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5/03 08:35:28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5/03 08:33:53   編輯部 報導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五十八節課

第五十八節課

前面已經講了27種非理作意,每一種現前時應如樹而安住。上一節課由於時間關係,每個道理我講得不一定很清楚,但大家應該知道,不管是貪心嗔心還是懈怠懶惰,任何一種煩惱現前時,不要隨它轉而去造惡業,自己應以正知正念儘量攝持。

寅三、攝義:

應觀此染汙,好行無義心,

知已當對治,堅持守此意。

我們應時刻觀察自相續中是否出現了前面所講的染汙性、勤於無義之事的心態,一旦發現,立即要用正知正念來對治,通過這種方式堅持不懈地守持這顆珍貴的菩提心。

前面所分析的貪心、嗔心、懶惰、畏懼等27種噁心,對我們今生來世的危害非常大,作為一個修行人,始終要觀察自己的三門,尤其是自己的心態,假如相續中產生了上述煩惱,務必要知道它的危害性,立即用對治方法來制止。例如,嗔恨心用慈悲心來對治,貪心以不淨觀來對治,愚癡心以緣起空性來對治,嫉妒心用平等心或自他交換來對治,傲慢心以摧毀我執來對治……這樣一來,自己的修行才會如理如法,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如果我們以散亂心隨便挖地割草,說些無關緊要的綺語,做些無有意義的事情,此時也要提醒自己:我是發了菩提心的人,做這些閒事有什麼用呢?以此正知正念來對治渾渾噩噩、無所事事的心態,這一點也極為重要。

我們發了菩提心的人,如果沒有抓住這兩點——勵力對治自己的染汙心、好行無義心,根本不可能護持菩提心。有些人經常想:什麼時候休息啊?我好好地放鬆一下。這是非常不好的一種心態,作為發了菩提心的人,不應該經常想著自己快樂,雖然凡夫人偶爾會生起這種念頭,但要立刻發現它、認識它、對治它。既然我們的身口意已經全部奉獻給眾生,就不應該有自己的時間和自己的空間,在眾生沒有解脫之前,利他的步伐不可以停下。當然,對我們現在來講,聞思修行對眾生是有利益的,在此過程中,如果產生懶惰懈怠,想做一些無意義的事情,馬上要提醒自己不能這樣,心態必須要改過來,斷除一切無義之事。

《學集論》中引用《秘密廣大經》的教證說:修行人必須護持自己身體。怎麼樣護持自己身體呢?斷絕危害眾生的行為。怎麼樣斷絕危害眾生的行為呢?必須先做到遣除無意義的事。一般來講,我們發了菩提心的人,行住坐臥都要觀察自己:我做這件事對眾生有沒有意義?對我的解脫有沒有意義?首先考慮這個問題,而不是考慮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身體,否則便不是大乘修行人。因此,大家一定要堅持守此意,善於護持這顆菩提心。

有些人剛開始學這部論典時,好像很有把握,覺得肯定不會捨棄菩提心。但實際上這需要一個長期串習,不然的話,就像藏族的俗話所說:晚上睡覺時的心態,早上起來時就沒有了。所以在聞思過程中,經常串習非常重要,這種習慣永遠也不能退失,否則到了一定時候,原來的心態就會模糊、淡化,不一定非常堅固了。當然,若想菩提心誓言十分堅固,無論處於什麼樣的環境、面對什麼樣的人群,永遠都不會捨棄,首先要有堅定不移的信心,而若要有這種堅定的信心,前提必須進行長期的聞思。如果沒有長期聞思,聽法的當下認為菩提心很重要,自己肯定不會捨棄,但凡夫人在遇到各種外緣時,往往經不起考驗,很容易退失道心。

所以,學習佛法一定要長期系統地聞思。比如現在學習《入行論》,很多人學得比較不錯,這是令人高興的事情,但你們必須要有耐心,有些人認為:我已經學了六個月了,現在非常滿足了。其實,六個月還不到一年,你連一歲的生日都沒有過,怎麼能就此滿足呢?作為一個學習佛法的人,不是光取個法名就可以了,如果皈依十多年卻連基本的因果都不懂,取個名字又有什麼用呢?不要說十多年,就算一百多年也沒用!因為你的相續跟原來一模一樣,整天都在搞世間八法,這樣學佛沒有任何意義。還有一些出家人,自認為出家多年是上座長老,但如果你只是身體出家,心沒有出家,那也不是名副其實的修行人。因此,唯一的方法就是要學十年以上,這是我們長期聞思得出來的經驗,希望每一個佛教徒都刻骨銘心,真正記在心裏面。

