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1/23 05:35:26
學習次第 : 進階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安忍 第七十五節課
第七十五節課
前面講了作害者的身不由己,今天講的是遮破自由自主的作害者。
寅二(遮破自主之作害者)分二:一、共破神我與主物;二、別破常我。
在相關論典中,我們也知道,勝論外道和數論外道是一切外道的代表,破除了他們的觀點,其他外道的觀點基本上無法立足。儘管有些講義的講法也有不同,但按無著菩薩的注釋,這裏主要是遮破勝論派、數論派認為諸法有常有的造作者。
昨天已經講了,怨敵的作害是身不由己,也是因緣聚合的產物,故不應對其生嗔恨心。然有些外道認為,世間中的一切苦樂、貪嗔,及分別念、器世界等,均是造物主自主製造,嗔恨心的來源是造物主。通過以下分析,我們便會了知嗔恨心仍是因緣所生,若認為專門有個造作者,這種說法也不合理。
卯一、共破神我與主物:
縱許有主物,施設所謂我,
主我不故思,將生而生起,
不生故無果。
數論外道認為一切所知為二十五諦法,其中主物是世間的造作者;勝論外道承認有一種常我,具有五種特點,它能製造一切萬物。對這些觀點,作者在此進行破斥:你們所許的主物或常我,不可能造作這個世間,為什麼呢?因為你們承認它為常有,若是常有則不生,若連自己的本體都沒有產生,那製造萬物是根本不現實的,如同石女兒的本體都不成立,他要創造整個世間有沒有可能呢?絕對不可能。因此,主物和常我不可能產生世間萬物。或者,還有一種破斥方法:你們承認主物、常我是常有,既是常有之法,則恒時無有變動,又怎麼會產生器情世間之種種呢?從兩方面來理解都可以。
因此,嗔恨心的來源也不可能是主物或常我。按照《善說海》的觀點,外道承許它們是常有自在的,若是常有的話,則無法產生任何事物,猶如石女的兒子。
在古印度,數論外道和勝論外道可以說是兩大主派,他們均承認由常有的造作者創造萬物。而現在其他的宗教也有類似說法,但我沒有具體研究過,至於詳細分類和某些觀點,也不是特別清楚。
比如說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基本上都承認有一個造物者。道教以《道德經》為依,在四十二章中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當然,此“道”並非所謂的道義、人道,而是相當於佛教的空性,如四十章中雲:“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種無中生有的空性,具體怎麼樣承認也不好說,但從某些字句上來看,他們認為“道”是恒常穩固的,依靠言語無法表詮、不可言說。如果承許道為常有,必須要遠離上述過患,否則我們若用這種道理來駁斥,對方也是難辭其咎。
伊斯蘭教則以《古蘭經》為圭臬,他們相信有一位元真主,他製造了天地萬物以及人類在內的一切現象,其教典中也再再強調:凡是穆斯林的教徒,必須要牢記這一點。然而,他們的真主到底是常有還是無常,這方面也需要值得觀察。
而基督教,一般認為上帝化為神,神次第創造了整個世間的天體地輪,《聖經》中講道:第一天,神創造了白晝黑夜;第二天,造出空氣等一切現象;第三天,造出大地、海洋、植物等;第四天,造出日月星辰;第五天,造出魚類飛禽;第六天,造出野獸以及人類的男女相。當然,他們各自解釋《聖經》的觀點也有所不同。
以上三大宗教,按照他們的說法,都承認眾生的苦樂、感受、器情萬法,均依靠上帝或真主或道來製造。現在分析的時候,最關鍵的問題是:他們承不承認這些是常有?如果承認常有,則無法避免剛才的過失;如果不是常有,那它們究竟是怎麼造萬物的?有些人在遇到這類問題時,往往搪塞道:“這是神的境界,不可言說,分別念不能隨便去揣測……”但佛教中的勝義境界,的確無法用分別念來衡量,可是世間萬法若真有一個造作者,不管是上帝也好、主物也好,誰來造的話,應該可以用語言來描述,否則,很多問題恐怕無法自圓其說。
