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1/26 09:50:36
學習次第 : 進階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安忍 第八十六節課
第八十六節課
下面繼續宣講前世沒有修福,今生才得不到利養,對別人不能生嗔恨心,應對自己生嗔恨心。
於昔所為惡,猶無憂愧色,
豈還欲競勝,曾培福德者。
有些人覺得沒有利養實在不行。這種想法非常顛倒,你即生中得不到利養,是因為往昔沒有佈施乞丐等可憐眾生,反以吝嗇心搶奪別人的財產、摧毀別人的生命,以這樣惡業的果報,今生才不及他人。按理來講,你要有慚愧之心,覺得前世沒有積福,所以即生處處遇到違緣,別人得到的利養你得不到,這完全跟自己有關,你應該呵斥自己,而不應跟別人競爭攀比:“他為什麼有名聲財產,我卻一無所有?”為了一點點世間利養,自己就生嫉妒煩惱,這有什麼意義呢?
尤其是前世培過福報的人,我們這些區區小人,不可能與他們相提並論。《因果經》中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這一句話,包含了極為甚深的因果規律。你即生中感受什麼樣的果,由前世的因來決定,後世將感受什麼樣的果,是今生的行為來決定。所以你沒必要算命打卦,問有神通的人:“我的前世是什麼?”是好是壞看你的今生就知道了,如果有些好的福報,前世必定是造了善業;你也不用問“我的後世轉生何處?”通過今生的所作所為,完全能推知未來的命運,倘若今生持之以恆地行持善法,來世必定是趨於光明,不可能福德消失而墮入惡趣,畢竟因果是不會錯亂的。因此,見別人受用圓滿、才智過人,我們不應該嗔恨嫉妒,而要反反復複地觀察自己。
在《入行論》的頌詞中,寂天菩薩通過不同層面、不同途徑宣說了許多道理,不講道理的人就沒辦法了,但我們在座的人,應該懂道理、講道理,只有依循這些真理行持,修行方能獲得成功。依靠這些教言,大家從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行為一定會越來越如法,否則,常對有功德、有智慧的人生嫉妒心,這樣非常不合理。
蓮池大師說:“最可憐的是懷有嫉妒心的人,最難得的是具有智慧的人。”如果沒有智慧,做事情就會愚昧無知,如果有了嫉妒之火,功德的密林必定會焚毀無餘。所以,每個修行人應該觀察自相續,最好不要有可怕的嫉妒心,有了就儘量去對治。
其實對有菩提心的大德心生嫉妒,他們不會有任何損害,真正受害的是你自己。從歷史上看,第六世DL喇嘛倉央嘉措,是非常了不起的智者,後來有些狡詐者以嫉妒心逼他離開西藏。他潛行匿跡,在內蒙古阿拉善和山西五臺山等地弘法,利益了許多有情。還有大譯師貝若紮那,他從印度求學歸來,受到了藏王赤松德贊的最高禮遇,因此引來奸臣的嫉妒、譭謗,最後被流放到嘉木絨地區。在那裏,他顯示不可思議的諸多神變,於岩石上留下了許多腳印和手印,至今也是清晰可見,並度化了益紮娘波為主的無量有緣眾生。
太陽不管在哪里,都會發出金色的光芒,同樣,高僧大德們不管在什麼處境,都會讓弘法利生的事業越來越輝煌。正如格言中所說,具有菩提心的人,就像如意寶一樣,無論到哪里,都會受到世人的讚歎。若對他們生嫉恨心,自己絲毫得不到利益,也不可能害到別人。
然而,嫉妒心有時候非常可怕,也不知道什麼原因,莫名其妙就冒出來,想對治已經來不及了。所以大家平時應該經常串習,讓心逐漸趨入善法方面。比如剛開始自己沒有悲心,後來通過大乘的教育,慢慢地悲心就會生起來。前段時間我們去放生,有些人看見犛牛正在被殺,不但生不起悲心,還一直笑著說話。我們根本沒辦法看這種痛苦,即使在心裏一觀想,連中午飯都吃不下,而那些沒有悲心的人,好像已經司空見慣了。我們有些人最初也跟他們一樣,但現在通過串習大乘的慈悲觀,看到這種情景時,也不由地流下大悲的淚水。
平時街上有一條流浪狗,或者一個乞丐在漂泊,我們見後應該想:“這跟我的母親沒有差別,多可憐啊,我有機會一定要幫助他。”院子裏來了一隻小鴿子或者一群小麻雀,也應該想:“這跟我的母親沒什麼差別,我要像幫助母親那樣幫助它。”經常這樣修煉的話,對眾生不但不會生嫉妒心和嗔恨心,反而看見他們時就像阿底峽尊者一樣,自然引發大悲心。阿底峽尊者在印度是赫赫有名的班智達,他來到藏地之後,用他的菩提心感化了無數人。尊者每逢見到具足功德的高僧大德,無論出家在家,不僅對他們不生嫉恨,經常五體投地、虔誠頂禮。這樣的行為,大家理當牢記於心,儘量去效仿!