現在有些人聞思幾個月、聽幾堂課,就認為自己成修行人了,這是絕對不行的。試想,世間上的學問,至少也要用將近十年來讀小學、中學,且以這種學歷想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也相當困難。佛教的知識更是浩如煙海、博大精深,你想掌握這種知識成為真正的修行人,最起碼也要十年的時間。如果學了十年以上,十歲的孩子算是稍微長大了,但最好讓他長到二十歲,那時候一切能自理了,沒有父母照顧也不用擔心了。所以,大家如果能在聞思道場中,系統地學習十年、二十年,以後就不用上師天天操心了。

還有些人認為:上師說菩提心很重要,千萬不能捨棄,那我就不學《入行論》了,自己在家裏好好修吧。你在家裏修的話,最多只能修一個月,很少人能堅持下去。因此學習需要一種態度,這種態度必須明確,否則道心會退轉的。一歲的孩童根本沒有自理能力,到了五歲還讓父母擔心,若把他放在社會上,是不可能自學成才的。這些問題,由於後天的教育環境所致,很多人都不太明白,所以我希望大家能長期地聞思學習,以此對治自己的無義心和染汙心,圓滿守持菩提心。

總之,作為一個修行人,要經常觀察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犯戒、犯罪,或者是否沒有意義。寂天論師講得非常清楚,假如做了這兩種事,我們應當非常慚愧,立即懺悔。但若自己的行為如法,所作都是行持善法,那不管身體怎麼累、怎麼痛,活在世間上也是有意義的,這一點務必要記住!

子二、行持應事:

深信極肯定,堅穩恭有禮,

知慚畏因果,寂靜勤予樂。

作為一個大乘修學者,首先應斷除27種煩惱,然後還要具足8種 善心:

1、深信:對三寶、因果以及四諦十二緣起等善法,有堅定不移的信心。沒有信心則不會趨入正法,即便趨入,修行也不會成功。所以,信心是一切功德之源、一切功德之母。一個人對上師三寶是否有信心,從他的言行舉止也看得出來。

2、極肯定:這是從見解的角度講的,即所謂的勝解信。什麼是勝解信呢?對自己所學的知識,不管是空性也好、四諦也好,有堅定不移的正見,並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從內心深處對前後世的存在、三寶不可思議的功德等,斷除邪見、懷疑、非理作意等違品,產生一種真實定解。這一點對我們來說必不可少,如果學佛沒有穩固的正見,學什麼也不可靠。現在外面有些人,學佛只是一種表面形式,對佛陀的恭敬心、對佛法的正見、對因果的正信根本沒有,這樣也沒有多大意義。

3、堅穩:信心、見解一定要穩固。如果隨風而飄,修行是不會成功的。有些人今天信仰這個法、明天信仰那個法,今天對這個上師有信心、明天跟著那個上師跑……這樣接受一個、捨棄一個,就像狗熊挖雪豬一樣,最終肯定一無所得。所以,穩固的見解和信心非常重要。《入行論》從開頭到現在,一直強調人要穩重,如果人很穩重的話,雖然智慧不是很高,但做任何事情非常可靠,修行也有成就的機會。

4、恭有禮:對佛法、上師、三寶有恭敬心。恭敬心很重要,一切功德皆依恭敬心而得。如果身體在三寶面前頂禮,語言說一些敬語,心裏非常恭敬,上師和諸佛菩薩的加持輕而易舉就能得到。如果一點恭敬心都沒有,佛法的利益不可能從天而降。

現在學《入行論》的過程中,有些人對佛法、傳承上師真的非常非常恭敬,而有些人的態度是把法本先給我寄來,不寄的話,我就不學,這是一種愚癡的表現,別人聽起來,也知道他沒有恭敬心。一般來講,對周圍的任何人,我們都應當作諸佛菩薩來看待,不管是說話也好、做事情也好,應該彬彬有禮、恭敬有加。有時候大家通過一面之交,對方的信心、見解、穩重、恭敬心等也會一目了然,大概知道他的修行如何。

5、知慚:我們一定要知慚有愧。如果不知慚愧,做什麼事情都無法成功,但若具足這種功德,正如《二規教言論》中所說,護法神也會護持你的。

《影塵回憶錄》中有一個公案:有位妙高禪師,當初修行時非常精進用功,晝夜不息。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有限,日子久了,難免打瞌睡。妙高禪師看自己生死未了,天天打瞌睡耽誤得不能用功,於是跑到妙高臺邊跏趺而坐,下面是萬丈懸崖,如果打瞌睡一頭栽下去就沒命了,以此警戒自己不要打瞌睡。