前段時間,有一則新聞報導說:現在西方人專門組織了一批學者,準備採訪各大宗教最核心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這些人到底能問多少也很難說。作為佛教徒,我覺得即使你再聰明,最起碼也要學一段時間佛教,對基本的知識有所領悟,不然可能連問題都提不出來。只有利用很長的時間,先把佛教思想弄明白,才有權力提出問題。至少對佛教來講,我是這樣認為的,其他的宗教也不太清楚。
作為佛教徒,我們應瞭解一些外道觀點和世間學問。當然,你一輩子住在寂靜的地方閉目實修,什麼都不管,不瞭解這些也可以,但如果你要弘法利生、面對很多世間人,不知道這些恐怕有一點困難。在瞭解的過程中,一定要堅定佛教的見解,否則你逐漸逐漸身陷其中、無法自拔,那我覺得非常可惜。要知道,獲得人身不學宗教非常可惜,學了宗教以後,不學佛教更是可惜。這一點,我是通過教證理證及多年的聞思修行後深信不疑的,絕不是貪執自宗、嗔恨他宗而信口開河。
當然,我也非常羡慕其他宗教的一些方式,比如基督教為了宣傳自己的教義,對整個社會的貢獻有目共睹,他們很多人跟藏傳佛教個別上師的做法截然不同。藏傳佛教雖然不是大多數,但有相當一部分人每天都是宣揚自己、吹噓自己,或以貧窮的方式、或以富裕的方式來搞世間法,依靠各種手段進行自我宣傳。而基督教的很多人,把個人得失拋之腦後,千方百計將宗教的精神深入人心、相應社會,通過救護苦難眾生等途徑,令成千上萬的人拜倒在它的腳下,恭敬膜拜。所以他們的有些行為,的的確確我非常讚歎。
既然讚歎他們的行為,那我會不會加入他們的宗教呢?有生之年,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我對佛教深信不疑,哪怕我今天粉身碎骨,這種信心半點也不會變,這是肯定的。但在某些行為方面,說實話,佛教徒和其他教徒相比,確實非常汗顏。有些享有名望的高僧大德,甚至不如其他宗教的一個普通教徒,他們的利他之心是什麼樣的?他們對社會的吸引、對自己宗教的維護,做到什麼樣的程度?許多事實擺在面前,不用我在這裏班門弄斧。總之,大家需要瞭解一些其他宗教,但在瞭解的過程中,自己最好不要陷進去。
辰一、破享用者:
常我欲享果,於境則恒散,
彼執亦不息。
數論外道認為:神我依靠主物能享用指定的對境。按照他們的觀點,除了神我、主物是常有以外,其餘二十三種現象皆依主物而生,神我雖非作者,但能享用色聲香味等一切外境。
這種說法也不對。如果神我是常有,則它對外境的執著應成永遠不會消失。比如它看見怨恨的敵人,產生強烈的嗔恨心,那嗔恨心的本體,過去、現在、未來都不會息滅。假如今天生嗔恨心,明天不生,則說明神我隨外境而有變化,就像外境消失、眼識也從此中斷一樣,神我需要依靠因緣而成,如此便成為無常之法,這是你們也不承認的。所以,神我在享受外境時,聽到的聲音要永遠聽到,看到的色法要永遠看到;或者它剛開始沒有看到、沒有聽到,那永遠也看不到、聽不到。通過這種推理來觀察,外道的觀點根本不堪一擊。
辰二、破能生果:
彼我若是常,無作如虛空。
前面主破數論外道,此處則破勝論外道。跟前面不同的是,勝論外道承許的常我是無情法,具有遍于一切、常有、唯一、能享受萬法等五種特點。這些道理,我們以前學《澄清寶珠論》及其他論典時講過,尤其在全知無垢光尊者的《如意寶藏論》、《宗派寶藏論》中,對這些觀點分析得很廣,以後有機會再講,這裏不廣說。
如果你們(勝論外道)所謂的“我”是恒常,這樣的常我顯然不可能產生任何果,也無法享受任何外境。原因何在呢?因為常有之故,如同虛空。
倘若常我要產生嗔恨心,由於它是常有的,要麼嗔恨永遠不會產生,要麼產生後永遠不會退。但是,對常我所造的人類而言,嗔恨心偶爾產生、偶爾不產生,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所以他們的觀點並不合理。
下麵是說,對方若狡辯:常我本體上雖沒有任何變化,但有時候產生、有時候不產生,這是觀待俱生緣具不具足。譬如種子的相續本來就存在,地水火風的俱生緣具足時,才可以長出苗芽,但如果俱生緣不具足,它就無法生長。
對方將相續與常有混為一體,這是非常大的錯誤。沒有學過宗派的世間人,認為昨天的柱子是今天的柱子、昨天的河流是今天的河流,把相續不斷誤認為常有,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而對方也說:“我”的本體是常有,可是依靠俱生緣的緣故,有時候產生、有時候不產生。這種說法不合理,怎麼不合理呢?
