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5/04 22:25:36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5/04 22:24:56   編輯部 報導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六十八節課

第六十八節課

昨天講完了淨除成為心之障礙,今天是第四個問題。

癸四(成圓滿學處之支分)分五:一、精勤修學學處;二、修學多種知識;三、刻意修學利他;四、依止善友善知識方式;五、為了知學處而參閱經典等。

子一、精勤修學學處:

為自或為他,何時修何行,

佛說諸學處,皆當勤修習。

我們無論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還是為了他人的利益,不管在何時何地,修持什麼樣的法、做什麼樣的事情,務必要按照佛陀在大乘經典中宣講的菩薩學處來要求自己,以這些學處為標準,認認真真地精進修習,這是每一個大乘修學者的責任。

大慈大悲的佛陀,根據眾生不同的根基、意樂,在浩瀚如海的經典中,宣說了不同的見修行果法門,從資糧道、加行道、一地菩薩乃至佛果,講了六度萬行、三十七道品以及菩薩的根本學處等等,對每位修學者有不同的要求。作為修行人,我們一方面應按照自己的根基,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精進地修持。另一方面,如同世間智者從幼稚園、小學、中學、高中、大學,一直到最頂峰的學位之前,每個階段的課程都要學一樣,凡是發過大心的人,理應修學一切學處。

大家不要認為這沒什麼可學的,千萬不能這麼想。假如隨意輕視菩薩學處,不瞭解菩薩所應行持之事,自己雖然發了菩提心、皈依了大乘佛法,但平時的所作所為很容易毀犯根本戒或其他學處。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一定要首先依靠善知識、依靠殊勝論典,讓自己懂得大乘教義,這一點十分關鍵。

這次通過學習《入行論》,外面普遍有一種反映:很多人原來認為自己什麼都懂了,是名副其實的佛教徒,但現在回頭一看,當時的行為非常愚癡。今天有一位廣東的佛教徒,他說自己通過這次學習,覺得以前的行為特別可笑,當時認為對佛教理論十分精通,現在才發現自己樣樣都不懂,且很多方面都沒有做到。他深深地感到,作為一個佛教徒,沒有必要先說一番大話,但實際中卻什麼都做不到,這完全是一種空談,沒有任何意義。現在,他越來越感覺到聞思修行的重要性。

如今很多地方有了聞思氣氛,這一點我比較欣慰。當然,在家人的學佛團體要像寺院那樣,日日夜夜將精力全部放在聞思佛法、研究佛經上,這一點恐怕也不現實。但是作為一個佛教徒,即使你處於滾滾紅塵中,也應把握機會聞思佛法,倘若錯失良機,這一輩子還有沒有機會,大家也可想而知。所以,現在個別人的想法非常對,沒有聞思時的行為,的的確確非常可怕,自認為已經學懂了、已經開悟了,但真正用佛經論典來衡量,恐怕只有一種我慢而已,除此之外,不一定有真實的功德。

佛陀在經典中已經宣說了,大乘行人早上起來怎麼做、白天行持的方法、吃飯的方式、走路的姿態、晚上睡覺等,對這些言行舉止,都有一些要求。儘管《入行論》講得不是很廣,但如果想學習大乘佛法,先不說甚深的見解和修行,平時人與人之間交往時,怎樣對待別人、怎麼說話、如何交談,方方面面、包羅萬象都宣說得非常清楚。若將這些知識不是停在口頭上,而是一字一句融入相續中,那意義是非常大的。退一步說,即便無法領會所有的內容,將個別的偈頌經常用於生活上、修學中,也會讓自己受益匪淺。

本來,佛陀所講的行為非常廣大,在《華嚴經·淨行品》中,大乘行人日常就有141種行為;《寶雲經》中也講了,作為發心的人,開門時應想打開解脫之門,關門時應想關閉輪回之門,走路、燒火等威儀也有明確觀想。但這些如果要一一行持,對我們來講也有點困難,就算無法全部做到,也應儘量按照這些來要求自己。

