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4/05 10:24:27
學習次第 : 進階
日期:2010/04/05 10:23:35 喇嘛網 編輯部 報導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二節課
第二節課
在沒有正式開講之前,我先給大家說一兩個問題。
第一,這次我們學習《入菩薩行論》,有在家人也有出家人,我想對大家有一些共同的安排,什麼樣的安排呢?這次的傳講如果沒有出現其他違緣,包括我身體允許的情況下,估計可能要一年左右講完。昨前天很多佛友在外面通過不同的途徑問:《入菩薩行論》到底要講多長時間?如果不能參加考試,每天念一萬遍名號或心咒,是一輩子都這樣,還是短期內這樣?我的回答是:要將近一年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凡是參加報名的人,希望你們通過學習《入菩薩行論》,都能夠有一種體會,這種體會需要自力也需要他力,沒有他力的話,光是依靠自力,對現在的凡夫人而言恐怕相當困難。即使你的自學能力特別強,在家裏聽課看書也有收穫,但最好是大家共同學習。
學習的方法,我制定了一些措施,比如參加考試,或者私下集中十人左右,在一個禮拜內一起探討。一個禮拜當中我可能已經講了三、四堂課了,一天之內全部討論完恐怕有一定困難,但大概的一些內容互相切磋、互相探討,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對於外面的居士來講,應該要這樣做。寺院裏的一些出家人,你們也應該根據自己的情況來互相研討,我覺得這很有必要。
我們這裏的道友,希望法師每天給大家輔導一遍。前段時間也講過,下面有組織性的輔導雖然沒有,但如果以前沒有聽過這部論典,裏面很多內容不太懂的話,自己最好私下找輔導員,在約定的時間內作簡單的輔導。如果有這種需要,希望你們最近報一下名,各位法師也看一看。我們現在的安排,只是法師在我講完後的第二天給大家輔導一遍,這是教學規定,至於下面的輔導員輔不輔導,或者有多少人參加輔導,這個你們可以自己商量。我想每個班中肯定有一部分人以前沒有聽過《入菩薩行論》,每天在法師面前聽一遍,對你的收穫會很大。至於輔導員,哪怕是一個人希望聽,你們也要講一遍,具體的時間地點可以自己規定,這是我對僧眾的要求。希望你們明天以後就執行,過兩天法師們集中的時候,我要大概地瞭解情況,這是一個問題。
剛才也說了,宣講《入菩薩行論》可能需要一年左右,在這個期間,凡是想參加學習的人,不管你是學密宗,還是禪宗、淨土宗,無論什麼教派的道友,誰都可以報名參加。有些人認為“我參加這個上師的課,就不能參加那個上師的課”,或者“參加了這個上師的學習小組,就不能參加其他的學習小組”,這種想法是不對的。當然,你們首先要看自己的信心、意樂心有沒有,沒有的話,誰也不會強迫你,如果有的話,那就像在學校裏一樣,學生可以在很多老師面前聽課,物理老師不會因為你聽了化學老師的課就不理你,真正的老師是不會這樣的。至於學生呢,只聽化學老師的課,不聽其他老師的課,任何正規的學校恐怕都不會有這種情況。佛教也是一模一樣,只要是具足法相的上師,哪個上師的課都可以聽,上師們是不會對這方面執著的。所以,這次聽聞《入菩薩行論》,對我個人來講沒有什麼限制,只要你們對大乘佛法有一定的信心,這就足夠了。
當然,我的法相的確是不具足,坐在這個位置上裝模作樣,好像不具足也變得具足了。本來自己在這方面的修行特別差,但是給別人講的時候,就好像已經證悟了一樣,好像真正通達了法義,不得不以這種表情來講。這一點,不僅是我,可能任何法師都會有這種同感。
學習《入菩薩行論》的道友,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只要對大乘佛法有一定信心,都是可以參加的。在這個過程中,大家最好善始善終,不要雜有很多煩惱,不要認為自己是《入菩薩行論》學習小組的,就跟這個競爭嫉妒,跟那個有矛盾,我不希望這樣。要知道,我們學的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的精神就像大地那樣可以包容一切,世間上任何宗教也比不上大乘佛法利他忘我的精神,原因何在呢?就是因為大乘修行人的心胸非常寬廣,如果沒有這樣的心胸,學習《入行論》可能利益也不大。我非常希望凡是參加學習的人,在人與人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之間,都應該沒有衝突,尤其是佛教內部,純正的佛教是互不相違的,大家應以這樣的心態來學習。
現在大城市的人嫉妒心特別強,平時有些人的話聽起來,別說是大乘佛教,就連小乘佛教也根本算不上,為什麼呢?因為小乘佛教最起碼具足了想從三界輪回中解脫的出離心,可是有些人呢,口口聲聲說自己學大乘、學無上密法,如何如何的了不起,實際上,就連最基本的為人處世、對待別人、處理與人之間的關係也特別差勁。雖然說凡夫的相續中有各種習氣,也有一些現行的粗大煩惱,但是我們要通過學習佛法來儘量調伏相續中的惡毒。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和睦相處!
