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4/05 12:36:18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4/05 12:34:59   編輯部 報導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十二節課

第十二節課

現在還在講菩提心的功德,此中分共同功德和特殊功德。在特殊功德中,分別以教證、理證來說明菩提心具有如是功德的合理性。

有些人可能不知道什麼是教證、理證。所謂教證,就是對佛法中的甚深道理,我們無法憑自己的智慧、六根識推斷,必須要依靠佛陀的聖教言或大成就者、大智者們的論典來進行說明,依靠佛經和論典為依據來判斷,就叫做教證。什麼叫理證呢?對那些不是特別深奧的問題,不一定要引用佛經來證實,通過自己的智慧分析就可得出合理的結論,這叫做理證。

如果不懂這些佛教術語,永遠都會停留在不知佛法的一種層面上,所以你們每天學習的時候,希望儘量掌握一些基本的術語,不懂的地方可以相互討論。佛經論典中有很多這樣的名詞,如果沒有通達,即便你經常聽法,恐怕也是坐飛機,無法通達真正的涵義。比如說戒律中有許多沒有見過的名詞,《因明》、《俱舍論》裏也有大量的專用術語,即便是世間上的物理、化學、電子學、代數、幾何等,也有各自領域的專用辭彙,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需要下點功夫,每遇到一個詞,儘量掌握它的詞句和意義,不然,講法時見一個就解釋一個,這是不可能的。當然,我會儘量講解這些術語,學佛多年的人可能不需要這樣,但是我想,有些人雖然學過一段時間,但也不一定真正通達了每個詞的含義。所以,今天大家要記住:什麼是教證、什麼是理證。

己二(理證之合理性)分二:一、意樂殊勝 ;二、加行殊勝 。

庚一(意樂殊勝)分二:一、意樂之所緣廣大;二、宣說意樂超勝世間 。

辛一、意樂之所緣廣大:

若僅思療愈,有情諸頭疾,

具此饒益心,獲福無窮盡,

況欲除有情,無量不安樂,

乃至欲成就,有情無量德。

某人懷著一顆慈悲的心腸僅僅想用藥物等治癒少數眾生的頭痛腦熱等,就證明他具有一顆饒益心,也能獲得無量福德。某人懷著慈悲心腸,僅用一些藥物來治癒少數眾生的頭痛腦熱,以此善良的饒益之心,所獲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無法窮盡的。

以前學院表演釋尊傳記時,其中有一個世尊四門出遊看到老死病的場景,當時的病人是一位居士扮的,他用毛巾把頭纏得緊緊的,在地上滾來滾去,好像頭確實特別痛,無法忍受,世尊見到眾生的老死病等現象,了知了輪回的痛苦本性,從而選擇了出家。

我們遇到一些眾生頭痛,發一個饒益的悲心,馬上拿出藥來幫助他們,這種發心如果斷除了自私自利,並沒有想我幫他是為了索取什麼,這樣就會具有無量的功德。為什麼呢?因為饒益眾生的心功德非常大。佛陀獲得佛果,一是自己圓滿功德,一是能夠利益眾生,兩者的功德哪一個大呢?華智仁波切在教言中說:利益眾生的功德大!所以,僅僅以饒益心消除少數眾生的頭痛,功德也相當大,更何況是要解除所有眾生身心上的不安樂、讓他們全部獲得解脫,這種發心的功德更是無量無邊了。

每個眾生都有身體的疾病、心情的痛苦,如果我們發一個菩提心:“願天下眾生的身苦、意苦全部消失,暫時獲得人天安樂,究竟圓滿無上佛果”,其功德之大就更不用說了。為什麼呢?因為僅僅想遣除幾個眾生的頭痛,這種發心的功德也不可思議,現在我們所緣的對境不是幾個眾生,而是無量無邊的眾生;時間不是一天、兩天,而是生生世世乃至佛果;願眾生得到的不是一般的世間快樂,而是無上圓滿正等覺的佛果;消除的痛苦不是一個頭痛腦熱,而是眾生的所有痛苦。這種功德決定無量無邊,沒什麼可疑問的。

