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2/03 02:33:10
學習次第 : 進階

《入行論講記》第六冊 第八品靜慮 第一百一十五節課

第一百一十五節課

子二(貪境無實質)分二:一、利養等無常;二、喜贊憂毀不合理。

醜一、利養等無常:

應當堅信解,彼性本應舍。

我們應當堅信:上面所講的名聞利養,從本性來看理應舍離,千萬不要被它束縛了。

我們是希求解脫者,不是希求名聞利養者。名聞利養無有實質,且能引生極大的過患,佛經中說:彌勒,諸菩薩當了知,利養恭敬能引生貪欲,摧毀正念。第五品中講過,如果正念被毀,聞思修行、慈善功德都會被毀,所以名聲、利養、財富一點利益都沒有。

對此,我確實有深深的體會:自己的名聲再怎麼大,臨死時一點用處也沒有;所得的受用財產、眾人恭敬再怎麼多,只不過是表像而已。只有為眾生做點事情,人身還算是有價值,否則這個臭皮囊何時完結也不知道,到時候虛度一生,就像水泡一樣破滅,名利又能給自己帶來什麼?

無垢光尊者在《竅訣寶藏論》中說:名聞利養斷定為迷亂。這句話,大家要永遠記住!世人對功名利祿極為嚮往追求,日日夜夜為此而操勞,假如它有一絲價值,這樣做也是值得的,但其本質完全是迷亂、錯誤的幻覺,猶如水泡和彩虹一樣,是離散壞滅的無常法,一點恒常性都沒有。

現在對名利樂此不疲的人,包括身穿袈裟的出家人,這個世界上有多少呢?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有時候不禁生起深深的悲哀:在這些人當中,大多數是為了自己的名、自己的利、自己的財富而忙碌,真正認識自己本來面目的人微乎其微。在這樣的環境中,很多修行人醒悟不過來也情有可原,因為他們被外境緊緊制約著,迷失本來面目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永遠這樣下去,這並不是理智的選擇。大家應該依靠善知識的大乘教言,反復思維自己活在世上到底是為了什麼?是希求名聞利養,還是自身的解脫,抑或是眾生的利益?總有一天,現在的一切都會過去,執著當前的財富名利又有何益?

以前有個畫家,在一張白紙上畫了一個點,裝在相框裏,問下面的人這是什麼意思。大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不知道這究竟代表什麼。其實它的意義非常深刻:眾生執著於一點,往往會忽略很多很多,全然不覺還有大片的空間。比如你執著名聲時,除了名聲以外,本來還有許多事物可帶來快樂,但你只願意執著這一點,心裏一直惦記著,得不到就特別苦惱。或者今天別人罵了你,你一下午都不想吃飯,也不想做事情,一直耿耿於懷鬧情緒。其實除了這事以外,還有很多事情可想,但你只看到了黑點,卻沒有發現大片的白紙。

現在世間上的人,有些特別執著名,有些特別執著財,有些特別執著地位,都鑽進了黑點這個死胡同。前段時間我們附近有些部門的人調遷,有的人沒有得到滿意的位置,就特別傷心,好幾個月都吃不下飯,覺得單位領導對自己不公平。實際上,不說禪宗或大圓滿的教言,如果能明白剛才這個道理,他也不至於如此難過。

所以,大家也可以在白紙上畫一個黑點,然後放在床頭桌前,特別不開心時就看一看,提醒自己就是這個黑點,旁邊的白色空間那麼大,哪里都可以自由自在地翱翔,為什麼偏讓自己這麼辛苦地執著?名利這些身外之物,遲早都會過去的,為什麼自己還不醒悟?

古代有個故事說,一個國王做了個夢,夢裏有人告訴他,只要記住一句話,這一生遇到什麼事情都可以忘懷得失。他當時特別歡喜,但醒過來後就忘了。(我們有時候也是這樣,比如說夢見了上師,上師講了一些教言,自己非常高興,剛醒來時還記得一點,但過一會兒就沒有了。可能那個國王也是這樣。)他非常傷心,於是傾其宮中所有錢財,打造了一個大鑽戒,並召集智慧大臣們說:你們誰能把這話找回來,我就把這個鑽戒給誰。過了兩天,一位老臣跟他說:國王,把你的鑽戒先給我。國王問:你是不是已經知道了?老臣不說話,拿過鑽戒來,在戒環上刻了一句話,又把鑽戒還給國王,揚長而去。國王一看,恍然記起夢裏正是這句話——“一切都會過去的。(這個老臣很了不起啊!)

