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2/03 02:16:28
學習次第 : 進階
《入行論講記》第六冊 第七品精進 第一百一十節課
第一百一十節課
在第七品《精進品》中,為對治三種懶惰,作者分別講了四種助緣、兩種力量(實行力和控制力,後者亦名主宰力)。在實行力當中,下面講出現罪業時應如何制止。
癸二、出現罪業則制止:
複如蛇入懷,疾起速抖落,
如是眠懈至,警醒速消除。
修行人出現懈怠睡眠時,要立即加以遣除,猶如膽小者的懷中進入毒蛇,會迫不及待地把它扔出去一樣。
當我們六根內收出現昏沉,或者心識外散,耽著無義之事,或者明日複明日,一直把聞思修等善法往後拖,此時必須以正知正念攝持,毫不遲疑地斷除上述心態,立即恢復精進。做任何事情都離不開精進,如果沒有精進,不要說出世間的修道,連世間的事情也辦不成。所以華智仁波切說:“我們一定要精進修持正法,就像懦夫懷裏鑽進蛇或者美女頭上著火一樣急不可待。”佛經中也有很多這方面的教言和比喻。
說起毒蛇入懷這個比喻,我想起了一個人,他叫興桑,現在是我們文殊學校的一位老師。他在年輕時特別喜歡惡作劇,有次把一條蛇裝在很漂亮的口袋裏,扔在人來人往的路上,自己則悄悄躲在樹叢中。不一會兒,有個人騎馬路過,看見這個口袋後,趕緊從馬上下來,東看西看,覺得四周沒人,於是很高興地把它往懷裏一塞,騎著馬就走了。興桑偷偷地跟著他,那人翻過一座山,來到四處無人的地方,安心地從馬上下來,把口袋慢慢打開——突然“哇”的一聲,只見他把口袋一扔,飛也似的跑了。(這個興桑真的很壞,那天我們也在說他。他自己也得不到什麼,就是想看別人出洋相。那個人可能覺得口袋很漂亮,裏面肯定裝了值錢的東西,也許一邊騎馬一邊摸:“這到底是什麼呀?”)
毒蛇有種可怕醜惡的力量,一旦入於懷中,任何人都特別恐怖,所以我們常用毒蛇來比喻惡人,說“某某人很壞,就像毒蛇一樣,誰都不願接觸他”。當然,這裏是用來比喻快速,說相續中出現懶惰睡眠時,千萬不能聽之任之,規規矩矩地跟著煩惱去,想過段時間再精進。歲月不饒人,我們當以最快的速度消除它,一旦發現它的萌芽,立即提起正知正念,以高僧大德對治煩惱的精進來鞭策自己。譬如,奔公甲每當生起煩惱時,馬上就會意識到,堅決不與之同流合污。有一次他在施主家偷茶葉,突然提起正念,大聲呼喊:“我這個人正在幹偷茶的勾當,快來把這只手從手腕處砍斷。”還有一次施主在僧眾中供養優酪乳,他坐在行列中,看到前面的人分了大量優酪乳,心想:“這麼好的優酪乳輪到這裏,似乎沒有我的份了。”當萌生這樣的念頭時,他馬上懲罰自己,當即把碗扣下,不再接受優酪乳供養。
欲界的眾生,相續中沒有睡眠懶惰,也是不現實的事情。尤其是大城市裏的有些人,白天忙忙碌碌做很多事情,晚上回家後好像成了屍體一樣,恨不得馬上倒下睡覺,基本上沒有學法聞思的精力,這也是一種普遍現象。但我們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既然對世間法有如是的信心和勇敢,那對生生世世的解脫大業為什麼不願意精進?因此,自己對自己要有一種控制方法,否則,凡夫人自覺地入于正道,這是極為罕見的。
自古以來,很多高僧大德在對治煩惱方面,採用了很多很多手段。堪布根霍在《入行論大疏》中,引用了羅欽(大譯師)仁慶桑波(寶賢)的修行方法:大師于晚年時閉關七年,從來沒有出過山洞。他在洞口做了三道門,每道門上寫有不同的警策句,最外面的門上是:“如果我生起一刹那的惡念,請護法聖尊懲罰我,斷絕我的命根。”中間的門上是:“如果我生起一刹那的自私自利,請護法聖尊懲罰我,斷絕我的命根。”最裏面的門上是:“如果我生起一個執著分別念,請護法聖尊懲罰我,斷絕我的命根。”他老人家尚且用這種方式來要求自己,我們具有各種煩惱的凡夫俗子,為什麼不需要精進呢?