所以,這一科判是以理證來說明的,不需引用教證。本來以佛陀在佛經中的話為教證,很多人非常有信心,認為:“佛陀是這樣講的,那菩提心的功德肯定相當大。”但也有人會想:“佛陀雖然這麼說了,但這到底了不了義啊,會不會是不了義的說法?”本論所說的菩提心功德,並不是不了義的說法,而是非常了義的。什麼叫了義呢?不是表面上為了順應某種根基的眾生而宣說,而是完全揭示了真正的實相。

所以,大家應該明白,眾生有兩種根基,有些人一看到是佛陀所宣說的金剛語,馬上就能起信心;有些人需要憑自己的智慧分析,最終才會真正認可。比如說菩提心的功德,他們通過思維菩提心的所緣境、發心方式等方面,最後才能肯定其功德確實是無邊無際的。當然,以凡夫的肉眼和分別念,有時候就算依靠種種分析,也不一定能完全了知事物的真相,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應該信任佛陀的金剛語,以佛的金剛語來作證明。但有些情況,也可以憑自己的智慧來抉擇,此處就是一例。

還有些人認為:我沒有現量見到菩提心的功德,所以這不一定是真的。如果沒有現量見到就不承認的話,太空中的黑洞、虛空中的電子波、我們身上的細菌,都是肉眼看不到的,難道這些也不要承認了?

因此,菩提心具有無量的功德,一方面可以通過分析來觀察,另一方面,佛陀在經中也是這樣宣說的。佛在《妙臂請問經》中對須菩提說:如果緣眾生的老苦而生起“願他們離開這種痛苦”的心,其功德是無量無邊的。同樣,如果以所有的眾生為所緣對境,不僅希望他們遠離老苦,而且還有生苦、死苦、病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等人間的各種根本苦和支分苦,以及旁生的愚癡之苦、地獄的寒熱之苦、餓鬼的饑渴之苦等,願眾生的所有痛苦全部消除並獲得快樂,發了這個心的話,功德決定是刹那刹那增上的,其發心量根本無法衡量。

佛陀繼續告訴須菩提:如果有人讓所有眾生獲得一刹那的快樂,這個功德大不大?肯定非常大。但如果一個人發菩提心“願所有眾生不是一刹那、而是生生世世都不離開暫時的人天快樂,最終獲得無上正等覺的果位”,這種功德之大就更不用說了。

佛陀還告訴須菩提:如果發願讓所有的眾生獲得聲緣阿羅漢的果位,這個功德大不大?肯定很大,且每一刹那都會增長的。但如果願“所有的眾生不僅暫時獲得聲緣阿羅漢的果位,而且最後都獲得佛陀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無量無邊的功德”,其功德之大更不言而喻了。

《妙臂請問經》從以上幾個方面宣說了菩提心功德之廣大。因此,我們平時在修行過程中,也應該發這樣的菩提心,由於所緣境特別廣大,會使我們的心胸也極為廣大,以這種方式來修持願菩提心,其功德是無法衡量的。

對此,有些論師是結合匝哦之女的公案進行講解的。頌詞中的“若令思療愈,有情諸頭疾”,有些印度論師是以匝哦之女的公案來解釋的。此公案在《大圓滿前行》中也有:匝哦之女降生于商主 之家,母親擔心他出海取寶丟失性命,於是騙他而沒有明說他的種姓。後來,匝哦之女通過其他途徑知道了自己的種姓後,準備離家前往大海。臨走之前,母親哭著不捨得他離開,他很生氣地說:“為什麼臨走前你要說這些不吉利的話?”邊說邊用腳踢母親的頭。後來在大海中,船隻遇到災難而毀壞,他最後墮入了地獄,感受鐵輪在頭上旋轉的痛苦,腦漿四溢紛飛。這時他想:世上肯定還有許多像我一樣用腳踢母親頭的不孝子來這裏受苦,願他們的痛苦由我一人來承受,願他們獲得快樂。在發心的當下,鐵輪自然騰空,他馬上轉生於兜率天(有些書中說是三十三天)。

由此公案可以看出,僅是發願代替一些對母親不孝順的眾生承受鐵輪旋頂的痛苦,就能以此功德立即轉生於兜率天(學過《俱舍論》的人都知道,轉生天界需要一定的禪定力,但匝哦之女僅以發心力就轉生天界,這說明菩提心的功德力確實不可思議),那麼發願所有的眾生全部獲得無上佛果,這種菩提心的功德,怎麼會不是無量呢?

