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4/05 10:40:26
學習次第 : 進階
日期:2010/04/05 10:39:36 喇嘛網 編輯部 報導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七節課
第七節課
現在趣入對真實論體的講述,按照華智仁波切的科判,前三品的內容(1—3)是令未生起菩提心者生起菩提心;中間三品(4—6)是已生起菩提心後,使它不退,加以穩固;最後三品(7—9)是令生起的菩提心不失壞,且得以增上;最後一品(10)將造論的一切善根回向眾生。從這四個方面來宣說。
按照這種觀點,第一品屬於菩提心“未生者令生起”,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本品首先介紹了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通過這種方式令人生起嚮往之心,進而引發相續中菩提心的生起。我們這個世界上,不管什麼身份的人,只要有了利他的菩提心,從世間的角度來講是個好人,在大小乘的所有佛教團體中,這種修行人也是至高無上的。因此,菩提心的利益不可思議,今天我們正式宣講這部能夠引生菩提心的論典。
本論的論體分為十品,首先講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三:一、入者所依補特伽羅;二、入者之意樂;三、趨入之方法。
科判的意思是,我們若想自己的學習、修行、聞思全部趨入大乘菩提當中,必須要具備三個條件,即趨入的身份、趨入的心態、趨入的方法。
丙一(入者所依補特伽羅)分二:一、宣說身所依暇滿難得;二、意樂所依福德之心稀罕。
菩提心的功德依靠什麼樣的身份來獲得呢?從兩方面來分析,一是我們的“身體”能否成為菩提心的所依,二是我們的“心”能否成為菩提心的所依。這兩個條件非常關鍵,否則,菩提心如果沒有所依,它就無法存在,如同大地不存在,高樓大廈就會成為空中樓閣一樣,菩提心也必須要有一種所依。
華智仁波切在《現觀莊嚴論總義》中,具體分析了發心的能依所依,並運用了各大教派的不同觀點。如果我們明年學得成《現觀莊嚴論》,在講第一品“遍知十法”時,第一個就是發心,其中專門講了菩提心的能依所依,尤其是所依方面的心依,同時還提到了龍猛菩薩、無著菩薩以及印度、藏地各大論師對此問題的辯論與分歧。當然,我們今天不是講理論,《入菩薩行論》主要是一個彙集論,也是一個修行論,理論上的分析除了《智慧品》(第九品)以外,這裏不作廣說。
那麼,菩提心依靠什麼樣的身份獲得呢?依靠人身來獲得。如果獲得了人身,菩提心就很容易產生;假如沒有人身,雖然經典裏說天人、龍王等身也可以是菩提心的所依,但這些身體並不殊勝,只不過從“可以生起”的角度來講的,他們的菩提心不能三時都圓滿。
有些剛入佛門的人,由於對大乘佛法的聞思不夠,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分不清哪些是頌詞、哪些是講義。前兩天好多人想背誦,但背誦時把無著菩薩的頂禮句也背了,這些不是寂天菩薩的頌詞,我這次並不要求將《善說海》全部背誦,只要背寂天論師《入菩薩行論》的頌詞就夠了。現在頌詞和講義分不清楚的現象非常多,當然這也情有可原,以前我剛來學院的時候,可能比你們還差勁,你們還知道前面幾個相等的字叫頌詞,當時我連這個也不是特別瞭解。
