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1/30 04:26:33
學習次第 : 進階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安忍 第八十八節課

第八十八節課

昨天講到自己名聲受損時,理應值得高興,下面繼續分析:

他樂故我樂,于眾應如是,

他喜而贊敵,何故我不樂?

有些人進一步狡辯:我已經發了菩提心,成了大乘菩薩,別人對我進行讚歎,我快樂並不是因為別的,而是因為他產生歡喜心。作為一個利益眾生的人,眾生快樂我也快樂,就像兒子特別開心時,母親也必然會歡喜無比。所以我這種高興,主要是隨喜別人的快樂。

對此作者駁斥道:如果真是這樣,那麼你也應對天下無邊的眾生一視同仁。因為你發心的時候,並沒有揀擇凡是讚歎我的人,我就幫助他、利益他,而是說凡是有生命的一切有情,我都要暫時賜予他們人天安樂,究竟將彼安置於佛果。既然如此,你應對所有的人都同樣隨喜,為什麼他人讚美你敵人的功德時,你卻鬱鬱寡歡呢?你明明說快樂的原因並不是為自己,而是要讓別人歡喜,那別人對你的敵人讚不絕口時,心裏肯定也很快樂,你為什麼不加以隨喜呢?

有些人一聽到讚歎自己的敵人,除了甜味外,恐怕苦、酸、辣的味道都會出現,臉色也會馬上晴轉多雲。平時在交談中也看得出來,我讚歎某人有功德,如果跟那個人關係好一點的,他就比較認可,一直在旁邊隨聲附和;如果跟他的關係勢同水火,要麼他悶悶不樂,根本不吭聲,要麼立刻站起來反對:你這樣讚歎是不合理的,他這個人如何如何壞……”自己的敵人被讚歎了,有些人就特別不舒服:這個人居然受了表揚,簡直氣死我也!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果以菩薩的愛心來對待,很多矛盾衝突、包括心裏的小疙瘩,都是可以逐漸化開的。有些人特別恨別人,有時候真正分析起來,應該說理由很小,就是因為他自己修行不好,總把別人以前說過什麼、做過什麼牢牢記住,久而久之變成一塊心結石,若沒遇到有善巧方便的良醫,很有可能逐漸化膿,最後發展為絕症,陷入不可救藥的境地。

所以,矛盾在很小的時候就要儘量化解,尤其是發了菩提心的人,若經常對一些小事耿耿于懷,永遠對別人恨之入骨,那不是大乘佛子的行為。別人對你做了再大的幫助,你可能當下就忘了,也沒有想去報恩,但為了一點小事,報仇之念始終放不下,這就是凡夫愚者的法相。要知道,以牙還牙的行為,是一種世間人的傳統,在大乘佛教中根本沒有容身之地。

還有些道友發生矛盾後,兩個人表面上雖然已做了懺悔,說自己心裏不記恨,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們心裏還有很多傷痕沒有癒合,只不過是形式上敷一個泡沫而已。作為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要對所有的眾生充滿愛心、平等對待,千萬不能因為某人對我如何如何,就一直記在心裏、恨在眼裏,否則跟世間俗人沒有任何差別。學習佛法的收益,關鍵在於自己的行動,倘若行動上比以前有所改變,這才是真正的受益匪淺。

故我受贊時,心若生歡喜,

此喜亦非當,唯是愚童行。

因此,當我們受到稱讚時,應觀察自己的心是不是陶醉在歡喜的境界中。凡夫人都有這樣的習氣,受到挖苦誹謗,心裏實在受不了,連吃飯睡覺都不香;得到讚美榮譽,就飄飄然忘乎所以,歡喜之情無法控制。其實讚歎令我們心生歡喜,完全是特別耽著自己所引發,真正用智慧來觀察,並不值得如此。

前面也分析過,讚美的聲音無有實質,也沒有心識,純粹只是空穀聲般的無情法,對這樣虛幻的詞句,有什麼可讓人高興的呢?如果值得高興,就像昨天所講的一樣,把讚歎詞錄在複讀機裏,整天放給自己聽,那快樂可以一直伴隨著你。但是這有意義嗎?凡有智慧、有德行的人,誰都不會這樣做。現在有些人很喜歡吹捧人,一見面就對你讚歎不已,別人也覺得非常受用,然而懂道理的人都知道,這樣的詞句對今生來世均無實義,假如為此而沾沾自喜、歡喜若狂,就像愚童得到玩具特別高興一樣,完全是一種幼稚無知的行為。讚譽美名猶如沙屋,若為此而洋洋自得,完全是一種愚癡的表現,對智者來說,有德何須他人贊,無德讚歎有何用?