有些人眼高手低,把自己放在特別高的位置上,覺得自己是大根器,應該修高深法門,不願從小處著手,所以這個做不到、那個沒必要,但自己平時的點點滴滴又不符合佛教的教義。還有一種人,經常自暴自棄:像我這樣的人,肯定做不到,修不了!自己非常輕辱自己,這也不太好,下面《精進品》中會講,不管怎麼樣,你已經獲得了人身,有資格行持一切大乘善法。所以,這兩種心態都是我們要堅決杜絕的。

為了自己或者他人的利益,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一定要以大乘教義來要求自己。當然,法門廣大無邊,對我們來講不一定能全部修持,但歸納而言,有些經典中說,唯一要修一種法,是什麼呢?就是大悲心。如果你心地善良,以慈愛之心對待眾生,始終處於大悲心的狀態,這就是菩薩的根本學處,也與願菩提心有密切的關係。所以,非常希望大家,按照佛陀的教言儘量行持善法!

子二、修學多種知識:

佛子不需學,畢竟皆無有,

善學若如是,福德焉不至?

一切大乘佛子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知識,世出世間的所有學問,全部都應一一瞭解、一一精通。若能如此行持,在菩提心的攝持下,了達一切學處的智者,哪會有不成福德之事呢?絕對不會有。因為他精通萬法並非為了自己,而是圓滿利他的一種方便,純粹是為了饒益眾生。

一個人發了無上菩提心後,必須要學習廣博的知識,不要認為只要念觀音心咒、《金剛經》就可以了,只要在某地閉關專修就可以了。有些人剛出家就有這種心態,有些居士也有這種心態,始終對廣大的知識沒有興趣,這是一個大毛病,這種行為相當不好!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為了引導不同眾生,必須要通達一切知識,比如工巧明、醫學明、因明、內明、聲明學,以及詩學、辭藻學、天文、曆算等小五明。哪怕明天死亡將至,也要只爭朝夕地精進學習,誠如薩迦班智達所言:即使明早要死亡,亦應學習諸知識。

若沒有修學一切知識的希求心,一方面不能成就遍知佛果,另外也不能饒益一切眾生。彌勒菩薩在《經莊嚴論》中雲:若未通五明,聖者不成佛,為制服攝他,自知而學之。意思是說,菩薩若未精通五明,不可能獲得一切智智的佛果,尤其在利益眾生時,為了制服對佛教具有成見者,也為了攝受與佛教有因緣者,菩薩必須通達一切知識,如此才能圓滿自他二利。麥彭仁波切在《詩學注釋》中也引用過這個教證,並引用佛經進一步說明,大乘行人必須精通五明。

有些人剛開始皈依佛門,就像聲聞一樣發自私自利的寂靜心,想獨自去找一個上師修行,只求自己快點成佛,其他什麼都不管,這種心態不符合大乘教義。要知道,不精通五明的佛,整個世界上也沒有,智悲光尊者和華智仁波切都說了,只有如所有智、沒有盡所有智的一個笨笨的佛,從來也沒有聽說過。所以,從自利角度來講,要獲得佛果,一定要精通所有學問。

另一方面,作為大乘修學者,如果要利益眾生,沒有通達五明及世間知識的話,那怎麼攝受他們呢?在你的利眾範圍內,只能攝受一部分眾生,對其他眾生就一籌莫展,這是不行的。所以,自己達到一定程度時,不但要精通佛教的內容,佛陀還開許我們研究外道的典籍。大乘行人不能把目光放得太近了,而應從遠處考慮,天文地理、商貿農業等知識全部要瞭解,如此才有攝受眾生的智慧和能力。

我看到國外的觀音上師,經常拿一些鐘錶自己修,有些人採訪他時,他說:我非常歡喜琢磨這些,但有時候弄不好,就把它搞壞了。然後邊笑邊說一些自己的經歷。依靠他的這種智慧與攝受,後來許許多多的人皈入了佛門。

