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1/30 05:22:20
學習次第 : 進階

《入行論講記》第六冊 第七品精進 第一百零五節課

第一百零五節課

昨天講完了希求心(第一種助緣),今天接著講自信(第二種助緣)。此處的科判是宣說生起自信,有些講義中是總說,二者都是一個意思。

前面已經說了,按照《華嚴經·金剛幢品》的教證,在修行中一定要有自信,做任何事情時,首先要抉擇是否去做,如果無能為力,那最好先放棄,要做的話必須善始善終,千萬不能半途而廢。為什麼呢?下面就講這個原因:

退則于來生,串習增罪苦,

他業及彼果,卑劣複不成。

有頭無尾的過患,若僅僅是事情不圓滿,那也不要緊,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簡單。它會為來世留下嚴重的後遺症,在相續中種下不好的習氣種子,並且增上罪業、增加痛苦,原來所做之事的善果極其卑劣,後來所做之事也不會成功。具體而言:

1串習、增罪(等流果和士用果):在修持某件善法時,如果在中間就放棄,這種惡習將感召來世也將屢屢退失誓言的等流果。所謂等流果,是指今世與前世所造之業相同,前世喜歡怎麼樣,後世也喜歡如此 。前世在上師面前聞法時斷了傳承,沒有圓滿,後世這種習氣也會一直延續下去,乃至生生世世都很難遇到佛法,即使遇到了,每一次也會因各種違緣而斷傳承。

以此等流果所導致,士用果 的罪業也越來越大。上師如意寶說:故意斷一個傳承,相當於毀壞一百座佛塔。諸高僧大德也有這種說法。可見,這種罪業的果報相當嚴重。有些人聽聞佛法時,好像在學世間學問一樣,沒有特別恭敬地聽了幾堂課,過段時間不想聽就隨便離開,輕率地中斷傳承。如果是這樣,士用果將會招致罪業不斷增長。

2增苦(異熟果):以罪業上中下的不同程度,分別墮入三惡趣,即使獲得人身,也會感受極其難忍的痛苦。對有智慧的人來講,造善業肯定希望增長快樂,誰也不願意成為痛苦之因,所以在行持時自己不得不慎。

3他業卑劣:若放棄了這件事情,其他事情也很難成功。比如你在一個上師面前聽《入行論》,越聽越覺得沒有興趣,後來另一個上師在灌頂,你就隨便斷傳承跑去了。按理來講,灌頂的功德不可思議,對自相續的加持非常大,但因為前法的緣起被破壞,以致這個法的加持也難以獲得。

4彼果卑劣:自己聽受《入行論》,本來會有十分善妙的果報,但因為中途斷了傳承,所以果報不一定成熟。即使成熟,時間也極為漫長,效果不太理想,根本不如圓滿聽受一部法的功德大。

5複不成:有兩種解釋方法:1)斷了傳承以後,雖然很想再接上,但大多不能成功,常因各種違緣而拖延,一生中也不一定有這個機會。2)一件善事沒有圓滿的話,其他善事也無法善始善終,最終必將一事無成。

當然,這個偈頌可以從方方面面來解釋,我主要是以傳承圓滿為例說明的。如今很多人在學習《入行論》,現在已經講了一半,到中間的時候,希望大家儘量把這部法聽圓滿,不要因為惡知識、惡友、惡環境的影響,輕易改變自己的主意,馬上選擇另一個法。對你來講,毀壞緣起是很可惜的。

記得法王如意寶在講《入行論》時,也著重強調了這個問題。他老人家一輩子聽過無數法,不管在什麼樣的上師前聽,從來沒有中斷過。唯一不圓滿的一部法,就是根本上師托嘎如意寶因示現圓寂而講了一半的《功德藏》。但上師如意寶後來也沒有到其他上師那裏去接傳承,因為上師認為這是一個緣起,以後托嘎如意寶無論在清淨刹土或不清淨刹土度化眾生,肯定會親自圓滿這個傳承的。所以,上師把此法的傳承一直留著,沒有再去接上。