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內,如果各方面的因緣具足,我還想給你們提供學習藏傳佛教五部大論之一“因明學”的機會。如果沒有其他違緣出現,以後還可以學習藏傳佛教五部大論中的《現觀莊嚴論》,這部論是由彌勒菩薩傳講,揭示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空性隱義的。當然,這些我也不敢保證,因為任何一件事情並不一定像自己想的那樣順利,計畫和變化之間總有差距,但只要因緣具足,我想以這樣的方式來攝持大家。
不管是寺院裏的清淨修行人,還是外面城市裏的在家人,都離不開上師和道友的攝持。無論你學哪一個宗派,每天最好有一些佛法來提醒自己,否則,你所接觸的人、所處的環境、所接受的教育、所得到的知識,以大乘佛教的眼光來看,全部都是沒有意義的,在這種無實義當中,人生幾十年很快就耗盡了,這樣難道不是太可惜了嗎?!所以,你們世間人最好每天擠取一些時間來接受佛法的教育,不然的話,想離開煩雜喧囂的城市,到一些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寂靜地方去修行,有沒有這種機會呢?即生當中可能根本沒有。光是掛一個“皈依”的名號,說自己皈依了多少多少年,但你的相續與佛法相應了沒有?佛法所講的道理你懂得多少?大家不妨掂量掂量。現在很多人根本不懂佛教的道理,在他們的言行舉止中,違背因果的事情經常屢屢發生,所以,我這次發心宣講《入菩薩行論》,目的就是讓更多的人真正瞭解佛教的真相,有這種迫切的希望!
當然,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壓力,恐怕你們的學習沒辦法有進展。剛開始的時候認為自己看就可以了,但到了後面就會變成虎頭蛇尾,不可能圓滿地結束。所以,大家最好能夠集體學習,雖然每天集中是不可能的,但一個禮拜中應該抽出兩個小時,跟大家探討彼此的心得,這樣才會有一種學習的互動力。在學習佛法方面,我也算是有一定的經驗了,經過漫長的磨練,我深深體會到:學習不僅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也要依靠他人的力量,如果沒有互相監督、互相鼓勵、互相勸勉,一個人學習一兩個月可能比較精進,但過了以後就慢慢倒下去了,若出現這種現象,確實有點可惜。所以,我要求外面學習的道友,每個小組一定要在一個禮拜內集中一次,探討這個禮拜所學的內容,私底下可以自己聽、自己看,然後大家在一起討論,希望你們這樣做,這也是學習《入菩薩行論》所規定的一個條件。
如果這些條件實在不具足,聽倒是可以聽,但只是聽的話,對你的相續不一定會有很大的利益。這個先要說清楚,不然的話,到時候你說“我已經聽了一年多了,現在相續好像沒什麼改變”,這不要怪我們,也不要怪佛法。任何一個修行人,必須要通過各種方便方法來改變自己的相續,沒有改變是不行的。古往今來的高僧大德為什麼要辦佛學院讓大家集體學習?世間上為什麼要辦一些學校?不管是小學、中學、大學,甚至研究生、博士生,都需要大家共同集中,依靠共同的教育機制,才能產生強大的力量。所以,從世間的某些現象來看,共同學習的必要也能得以證實。
大家學佛,不要認為今天灌個頂、得個加持,馬上就獲得成就了、開悟了,雖然你這種想法很好,但我覺得只是一種非常美麗的夢想。自古以來,修行必須依靠自己,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必須經過長期的訓練,相續才能真正改變。比如說在世間讀大學,今天到學校報個名,只聽一天的課能不能起到作用,你們可以想一想。知識是依靠自己一點一滴積累的,真正想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智者,必須要依靠多年的積累。佛法本身就超越了世間學問,如果一點積累都不用,今天在上師那裏辦個皈依證、得個灌頂、受個加持,明天就馬上恍然大悟,這可能嗎?如果可能,那倒是特別快樂,但這樣的利根如今有沒有啊?假如自己連世間的學問都學不懂,如此深奧的佛法卻想通過那麼簡單的手段就開悟,會不會有這種情況?你們應該好好觀察。學佛不要自欺欺人,這沒有任何必要,所以我要求大家最好在規定的時間裏集中學習。
