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4/05 12:18:03
學習次第 : 進階
日期:2010/04/05 12:13:22 喇嘛網 編輯部 報導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八節課
第八節課
現在宣講的是第一品——菩提心的利益,通過學習本品,可以知道怎樣才能趨入本論。此內容分三個方面闡述,即趨入者補特伽羅、趨入者之意樂、趨入的方法。
第一個問題趨入者補特伽羅,昨天講了需要依靠身依與心依兩種方式而趨入。今天開始講趨入者之意樂,也就是趨入者應該如何發心。此內容可從兩個方面來宣講,即“發心之功德”和“受持之方法”,這一品主要講發心的功德,下一品主要講受持的方法,也就是說,菩提心既然有這麼大的功德,我們應當怎樣在相續中受持。
丙二(入者之意樂)分二:一、發心之功德;二、受持之方法。
丁一(發心之功德)分三:一、真實功德;二、具功德之合理性;三、讚歎具發心之補特伽羅。
戊一(真實功德)分二:一、共同功德;二、特殊功德。
己一(共同功德)分五:一、斷除罪業;二、成辦利樂;三、滿足願望;四、名義轉移;五、以喻贊德。
庚一、斷除罪業:
菩提心是斷除罪業最好的一種方法,為什麼呢?頌詞中是這樣講的:
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惡力大極難擋,
舍此圓滿菩提心,何有餘善能勝彼。
凡夫人造善業的力量非常微弱,但造惡業的力量極為強大,這樣的惡業除了依靠菩提心以外,在這個世界上或在我們所修學的範圍內,以什麼樣的方法才能遣除呢?
昨天也講了,凡夫人造善業的時間,就像黑夜中刹那出現的閃電一樣十分短暫。世間上的凡夫人大多數不信仰佛教,即便是信仰佛教,也只是當作一種消遣,而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自己的生意、工作、家庭等才是生活的重點,才是人生的主要目標。現在的人口越來越多,一個大城市中有幾萬個人,在這些人當中,真正學佛的有多少?在學佛的人當中,能如理如實修行的有多少?如理修行的人當中,每天二十四小時真正用到修行方面,心清靜、不散亂,行為也相當如法的修行人又有多少?通過這樣的觀察,就可以了知凡夫造善業的時間確實是相當少。
這次學習《入菩薩行論》,聽聞的人不一定有很多,即使是聽的話,真正做到如理如法的又有幾個?雖然我講者很低劣,但是所講的內容基本上沒有離開以前印藏高僧大德和傳承上師們的教言。按理來講,凡夫人的記憶非常有限,你們在聽受的過程中,應該作一些筆記,如果只將佛法留在磁帶或光碟上,對自己的相續不一定有很大利益。所以,大家每天應把所講的內容儘量記在腦袋裏,如果實在記不住,也應該記在一個筆記本上,這樣才算是比較如法的聞法行為。
可是我最近瞭解,大多數人並不是這樣的,他們把每天的課隨隨便便聽一遍,完成任務就可以了,至於到底講了些什麼,很多人幾乎都不知道,這樣的聞法非常稀奇,真正的聞思並不是這樣!我們學院的道友在我講完之後,法師還要輔導一遍,法師輔導完以後,輔導員又要輔導,並且第二天還要考試,依靠這麼多的方便方法,才能真正理解菩提心的道理,如果聽法時心不在焉,能不能把大乘佛法的道理融入自心?我想恐怕很困難。當然,我也理解現在很多人確實特別忙,有時候心有餘而力不足,但最關鍵的,還是自己對聞法不夠重視,對聞法的基本方式不瞭解。只有將聞法當作比較重要的事情來看待,你們的相續中才會有所收穫,否則,光得一個傳承有沒有多大意義也很難說。
然而,凡夫人在行持善法的過程中,時間很短,力量也很薄弱,經常出現各種各樣的違緣,比如說聽課的時候打瞌睡、起分別妄念,身體不好、心情不好,家裏的人阻撓,其他的一些煩惱現前等等,在聽一堂課這麼短的時間內,也會出現許許多多違緣來中斷你的善行。與此同時,罪惡的力量非常強大,有些注釋裏將它比喻為烏雲密佈的黑暗,力量相當強,持續的時間也很漫長。