雖然在凡夫地的階段,不休息肯定不行,身體要放鬆,心也要放鬆。現在的世間人,成天提倡的就是放鬆,身體要休閒消遣、旅遊觀光,心也要放鬆按摩。(不知道心的“按摩”是什麼樣的,如果世界上真有這種按摩,達到的效果應該是內心清淨安寧,沒有許多煩惱瑣事困擾心頭。)但在適當休息的基礎上,自己應該把握自己的時間,若一直等上師來安排日常作息,恐怕是不現實的。學習這部論典的人,大多數年齡也不小了,如果是幼稚園的孩子,老師講完後自己馬上忘了,那老師拿著鞭子一直關心你也有必要,但我們不用這種管理,人應該有一種控制能力,否則修行成就永遠遙不可及。
現在很多人晚上睡的時間太長了,白天散亂的時間太久了,這是修行人的最大違緣。為了對治這兩種過患,我們應想辦法儘量少睡(睡得過少也不行,這會導致工作效率不高),同時白天儘量不要散亂,通過各種方式來控制自己。這一點,不說我們大乘佛教徒,就算是有修養的世間人,也不太喜歡這些散亂。我昨天遇到一個領導,他說:“某某人非常好,不抽煙、不喝酒、不打麻將、不散亂、不喜歡觀光旅遊,也不喜歡跟人閒聊、天天說些無關緊要的話。他一心一意地工作,並且經常學些有意義的知識……”
世間人對好人的標準尚且如是安立,我們佛教徒就更不用說了。然而有些修行人並不是這樣,當然,我沒有聽說學《入行論》的人中,有人整天喝酒抽煙、打麻將、逛妓院,但是有相當一部分人,日子過得非常散亂,今天去見某某人,明天跟家人吃飯,後天又去觀光旅遊,只要有假日,就跟大家一起出去玩,大概在三四天當中,根本沒有聞思修行和思維法義,甚至有些人的一輩子都是這樣打發的。如果他們錢花不完,非要讓旅遊公司發財,那我們也沒有意見,但這樣的生活有沒有意義呢?自己應該觀察一下。
我們在座的出家人,也不要把目光放在“什麼時候休息”、“到哪里去吃飯”上面,這些不是人生的意義。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只要對眾生有利的事情,不管是不是休息時間,都要盡力去做。若對眾生沒有利益,且自己的修行也沒有境界,這樣散亂有什麼必要呢?
此處主要是講斷除懶惰,現在人的耽著惡事懶惰非常可怕,很多人並不是沒有時間,關鍵是自己的心不堪能,一天二十四小時,在散亂和分別念中很快就過了。
每逢誤犯過,皆當深自責,
屢思吾今後,終不犯此過。
作為凡夫人,縱然經過百般努力,但由於無始的煩惱習氣所致,也常會失去正知正念,因疏忽而犯下過失,如違犯戒律、對道友發脾氣、生起貪心嗔心等。每當我們犯錯誤之時,都應該認識到,並深深地譴責自己、呵責自己,屢屢思維:“我這樣的人,已在上師面前獲得了大乘菩薩戒,又再三于諸佛菩薩前承諾:精進懺悔以往的一切罪業,從此之後絕不再犯。倘若現在還重蹈覆轍,那實在是不合理!”