第二個問題,凡是這次聽受《入菩薩行論》的四眾道友,我安排了一個時間和大家一起共修。雖然我每天特別忙,顯宗密宗的各種稿子堆積如山,學院裏裏外外的瑣事此起彼伏,還有不好的身體經常折磨自己,但是我想,如果現在沒有利用時間修菩提心的話,恐怕永遠也不一定修得成。所以從後天開始,我們每天早上利用半個小時修菩提心。
修菩提心的方法,本論當中也有,由於現在還沒有講到,你們要修的話,可以參考《大圓滿前行》、《心性休息》,以及其他有關菩提心方面的書,怎麼樣修都可以。至於具體的修法,過段時間我想給大家講華智仁波切著作中的《菩提心修法》。
沒有好好修持菩提心的話,做什麼事情都不算是大乘行者的行為。所以,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你們聽到了我的課以後,希望從當天起每天用半個小時修菩提心。在座的有些人可能認為:我們特別忙啊,每天聽那麼長時間的課,還要背書,做這個那個事情,肯定沒有時間!這個我也算了一下,我的課包括講法和念誦可能需要兩個半小時,堪布的課需要一個半小時,其他法師的課需要兩個半小時,輔導大概一個半小時,總共加起來是八到九個小時,一天有二十四小時,除去睡覺用七、八個小時,還剩下大概八個小時。當然,我們欲界眾生不休息也不行,一天休息一個小時,吃飯、做這樣那樣的事用三個小時,這樣還有四個小時。在這四個小時當中,你抽出半個小時修菩提心,其餘三個半小時用在別的事情上應該是可以的。
我們這裏有個別道友早上四點半就開始背書了,如果你們這樣集體背書,我也考慮過了,可以先在經堂裏一起背書,到了六點鐘的時候,大家不一定要回去,可以像漢地的禪堂一樣,在經堂裏面一起坐禪。在這半個小時當中,你們怎麼觀都可以。記住啊,從六點到六點半!明天不算,可能你們要做一些準備,從後天開始,大家如果聽我的話,就這樣做,不會影響你們的。不管你怎麼樣聞思、怎麼樣精進、怎麼樣廢寢忘食地學習,如果整天耽著在一些詞句上,那死的時候,相續中的菩提心一點味道都是沒有的。所謂的佛法,並不是口頭上說得好聽,而一定要在自己的心裏有所體會,這種體會的來源是什麼?必須依靠自己的修行。要麼特別利根,上師一加持馬上就開悟了,但除了這種人以外,自己應該要下工夫,想方設法在相續中感受佛法的真正味道。
沒有這樣修的話,是不可能有受益的。去年我們學習《大圓滿心性休息》時,引用了《華嚴經》的三個比喻:第一個是,如果沒有修持,光是給別人講,就像一個沒有耳根的聾子給別人放音樂一樣,音樂雖然好聽,但自己一點也聽不到,沒有修持佛法就是這樣;第二種比喻,就像大海裏的舟子(船夫),經常載人渡過大海,但有可能他自己會在大海裏喪命,同樣,沒有修持佛法的人就像這樣;還有一種比喻,猶如光說糖如何如何甜,但自己一點也不品嘗,假如沒有修持佛法,就算口頭上說得再好聽,心裏也感受不到佛法的甘甜,不能品嘗它的味道。
很多人可能想“過段時間我再修也可以”,但是,我們的人身特別短暫,就像空中飄浮的白雲一樣時而出現、時而消失,面目猙獰可怕的閻羅卒一步一步向我們逼來,死亡到來時我們怎樣面對?如果對大乘佛法沒有種下一點善根,臨死時就會一點把握都沒有。所以,一定要在相續中種下佛法的善根,也即禪宗所謂的“種下金剛菩提種子”,否則,沒有下工夫禪修,一輩子就算講得再好、說得再好、學術上的研究再怎麼出色,最後臨死時如果沒有很好地發願,下一輩子有可能全都忘光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共同修學,共同修學的加持力很大!