無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車疏》中引用過一個公案: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曾經轉生為地獄眾生嘉瓦謝達,在拉火馬車時,看到同伴嘎瑪熱巴拉不動,獄卒氣急敗壞地用火錘擊打他,於是對其生起極大悲心。他告訴獄卒:“放了他吧,我來幫他拉。”獄卒特別生氣,邊用鐵錘打他邊說:“眾生的業力必須由自己承受,誰能代替?”刹那間,嘉瓦謝達轉生到三十三天。這就是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初次發願菩提心的開端。

以前上師如意寶講《入菩薩行論》時,也引用過一個公案:以前在印度恒河交界的地方,有母女倆不幸落水,當時她們互生悲湣(母親願女兒能脫險,女兒願母親能脫險),以此善心的功德力,二人死後立即轉生天界。可見,即便是特別短暫、範圍極小的一個善心,也能夠轉生天界,那我們願天邊無際的眾生脫離輪回之苦的菩提心,就更不用說了。

除了佛法的公案以外,世間上的一些事也能說明這個問題。比如現在有些人捐器官、捐骨髓,人們就覺得這一善舉特別了不起,新聞媒體爭先報導,各種榮譽也紛至遝來。如果對此現象進行分析,我們就會發現,這些人的善行最多不過幾十年而已,有些的時間更短,如搶險救災,只是短短幾天中發了一個善心,如果這樣都值得人們大加讚歎,那我們緣天下所有眾生的發心,功德之大應該是不用說的了。

現在社會上有一些慈善機構,如臺灣的“慈濟功德會”,在每個國家的反響確實非常不錯。不管是哪個地方遇到什麼困難,如海嘯、水災、地震、恐怖分子襲擊、戰亂等,第一個到達現場救援的,往往都是慈濟人。無論是臺灣大地震、美國“9·11”事件,還是阿富汗戰亂、東南亞海嘯,趕在所有國際救援隊到達之前,慈濟人已經最先到了那裏。他們不僅給每個受難者物質上的幫助,還從心理上加以貼心的安慰。所以,整個世界都對臺灣的慈濟功德會交口稱讚,覺得他們非常了不起。

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慈濟功德會從創立到現在,時間不過三十多年,人數不過八百萬或八千萬左右(有不同的報導資料),他們的時間和人數都是有限的;再看發心的所緣對境,僅限於人類中遇到災難的人,而且救完一次後,有沒有第二次的打算呢?也不一定。但願菩提心不是這樣的,它的所緣境是無邊眾生,不僅限於人類,還包括其他的六道有情。當然,慈濟功德會也不分宗教、不分民族,凡是世界上有大災難,他們都是第一個出現,此舉確實非常值得讚歎,我們一般人可能根本做不到。但與一個真正發了願菩提心之人的發心量相比,二者的差距是什麼樣的?大家可以觀察一下。

再比如微軟老闆比爾·蓋茨,他在慈善方面也作了很大的貢獻。雖然他的資產據說已達四千八百億美元,但其生活仍十分簡樸,經常幫助世界上那些最貧困、最痛苦的人。現在比爾·蓋茨成了很多年輕人心中的夢想,他們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為這樣的人。但世間人認為的了不起的功德,與願菩提心的功德比起來,到底是怎麼樣的呢?大家應該好好想想。以前華智仁波切說過:我們一方面見識比較狹窄,另一方面對因果還沒有足夠的誠信,所以對那些稍有一點福報、稍有一點功德的人就羡慕不已,覺得他們如何如何了不起。但願菩提心的利樂,與這些比較起來,它的量是什麼樣的,對此我們應該值得觀察。