辛二(遮破於障礙所欲者生嗔)分二:一、破嗔於怨敵造罪作障者;二、破嗔於自己與親友行善作障者。
壬一(破嗔於怨敵造罪作障者)分二:一、敵人痛苦於己不利;二、願敵痛苦之心有害。
癸一、敵人痛苦於己不利:
縱令敵不喜,汝有何可樂?
唯盼敵受苦,不成損他因。
有些人認為,讓關係不好的敵人悶悶不樂、痛苦不堪,自己非常高興,看到對方遭到痛苦、受到譭謗,心裏就十分痛快。以前有一個格西,聽說另一位有了女人,對侍者說:“煮上好茶,我聽到一個好消息。”侍者煮好茶後,端給他問:“您聽到什麼好消息?”“我們的對手有女人,破戒了。”其他大德聽到此事後,極不高興地說:“這種以嫉妒心引發的隨喜,遠遠超過了破戒者的過失!”
他人遭到災難、受到痛苦,作為大乘佛教徒,千萬不能生歡喜心。現在有些國家受了災,其他國家的人,本來軍事科技等無法與之相比,此時就幸災樂禍:“太棒了!聽說美國五角大樓被炸了,臺灣出現大地震了,今天一定要慶祝慶祝。”這樣非常不好。你在智慧和能力方面比不上人家,就心存嫉妒,希望別人失敗倒楣,這是一種小人之心,也是沒有水準、沒有智慧的表現。
敵人受到痛苦時,你有什麼可高興的呢?他遭殃也不是無緣無故,而是前世之業在即生中成熟,果報現前了,又何必去隨喜他的惡報呢?前面講過,別人殺了人,你沒有參加卻在一旁隨喜,實際上也有殺人的果報。所以按照《毗奈耶經》的有些教證,大家在因果上不得不謹慎。儘管你沒有親手害人,但隨喜別人殺害他,認為這大快人心,“活該!他早就該死了”,那你同樣也有罪過。
因此,發心相當重要。有了害人的念頭,惡業的黑點就染上了心相續的白紙;但若發的是善願,即使沒有成功,相續中也種下了菩提的種子。比如我很想殺怨敵,雖然沒有得逞,相續中卻有了惡趣的種子;如果我發願終生念一億遍觀音心咒或金剛薩埵心咒,儘管這個願望沒有實現,一萬遍都沒念完就死了,但相續中有了好的種子和功德,也會得到不可思議的善果。
上師如意寶接近圓寂時,在“極樂法會”的開示裏,給我們後人留下了四點要求,這也是上師在大眾中的最後一次講話。這四點要求分別是:一、誠心祈禱阿彌陀佛,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二、發菩提心,以慈悲心來對待眾生(所以,剛才講的以善心對眾生,也是法王的一個遺囑);三、儘量守持一分戒以上的戒律,這一分戒也主要指不殺生;四、末法時代,觀音心咒轉經輪度化眾生的緣起非常成熟,每個修行人要經常使用。
大城市裏的在家人,一輩子閉關是不現實的,一輩子聞思修行也有一定的困難,但如果你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就應當儘量吃素,假如這種因緣不具足,至少也要不殺生。然後對大大小小的眾生,發起慈悲菩提心。(有個人說:“我現在特別忙,沒有時間發菩提心,有空時才可以發。”這個公案很有意思,因緣成熟時再給大家講。但不管怎麼樣,就算你特別忙,沒時間發菩提心,起碼也要發一種善心。)再加上經常用轉經輪,祈禱阿彌陀佛,這四點並不太難,每個心中有佛的善男信女,應該可以做得到。對這些問題,以後我還會進行宣說。