上師一生傳了那麼多法,但記憶中只有一部法沒有圓滿。那是在文革期間,嘎多堪布等強烈請求上師講《戒律大疏》,當時的形勢非常嚴峻,上師說可能不會圓滿,但幾個法師非要請上師傳,在傳的時候也很危險,結果沒有傳完。事後上師心裏一直不安,後來請日巴堪布給他們念了傳承,才算是圓滿了。除此以外,在一輩子當中,上師所求的法和給別人傳授的法沒有一個不圓滿的。

大家應該清楚,上師不像我們一樣孤陋寡聞、僅僅聽了一兩部論典,上師聽過千經萬論,也傳過不計其數的教典。他老人家尚且如此重視傳承,而我們個別道友,今天這個法不圓滿,明天那個法也不圓滿,所有的法都不圓滿,這是非常不好的一種緣起!

我個人來講,這方面也確實沒有留下遺憾。在上師如意寶為主的高僧大德面前,不管是聽什麼樣的法,不管是哪一個上師傳,有些上師水準比我高,有些上師水準比我低,但我都觀清淨心,對法有尊重和恭敬之情。唯一不圓滿的一部法,就是上師如意寶圓寂前正在講的《寶性論》,除此以外,在我的記憶中,真的沒有斷過傳承。

在講法方面,有一段時間學院治理整頓,當時在講《君規教言論》,中間斷過一段時間,但後來也給道友們補上了,除此之外,將近二十年來沒有斷過。尤其每次在上師那裏聽法時,從來沒有因打瞌睡而斷了傳承,不管是哪一部法,只要上師傳過,我自信肯定有圓滿的傳承,儘管中間身體不好或是有各種情況,但因為自己把法看得很重,什麼樣的疾病、煩惱、違緣都不會讓我斷傳承。

大家應該明白,最開始的緣起是很重要的,不管在哪一位上師面前聽法,不要今天聽、明天不聽,幾年下來一個圓滿的傳承都沒有。如果以小小的違緣而隨便中斷,不僅即生中很多事情搞不成,乃至生生世世也經常遇不到佛法,縱然遇到了,又會頻頻出現違緣。比如有些道友很想圓滿學這部法,但中間往往會出現違緣,不得不半途而廢,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前世沒有好好行持佛法,留下了這樣的等流果。現在假如再不斬斷它的相續,很可能生生世世都會如此。所以,在行持善法的過程中,首先要再三地考慮,如果已經做出了決定,就不要輕易改變,這種自強的信念也叫做自信。

癸二(宣說趨入自信)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子一、略說:

于善斷惑力,應生自信心。

我們應生起三種自信——善業自信、斷惑自信、能力自信。如果自己的自信特別薄弱,務必要想方設法、全力以赴地令其生起。

善業自信,是為了利益眾生,對歡喜行持善法充滿自信;斷惑自信,也叫滅惑自信,是為了利益眾生,對滅除自他一切煩惱充滿自信;能力自信,指行持善法和斷除煩惱時,自己有強大的心力,堅信必定會斷盡煩惱、圓滿行善。

對於這三種自信,下面一一地分別宣說。

子二(廣說)分三:一、業之自信;二、力之自信;三、滅惑之自信。

醜一、業之自信(善業自信):

吾應獨自為,此是業自信。

為了自他一切眾生的善業,我獨自一人便能行持,這種心態即業之自信。

譬如,山王在群山中巍然壯觀,任何違緣也無法動搖;日月在世間放射光芒,任何劣光也無法勝伏。同樣,發了大乘菩提心的菩薩,在人群中猶如山王和日月一樣,任何逆境均無法阻擋他利益眾生的行為,任何自私自利的心態也不能動搖他利益眾生的發心。