現在的凡夫人造惡業時,怎麼樣混時間都無所謂,但是讓他聽一節課的話,就會想:要一個小時啊?好累啊!如果是聽一些亂七八糟的流行歌曲,多長時間都可以,時間一下子就過了;在一些沒有意義的無稽之談上,花多少個小時都不覺得累;到舞廳裏通宵達旦;到茶館等散亂的場合中打麻將、賭博,做各種各樣的非法事;看電視、看電影,上網看一些不如法的內容……對此都是樂此不疲。不管是在家人還是出家人,這些行為都不會有任何利益。本來我們的心已經散亂得不得了了,再把外面眼花繚亂的世界引過來,外境的誘惑力如是的強大,自己心的力量又如是的薄弱,這樣一來,修行就會徹底瓦解,徹底失去根本了。願不願意當佛教徒是你的自由,從世間的法規來說,信仰也可以,不信仰也可以,這方面沒有任何強迫。但如果你真的要信仰佛教,想認認真真地修學佛法,最好斷除那些沒有任何意義的事情。當然,作為欲界的眾生,吃飯穿衣、解決最基本的生存因素,這一點我們並不排斥。
上面頌詞的意思是,我們善心的力量極其微弱,而造罪業的力量極為強大,由於無始以來所造的罪業強大有力,以致各種輪回的痛苦難以抵擋,深陷其中的時間又非常漫長,這種強大的彌天大罪,依靠我們自己的力量能不能摧毀壓服呢?相當的困難。那應該依靠什麼樣的善行才能摧毀呢?除了慈悲與空性智慧圓滿的如來正等覺的菩提心以外,其他任何一個善法都不能超過它。
有些人可能想:其他的善法也可以吧,比如修無上大圓滿、大手印,或者參禪、念佛,這些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殊勝法門,為什麼不能勝過這些罪業呢?當然,佛經中也說這些善法能摧毀罪業,但是你參禪念咒,如果沒有菩提心,做這些善事有沒有功德呢?有是有功德,但不能超勝一切罪惡。前段時間學習華智仁波切的教言時也說了:“如果沒有菩提心,即便是修無上大圓滿,也會成為小乘的法,或者變成一種說不清的法了(類似於外道)。”既然無上大圓滿沒有菩提心的攝持,都不能算是大乘佛法,其他的法就更不用說了。以前上師如意寶講過:“大家應該有一個心願,就是一心一意地修持菩提心,應想到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唯一就是修持菩提心。”當然,修其他密法或念咒語,這些都是可以的,但最根本、最基礎的就是菩提心,否則,無始以來所造的罪業很難遣除。
有些人會想:我念金剛薩埵心咒,或是安住在空性的境界中,應該也可以遣除罪業吧。當然,這些法確實很殊勝,但有一個前提,你以什麼樣的發心來念金剛薩埵心咒或者觀修空性的呢?如果不具足菩提心,觀空性也會成為輪回的因,念金剛薩埵心咒也不能遣除自他所造的一切罪業。
所以,大家一定要認認真真地理解這個頌詞所講的意義。不管是過去、現在或者未來,我們每個人所造的罪業是相當多的,今生已經造下了很多,未來還會繼續造的,如果想要徹底斷除,就一定要修菩提心,否則,其他的善根不能摧毀這種惡業的相續。
無著菩薩在講義中說:〖所依人身與意樂既難得又短暫,〗前面也說了,凡夫的這個人身很難得到,修善法的意樂就像黑夜的閃電般短暫、稀有。〖因此善法的對治也就顯得非常的可憐,換句話說,這種對治善行時時刻刻都是力量微薄弱小而存在。〗作為凡夫人,我們每天修行的時間很短,在這個短暫的時間中,效果到底怎麼樣,自己心知肚明。有時候打瞌睡,有時候散亂,聽說有些人早上六點鐘已經起不來了,現在都起不來的話,那真正的菩提心還怎麼修啊?六點鐘已經不早了!可見,別說是一天二十四小時或者更長的時間中修持,有些人就連半個小時也用不上,有時候就算用上了,也是經常打妄想或者中斷了,所以,我們凡夫人是多麼可憐!
