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4/13 15:52:43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4/13 15:50:02   編輯部 報導

《入行論講記》第三冊 第三品受持菩提心 第三十三節課

第三十三節課

現在學習的還是受持菩提心的前行,其中已經講了修七支供、佈施身體以及做善事回向一切眾生捨棄我執這方面的教言,今天繼續講“回向成為利眾之因”。

這種回向,可以說是對未來的一種回向,前幾天也講了,未來、過去、現在的善根都可以回向。那未來的善根怎麼回向呢?就是通過發願的方式,將自己未來幫助眾生、利益眾生的功德提前回向。頌詞中是這樣講的:

願成如意牛,妙瓶如意寶,

明咒及靈藥,如意諸寶樹。

我願生生世世變成賜予眾生一切所需的如意牛,滿足心願的妙瓶、如意寶,成辦一切所欲之事的明咒,祛除一切疾病的靈丹妙藥,出生所需的如意樹。

如意牛:有關經論中記載,如意牛產于西牛貨洲,那裏的眾生依靠它而生存;有些書籍裏說,天界也有如意牛;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中講到,如意牛是在初劫人壽十萬歲時,以眾生福報而顯現的一種珍寶,它的形狀酷似犛牛,能產生猶如甘露般的乳酪,滿足一切眾生所欲,並養育人們得以維持生命。

我們現代人不一定知道什麼叫“如意牛”,古人所享用的物品和珍寶,會因眾生的福報不夠而一代一代消失。如今人壽100歲的時候,若要享受如意牛的一切所賜,這可能有點困難。但不管怎麼樣,大家應該心裏發願,希望自己變成如意牛來滿足眾生、幫助眾生。

妙瓶:在受用貧乏、欲得財物的眾生面前,我願變成如意寶瓶,自然出生用之不盡的財寶,令眾生得到暫時安樂。

如意寶:佛教的一些歷史中記載,以前有許多商人依靠智慧和能力,到大海裏面取出真正的如意寶,給自己乃至整個國家帶來圓滿的財富。漢傳佛教第一位前往印度的法顯譯師,在他的遊記中說過:“到了末法時期,佛陀的舍利全部沉入海底變成如意寶,以滿足眾生的所需。”

如意寶能給世間眾生帶來暫時的利益,但從很多故事中可以看出,依靠它不可能獲得解脫和無上圓滿的果位。然而,從暫時滿足眾生願望的角度而言,沒有一個珍寶能超過如意寶的。現在一些高僧大德也被尊稱為如意寶,如法王如意寶、托嘎如意寶、海外觀音菩薩化身的上師,這些高僧大德們自己承諾,可以給他取“如意寶”的名稱。緣起是什麼呢?因為如意寶始終沒有自我的分別念,完全都是滿足眾生,《寶性論》、《入中論》等大乘殊勝論典中也以如意寶為比喻,宣說了佛陀無分別利益眾生的事業。所以像如意寶般的這種心,一點自私自利的成分也沒有,所作所為、一言一行全部都是利益眾生,作為大乘修行人,誰會不希求呢?因此我們也應該效仿傳承上師,生生世世像如意寶那樣來滿足眾生,這樣觀想或者發願回向。另外,如意寶的一些功德,《悲華經》中也有描述。

明咒:我願將來變成滿足眾生心願的明咒,成辦息、增、懷、誅一切事業。然而,有些注釋裏說,此處的明咒是指持明咒的上師或瑜伽士,他們通過等持力來持誦咒語,很容易幫助無量眾生,當然這種理解也可以。在世間上,明咒的能力不可思議,按照密宗的教言,咒語跟本尊無二無別,不管是觀世音菩薩也好,金剛薩埵也好,真正的諸佛菩薩,實際上就是我們口裏念誦的這些心咒,除了這種語音的種性之外,沒有其他的佛菩薩。因此,明咒是利益眾生非常好的一種方便方法,我們應當發願:願我生生世世變成世間中力量強大的明咒來幫助一切眾生、饒益一切眾生。