一般來講,境隨心轉,是聖者的境界;心隨境轉,是凡夫的行為。我們凡夫人的心,有時隨色法而轉,有時隨聲音而動,有時隨香氣和味道而搖擺不定。但對有修行境界的人來說,外境中不管有什麼痛苦快樂、興盛衰敗,自己的心都如如不動,不會受到絲毫干擾。古大德說:未悟之前,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我們沒有開悟的時候,為實執習氣所牽,一直對貪嗔癡等外境牢牢執著。而一旦有所悟入之後,一切顯現均如夢中的山水,只不過是心的幻現而已。所以大家遇到歡喜快樂或哀傷痛苦時,自己應當穩重自持。快樂的時候,不要得意忘形,連東南西北都分不清;痛苦的時候,也不要垂頭喪氣,一副天要垮下來了的模樣。外境中發生任何事情,都可以測試一個人證悟境界的高低。

密法中,上師在對弟子直指心性時,會先用大量的美言來讚歎他,然後用猛厲的語氣呵斥他,接著讓他靜下心來觀察:剛才受讚歎時的心態與後來受呵斥時的心態,二者在本質上有何不同?假如沒有任何差別,自己的心這樣執著合不合理?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利根者當下就能開悟。

所以我們凡夫人的習慣,跟高僧大德們的行為,有著方方面面的差別。自己到底是趨入凡夫這條路、還是聖者這條路,通過平時的言行舉止也應該好好觀察。倘若一直隨原來的習氣轉,則應馬上加以制止,不要再繼續前進了。儘量向解脫的方向邁步,才是每位欲解脫者的希望與期盼。

剛才是講受讚歎時生歡喜心不合理,接下來講,阻礙我們得到讚譽時,理應值得高興。

子二、將阻礙讚譽視為有益:

讚譽令心散,損壞厭離心,

令妒有德者,複毀圓滿事。

此頌是觀察:名聲對修行人有幫助,還是有損害。一般來講,沒有受過大乘佛法教育的人,覺得有名聲是個好事,理應值得高興。前段時間,有個居士對我們這裏一個出家人講:你應該到漢地去多賺一點錢,然後建個寺院,這樣就會有名聲,有了名聲的話,別人便會恭敬你。乍聽起來似乎言之有理,有些人就覺得自己應該去賺點錢,為社會為寺院做一點貢獻,有了名聲就有恭敬,有了恭敬的話,也有一些不同的待遇。現在世間上很多人,也都在為了名聲不斷競爭,只要有了名聲的話,做什麼事情都方便,財產地位也會接踵而至。

當然,這是世間的一種習慣,只要是凡夫人,爭名奪利純屬正常現象。但我們發了菩提心的人,若整天為此爾虞我詐,合不合理?憑藉智慧細緻入微地觀察,最後就會得出結論:為了名聲而付出一切,完全是一種愚癡之舉。

因為名聲具有諸多過患,首先,讚譽令心散。有了名聲的話,利養、恭敬、財產等世間八法的同品就會產生,令心不斷地往外散亂,堪布根霍說:不要說坐禪、修寂止勝觀,就連行持善法的機會也沒有。的確如此,一個凡夫人有了名聲後,整天忙於交際應酬,在世間八法中團團轉,忙忙碌碌地度日子,不要說現前大圓滿、大手印、大禪宗的境界,就算行持善法的時間也抽不出來。

原來有些人修行很好,自從成了大上師大活佛大成就者之後,雖然財產和弟子越來越多,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個人的修行卻一落千丈。當然,如果是佛和菩薩來到人間,這對修行是無利無害的,但若不是這樣,自己是地地道道的一個凡夫,依靠某些途徑有了名聲,那以後還有沒有機會修行呢?真的是沒有了,那個時候,所謂的麻煩已經開始了。

我以前看過澳大利亞南昆洛吾活佛的一本書,他在書中說:小時候,別人為他舉行坐床儀式,他在法座上從早上到下午聽喇嘛念了幾個小時的經,心裏一直覺得特別麻煩,終於等到儀式結束,他想:噢,結束了!當活佛的事情完成了。但沒有想到,從那時起,活佛的麻煩事情才剛剛開始。他後來在修行過程中,也是受到了許多麻煩,專修的機會幾乎沒有。所以,名聲對自己有利還是有害?這也有待觀察。