大家若能把寂天論師的頌詞全部背下來,那當然是最好的,如果實在不行的話,背誦前四品的頌詞也可以,去年我寺院裏的三十多個小喇嘛,就是把前四品全部背誦了。你們有些人雖然時間特別緊,工作特別忙,但學習不下一點功夫,恐怕是學不到什麼知識的。大家可以看一下,過去的高僧大德對五部大論是如何背誦的,我們學院的人每年要背多少論典,現在有些道友同時在背《量理寶藏論》、《入菩薩行論》、《定解寶燈論》、《大圓滿心性休息》,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你們背《入菩薩行論》實在有困難的話,除了老年人以外,最起碼也要背誦前四品。
丁一、宣說身所依暇滿難得:
暇滿人生極難得,既得能辦人生利,
倘若今生利未辦,後世怎得此圓滿。
暇滿人身極為難得,既然已獲得了能成辦人生最究竟利益的人身,今生若不成辦有利的事情,也不好好修行佛法,後世怎麼可能再得到這麼好的人身呢?這是字面上的解釋,下麵廣說:
“暇滿人生極難得”主要講認識暇滿,“既得能辦人生利”宣說了難得的道理。知道了什麼叫暇滿、什麼叫難得之後,我們怎樣做才能把人身充分利用起來?沒有好好利用,這是非常可惜的,後兩句就說明瞭這個問題。
所以我們應當好好思維,思維什麼呢?菩提心在這個世間中,是任何如意寶也比不上的,而這種菩提心,就是依靠人身而產生的,沒有人身的話,珍貴無比的菩提心就無法依存,現在我們已經獲得了人身,故應生起極大的歡喜心。
暇滿人身中的“暇”指閒暇,即是遠離了八種無暇之處,包括非人中的四種、人中的四種。首先是轉生為非人的四種:1)地獄:恒時有寒熱的痛苦,根本沒有修行的空閒;2)餓鬼:整天有饑渴的痛苦,不可能有修行的機會;3)旁生:有愚癡和被役使的痛苦,也沒有修行的機會;4)長壽天:在四禪廣果天的附近,轉生於此的天人,很多大劫中一直處於禪定,沒有任何意念,故也不會有機會修法。如果轉生為非人中的這四處,根本沒有修法的空閒,聽法的道友們,你們不妨想一想:自己轉生到這些地方沒有?如果轉生到這些地方,會不會有今天修法的機會?由於遠離了這些無暇,所以就叫具足閒暇。
其次是轉為人中的四種:1)邊地:轉生到偏僻的地方,佛法一點都不興盛,在那裏,人們把佛教當作神學,當作一種很奇怪的東西,甚至有些地方連三寶的名號也聽不到;還有些人,雖然生於佛法興盛的中土,但由於家庭的關係,對佛教一無所知,這些人都沒有修法的機會;2)佛不出世:雖然沒有轉生到偏僻的地方,但佛沒有出世,就像暗劫一樣,所以也沒有修法的機會;3)持邪見者:即使轉生到佛出世的地方,但相續中生起了邪見,對佛教的所作所為不相信,這樣也沒有機會修法;4)喑啞:雖然沒有生起邪見,但自己特別愚癡,怎麼聽經聞法也沒有思維能力,這種人也沒有機會修法。
遠離了以上八種無暇,就具足了暇滿中的“暇”。暇也可理解為空閒、閒暇。
這次傳講《入菩薩行論》,我會稍微結合世間的有些現象講一下,作為你們來講,則希望能把“暇滿”、“入菩薩行論”等最基本的佛教術語、佛法常識搞清楚,不然的話,你以後跟學佛的人溝通會非常困難,畢竟世間語言無法代替佛教的很多道理。現在有些法師為了迎合世人,將佛教逐漸淡化成世間法,這樣一來,佛法的有些道理就沒辦法表達了,不管現代科學、心理學、化學、物理學的名詞有多權威,若想取代佛教術語的話,我覺得這是不現實的事情。當然,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來隨機弘法是很重要,但我們也不能太淡化了,佛教的一些基本術語還是要搞清楚。有些居士雖然皈依了很多年,但讓他提一個問題,或者跟他交流佛法特別麻煩,為什麼呢?因為他只懂得世間術語,佛教的道理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記,提出的問題讓人看來特別幼稚。