三聚經》?晝夜各三次誦讀此經有什麼必要?
第68節課
458、請舉例說明:發菩提心的菩薩,為什麼必須通達世出世間的一切學問?
459、利益眾生有哪兩種途徑?你覺得各自最好的方法是什麼?你平時是怎麼做的?
460、所作善根為什麼要回向無上菩提?
461、本論中,大乘善知識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對具有法相的善知識,應如何依止?
第69節課
462、為了知菩薩學處,寂天論師建議我們讀閱哪幾部經論,它們分別講了什麼?
463、我們做某一件事情時,如果經論中沒有明確規定可不可以做,那該如何取捨?
464、簡而言之,護持正知正念是指什麼?你平時是怎麼做的?
465、請以教證、公案說明,實際修持佛法的利益。
466、學習本品以後,你自己有什麼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