靈藥:我願將來變成靈丹妙藥,治療眾生的八萬四千種疾病。大家也知道,末法時代各種各樣的怪病層出不窮,如果依靠諸佛菩薩的加持,出現能制止這些病的妙藥,那對眾生來說確實是莫大的利益。尤其是平時身體不好的人,醫生和妙藥對他們來說簡直就像怙主一樣,看到一個醫生,不管他長得難看也好,人老了也好,自己就算有再高的地位、再多的財產,也要對他特別恭敬,不為別的,只因為他經常給自己打針、開藥。

說實話,世間中真的有很多可憐的病人,如果我們有一些能力、有一些醫術,就應該儘量地幫助他們。在座的道友中,有些人的醫術還是很不錯的,若讓你們長期發心為別人看病,可能對自己的聞思修行有一點影響,但你們畢竟學了這麼多年的醫,有時候半年或幾個月當中發心幫助別人,我覺得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意樹:有些大乘教言中說,天界中有如意樹;佛經裏面講,極樂世界也有如意樹;無垢光尊者說,所謂的如意樹,在人壽九萬歲時因眾生的福報而現前,當時每個人一降生,就出現一棵如意樹,人們把樹果和樹味作為食物,樹葉作為衣服,這棵如意樹實際上就是眾生的生存來源。初劫時的人類不像我們現在有很多方面的生活需求,他們只要有吃有穿就過得非常快樂了。現在的人雖然經濟條件與以往相比有了明顯好轉,但相續中的欲望和貪心卻越來越膨脹,始終覺得自己沒有錢很痛苦,心裏一直得不到滿足。

記得小時候,我們隔壁有一個老鄉放犛牛,他比較懶惰,但心情卻特別開朗,他經常告訴我們:“現在的家庭每天都有很多麻煩事,我們平時說話不必考慮得太多,要經常說我家裏很好、工作順利、什麼都很快樂,有了這樣的習慣,就會過得很快樂。否則住在人世間是很痛苦的,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事情非常多,所以平時心情快樂很重要,什麼都不要太在乎。”他整天就是這樣,什麼都“可以可以”、“很好很好”,好像有吃有穿的、很順利很快樂,別人也覺得他說的對,否則自己整天都說“我這裏不行、那裏不行”、“我忙啊”、“我傷心”,說了也起不到什麼作用。

可見,一個人的苦樂其實跟自己的心態很有關係。我們在座的修行人,心情也應該快樂一點,不要說“我今天背得也不好,考得也不好,身體也不好,吃的也不好,穿的也不好,走路也不方便,心情也不舒服,房子也漏水……”似乎整天都很痛苦。應該反過來說“我考得還可以,吃得還行,天氣也可以,下雨也可以,不下雨也可以,什麼都可以”,有了這樣的心態,生活始終都是充滿陽光。

以前的如意樹、如意寶,現在我們享用恐怕也有一定的困難,別說遠在人壽八萬、九萬歲的事物,就連幾百年前的人類生活,也跟現在大相徑庭。那天我在上海看了“十年革命”,當年在文革期間,人們的生活、穿著、衣飾,幾乎跟現代人截然不同。所以時代一過,人們回顧起來,可能認為是一種傳說。其實不能這樣想,如意樹、如意寶確實有這樣的功用,在世間中也曾經存在過,到了今天,雖然我們肉眼不一定能看見,但是不能否認它的真實存在。比如我們現在經常使用的網路和電腦,很多人尤其是知識份子整天依靠它,為社會、為國家、為個人做各種各樣的事情,但這些東西再過幾百年或幾千年之後,可能只成為一種歷史的影像了,真實的事物不一定存在,這就是人類的福報所致。但不管怎麼樣,過去的也好,現在的也好,未來的也好,只要能夠幫助眾生,我們應心甘情願地變成這些資具財物。

這可以說是一種新的概念,昨天我問有些道友學《入行論》感覺怎麼樣,他們說:“挺好的,有一種新鮮感。以前總認為諸佛菩薩只變成眾生的形象來幫助我,從來沒有想過道路、大橋這些也是佛菩薩的化現,現在聽了《入行論》,想法跟以前完全不同了。”我覺得他們說得很有道理。過去我們常把諸佛菩薩的境界,觀在非常渺小的範圍裏,所謂的觀音菩薩,就是一位女性拿著淨瓶,在你特別痛苦的時候來幫助你,釋迦牟尼佛是古印度的一位淨飯王子,最後出家悟道了,就這麼一回事。如果以這種想法來看待佛教,佛教的人生觀、宇宙觀、世界觀就非常微小了,根本解釋不了廣大無邊的內涵。所以,我們只有經常學習大乘佛法,才會對《華嚴經》所講的玄妙不可言說的甚深奧義生起定解,到了一定時候,自己的思維領域才會逐漸擴大,不然的話,眼光始終專注在極小的範圍內,這樣不太好!

