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1/23 05:58:31
學習次第 : 進階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安忍 第八十一節課

第八十一節課

昨天講了,利養就像做夢時享受快樂一樣,無有任何實義,下面遮破有人覺得它有實質的妄念。

醜三、遮破有實質之妄念:

謂利能活命,淨罪並修福,

然為利養嗔,福盡惡當生。

有人認為:利養並非毫無可取之處,它能成就修行的順緣,具足利養後可以長久存活,並能懺除罪障、積累資糧。比如依靠財富,可以解救貧困、上供下施,建寺院、造佛塔,為今生來世帶來諸多利益。經論中也說,行持佛法的人若長期住世,善法的相續會不斷增長。因此,別人如果阻礙我,我就對他生嗔恨心。

這種說法若詳細觀察也不合理,怎麼不合理呢?如果你追求利養時,有人在中間造違緣,你就對他生嗔恨心,這樣不僅沒辦法淨除罪障、積累福德,反而依此斷送福德而產生罪業。前面也講過,對菩薩生一刹那的嗔恨心,能夠摧毀千劫的福德,過患非常非常可怕。龍猛菩薩在《大智度論》第五卷中也說:利養是斷送解脫苗芽的冰雹,偷竊一切善法的盜賊。假如為了利養而嗔恨造障礙者,自己的罪業會增長、福德會滅盡,不但沒有任何利益,且對修行有極大障礙。

有些人總想到外面去化緣,跟很多人搞好關係,然後得一些財產上供下施,做很多功德。但在這個過程中,倘若你產生煩惱,對別人生嗔恨心、嫉妒心,那你所得的財產還沒有做功德之前,善根已經被摧毀了。所以,阿底峽尊者說:利養是纏縛修行人的最惡毒之法,能從利養中解脫出來者,是人中蓮花。

尤其對初學者來講,獲得利養不一定是修行的順緣。剛開始的時候,你可能依靠財富積累了一些資糧,但人的貪欲在不斷膨脹,逐漸逐漸,知足少欲的心就會消失殆盡,最後所得到的,也許只有滿身的罪業。所以,初入佛門的人,應儘量住在寂靜處,依止上師聞思修行,不要到處求利養。以前唐代的有些高僧,開悟後還跟著上師十幾年;藏傳佛教中的大圓滿祖師,如西日桑哈、加納思紮,本來就是利根者,依止上師開悟後,很長時間也與上師形影不離。可是,現在有些人剃完頭後,馬上跑到城市裏去,還有些居士為了獲得利養,搞各種各樣的非法行。假如你要做非法之事,最好不要以三寶的名義來欺騙眾生,這樣的過失確實相當大。當然,一個人剛出家、剛當居士時,這方面還是比較注意,但時間長了,個別人的道心就退失了,行持非法也習以為常了。所以,修行人不要被名利所誘惑,應該過著清淨的生活。

昨天是星期天,有些發心人員平時非常累,我就順便打電話,問一個發心的道友:你們每天工作這麼長時間,累不累?”“還可以。”“要不要中午到縣上去吃火鍋?”“最好不要去!我們修行人不應該到城市裏去,生活清淡一點好。再加上,對您的身體來講,吃火鍋可能不太好,裏面有很多上癮的刺激物,對整個內臟有影響……”這位道友對醫學比較懂,他是剛剛出家,經常有教育別人的心,吃素火鍋也覺得破戒了,這一點我不是特別贊同。但後來想了想:不管怎麼樣,能做到一天清淨,也是非常難得的。所以他兩個教言是對的,我以後應該值得注意。(今天這樣一說,也許其他的發心人員恨他吧,本來有個很好的機會,結果他說錯了。)

確實也是這樣,現在的食物裏面,好多東西容易讓人上癮,也有些成分對脾胃不好,在飲食上,我可能要注意一下。但修行上,自己經過了這麼多年,某方面還是比較有把握。其實我以前也像他一樣,自己剛來學院時,覺得所作所為全部要如理如法,見到別人有一點點違越,心裏就犯嘀咕:這個出家人怎麼這樣?但時間久了以後,才發現完全做到這樣也有點困難。不知道他再過二十年還有沒有這種心態,如果還有的話,那我佩服得不得了。不過,即使無法二十年,幾十天或幾年中能保持這樣,也非常難得。

若為塵俗活,複因彼退墮,

唯行罪惡事,苟活義安在?

如果為了追求名聞利養而不清淨地活著,並因此而嗔恨對利養造違緣者,退失自己的安忍道心,唯以造罪業苟活塵世,這樣又有什麼意義呢?