作為觀想所緣境的一切眾生而希望消除每一位有情的無量痛苦。此處每一個字都有很甚深的意義。菩提心的所緣眾生是無邊無際的,消除的痛苦也無邊無際的,並不是我今天遇到了災難,讓我稍微好一點就可以,而是將每個眾生從過去到現在,乃至佛果之間的所有痛苦全部根除。

現在的慈善機構、慈善家通常是在人們遭受困難時才提供幫助,但明年會不會這樣?再過二十年會不會這樣?這是很難說的。但作為發了菩提心的人,對於任何一個眾生,只要他在生生世世乃至佛果之間有困難、遇到了痛苦,我們都要發願去幫助他。所以,這二者之間的發心力有很大差別。

有些人可能想:不是這樣吧,慈善機構真正做了一些實事,遣除了人們的痛苦,而我們只是在心裏這樣想,有沒有力量遣除痛苦啊?對此,大家首先要明白一個問題:慈善家們解決的只是人們暫時的痛苦,而願菩提心解決的是根本上的痛苦。我們發願“願一切眾生獲得佛果”,然後引導他們學習、趨入大乘佛法,終有一天,能夠讓他們獲得解脫,如果獲得了解脫,不僅僅是這輩子的痛苦,乃至生生世世的痛苦都從根本上斷除了。所以,我們給別人打止痛針好,還是徹底斷除病根好?這是可以選擇的,如果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是最值得讚歎的。

當然,暫時給眾生提供幫助、做一些公益事業也不可缺少,這是佛教的精神,而且社會也需要溫暖。如果佛教徒對這些置若罔聞,那是不合理的。我們一定要幫助苦難的眾生,比如建立醫院、學校,設置慈善機構、扶貧機構等,以社會公益來解決他們的眼前困境。但與此同時,我們不能把這些當作是最究竟的,而應讓他們學佛,學大乘佛法,不但解決暫時的痛苦,而且讓其永遠獲得快樂。

所以,我們以後有能力時,可以去建學校,不僅讓學生學習一些文化知識,最根本的,是在他們的相續中種下菩提種子。我們還可以辦養老院或其他慈善機構,暫時解決眾生的吃穿等問題,令他們先對佛法生起信心,然後通過傳授佛法,引導其發菩提心,我覺得這一點很重要。平時我們放生,這一次救的眾生,下一次也許又被漁夫抓住了,即使沒有被抓住,它也只不過活幾十年而已,所以,放生時千萬要記得為它們念經、皈依,播下菩提的種子,這才是最根本的問題。

總之,以大乘佛法度化眾生的時候,有兩個問題不能忘,一是解決他們的暫時痛苦,二是解決他們究竟的生死大事。以這兩個目的來幫助眾生,不管你做什麼,肯定都是有利益的。即便你沒有能力建一些學校,但只要對自己所接觸的眾生做這兩項工作,暫時儘量幫助他們解決心理或物質上的困難,最究竟的,讓他們皈依佛門,相續中生起菩提心的妙藥,我認為這是極為重要的。當然,有沒有必要你們自己可作參考。

回到論中:作為觀想所緣境的一切眾生而希望消除每一位有情的無量痛苦、渴求使每一位有情具足無量安樂的人,能獲得無量福德當然就更不言而喻了。大家學習這部《入菩薩行論》,一定要搞清楚大乘佛法的不共之處,如果認為大乘精神就是世間上的慈善,這恐怕是不對的,應該對大乘佛法更進一步地深入認識。

辛二、宣說意樂超勝世間(世間上任何眾生所發之心,都比不上大乘菩提心):

是父抑或母,誰具此心耶?