有些人說:“我這個人真的很壞,已經學了《入行論》的《安忍品》,現在還是發脾氣。”我們作為凡夫人,斷除相續中的煩惱,並不是理論上了知後,當下就能立竿見影,畢竟很多煩惱屬於“修所斷”,需要通過修行才能斷除。就像有病的人雖然知道吃藥起作用,自己也吃了一兩顆,但如果沒有長期服用,頑固的慢性病也不容易馬上消失。
有些慢性病患者,總抱怨自己的病不好,明明看過醫生,醫生給的藥也服用了,但還是沒有明顯效果。其實病也分幾種,有些頭痛,吃個止痛藥就好了,但有些病並非那麼簡單。我們的煩惱也是如此,聽了上師的教言、看了幾本書後,馬上起作用的也有,但比較頑固的煩惱,不一定就能迅速滅盡。在這種情況下,假如不慎犯了一些輕罪,或做了不如法的事情,應該對自己有種非常厭惡的態度,習慣性地呵斥自己。
以前的大德們也是如此,他們在修行過程中並不是沒有煩惱,從開始到最後,還是要面對各種各樣的挑戰。但是他們有勇氣,依靠一而再、再而三的對治,煩惱的本體自然暴露無遺,最後它“羞愧難當”,慢慢就消失無跡了。
因此,我們每次做不如法的行為時,一定要呵責自己,心裏默默地發願:“從現在以後,再也不犯諸如此類的過失。我這個人太壞了,所學的知識,除了看別人的過失外,自己根本沒有行持。”其實,我們現在所學的知識,是治療八萬四千煩惱病的甘露妙藥,但因為自相續太低劣的緣故,有時候接受不了,有時候雖然表面上接受,但全部成了口頭禪,只會紙上談兵,無法與自相續結合起來。要知道,我們學習的這些教言,並不是看別人過失的鏡子,而是為了反觀自己、針對自己。
尤其一定要經常發誓再不造罪業,這種發誓的力量非常強。明朝嘉靖年間,江西有一位俞公,人雖然很聰明,但一生中的災禍接連不斷:他有五個兒子,四個夭折,一個失蹤;生了四個女兒,也只剩下一個。(那天有個人說:“你們藏族人的孩子特別多。”看來漢族人的孩子也不少,只不過是現在政策控制了而已。)他妻子傷心過度,兩眼都哭瞎了。(藏族人當中,因傷心而哭瞎的歷史,我沒有見過,也沒有聽說過。但在漢地的很多書裏面,經常是這個人也哭瞎了,那個人也是哭瞎了,他們是怎麼哭的?這個問題我正在研究當中。)
後來俞公通過一些因緣,深深地意識到:自己以前雖然做些善事,但都是在表面上求虛名,心中的意惡太重。於是在觀音菩薩像前,叩頭至流血,發誓願善念永純、善力精進,倘有絲毫自私自利,永墮地獄。從此,他一言一行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並於每月的最後一天,對該月行為作一番總結,在文字上記錄下來。(我們每個人若也有這樣的正知正念,經常總結當月做了什麼壞事、做了什麼好事,或者一年中到底做了什麼,對自己有所監督還是很好的,否則,不管過了多少年,自己變好變壞也沒有察覺,這樣不太好。)後來因為三寶的加持,他的命運有了明顯改變:走失的兒子回來了,妻子的雙目複明瞭,事業等方面也非常圓滿。可見,行持善法的功德無量,他今生如此,來世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立下堅定的誓言非常重要。有些人出家或者受居士戒時,髮露懺悔以往的罪業,立誓今後一定要改變,有了這種堅定的誓言後,很多行為與過去大相徑庭。在我們學院裏,也有些聞思成績相當好的人,以前在社會上混得很厲害,周圍的環境比較可怕,但現在通過學佛以後,跟過去相比起來,自己也覺得有天壤之別。
其實,一個人的心能不能轉變,關鍵在於自己是否堅強,如果堅強的話,心是可以轉變過來的——依靠上師的加持和自己的精進,以往特別散亂的,後來對學法很有興趣;以往行為相當不如法,後來變成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這種情況不可勝數。從印度大成就者、密宗高僧大德的傳記中也可以看出,有些人當過妓女、獵人、屠夫,後來通過上師的加持和佛法的感化,心態逐漸轉變過來,在歷史上成了非常偉大的成就者。
學習這一品以後,我們應該注意幾個問題:一是不要散亂于無意義的劣事;二是不要輕視自己,應該對自己充滿信心;最關鍵的是,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聽說你們昨天買了很多鬧鐘,等一會兒下完課後,回去好好琢磨琢磨,看每天的時間怎麼安排。有時候我很想去每個人的家裏看看,估計有人會把鬧鐘調在4:55。這些人是很壞的,剛醒過來迷迷糊糊的,連臉都來不及洗,聽課恐怕是不行的!