《影塵回憶錄》中也有一段:倓虛法師有個老同學,是鐘錶鋪的經理。他對出家人很看不起,說:你們這些和尚,一點活不幹,只會消耗,不能替國家生產。如果每個人都去當和尚,一動不動,還成什麼世界?法師說:你不知道和尚是不能動的,一動世界就不安了!”“我不明白這個意思,你說說看。”“且不說別的,你是鐘錶鋪的經理,知道鐘錶是怎樣形成的吧?”“當然知道了!裏面有大輪子、小輪子、油絲、發條,還有許多小零件湊合起來。”“這些東西都安在什麼上?”“安在大軸上!”“這些大輪子、小輪子都得動吧?”“對呀。有動得快的,有動得慢的,都得動,一不動就出毛病了。”“那大軸也動吧?”“大軸哪能動?一動鐘錶就壞了,沒有准了!法師說:我告訴你吧,和尚就是世界的大軸,和尚不能動,一動世界就亂了。你想,和尚要不為國家祈福,不去改善人心,偏要讓他做別的事,如果人心都失去了正常狀態,世界哪能不亂呢?說到這裏,他低下頭去沉思了半天,說:算你說得對吧!

這個簡單的對話,充分體現了倓虛大師特別善於應機施教。《影塵回憶錄》中記載,他遇到基督教徒,就用基督教的語言,遇到農民,就用農民的語言,在不同層次人的面前,總有共同語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恰到好處地說服他們。如果這些都不懂,只知道一點中觀唯識,用佛教理論跟鐘錶經理辯駁,那別人肯定不屑一顧,根本不會對佛法產生信心。所以,先要瞭解對方的行業愛好,然後用他熟悉的道理和語言來引導,才會有很強的攝受力。

我們出家人平時在坐車時,常會遇到一些非佛教徒的無理取鬧,他明明看到你拿著念珠在念佛,卻故意問:這是什麼東西?到底有什麼用啊?你為什麼沒有頭髮?怎麼還戴著眼鏡?……”以各種語氣來戲弄你。這時候如果你知道他的身份、職業,就用這種方法來反駁他,也許還能讓他對佛法產生信心。

現在有些人認為:出了家以後,世間上的東西千萬不要學,學這些亂七八糟的知識,對自己修行有障礙。當然,首先你要打好佛教的基礎,如果完全跟世間人一樣,整天都學這些是不行的,必須要先對佛教產生穩固的定解。第二步,你要度化眾生、攝受眾生的話,若對社會上的各種知識一竅不通,到哪兒去弘揚佛法都有一定的困難。

如果你終生都住在寂靜的山洞裏,不學這些也可以,但你有沒有這種因緣,可能要打一個問號。有些人說:我以後只是自己修行,絕對不會出來的!但實際上,人的命運並不一定掌握在自己手裏。當初我出家離開爐霍時,心裏想:這是最後一次看爐霍了,以後再也不會來這麼大的城市了,從今天起我要到山溝裏精進修學。沒想到,我來這裏以後,去的城市比爐霍更大、更多!

總之,我們首先要打好佛教的基礎,如果該學的因明、中觀都不學,卻先學一些世間知識,對佛法沒有產生不可動搖的定解,這是根本不行的。然後在此基礎上,要瞭解一些世間學問,否則攝受眾生也有一定的困難,很多講義中都說,沒有通達一切知識,就不能圓滿利他。在我們藏傳佛教中,無垢光尊者、麥彭仁波切、華智仁波切等祖師,對醫學、天文學、曆算、占卜等諸般學問瞭若指掌。在漢傳佛教中,唐代的一行禪師,不僅是名揚中外的天文學家,打卦算命方面也頗有造詣;明朝的妙峰禪師,在建築方面是一位了不起的專家;還有近代的弘一法師,多才多藝,詩詞歌賦、書畫篆刻等無一不精。

因此,若想成為一名大乘修學者,千萬不要說什麼都不用學。現在有些人經常說:我們什麼都不要學,念一句佛號就行了。”“我是學大圓滿的,什麼都不用學。其實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裏說,要通達大圓滿的本來清淨,必須先通達中觀應成派的見解。無垢光尊者在《七寶藏》中也說了:想懂得我密法的究竟境界,必須先精通世間的一切知識。

所以在大乘佛教中,通達五明到底是什麼地位,這一點務必要瞭解。如果你沒有瞭解,恐怕很多事情不一定圓滿。尤其是利益眾生和自己成佛,是彌勒菩薩說的兩個關鍵問題,如果沒有通達一切知識,既不能圓滿利益眾生,也不能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

