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2/03 02:37:25
學習次第 : 進階
《入行論講記》第六冊 第八品靜慮 第一百一十六節課
第一百一十六節課
現在是講“斷除貪無能為力之他利”。也就是說,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中,倘若自己無能為力,應在不捨棄悲心的基礎上,行為儘量遠離惡友、惡知識,以保護自己的悲心、智慧、信心等功德。因此一定要依靠高僧大德的教言,結合自己的相續再行持。
如來曾宣示,凡愚若無利,
鬱鬱終寡歡,故莫友凡愚。
佛陀在大乘經典中一再宣說:如果得不到自己的利益,凡夫愚者就會鬱鬱寡歡、悶悶不樂,做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而一旦發現自己有利可圖,就會欣喜若狂,爭先恐後地去做。因此,切莫與這些凡夫交往。
這一點,恐怕很多人都深有感受。世間人的人生哲理就是為今世、為自己,儘管口頭上說為眾生、為人民、為社會事業,有各種各樣好聽的說辭,但真正的目標就是要展現自己,實現自己的願望。除此以外,像大乘菩薩那樣利益眾生絕對不會有,即使有的話,也是懷有種種目的。
前段時間,我在建“智悲學校”的時候,先要跟一個部門做些事情,當時他們好多領導特別開心,認為可以大賺一筆。後來更高的領導要求他們免費做,在領導面前,他們也不得不答應,但在做的時候,有這個條件、那個條件,弄得一塌糊塗。原因是什麼呢,就是自己沒有得利。得利的話,他們就會有能力、有辦法,什麼政策都比較寬鬆,怎麼樣都可以操作。一旦自己沒有發財的機會,那時候就開始守規矩,處處嚴格要求、認真負責。後來我也沒有辦法,不得不再次用上面的領導來壓他,這樣也不得不起效果。
現在的社會中,若想成辦事情的話,要麼要有錢財,要麼要有地位,如果既沒有錢財,也沒有地位,完全憑自覺的利他心,好多人根本不會去做。儘管也知道這是好事,他不反對,口頭上也讚歎這對眾生、對教育、對社會有利,做的話非常有必要,但若自己沒有得利,他就不會無私地奉獻。而大乘佛教並非如此,只要是對眾生有利,絕對不會為個人考慮,倘若雜有私人目的,就已經背離菩提心的宗旨了。因此我深深感到:現在的社會中,非常需要大乘菩提心的理念,如果有了這樣的利他心,她所散發出來的氣氛會非常祥和。否則,每個人都是為了自己而奮鬥,生存空間會越來越縮小,人們之間的矛盾衝突也會日益增多。
佛陀在大乘經典裏多處開示過,切不可與凡夫人親密交往。這裏的凡夫人即凡愚,指那些沒有利他心、素質特別差、時刻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如果他自己得不到利益,便愁眉苦臉、傷心絕望,始終不會有任何快樂。我們作為大乘修行人,做任何一件事情時,應該向利他的方向邁步,這是所有傳承上師賜予的殊勝教言。
《入諸善逝行境經》雲:“如處猛獸中,永無歡喜心,如是依凡愚,亦永不欣樂。”修行人若與愚笨的凡夫共住,猶如呆在老虎等猛獸的巢穴中一樣,不可能有安樂之時。同樣,現在的世間人都是為了自己而拼搏,在這樣的環境裏,也得不到真實的快樂。佛陀在《三摩地王經》(即《月燈經》)中雲:“雖久交近諸愚夫,後時仍複成疏遠,凡愚本性體性既廣知,智者于彼不依止。”假如長期與凡愚接觸交往,關係遲早會破裂的,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智者們不應該依止凡愚。尤其我們講大乘教義時,一切都是以利他為中心,沒有利他心、不願意度化眾生的愚夫,還是少接觸為好,應儘量地遠離他們、捨棄他們。