世間上的人,因不同的業力和因緣,生活目標與方式各不相同:有些人福報不錯,活得非常清淨;有些人卻以造惡業為生,活得很不清淨。古人常說:寧可清貧,不守濁富。作為修行人,我們寧可選擇簡單平凡的生活,也不要過對來世有害、跟造業有關的生活,否則還不如早點離開人間。

藏族有句諺語:世間的屠夫和獵人,殺生的豺狼和貓,這幾種眾生,殺了也沒有什麼罪過。當然,這只是一種民間說法,若以嗔恨心來殺他們,肯定是有過失的。但這也充分說明了,造惡業的人若住在世間,的確對自他沒什麼利益。尤其是罪業滔天的人,經常害人類、害眾生,活著還不如死了好。

前兩天薩達姆被判絞刑,這是全球爆炸性新聞,人們都在紛紛關注。當然,他們關注的角度,跟我們佛教徒完全不同。他們關注的是薩達姆的判刑公不公正,世界各國一直在評論。但這個問題跟我們無關,以佛教徒的眼光來看,一個人在一輩子造了無數罪業,殺害了很多人、爆發很多戰爭,與其釋放讓他繼續殺人,還不如讓他離開人間。當然,離開人間以後,他的下場也只有墮落,不可能有快樂可言,但這樣的話,應該對自他都好一點。

不過從他生平來看,最初當上軍事參謀長,繼而是國家總統,最後被美軍抓住判死刑,瞭解整個過程的話,也可了達盛衰榮辱、悲歡離合的無常本質,不管是地位也好、財產也好,一切都沒有可信度。而且自作自受的因果報應,確實絲毫不爽,包括即生中也能現前。

此處作者的意思是,如果整天為了名聞利養而活,還是早點離開人間好。即使自己表面上過得不錯,有財產、有地位,若不是為了利益眾生,很多行為都是造惡業,那活在人間也沒有什麼意義。

我們在座的人,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在這裏圓滿學業之後,今後的人生道路上,肯定會遇到名聞利養的種種誘惑,對此理應如何對待呢?以前上師如意寶說:若真正對眾生和佛法有利,接受名聲和利養是可以的,但若純粹是為了個人,那擁有這些一點意思都沒有。我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不管怎麼樣,我今天跟學院所有的高僧大德一起發願:今後若為了自己的事情,儘量控制名聞利養(這對凡夫來講比較困難,但也要努力做到);如果察覺到對眾生和佛法有利,有一些名聲財富也未嘗不可。

所以,大家今後遇到名聞利養時,最好能以這種態度來面對。當然,凡夫人剛開始時,都會時刻提醒為佛法為眾生,但慢慢地,行為就和原來的發心不一致了。那個時候,務必要以正知正念來攝持相續,否則有時候真的非常可怕。

我經常這樣想:即生不開悟、不成就,倒不是特別要緊,但如果依靠惡知識或惡劣環境,自己產生一些邪見,則非常可怕。古人說:寧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錯路。沒有開悟不要緊,只要好好地相信因果、行持善法,臨終之前也有開悟的機會,即使臨終不能,中陰的時候還有希望。但假如自己業際顛倒、誹謗上師佛法,那就無藥可救了。

所以,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位道友,自己的道心應該善始善終。人生非常短暫,在如此短暫的人生中,大家最好不要有很多的身份,如果今天是佛教徒,明天是基督教徒,再過一段時間是唯物論者,那你就沒有希望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在上師三寶面前多發願、多祈禱,若沒有上師三寶的加持,凡夫的分別念很容易轉變,一旦已經轉變完了,想後悔也來不及了!

子三、不應嗔令他人不信者:

謂謗令他失,故我嗔謗者,

如是何不嗔,誹謗他人者?

對於上述駁斥,對方辯解道:別人對我誹謗,會令眾人對我失去信心,《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假如沒有信心,豈不是毀壞了他們的善根?為了保護我的弟子和有緣眾生的信心,我實在忍不了他人的誹謗。因此,我生嗔心並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別人好!(這個理由好像不錯。不過有些人可能還沒來得及想這些,就開始火冒三丈了。)

下面對他進行回答:既然你是為護持他人的信心,不希望他們生邪見而失壞善根,那你為何不嗔恨誹謗其他大德的人呢?有些大德在弘法利生的過程中,事業非常興盛,有人就對他無因誹謗,令許多信徒產生邪見、毀壞善根,你為什麼不生嗔恨心?《毗奈耶經》中記載,舍利子和目犍連曾受果嘎勒嘎比丘的誹謗,你怎麼不為他們憤憤不平?甚至個別大德受誹謗時,你不但不生嗔,反而很高興地跟別人一起談論,那你的理由是不是不太充分?說別人過失,你非常快樂,說自己的過失就忍無可忍,這是什麼原因?你不是口口聲聲說生嗔心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他人嗎?