壬三、成辦同品之事(違品是懶惰,同品就是精進):
故于一切時,精勤修正念,
依此求明師,圓成正道業。
總之,在任何時候,都要精進地修持正念。護持正念的根本是依止上師,通過這種方式,能圓滿我們菩提正道的事業。
此處總結了上述的所有道理。不管是春夏秋冬、白天晚上,我們都要有一顆精進的心,在行住坐臥一切威儀中,精勤地護持正念。有些人呆在家裏或者跟道友在一起,還算是比較可以,然而一旦出差,離開這種環境,就和不學佛的人同流合污,原來的道心一敗塗地。
那天有個人說:“堪布,您不要對大城市的人要求太高了,我們這些人確確實實太忙了。”他唯一的理由就是太忙了。其實人生中散亂的事情非常多,如果一直要做,那永遠也做不完。所以忙還是不忙,完全由自己來決定。當然,我也發現他們特別忙,沒有條件的人,為了錢財而奔波,有條件的人,為了享受而操勞。在家人瑣事本來比較多,光是照顧家庭就有一大堆麻煩,若以出家人的標準來要求他們,這是不現實的。但我也並沒有這樣,現在外面學習《入行論》,一個禮拜聽兩堂課,基本就能趕得上進度。假如這還接受不了,覺得要求太嚴了,那乾脆退出來好一點,你可以全天候地去散亂。可是,在短暫的人生中,這種學習機會又有多少呢?自己不得不考慮。
《現觀莊嚴論》雲:“不耽著不疲,周遍攝持道。”裏面講了三種精進,對治上面的三種懶惰。不耽著精進,斷除耽著惡事懶惰;不疲厭精進,斷除同惡懶惰;諸道攝持精進,斷除自輕淩懶惰。如果沒有這些精進,住在大城市裏肯定每天瑣事纏身,甚至住在山洞裏閉關的人,也可能天天放答錄機。(現在很多地方都有信號,我有時候擔心,閉關的人拿著一個手機,天天往外打電話。)魔王波旬將貪嗔癡、散亂懈怠等煩惱毒箭,天天不斷地射向我們,如果沒有控制能力,散亂時時都有、處處都是。
所以每個人應該調整自己的身心,如果整天找理由,我覺得也沒必要。若對你們不負責任,我每天念一點懺悔咒,不講這些也可以。但若互相說個好話,而不指出毛病缺點,你們這麼多年來首先沒有遇到佛法,現在遇到佛法又不精進,確實非常非常可惜。因此,大家理當用一切時間來精進修持,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
在精進的過程中,第五品所講的正念很重要,我們隨時都要自我警策:“我是一個修行人,已經受過大乘戒律,必須要精進,不能跟這些人一起散亂。”若要此心態永遠保持下去,唯一的方法就是不離上師。《劄嘎山法》中說:“我們這些初學者,應當像諺語中所說的‘小孩拉著母親的衣襟’一樣,瞬間也不離開上師。”假如不具足這種因緣,有些大德說,那絕不能離開上師的教言。按照《毗奈耶經》的要求,修行人入門之後,最少十年不能離開上師。但現在的有些人,剛剛遇到一個上師,上師稍微指點一下,就馬上到別處去實修,這種修行是不會成功的。因此,若想修行的境界得以增長,希望大家不要離開上師。