〖相反,〗如果造惡業,〖一切不善業的因緣聚合起來卻非常容易。〗比如,對別人生嗔恨心時,生嗔的對境、自己的意樂、當時的心態,一切造業支分可以在很快的時間內全部具足。但是行持善法呢,具足所有的功德支分是相當困難的。〖致使罪惡的力量格外強大、勢不可擋,難以想像,而且接連不斷產生。〗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我們一天中惡的分別念多得不得了,而真正的善念——菩提心、信心、大悲心實在少之又少。甚至晚上做夢也是這樣,夢到自己的根本上師或在上師面前聽聞佛法,可能一個月或一年只有一次,而亂七八糟的夢,每天晚上多得不可計數,如果偶爾夢到一次行持善法,自己簡直高興得不得了。所以,我們凡夫人一直都在貪嗔癡的睡眠中昏迷不醒,自己已經習慣了這種狀態,反而認為是正常現象,不管白天做事還是晚上做夢,全都處於一種迷亂中。
〖由此可見,現在我們就必須要具備能摧毀罪業的善法。對於彌天大罪,除了圓滿智悲自性的菩提心以外,有什麼其他善法能遣除得了?根本無法遣除。〗上師如意寶曾經講過:“不管是磕頭、念咒還是頂禮,我們做任何一件善事,都比不上發菩提心。如果沒有菩提心,即使念咒有多少萬、多少億,修了多少遍加行,參禪的境界有多高,這些功德實際上都不大,也許只能成為人天福報之因。”行善法有沒有菩提心的攝持差別如此之大,因此,在這個世間上,菩提心的功德最大,而且懺悔罪業的力量也最強。〖所以我們一定要發起菩提心。〗
〖《華嚴經》中雲:“貓眼見即能震懾諸鼠,令其無法堪忍。同理,遍知之心(指菩提心)寶明目亦能制伏一切業惑之鼠,令其無法堪忍。”〗老鼠看到了貓的眼睛,就會特別害怕,所以貓眼能震懾降伏一切老鼠,令它們無法堪忍,馬上逃跑或是動彈不得。同理,無上菩提心一旦出現,我們相續中的貪嗔癡等煩惱、阿賴耶識上的種種惡業,馬上就可以遣除無餘,猶如老鼠在貓眼前不敢停留片刻一樣,在菩提心的面前,所有的罪業根本不會存留。
因此,生起菩提心的功德是相當大的,不管懺悔還是做善法,一定要以菩提心為前提。無始以來,我們依靠自私自利的心造下了各種罪業,現在這些罪業的違品是什麼?就是利他的心。
以前我們凡夫人幾乎沒有利他的心,但現在遇到了大乘善知識、大乘佛法,若能在相續中生起利益他眾的心,今後就不會造很大惡業了。為什麼呢?因為造惡業完全是為了“自己”,你們想一想,過去自己所造的惡業中,有哪一個是為了眾生而造的?幾乎沒有,全部是為自己以及自己的親朋好友。如果生起了真正的菩提心,這種造惡業的相續就會被中斷,《經莊嚴論》中說:“智者如果生起了菩提心,就能遮止無量罪業的惡行。”所以,菩提心是有智慧的人才能生起來的,沒有智慧的人就連聽都聽不進去,更不用說生起來了,但如果他生起了珍貴菩提心,無量的罪業就再也不會有了。《本生傳》中說:“若能生起菩提心,對一切眾生像對自己的親人一樣關愛,所有的非法行就會被遮止,更何況是造不善業了。”
所以,我們應該觀察自己能不能生起菩提心,如果能的話,那相續中身口意所造的一切罪業就會逐漸消失,違犯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的罪業也會逐漸斷盡,大的罪業能壓伏,小的罪業能完全根除,這就是菩提心的功德和力量。
庚二、成辦利樂:
佛于多劫深思維,見此覺心最饒益,
無量眾生依于此,順利能獲最勝樂。
大慈大悲的佛陀在多生累劫中深深地思維、觀察,發現唯有菩提心對眾生最有利益,依靠它,無量無邊的眾生能夠輕而易舉地獲得無上圓滿正等覺的果位。