有些人可能會想:“前面說菩薩要全力以赴地攝受野蠻眾生,這裏又說修行受到影響時,要捨棄這些人,去依止善知識,前後豈不是自相矛盾?”其實這並不矛盾。以前的高僧大德也講得非常清楚,如龍猛菩薩在《菩提心釋》裏說:“雖無力利他,彼意樂恒行,何者具彼心,彼實行利他。”雖然我們沒有直接利他的能力,但若具足一顆純潔的利他心,實際上已經利益眾生了。
有些閉關的修行人,覺得現在的外境非常可怕,如果自己還沒有成熟,就出來接觸這些,很可能令道心退失,所以寧願住在屋子裏,不願出來度化眾生。其實這一點也是開許的。自己還沒有成熟之前,度化眾生確實有一定困難,這會不會與菩薩心相違呢?不相違。因為你不管是早上起來、晚上睡覺,念誦、回向、發心、閉關全部是為利益眾生,而不是為了自己成就,這種以利他的意樂奉行善法,實際上也沒有捨棄利他,因此並不相違。
我們作為凡夫人,直接利益眾生是非常困難的。《菩提道燈論》、《大圓滿禪定休息》等大乘經論中也講得非常清楚,沒有神通等超勝功德,而想親自利益他眾,如同羽翼未豐的鳥兒想飛向藍天一樣,是根本不現實的。因此很多大乘教典中說,倘若自己的能力尚不具足,可以通過利他的發心來利益眾生。
當然,大家也不要認為只發心就行了,即使自己有能力、有機會,也什麼事情都不做,這是不應理的。假如會受到環境的污染,那可以暫時保護自己,但如果有了不為外境所擾的修證功德,那度化眾生義不容辭。以前章嘉國師與道源法師,為了募化《大藏經》的經費,在臺灣呆過一段時間。當時天氣特別熱,道源法師穿上最薄的衣服,也是滿身大汗,不停地搖扇子,而章嘉國師穿著厚厚的皮衣,仍悠然安坐,似乎毫無炎熱的感受。道源法師見狀就問:“活佛,你穿這麼厚,一點也不熱嗎?”章嘉國師淡淡地回答:“心靜自然涼!”(去年在成都放生時,天氣也特別熱,我穿一件薄薄的衣服都大汗淋漓,有個藏地大德卻穿著特別厚的羔兒皮。但跟章嘉國師不同的是,他自己也是熱得要命。)
所以,外境再亂、再熱、再惡劣也不會擾亂自己的心,有了這樣的境界時,應該儘量去利益眾生。或者你長期受到佛法的熏習,有把握不隨劣境而轉,那也可以直接去利益眾生。除此之外,《修心七要》、《開啟修心門扉》中再三地提醒,初學者的境界一點也沒有穩固,若馬上到外面利益眾生,很容易被環境同化了。因此,在這個問題上,大家應掌握自己的根性,瞭解度眾生的時機。時機成熟以後,自己一定要做;各方面因緣沒有成熟的話,就要先保護自己的菩提心。
辛二(從功德角度教誡依止靜處)分三:一、於靜處生歡喜;二、斷除於彼不喜之因;三、教誨依止靜處。
壬一(於靜處生歡喜)分四:一、嚮往靜處之友伴;二、嚮往靜處之住所;三、嚮往靜處之受用;四、嚮往心之功德。
癸一、嚮往靜處之友伴:
林中鳥獸樹,不出刺耳音,
伴彼心常樂,何時共安居?
作為大乘修行人,首先要依止善知識,究竟聞思之後要圓滿修行。頌詞中說,森林裏的鳥語花香、飛禽走獸,不會發出刺耳嘈雜的聲音,全部是我們修行的助緣,與它們相依為伴,內心會非常歡喜寧靜,什麼時候才能與它們共同居住啊?