這樣觀察的時候,自己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腳。別人一說你的過失,你就怒火中燒、忍無可忍,必須要把事情說個清楚;你的親戚朋友被欺負,也不能輕易善罷甘休;而跟你毫不相干的人,不管受誹謗也好、譏毀也罷,你根本不當作一回事,從來不生嗔恨心,原因是什麼?就是我執和我所執在作怪,並不是為了保護別人。所以,你生嗔恨心的理由不充足。

在本品中,作者通過方方面面摧毀我們的嗔恨心。有些道友以前嗔恨心比較嚴重,自認為這種習氣誰也無法改變,但學了《安忍品》一半之後,通過其他途徑聽說,他的性格還是有一些變化,這就是學習佛法的目的。以前互相看到以後,就像毒蛇見到毒蛇一樣,馬上生起嗔恨心,實在無法容忍。現在學習了這部論典,平時看見任何眾生,也不好意思發脾氣。當然,我們還有許許多多的習氣,就像富人家的倉庫一樣,在自相續中隱藏著,一旦蘇醒過來,有時候也很難克制。但不管怎麼樣,大家還是儘量用殊勝的竅訣來對治。

現在許多國外的上師,有時間就把《入行論》全部傳完,沒有時間的話,只宣講《安忍品》。我聽說有一位上師,經常講《入行論·安忍品》,美國人也特別喜歡聽,他們覺得若只是講《毗奈耶經》中怎麼說、《百業經》中怎麼說,有信仰的人承認,沒有信仰的人不一定承認。而這一品並不是光引用教證,完全是通過思維道理來分析,這種理證無懈可擊,任何一個人也不得不服。

不管是哪一個宗教、有沒有信仰,大家很容易接受《入行論》,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每個人都不願意生嗔心,有信仰的人是這樣,沒有信仰的人也是這樣,除了極個別的恐怖分子把嗔恨看作一種成就外,大多數人都需要和平、需要和諧。可是煩惱生起來時,自己實在無能為力,而能控制的唯一妙藥,就是寂天菩薩的殊勝竅訣。

謂此唯關他,是故吾堪忍,

如是何不忍,煩惱所生謗?

對於作者的責難,對方又找理由說:別人誹謗其他人,取決於那個人本身有無功德。假如別人對他有信心,說明他的行為如理如法,如果產生嗔恨心或退失信心,則表明行為不如法,這跟他的功德和過失有關。所以,他們之間發生矛盾,肯定有一定的因緣,我能心平氣和地忍受。

這樣一來,作者就抓住了他的把柄:既然你明白這個道理,知道嗔恨的產生依靠因緣,那別人對你的誹謗,難道就不是因緣所致嗎?任何嗔恨心的產生都不是無緣無故,煩惱依靠因緣而生,因緣包括前世因緣和今生因緣,今生因緣有敵人的不良行為、自己行為不如法等。當煩惱因緣具足時,譏毀傷害也就必然出現,這與譏毀者無關。既然如此,那你為何不安忍呢?

我們有時對某個對境看不慣,也是來源於種種因緣。要知道,世間上最莊嚴、最完美、沒有任何過失的身體,就是釋迦牟尼佛的金身,佛陀的相好金身,在外道本師飲光的眼裏,非常憔悴,具足九種醜相,這也是他的一種因緣。有人覺得:我從來沒有害過他,為什麼他總誹謗我?雖然你這樣認為,但在他的眼裏,不一定是這樣。正如因明所說,每個人的眼根中有很多前世的好習氣和壞習氣,如果自己跟某人有不好的業緣,他的所作所為,在你的眼識前就是不如法的,這也是習氣成熟於外境所致。

佛陀的身相如是圓滿,成千上萬的眾生看不到絲毫缺陷,但在外道飲光的眼中,現量能見到不美的狀態,所以說,很多現象都是自己的業力現前。我們看見別人不如法,應該對自己有一種提醒:對方不一定是壞人,肯定是我的眼識和意識出毛病了。《釋量論》和夏嘎瓦格西都說:貪心嗔心隨著功德和過失轉,而功德和過失又與業力有密切關係。因此,我們看到別人的過失時,儘量不要生嗔恨心,首先應反反復複地觀察自己。假如你真的有智慧,將此教言用於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則能為自己的成就創造一種順緣。