縱遇他緣時,不動無變異。
既然常我的自性無有遷變,就算遇到多少俱生緣,本體也應跟前面一模一樣,又怎麼會有前所未有的改變呢?因為它的本體就像金剛一樣,始終都是無前無後、如如不動,若依靠俱生緣改變了它的原來狀態,顯然就成無常法了。
或者說,假如它的本體是常有,那麼接觸俱生緣以後,其本體跟原來是一體還是他體?如果是他體,則常有的“我”現在變成無常了;如果是一體,那沒有接觸俱生緣的本體,也應變成接觸俱生緣的本體,或者接觸俱生緣的本體,也應變成沒有接觸俱生緣的本體等等,有無量無邊的過失。所以這無法自圓其說。
作時亦如前,則作有何用?
如果說,怨敵、不樂識等俱生緣具足時,常我的本體仍一如既往未曾改變,跟從前完全一樣,那這種俱生緣對常我又有什麼作用呢?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謂作用即此,我作何相干?
如果說常我的本體不可思議,作用對常我的關係就是這樣,那也不合理。你們所謂的作用與常我,到底是什麼關係呢?作用是一種無常法,而與之結上因緣的常我是一種常法,常和無常怎麼會有關係呢?
《量理寶藏論·相屬品》中也講過,所謂的關係(相屬),不外乎同性相屬、彼生相屬兩種。若是同性相屬,常和無常不可能在一本體上同時存在,常有的時候絕不是無常,無常的時候絕不是常有;若是彼生相屬,常有中不可能產生無常,無常中更不可能產生常有。因此,二者的關係不成立。
當然,在我們佛教中,不管是承認如來藏也好、空性也好,都不會有這些過失。這個問題,前面一而再、再而三地講過,學習《中觀莊嚴論釋》時,也給大家一一剖析過。但如果外道認為萬物的造作者是常有,這些尖銳的理證的確會落到他們頭上,讓對方不知該怎麼回辯。
有些人可能想:“我又沒有外道的遍計我執和邪知邪見,為什麼花時間學這些呢?”儘管你現在沒有這些邪見,但無始以來可能當過外道,相續中許多不好的習氣一直以隨眠的方式潛伏著,將來一旦因緣成熟,依靠邪知識和惡劣環境的影響,原來的習氣很有可能馬上成熟,對佛陀的合理正見也產生邪念。
所以大家在聞思的時候,一方面要祈禱傳承上師和文殊菩薩為主的智慧本尊,同時千萬不能認為:“這是外道的說法,跟我沒有關係,我又不是學外道的。”其實,與這些外道相似的觀點,現在也是有很多,退一步說,即使沒有的話,我們相續中若產生這樣的遍計分別念,應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對治,這一點自己也要有把握。
以前上師如意寶非常重視破斥外道的觀點,無垢光尊者和麥彭仁波切在自己的論典中,也對外道進行了詳細破析。然而現在有些人,包括藏傳佛教的某些知識份子認為,這些外道只是在古印度時存在,現在早已銷聲匿跡了,何必浪費筆墨去遮破?對此,誠如麥彭仁波切所言,我們相續中很可能有這些遍計習氣,所以每次破外道時理應反觀自己。