但由於他的工夫沒有到家,仍免不了打瞌睡。有一次打瞌睡時真的掉下去了,他自己也知道這次沒命了。沒想到,剛剛到半山腰,就覺得有人把他雙手托著,送上臺來。他很驚喜地問:是誰救我?空中答曰:護法韋陀!妙高禪師想:還不錯!居然我在這裏修行,還有韋陀菩薩當護法。接著又問:像我這樣的修行人,世間上有多少?答曰:過恒河沙數之多!因你有這一念的貢高我慢,我二十世不再護你的法。

聞罷,妙高禪師痛哭流涕,慚愧萬分:原先我在這裏修行,好壞不說,還蒙韋陀菩薩來護法。現因一念貢高我慢,此後二十世他不再來護法了。左思右想:哎!反正是那麼回事了,不管他護不護法,我還是坐在這裏修我的。不成的話,一頭栽下去摔死算了。

就這樣,他依然坐在妙高臺上修行。不久他又打瞌睡,(可見,前輩大德們的修行非常精進,不僅把白天全部用來修行,晚上短短的睡眠時間也不願浪費。現在有些道友八九點鐘還在打呼嚕,木頭房子外面也聽得一清二楚。當然,這些人可能是發心太累,有這樣那樣的理由,但不管怎麼樣,跟這些大德的精神比起來,真的非常慚愧!不管是漢傳佛教、藏傳佛教,歷來有無數大修行者,他們的一生要麼利益眾生,要麼自己修持,散亂的因幾乎沒有。而現在大城市裏的有些人,時間都花在無意義的瑣事上,真正修行的少之又少。想起這些,有時候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我也不得不插這些話題。)一頭栽下去,這次他認為決定沒命了。可是當他快要落地時,又有人雙手把他接著送上來。妙高禪師又問:是誰?空中答曰:護法韋陀!”“你不是說二十世不護我的法嗎?怎麼又來了?”“因你一念慚愧心,已超過二十世了!

從這個公案也可以看出,自相續若產生傲慢心,對修行確實有一定障礙,但如果生起了慚愧心,自己非常後悔,特別不好意思,在諸佛菩薩和護法神的眼前也非常偉大。因此,我們作為凡夫人,一點過失都不犯恐怕有點困難,但至少要懂得知慚有愧。

6、畏因果:相信因果報應不虛,害怕自己造惡業墮落,對此心生畏懼,無論做任何事情都如履薄冰、小心翼翼。這對修行人而言也非常重要。如果你不怕因果,即使認為自己有所成就,那也只是癡人說夢而已。堪布雲嘎曾說:假如認為自己已經證悟,所以不怕因果,這恰恰說明他沒有證悟。真正證悟空性的人,應像蓮花生大師所說的那樣,見解越高,取捨因果越細緻。

現在世間中有些人:啊,我不用聽這些,我已經認識了心的本來面目,你們整天這樣苦苦地聽法學法,有什麼用呢?應該像我這樣自由自在。他們口口聲聲這麼說,自己也認為是證悟者,但真正證悟者的口裏是不會出現這種話語的。因此,大家對因果一定要小心謹慎,這樣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7、寂靜:身體、語言及心態寂靜調柔。比如說身體寂靜,通過走路和一些神態可以看出,這個人是清淨的修行人,從來都不東奔西跑,平時安靜地坐在家中;語言寂靜,指通過語言、語氣可以感覺到,這個人不說大話,依靠他淳樸的表達,能體會到他內心的境界。所謂心寂靜,相比之下有點困難,但如果心不胡思亂想,經常安住於如理如法的狀態中,這也叫做心寂靜。

8、勤予樂:努力成辦眾生利益,使他們心生歡喜。作為發了菩提心的人,我們不要總惦記什麼時候放假,什麼時候到星期天,整天都是數日子:今天星期三,明天星期四……星期天我怎麼休息啊,吃什麼菜好呢?如果經常想這些,說明自己的菩提心非常微弱。真正有菩提心的人,對自我快樂的耽著非常鮮少,經常想方設法來幫助眾生、利益眾生,為了一個眾生哪怕生起一刹那的善心,他也心甘情願花費很多的時間去做。