所以這次在學習的過程中,希望大家真正學一點知識,既然是個佛教徒,花些功夫把基本道理搞清楚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引用龍猛菩薩《親友書》的教證,進一步宣說閒暇。〖如雲:“地獄餓鬼與旁生,邊鄙以及長壽天,邪見佛陀不出世,喑啞此等八無暇。”斷除了這其中所說的八種無暇,因而稱為閒暇。〗這就是剛才給大家解釋的內容。華智仁波切在《前行》中也講過,我們就算在路上燒個茶也要具足各種因緣,修行就更是如此了,如果沒有遠離這八種無暇,根本沒有修法的機會,對此,大家一定要在自己身上詳詳細細地觀察。
我們早上修菩提心,有些人根本不知道怎麼修,光閉著眼睛什麼都不想是不行的,修菩提心必須要思維很多道理,你們應將每天所講的這些內容好好體會,觀察自己到底有沒有遠離八種無暇,人中的四種、非人的四種一個一個慢慢地想,這就是所謂的修行。若能長此以往,久而久之你的修行境界就會逐漸提升的。
下麵講“滿”。“滿”是具足十種圓滿——五種自圓滿、五種他圓滿。首先是五種自圓滿:轉生人中、生在佛法殊勝的中土、諸根具足、對佛法有信心、業際無顛倒,總共有五種。
1)轉生人中:修菩提心的所依最好是人身,如果連人身都得不到,修法的機會確實是沒有的,世間上的動物哪怕再高級、再聰明,讓它念一句觀音心咒,也是念不來的;2)轉生到佛教興盛的中土:一定要轉生到具足三藏十二部、四眾弟子的佛教中土,否則,生於偏僻的邊地,就連佛教最基本的取捨也不可能了知;3)諸根具足:諸根就是指眼根、鼻根、耳根等等,如果耳根不具足,則沒有方法聽聞佛法,眼根不具足,看不到電視螢幕和法本上的文字,鼻根不具足……聽法有沒有障礙呢?嘿嘿!你們可以分析一下;4)業際無顛倒:很多講義解釋為沒有造五無間罪,如果造了五無間罪,死後馬上會墮入無間地獄,不可能有解脫的機會。還有一種解釋是,以前是真正的修行人,後來生邪見還俗了,或者不好好學佛了,這叫做業際顛倒,與此相反則為業際無倒。5)對佛法有信心:佛法不可思議、甚深難測,如果你對佛教沒有信心,是不可能品嘗到其中妙味的。這五種自圓滿,是依靠自身因緣而具足的。
五種他圓滿是什麼呢?1)佛陀出世:佛陀沒有出世的話,眾生雖然來到世間,也沒辦法了知佛法的道理;2)佛已說法:佛出世了還不行,如果沒有講法,眾生也得不到真實的受益。有些高僧大德天天在山洞閉關,不接見任何人,或者像《前行》裏講的,阿底峽尊者的上師來到藏地,因為譯師圓寂了,在藏地的弘法事業並不廣大,所以,善知識如果沒有宣說佛法,對眾生不會有很大的利益;3)佛法住世:如果佛法的住世期已過,比如釋迦牟尼佛五千年的教期湮沒,或者根本不存在善知識講經說法的現象,法本、錄影什麼都沒有了,那麼,儘管佛陀曾經說過法,對眾生也沒有利益;4)自入聖教:雖然佛已出世並宣說佛法,佛法的住世期也沒有過,但自己沒有進入佛門的話,縱然佛法廣大如大海,也是品嘗不到一滴的;5)師已攝受(也有種說法是具足施主等順緣):入了佛門之後,一定要有善知識的悲湣攝受,否則就沒有辦法進行取捨。這五種他圓滿,是依靠他方的條件來具足的。
遠離八種無暇、具足十種圓滿,總共要具足十八種條件,才能叫做“暇滿”人身。
實際上,“暇”和“滿”是根本不矛盾的,比如,“暇”中的沒有轉生邊地,就是“滿”中的生於中土;沒有生為喑啞,就是諸根具足;沒有產生邪見,就是對佛法有信心……印度的布布達論師也說:遠離八無暇,是從否定的角度宣說的;具足十圓滿,則是從肯定的角度建立的。例如,沒有轉生於邊地,是否定;轉生到中土,是肯定,所以二者並不衝突。