壬二(破嗔於親友造四罪 者)分二:一、因於對境無害而止嗔;二、破嗔于受害者造罪之人。

癸一、因於對境無害而止嗔:(對摧毀三寶所依者,不要生嗔恨心。)

於佛塔像法,誹詆損毀者,

吾亦不應嗔,因佛遠諸害。

對佛像、佛塔、佛法說非理詆毀之詞並加以摧毀的人,我們理應生起悲心,知道他是業力現前、非常可憐,千萬不要生嗔恨心。原因何在呢?因為三寶的所依,從究竟的名言實相來講,誠如《寶性論》中所說,這些屬於無為法,遠離一切損害;從名言現相來講,佛像、佛經、佛塔全部是無情法,摧毀一尊佛像,佛也不會覺得特別痛,因此沒有必要特別傷心,更沒有必要生嗔恨心。

有些人自己學佛,而家裏人反對,到佛堂去把佛像砸了,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痛不欲生,一邊大聲哭著,一邊生起無法抑制的嗔心:你這個該死的,敢砸我的佛像?我今天非要跟你拼了!和家人鬧得天翻地覆、不可開交。其實,這種做法並非明智之舉,為什麼呢?此舉一方面能使你的罪業增長,另一方面,也無法讓別人對三寶生起信心。現在這樣的家庭衝突經常上演,很多人為此大打出手,攪得四鄰不安。但真正按照佛教的原則,修行人即使為了佛像佛塔佛法,也不應該造惡業。《親友書》中說,哪怕為了供養處的比丘、婆羅門、父母上師等,也絕不能造罪業,否則自己感受地獄痛苦時,他人一絲一毫也不能分擔。

而且,三寶本性空寂,並沒有真實自性,《金剛經》中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究竟的三寶,不管是佛寶還是法寶,都是滅諦所攝的無為法,根本不會受到任何損害。既然沒有損害,為此生嗔又有何必要呢?且若對他又吵又打,很可能以後無法攝受他。

所以大家平時遇到這種情況時,儘量不要讓自他產生煩惱。他人損害三寶的惡業,自有因果來判定裁決。阿富汗滅佛,不久後就受到了嚴厲的報應,還有漢地三武滅佛、藏地朗達瑪滅佛,這些帝王無所顧忌地摧毀佛像、燒壞佛經,後來果報統統成熟在自己身上。

《法苑珠林》中也有一則公案:唐朝有一婦人,家裏很窮,兒子在寺院裏出家。有一次,這個婦人沒有小衣,就到兒子的寮房中,取用舊袈裟作小衣。剛穿在身上,和鄰家婦女站在一起,突然覺得腳開始發熱,漸上至腰。瞬間天上疾雷震空,該婦女被雷火燒焦,背上提有一行字:用法衣不如法!可見,不要說故意摧毀佛像、佛經,就算以輕毀心隨便使用僧衣,也會當場感受報應。縱然今生沒有受報,來世也會備嘗痛苦,對境極嚴厲殊勝之故。所以,對這些人的愚癡之舉,我們不但不能生嗔心,反而應生起大悲心。

然而,有些人可不是這樣,自己出了家或者受了菩薩戒,看到家人誹謗三寶造惡業,就隨順他們——有些還俗了,有些再不學佛了,跟著他們同流合污。這種行為是不合理的!你應該堅持自己的原則,不能隨著外境而轉。儘管很多人剛開始不接受,甚至誹謗佛法、摧毀佛經,但通過你的堅定發心,慢慢會感化他們的。

所以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對境,自己的歡喜心不要攪亂,別人摧毀三寶所依時,不應該對他生嗔心。原來阿富汗的大佛被毀時,世界上許多佛教徒極為憤恨,準備採取行動進行報復。但這不是佛教徒的做法,大乘佛教的精神,跟世間行為和其他宗教完全不同。如果你有能力,可以用方便善巧阻止他,假如實在無能為力,也不要生氣,而應對彼生悲憫心,多念金剛薩埵心咒回向給他。

聽說有些居士遇到家人反對,經常被外境所轉:算了算了!你不要摧毀佛像,為了保護你,我今後不學佛了,也不看經書了!這樣的話,對方認為這是最好的一種手段,從此以後只要你看經書,他就馬上把經書燒掉。其實,如果你對教理有所瞭解,更應精進學佛,家人反對得越厲害,自己應該越堅強,學佛的決心永遠不能動搖——“你燒就燒吧!反正它是無情法,你燒一本,我再到寺院請一本,你燒多少也無所謂。若是這樣堅決,對方也無計可施。現在漢族人家裏,燒經書、毀佛像的現象非常多,此時大家不要苦惱,也不要生嗔恨心,這就是作者給我們的教言!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