現在許多法師為了弘法利生,身心非常忙,對此我很隨喜,也很羡慕。儘管他們幾乎沒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但為了弘揚佛法、利益眾生,這種忙是值得的。在座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居士,都應該發心利益眾生。有些人認為,只要自己在寂靜處好好修行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接觸很多人。其實真正要展開利他事業,必須要接觸很多人,並通過現代的科技傳媒,讓更多人來了知佛法。

當然,在此過程中,不是一兩個人就能做到的,通過電視、網路等讓眾生瞭解佛法,希望大家都能鼎力相助。如果沒有人幫助,一個人不可能做很多事情,除非是真正的得地菩薩,一身可幻化一百身,震動一百世界,但現在有些上師,顯現上不要說震動一百世界,就連震動一個小房子也很困難。所以希望各方法師和居士盡力護持弘法利生的事業,不然的話,單單一位法師,發揮的作用也不一定非常大。因此,對哪一位具有法相的善知識,我們都應該幫助,通過這種幫助,自相續也能獲得功德和利益。

總之,對利益眾生的事情,我們應該比較精勤,不要整天想著:我什麼時候休息啊?真希望任何事情都不做,吃吃喝喝多快樂!這是小乘心態。小乘行人始終希求自己獲得寂滅的快樂,但我們現在已經發了菩提心,不管後悔還是不後悔,既然加入了這個團體,就一定要堅持下去。原來我在學校讀書時,有個同學早上睡懶覺,被值老師用鞭子一直打,邊打邊教育他:你既然上了這個學校,早上就必須去參加鍛煉。後來那個同學求饒:不要打了,我今後會早起的。沒想到,第二天他睡得更香了。當然,每個人的行為也跟自己的業力習氣有關,不管怎麼樣,大家發了菩提心以後,希望經常想到眾生利益,不要覺得自己快樂就可以。這一點,就是《入行論》的教義,大家一定要搞清楚!

以上講了八種善事——信心、見解、堅穩、恭敬、知慚有愧、畏因果、寂靜、利益眾生,這對修行人來講相當重要,你們應好好觀察自相續,儘量具足這些功德。當然,我讓你們好好觀察,似乎自己從來不需要觀察一樣,有時候我觀察自己,心裏真的不舒服:哎,作為一個修行人,為什麼這些都不具足啊?但有時候自己覺得還可以,修行不算最差,也不算最好。不管怎麼樣,這八條大家還是要好好思維,觀察自己具不具足。具足的話,應當隨喜;如果不具足,要想盡辦法在自相續中具足。

愚稚意不合,心且莫生厭,

彼乃惑所生,思已應懷慈。

凡夫愚者的心互不相合,很難全部滿意,我們也不要因此而生厭煩,要想到他們是因為煩惱而不由自主,這樣思維以後,不但不會心生嗔恨,反而會以更慈悲的心態來對待他們。

世間眾生的心態千差萬別,意樂根基各不相同,釋迦牟尼佛之所以傳八萬四千法蘊,也是因為這個緣故。由於眾生的意樂很難一致,所以不可能盡如其意。比如我讚歎一個人,對方也許高興,也許不高興。最近學院發心人員非常辛苦,一年的發心基本上圓滿了,今天我本來想給他們發點東西,但仔細觀察一下,發現有些人會高興,有些人會不高興,後來想算了,乾脆全部放下來。眾生的確就是這樣,比如說我今天讚歎他人,有些人就特別高興:上師表揚我了,我以後要好好地發心!有些人反而不高興:我想默默無聞地做點事情,你為什麼讚歎我?

所以眾生的性格完全不同,有些人看見他們有各種各樣的心態,始終沒辦法滿足,開始產生厭煩心,就像當初的舍利子一樣,認為度眾生非常困難,以後不度了,自己學一些小乘行為。其實,我們藏族有句俗話:三十個人有三十種心,三十頭犛牛有六十只角。做任何一件事情,讓所有眾生都滿意是不可能的,凡夫人極難以取悅,有時候想盡一切辦法讓他高興,結果總有一些事讓他不高興。比如有的組長非常積極,認真負責,有些人就看不慣,說他想當先進分子;如果組長不積極,有些人說這個組長沒有什麼用。積極不行,不積極也不行!還有些人如果閉關,別人就覺得:這個人真麻煩,天天都不出來,好像有毛病。如果他不閉關,又認為:這個人整天在外面跑來跑去,肯定有問題。所以不管你怎麼做,眾生的心也不可能滿意。