大家都知道,佛陀對眾生是最慈悲的,不管是在因地還是果地,佛陀心裏想的就是利益眾生。去年我們學習《釋尊廣傳》時,從中也能了知這一點,每個公案中,不管是佈施身體,還是做其他事情,佛陀唯一的目的就是讓一切眾生獲得利益,這是他最究竟的目標、最究竟的願望。在多生累劫中,佛陀為了利益眾生,一直反復思維:幫助眾生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呢?最後他發現,菩提心對眾生有相當大的利益,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善法也比不上菩提心的利益大。
從名言的角度來講,思維者是誰呢?圓滿照見萬法實相、宣說真實語的佛陀,並不是我們平時認為的“這個人很不錯、很可靠、很可信,所以他說的是對的”,不是這樣的,世間人再怎麼好、再怎麼了不起,也會有說妄語的時候,但佛陀並不會如此,正如《釋量論》中所講:佛陀是唯一的量士夫。時間是多久呢?多生累劫,而不是一天、兩天,一輩子、兩輩子。有些科學家用幾年或幾十年絞盡腦汁發明了一個產品,就認為非常了不起,但是佛不是幾年、幾十年,也不是幾百年、幾千年,而是多生累劫一直都在思維。最後發現了什麼呢?眾生由於無明,深陷輪回非常可憐,唯有菩提心才能將他們從輪回的苦苦、行苦、變苦等痛苦中徹底救度出來,獲得永遠快樂的佛果。
以前的高僧大德說過:“如果你想對佛陀報恩,首先就要知道佛陀是怎樣對待我們的。”怎樣對待的呢?依靠菩提心來利益眾生。以前上師仁波切在光明夢境中見到麥彭仁波切時說:“我對您報恩的唯一方法,就是發願利益眾生。”《中觀莊嚴論》中也說,諸佛菩薩除了利益眾生以外,再沒有其他工作了。他們以什麼方法來利益眾生呢?就是菩提心。所以,佛在多生累劫中深深思維、再三觀察後,依靠智慧發現了唯有菩提心對眾生最有利益,無量眾生依此菩提心能順利獲證佛果。
從古至今,從釋迦牟尼的佛教法開始到現在,二千五百多年來,不管是學顯宗、密宗,還是漢傳、藏傳、南傳佛教的修行者,依靠菩提心獲得無上圓滿正等覺果位的有多少個呢?可以說根本數不清。那麼,沒有依靠菩提心而得成就的有沒有呢?絕對沒有。有些人可能問:“往生不是不用菩提心嗎?”不可能,真正往生的人,相續中沒有菩提心的是沒有的。《淨土教言》中也講了,有福報的人在往生的前一刹那,所有的菩提資糧(包括菩提心)就已經圓滿了。
有了菩提心,獲得佛果會非常順利,不像外道那樣,要經歷各種各樣的苦行,比如說拔頭髮、跳入火炕、在恒河裏沐浴、用五火焚身等等。可能有人問:“佛經裏不是有很多依靠苦行獲證佛果的公案嗎?釋迦牟尼佛經歷了六年苦行,很多高僧大德在修學過程中也經歷了許多苦行,這難道不是苦行嗎?”當然是苦行,但佛教的苦行與外道的苦行有很大差別。外道的苦行,確實會在身心上造成相當難忍的痛苦,而佛教的苦行,比如一地以上的菩薩將自己的頭目手足佈施給他人,是因為菩薩的利他心特別強,已經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境界,所以就算把身上的肉割下來,也像割把草一樣沒有任何痛苦的感受。
學法的苦行也是這樣,有些人認為出家人很苦,在哪里哪里苦行,其實,對於那些對佛法有信心、利益眾生的心特別強的人而言,出家的苦行比起在家人生活的痛苦,根本不算什麼。自古以來的高僧大德雖然住在山上,沒有吃的、沒有穿的,表面上看來過得很苦,但實際上,他們內心的快樂無與倫比,跟住豪華洋房、過奢侈生活的世間人相比,真不知道是誰痛苦?!