下麵以教證解釋“滿”:〖如雲:“為人根具生中土,業際無倒信佛法,佛出世間與說法,法住入教有施主。”〗此頌包括了十種圓滿,即五種自圓滿和五種他圓滿。首先是自圓滿:1)〖身為具足男根或女根的人,〗一定要具足人的法相,假如生為黃門,則不堪為一切道、功德、戒律的所依,故必須是諸根具足的人身;2)〖轉生於地界的中土,〗中土分為地界中土 和佛法中土 ,此處主要指地界中土;3)〖眼等諸根完整無缺〗;4)〖斷除五無間罪因而使業際無有顛倒〗,這裏的業際無倒,無著菩薩解釋為斷除五無間罪;5)〖對如來的律法有信心因而稱為信佛法〗此處的信佛法,是對如來的律藏有信心,因為戒律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有些人認為學密宗、學大乘,別解脫戒或律藏並不重要,這樣認為的話,十圓滿中的一個就不具足了。
以上是五種自圓滿,下面講五種他圓滿:1)〖佛陀顯示於世〗;2)〖宣說佛法〗;3)〖因為有了見諦的補特伽羅而使佛法得以住世〗,若沒有具有見諦的補特伽羅,佛法無法住世;4)〖根據聖者的證悟而開示教言令有緣者趨入〗,有了上師們的教言,才能令有緣者趨入佛法;5)〖有提供資具的施主〗,不具足施主的話,修行人或出家人就沒辦法生活,修行會有一定的困難。這一條跟《前行》、《心性休息》的說法有點不同,雖然不同,但並不矛盾。你們不要一看到不同就認為是矛盾的,佛經中有很多地方不同,正因為不同,世間萬法才能說得清清楚楚。如果像唯物論一樣,固定一件事情就永遠改變不了,那解釋什麼都會非常困難。比如,同樣的東西,人見為水,餓鬼見為膿,如果只有水是正確的,餓鬼就不能見到膿了,如果餓鬼能夠見到膿,人所見的水就不正確了,到底哪一個正確呢?遇到此類問題,若認為不同就是矛盾,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佛陀為不同的眾生宣說了種種法門,每個法門不一定都相同,如果相同的話,《時輪金剛》、《俱舍論》和其他經典中所講的地球,形狀、顏色、大小完全不一樣,到底哪個才是正確的呢?實際上,不相同是因為眾生的業感千差萬別,就像評價一個人,完全斷定他是好人或壞人是不可能的,如果我認為他是好人,別人就不能認為他是壞人,這肯定是不對的。
〖這是指為利他眾的慈悲這五種是他圓滿。由於具足以上十種特點,所以稱為圓滿具足十八種功德的這一身體實在是極為難得。〗這一點希望大家詳細觀察。在其他教言書中,從因、比喻、數目等方面也宣說了人身極為難得。
因方面:人身依靠清淨戒律而獲得,尤其是暇滿人身,必須以前世的清淨戒律為因,佈施、持戒、忍辱等六波羅蜜多為緣,再加上往昔所發的殊勝善願,具足這些因緣才能獲得。比喻方面:佛陀在大乘經典中宣說人身難得時,有時候用盲龜值木軛的比喻,有時候用曇花難以現世的比喻,有時候用撒豌豆於牆壁偶爾會停留的比喻,有時候用沉香木氣味的比喻。數目方面:惡趣眾生多如晚上的星星,善趣眾生少如白天的星星,或者惡趣眾生多如大地土,善趣眾生少如爪上塵。
佛陀以無二智慧所宣說的這些道理,如果仔細思維,就會發現我們修持佛法的這個人身確實非常難得。這並不是口頭上會說就行了,一定要好好地思維、好好地觀想,真正去體會它的難得。有些人認為得人身很容易,世界上有這麼多的人,尤其是這半個世紀以來地球上的人口急劇膨脹,但這些只是表面現象,正如經論中所說,愚癡的人或普通的人占了絕大多數,真正修行的人少之又少。如果一個城市中有一百萬人,裏面有多少人皈依佛教?如果有一百人皈依佛教,真正要了脫生死、發菩提心、發出離心的修行人又有多少?從這個角度來看,具足八種閒暇、十種圓滿的人身相當不易。
這次聽聞《入菩薩行論》的道友們,希望大家不要將暇滿難得停留在口頭上,而要真正地從內心思維,不但思維,還要有一種非常深刻的體會,真正認識到獲得這種人身,就像盲人遇到大象的尾巴一樣難得,我們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萬般珍惜!