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

在世間中,誰有這種殊勝的菩提心呢?是對自己恩重如山、有養育之恩的父母嗎?是具功德的仙人、欲天、梵天嗎?都不是。

為什麼呢?作為父母,除了個別人對自己的孩子恨之入骨外,一般來講,他們都對兒女非常慈愛,平時自己吃不好、穿不好不要緊,最要緊的是照顧自己孩子的成長、學習、幫他找工作、解決婚姻大事、安排他的家庭,照顧孫子……一直惦記的就是這些。很少有父母會想:我要讓孩子發一個菩提心,讓他獲得佛果。這幾乎都是沒有的。我們也看得出來,很多人的父母特別可憐,他們不但不信仰佛教,而且經常反對,或即使沒有反對,也不會想到讓孩子發菩提心,在他們眼裏,最主要的就是自己的兒女一定要讀大學,讀完大學後還要解決婚姻問題,有個人說:“我母親天天讓我找朋友,特別著急,雖然我不能出家,想當一個很好的居士,但這個老糊塗天天都催我,真是特別煩!”的確,現在的社會就是這樣,人們都把結婚當作一件終身大事,根本不知道所謂的家庭有什麼樣的壓力,只有進入家庭時,才知道開始陷入了真正的痛苦中了。

總之,父母最關心的是什麼?就是子女的生活、住房、工作問題。上師如意寶也說過,世間有這麼多芸芸眾生,真正解決兒女生死大事的父母又有多少?從古到今,父母只關心兒女的飲食、穿著、住房、轎車等,除此以外,真正讓他們發菩提心的父母恐怕沒有。不要說不信佛教的父母,就連信佛教的父母在關心兒女的時候,也經常是問:“你身體怎麼樣了?要好好吃藥啊……”整天關心的就是這些,從來也不問:“你發菩提心了沒有?饒益眾生了沒有?”

世間上父母對兒女是最慈愛的,然後就是親朋好友、自己的眷屬,他們都認為對你很好,但這種感情往往是一種顛倒的執著。真正對你最好的,就是讓你發菩提心的人,但這種人非常少,幾乎都是沒有的。很多人認為這個人對我好、那個人對我好,親人對我很好、朋友對我很好,但這些人永遠都是你發菩提心的障礙,這是現量可以成立的。

有些人想:父母親人都是糊裏糊塗的,他們沒有智慧,可能不懂這些,如果有智慧的話,他們會這樣說的。但是有智慧的人,從世間來講,是古代那些具有神通、精通一切世間學問、成就真實語的仙人,他們有沒有讓眾生發菩提心呢?從很多公案中可以看出,也沒有。如果仙人沒有,還有一些具有五通的天人,他們並不是不知道道理,有沒有讓天界眾生或我們發菩提心呢?也是沒有。

如果你認為天人、仙人雖有智慧,但是大悲心不夠的話,其實就算具有大悲心,也不一定會讓我們發菩提心。比如說梵天,器世間毀滅後逐漸形成時,一禪天形成,當時第一個天人就是大梵天,他看不到梵天以上的世界,只見梵天以下全部是空空的,只有他一個,後來才出現一些天人,逐漸有了欲界的其他眾生,於是他就認為:我是第一個來的,後面的眾生全部由我的意識產生,都是我的孩子。所以他對眾生非常有悲憫心(包括我們在內)。那麼,如此具有悲心的梵天,有沒有讓我們發菩提心呢?也沒有。所以即使有悲心,也不一定能讓我們發菩提心。

有些人又想:梵天可能沒有學過佛,如果學佛的話,會讓我們發菩提心的。其實即便學了佛,也不一定是這樣。有些佛友依止了很多的上師,在依止的過程中,某些上師從來都不強調菩提心,最多讓你念一點阿彌陀佛、觀音心咒,或是做一些善事。表面上看來,做善事積累功德非常好,但真正具相的大乘上師一定要讓弟子發菩提心。如果上師都不強調,我們怎麼知道在這個混亂的世界上,發菩提心是至高無上的目標;如果上師都不強調,世間上的父母、老師恐怕更不會讓你發菩提心了。每個人都經歷過學生時代,當時有哪個老師讓你發過菩提心,都是讓你好好讀書,以後可以發財升官、當總統等等,除此以外,幾乎沒有其他的理想。