菩提心是真正、唯一的妙藥。現在有些醫學家、營養學家認為“我發明了某某產品,對身體、對心理非常有利”,實際上也許有很大的副作用。就算真正有利,能不能保證一輩子都身體健康呢?而且這些藥很快就過期了,菩提心會不會過期呢?肯定不會。有些營養藥可能對某些人起作用,他吃了以後效果很好,於是就幫著宣傳,在電視上打廣告,說這個產品如何如何的好。其他的人就信以為真,買來吃了後,本來是該減肥的,反而變得更胖了。但菩提心不會這樣,只要是因緣成熟了,對於大乘種性的人來說,菩提心一定會對自己有真正的利益。所以,我們應該記住,菩提心是佛法的精華,是佛陀智慧的結晶。
〖諸位佛陀在三大阿僧祇劫中深深思維、再再觀察利益眾生的方便,結果發現這顆菩提心是對眾生最為有利,因為依靠這一菩提心,無量眾生能輕而易舉獲得無上菩提的果位,或者殊勝安樂。〗
庚三、滿足願望:
欲滅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眾不安,
欲享百種快樂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如果想滅除三界輪回的百千萬種痛苦,遣除有情眾生的種種不安樂,自己享受百般快樂,那千萬千萬不要捨棄菩提心。
在甲曹傑、布頓大師、根桑秋劄的講義中,都將這一頌與三士道相對應。第一句是講中士道,也就是說,聲聞緣覺希望自己滅除三界輪回的各種痛苦,獲得圓滿斷盡人無我的寂滅果位(阿羅漢果或緣覺果);第二句是講大士道,大乘種性的菩薩為了利益眾生、遣除他們相續中的一切痛苦而希求佛果;第三句是講小士道,即尋求今生來世的人天快樂,是一種自我享受福報自私自利的發心。
不管小士道、中士道還是大士道,每個眾生都有希求,大士道是為了眾生得到解脫,中士道是為了自己的寂滅安樂,小士道只是想自己獲得快樂,無論哪一種人,都不能捨棄菩提心,否則的話,你的願望是實現不了的。我們既然發了菩提心,平時不管接觸什麼人,自己以前受過什麼樣的教育,都應該在行為上表現出大乘行人的善良,這個很重要。
三士道的人都不能離開菩提心。佛陀在經中說:“諸比丘,縱遇命難也不能捨棄菩提心。”上師如意寶以前也講過:“大家應該發願生生世世不捨棄三寶、不誹謗三寶;修行一定要堅定不移,不能遇到違緣困難就馬上動搖;即使遭遇生命危險也不捨棄菩提心。”一再地強調這三個教言。所以在這個世界上,不管是求自己的安樂、求別人的安樂,還是求究竟的解脫,都不能捨棄菩提心。如果沒有菩提心,不要說佛果、阿羅漢果,就連現世中的快樂也很難真正獲得。為什麼呢?如果自私自利的心特別強,即生中你跟任何人都合不來,還會造各種各樣的惡業。因此,即便是世間的為人處事,也需要菩提心、需要利他的心,有了這個心,什麼事情都好辦。
我們作為佛教徒,應該從自身做起,應該有個比較明顯的修證外相。什麼樣的修證外相呢?應將自己當作一盞燈,燈有兩種作用,一是不斷地產生後面的相續,第一刹那產生第二刹那、第二刹那產生第三刹那……自身不斷地產生光明,照亮自己;二是能遣除周圍的黑暗。所以,我們每個人發了菩提心以後,就應該像一盞燈,在照亮自己的同時,也能夠幫助身邊的人,不管是家庭、單位、國家,甚至全世界,你的力量有多大,就應該把菩提心的光散發得有多廣,依靠菩提心的光和熱,真正去利益有緣眾生。
有些道友這樣想:我現在好好地修持,不接觸任何人,等得到一地菩薩的果位以後,才開始發菩提心,“上班”做利益眾生的事。這種想法是不對的。雖然我們現在是凡夫,但也可以對周圍的人起到幫助的作用。從自身的角度而言,如果你是個大乘佛教徒,應該對家庭、對單位盡職盡責,與寺院或佛教團體的關係一定要和睦。否則,自認為是佛教徒,結果對誰都不理,跟誰都格格不入,那你的相續中是否有菩提心也不好說。所以,發了菩提心的人,首先應該對他人起到一種好的影響、好的作用,這樣一來,你才有說服力,才有度化眾生的能力。