每個人應該有這樣的自信,不要認為利益眾生只是高僧大德或者有智慧、有水準人的事,自己卑劣可憐,連想都不敢想。這是不合理的。前面已經再三講過,按照佛教的觀點,眾生是平等的,只不過因為業感不同,有些人智慧高,有些人智慧低,但只要肯發心的話,誰都有這個能力。

在佛教歷史上,弘法利生事業廣大的人,也不一定全是智慧超群者。有些人雖然智慧一般、能力一般,但因為發心的力量不同,最後的事業遠遠超過了很多具有智慧的人。大家在做善事方面一定要有自信,如果太脆弱、太自卑,那麼最簡單的善事也做不了。所以在行持善法時,應該有一種舍我其誰的勇氣和毅力,不論有沒有別人幫助,自己都能獨自承擔。倘若一切都依賴他人,正如格言裏面所講,一旦離開了他緣的力量,自己就會掉在地上,非常痛苦。

大家應該想:在這個世界上,唯有我才能度化眾生、弘揚佛法、行持善法,其他眾生肯定不行,為什麼呢?下面宣講如是思維之理由:

世人隨惑轉,不能辦自利,

眾生不如我,故我當盡力。

世間上的芸芸眾生,日日夜夜為貪嗔癡慢嫉等八萬四千煩惱所左右,被行苦、變苦、苦苦為主的苦難所束縛,無論是有錢、沒有錢,有地位、沒有地位,人人臉上都是痛苦的神色,一輩子奔波忙碌到頭來得到什麼?連成辦自利也力所不及,最基本的生活也難以保障,何況是將無量眾生安置於暫時和究竟的安樂果了。由於眾生都不如我,因此我應當精進成辦自他一切利益。

原來曾有個人說:我現在沒有工作,其他人都不如我,我有修行的機會,有利益眾生的時間。同樣,現在很多眾生被煩惱捆得緊緊的,在夢中還沒有醒過來,無明煩惱蒙蔽了他們的慧眼,根本不知道有前世後世,迷迷糊糊地沉溺在五欲泥坑中。上至國家主席總統,下至街上乞丐,幾乎每個人都是為自己考慮、為今天考慮,從沒有想過來世和眾生。而我們呢,不僅遇到了大乘佛法、依止了大乘善知識,而且相續中有利他的菩提心,相比之下,確實眾生不如我!所以我們應當自信:在這個世界上,唯有我才有度化眾生、弘揚佛法的能力,我不精進誰精進?我不努力誰努力?我一定要盡心盡力地幫助眾生。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很有可能遭到譭謗和違緣,但是發了大乘心的人,不應該在乎這些,世間人多是自私自利的心態,這不但不會損害大乘行者,甚至其他宗教徒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也不會抱怨這些。特蕾莎修女說過:人們不講道理、思想謬誤、以自我為中心,不管怎樣,總是要愛他們;如果你做善事,人們說你自私自利、別有用心,不管怎樣,總是要做善事。有時候看別的宗教,還是很有吸引人的地方,他們真的不關心自己,一心一意想幫助眾生。可惜的是,其教義中並沒有緣起空性、利他菩提心的甚深教言,雖然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但無法脫離人天福報。

然而,在幫助他人方面,我們佛教徒應該學習,否則口頭上吹噓空性妙用、往生極樂,整天以一個大大的為中心,能不能達到效果也不好說。我們先要從利他做起、從忘我做起,這對社會和國家有非常大的利益,然後在此基礎上,為利益眾生獲得佛果而觀修空性,這樣會比較實在一點。很多佛教徒的方向必須要擺正,很多人聲稱我要參禪我要念佛我要化緣,全部以自我為中心,真正去幫助眾生的心特別弱,那佛教還能在人群中住世多少年?這一點的確值得懷疑。

看看我們周圍其他的宗教,他們對自己的宗教充滿自信,而我們佛教徒,有時候連自己都無法感動,更何況去影響別人了。如此一來,以後去弘揚佛法時,全是一種口頭上的菩提心,真正遇到可憐人的話,剛開始可能想幫助一點,久而久之,心又慢慢恢復到原來的狀態了。長期下來,佛法在世間上怎麼樣弘揚?這些大的問題,大家不得不值得關心!