從此之後,他牢牢記住這句箴言,在一生當中,不管做什麼都沒有特別執著。因為他知道,光榮輝煌、恥辱失敗、財富名利,眼前所出現的一切,終究都會過去的。所以,有了特別好的名聲和眾人恭敬時,他不會生傲慢心,因為這個會過去的;淪落到窮困潦倒時,他也不會痛苦絕望,這個也會過去的,人生只是一場夢而已。

這些教言還是很有啟發性,我們學習大乘佛法也可以借鑒。現在有些人說得很高,什麼我要度化天邊無際的一切眾生我是大乘根基,但是行為上、心理上,不要說大乘佛教,連善良高尚的美德都不具足。所以,我們應該從點點滴滴學起、從點點滴滴做起,先完善自己的人格,然後再談大乘的六度萬行也不遲。

在修行的過程中,一定要捨棄名聞利養,光是口頭上不行,心裏還要有深刻的感受,決定以後不再追求名利。要知道,為了名聲而奔波、為了財富而奔波,的確不是一個修行人。不管你是居士還是出家人,什麼樣的身份並不重要,關鍵是能否看破世間八法,如果能的話,才算基本上進入了修行的行列。

為什麼要捨棄名利呢?原因是這樣的:

縱吾財物豐,令譽遍稱揚,

所集諸名利,非隨心所欲。

縱然我擁有豐厚的財產,名聲遍佈整個世界,名聞利養樣樣齊全,但這些只是暫時的顯現,並不能任我隨心所欲地支配,因此沒有必要去貪著。

有些眾生財富極為圓滿,如佛陀時代的給孤獨施主、波斯匿王,天界中的多聞天子,還有四種轉輪王,當代的比爾·蓋茨、李嘉誠,雖然他們的財富令世人羡慕,可是死時一針一線也無法帶到後世。還有些人有廣大的名聲,如舉世聞名的明星、歌星、球星,整個地球上的人都在呼喚他們的名字,無論他們去任何一處,人們都會用熱烈的掌聲來迎接,用優美的詞句來讚頌,儘管如此,他們臨死時名聲也無法一同攜行,甚至最珍愛的身體也要在火化場處理,所以名聲對他個人、對世間有什麼實在意義呢?

真正有功德的人,別人讚歎也好,不讚歎也好,他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但如果沒什麼修行境界,也沒有強烈的利他心,只是因為偶爾的機會,名聲突然遠揚四方,依靠廣告宣傳等種種途徑,讓全世界都知道你,這又有什麼用呢?世間上也曾有過很多著名的人,但他們死了以後,只是過了幾代的時間,人們就把他們淡忘了。

我以前也講過,麥當勞的中國總裁,年紀輕輕就擁有相當規模的財富,但在死亡降臨時,他無法帶走一分一厘。生前千般競爭、萬般算計,死時卻什麼都用不上,一切的一切都留在了人間,自己只有隨業力往赴中陰長道。如此結局,細細想來名利到底有什麼意義呢?所以若能從名利的束縛中獲得自在,對修行一定是有利益的。否則的話,阿底峽尊者說:貪欲不得善趣樂,並將斷送解脫命。無論貪著什麼法,名也好、利也好、人也好、財也好,不僅得不到善趣的人天安樂,連解脫的命根也會徹底斷送。

當然,從根本上斷除貪欲,對凡夫人來說也不太現實,但是通過大乘教言的殊勝方便法,在自相續中慢慢串習,一定會有幫助的。這一點我自己也有親身體會,而且在座的很多道友,經過長期的聞思後,心態與以往完全不相同。尤其是在學院呆了很長時間的人,到了城市裏面,別人一談到名利財富,不要說自己去希求,就連聽的興趣都沒有。其實今生如此短暫,為什麼要追求這些呢?來世那麼漫長,但是誰都不關心,只是貪求短短幾年的快樂,真是特別可憐!