其次,損壞厭離心。有了名聲之後,會毀壞對輪回的厭離心和出離心。為什麼呢?因為你整天處於吹捧讚歎和供養恭敬中,除了真正的修行人外,一般人很難生起出離心。現在的有些大上師,表面上看生活過得非常快樂,周圍都是鮮花掌聲、眾人讚美,但這到底是解脫的正因,還是墮落的正因呢?如果自己是具一切束縛的凡夫俗子,那麼未來的解脫之路早已阻塞,而惡趣的大門大大地開啟了。所以說,有了名聲並不一定有利。

再加上,令妒有德者,複毀圓滿事。如果自己貪執名聲,就會為了它嫉賢妒能,對學問、財產、地位上與自己不相上下的人,常常生起毒惡的嫉妒心,不能忍受別人的功德,相續中的嗔恨之火不斷燃燒,摧毀一切圓滿的功德資糧。所以,有些人有了名聲後,因為嫉妒,跟上上下下的人都合不攏,這也是相當可怕的。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很容易調伏眾生的其他煩惱,如嗔心重的指鬘王、貪心大的難陀、愚癡心強烈的周利槃陀,依靠佛法的因緣,最後都能證得聖果。而提婆達多,暫時獲得一種相似的神通(無法照見長遠的業因果),憑藉這些神通,他產生了熾盛的嫉妒心,欲與佛陀一競高下。他先以神通勝伏了未生怨王,(提婆達多若沒有神通,未生怨王也是很有智慧的人,一般不會輕信別人。正因為這種相似的神通,未生怨王對提婆達多言聽計從、畢恭畢敬。)後來二人同流合污,造了好幾個無間罪。按照小乘的觀點,他無法得以度化,這也是嫉妒心所致。因此,有了嫉妒心的話,什麼事情都敢做,其他煩惱也以此而引發。

我們有了名聲的時候,應觀察對其他高僧大德有沒有可怕的嫉妒心,有了的話,善根功德就會逐漸摧毀,對解脫無有絲毫利益。我們在座的人,對名聲特別執著的倒是還沒有發現,但以後每個人在修行中或工作中,如果拼命地追求名聲,果報也許在今生成熟,也許會在來世出現。

學習這部論典之後,大家平時應多觀自心:我已經發了菩提心,現在是在希求名聲地位,還是在希求解脫?到底我在做什麼?如果今生沒有對佛法和眾生做出大的貢獻,也不能給自己的解脫造成障礙,更不能給眾生的解脫造成障礙。經常這樣反觀自己、提醒自己,這也是噶當派修行人最好的一種傳統。

以是若有人,欲損吾聲譽,

豈非救護我,免墮諸惡趣。

因此,如果有人想方設法毀壞我的名譽,這是一個很好的事情,依靠他的力量,可使我免於墮入惡趣,所以我不但不能生嗔恨心,反而應把他當作親人那樣來報答恩德。

正如剛才所講,有了名聲以後,心會散亂不堪,出離心和菩提心也逐漸遠離,行為很可能與佛法背道而馳。一旦沒有任何名聲,自己只是個默默無聞的修行人,今生應該有解脫的機會。

我特別羡慕山裏那些虔誠的修行人,他們在十幾年、二十幾年中一直精進地修行,任何人也沒有聽過他們的名字。包括學院中也有一部分人,是我剛來時認識的,前兩天又見到了他們,他們穿的衣服特別樸素,住的房子也非常簡陋。我開始時也過著這樣的生活,覺得自己是個修行人,現在雖然表面上看,世間人會認為我比較有出息,但真正從修行上來講,我真的特別羡慕他們,正因為沒有名聲,自己的修行完全是成功的。

前段時間,我跟有些法師也說了:以後你們到大城市裏去,如果有前世的殊勝因緣,能弘法利生倒也可以。現在藏族的很多法師到不同的城市裏去,有些弘法利生的事業展開了,這是很好的事情;而有些不但沒有展開,最後連戒律也保不住,在非常可憐的狀態中死去。所以,你們想當一個修行人的話,最好先在寂靜的地方不離開聞思,如果在外面炫耀自己、做各種宣傳活動,這不一定對自他有利。