佛陀在《別解脫經》中說:“多聞于林中,居至老安樂。”我們先應依止善知識廣聞博學,等自己老了以後,再去寂靜的山林中修行。上師如意寶經常引用這個教證,再三地告誡我們:年輕時就去閉關的話,不一定會成功,最好先用長時間來聞思佛理,對佛法的道理精通之後,相續中有了穩固的定解,再到清淨的森林中去修行。
森林裏不像社會上一樣,那裏非常清淨,沒有狡詐的言詞和虛偽的吹捧,沒有以貪嗔癡嫉妒等心態發出聲音,也沒有令人心煩意亂的噪音。鬱鬱蔥蔥的藤樹、柏樹、松樹之間,喜鵲、麻雀、烏鴉等飛禽淺吟高歌,山兔、鹿子、獐子等走獸嬉戲競奔,這些可愛的動物,都是修行人的友伴。(我們這裏有些人特別喜歡養寵物,其實可以到森林裏去,在那裏養多少都不會有影響。你養小兔也可以,小豬也可以,什麼動物都可以,那時候它們就成了你修行的助緣。)
我去泰國的時候,有一位法師叫阿迦曼,《阿迦曼尊者傳》中有一段文字說:“傍晚時,森林裏各種動物的叫聲總是隨處可聞,對一個頭陀行的比丘而言,這種叫聲總是令人感到寧靜與悲憫……黃昏時我走回山洞,欣賞著各種動物成群地自由漫遊在那片沃野上,氣氛非常祥和。”在泰國,相當多的修行人住在山裏,在他們的傳記中,隨處可見與鳥獸為伴的描寫。生活在繁華城市裏的人來到我們學院後,對此也有切身的體會。他們一到寂靜的地方,就好像到了另一個世界,甚至不信佛教的人,感受也是非常好,說這種清淨感在城市裏是永遠也找不到的。
寂靜的地方雖然令人嚮往,但自己有沒有緣分去也不好說。對我個人來講,很早以前上師如意寶講無垢光尊者讚歎森林的一個教言時,當時就特別想去寂靜的森林,可是沒有成功;後來學了華智仁波切的《蓮苑歌舞》,裏面描述了寂靜地方的很多功德,聽了以後也想去,但也以失敗告終。凡夫人的心總是隨外境改變,聽到一個法就想去修,(現在有些人也是這樣,聽到一個上師的功德後,就馬上想去依止。)但始終沒有這個緣分。當時我正在寫《密宗虹身成就略說》,就在結文中用偈頌表達了自己的心情:“熙熙攘攘都市中,迷迷糊糊世間眾,忙忙碌碌逐名利,泛泛悠悠耗此生。我心常念靜山洞,鳥語花香水澄淨,山果充饑草蔽體,諦觀自心證覺性。”
當時的心態,我自認為已經描述出來了,但現在可能陷得越來越深,不但是寂靜地方不去,連寺院裏面也不呆,反而到城市裏面去,以度眾生來耗盡自己的下半生,很有這個可能性。但如果對眾生有利,身體勞累也好,沒有什麼境界也罷,怎麼樣都可以。但若對眾生沒有任何利益,自己的修行也沒有保障,那麼空耗這個人身,真是非常非常遺憾。我們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哪怕能在一個眾生的相續中,種下不退轉的菩提善根,任何狀況都應該願意接受,這一點可能很多人也會有同感的。
不管是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在高僧大德們的傳記中有很多住山修行的經歷。宋朝有位佛窟禪師,長年住在天臺山。他用樹葉和草結成茅棚,每天以清水滋潤咽喉,採摘山中野果以充饑果腹。一天有個樵夫遇到他,好奇地問道:“你在此住多久了?”禪師回答:“大概四十多年了。”“你一個人在此修行,難道沒有朋友嗎?”禪師道:“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樹木花草、蟲蛇野獸,都是法侶。”樵夫非常感動,自願皈依作為弟子。
古大德在山裏一呆就是四十年,以野果為食過生活,而現在的修行人有沒有這樣的呢?可能不多。據說終南山和有些清淨的地方,還是有一部分修行人。拉薩那一帶,像桑耶青浦等聖地,也有一些修行人。但有些修行人跟以前的修行人完全不同,他們拿著一個大大的答錄機,整天在山洞裏面放音樂。有個大德說,漢地的茅棚裏面,也有些和尚看電視。藏地的山洞裏放答錄機,漢地的茅棚裏看電視,這些修行人真的完全變樣了。我們這裏的有些道友,以後若有機會到清淨的山林中專修,千萬不要把這些帶去。在山洞裏享受世間快樂,那還不如到城市裏去,那裏直接就能看到各種雜亂的事情,不需要看一些影像。
你們真想出家好好修行的話,就要像個出家人,像個真正的修行人,把外面亂七八糟的牽掛儘量斷掉,不要經常跟他們聯繫。不然,心一邊在這裏,一邊在那裏,做任何事情都三心二意,那肯定不會成功的。所以希望大家在修行的過程中,應該好好地思維這些道理。
住在寂靜的山林中,跟飛禽走獸一起生活,那種清淨安樂的生活,除了去親身感受外,誰也描述不出來。其實,我們的身體沒什麼可靠的,世間上該享受的已經享受了,有因緣的話,應該到寂靜的山林裏修行。我原來去五臺山時,有些森林和山洞裏真的有些老修行人,但五臺山畢竟是個旅遊勝地,要實修不一定非常適合。拉薩那邊有些著名聖地也開放了,每天有無數的人給山洞裏的修行人獻哈達、供養食物,表面上他在裝模作樣地閉關禪修,但在那種環境中實修,恐怕是非常困難的。真要實修的話,最好不要去旅遊勝地,還是找個比較寂靜的地方,除了老虎聲以外什麼都沒有,很多女眾都怕得要命是吧?