我從後天開始,確實不是口頭上說的,實際行動上也要這樣做。六點鐘,在座的道友基本上都開始聞思修行了,外面的人可能還沒有上班,很多事情還沒有開始。有些學校和寺院不一定那個時候特別方便,如果不方便的話,希望你們拿出其他一個方便的時間,最好每天修半個小時,否則,沒有修的話,我們今生只不過跟佛法結一個緣而已,真正的功德或菩提心的感受不一定能品嘗到。
修行的功德是相當大的。佛陀曾在《宣說決定真如經》中問舍利子:“十大劫中聞受佛法的功德大不大?”舍利子說:“非常大。”佛陀說:“這個功德跟修真如相比,修真如一彈指間的功德遠遠超過了前者。”
當然,剛開始修的時候,大家可能有點不習慣,因為我們的心一直都在放任自流,從來沒有管過它。但不管怎麼樣,這次大家一定要下工夫,沒有下工夫的話,永遠跟著習氣走,恐怕自己的心始終都不會有改變,大乘佛法也不會對我們真正有利益。所以,你們應該對自己有一個強迫的要求,當然,我並不是強迫你們,如果實在不願意,早上睡懶覺我也看不到,我沒有神通,任何人不起來也無所謂,對我來講無利無害,我自己能修就算數。在所有的人當中,最難的可能就是我,最近晚上上課比較晚,我每天講完課以後,還要講考、提問、回答,接待各種各樣的人,處理各種各樣的事,回去以後還要看看書、念一點經。既然我都能依靠這麼脆弱的身軀發了願,你們一個比一個健康、一個比一個聰明,如果每天都把心思用在吃喝睡覺上,這種人生是不是要考慮一下它的價值?
城市裏的很多人經常把時間用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面,比如說打麻將、喝酒、抽煙等等,這種消磨時間的行為,就算世間上稍有學問的人也是不接受的。作為真正想修行的人,你們即便不能提早起來,也應該把鬧鐘調在5:55分,起來後馬上用涼水洗個臉,在床上坐半個小時共同修菩提心,若能這樣作意修的話,這個功德是相當大的。從後天開始,在修之前,我們一起祈禱以法王如意寶為主的十方諸佛菩薩,願自己的相續能夠早日生起菩提心。至於具體的觀修,暫時按照以前所講的方法,比如先修四無量心等等,過段時間我會給大家講的。要記住,所修的就是菩提心,大家不用修其他的法!
總而言之,今天大家應該發這種誓願,觀想在十方諸佛菩薩尤其是上師面前,發願每天早上修菩提心。暫時先發願一年,能發願的請舉手……(上師先舉了手,經堂裏的人基本上都舉了手。)好!從後天開始啊!如果病得特別嚴重,可以有一點開許,但裝病肯定是不行的。
我們寂靜地方的修行人,各方面的因緣條件比較具足,大城市裏的人恐怕有一些困難,但不管怎麼樣,希望你們能把這件事當作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有些人認為獲得金銀財寶很重要,有些人認為獲得地位名聲很重要,有些人認為獲得一些獎勵等很重要,但從長遠來看,這些都沒有價值,最有價值的就是得到人身遇到了佛法,並且相續中生起了一顆利益眾生的心。這顆心是千百萬劫難得到的,用金錢也買不到,如果沒有依靠自己的功夫,它不可能平白無故地產生,所以,非常希望大家能認真地修學菩提心!