因此,我們理當有成就一切善法的自信,獨自即可成辦利他事業,而不要依賴其他眾生。《慧海請問經》中說:日輪不依任何幫助,但它可以照亮一切世界;雪山獅子不依其他助緣,但聲音可以傳遍山川;毒蛇安住於寂靜處不依任何人,但可以自給自足地生活。同樣,發了大乘菩提心的菩薩,不需要依靠其他助緣,完全可以獨立自主地行持善法、度化眾生。佛經中的這些內容,大家應當再三地思維。如果我們利益眾生靠別人,修行佛法也靠別人,永遠都是幼稚園的孩子,一直長不大,沒有老師扶就倒下去了,這是不合理的。我們在上師面前聽了大乘佛法,到了一定時候,自己應該自立,佛陀講過:吾為汝說解脫法,當知解脫依自己。

因此,到了一定的時候,大家應該自覺發大乘菩提心,不用上師天天勸你一定要發心發心,結果上師死了以後,這種心也隨之而離開,那這是不行的。學習了大乘以後,自己應該有一種新的認識——以前不管是修行也好,生活也好,都是圍繞著自己,從現在開始要為眾生而活著。有了這樣的心態,自己才會做出利益眾生的偉大壯舉。

他尚勤俗務,我怎悠閒住?

亦莫因慢修,無慢最為宜。

其他眾生整天忙於護持親友、降伏敵人,做農務、搞牧業、辦商業……各種各樣的瑣事永無止境。很多人常說:我現在事情太多了,等過一段時間做完了,再準備出家學佛。這種說法實在愚癡!世間瑣事如波浪一樣此起彼伏、沒有間斷,只有死了才能做完,那時候你一輩子辛辛苦苦所忙碌的一切,不管是事業也好,專案也罷,什麼都帶不走,唯有獨自一人空手前往中陰。如果現在還不考慮來世,仍然一味地貪著今生,那真是愚癡到了極點。假如我們也如此隨波逐流,跟他們一樣無義度日,這樣的大乘佛子極不莊嚴。

世間上有那麼多可憐眾生,每天都忙於瑣事而疲於奔波,我們若不度化他們,而是安閒地住在寂靜山裏,把門關起來,整天閉目思維如何開神通、發財,那是值得羞愧的。作為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乃至生生世世都要為利益眾生而做有意義的事,世間人整天為了自己而忙碌,我們與之完全不同,我們應該是為了眾生而忙碌。

前一句還有些注疏解釋為:這些眾生很可憐,我們應該把幫助他們當作自己的責任。以前仲敦巴尊者看見別人在背東西時,馬上會過去幫忙;單巴桑結仁波切在印度看見阿茲(種姓低下的人)幹重活時,也經常去幫助。這些大成就者根本沒有絲毫傲慢,並不是自己一人住在寂靜處,從來不與眾生交往。我們作為大乘菩提道的隨學者,又怎麼能將眾生的困苦置之不顧呢?世間上有無數的可憐人:殘疾人、孤寡老人、失學兒童……他們一雙雙的眼睛在看著我們,等著我們去施予幫助。如果我們只希求自己的美好前途,而不顧身邊這些可憐人,那絕不是名副其實的大乘行者。所以,大家要想盡一切辦法去實踐、去行動,哪怕一個月做一件好事也是可以的,倘若自己真的有菩提心,在行為上應該表現出來。