子三、刻意修學利他:

直接或間接,所行唯利他,

為利諸有情,回向大菩提。

我們無論直接還是間接,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利益眾生。並且自己所做的一切善根,為了利益天下無邊的眾生而作回向,不是為了自己快樂、發財升官等。

直接或間接,所行唯利他,大乘修學者的所有行為,就是要利益眾生。歸納而言,利益眾生有兩種途徑:一是直接利益眾生,如放生、講經說法,或者做財佈施、法佈施。還有一種是間接利益眾生,比如通過閉關或者作意,將自己的善根功德回向,此舉雖沒有直接度眾生,但間接能成為利他之因。大乘經典中說,菩薩的事情是什麼?就是利益眾生,除此之外,為自己的事情是沒有的,包括吃飯穿衣,也是為了利益眾生而行。所以,我們應時刻提醒自己這一點,有了這種心態後,自私自利的心會逐漸逐漸減少。

尤其是戒殺放生,我認為是直接利益眾生的最好方法。不管你的心清不清淨,只要看到眾生生命遭到威脅,通過各種方法,把它從屠刀下救出來,這種功德應該最大。因此,凡是學習《入行論》的道友,自己有機會的時候,應該儘量幫助一些眾生。其實,救一個眾生也不是特別困難,尤其在大城市裏,哪怕每個月到菜市場買一個眾生,讓它回歸到大自然,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

至於間接利益眾生,就是漢傳佛教中非常強調的吃素。如果千千萬萬的佛教徒都吃素,將對整個世界的眾生有不可估量的利益。在藏傳佛教中,從歷史上來看,吃素的傳統並不是特別強調,但現在有很多高僧大德,在這方面大力提倡,此現象已有所好轉。尤其是我們佛學院,在佛教界算是有一點知名度,如果我們不強調吃素,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的交流上可能會有一定的衝突。為什麼呢?現在相當一部分人,評價一個出家人的好壞,並不是看他的見解、行為、戒律如何,第一個條件就是看他吃不吃肉,吃肉的是壞人,吃素的是好人。很多人一看我們穿紅衣服的人,就說吃肉的人來了,好像這些袈裟全部被鮮血染紅了,給別人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當然,如果對眾生沒有危害,光是一個印象問題,對大乘行人來講也不是特別重要,但關鍵的是,我們吃肉的話,間接威脅到眾生生命,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其他眾生的痛苦上,這是絕不能容忍的!

因此,在我們學院中,我一再強調,凡是在這裏常住的人,只要想聽我的課,最好不要吃肉。尤其是漢傳佛教的一些人,本來有非常好的傳統,但是到了藏地以後,沒有學到其他知識,只學到吃新鮮的肉、喝新鮮的血。當然,喝鮮血的傳統,藏地以前沒有,但如果我們的行為不改善,逐漸會不會有也不好說。現在的社會上,吃人肉、吃小孩肉……不太悅意的現象紛紛出現。在這種情況下,人類不僅要保護自己,同時還要保護所有的生命,大乘佛法的精神必須在實際行動中得以體現。

吃素的有些道友,尤其是居士,可能會給家庭帶來各種不便,產生一些衝突,在這方面,你們應視具體情況而定,儘量提倡吃素。當然,我今天並不是要求,凡是聽我課的居士也必須要吃素,恐怕很多人不一定能做到。但在我們學院中,五六年前我就開始有這個要求,希望漢傳佛教的吃素理念,能在藏傳佛教界中有一席之地,這一點希望大家也互相支持。

作為凡夫人,我以前看到肉也比較想吃,有這種毛病和習氣,但現在吃素的時間越長,對肉食的貪執越少。所以,希望大家在直接利益眾生方面,儘量地放生;間接利益眾生方面,儘量地吃素,這樣的話,我們利益眾生的行為,一定可以遍地開花。

為利諸有情,回向大菩提,為了利益有情眾生,應將一切功德回向無上大菩提。《妙臂請問經》中說:回向後的善根,永遠也不會失毀,猶如大海與鹽味無二無別,回向後的善根與如來的智慧無二無別。所以,我們應將自己的善根回向給所有眾生,在回向的時候,一定要發願:願佛法興盛,眾生獲得安寧!