其實對怨敵心存惡意,盼望他受到災難痛苦,也不一定成為損害之因。別人的因果關係,並不會隨著你的想法而改變,你願他短命、願他不要發財,不可能像成就真實語的仙人一樣,詛咒一句就馬上成真。這樣的噁心無法害到別人,唯有毀壞你自己。《集法句經》有個“如輪斷頭例”的公案:以前有一個乞丐,看見國王和眷屬供養佛陀,他自己因為沒有福報,就以嫉妒大發惡願:“我若當國王,就把這些沙門的頭統統砍掉。”結果他在路上睡覺時,為一急馳的馬車輾斷頭頸而死。可見,一個人發了惡毒的願,對別人不會有什麼損害,自己卻要為此付出代價。
大家在行持佛法時,能否儘量斷除嗔恨心、煩惱心?若能做到這一點,說明你是真正的修行人。反之,煩惱如果有增無減,那你的修行一點也不成功。有些人經常問“我修本尊到了什麼境界,你可不可以幫我觀一觀?”“我認識的心性正不正確,你可不可以印證一下?”其實不用印證,米拉日巴尊者曾說:“飲食好不好,觀其面色即可知曉,同樣,佛法懂不懂、修行好不好,看他是否能對治煩惱便能了然。”煩惱對治得不錯的話,修行一定會成功,否則再怎麼修行也無濟於事。所以,沒有煩惱就是佛法,其他的方面不用判斷,仲敦巴尊者也說:“對治煩惱則為法,不治煩惱為非法。”明白此理之後,大家要詳細觀察自相續,這是大乘佛法中最重要的環節。
癸二、願敵痛苦之心有害:
汝願縱得償,他苦汝何樂?
若謂滿我願,招禍豈過此?
剛才說你發願讓怨敵痛苦遭災,不一定能如你所想。退一步說,縱然你的想法如願以償,你從中又能得到什麼快樂呢?眾生的苦樂,主要取決於前世的業力,並不是發一個惡願,對方就馬上現前果報。你以種種因緣讓別人受苦,有百害而無一利,這有什麼值得高興的呢?
若謂:“平時他總害我,現在他倒楣正好滿了我的願,我的心情好舒服,難道不應該高興嗎?”這是一種顛倒的想法。幸災樂禍的惡毒心態,將會招致極為猛烈的惡報——千萬劫中墮入惡趣受煎熬,因果毫釐不爽,對你來說還有比這更嚴重的禍害嗎?噶當派的香巴格西也曾說過:“相續中若有害他之心,此人絕不會有菩提心。”
所以,一旦產生了害他的念頭,此時務必要立即懺悔。凡夫的心特別奇怪,有時候別人沒有害你,你也會突然看不慣,好像特別恨他一樣。當下你可能無法制止,但心稍微平和時,馬上要意識到“我是發了菩提心的人,怎麼會有這種惡念呢?”趕緊念懺悔咒進行懺悔。再產生惡念又要懺悔,再產生惡念又要懺悔……這事一定不能忘,不然魔王的陰謀得逞了,逐漸逐漸,你就在煩惱面前完全失敗了。
要知道,損害眾生的心不僅會招感種種災禍,自己一點好處也沒有。《學集論》中說:“即使眾生遍身燃火,自己亦得不到指甲許的快樂。”既然如此,害眾生的念頭理應儘早斷絕,否則,這和用寶劍故意砍自己的頭沒什麼差別。
在日常生活或修行中,對別人產生嫉妒心,立即要斬斷其苗芽,不然來世的果報暫且不說,今生的惡報也相當可怕。隋朝時,揚州白塔寺有名叫道契的僧人,性情粗俗惡劣,容貌醜陋無比,雖居於清淨道場,卻不求正法。當時寺中住著一位叫德鄰的出家人,精通三藏,勤修戒定慧三學,性格謙善祥和,深受世人敬信。道契看在眼中,恨在心裏,嫉妒之心日益增盛,於是開始誹謗,給德鄰妄加種種罪名,誣告於地方官處,地方官聽信讒言,判德鄰還俗。