按照布敦大師的觀點,這一句是講認識暇滿,用世間的語言,就是提高覺悟。沒有這種覺悟的話,我們的寶貴人身很容易就被世間上亂七八糟的瑣事耗盡了。
〖《華嚴經·佛暖處傳》中雲:“遣除八種無暇亦難得,清淨圓滿閒暇亦難得。〗《華嚴經》說:遣除八種無暇非常難得,具足五種自圓滿、五種他圓滿也相當難得。此教證在《學集論》中引用過,後面還有幾種難得:佛陀出世、具足諸根、聽聞佛法、依止善知識。《學集論》是寂天菩薩為《入菩薩行論》造的一個廣釋,大家方便的話,還是應該參考一下,《入菩薩行論》的很多教義在《學集論》中說得非常清楚。
〖這般暇滿的士夫具有成辦增上生與決定勝的能力。〗獲得這樣的暇滿人身,暫時可以成辦善趣的人天安樂(增上生),究竟能獲得聲聞、緣覺阿羅漢,或者佛和菩薩的果位(決定勝)。所以,想獲得小士道的人天福報,需要依靠人身;想獲得永遠解脫輪回的聲緣阿羅漢果位元元,需要依靠人身;想要度化無邊的眾生,還是需要依靠人身。從價值的角度來講,人身確實勝過了一切如意寶。說“如意寶”恐怕很多人聽不懂,那就說你們最喜歡的賓士、寶馬吧,總之,世間上的任何一個東西都比不上人身珍貴。
上師如意寶在《忠言心之明點》裏說:人身非常難得,得了以後意義重大,超勝如意寶。不管是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全部都是依靠人身而獲得的,這一點沒有任何懷疑。以前上師在講《入菩薩行論》時說,不要說在座的出家人,哪怕是一個剛皈依佛門的在家人,想依靠人身獲得佛果也是可以的,怎麼可以呢?比如說好好聞思修行,受持皈依以上的戒律,一心念阿彌陀佛,那一定會往生極樂世界的。這只有依靠人身才能成辦,如果沒有人身,我們轉生為其他的眾生,有沒有這麼好的機會呢?絕對不會有。所以,這個方面大家應該好好考慮,得人身最好不要空耗。
〖在已經獲得了暇滿人身的此時此刻我們務必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奉行善法。假設在這個時候沒有修持有利於自他的善法,那麼後世怎麼能再度得到這樣清淨圓滿的暇滿人身?〗我們獲得人身後,如果整天以吃喝玩樂度日,下一世還會得到這樣的人身嗎?〖絕對不會得到。〗如果沒有好好修行、好好發願、好好打基礎,來世想得到這樣的人身,非常非常困難。大家也清楚,我們人間就像《中觀四百論》中講的那樣,大多數人造惡業以後,都是墮入三惡趣,如果轉生到那裏,什麼時候才有解脫的機會呢?這方面大家應該值得考慮。
雖然有些經典中說,除人以外的其他眾生也能獲得菩提心,但在這裏最圓滿的是什麼?就是人身。哪怕善趣中最好的天身,由於散亂心非常強,也不能成為別解脫戒的所依,無法真正行持善法。所以,我們現在得到了這麼好的人身,就一定要再三地想:人生幾十年一晃就過了,如果全部用在世間八法上,那是非常可惜的,我今生獲得了這個人身,最好不要空過!
〖因此,作者教誡我們,萬萬不可白白浪費、虛度人身。如經中說:“莫令如此閒暇無意義。”〗佛經中說,千萬不要把自己的人身如意寶浪費了。龍猛菩薩也有個比喻:我們得到一個金寶盆,如果用來盛不淨糞的話,那是非常可惜的。同樣,依靠人身來造惡業,更是非常可惜!