癸二、嚮往靜處之住所:
何時住樹下,岩洞無人寺,
願心不眷顧,斷舍塵世貪?
什麼時候才能住在樹下、山洞裏、無人寺院中,心對什麼都不牽掛,不貪執任何事物,完全斷舍世間的一切塵事啊?
寂靜地方有一些非常殊勝的住處:
樹下:樹對修行人來講,有著不可思議的緣起。因為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降生時,是在樹下降生;成道時,是在菩提樹下成道;涅槃時,也是在樹下涅槃。因此,印度持頭陀行的修行人,以前很多都是在樹下修行。
大家可能也有這種感受吧,有時候到森林裏面去,看到一棵大樹,心裏就非常舒服,很想一直呆在那裏。當然,這也許是前世的習氣,我小時候不知道佛陀成道的故事時,經常到森林裏面放犛牛,每次看到一棵特別大的樹時,就想:“我在這棵樹下過一生該多好啊!”這種念頭的產生,也沒有什麼理由。
不知道我們以後成道或涅槃時,會不會也是在樹下?也許不一定是樹下,很多人顯示涅槃時,是在醫院裏。其實最好不要在醫院裏涅槃。
岩洞:藏傳佛教的無垢光尊者、智悲光尊者、華智仁波切等很多大德,都是住在山洞裏,而且住的時間特別長。不像現在的有些人:“我在山洞裏已經呆七天了!”七天不算什麼,沒有什麼了不起,如果你能呆七年或幾十年,修行才會有所上進。
以前廣欽老和尚在43時,為進一步潛修,背著少量糧食和簡單的衣物,前往泉州的清源山。他在半山腰發現一個山洞,將其作為修行之所,在裏面安頓下來。沒想到這是個老虎洞,黃昏時老虎回來,聞到有生人的氣味,便在洞口猛吼幾聲。法師對它說:“你是旁生,對這裏的山水比我熟悉,我是外來的修行人,不好找住處,請你把山洞讓給我吧?”(可能他一邊害怕一邊告訴它。)老虎似乎聽得懂人語,搖著尾巴就離開了。離開之後,法師在那裏長期地安住修行。後來,老虎不時帶它的母虎、小老虎來,溫馴得猶如家畜,它們經常呆在洞口,法師對之傳講佛法。62歲時,法師又在山頂大石頭旁邊搭了一件茅棚,那裏有時候會有大蟒蛇,有時候有猿猴獻野果,有很多很多精彩的故事。
看了廣欽老和尚的經歷之後,我們後學者真的特別羡慕,在這樣嘈雜繁亂的世間中,真不如到山洞裏面去修行。昨前天西方國家的有些居士也是強烈提出:“我想出家,要到山洞裏面去!”山洞確實是個好地方,我也想過很多次,但現在我的身體有很多風濕病,山洞裏又特別潮濕——這裏有些道友地板鋪了一兩層,還認為下面是地,肯定很潮濕。下面是地不一定潮濕,山洞裏面絕不是這樣,上面在滴水,下面在冒水,在那裏面坐著,恐怕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但你們若真有這樣的因緣,我也是非常隨喜的。
無人寺:指沒有任何人的寺院。現在漢地有一些小茅棚、小精舍,這種寺院也很不錯。在無人寺裏面,方丈是自己,住持是自己,知客也是自己,什麼旅遊都沒有,整個寺院當中,自己既是大上師,又是弟子。這樣住著的話,那真的很好!