幾天以後,四大天王降臨道契房中,各帶眾多將領,其中一天神怒目而視:“我是毗沙門,你殘害善人,罪不可赦!”遂命鬼卒將道契倒提出屋。寺內僧人及周圍百姓聽到哀號之聲都前去觀看,只見道契倒立懸空,離地數尺,頭手下垂,七竅流血,冉冉升空,仿佛有人提攜。到大街上時忽然墮地,喃喃幾句便一命嗚呼了。地方官目睹這一慘境,痛悔不已,立即恭請德鄰回寺,度化有情。
以嫉恨心而誹謗、誣告,歷史上這樣的事非常多。現在也有一些居士,跟其他居士關係不太好,見別人請高僧大德來講經說法,自己就受不了,馬上到政府部門告發,讓人把高僧大德抓起來,整個道場也被封。這種果報,即生中不一定非常明顯,但來世乃至生生世世,必將感受無量的痛苦。要知道,講經說法的功德不可思議,造違緣斷了別人的慧命,哪怕只有一個小時,果報也是相當慘烈。然而末法時代的佛教徒,內部之間經常不和,互相搞來搞去,尤其在大城市裏這種現象非常多。那些政府官員並沒有做什麼,就是佛教徒自己在無中生有,原因都是出於嫉妒心。所以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在弘法利生的過程中,儘量不要害眾生,否則下場會非常可憐。
反過來說,別人害我們怎麼辦呢?也不應該以牙還牙。我給大家講過好幾次,有行持善法、弘法利生的因緣,就努力去做,假如有人製造障礙,因緣不具足的話,還是應以慈悲心來對待他。宣化上人在美國建立萬佛城,嘔心瀝血好幾年,下了非常大的功夫,但有次他在講法時說:“有人把萬佛城全部毀了,我也不執著,如果你們能安忍這種損害,那是我最希望看到的,這樣世界就變得和平了。”他的這種精神,我還是非常佩服。別人造違緣的話,因緣不成熟就算了,沒必要為上師、為道場、為佛法而報仇雪恨,這沒有任何意義。
如今我也這樣想:現在的“菩提學會”,對我來講,也許對將來弘法利生的希望非常大,自己應該說有一定的執著,人力、智力、財力、信心等也全部投到這上面來了。然一旦有人通過各種方法毀壞了這個緣起,那我會怎麼對待呢?隨緣而轉。不管是誰,縱使我知道是他搞的,也不會對他進行報復。我在內心中發過願,哪怕對我的身體、我的親人製造傷害,那時候只有隨緣而轉,絕不可能像世間人一樣,拿著刀子非要拼個你死我活,這不是我們學習大乘經論之人的行為。
聽說最近我們附近的一個地方,有個身著袈裟的人,拿刀子殺害了別人。這樣的事情,末法時代頻頻出現,他們只不過外表穿著佛陀的僧衣,內心中根本沒有安忍的境界。作為一個修行人,不要說用刀來殺別人,即使生起了這樣的念頭,也沒有比這更慚愧的事情了。
所以,我希望大家應該發下堅定的誓言:即使遇到再大的違緣和困難,永遠也不害眾生,何況說是殺人了。眾生的生命那麼寶貴,所有的事物中,再沒有比這更珍貴的了,我們大乘佛法不講條件,就算有一些相似的理由,也絕不能害眾生的生命!