〖《致弟子書》中也說:“何者得已越至生海岸,播下殊勝菩提善種子,功德亦勝如意之寶珠,如是人身誰令空無果?”〗意思是說,依靠人身,我們可以超越生死輪回的苦海,播下超勝如意寶的菩提心種子,這樣的人身既已得到,誰還願意放逸呢?佛經裏也說:“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所以,作者再三地告誡我們,今生既然遇到了善知識,獲得了修法的機會、殊勝的竅訣,千萬不能空耗,否則以後就再也得不到這種機會了。《護國請問經》中說:獲得人身千萬不能放逸,一定要朝具有價值、具有意義的方向努力。《中觀藏論》中也講:“依靠正法光明,了知十八暇滿,真正修持佛法,人身方具意義。”
世間上的人並不這麼認為,有些人說人生的三大事情是房子、轎車,和其他的一些事物。但我想,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在於什麼呢?在於你對佛陀有敬仰心。否則,光是口頭上說“我要皈依”、“我是佛教徒”、“我要學習《入菩薩行論》”,這樣沒有多大意義,只有將佛教的精神真正融入內心,令自己的行為和心態有所改變,這才是佛法的教義。如果自己以前是個惡人,在各方面造了很多惡業,通過學習這些經論,雖然一下子不可能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自己的心態儘量往好的方向發展,這就是人身的價值。
以上講的是菩提心的所依,首先是身體必須具足暇滿,這種人身相當難得,如果隨隨便便空耗,以後就再也得不到了。
丁二、意樂所依福德之心稀罕:
猶如烏雲暗夜中,刹那閃電極明亮,
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暫萌修福意。
此處用了一個意義深遠的比喻,宣說菩提心的所依之心非常難得:在沒有月亮、沒有星星的夜晚,烏雲密佈、漆黑一片,就像二十九號的晚上一樣,別人把自己的鼻子割掉了都看不見,這個時候,如果有一刹那的閃電,也會顯得特別明亮,能夠照亮一切。同樣,世人學佛的念頭或想利益眾生發菩提心的念頭,在整個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是非常短暫的一件事,如同黑暗中的閃電一樣稍縱即逝,所以在善心生起的時候,一定要抓住,不能放過。
有些人可能想:“這有點誇張啊,我一直都在發菩提心、行持善法,不像閃電那麼快就沒了,我行持善法的時間是很長的。”當然,境界比較高的人確實是這樣,每天都在利益眾生、發菩提心、行持善法,幾乎沒有什麼惡念,但大多數像我這樣的凡夫人,一天二十四小時,相續中大多都是競爭心、嫉妒心、貪心、嗔心,雜有各種各樣的煩惱。比如,我在講經說法的過程中,有時候說別人過失,有時候讚歎自己……很多煩惱摻雜在裏面,清淨的菩提心善念非常少。在座有些人已經三四十歲了,在你們的人生當中,行持善法的念頭有多少?最近大家早上一起共修,此時也能看得出來自己的心態。有時候我對自己特別失望,表面上是在修菩提心,往往生起不該生的念頭“怎麼跟別人吵架啊,怎麼批評這個人啊”,有時候自己對自己都失去信心了。在座的道友肯定比我好,你們每天參加輔導、聽課,雖然經常有一些惡念,但產生善念的機會應該比較多。
很多人學習佛法的時間特別短暫,今天有個菩提學會的會員給我打電話,她說自己的修行很不錯,但從《入菩薩行論》開講到現在,從來沒有看過書,每天只是在車裏聽聽MP3,把功課交代了就完事。她剛開始學習就這樣,以後講到《智慧品》、《回向品》會是什麼樣呢?雖然她每天學佛連半個小時都抽不出來,但今天十點鐘她丈夫的妹妹結婚,在餐廳一呆就是五個小時,回來後又跟自己的上師吃飯,不知道又花了多長時間。
可見,城市裏的世間人,學佛經常是一種形象,也許他們不高興,但事實的確如此。中午參加宴會五個小時,晚上跟上師吃飯至少也要三四個小時,一天八個小時可以在外面陪別人吃飯,但《入菩薩行論》卻連半個小時的看書時間也沒有。這種人表面上說“我要學習《入菩薩行論》”、“我要報名”,但能不能學到什麼也不好說。反之,如果用八個小時學《入菩薩行論》,半個小時陪一陪客人,那還算可以,畢竟作為凡夫人,不拿出一點時間來應酬,有時候也是說不過去的。
所以,世間人的善心特別脆弱,今天非常想學習,但明天要麼身體不好了,要麼煩惱現前了,要麼各種違緣出現了,行持善法的機會就像烏雲中的陽光一樣,馬上就被遮住不見了。所以,真正想要修行的人,必須要有一種自信自強,願意將生活稍微改變一下,尤其在時間方面,儘量給佛法安排一些時間。我本人最重視的就是時間,如果一個人的時間沒有安排好,修行是不可能成功的。
講義中講到:〖在烏雲密佈的漆黑夜晚,偶爾依靠閃電的外緣一瞬間能使色法昭彰顯著,現得極為明顯。同樣,借助佛陀的威德力,有時候也能使由罪業所感處在痛苦黑暗中的所有世人偶爾萌生行善修福的智慧,〗末法眾生的相續就像沒有智慧陽光的黑夜,各種惡業、煩惱的烏雲層層密佈,想發菩提心利益眾生、對佛法生信心的善念猶如閃電般只是一瞬間。如果沒有抓住這個機遇,錯過後就永遠沒有了。所以,這次學習《入菩薩行論》的道友們,我誠心希望大家能有所收穫。當然,你們不可能聽一天就收穫很大,馬上什麼都改變了,學習佛法不是那麼簡單的,但若能持之以恆,對你的行為肯定會有所幫助。因為這部論典所講的就是調整我們身心的方法,你們聽後若能再三思維,依靠傳承上師的加持力,自相續一定會有所改變的,尤其是增上菩提心方面,我相信絕對是有幫助的。所以,大家一定要認認真真地去學習,不要浪費時間!