當然,社會上也有一些比較感人的老師,比如有一位老師叫王文福,雖然他的文化不高,只是個初中生,但看到彝族某地有個麻風病村,村裏的孩子沒有條件讀書(他們的父母基本都有麻風病),特別可憐,儘管他自己也特別害怕麻風病,但仍願意到那裏去教書。在教書的過程中,有人勸他最好到別的地方打工,這樣一個月可以賺七百元左右,在那裏給孩子們教書,每月大概只有二十四元,連生存都非常困難。但王老師就是不幹。人們非常歧視這些麻風病人的家庭和孩子,誰都不敢去,但王老師一呆就是十八年,培養了四百多名學生。後來,他也成為了很多人學習的榜樣。即便是王老師這樣具有自我犧牲精神的人,可能也沒有讓孩子們發過菩提心,最多只是讓他們做一些好人好事而已。可見,在這個世間上,強調發菩提心的人相當少,現在如此,以前也是同樣。所以,為什麼阿底峽尊者、堪隆巴大師對修菩提心如是的重視?這些公案大家應該非常清楚,我在這裏就不囉嗦了。

總而言之,世間上的父母、梵天、仙人或其他眾生,有沒有讓你發菩提心的呢?確實沒有。

彼等為自利,尚且未夢及,

況為他有情,生此饒益心?

這些人即便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連在夢中也沒有想過要發菩提心,更何況是為利益他人,生起此真實的饒益心了。

當然,個別的佛教徒不包括在這裏面,他們可以一邊當父母、當老師,一邊勸別人發菩提心。但一般而言,大多數人即使為了自己的利益,不要說白天,就連夢中也沒想過要為一切眾生獲得佛果,這樣的人又怎麼會為了其他眾生而發菩提心呢?根本是不可能的。

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如果白天從來都沒想過,晚上根本不會做這樣的夢。如果白天一直都在想亂七八糟的事,晚上做夢時,肯定都是與貪心、嗔心、癡心、傲慢等有關,除此以外,不可能有希求自己獲得佛果的夢。在這個世間上,我們對自己是最執著的,如果為了“自己”而想成佛的願都沒有,又怎麼會為了“他眾”而想獲得佛果呢?如果白天都沒有想過,晚上又怎麼會無緣無故地在夢中出現呢?這都是不可能的。所以,這些眾生根本不會對你強調菩提心的,因為他們連做夢都沒有夢到過,又怎會讓你去行持菩提心呢?

所以,修行不是口頭上說得好聽,而是要在實際行動中去做。雖然也有些人強調所謂的菩薩戒、發菩提心,但真正要看的,是你內心中有沒有生起菩提心。外面在傳菩薩戒時,很多寺院都會做一些非常精緻的戒牒,一方面這種形式非常好,但另一方面,我覺得戒牒不是很重要,如果相續中一點利他的成分都沒有,就算戒牒再怎麼好看、閃閃發光,也是沒有用的。有些寺院做的戒牒相當大,但如果菩提心不大,戒牒再大也起不到什麼作用。當然,我並不是反對戒牒,有它作表示也很重要,但最關鍵的,就是看我們相續有沒有利他的心,如果沒有的話,要想成為大乘行人,確實相當困難。

上師如意寶在世時曾說過:“我現在講了很多年的佛法,但我們的相續如果沒有調伏,光是口頭上說,跟紙上談兵沒什麼差別。所以,我首先要給你們講《百業經》,令每個人對因果生起一定的正見;到了第二年,我再宣講菩提心的教言,你們一定要在心裏生起菩提心。”後來,上師如意寶也為大家傳授了《入菩薩行論》,在這個過程當中,許許多多的人都生起了菩提心,非常值得高興!