若為嗔漁夫,利鉤所鉤執,
陷我入獄簍,定受獄卒煎。
一旦被嗔恨的漁夫投下利養的鐵鉤所擒,定會陷身於地獄之簍中,被獄卒們丟進油鍋裏煎炸。
此頌字面上比較好懂,作者用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來說明嗔恨的過患:整個輪回喻為延綿不息的江河,漁夫是魔王波旬派來的嗔恨為主的五毒煩惱,五欲妙樂猶如釣魚所用的誘餌,地獄好比小口大腹的裝魚簍,漁夫釣到魚之後,便毫不留情地把它扔到油鍋裏煎炸。
在江河湖畔,我們常可以看到漁夫釣魚,當魚兒在水裏游來游去時,受不住誘惑去吞食誘餌,於是便為鐵鉤所中,被漁夫拉上岸甩在熱沙上,怎麼蹦跳掙扎也沒有用,只有被裝進簍子裏,等著受熱鍋煎炸的悲慘命運。同樣,魔王波旬每天以世間欲妙為餌,對眾生發出貪嗔等五種毒箭,自己一旦不小心中箭,以嗔恨心造了極大惡業,那時不得不墮入地獄的簍裏,感受無量劫的劇烈痛苦。
所以,墮入地獄的根本因就是嗔恨心,《正法念處經》中雲:“眾生墮地獄,其因大嗔恨。”如果不想感受地獄的痛苦,一定要對治嗔恨煩惱。根索曲紮在《妙瓶》中也作了詳細教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對境,千萬不能以惡意作損害,也不能以惡意說別人的過失,始終要以慈心、悲心、愛心來擁抱整個世界,以寬容心對待所有的眾生。”這些教言說起來比較簡單,但實際上真正遇到違緣時,能不能用上就看自己的修行了。
眾生真的非常可憐,在無邊無際的輪回苦海中,像魚兒一樣四處遊蕩,總是找不到正確的方向,好不容易認定了一個,結果卻被貪欲嗔恨的鐵鉤所擒,無數劫中不得解脫。大家現在獲得這麼好的人身,遇到這麼好的佛法,猶如百日中獲得一頓美餐般,一定要好好利用這個機會,若因為愚癡而白白浪費了寶貴人身,再沒有比這更遺憾、更可惜的了。
我們學習大乘佛法的人,不要追求一些相似的道理。現在的人,經常求相似的法、相似的名聲,盡執著一些表像上的東西,而對佛教的取捨真理,好多人都漠不關心。這種風氣若不及時改變,佛教只有名存實亡了,不一定能在世間上閃閃發光。佛教的本質,是令一切眾生得到不可言說的利益,但是行持佛法的人,有些不懂得佛法,有些不太重視因果,這兩種人經常毀壞佛教,間接也損害了很多眾生的相續。
所以每個人尋找修行方向時,一定要先尋找真正的善知識。很多人剛學佛時,有人說這個好,有人說那個好,他就像站在十字路口一樣不知所措。那天我在南方時,聽到有個人訴苦說:“好多人說這個上師好、那個上師好,但真正依止了之後,別人又說這個上師不好、那個上師不好……”她說得也對,現在很多人沒有觀察能力,別人說好就跟著去,說不好又跟著誹謗,這樣故意造業也沒有多大意義。
作為大乘修行人,我們應以利益他眾為主,自己給自己宣傳、為自己的利益做事情,這樣不太好。我非常希望藏傳佛教的有些大德,到漢地不要僅僅為了個人的利益,應該有一顆幫助眾生的善心,常到貧窮地方去幫助可憐的人,看到沒有讀書機會的失學兒童就慷慨解囊,依靠各種途徑來利益他們,這就是佛法的利他精神。世界上有這麼多佛教徒,倘若每個人都發心幫助他人,佛教的威望和地位自然而然會提高。但現在很多人想的只是自己獲利、宣傳自己,這樣做對眾生有沒有利益也很難說。因此,大家首先要懂得佛教的真理,瞭解它的本質到底如何,瞭解之後儘量弘揚這種精神。
壬二(破嗔於自己與親友行善作障者)分二:一、破嗔於世間法作障者;二、破嗔於福德作障者。
癸一(破嗔於世間法作障者)分二:一、阻礙讚譽者並非有害;二、將阻礙讚譽者視為有益。
子一(阻礙讚譽者並非有害)分二:一、讚譽無有利樂;二、不應喜之。
醜一、讚譽無有利樂:(別人的讚歎實際上沒有利益,不要太執著這種名聲。)
受贊享榮耀,非福非長壽,
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樂。