在座的有些老菩薩,現在是比丘、比丘尼了,但以前年輕在家時,也可能瘋狂追求過自己所貪執的對境。那天有個老出家人跟我講:我現在才真正地學佛了,年輕的時候太累了,追求的東西太多了,結果全是虛幻不實,一點意義都沒有,直到現在才明白,晚也、晚也!惜哉、惜哉!所以,如果修行的教言融入自心,方能真正地看破放下。

醜二、喜贊憂毀不合理(讚歎和詆毀也沒有實義):

若有人毀我,讚譽何足喜?

若有人贊我,譏毀何足憂?

假如有人詆毀我,那麼再多的讚美有什麼可高興的?因為背後還有千千萬萬的人會譭謗我,對我的行為不滿。如果有人讚歎我,那麼個別人的詆毀有什麼可憂愁的?

凡夫大多喜歡別人讚歎,所以有些人求人辦事時,先要將對方讚歎一番:啊!您非常了不起,處理事情十分公平,智慧相當相當不錯。講完了以後,再說:我今天有一件事想求您……”表面上是讚歎他很公平,實際上希望他在處理時偏向自己。可能有這種情況吧,這是我開玩笑!

作為凡夫人,受到讚歎時心裏樂滋滋的,受人詆毀時,心裏好像裝了一塊石頭,始終化解不了,很長時間連飯都吃不下,這就是凡夫人的一種通病。但真正去觀察的話,即使你受到無數人的讚歎或個別人的讚歎,也不要沾沾自喜,覺得普天下的人都在讚歎你。因為背後肯定還有一部分的人詆毀你,有什麼可值得高興的呢?如果高興就會生起傲慢心,所作所為失去平衡的狀態,對今生來世也不利。

同樣,受到別人的詆毀誹謗、不公平的評價時,也用不著非常傷心,好像天要垮下來了一樣,整個世界似乎都在傷害你。儘管有個別人譏謗你,但還是有很多人會讚歎你、幫助你、關心你,沒必要聽了一句詆毀之語,就連生存下去的勇氣都沒有了。有些人聽到片面之詞後,心裏極其頹喪憂傷,對日常的工作生活也失去了信心,這種做法是不合理的。

薩迦班智達說:不因讚歎而高興,不因辱駡而憂愁,善持自之功德者,此乃正士之法相。我們不要因他人的讚歎而歡喜得不得了,也不要因他人的辱駡而痛苦得不得了,對自己所具有的功德心知肚明,這就是智者的法相。所以,智者的法相並不是很多,關鍵是要認識自己、瞭解自己,不為外境所牽轉。

其實,別人的讚歎,並不會讓你變好;別人的挖苦,也不會讓你變壞,到底有什麼可執著的呢?原來有本書裏說:如果你是獅子,別人罵你是狗,你不會真的變成狗,故不用為此而生嗔;如果你是狗,別人讚歎你是獅子,你也不會真的變成獅子,故不用為此而生喜。這些道理真的很深。以前上師如意寶說:在我的一生中,有時會聽到別人讚歎,有時會聽到別人譭謗,這個時候,我就在心裏默念這個偈頌,還是起到很大的作用。

有些人聽到別人讚歎他:你很了不起,你是不是諸佛菩薩的化身啊?就開始飄飄然,認為自己真是諸佛菩薩的化身,臉型還跟文殊菩薩有點像。有些人背後說他的壞話,說他戒律不清淨、行為不如法,他馬上暴跳如雷,非要去找那個人算賬。其實這都沒有必要,我們應心平氣和地對待榮辱,就算有人罵你,背後還有許多人會讚歎你,甚至不知道你的功德,想讚歎的也大有人在。(師笑)所以,大家應該經常觀察,尤其是別人說你壞話時,儘量不要發脾氣,應當先冷靜下來,過一段時間再說。因為人在衝動的時候,很多事情認不清楚,假如貿然行事,結果會弄得一塌糊塗。

當我們受到讚歎和詆毀時,應觀之為空穀聲。無垢光尊者在《竅訣寶藏論》裏說:了知贊毀均為空穀聲。別人對你的讚歎詆毀,跟空穀聲沒有任何差別,他們說你功德無上、舉世無雙,就像空穀發出的回音一樣,一會兒就沒有了;他們說你無惡不作、壞到極點,也像空穀聲一樣,一會兒就消失了。所以,讚歎和詆毀是一模一樣的。