昨天講考時,我問一個道友有沒有生起菩提心,他說:“應該有,因為以前已經發了菩提心,後來沒有出現什麼違品,菩提心應該還存在。”又問另一個道友:“你有沒有生起菩提心?”他非常乾脆地回答:“生起了!”我聽了以後很高興,大家確實應該對自己有一種信心,如果在學《入菩薩行論》的時候毫無感覺,認為肯定沒有生起菩提心,自他都會有一種失望感,如果一個人很爽快地回答“生起了”,我會非常高興,覺得這很吉祥,然後馬上就下課了!

他人為自利,尚且未能發,

珍貴此願心,能生誠稀有!

哪怕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這些人尚且也沒有生起過菩提心,而我們通過上師和佛法的加持,在短短的時間中生起了想利益一切眾生的如意寶般的菩提心,那真是非常稀有、難能可貴啊!

在輪回的茫茫大海中,我們遇到了如此深妙的佛法非常不容易,既然遇到了佛法,如果沒有發起菩提心,那是相當遺憾的,因為佛陀在《華嚴經》第九卷中說:“一切功德之中,菩提心為最。”既然在一切功德中,菩提心的功德是最大的,那麼,如果真正生起了菩提心,那是非常稀有難得的。

不管是父親還是母親,在諸位親朋友人當中,有誰會具備這樣的利益之心呢?根本沒有。就算是天人、仙人或者梵天具有這樣的心嗎?他們也同樣不具有。如《經莊嚴論》中雲:“猶如佛子具利心,于此成熟諸有情,如是父母諸親友,子與至親不具備。”大乘佛子所具有的想利益眾生的這一菩提心,父母、親朋好友、天人、仙人或梵天等眾生都不具備。這些眾生以前為了自身的利益,甚至在夢中也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心,又怎麼可能為他眾的利益而真正萌生呢?菩提心是如此的珍貴,我非常希望大家這次能夠精進修持,否則,菩提心是不可能平白無故就生起來的。因此說,其他眾生尚且為了一己私利,也從來沒有生起過一心一意為眾生利益著想的這一珍寶菩提心,前所未有能夠生起實在是難能可貴、稀有罕見。以前上師如意寶也講過,由於我們從來沒有串習過,所以剛開始修菩提心的時候,如果要緣無邊的眾生,這是相當困難的。但心畢竟是有為法,如果經常串習的話,久而久之它就會變得堪能,逐漸也就被調整過來了。所以,只要你們堅持不懈地修持,自相續中一定會生起世俗菩提心的。

在這個過程中,大家一定要精進。昨天,一位元新加坡居士在電話中告訴我:“我現在每天都在修,雖然沒有我媽媽那樣精進,但我覺得能遇到這樣的大乘佛法非常難得。以前的高僧大德們智慧那麼高、境界那麼深,他們也都如此苦行,我們末法時代眾生的煩惱業力如此粗重,為什麼不需要精進呢?所以,每天早上六點的時候,雖然我還有一點瞌睡,但不管怎樣,這幾天我一直都在修。”我聽了以後很高興,可能很多人也有同感吧。

的確是這樣,以前的高僧大德們煩惱比我們少,資糧比我們多,但從傳記中看,他們都是如此的精進,我們為什麼不需要精進呢?如果能夠精進的話,依靠上師和諸佛菩薩們的加持,我們在即生中肯定能獲得如意寶般的菩提心。

其實,生起世俗菩提心並不是很困難,只要發了願後沒有失毀誓言,相續中都會有這樣的菩提心。所以,華智仁波切在教言中說:“我們千萬不要隨便譭謗別人,因為你所面臨的對境,很有可能是發過菩提心的菩薩。”有些人平時總認為“這個金剛道友壞得很,他如何如何……”,一方面這個人可能是有一些壞的地方,但如果他相續中已經發了菩提心,那就成了菩薩,以菩薩為對境生嗔恨心、譭謗,這種過失是相當大的(我們後面還會講到)。

所以,大家不要互相譭謗,而應當儘量觀清淨心。學習大乘佛教的人,跟其他種性的修行人完全不同,因此,我們看到一個人,如果年齡老一點,就是老菩薩,年齡小一點,就是小菩薩,應該這樣來觀想!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