我平時講課如果講快了,很多人都抗議:你講得太快了,我們聽不懂。然後稍微慢一點,有些人又說:這麼慢的話,聽起來特別累。後來我想不管別人怎麼說,還是隨著自己的因緣做吧,要讓所有眾生都滿意,這是根本不可能的。有些管家也常跟我抱怨:我這樣做好多人都不滿意,我可不可以不幹了,不然會得罪很多人。聽到這種話,我有時候就會想起這個頌詞。其實不要說我們,就連釋迦牟尼佛在世時,也有提婆達多、善星比丘對他不滿,還有外道詆毀佛陀戒律不清淨。以前的百丈禪師,從傳記和有關介紹中看,曾有人譭謗他是破戒僧;憨山大師、倓虛大師等也受過各種委屈和詆毀。可見,一個人的行為再清淨,修行境界再了不起,也有人對他吹毛求疵。尤其當一個法師的利生事業逐漸廣大時,相當一部分人會站出來無緣無故譭謗,這種現象時有發生。所以,在弘法利生的過程中,如果別人說什麼,假如有理由,我們可以虛心接受,但若純屬無因誹謗,自己也不要特別執著,憑良心去利益眾生就好。

有些人什麼都不敢做,總怕別人說三道四。其實別人說什麼無所謂,自己沒有錯的話,他們說是他們的事情,沒有必要計較太多。另一方面,我們看到這些可憐眾生,在煩惱驅使下無自在地造口業,不但對他們不應嗔恨,反而更生悲憫之心。佛陀在《富樓那請問經》中說:見眾生造惡業時,要儘量勸導他們,恒時滿懷慈悲心,不應對彼起嗔恨。彌勒菩薩在《經莊嚴論》中也說:眾生無有自主地恒時造罪,作為智者,不要執著這是他們的過失,而應認為他們在不願意的情況下行持顛倒之事,對此自己的悲憫心更為增盛。所以我們平時遇到惡人時,不但不要嗔恨他,反應生起大悲心。

記得華智仁波切在涅塘講《入行論》時,有位老人供養他一塊鑄成馬蹄形的銀子。六七天之後,華智仁波切離開該地,一個小偷曾看見他收受那銀塊,就跟著他想伺機偷竊。一天晚上,當華智仁波切入睡後,小偷趁著黑暗潛近身來。華智仁波切身旁放著一個小口袋和一個茶壺,這是他所有的家當。(看到華智仁波切的故事,覺得我們這裏有些修行人真的很輕鬆,什麼財產都沒有,有吃有穿就可以了,其他什麼都用不著。)小偷小心翼翼地搜袋子,摸索聲驚醒了華智仁波切,他叫道:喂,你在做什麼?半夜三更在我的口袋裏找什麼?小偷答道:有人給你一塊銀子,快拿出來給我!”“唉,跑這麼遠來,就只為了那銀塊,可憐的傻瓜!聽著:現在趕快回去,天亮時你就可到達我坐的那塊草地,銀子就在那附近——我拿它當石頭來墊茶壺,在營火灰燼中找吧!

小偷很懷疑,但看銀子又不在行囊中,而銀子被拋棄在營火裏,對他來說是絕不可能的事情。無論如何,他還是回去找。當他來到華智仁波切傳法的地點,在火圈的石堆中找到了銀塊。小偷大為驚異,感歎地說:天啊!這個華智是一位真正的喇嘛,絲毫沒有世俗物欲的執著,而我蓄意向他偷東西,得到的只有惡業,將來我肯定會下地獄的。

他非常懊悔地再度去找華智仁波切。好不容易找到時,華智仁波切問:你又來幹什麼?小偷非常激動,嗚咽地說:對不起,我找到了銀子,但卻沒有認出您是一位大成就者。我原先打算鞭打您,並搶走您所有的東西。現在我向您懺悔,乞請您的原諒。華智仁波切說:不要向我懺悔,只要經常祈禱三寶就行了。當時,華智仁波切身旁的弟子捉住那小偷,並準備打他。華智仁波切大聲呵斥道:如果你們傷害了我的弟子,就好像傷害了我一樣,放開他!