外道認為萬物依靠造物主來產生,在他們的眼裏,這些道理天經地義。好比格魯派的某些觀點,我們按自宗的論點進行駁斥時,覺得他們的確不對,很容易遮破。但如果一開始就學格魯派,接觸的都是那些觀點,可能也會覺得言之有理。同樣,有些外道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演變,並不像我們想像得那麼簡單,所以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應當學會舉一反三,將這些知識結合起來運用。
寅三、攝義:
是故一切法,依他非自主,
知已不應嗔,如幻如化事。
總而言之,世間萬物均是依靠緣起力而生,堪布根霍在《入行論注疏》中說:“生嗔恨心需要具足眾多因緣,如怨恨的敵人、非理作意、前世的業障,並不是依靠一個人或一種事物就能自主產生,而必須要依靠他力。”凡學過中觀的人都清楚,依靠金剛屑因等勝義量來觀察時,世間中的萬物並非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既然不是這四生,那是什麼所產生的呢?仁達瓦尊者(宗喀巴大師的上師)在《入中論講義》中說:“世俗中不能承認四生,應當承認第五生——緣起生。而在勝義諦面前,這種生也無法成立。”《入中論注疏》中,麥彭仁波切的觀點與此基本一致。(1989年法王去拉薩時,我在學院講《入中論》,當時記得有這麼一句。)因此,所謂的產生,在勝義中絕不存在,但在世俗當中,沒有經過觀察時,在因緣聚合的前提下,如幻如夢的境界是可以現前的。
所以,世間上自主的任何事不可能有,敵人的加害猶如幻化一樣,完全是不由自主,依靠因緣而產生。認識到這一點以後,我們對任何一個事物,包括火星等無情法以上,都不應該產生嗔恨心,去嗔怒無實中顯現如幻化般的一切事物。
既然諸法現而無自性,那嗔恨者、被嗔恨者以及嗔恨的本體,跟陽焰、乾闥婆城沒有任何差別。了達此理之後,就像禪宗三祖所說的“一種平懷,泯然自盡”,苦樂喜憂等皆融入無執的狀態中,滅盡相續中的煩惱,進而很容易達到《入行論·智慧品》所描述的無喜無憂的境界。彌勒菩薩在《經莊嚴論》中也說,了達諸法如幻的人,即使在六道中流轉投生,也像入於花園一樣快樂,縱遇興盛衰敗,也不會被煩惱染汙。
當然,我們一下子要達到這種境界,確實有一定的困難,但只要遵照大乘論典來修行,對盛衰、喜憂、得失等沒有強烈執著,久而久之一定會水到渠成的。現在很多人整天對名利事業、世間八法執著得特別可怕,這樣沒有任何實義,做事情應該對自己真正有一點利益,這才是最關鍵的。
大家得到這些法以後,應當摧毀自己的嗔恨心、貪心,尤其是傲慢心。我在修學的過程中,不管對自己也好、他人也好,總覺得特別傲慢的人,即使他能飛到空中,這個功德也不一定用得上。有些稍有聞思的修行人,懂一點點知識就傲氣沖天,誰都不放在眼裏,但這種傲慢,不要說在諸佛菩薩面前,就算在我們普通人面前,讓他講一遍《大圓滿前行》,也不一定講得來。所以,相續中若有傲慢心,功德是不可能增上的。即使你有學問、有名聲、有錢財,這些也像幻化師變出來的幻相一樣,根本沒有實質可言。輪回中的萬法猶如幻化,通達這一點就不會特別執著。平時大家若依靠無垢光尊者的教言來對治相續中的煩惱,以後即使遇到各種對境,也能夠泰然面對,這樣修行肯定會有進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