其實,受到他人譭謗,假如你懂道理的話,不見得不是好事。有人說:我本來修行很成功,可是有人到處說我過失,從此以後,我的一切都完蛋了。如果你真正有德行,無因譭謗也不一定有很大的損害。佛陀時代就有這種情況:有一次,佛陀正在給眾人講法,一婦女受外道指使,在腹部系一盆子佯裝孕婦,當眾指責佛陀與她有染,且腹中胎兒為佛之子。眾人中已得聖果者,對佛的信心無絲毫動搖,而沒有得果、尤其對佛的見修行果未得確信者,見此情景不禁暗生懷疑。正在議論紛紛之際,天尊不悅,化現為一隻老鼠,鑽進婦女的衣服裏,咬斷系盆之繩,盆子突然掉在地上,真相大白。在眾人的羞辱與咒駡聲中,婦人落荒而逃。

試想,圓滿功德、遠離諸過的佛陀來到這個世間時,也有人當面詆毀,說自己與佛有不清淨的關係,那現在有些素質特別低的女人,經常捏造各種謠言,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對方若是真正的高僧大德,具有一定的功德,謠言對他的事業絕不會有任何危害。

《釋尊廣傳》中,佛陀曾對阿難說:我過去行菩薩道時,恒遭詆毀,常有人以難登大雅之堂的惡語詬罵。即便後來我已成佛,仍有眾生謂我與女人行不淨行,妄圖以美女為工具譭謗我。上師如意寶在講這段時說:現在世間上有些高僧大德,當事業非常圓滿時,很多人的嫉妒心實在無法控制,通過各種方式來譭謗加害,這也是天經地義的,用不著大驚小怪。如果自己真正有功德,對此不會不歡喜,反而能夠轉為道用。我們都是隨順佛陀的後學者,當年佛陀在因地時怎麼樣對眾生發菩提心,我們也應如是效仿。

釋迦牟尼佛的傳記中還有一個故事:以前在寂靜的森林中,住著一位菩薩化現的犀牛(釋迦牟尼佛的因地),它性格忠厚,心懷寬廣,具大慈大悲心。附近有一群猴子,每天肆無忌憚地欺負犀牛菩薩:當它睡的時候,猴子全部騎在它身上,當它吃草的時候,猴子百般阻撓不讓去吃……整天都是侮辱和戲弄它。但菩薩從不反抗,聽之任之。後來,住在樹林裏的一個夜叉實在忍無可忍,便對菩薩說:這群可惡的猴子天天害您,您怎麼不反擊呢?您的角是金剛角,連堅硬的岩石都不堪一擊,摧毀這些猴子易如反掌。但菩薩卻說:猴子們怎麼戲弄我,我都不會反抗,它們也非常可憐。依靠它們,我能成就忍辱波羅蜜多,所以我只有報恩,絕不會報仇。夜叉聽後十分佩服,悄然隱身而去。

翻開佛陀因地的這些公案,大家可以對照一下,自己平時受到譭謗欺辱,會怎麼樣對待。我們現在也是因地,還沒有作佛,只是發了菩提心,可以叫做菩薩。不管別人無緣無故,還是有緣有故,在修行的道路上遇到這些對境時,應該想一想:佛陀是怎麼樣對待眾生?我是怎麼樣對待眾生?這兩句話當中,包括了很多甚深的問題,大家應當再三琢磨。

吾唯求解脫,無需利敬縛,

于解束縛者,何故反生嗔?

我們都是修大乘佛法,所求的專業,唯一是圓滿正等覺的菩提果位,而不是自我解脫的小乘阿羅漢,也不是讓人沉溺輪回的世間八法。既然是希求解脫者,就千萬不要被名聞利養所束縛。假如有人從中作梗摧毀我們的名聲財產,幫我們解開輪回牢獄的枷鎖,不讓我們墮入惡趣,令我們有了解脫的希望,怎麼能反而嗔恨他呢?

比如我要去拉薩,前往北京或青島的火車,對我來說根本沒有用。同樣的道理,學習大乘佛法,尤其是密宗金剛乘的人,目標就是追求解脫,世間上亂七八糟的名聞利養,完全是道障,我們應該置之不理。

智悲光尊者不是講了嗎,一個人如果施主、吃穿等樣樣齊全,佛法沒有成就之前,魔法已經成就了。現在有些人求房屋,有些人求轎車,有些人求財富,但是解脫需不需要這些呢?除了弘法利生的方便以外,這些的確沒有任何用。古往今來的修行人選擇住在寂靜的地方,度過自己的一生,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心要清淨,才容易現前解脫,世間八法對凡夫人肯定是有影響、有染汙的。