實在沒這個因緣的話,現在的科技非常發達,那每天不要離開上師的殊勝教言,一定要經常提醒自己,用正念來約束自己。誠如阿底峽尊者所說:“修行人當日夜不放逸,以正知正念觀察自相續。”每個人應該為自己設置一套監控設施,看看白天做了什麼、晚上做了什麼,經常總結自己的一言一行,這樣,境界才會越來越高。
為了完成利益眾生的道業,心相續的改變是每個修行人的目標,為圓滿此目標而精勤努力,利根者在短暫的時間中也能解脫。如宋朝的瑩珂法師,念佛三天就獲得了往生。他是一位出家人,不守寺院的清規,破戒造作罪業。但他有一個好處,就是深信因果,想到自己所作所為必墮地獄,就生大恐怖,請教別人自己還有沒有救。道友給他一本《往生傳》,他看後痛哭流涕,有很深的感動。於是發心求生淨土,把寮房關起來,不吃不喝,一句佛號念到底,拼命念了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念來了。
阿彌陀佛告訴他:“你還有十年陽壽,好好修行,臨命終時我來接你。”瑩珂就向阿彌陀佛請求:“我劣根性很重,五欲六塵的誘惑這麼強,再活十年的話,不曉得又造多少罪,有沒有往生的把握也很難說。十年壽命我不要了,現在就跟您走。”阿彌陀佛聽了他的話,點點頭同意:“好!那我三天以後來接你。”(這是淨土宗老法師講的公案,應該會有確鑿的來源。不過,有些淨土宗法師說,密宗的一生成佛不合理,我想問一句:“如果密宗一生成佛不合理,那淨土宗三天往生難道合理嗎?”)
瑩珂把寮房打開,興高采烈地向全寺宣佈,三天之後阿彌陀佛接他往生。寺裏的人都認為他發神經,這樣一個惡人,怎麼可能三天往生?到了第三天,他洗了澡,換了新衣服,高高興興地做準備。大家開始都不理解,但後來在念佛堂中,他念了幾聲佛號後,告訴大家:“阿彌陀佛來接我,我要跟他去了。”說完,就走了。
所以,如果下了特別大的決心,前世的因緣又比較殊勝,儘管即生中造了一些惡業,但也有解脫的機會。有些人對自己沒有信心,覺得:“我以前殺過很多眾生,當過什麼樣的壞人,不要說今生,乃至生生世世都不會解脫。”始終自暴自棄,抱有一種強烈的失落感。其實這大可不必,就像《淨土教言》中所言,只要依靠佛的加持力和自己的發願力,定有機會獲得解脫。反之,即使你修行很好、智慧不錯,從來也沒造過惡業,但若有了傲慢心,不精進的話,永遠不可能得到成就。所以,精進在世間、出世間中相當關鍵。我們有些道友非常精進,一邊發心,一邊聞思修行,最後考得怎麼樣,大家也是有目共睹。有些人的智慧並不是那麼高,但因為太精進了,就能超越很多人。
當然,凡夫人沒有懶惰是不可能的,我們總會有這樣那樣的毛病,只有自己才最清楚,只不過沒有互相溝通而已。若以聖者的慧眼來觀察,每個人心裏產生的煩惱,不要說我們自己,甚至諸佛菩薩可能也有不同的感覺。但是諸佛菩薩知道,這種心只是暫時的顯現,它有好轉的能力和因緣。所以大家在學佛時,應該精進一點,不要停留在口頭上,精進不會讓你失去什麼!