今天一個哈爾濱的居士,也是發了這樣的願。有時候我覺得,這些在家人的心態非常好,不是假裝的,也不是故意的。她邊哭邊說:我現在沒有別的想法,只希望佛法興盛,讓眾生早日獲得解脫。除了這個以外,我沒有什麼可想的!掛了電話以後,我當時就反反復複地觀察自己,雖然口頭上天天在說這種話,但內心深處我有沒有這種願望呢?

所以,我們回向發願的時候,一定要發這種願。不要天天都是讓我發財讓我工作順利,這些小小的問題,如果一直惦記著,就不是大乘修行人了。

在回向的過程中,對境應該是所有眾生,甚至怨敵也不例外:以前有位禪師叫無相禪師,有次他超度一個農夫的太太。佛事做完後,農夫問:我太太從中能得多少利益?禪師照實說:佛法如慈航普度、日光普照,不止你太太得利,一切眾生無不得益。農夫不滿意道:可是我太太非常嬌弱,其他眾生也許會占她便宜,把功德奪去。您能否單單為她誦經就好,不要回向給其他眾生?禪師慨歎農夫的自私,但仍以蠟燭的比喻慈悲開導 ,讓他明白回向的道理。後來他稍微有點想通,說:這個教義很好,但還是請您破個例:我有一位鄰居,總是欺負我、害我,把他除去在一切眾生之外就好了。無相禪師以嚴厲的口吻說:既曰一切,何有除外?

我們回向的時候,如果今天跟某某道友吵架了,始終看不慣他的行為,那麼首先要將善根回向給他,然後再回向以他為主的其他眾生。千萬不要像這個農夫一樣,把怨敵拿開再回向,這就不是大乘的回向了。因此,大家在回向時,應把所有眾生作為自己的所緣境。

子四、依止善友善知識方式:

捨命亦不離,善巧大乘義,

安住淨律儀,珍貴善知識。

應如吉祥生,修學侍師規。

縱然捨棄寶貴的生命,也絕不能捨棄精通大乘教義、清淨守持菩薩戒的珍貴善知識。

佛陀在《四法經》中說:大菩薩在有生之年,縱遇命難,也不能捨棄珍寶般的善知識。所謂的善知識,也叫做上師,他應具足什麼法相呢?此處說大乘上師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善巧大乘義,即要精通大乘佛法的教義。上師如意寶說:如果你依止的上師什麼都不懂,不要說大乘教義,就連小乘儀軌也不會,那不合理。所以,首先他要精通大乘的發心、儀軌、教義,能以完整的大乘佛法來引導弟子,具足攝受弟子的能力。現在的有些人,因為各種因緣而依止了很多上師,有些上師除了做個加持、念點佛號以外,什麼都不懂。如果他們對你有皈依等法恩,把他們拜為上師,對其恭敬是可以,但真正的大乘上師,必須要精通大乘佛法,這是第一個條件。

第二、安住淨律儀。也就是說,他相續中必須具有菩提心,住于菩薩的戒律。如果他連菩提心都沒有,那給別人傳菩薩戒、講大乘佛法是沒有資格的。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中,講了很多依止善知識的教言,最後歸納的時候說:概括而言,觀察上師歸根到底可以包含在觀察他是否具備菩提心這一條件當中。如果他的相續中具有菩提心,無論如何都可以依止。

所以,在依止善知識的過程中,應觀察他是否具足這兩種條件,如果具足的話,讓他灌頂傳法都可以,因為密乘必須在大乘顯宗的基礎上才能安立。

《善說海》中引用了《經莊嚴論》的教言來敍述 ,真正的大乘必須具備七種廣大特點。以前講《修心七要》的時候,已經給大家介紹過,我在這裏不廣說。

應如吉祥生,修學侍師規,依止善知識的時候,還應效仿《華嚴經》裏的善財童子。在那段經文中,善財童子參訪吉祥生與吉祥慧女,他們告訴善財童子如何依止善知識,遵照這種吩咐,善財童子依止了五十三位善知識。在依止的過程中,有些善知識顯現為妓女、魔王、癡心特別嚴重的人,但他仍恭恭敬敬、如理如法地依止,根本沒有生邪見,也沒有起惡念。所以,我們依止善知識的時候,也應當如是,不管上師顯現為何等形象,都要按照《華嚴經》裏所講的那樣,以清淨觀來依止。