在講《入菩薩行論》之前,按照以前高僧大德的傳統,先講一些聞法的規矩。本來,《入菩薩行論廣釋》、《大圓滿前行》中都介紹過,在座的有些道友是非常瞭解的,但對於外面的人來講,在聞法過程中可能有發心不正、行為不正的現象,所以,我在這裏簡單地給大家強調一下。
首先,聞法時的發心相當重要。如果發心不正,雖然下了很大功夫在漫長的時間中苦修,但得到的結果並不會很理想。不管修什麼樣的法、聽什麼樣的法、做什麼樣的事情,剛開頭的發心、動機相當重要,必須要遠離貪嗔癡。
發心可分為善的發心、不善的發心和無記的發心。比如說聽《入菩薩行論》的課,如果以惡意來聽,聽法是為了獲得財富地位名聲,這樣的發心是不好的。有些道場依靠這個機會賺錢、做一些不如法的行為,如果要搞這樣的惡事,還不如依靠世間法,最好不要依靠大乘佛法來騙取他人的財物。
什麼叫無記的發心呢?“別人都在聽,那我也去聽吧”,既沒有為眾生也沒有為自己,什麼想法都沒有,在一種無記的狀態中聽聞,這就是無記的發心,聽法時最好也不要這樣。
那應該以什麼樣的發心來聽呢?以善妙的發心來聽。這種發心有上等、中等、下等三種,下等的發心是:聽《入菩薩行論》之後,我可能會獲得世間的一些利益,如快樂、長壽、健康、發財、名利等。以這種發心來聽,在三寶的加持下,依靠大乘佛法的力量,也許你確實會得到這些果報,但這種動機不能成為解脫之因。解脫必須依靠出離心和菩提心,就像有了種子才能生出果實一樣,必須要有利他的菩提心才能生長解脫的果。所以,上面的這種動機稱之為世間的發心,也就是下士道、下等人的發心,以這種發心來聽聞佛法,對人天福報或暫時的樂果有一定幫助,但諸佛菩薩的果位、阿羅漢的果位是得不到的。
第二種是自己想獲得阿羅漢果位,或者想獲得寂滅的發心。比如說,這次聽《入菩薩行論》,不管別的眾生,只是我自己要獲得解脫、獲得佛果。當然,三寶和大乘佛法的加持不可思議,這種發心也會獲得一定的力量,但以此中士道的心態,雖然能夠獲得解脫,但也只是小乘的解脫,不能稱之為最高的解脫。為什麼呢?因為小乘行人的相續中雖然具有空性正見,非常了不起,但是沒有強烈的大悲心。昨天有的道友也問,為什麼小乘阿羅漢的悲心連大乘勝解行地的菩薩都不如,原因就是他們自私自利的心太重了,獲得證悟時大悲心相當的微弱,所以這種解脫不究竟。這一點,很多論典尤其是《妙法蓮華經》中講得非常清楚,我在這裏不廣說。
最好的發心就是第三種——上士道的發心。也就是說,這次聽《入菩薩行論》不是為了自己今生的生活快樂、身體健康,也不是為了後世轉生到極樂世界過得特別美好,而是為了天邊無際的眾生。他們無始以來都當過我的父母,現在沉溺在苦海中非常可憐,我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幫助他們,通過聽受釋迦牟尼佛的殊勝甘露妙法,依靠佛法來讓他們全部獲得無上圓滿正等覺的果位。這樣的發心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哪怕在一般人的相續中生起一刹那,功德也是無量無邊的。
我們這次為什麼要學《入菩薩行論》呢?因為它的加持相當大。昨天也給大家講了,藏傳佛教的歷代大德對這部論典非常重視,為什麼這麼重視呢?因為依靠《入菩薩行論》,能使我們的相續中生起菩提心。所以,華智仁波切在一生中著重宣揚的就是這部論,從他的傳記中可以看出,他終生不離的法本有兩個,其中一個就是《入菩薩行論》。他在一個教言中是這樣講的:“如果相續中沒有生起菩提心,哪怕你閉關九年修持無上密法,實際上,連解脫的種子也不能播下。”所以,形象上的東西我覺得不太重要,最關鍵的是什麼?就是相續中要生起一個世俗菩提心。當然,勝義菩提心能生起來就更好了,但最起碼也要有一個世俗菩提心,這樣以後做什麼事情都比較好辦。否則,沒有世俗菩提心的話,整天都是自私自利,就算你為弘揚佛法而忙得團團轉,但相續中能得到多少大乘菩提的解脫種子,自己恐怕也無法瞭解。