辛三、主宰自己:
為令堪眾善,應於行事前,
憶教不放逸,振奮歡喜行。
不管做任何一件善事,首先要反反復複地觀察思考,並憶念第四品所講的不放逸(如觀想煩惱過患而不放逸、觀想人身難得而不放逸),在行事過程中,努力振作精神,以歡喜心而行持。
無論是聽課、繞佛塔、誦經典、放生,做任何一件善事時,前提最好是自覺行持,以歡喜心去做。我昨天問有些修經堂的道友累不累,個別道友說:“您不要天天說我們很累,能做這件事情,在有生之年中是最快樂的,雖然身體有點累,但心裏非常高興。”應該有這種歡喜心!假如經常說:“我好累啊,我好苦啊!活在人間真沒意思!”天天愁眉苦臉,不是抱怨自己,就是嗔怪他人,那麼做任何事都相當困難,成功率也會很低。但若你對事情充滿信心、充滿歡喜心,則能做到事半功倍,迅速圓滿善法。
其實,真正很累、很可憐的人,就是殺場裏的屠夫,他們每天殺那麼多眾生,真的非常可憐。而我們所做的這些善事,對今生來世都有利益,既然如此,就應該高高興興,不要心煩意亂,整天看這個不順眼,跟那個有矛盾。在這個世間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若詳細觀察,是比較複雜的。不要說素不相識的兩個人一起合作,就算是一家人,彼此的想法不同、愛好不同、心態不同,很多觀點也合不攏,發生矛盾衝突是正常現象,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
上師如意寶講過:“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先要觀察自己的心,若是無記心或噁心,就乾脆不做,若是善心就一定要做。去做的話,前前後後要考慮周到——這樣做會不會半途而廢,最後會不會成了自私自利的心。決定完以後,做的時候一定要用歡喜心。”上師每次要求大家做一些善事時,都要以歡喜心來攝持,這一點非常重要。《法華經》雲:“為一切眾生,歡喜而愛敬。”我們做事情的目的就是為眾生,在做的過程中,要有歡喜心、愛心、恭敬心,假如有了這三種心,則肯定有非常大的意義。
有些善事依靠精進,也是依靠自己的毅力。《影塵回憶錄》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文字說:“見月律師,雖是中興律宗的一代祖師,可是在他的敍述中,並沒提過自己怎樣享受、怎樣露臉,完全是說為法怎樣受罪、怎樣吃苦、怎樣受委曲忍耐。同時也沒提出什麼理論來叫人行持,完全是以身作則。可是他在字裏行間,已暗示後人:要想做出世間的大業,必須在種種艱苦生活中掙扎,在種種拂逆的環境裏奮力。
俗言說:‘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出家人為的是了生脫死、住持正法,令佛法久住於世,利益眾生,並不是為享受而來,也不是為露臉而來。沒有百折不撓的精神,絕不能肩荷如來家業;沒有斬釘截鐵的毅力,絕不能成就出世道果。”
這一段教言真的很感人,大家在做事情時,也應該懂得怎麼做。現在有些發心人員,每天都在默默地奉獻,他們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但人們根本不知道。那天有位居士激動地說:“我回去之後,一定要告訴大家:我們的法本、光碟等學習資料來之不易,裏面有包括您在內很多人的心血!”(我原來認為自己是主要的,結果她說“包括您在內”。)
的確如此,那天我去了做法本的工廠,看到一本書有好多工序,一道一道的,很多工人的手都裂了。你們有些人每次拿到法本時,覺得“今天來一本,明天又來一本,都不知道放在哪里”。其實它的來源是很不容易的,先要做,做完後裝訂,裝訂好後根據需要量而運送……在整個過程中,有多少人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但他們從來沒有抱怨過,一直在默默無聞地做,最後獲得的是什麼?就是大家發自內心的轉變。倘若你們的修行真有轉變,我想在座的很多道友,“包括我在內”都是願意付出的!