大城市裏的很多人真是非常可憐,每天就是吃喝玩樂,上班所佔用的時間其實並不多。我私下裏算過,每天睡覺八個小時,上班八個小時,還有八個小時可以自己安排,除去吃飯、做家務等用四個小時外,其餘的四個小時完全可用來學佛法,如果這樣的話,即使你二十個小時吃喝玩樂,我覺得也是可以的。反過來說,二十個小時用在佛法上,四個小時滿足自己,這恐怕是不現實的,兩個小時睡覺、兩個小時吃飯,這肯定不夠用。但如果能十二個小時學習佛法、十二個小時留給自己,那就真是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了。
很多人經常說“我不空、我不空”,你有什麼不空的?搞世間法好幾個小時都可以,一說學習佛法就“不空”,愚癡的人全部用“不空”來應付自己、欺騙自己,實際上只是心沒有力量而已。剛才說了,我們學佛的善念並不是經常有,有些人已經四五十歲了,過去幾十年全部都浪費了,一點善事也沒做,如果現在還不抓住機遇好好修行,以後什麼時候還有這樣的機會?
有些人偶爾生起想出家的念頭、想受居士戒的念頭,這並不是無緣無故的,一是佛陀的威德力、加持力所產生,另一個是你自己的因緣成熟所致,如果因緣沒有成熟,就像《現觀莊嚴論》中講的,佛陀再怎麼加持也沒有辦法。所以,由於自己前世的發願力和佛陀的加持力,今生我們才有了修持善法的念頭,這個念頭大家一定要抓住,不要認為今天對佛有信心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善法的念頭是什麼?一個是信心,一個是悲心,這兩個必須具足。《十地經》中講:沒有信心的話,就像燒壞的種子一樣,無法產生善法的苗芽。而信心的對境,《寶篋經》中說,是佛陀、菩薩、佛菩薩的行為、菩提果這四個方面。我們必須具足真正的信心,否則不可能出生任何善法功德。另一個是要對眾生有大悲心,如果沒有大悲心,就不可能修持菩提心。《月藏經》中說:猶如轉輪王前面必須要有金輪寶一樣,菩提心前面必須要有大悲心。如果大悲心不具足的話,修菩提心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我們是不是大乘修行人,一是要看自己對三寶、對上師有沒有信心,對眾生有沒有大悲心,如果有了這兩個因,相續中就會生起善法的念頭,這種念頭要讓它延續下去,不要一下子就消失了。〖這種心態不會屢屢持久不斷地生起,因而我們一定要努力生起、增上奉行善法的心念。〗我們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通過聞思、通過修行、通過各種方法來增上善念。
〖如雲:“具備閒暇圓滿之雙翼,亦具現見善惡功過目,然被貪圖名利網所擒,豈非已入罪業之籠中?”〗如果我們具足了暇滿人身的雙翅,擁有了照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雙目,但一味地貪著於名聲、地位、財物,那就會困在罪業的牢籠當中,無法解脫。比如有一隻雄鷹,它有一對強有力的翅膀、敏銳犀利的雙目,本來可以自由自在地翱翔於空中,但如果它被束縛在網罟中,能不能飛行呢?根本不能。同樣的道理,我們現在具足了人身,又了知了一些佛法,但如果整天貪執于名利財物,就很容易被惡業束縛住。
所以,我們一定要認清自己的前途、自己的方向,既然遇到了如此殊勝的大乘佛法,不管學習一年也好、半年也好,一定要想盡辦法讓自相續真正生起利他之心。這方面一定要精進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