即使我們受無數人的讚歎,過一段時間,也肯定有人開始詆毀。比如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他在任總統期間,擁有無數人的讚歎、鮮花和掌聲,當他上臺時,全國上下載歌載舞,最後他判死刑時,全國上下仍是載歌載舞。為什麼?就是因為讚歎無有實義,如果有實義,他永遠得到的都應該是讚歎。

當然,倘若自己良心上受到譴責,被別人惡言誹謗,那誰也沒辦法救護。但若自己問心無愧,那麼別人怎樣說也無所謂。縱然在佛陀時代,有些戒律清淨的人,也被人譭謗戒律不清淨,而戒律不清淨的人,反而處處受人讚歎。因此,各種顛倒的現象,在世人的迷亂心識前都會出現的。

我在這裏講課時,這些道理基本上說得來,但自己有沒有做到呢?完全如實做到的話,的的確確有一定困難。但受過大乘教育和沒有受過大乘教育還是有差別,從來不知道這些道理的人,當受到讚歎和恭敬供養時,很容易產生傲慢心,認為自己真的很了不起。但是若明白這些道理,心一下子會冷靜下來,仔細觀察便知道:這一切都無有實質,世間上有多少名人,臨死時名聲又有什麼利益呢?

我們每個人都受過讚歎,也受過譭謗,但不要特別去執著。有個人跟我哭訴:別人說我是精神病。其實按寂天菩薩的觀點,凡夫人都是有無明煩惱的精神病,說你是精神病也沒有什麼。那天有個精神病罵我:你是精神病!我說:是是是,我是被無明煩惱纏縛的精神病。我不但是精神病,還是被欲妙美酒所陶醉的瘋狂者。當自己心態擺正時,別人說什麼都能轉為道用,但如果心態沒有擺正,別人稍微說一點點,你馬上就會找他算賬。但這不是大乘修行人的行為,這方面希望大家應該注意。

做事情只要自己問心無愧,別人怎麼評價都無所謂。興築巴拿馬運河的高查爾思大佐,就是一個置毀譽于不顧的成功者:當年他計畫修巴拿馬運河時,人們對此壯舉褒貶不一、議論紛紛:有人誇獎他勇敢堅毅;有人嘲笑他異想天開。對此,他一概置之不理,只管埋頭苦幹。別人問他對這些評論作何感想,他說:目前還是做我的工作要緊,至於那些批評,日後運河自會答復!經過長期的奮鬥和努力,運河終於完工了,它使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間的航程縮短了一萬多公里!人們歡呼著,在竣工典禮上,高查爾思大佐不等人們的第二聲歡呼,已經悄然離去。因為他要的並不是掌聲和讚美,而是踏踏實實為人們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情。

所以,我們今後做事情時,也許有相當一部分人支持、幫助、讚歎,也許有相當一部分人詆毀、阻止、障礙,但通過智慧進行觀察後,只要覺得對眾生有利,就應該勇往直前,不要瞻前顧後,要想完全維護別人的心態,這一點恐怕非常困難。

癸三、斷除貪無能為力之他利:

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中,如果自己無能為力,也沒有必要傷心。

有情種種心,佛亦難盡悅,

何況劣如我,故應舍此慮。

有情的心千差萬別,甚至佛陀也無法一一取悅,更何況像我(寂天菩薩)這樣惡劣的人了,因此我們一定要放下討好世人的念頭。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智者與智者共住,愚者與愚者同行,可以有這樣的大致分類,但由於每個眾生的業力不同,愛好、根基、想法也不相同,哪怕是一盤菜,十個人也有十種評價,所以讓大家全部滿意是非常困難的。

在這個世界上,圓滿一切功德、斷盡一切過患的,唯一就是遍知佛陀,然而斷證圓滿的佛陀,也難以使每個眾生都心滿意足。從佛教歷史來看,佛陀在世的時候,提婆達多、善星比丘、給孤獨施主的僕女、達瑪多匝、外道六大本師等成千上萬個人與佛陀作對。世界上最完美的莫過於佛陀,但是在佛陀面前,也有很多人抵抗、反對、譭謗,有人說佛陀的戒律不清淨,有人說佛陀的見解不究竟,有些外道看見佛陀的莊嚴金身具足九種醜相……佛陀在經中也親口說過:世間于我有信心者,其數量如同指尖上所沾之微塵,而未有信心者,如同大地微塵。因此,想要所有的人都滿意,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有個企業老闆非常苦惱,他一心一意想利益所有的員工,希望每個人都能滿意,但始終無法實現這個願望。不管他怎麼絞盡腦汁,付出一切的錢力、物力,仍有一部分人與他作對,忘恩負義。所以他特別想不開,心裏很受刺激。有一次他跟我訴苦,我就引用這個教證告訴他:佛陀都無法滿足所有眾生的願望,我們凡夫人恐怕更不行了。你的心願雖然好,但可能還要再次考慮。