如絮極輕盈,隨風任來去,
身心若振奮,眾善皆易成。
就像輕盈的柳絮隨風飄送、來去自如一樣,我們的身心如果調柔,為歡喜心所帶動,那麼一切善事輕而易舉即可成辦。
人的心態很重要,禪宗這樣認為,密宗也是這樣認為,所以大家先要認識自己的心,儘量不要被煩惱控制,每天都是苦不堪言。雖然《中觀寶鬘論釋》說輪回是痛苦的自性,快樂只是暫時的、虛偽的,這方面講了很多理由;《中觀四百論》也講輪回的本性是一種痛苦;諸高僧大德在教言裏,也一再宣說輪回痛苦。在這樣的痛苦中,心完全快樂有一定的困難。但是我們通過學習佛法,心的歡喜是無法用文字來描述的,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所感受。
很多人在沒有學佛時,對生活、感情等亂七八糟的事情非常執著,為此流過的眼淚若積在一處,不敢說有大海那麼多,但一碗可能沒問題,愛哭的人甚至有一大鍋。這樣的話,懶惰的人就不用提水了。(聽說有些人特別懶,不願意到很遠的地方去提水,節約水的方法多種多樣。)
假如心沒有快樂,很多事情都難以成辦。現在西方心理學家,通過對心情進行各種測試,得出的結論是:心情的放鬆愉悅很重要,若想長命百歲,就不能有焦慮、牽掛,不然對壽命有一定的損害。所以老年人想長壽的話,不要天天想這個、想那個,執著這個、執著那個,而應春夏秋冬都很開心,時時處於快樂的狀態,就像那天所講的禪宗教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在這樣的心情下,做什麼善事都會很歡喜,而且功德也非常大。
法王如意寶在解釋此頌時,提起他老人家的一段有趣經歷:在文革期間,有個非常愚笨的領導,給法王等一群高僧大德解釋革命語錄,其中有句話是:“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那個領導說:“你們知道吧,人總有一天會死,你們也死,我也死。死了以後,有些屍體特別重,就像泰山一樣——所謂泰山,是我們附近的這座山。有些屍體特別輕,輕得像柳絮一樣。鴻毛指的是柳絮,柳絮知道嗎?就是秋天被風吹動的那個柳絮。”後來法王一直笑。
這些愚笨的人,真的沒有慚愧心,在法王這樣精通世出世間的大德面前,還如此大言不慚。那個人的水準很低,讀的時候也磕磕巴巴,但在那個年代,他成了積極分子的領導,一會兒給法王發脾氣,一會兒批鬥他們,說:“知道嗎?這個語錄是很深的,一定要給我好好背誦!”(眾笑)所以,我們講《入行論》的時候,千萬不要這樣解釋錯了。
假如對善法有了歡喜心,做什麼事情都很自在、很方便、很容易,否則會經常產生放棄退怯的念頭。有些人去聽課時,看到下雨了,就滿肚子牢騷:“下雨還要去聽課,多累呀!最好什麼課都不用聽,呆在家裏多開心!”對他來講,聽課完全是一種壓力,這是修習善法最大的障礙。
我在這麼多年來,凡是去一個上師面前聽法,都有一種歡喜心,可能也是跟前世的習氣有關吧。平時接觸領導做一些世間交談,心裏還是有一定顧慮,事後感覺非常累。而聽聞佛法的話,不管那個上師講得好不好,一聽說今天是去聽法,不是其他的事情,自己馬上就精神振奮、非常快樂。在這樣的心態下,做什麼都會得心應手。而有些人像被關在監獄裏一樣,天天想著什麼時候得到釋放,以此心態來聞思修行,絕對不會成功的。
當然,行持善法要有歡喜心,行持惡法不要有興趣。有些高僧大德由於往昔的串習力,凡是造惡業的事情,自己從不願意參與。我們學院有一位大德,每當聽到別人說過失或講些無聊的話時,他臉色馬上變了,就不說話了。而一提起弘法利生的事業、大乘佛法的教言,他就興高采烈,立即打開話匣子。這種情況不是一次兩次了,其實人的性格還是跟習氣和素質很有關係。所以,大家行持善法要興致勃勃,造惡業儘量不要有很大興趣,一旦產生惡念,當下要勵力懺悔。
好,《精進品》已經講完了。非常非常希望大家精進,不要懶惰,如果有了精進,學佛一定會成功的!
〖第七品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