以前我們去朝山時,在一個寺院中,也只有一個老和尚,可是那個老和尚沒有專修,每天一大早就把寺院的門大大地開著,但旅遊的人很少很少。其實這沒有多大意義,如果你真的要弘揚佛法,就把寺院辦得非常圓滿、金碧輝煌,每天遊客絡繹不絕,這樣還是有一定的收入。否則,收入也沒有,修行也沒有,整天就是開著大門,不修行一直等著,那多累啊!
如果是修行場所,門就應該一直關著,現在有些地方就是這樣,真的讓人非常羡慕。對我自己而言,很想到山洞裏去修行,可是身體不行,萬一生病了也有一定的困難。原來我們學院裏有個老管家,已經管了很多年,後來他覺得一定要實修,就到拉薩找了個山洞,外面用荊棘樹圍著,自己在裏面閉關。一個多月以後,他身體開始不好,心想萬一死了怎麼辦,於是決定下來看病。看完病以後,就沒有再上去。
在我們藏地,確實有些非常好的山洞,但那裏沒有醫療條件,很多人的顧慮可能比較多。當然,噶當派的修行人,是病了也不管,死了也不管,就應該死在山洞裏。米拉日巴尊者也說:“我死的時候沒人哭,也沒有人傷心,死在山洞裏的話,我就心滿意足了。”如果真有這麼大的決心,那是上等修行人。倘若你要顧慮很多:“我生病時,哪里去找醫生啊?有沒有救護車啊?”這恐怕是不現實的。所以,自己能不能住山洞,關鍵要看心相續堅強與否。
總的來講,大家應該發願到樹下、山洞裏、無人寺院中,將所學過的知識一一修行,在短暫的人生中,對來世應該有點把握。否則學過的知識從來也不修,也不依止寂靜處,一直在大城市裏遊來晃去,臨死時什麼境界都沒有,那來世變成什麼樣也很難說。光是聽一聽、說一說,在自相續中真正種下善根還是比較難,所以大家一定要串習,串習若沒有環境的話,在大城市裏恐怕有一定的困難。
在家居士到山洞裏修行,對大多數人來講是不現實的。可是不修肯定不行,那該怎麼辦呢?你們看能不能跟家人商量,造一個小山洞?現在的科技比較高,形狀上應該沒問題,但不知道有沒有嘈雜聲。有些條件不錯的人,為了房子的裝修,花了很多財力、精力、時間,這對今生來世根本沒有利益。條件允許的話,應該在屋頂上造個小山洞,前面也是放些花,裏面養一些小動物,算是山洞裏的小老虎,平時除了特殊情況以外,在規定的時間中,跟家人一般不接觸。其實自己完全有這種條件。
現在很多人花錢做些沒有意義的事情,如果能往修行上轉,完全可以創造一個寂靜的環境。畢竟你離開家到山洞裏去,這種機會非常小,包括在出家人中,很多人也不一定有這個緣分。所以自己應該創造條件,若沒有這樣,一直在散亂憒鬧中度日,臨死時學過的一點也沒有享用,那是非常可惜的!
在家人學習佛法時應該實地修持,要修持的話,沒有寂靜環境是不行的,自己應該跟家人溝通一下,或者短期內到附近的森林中、寺廟裏去禪修,這樣之後,心肯定會有一定的收穫。否則,我講者天天在理論上說,一點都不觀察自己是不合理的;你們聽者聽了以後沒有消化,也是不行的,一定要在實際當中做一點,去享受一些寂靜的氛圍,這對心還是有很大的幫助。
自古以來,大成就者都提倡在靜處修行,這種環境有特殊的緣起。千萬不要認為“山上的修行人非常愚笨,沒有前途的人才會到山上去,真正的修行人是在大城市裏”,也沒有必要這樣宣揚,一定要認真對待這些不得不承認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