以前上師如意寶在世時,經常也有一些人反對。憑我自己的信心來講,在現代的世界中,像他老人家那樣一切都為眾生著想,了知諸法最深密的實相,始終以慈悲心來開示、做事情,一點自私自利的心也發現不出來,為什麼還有人覺得不完美呢?

寂天菩薩、法王如意寶及我們的傳承上師,都是超凡入聖的大成就者,既然對他們都會有人不滿,那我們這些人就更不用說了。所以有些人在講經說法的過程中,下面稍有幾個人不聽話,就開始鬧情緒罷課,這是不應理的。佛陀時代都有那麼多的野蠻眾生,末法時代的眾生裏沒有,這是絕不可能的事情。

眾生真的很難以一一取悅,《伊索寓言》中有個故事,大家可能比較熟悉。有一個老頭和一個小孩,用一頭驢馱著貨物去趕集。在回家的路上,孩子騎在驢上,老頭兒跟著驢子走,路人見了,指指點點說:這孩子不懂事,讓老年人走路,自己享受。孩子忙下來,讓老頭兒騎上,旁人又說:這老頭兒怎麼忍心?自己騎驢,讓孩子走路。老頭兒聽了,又把孩子抱上來,兩人一同騎,走了一段路,又有人說他們殘酷,會把小毛驢累死。兩人只好下來走路,可是還有人笑話他們:有驢不騎,真是大傻瓜!最後他們實在沒辦法,只好扛著驢子走回家。(扛著的話,更要有人說他們了。)

所以,做任何一件事情,要讓眾人全部滿意,這個要求太高了,絕對是做不到的。權衡之下,大多數人認可就可以了。現在世界上都是民主選舉,在一個縣城裏的常委裏,要麼是七個人,要麼是十一個人,不能是雙數,否則投票時一半對一半,那就沒有辦法了。如果是單數的話,按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就可以過關。因此,每個眾生的業感不同,完全迎合所有人的心,就連佛陀也做不到,大多數人同意就行了。

有些菩提學會的負責人,以前這方面的經驗比較少,好心好意地幫人刻光碟、做事情,結果招來一頓誹謗,所以心灰意冷,不想幹了。其實,一個小組有十個人的話,如果七八個人對你讚歎,一兩個人不聽話,沒有必要為此而放棄。但若七八個人都對你不好,那可能有問題,你就放棄吧。所以,做事情應該兩方面考慮。

睥睨窮行者,詆毀富修士,

性本難為侶,處彼怎得樂?

凡愚很難以取悅,對什麼事情都看不慣,怎麼做也不可能讓他滿意。他們對知足少欲、修行如法的清貧行人非常蔑視,認為這些人缺吃少穿,過得那麼寒酸,簡直太愚癡了;對財產豐厚的富裕行者也不滿意,說刺耳的話加以詆毀:你看這個人通過各種狡詐的方式,收取許許多多有漏的財產,他這樣貪執財物,是不是死時也要帶到後世去啊?凡愚的本性就是如此難以相處,和他們在一起,怎麼會獲得快樂呢?

以前法王如意寶講過無垢光尊者的《厭離道歌》,當時我也翻譯了,現收集于《智悲精滴》。那裏面痛陳了惡性眾生的斑斑劣跡,這些人對修行好的人看不慣,對修行不好的人也看不慣,反正做什麼事情都看不慣。

我前段時間讓很多人提意見,看看我講課講得怎麼樣,有些人說:你嘰嘰嘰嘰講得那麼快,誰能聽得懂?講慢一點。然後我就講慢一點。有人又抗議:你慢吞吞的,誰都不想聽,我們都打瞌睡了,講快一點好不好?那不快不慢的適度在哪里呢?這個確實沒法把握。如果我講得稍微廣一點,有人就說:你囉囉嗦嗦講半天,我們還有事情呢,講得少一點,不要太囉嗦了!然後我就簡略一點,又有人抱怨:你講得這麼略,肯定誰都不懂,我們除了聽法以外,沒有別的事情,你應該講廣一點,多引用教證理證。後來實在沒辦法,怎麼做都不滿意,只有憑自己的能力和良心來劃線了。