如空及四大,願我恒成為,

無量眾有情,資生大根本。

如同地水火風以及虛空恒時作為一切有情生存的根本一樣,願我也以眾多形象作為無量眾生賴以生存的因。

眾所周知,在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當中,地水火風的範圍是非常大的,不管是人類也好,旁生地獄也好,乃至整個外面世界,沒有一個不涉及四大的,如果離開了四大,我們的身體、住處、言談舉止全都沒有辦法存在,在四大的作用下、在四大的範圍中,我們才能夠行動和工作。所以我們應該發願:願我像地水火風那樣來幫助無量的眾生,這種發心的範圍是相當廣大的。

按照《俱舍論》的觀點,虛空是周遍一切、無有阻礙,能讓眾生擁有生存活動的空間;地大的法相是堅實,它是一切眾生生存的依靠;水大不僅僅是潮濕,它還有一種結合的作用,能令萬物積聚不分散,呈現包羅萬象、形態各異的事物;依靠火大,世間萬物可以成熟,沒有它的話,不可能有生長、發育、安住的現象,事物產生後馬上就有消失的危險……四大在整個浩瀚無際的宇宙界中起了不可言說的作用,萬事萬物都不離開四大,所以我們也應像佛陀在《無垢稱經》中所說的“或時作地水,或複作風火”,生生世世就像地水火風那樣來幫助眾生。

當然,《俱舍論》裏所講的四大,概念比較細一點,其實我們也能以眼睛所看到的地、水、火、風來發願。譬如看見水的時候,“願我以後變成江河來幫助眾生”,眾生如果離開了水,生活就會非常困難,前段時間一直沒下雨,人們都特別擔心,害怕今年出現乾旱,但今天晚上開始下雨了,大家就十分高興,所以願我也變成雨水或江河,像水大那樣來幫助眾生。如果看見大地、高山和道路,“願我變成地大來利益眾生”。同樣的道理,雖然因明中說虛空是看不到的,但我們心裏可以想虛空(因明跟這裏的說法不同,我們若隨順世間名言,看虛空是可以的,但若隨順世間正理,看虛空是不行的),如果沒有虛空的話,我們現在連動都動不了。原來有個老堪布天天說:“虛空是存在的,它的法相是無礙的,如果不承認虛空,我們辯論時怎麼動呢?你知不知道,我現在可以辯論,這就是虛空的功德!”所以我們也應該感謝虛空,假如沒有虛空,我就沒辦法說法,你們更沒辦法聽法,所以我們也應該變成四大來幫助眾生。

迨至盡空際,有情種種界,

殊途悉涅槃,願成資生因。

乃至天邊無際的一切眾生,以不同的途徑全部獲得涅槃果位元之前,我願變成四大,依靠四大的種種界性幫助無量眾生,成為他們生存的根本。

前面一頌主要是從空間上講的,東南西北廣大無邊的範圍內,四大沒有一個不遍的地方。這裏是從時間上講的,世間上的所有眾生都獲得涅槃,這個時間是非常漫長的,在這麼漫長的時間裏,願我變成四大來利益他們。《學集論》中引用《無盡意菩薩品》也說道:“我的身體怎樣為眾生做事情呢?就像地水火風以種種方式、種種途徑、種種所緣、種種資具來幫助眾生那樣,願我在生生世世無量無邊的時日當中,以種種形象、種種所緣、種種資具、種種途徑來幫助眾生。”這一句主要是講對未來的一種長遠發心。

在這個宇宙世界中,有那麼多微塵、那麼多細微的法,每一個法對眾生都能帶來不同的利益,我們也應該發願,就像四大以不同的途徑來幫助眾生一樣,願我乃至獲得涅槃之前,依靠這種方式來利益眾生。如此一來,世間中無一不是佛的化身,沒有一樣東西不能發願的,只要能夠幫助眾生,願我在喜歡照相機的人面前變成照相機,喜歡掃地的人面前變成掃帚,喜歡開車的人面前變成轎車,喜歡開拖拉機的人面前變成拖拉機……裏裏外外、上上下下的一切資具,凡是對眾生有幫助的,我都可以發願,這樣的話,發願的範圍就非常廣大。否則,若沒有發這樣的願,想生起菩提心是很困難的。在座的各位也應該捫心自問,自己有沒有發過這樣的願?