華智仁波切的四大弟子之一、講法最絕的格瑪旺波·丹增諾吾(他的傳記我以前翻譯過),在他的一生中,講過兩百多遍《入菩薩行論》。兩百多遍啊!這是什麼樣的一個數字,我不是在這裏吹捧,不信的話,你們可以翻開傳記自己看。他一個人講了這麼多遍,可想而知,在一生中對《入菩薩行論》是怎樣弘揚的。
以前上師如意寶在大概1998年的時候,對所有的四眾弟子說,人身都是無常的,所以自己在晚年有幾部重要的論典要宣講,也就是所謂“四年計畫”:第一年傳講《百業經》,讓我們瞭解取捨因果的道理,以發起小乘的出離心;第二年講《入菩薩行論廣釋》,使大家生起無偽的菩提心;第三年講《大幻化網》;第四年講無上密法。這就是他老人家在弘法利生事業圓滿之際,以這種方式作了總結。作為法王的傳承弟子,你們應該看看上師如意寶今生對這部論是如何重視的,上師在講《入菩薩行論》的時候說過,他老人家對其他傳承有時候記得不是很清楚,但對《入菩薩行論》的傳承,自己記得非常清楚。上師在14歲的時候就得受了這個法,當時得受的傳承是華智仁波切—喇拉曲智仁波切 —堪布索朗仁欽—法王如意寶。作為我們的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14歲的時候開始學習《入菩薩行論》,最後接近圓寂的時候,也想傳講這部《入菩薩行論》,所以,我們後學者應把《入菩薩行論》當作一生中最殊勝的要訣,以此來調整自己的相續。
剛才講了發心,也就是在聽法的時候,一定要有利益眾生的心。不管是聽法,還是做任何一件事情,這都是不可缺少的。在聞法的過程中,還應該避免幾種過患:三種過失、六種垢染、五種不持,這些一定要捨棄。
三種過失:1)耳根不專注的過失。聞法時耳根一定要專注上師所講的法義,不能隨隨便便散亂於其他的地方,不然的話,就像把水器扣在地上,你在上面倒了多少水,裏面也是一滴也不存,同樣,有些人一邊插著耳機聽佛法,一邊聽一些別的音樂,這種態度能不能接受佛法呢?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聽法時一定要專注上師到底在講什麼,特別恭敬地一直聽。
2)心不專注的過失。聽法時心一定要專注,否則,上師所講的法語不可能在相續中獲得,就像一個盆子的底是漏的,任你在上面怎麼倒水,全部都會漏光、一點也不存留,同樣,講課的時候不管你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中,一定要認認真真地去聽,每一句應該記在心裏,銘刻於心。
很多人看其他上師的光碟時,邊看邊吃飯說話,就像對待世間的光碟一樣,這種態度是得不到法益的。當然,我並不是說學院裏有這種情況,這個範圍大家一定要清楚,我平時所說的“網路”、“電視”只是針對外面的人,學院的紀律非常嚴格,如果用這些,就會被開除。外面的人在運用電視或網路時,如果一邊做事一邊聽法,效果肯定不好,因為前面的內容還沒有聽懂,一下子就過去了,中間斷章取義地瞭解一點,這是根本不完整的。所以,依靠現代設備來接受佛法的人,你們最好先把家裏、單位的事情全部處理完,然後空出半個小時,把門關上,不要跟其他不信佛教的人一起,應該創造一個自己的小範圍,或者跟金剛道友在一起,專注地聽MP3或者看DVD、VCD,這樣才會真正獲得佛法的利益。我看外面的很多居士,行為確實不太如法,只不過把學佛當作一種享受,或者只是一個交代而已,佛法的利益能不能得到也不好說。
3)雜煩惱的過失。聽受佛法的過程中,如果你對別人生嫉妒心、嗔恨心、貪心,經常起各種妄念分別,和別人胡言亂語,說些沒有意義的話,聽法時心不在焉,這些都叫做雜煩惱。我們聽受佛法時,要把其他的瑣事全部放下來,在這個時間裏如理如實地聽受佛法,若能如此,聽法才有一定的功德,所以,每個人最好把自己的聽法威儀擺正過來。
六種垢染:指傲慢、不起信心、沒有希求心、外散、內收、厭倦。
1)傲慢:聽法的過程中不要有傲慢心,不要認為上師所講的、輔導員所講的,我自己也講得來,於是在別人講法的時候,擺出一副傲慢相。