藏地也有個家喻戶曉的故事:有家人娶了一個新媳婦,媳婦剛進門時,婆婆對她挺不錯,她賢慧能幹,但唯一有個缺點,就是不愛說話。後來婆婆非常不滿,說她像啞巴一樣,什麼話都不說,就因為這個原因,非要把她休掉。她丈夫也沒辦法,只有聽母親的話,把她送回去。在回去的路上,要翻一座岩石山,山上有一隻鴣鴣鳥,(冬天特別冷時,它呆在山上;夏天特別熱時,它就下來。所以,夏天穿厚衣服的人,經常被喻為鴣鴣鳥。)他們路過的時候,一直在嘰咕嘰咕不停地叫。她丈夫聽得心煩,就想拿箭射死它,此時那個媳婦就唱了一首歌,歌的大概內容是:世間上的人極難取悅,像我這個媳婦,因不說話而要趕走;這個鴣鴣鳥,因說話過多而要被殺,不知道他們需要什麼樣的人?

的確如此,有時候說太多了不行,說太少了也不行,有些人可能建議適中一點,但適中的標準也是因人而異,每個眾生的根基和意樂不同,判斷的結果也有天壤之別。這樣一來,做什麼事情都非常困難,與凡夫愚者相處時,令其全部滿意後再做事情,這是根本辦不到的。因此,我經常這樣想:到了一定的時候,應該自己做主、憑良心做事。做是肯定要做,不能因為有人誹謗就放下來,別人說什麼不要管,只要自己發心清淨,就應該堅持到底。

此外,要注意的一點是,窮人雖是往昔業力所致,但也不能隨便蔑視,否則果報相當可怕。往昔佛陀在世時,有一個難陀女,她非常貧窮,身無分文。後來好不容易得到一點錢,換得一盞燈的酥油,用油燈來供養佛陀,即使目犍連以神通也滅不掉。(此公案在《賢愚經》等經典中有,我就不廣說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她發了殊勝大願。等難陀女回去後,很多眷屬悄悄地問佛陀:難陀女的發心這麼廣大,但為什麼如此貧窮呢?佛陀答道:在迦葉佛的時候,她是個富有的女居士,恭請如來及其眷屬到家中供養。但在她之前,如來已答應一個貧窮女人的恭請,沒有答應她。於是她很不高興,尤其對方是個窮人,更引發她的輕蔑和嫉妒。為了消除心中不滿,她不惜以惡語諷刺、誹謗別人,招致五百生中受貧窮的苦報。

所以,我們儘量不要輕視別人,也不要故意去挖苦別人。但是別人若對你這樣挖苦,有時候也沒辦法,只要自己處於煩惱當中,就不會有真實的安樂。麥彭仁波切在教言中也說:心中有了煩惱的話,如同家中有位潑辣的妻子,始終得不到安樂。我以前不知道潑辣妻子是什麼樣的,但去年有個紅原的客人,我沒有問他,他自己就講起來了:你們出家人真的很快樂,成了家以後實在痛苦,尤其是有潑辣的妻子在身邊,就像是坐在洶湧澎湃的河邊一樣,心裏很冰冷的!現在想來,原來他是在解釋麥彭仁波切的教言,也算是一個善知識吧。(眾笑)

我們做事情讓所有的人都滿意,這是很困難的,但是從內心中斷除煩惱,令心得以清淨,這一點應該可以做到。現在社會上也經常提倡:心安則眾生安,心淨則佛土淨,心平則天下平。還有個口號是: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和諧社會,從我做起。這與大乘理念也有相似之處。真正的利他之心,恐怕他們不一定懂,但即便以這種利他心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會發出祥和之光,給整個世界帶來和平安樂。

總而言之,我們做事情不一定得到所有人的認可,也不一定受到他們的讚歎,但只要以清淨心來對待,別人不滿也沒有關係。畢竟佛陀都不能滿足所有眾生,我們這樣的區區小人,又怎麼可能做到呢?只要自己發心清淨,對得起一切眾生,就要以此心態來做有利益的事情!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