因此,我非常希望所有的佛教徒能對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乃至世界和平起到一定的作用,這一點大家一定要努力,不然的話,每個人只是自私自利地想自己成就、自己修行,甚至與家人的關係都搞得特別緊張,單位同事、親朋好友與你相處也特別麻煩,那佛法怎麼樣弘揚?出家人雖然沒有真正的家庭,但實際上,寺院就是你的家,同行道友就是你的家人,與道友接觸的時候,自己應該具備高尚的品德,這樣,你的菩提心光才可以散發出來,否則,誰都沒有在這方面下工夫,想弘揚佛教恐怕相當困難。
要知道,佛教並不是口頭上說得好聽,而一定要讓別人通過你的言行感受到一種關愛、一種慈悲。作為一個居士,如果你發了菩提心,就不能整天和家人吵吵打打,經常爭執不息。有些佛教徒的家庭特別可憐,有時連一般人的家庭都不如,這樣是不合理的,既然有因緣成為一家人,就應該珍惜彼此的緣分。以前上師如意寶去美國的時候,發現那裏有一種基督教的家庭教育,在一個月當中,一家人專門會請牧師來到家中,對大大小小的人以宗教的教義進行教化,接受了這樣的教育以後,他們的家庭特別和睦。這就是宗教在家庭中所發揮的作用。
在中國或者其他國家,很多法師沒有弘揚如何將佛教融入生活、融入工作,但這並不代表佛教沒有這個能力。實際上,佛教可以與任何地方、任何民族、任何文化相結合,而且一旦結合,一定會產生非常好的效果。佛教就像萬能藥一樣,配在牛奶裏可以,配在水裏可以,配在甘露裏也可以。雖然佛教是印度本土的宗教,但來到藏地後,根據藏人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特色,已經在這裏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傳到漢地時,又與漢地的習慣和風土人情相適應,從而使人們獲得利益,度化了無量無邊的眾生。所以,在弘揚佛法的過程中,我認為菩提心確實不能與社會相脫離。
一說到菩提心,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實際上,所謂的菩提心就是一種關愛、一種愛心。如果這種愛心在家庭、工作、寺院、團體、整個世界,再說大一點,乃至無量的世界中都遍佈它的光芒,就能令所有的眾生獲得溫暖。
所以,我們作為弘揚佛法的人,應該在不同的眾生面前,將佛教的特色體現出來。如果沒有這樣,只是嘴裏說“我要發菩提心”,但跟人接觸時卻沒有用上,那是不行的。如果真的有了菩提心,哪怕去商店買東西、坐公車,不管在什麼場合中,對身邊的人或非人,包括草地上的可憐眾生,都可以散發愛的光芒。當然,能否真正運用,就看個人的修行如何了。所謂的修行好,並不是閉著眼睛坐很長時間,而是將佛法的道理付諸實踐,真正運用到實際行動當中,這才是名副其實的修行人。所以,我們應將佛法的道理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體現出來,平時的所作所為儘量以佛法的精神來攝持,如此才能讓人真正感受到佛法的偉大。
總之,世間人想獲得快樂、升官發財,修行人想獲得成就,不管你想怎麼樣,都離不開利他的菩提心。〖想要摧毀自己在三有中的千萬痛苦、想要遣除其他一切有情的所有不幸、想要使自他群生普享百千快樂的人恒時也不要捨棄菩提心,因為依靠它必定能實現這些目標。〗
庚四、名義轉移:
假如相續中生起了菩提心,我們的名稱以及在輪回中的意義就已經全部提升了。