法王如意寶、麥彭仁波切(文殊菩薩的化身)、宗喀巴大師、薩迦班智達等高僧大德,他們在別人面前聽法時,也是非常的恭敬,因為對方講的是法,所以一定要恭敬。有些人以前看過、聽過《入菩薩行論》,就認為自己很了不起,但從某些行為來看,我覺得你們不一定真的懂。我本人在法王面前聽過四次《入菩薩行論》(包括講義和頌詞),剛來學院時在堪布嘎多面前也得過頌詞的傳承,還有在其他堪布面前聽受,加起來可能有七、八次了;為他人用漢文講過三遍,藏文講過四遍還是五遍,儘管如此,我想如果現在有一位自己很有信心的上師要傳講,我還是很樂意聽的,因為裏面的很多道理我都不懂。但有些人並不是這樣,某些比我還笨的人,認為自己非常非常精通《入菩薩行論》,原因是他以前看過一遍講義。昨前天有個人打電話對我說:“我看過你的那個講義,現在不聽可以吧?”我說不聽肯定可以,但心裏想:光看一個講義是不行的,如果只看講義就可以的話,藏文有二十多本講義,相當一部分我都看過,《大藏經》大概有八到十本講義,如果看一遍就可以了,歷代的上師們也不用一次又一次地傳講了。其實,我們的傲慢心根本不容易發覺,所以在聽受佛法的時候,最好把傲慢的包袱全部放下來。
2)沒有信心:對佛法一定要有信心,就像印光大師講的那樣,佛法依靠信心而獲得。
3)沒有希求心:如果沒有希求心、沒有一點興趣,不要說佛法,就連世間上的一件東西,也是不可能得到的。正是因為對佛法的希求,以前的高僧大德寧願越過火海刀山,尋求佛法而得成就,如今我們有這麼好的條件,隨隨便便就能聽聞佛法,大家務必要珍惜,因為這種緣分並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的。
4)外散:聽受佛法時心不能往外散,因為凡夫人沒有斷掉自相續中散亂的種子,色聲香味一出現,心馬上就會往外面去,往往不能獲得佛法的利益,所以聽法時一定要專注。
5)內收:有些人在聽課時一直打瞌睡或者昏沉,看他的表情也是迷迷糊糊的,這樣聽佛法能不能獲得法益呢?肯定不能。不要說佛法,就算在世間的學校裏,學生上課打瞌睡,老師也應該拿棍棒來“啪”地打一下(眾笑)。
6)厭倦:聽法時應該要苦行,如果講的時間稍微長一點,比如我今天就延長了五分鐘,下面有人便不耐煩了,不停地看表,“為什麼還不下課”、“為什麼還在講啊”,這種生厭煩心也是沒有功德的。所以,上師在講法的時候,不管夏天也好、冬天也好,都不能有厭煩心。不過,學院裏的大多數人我確實非常佩服,那麼早就去輔導,冬天那麼冷在外面背書,聽說有些喇嘛天還沒亮就在路燈下背書,尼眾那邊早上背書的人也特別多,求法時確實需要這樣的苦行,這是我非常高興的事情!
五種不持:持文不持義、持義不持文、上下錯謬而持、顛倒而持、不能領會而持。
1)持義不持文:只能抓住一些意義,對詞句根本不知道。有些人這樣講:“背書有什麼用啊,我把內容理解就可以了。”但內容是依靠詞句來表達的,如果沒有詞句的話,內容肯定講得不清楚。我們這裏有些人能把好幾部論典背下來,他們在講法的時候,原文的整體框架全部了然於胸,但如果沒有背過的話,大概內容可以抓一塊,但實際上是不完整的,所以必須要依靠詞句。
2)持文不持義:對詞句方面,比如辭藻學、音韻學、詩學特別歡喜,只能瞭解一些詞句,不能通達它的意義,就像我們聽歌詞一樣。
3)上下錯亂而持:本來佛經論典中的內容是不會上下錯亂的,但我們把上面的內容加在下面、下面的內容加在上面來理解,就是上下錯亂而持。
4)沒有領會而持:佛經中有四種意趣、四種秘密,了義、不了義等差別,如果沒有通達其中的真正意義,就是沒有領會而持。
5)顛倒而持:比如,佛法本來是斷除煩惱的根本,但你反而執著它是世間快樂的因,這就是顛倒而持。
今天簡單介紹了一下聞法規律,在聞受《入菩薩行論》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按照這些如理如實地行持,遠離三種過患、六種垢染、五種不持,還有依靠四種想:把上師作醫王想,佛法作妙藥想,自己作病人想,認真修學佛法作治病想。加上《華嚴經》的這四想,我們聽受佛法就會非常圓滿了。
我不可能每天都強調聞法規律,但大家不管在什麼場合下聽受佛法,都要像這樣如理如法,這一點相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