世間上的人非常執著讚美和榮譽,“人活著應流芳百世”、“名乃天祿”等這些說法,充分體現了名聲在他們心目中的位置,為了提高知名度和威望,這些人可謂殫精竭慮、不擇手段。而大乘行人對名聲的態度,則是不破不立,一個人若有智慧、有能力、有利他心,名聲自會像瑪拉雅檀香的香味般遍于十方,任誰也無法阻擋。但若有人無端加害,令自己的名聲掃地,為此生嗔也不應理。
不管從因明、中觀哪個角度講,名聲和榮譽虛無縹緲,根本不存在任何實義,它到底能帶來什麼利益呢?名聲如果能帶來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那追求名聲也未嘗不可,但實際上你再有名聲,最後離開人間時,延長半天的壽命也不可能。現在的那些明星歌星,生前雖然風光無限,但死時也跟平常人一樣,名聲起不到絲毫作用,無法增加自己的福德壽命。那名聲能否讓你身強力壯、無病健康,帶來身心上的安樂呢?也不可能。除了一些虛妄執著之外,它沒有任何實際意義,故為了名聲而絞盡腦汁,整天苦思冥想,完全是一種愚癡之舉。其實樹大招風,沒有名聲最好,修行人理當默默無聞。
有些人可能想:“為了弘法利生,我必須要有名聲,不然我一個默默無聞的人,怎麼像高僧大德那樣廣度眾生呢?”那也不一定。如果你真的有慈悲功德,威力的光芒自然會普照十方,我們藏族有句俗話:“純金即使埋在地裏,也會發出燦燦金光。(挖金者通過儀器探測,很容易發現哪里有金。)”高僧大德無論隱居何方,不需要宣揚自己,有緣弟眾也會如蜜蜂般雲集。所以,真正的名人,從來用不著自我宣傳,而那些自我宣傳的人,往往不是真正的名人。
其實有名聲也不見得是好事。以前上師如意寶講此頌時,引用過貢塘·丹畢准美尊者的一個教言說:“名譽的雷聲陣陣地響起,福報的雲霧漸漸地消散。”所以,福報不太大的人,名聲轟動一時之際,很可能像秋天的蒼蠅一樣,馬上就要不行了。
然而,世間上不明此理之人,對名聲的追求特別過分。有些人在單位裏獲得一些獎,到臺上領獎時激動得直哆嗦,說話也語無倫次,好像馬上要哭起來了。去年有一個宗教會議,幾個出家人也是得了獎,他們領獎時特別興奮,光光的頭上一直散發著喜氣。實際上作為出家人,若對名聲看得過重,到底有沒有看破世間,這方面也值得觀察。
現在是末法時代,有些出家人很喜歡名聲,經常宣揚自己,自己寫傳記,或找旁人寫傳記。很多人也叫我幫他們翻譯傳記,但除了一些公認的大德以外,誰的傳記我都不翻譯。我們佛教徒何必宣傳自己呢?佛法如是的殊勝,只要宣傳佛法就可以了,希望大家以後不要幫人寫傳記,說他是第幾世的活佛,是某某高僧大德的轉世,這對眾生有利還是有害,真的非常難說。我們現在需要宣揚的,就是慈悲菩提心。至於個人的宣傳,好也可以,不好也可以,修行人本應捨棄今世。
我們每次放生時,經常有人發一些介紹資料,說某某上師是如何如何,希望你們以後不要發了!這次學習《入行論》,是為了大家創造一個學習的環境,並不是用來宣傳、化緣的場所。如果你要搞這些,最好不要參與我們的團體,你搞你的世間法,我們默默無聞地學習佛理,哪怕一個眾生將本論學得善始善終,我們也是隨喜無比,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目的。至於一些神通和宣傳,這是我們不搞的,的確沒有任何意義。如果對人類和平、弘揚佛法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如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醫學獎,這種名聲我也非常隨喜。但是這一點,獲獎者自己也不希求。
我們作為修行人,最好不要看重虛名。人的根性不同,以前法王如意寶也講過,有些人貪財,有些人貪名,有些人貪感情,有些人貪地位……每個人的執著方向不相同,但這都是不好的。真正的修行人,當以佛教無我無私的精神來攝持,倘若做不到這一點,那在短暫的人生中,修行是不可能成功的。
總之,大家應以智慧細緻入微地去觀察,自己哪個地方毛病最嚴重,腫瘤長在哪個部位,要用正知正念的刀把它割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