生死獄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
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
束縛在生死輪回監獄裏的痛苦有情,如果相續中生起了菩提心,那麼在生起的當下,他的名稱就已經由原來的“凡夫”變成了“菩薩”。當然,這並不是只改個名稱而已,不像世間上的名譽會長、名譽主席,光有名稱而不起什麼作用,在實際意義上,他也具備了名副其實的功德,成為人、天人、梵天、帝釋、龍王等無量眾生的應供處,無量眾生在他面前供養、頂禮、恭敬承事,他完全承受得起。
很多人會想:這個菩提心是指什麼菩提心啊?此處講的是世俗菩提心,只要對大乘有信心,即使是凡夫人,也能夠生得起來。它不像勝義菩提心那樣,只是在聖者相續中才有,只有證得一地菩薩以上才能獲得,《入中論》中說:只有一地菩薩以上,才得名為勝義菩提心的佛子。這裏所說的只是世俗菩提心。還有些論師認為,此處是講行菩提心(世俗菩提心的一種),是從行為上說的。
不管怎麼樣,這種菩提心我們都可以生得起來的,如果生起了這種菩提心,那就可以叫做菩薩了。可能有些人想:我既是凡夫又是菩薩,這會不會相違呢?不相違。因為所謂的“凡夫”,是指我們相續中具足了業和煩惱,而所謂的“菩薩”,是指已經具足利他的心和行為,故二者並不相違。
這樣的菩薩可不可以接受別人的供養、頂禮和恭敬承事呢?完全可以,而且就算接受也不會有過失。假如是凡夫人受別人供養、恭敬頂禮,那他肯定受不起,會有四種罪或別解脫戒裏的一些罪業。可是,如果相續中生起了菩提心,那就不會有這樣的過失了。
為什麼將生死輪回比喻成監獄呢?大家都知道,監獄裏的犯人只有一個小小的空間可容自己活動,除此以外沒有任何自由,不要說普通人,就連薩達姆關在監獄裏,兩邊也只是三米左右。同樣,輪回也相當於是個監獄,上去最多只能到有頂,下去就是無間地獄,好像蜜蜂被關在瓶子裏一樣,根本不能超越這個範圍。
眾生被業和煩惱的鐐銬緊緊束縛在輪回的監獄中,即便是這樣可憐的凡夫俗子,如果生起菩提心“從現在開始,為了度化一切眾生,我要捨棄自己,利益眾生”,那在這個當下(這裏的“刹那”就是指當下),凡夫的名字和意義就已經改變了。儘管如此,這並不是說從此以後你自私自利的心一刹那也不能生起。作為凡夫人,雖然發了利益眾生的心,但發了心之後,自私自利的心肯定還是會有,還是會做自己的事情,但是你的目標已經定下來了,比如心裏想去拉薩,雖然在去的過程中,也要吃飯住宿,難免會有自私自利的心,但你的目標不會變,就是“我要去拉薩”,同樣,現在你的目標就是要“利益眾生”,從此以後,自己的所作所為就會全部改變,不再是一個普通的凡夫俗子了。所以,在你生起菩提心的那一刻,你的名稱就已經變成菩薩了,平時有些道友經常說“你是老菩薩,你是老菩薩”,如果有了菩提心,這個時候,叫老菩薩也好,年輕菩薩也好,中年菩薩也好,怎麼樣稱呼都可以。而且,此時所有的人、天人、龍王、非人等全部都可在你面前供養。
此處的菩提心,以前印度的布布達論師等認為是勝義菩提心,後來許多論師遮破了他的觀點:如果是勝義菩提心,那麼《華嚴經》等很多經典不應該用金剛鑽石的比喻來宣說,因為世俗菩提心有退失的可能,也有恢復的機會,但勝義菩提心不可能退失。關於是世俗菩提心的理由,《學集論》中也有大量的教證和理證,同時,還說明了凡夫的相續也可以生起世俗菩提心。
在座的人肯定有菩薩,但以一般凡夫的眼光來看,誰是菩薩我們也不知道,但不管怎麼樣,就算自己是凡夫,也要在相續中努力生起菩提心。