當然,在行持的過程中,千萬不要雜有傲慢,認為:這些人天天忙著自己的事情,我這個人很了不起啊,已經發了菩提心,穿著出家的衣服,還給別人講經說法,跟這些人相比,我是至高無上的,他們都是低劣無比!若有這樣的驕傲自滿,實際上不太合理。我們在度化眾生的時候,應該像以前的高僧大德和諸佛菩薩一樣,把自己當作眾生的鋪蓋、橋樑、道路,以慈悲心來全心全意地承事眾生。否則,傲慢的山頂上不會存留功德水,不管你是一般人還是特殊的人,佛法都不能融入自相續。

以前與華智仁波切同時代的,有位秋吉朗巴伏藏大師,他有個弟子叫仁欽達吉,學問非常不錯,是一個堪布。有一次,仁欽達吉很想到華智仁波切那裏求學,他的上師就為他寫了一封介紹信,信中說:請提供衣食與佛法,給我這位高傲的弟子。當他到華智仁波切那裏時,華智仁波切叫道:唉喲,鬼王來了!猛地站起來,令堪布沒有頂禮的機會。然後堪佈設法呈上信,華智仁波切卻將它迅速擲入黑暗角落,並沒有特別恭敬,也沒有給他傳法。堪布一直跪在他面前不斷地求法,特別是《入行論》的法教。華智仁波切說:像你這麼重要的人,能從我這個老笨蛋這兒得到什麼?你還是到別的地方去吧。但堪布比較有信心,一直不斷地祈求,後來華智仁波切說:那等一陣子再看看吧。

整整一個月,華智仁波切沒有講一句開示。於是他又鼓起勇氣,再次請求道:伏藏大師秋吉朗巴送我來向您求法,如果您不傳隻字半句,我勢必要空手回去見他。無論如何,請您答應教導我。華智仁波切簡言寡語地回答:好,明天再來!隔天早晨,當堪布到來時,華智仁波切首先給他一件僧袍,說:這是衣服。接著給他一條幹羊腿:這是食物。第三送堪布一本《入行論》,說:這是佛法。然後總結道:好啦,你上師所說的三樣,我已經交給你了,你現在可以回去了!(當時藏地不像現在一樣,法本一般不好得。原來我小的時候放犛牛,有一次看到《入行論·智慧品》裏抉擇人無我的一段,就特別想得這個法本。後來求了很多很多人,但因為當時必須要手抄,而且政策也非常危險,誰都不敢給。因此,當時給一個法本還是不容易的。)

堪布完全絕望了,他在華智仁波切面前的泥地上,不停地頂禮又頂禮,劇烈地哭著說:請為我開示!”……最後,華智仁波切覺得他已堪為法器,傲慢基本上摧毀了,於是開始教導他,並持續好幾個月。堪布進步神速,終於成為非常偉大的修行人。他永遠感激華智仁波切為了平服他的高傲和矯飾,不斷示現的粗暴行為和令人不快的態度。之所以初次見面時喚他鬼王,因為華智仁波切已見到他背負著身為比丘學者所潛藏的自負殘渣。

我們相續中若有傲慢,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因此,有些善知識會以各種方式調化。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認識自己的錯誤,假如一直認為是上師的誤解、道友的誤解,把過失推到別人身上,這是不合理的。凡夫人經常有這種毛病,上師或者道友指出他的缺點時,自己始終不願意承認,還一味地嗔怪別人。所以我們度化眾生時,傲慢很可能隨時出現:啊,我天天為眾生做事情,從早到晚沒有什麼是為自己的,我還是很不錯。那些老太太天天都為自己念佛,世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沒有一個像我這樣的人,我真的很了不起!然後自己高高在上。如果這樣的話,那自相的傲慢已經出現了,行持善法不但沒有功德,反而積累的罪業越來越大。當然,看似傲慢的自信並不是傲慢,自信和傲慢的差別一定要分開。

醜二(力之自信)分四:一、理當依自信;二、對治之自信自性;三、呵責所斷之傲慢;四、讚歎對治之自信。

寅一、理當依自信:

烏鴉遇死蛇,勇行如大鵬,

信心若怯懦,反遭小過損。

當烏鴉遇到死蛇時,會表現得像大鵬遇到龍王一樣勇敢;同樣,信心特別怯懦的人,輕微的違緣也會帶來致命的侵害。

此處以形象的比喻來說明修行需要自信。烏鴉本來是一種沒有多大膽量的鳥,它平時看到毒蛇時,不要說吃掉它,就連接近也不敢。但是看見死蛇時,它就會變得勇不可擋,口中發出哇啊、哇啊的怪叫,鼓動雙翅猛撲過去,把死蛇拽來拽去,然後統統吃光。它這時的表現,如同大鵬見到龍王一樣。大家都知道,大鵬是龍王的天敵,一旦大鵬現前時,再厲害、再兇猛的龍王也會渾身發抖、戰慄不已,世間上的龍病依靠修大鵬法就能痊癒。所以大鵬一出現的時候,龍王會全部消失,烏鴉在遇到死蛇時,也會這樣神氣十足、極其勇猛。

同樣,學習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有些人的自信心極為強大,不要說遇到微小的挫折,就算在天大的違緣面前也不容易倒下,魔王波旬和其他妖怪鬼神都無法侵害他,任何人與非人也對他無計可施。相反,有些人的自私心特別強,利他心相當微薄,尤其是對治煩惱時,軟弱無力如同死蛇,像烏鴉一樣小小的煩惱,也能給他帶來嚴重的侵害。

那天我在外面時,聽到一個人說:我去聽課的路上,堵車很厲害,我心裏很煩就回來了。我當時就想:這個人實在太脆弱了,因為堵車就不聽課了,真是特別可憐!還有些人由於家人製造障礙、親朋好友百般阻撓,所以往往放棄學佛。其實,這些都不是特別大的違緣,但是心力非常弱的人,一點風吹草動就會讓他馬上崩潰,倒下去再也爬不起來了。

有些人的智慧不一定很高,但內心極其勇敢,猶如雪山松樹一般堅毅,所有的違緣都對他無可奈何。不要說一些小障礙、小困難,即便是臨終的痛苦,也無法動搖他的勇猛之力。學佛的人就要如此堅強,不堅強的話,不要說佛法,世間上的事情也搞不成。

在修學大乘的過程中,肯定有層出不窮的違緣,但只要自己有正知正念,任何違緣都不能摧毀。曾有一個法師請教另一個法師說:現在有很多女眾對我造違緣,我該怎麼辦哪?他一邊說,一邊非常傷心。那位法師淡淡地念了這個頌詞,告訴他說:不具足正知正念的人,脆弱猶如死蛇一樣,即使遇到烏鴉般的小違緣,也無法對治而易使自己的戒律受到損害。當時他若有所思,回去之後自我反省,重新依靠對治力逐漸遣除了修行中的違緣。

我們每個人在漫長的修行道路中,沒有違緣是不可能的,但有些人的控制力比較強,不容易使自己退失精進,而有些人的對治力比較弱,一遇到違緣就恭恭敬敬、規規矩矩地投降了。大家應該用這個比喻反反復複觀察自己,一方面不能退失利益眾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不能退轉學習佛法的道心和行為。現在的社會非常複雜,外境的誘惑也相當強,在這種環境中,如果自己的心不堅強,終生修持佛法恐怕很困難。我有時候非常羡慕七、八十歲的老修行人,他們當了一輩子的修行人,而那些脆弱的人,早就已經失敗了。

所以,無論是在家人、出家人,心力應該提升起來,對治煩惱的信心應該穩固起來。出現各種煩惱時,一方面要祈禱上師三寶,另一方面對自己要有信心,不要自暴自棄:我身體不好、煩惱深重,肯定是不行的!如此天天自我打擊,是不合理的。有一位法師跟我接觸的時間比較長,我每次見到他時,都有種不同的感覺,他做任何事都很有能力,修任何法也很有信心,人就應該這樣活著。信心是一切的動力,信心是一切的來源,大家一定要有這種信念!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