有些人雖然住在大城市裏,但由於俱生的善根,特別嚮往解脫,不願每天為家庭、為工作做些無聊的事情,認為這對今生來世都不利。當然,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因緣,不一定所有的人都要出家,一下子跑到山裏去住,對有些人來講,這也是不現實的。所以昨天有個日本居士說:我現在非常非常感謝網路,不知道怎樣報答它的恩德。沒有它,我這樣的在家人,不可能如此系統地聽受佛法。這輩子沒有出家緣分的話,我連接觸大乘佛法的機會都沒有……”

確實,每個人的緣分都不同,有些人註定要在城市裏度過一生,因為現在自己的家庭關係很不錯,孩子也正在讀書,二十年內肯定沒辦法出家,二十年之後能不能也很難說。到了那個時候,牙齒可能都已經掉光了。(昨天我看見一個修行人,她說自己有62歲,嘴裏這邊有一顆黑色的牙齒,那邊有一顆白色的牙齒,兩顆牙齒中間出現鮮紅的舌頭,臉上的表情很慈祥。我想她年輕的時候,可能整天沉溺於世間的各種迷網中,晚年有這樣出家的機會,應該是非常的快樂。)但若沒有這種緣分,大家也不要難過。現在科技這麼便利,通過這種方式來聞受佛法,真正體會到佛法的慈悲和偉大,然後在實際生活中身體力行,這也沒什麼不可以的。從佛教的歷史上看,在家人在城市中通過念佛、參禪、修行而終獲成就,這種現象也比比皆是。

總而言之,我們是希求解脫者,最好不要被名聞利養所束縛。以前我講《開啟修心門扉》時,看破今生這一章專門有仲敦巴尊者的公案。尊者於一生當中,最重視的就是捨棄今世、看破今世。信眾邀請他出去講經說法、會見一些大人物,他實在是不肯,就對弟子說:你代我去吧,我正在修持捨棄世間之法,故不允許我做出行修相異、心行相違的舉動。他經常在熱振的森林中,(仲敦巴當年修行的熱振寺,聽說我們學院的很多修行人都去過,至今那裏仍非常寂靜。)口中念著《親友書》中摧毀世間八法的偈頌,或者喃喃自語道:我是希求解脫者,莫為名聞利養縛。有時念誦了全部文字,有時只朗朗念出開頭部分。他一直不願跟世間人交往,也不願獲得財產讚揚,這就是名副其實的修行人。現在的世間上,也有很多這樣的高僧大德和虔誠居士。

講到這裏,我想起了《影塵回憶錄》中的弘一大師,他的公案也與此基本相同。當時弘一大師在青島湛山寺講法。有一天沈市長在寺中請朱將軍吃飯,朱將軍說:可請弘一法師一塊兒來,讓他坐首席,我來陪客。沈市長很贊同,就請倓虛法師(湛山寺住持)跟弘老說。倓虛法師到弘老寮房裏一說,弘老笑笑沒言語。第二天臨入席時,又派監院去請,帶回一個紙條,上面寫四句話:昨日曾將今日期,短榻危坐靜思維,為僧只合居山谷,國士筵中甚不宜。

現在世間上很多人,不管是出家、在家,受到別人如此禮遇時,恐怕無法抗拒。我也接觸過很多寺院的住持,他們一見面就介紹說:我們跟政府的關係很不錯。前段時間宗教局副局長親自來我這裏,跟我一起吃飯,我也談了一下寺院準備接幾個項目:第一、我們的某某東西準備銷售出去;第二、今後打算把寺院作為旅遊景點,對外開放……”有時候看他們的表情,不要說市長請,就算派出所的所長請,也會高興得不得了。當然,這不僅僅是別人,任何人都很難抵擋這樣的名聲和別人的恭敬,尤其是大人物、大施主、大名人邀請自己,馬上會覺得身價倍增。甚至有些法師在講經說法時,也經常宣揚我遇到了某某領導、某某高僧;還有些人在自傳中,也反復提到我遇到了某某名人,他當時對我如何如何的稱讚

然而,真正的高僧大德,最大的目標並不是世人所希求的名聲財富,而是自己圓滿獲得解脫。解脫是為了什麼呢?利益天下無邊的一切眾生。《釋尊廣傳》中經常有這樣的對白:你有什麼樣的希望?”“沒有其他,唯一是想讓一切眾生脫離輪回苦海。因此作為修行人,無論在家或出家,今生若僅僅是為了名利而奔波,自己的修行不一定成功。所以,有人幫我們解開這種束縛時,那個時候千萬不要生氣,而應該覺得他是我的恩人,是我的善知識,是我的怙主,永遠對他感激不盡,這才是大乘行者最基本的一種素質!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