與此相反,我們有些人遭遇小偷時,嗔恨之心特別強烈。原來有個人的家被小偷洗劫一空,第二天他就拿著刀子在屋裏一直等……華智仁波切如果看到他的行為,恐怕會哈哈大笑的。

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眾生,不管對他怎麼好,他不僅不知感恩,反而製造違緣傷害我們。對於這種人,世間上有些人覺得忍無可忍,如果有機會,拿刀殺了他也沒什麼困難。但是作為一個發心者,我們應該知道眾生都有自己的煩惱,在煩惱催動下,他們沒有任何自由,行為就像發瘋了一樣。他們在生貪心或嗔心過後,也會覺得自己不對,但事情已經發生,再後悔也無法挽回了。

因此,遇到別人傷害自己時,我們應儘量如樹而安住,不管他怎麼罵我打我,甚至想要殺我,我也覺得他很可憐,反而念一些阿彌陀佛或佛菩薩心咒回向給他,若能做到這樣,那就是真正的修行人。反之,如果別人說你幾句,你就跟他大打出手,不管你有什麼理由,千錯萬錯就是你的錯。因為你是發了心的人,別人有理無理你都要安忍。當然,關於安忍的道理,《安忍品》中講得更詳細,等講完了那一品後,你們誰也不會打架了!

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

更以幻化觀,恒常守此意。

這個頌詞非常重要。意思是說,為了利益自己和一切有情,理應行持無有罪業之事。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礎上,所作所為再進一步觀如夢如幻,無有傲慢而恒時守護此菩提心。此乃大乘修行人最關鍵的一種修法。

每一個人都想自己獲得利益,但最好的利益,就是從三界輪回的苦海中解脫,而這種自我解脫的究竟目標是什麼?就是利益眾生。所以,每個修行人一方面要自己獲得解脫,另一方面,要讓沉溺於三界中的所有眾生離苦得樂。

為了這兩個目的,大家應恒常行持對眾生有利的事情,對自他無利之事,尤其是危害眾生,發了菩提心的人千萬不可做。而要恒持有利之事,必須堅持佛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原則,遠離自性罪和佛制罪。這些罪業對解脫有極大損害,若欲成辦自他二利,務必遵崇這一教誡,行持有利的事情,不要造罪業。(此頌包涵著甚深意義,大家不要認為一頌只有幾個字,意思特別好懂。若要真正明白其中含義,必須悉心去體會、琢磨。)

若能做到利益眾生,又不犯罪業,那相續中會不會有傲慢心呢?肯定會有。有些法師弘法利生的事業十分廣大,有很多很多的皈依弟子,全國各地都有道場,平時聽他的口氣,也知道他滿腹都是傲慢——“啊,我現在的事業一天比一天發展,我未來的方針是……”倘若有了傲慢心,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因此我們一定要觀如夢如幻。《大圓滿虛幻休息》第二品中,專門講了諸法如幻的道理,若以如幻的方式修持,最終能獲得如幻的果位。

最近,我正在看《大圓滿虛幻休息·幻化品》。凡夫的心態就是這樣,看了以後,一兩天內好像什麼都是幻化的,只覺得幻化中的修行才有意義,而在幻化中千萬不能造罪,對此有非常甚深的體會。但過一段時間,這種感覺可能也變成幻化了吧。

總的來講,行持善法不能有傲慢心,如果有了傲慢心,善法是不可能成功的。縱然你是戒度圓滿的二地菩薩,但若生起我戒律清淨的念頭,佛陀也說這是破戒者 。

一切善惡如幻如化,無有絲毫自性,有什麼可值得傲慢呢?回顧以往的經歷也可看出,人生宛如一場夢,過去的一切只有美好回憶,除此以外什麼也沒有留下來。以前米拉日巴尊者到衛藏求學多年,最後回家時發現:母親死了,妹妹成了乞丐,房屋全部倒塌,只剩一塊牆壁,《寶積經》變成鳥窩……悲傷之極,他唱了一首非常精彩的無常幻化之歌 。記得原來講《入行論》時,我引用在《廣釋》中,方便的話你們也看一下。

有時候看人生,真的感覺如幻化,以前不管怎麼樣執著,現在也沒有什麼了。前幾年我去自己讀小學的地方,那裏本來有位老出家人,如今早已圓寂,原來的房子只剩下一小塊土牆,我睡的地方長了一叢荊棘樹,周圍荒無人煙,小時候的快樂痛苦如昨天夢境一樣,恍恍惚惚地浮現在眼前……很多人也許有同感吧,每當回到童年的地方,靜下心來想一想,往昔特別執著的事物,現在想起來,也只有抱之淡淡一笑,沒什麼可執著的了。

因此,大家在修行過程中,如果認為自己學得不錯,那是修行的一種障礙。有了傲慢心,自相續中的境界不可能提升。若以如夢如幻的智慧來護持菩提心,這才對修行有説明!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