依止上師的方式,《華嚴經》中講了種種比喻 ,如大地、金剛、笤帚……以這些心態來依止,不管上師對你什麼態度、對你什麼行為,自己都能夠接受。但有些人就不是這樣,上師稍微說一句話得罪他,他就不發心了,馬上收拾東西要離開。這種人整天都要哄著他,把他當作領導來對待,如果一句話沒有對、一件事情沒有對,他就給你臉色看。這不叫依止善知識,依止善知識的基本方法,他根本不懂!真正的依止,應該像僕人、家犬一樣,縱然受到百般欺負侮辱、不公平待遇,也始終沒有厭煩心、嗔恨心,一直如理如法地依止,一刹那的惡念也不起。只有這樣,最後自己一定會獲得證悟的。

古大德的教言開示中也是這樣講的。金厄瓦說:身體的核心是心臟,如果沒有心臟,人就成了一堆血淋淋的肉。同樣的道理,修法的核心是上師瑜伽,若沒有上師瑜伽,所有的法只不過是一紙文字而已。我們在修行過程中,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引導,大乘境界不可能在自相續中真實地體現。所以,梅覺巴大師說:度母是綠色也可以,觀世音菩薩是白色也可以,金剛手是黑色也可以,這些怎麼樣都可以,但我憶念上師的心,一刹那都不能離開,若能如此,我離成佛不會太遙遠。

以前的有些大德,一提起自己的上師,就激動不已,以致無法完整地說出上師名字。他們有時候會說:你們很偉大,能說出我上師的名字。我根本沒辦法,從來沒有完整地說出過。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應依靠這種信心來依止,這樣相續中才會得到真實的法益。

現在有些人依止善知識,要麼憑感情、要麼憑人情,這種方式只不過是一種交易而已。現在的上師倒是比較多,但大乘見修行果的真正教義,有些也不一定講得來,讓弟子完全明白的非常少。甚至有些上師,不但自己不能講,還讓弟子不要學這些,只念嗡瑪呢吧美吽就可以了。這樣的話,那這些上師是不是故意害弟子啊?父母不讓兒子讀書,會不會有點可惜啊?只要是懂道理的父母,都不願讓自己孩子成為文盲,不管在哪個老師門下,還是應讓孩子讀一點書。否則如果成了文盲,我作為一個父母的話,肯定很心疼。而有些上師,好像對弟子一點都不心疼,他們什麼道理都不懂,還讓他們這樣下去,我有時候覺得非常可惜。其實,如果自己沒有能力,就應該介紹他們在別的地方好好學習大乘佛法,這對弟子有很大的利益。

子五、為了知學處而參閱經典等:

此及餘學處,閱經即能知,

經中學處廣,故應閱經藏。

本論所講的這些學處,以及佛陀所開示的其他學處,通過閱讀經典便能一目了然。如《華嚴經》、《寶積經》、《寶雲經》、《四法經》當中,對大乘菩薩的學處有非常廣泛的宣說,故應勤於閱覽這些經藏。

可是,現在的很多寺院,將《大藏經》供在藏經樓,幾百年來一直沒有人去閱讀,這一點十分可惜。相比之下,藏傳佛教可能稍微好一點,各個寺院中閱讀、念傳承的情況倒是有,但要完全精通所有的經典,也有一定的困難。

《大藏經》有一百零三函,我以前經常想,這一生若能通讀一遍,該多好啊!雖然心裏很想讀,但也不敢隨便發願,所以,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做到,不知道臨死之前,自己有沒有這個緣分。

其實,我們現在的佛弟子確實應該慚愧,佛陀給我們留下了那麼多的經典,可是除了一兩部以外,我們對其他的經典一無所知。因此,有機會的話,大家還是應該多看一下。畢竟大乘菩薩的所有學處,在這些經典中講得非常廣,我們應想盡辦法加以學習,然後嚴格要求自己,以期成為真正的大乘修行人!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