前面講了七支供,懺悔支是為遣除違緣,隨喜支、供養支是為了創造順緣;後來又講了佈施身體,目的是要去掉我執,獲得真實菩提心的基礎;現在要發願幫助眾生,以培養自己的利他心,這幾個條件就是受持菩提心的前行。猶如我們上學之前,首先要通過考試、體檢等方方面面的觀察,如果考試及格、身體過關,那就有資格讀這所學校。同樣的道理,現在每個人都說要受菩薩戒,相續中都想生起菩提心,但你積累資糧、懺除罪障、捨棄身體了沒有,尤其剛講的這種發願非常重要,從現在開始乃至一切眾生獲得涅槃之間,只要能夠幫助眾生,不管變成什麼都可以,我們應該發這樣的願。

以上這些發願,善天論師和勝敵論師認為全部是願菩提心,但藏傳佛教的布敦大師等有些論師並不同意,他們認為,願菩提心是為了度化一切眾生而希望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有一種想成佛的念頭在裏面,但上面的這些發願——願我變成大地、願我變成虛空、願我變成如意樹,並不是願我成佛,或是願眾生成佛,所以根桑秋紮在講義裏也說了,這實際上是一種善心的發願,並不屬於願菩提心的範疇。

但不管怎麼樣,我們首先要捨棄我執,真正生起要幫助眾生的這顆心來。所謂的菩提心,用世間上的話來講,是一種高品質的思想境界,一般的容器是不可能容納的,不清淨的來源也無法產生。《華嚴經》中說:“真正的金剛鑽石必須要從金剛物或純金中出現,一般的物質不可能產生。同樣的道理,菩提心金剛寶也必須要從忘我的純正善心之金礦中出現,自私自利的心、自我保護的心中不會產生。”所以根據這些大乘經典所述,菩提心的來源是喜歡積累資糧、斷除我執、願意幫助眾生的廣大心態,就像我們以前在密法中所講的,雪山獅子的乳汁,若以一般容器來盛就會破裂,只有用純金的寶物才可以盛,同理,如果你是小乘根基,或者平時對解脫一點嚮往都沒有,那你的相續中要生起菩提心是相當困難的。因此,在宣講菩提心正行之前,大家務必要觀察自己的心是否堪為菩提心的法器,這一點至關重要!

以上講了菩提心的前行,下面宣講正行部分。這部分內容非常重要,我想先把頌詞的意義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然後傳授一個菩薩戒。這次的傳菩薩戒,物件不僅限於在座的各位,也包括通過電視網路及其他方法聽受的有緣分、有信心的人。那這種傳授能不能得到菩薩戒呢?應該能得到。記得法王如意寶在美國時,他老人家看了一個敦珠法王“觀世音菩薩”灌頂的錄影,當時上師說:“我對敦珠法王有很大的信心,這一輩子雖然沒有緣分見到他本人(當時第二世敦珠法王已經圓寂了),但我想通過電視也應該可以獲得灌頂。”於是我們在場的人全部在電視面前跪著合掌,接受了這個灌頂。大家也很清楚,上師如意寶對很多傳承及傳統做法的要求非常嚴格,假如電視螢幕沒有一點緣起和加持,他老人家是不會這樣做的。鑒於這種理由,我現在依靠電視等方便途徑來給大家傳授菩薩戒,大家應該是會得到的。現在印度、臺灣也有很多高僧大德,通過這種方式來給一些人授戒、皈依,這應該是符合教理的。

己二、正行:

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

複此循序住,菩薩諸學處。

如是為利生,我發菩提心,

複于諸學處,次第勤修學。

在發菩提心的時候,大家首先應該知道,往昔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不動佛等十方如來是發過菩提心的,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等無量菩薩也發過菩提心的。當然,大乘受戒和小乘受戒的目標不同,小乘受別解脫戒時,發願“以前阿羅漢怎麼樣受戒,我們也這樣受”,包括小乘的八關齋戒及比丘、比丘尼戒,全部是學習小乘阿羅漢的。而大乘的菩薩戒是要學習諸佛菩薩,他們在因地時於自己的上師或三寶所依面前,發下了利益無邊眾生的願菩提心,同時在實際行動中又有以六度四攝來行持饒益的行菩提心,並且他們按照發心和承諾,根據自己的根基受持菩薩戒,菩薩戒圓滿受持之後,各自獲得了無上功德的果位。同樣,我們今天也是向諸佛菩薩學習,為了利益無邊無際的眾生而發下非常殊勝的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根據自己的根基,次第修持和學習菩提心的所有學處。

關於菩薩戒的學處,前面我們也講過,如果是利根者,按照《虛空藏經》中所說,必須守持十八條戒律;如果是中根者,依《猛怒施主請問經》的觀點,要守持四條根本戒;如果是鈍根者,按《大力方便經》中所講,只需守持“不舍願菩提心”這一條即可。甯瑪派的有些論師還說:依《妙臂請問經》的觀點,學人應根據自己的根基學修菩薩戒,根基好的人應該多守戒律,根基不太好的,守戒的條數則可以少一點。

值得注意的是,要受菩薩戒,必須先發這個心,沒有發心而僅僅依靠一個儀式,這是得不到戒體的。因此,在圓滿前行的基礎上,大家現在一定要發這種心。

另外,在得戒的方式上,龍猛菩薩和無著菩薩的觀點各不相同。按照龍猛菩薩的觀點,這兩個頌詞要一起重複三遍,第一遍獲得願菩提心,第二遍獲得行菩提心,第三遍令願行菩提心穩固。印度的海雲論師與藏地的無垢光尊者都繼承這種觀點,明朗大師在《三戒論》的注釋中也說:“前譯甯瑪巴是按照龍猛菩薩的觀點來得戒的。”然而,按照無著菩薩的觀點,前一偈先誦三遍,獲得願菩提心;再誦第二偈三遍,獲得行菩提心。願行菩提心是分開受的,自相續先獲得了願菩提心,然後再獲得行菩提心。但依龍猛菩薩的觀點,這兩種菩提心是同時得到的,二者有這樣一個差別。

至於受戒的方式,如果自己因緣具足,遇到了精通顯宗菩薩乘、相續中具有菩提心或菩薩戒的大乘上師,則可以在上師面前得受;如果沒有善知識,自己應陳設佛像、佛經、佛塔,在三寶所依面前合掌發願,以此得受菩薩戒;如果這種條件也不具足,就像以前“文革”期間佛像和經函非常難找,在這種情況下,自己可觀想十方諸佛菩薩,祈求三大垂念(祈請一切佛、十地菩薩、金剛上師垂念我),然後受持菩提心。總之,哪一種方法都是合理的,我們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在自相續中生起菩提心,這一點非常重要!

今天,我給大家簡單地傳授菩薩戒,你們首先要在心裏想:“為了利益天邊無際的一切眾生,我從今天開始正式加入大乘佛教的行列,一定要受持菩薩戒。”一方面自己這樣想,一方面大家共同觀想在諸佛菩薩、上師面前祈禱。我念一遍,你們跟著念一遍:(三遍)

祈禱十方諸佛菩薩、金剛上師垂念我!

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

複此循序住,菩薩諸學處。

如是為利生,我發菩提心,

複于諸學處,次第勤修學。

(上師彈指,觀想自己得到戒體。然後上師念藏文回向偈 ……)

好!現在你們觀想:從剛才那一刹那開始,自相續中已經獲得了菩薩戒體。

明天我會給大家講授,獲得菩薩戒後應該怎樣修歡喜心。由於我們的發心,現在的種性已經不像以前那樣了。剛才大家在諸佛菩薩面前承諾要幫助眾生、利益眾生、度化眾生,所以在世俗中已經成為菩薩了,對此我們應生起歡喜心!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