這次學習《入菩薩行論》,從頭到尾都是圍繞“菩提心”,這比較適合那些精進的、對大乘有一定信心的、自己的佛性也蘇醒過來的人。有些人的佛性根本沒有蘇醒,一直緊抓住世間法不放,不要說是《入菩薩行論》,就算是再好的論典,不管聽了多少遍,因為對輪回、對世間特別執著,也不可能發起菩提心的,這種人我們暫時沒辦法救。但是,如果自己對大乘佛法有信心,而且種性已經成熟了,那麼就像在春意盎然的時候灌溉播種,過段時間就可以發芽一樣,菩提心很快就可以生起。當然,沒有給他講經說法,他的種性可能還無法蘇醒,但只要有了“灌溉”的因緣,他的種性馬上就能成熟,所以,在這種人面前傳授《入菩薩行論》,他的相續中應該能生起世俗菩提心,一旦生起了世俗菩提心,那做什麼善事都好辦了,因為目標已經搞清楚,從此以後做什麼事情就會非常容易。
現在的漢傳佛教,有沒有真正系統學修菩提心的呢?你們自己也看得出來,很多宗派中幾乎都沒有。所以,這次我們按照寂天菩薩的論著有系統、有次第地學習,相信很多人的相續中是會生起菩提心的,對我們來講,這是真正的如意寶。
為什麼說有了菩提心,即使是凡夫也值得眾生頂禮呢?《入中論自釋》中講:印度那些將月亮作為天尊的外道,不會頂禮十五的月亮,而是頂禮初一的月亮。同樣,佛陀說對佛菩薩不一定要頂禮,但最開始生起菩提心的人非常了不起,佛說應該在這個人面前頂禮。所以,相續中如果生起了菩提心,那就是新的菩薩了,這時別人對我們頂禮,不用說“不要頂禮,不要頂禮”,可以這樣說:“你好好頂禮啊,我現在是菩薩了,我今天剛剛生起的菩提心很新鮮,你頂禮的功德很大……(眾笑)”
佛陀在《迦葉請問經》和《寶積經》中也是這樣說的:轉輪王的兒子生下來後,雖然還不能做國王的事業,但附近小國的大臣民眾都應像對國王一樣向他頂禮。為什麼呢?因為他生於王族,未來必定會真正繼承王位(登上王位相當於得一地菩薩)。同樣的道理,相續中生起了菩提心,雖然這個人現在還不能直接利益眾生,不能像一地菩薩那樣將身體化為一百個,一刹那間利益一百個眾生,但他已經降生於如來家族中,將來必定會有這種能力,所以對他頂禮是非常合理的。
這種菩提心不管在什麼眾生的相續中產生,都值得我們頂禮。佛陀在《毗奈耶經》中說:應該頂禮初發菩提心的菩薩。對相續中剛剛生起菩提心的菩薩,即使是旁生,也值得我們頂禮。比如有他心通的人,如果看見一頭犛牛的相續中有菩提心,或者這頭犛牛是菩薩的化身,馬上就會向它頂禮,因為它是真正的菩薩。噶當派的教言中也說:如果相續中有了菩提心,這個眾生無論住在哪個地區,此地就會成為吉祥的供養處,無論住在哪個國家,此國家也會成為莊嚴的國土。
有時候我想:像法王如意寶那樣舉世公認、沒有任何爭議的大德,不管從哪個方面觀察,他老人家一定是生起了菩提心的菩薩。雖然上師經常謙虛地說自己是凡夫,但這樣的菩薩哪怕住世一天,對見聞、接觸、憶念過他老人家的眾生都有非常大的利益。菩薩跟凡夫是完全不相同的,如果凡夫人給你摸頂,可能沒有什麼特別,但如果是菩薩,就完全不相同了,凡是有緣與菩薩見聞接觸的眾生,都能從中得到無盡的利益。
既然發了菩提心,我們就應想盡辦法幫助身邊的眾生。如果相續中不要說勝義菩提心,就連世俗菩提心也沒有的話,口頭上是幫不了任何人的。漂亮話誰都會講,但只會講是沒用的,只有內心中生起了菩提心,並且想盡一切辦法讓別人也生起菩提心,在這個過程中,不管他人怎樣譭謗你、罵你,你也毫無怨言、不生退悔,這樣才可以直接或間接利益眾生。
利益眾生是我們最大的目標,在這個問題上,大家應該去深深思維,每個人都應該瞭解到菩提心的重要性!
〖在輪回的牢獄中被業與煩惱緊緊束縛的苦難眾生,如果能生起菩提心,那麼瞬間也就是說從此以後,名稱上可以堪稱一切如來之子,從意義上來說,成為人天世間的應禮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