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1/30 04:37:47
學習次第 : 進階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安忍 第九十二節課

第九十二節課

本品的內容,是宣講如何修持安忍。對這個問題,不但要在文字上搞清楚,更應該在意義上經常下工夫。正如昨天《聞解脫》中所說,佛法不要僅留在文字上,也不要停留在一知半解上,應在實際行動中去行持,否則就成了一種口頭禪。

當然,從文字上看,我們很多道友非常不錯。昨天年末考試時,幾百個人一起圓滿地背誦《入行論》全頌(共十品,一千多頌),這種場面十分驚人。就我個人而言,也覺得非常開心,看到這麼多僧眾把所有頌詞全部背完,真是由衷地隨喜。一般在城市裏或其他佛教團體中,像我們這樣通過研討、辯論、筆考,非常嚴格地學習《入行論》,基本上是沒有的。僅僅是詞句上的背誦,恐怕很多人也做不到。

前段時間,聽菩提學會有些學得不錯的人講:我們這裏上等者是背前四品。我就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我們那裏下等者是背四品,中等者是背八品,上等者背全品。”“啊!你們現在全部背完了?”“全背完了。他們背這一部好像非常簡單,同時還背了《量理寶藏論》、《大圓滿心性休息》等好幾部論典。一年當中,有些人背三部,有些人背五部。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並不是自贊毀他,事實就是這樣。當然,學佛還是跟環境有一定的關係。我看你們這麼多人背得這麼熟,內心生起了極大的歡喜心。

但話又說回來,僅僅是背頌詞,沒有思維意義是不行的;僅僅是思維意義,實際行動中沒有行持也不行。如果你將《入行論》全品背得滾瓜爛熟,像念觀音心咒一樣流利,但遇到敵人時實在忍不了,拿著刀子殺別人,這樣的話,背下來也沒有用得上。

所以,你們詞句上的背誦和研究,我是認可的,也非常隨喜,但更重要的是什麼?就是將每個頌詞的含義,在心相續中反復串習,真實地修持。

有情具功德,能生勝佛法,

唯因此德符,即應供有情。

從功德上講,雖然眾生與佛陀有很大差別,但眾生能作為所緣緣,令我們生起佛陀的功德——身體具足相好圓滿,語言具足六十種梵音,相續具足盡所有智、如所有智及五種智慧等。這些佛陀的如海功德,必須依賴眾生的助緣,僅以這一點,就理應供養眾生。

慈悲的佛陀、殊勝的法寶、珍貴的舍利,都有引生殊勝佛法的能力,而我們周圍的平凡眾生,也具備這種功德,依其可圓滿佈施波羅蜜多、安忍波羅蜜多等六度萬行。所以我們看見敵人時,不要生起嗔恨心,認為他是菩提道的絆腳石。佛陀在經典中說:修行遇到了什麼樣的違緣,都應將其轉為道用。尤其是依靠眾生這個對境,更能使我們成就佛果功德。《華嚴經》中也說: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我們學習大乘佛法的人,眾生越多越好,千萬不能離開眾生。大城市裏的人也不要對眾生起厭煩心:我要到寂靜地方去,人密密麻麻的,這麼多,實在不願接觸他們。”“我單位的人、家裏的人,一個比一個惡劣,我要離開他們到清淨的寺院裏去。不能這樣!你既然發願度化眾生,一定要跟周圍的人搞好團結。這次學習《入行論》以後,聽說很多家庭過得比較快樂,原來天天鬧離婚的,現在關係挺不錯,原來家人不學佛的,現在看到對方的改變後,也產生了好奇心,慢慢開始研究《入行論》。這是非常好的一種現象,修學大乘佛法的確離不開眾生,就像車輪一樣,倘若沒有前輪或後輪,車子沒辦法在路上賓士。同樣,我們修學菩提道,既要有上面的佛陀,也要有下面的眾生,沒有這兩者的話,成佛之日遙遙無期。

當然,表面上看來,眾生與佛陀給我們的感覺不相同。寺院裏的佛像多麼慈祥,令人一見就生歡喜心,很想在其面前求加持、求悉地。而怨敵與此完全相反,聽到他的聲音、見到他的樣子,心裏就怒火中燒,三天三夜睡不著覺。但實際上他能給我們帶來真實利益,就像核桃一樣,表面凹凸不平很粗糙,但打開以後,裏面卻有著美味可口的果仁。若只注重外表的粗糙行為,而斷然捨棄一切眾生,永遠也無法品嘗到其中的醍醐美味。

世間上的事情,有些好像是違緣,實際上是帶來順緣,而有些好像對修行有利,其實卻有莫大的損害。因此不管在什麼環境中,只要對方是眾生,都應以慈悲的目光來看待,以溫和的語言來交談,心甘情願做眾生的僕人。世間人常說:公務員是人民的公僕。實際上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才真正是每一個眾生的公僕。只要翻開《大藏經》,我們就會發現,佛教徒所做的事情就是這樣,因為菩提心的來源就是眾生。

昨前天有個江門的人給我打電話說:我以前口口聲聲講菩提心,已經講了幾十年,但每一次接觸眾生時,都是用噁心來對待,沒有生起過真實的悲心。通過這次學習之後,我才感覺到什麼叫菩提心,真正認識到了這一點……”他一邊說一邊哭,並問要如何報答恩德。我說:這倒不要緊,報答恩德以後再說,你先好好地學習。我看他也不像是假裝的,應該是一些真心話。

總之,在沒有任何條件的情況下,寧願為了眾生犧牲自己,這就是發大乘菩提心的補特伽羅。在實際行動中,大家也應當身體力行。

醜二(信仰佛陀故當恭敬)分二:一、佛將眾生作為我所;二、佛將眾生作為我。

寅一(佛將眾生作為我所)分二:一、當恭敬之理由;二、懺悔不敬之過。

卯一、當恭敬之理由:

無偽眾生親,諸佛唯利生,

除令有情喜,何足報佛恩?

無有虛偽狡詐的眾生至親,唯一就是諸佛菩薩,他們的所作所為就是饒益無邊眾生,日日夜夜為眾生操勞,除此以外,沒有私人的事情,也沒有親戚朋友的事情。我們發心時也說:我今天出生在如來的家族中。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家族的事業應該分清楚。以前婆羅門種姓有婆羅門的事業,商人種姓有商人的事業,同樣,我們是佛菩薩的種姓,就應繼承佛菩薩的事業——除了利益眾生之外,沒有其餘事情可做。

佛陀是沒有狡詐、沒有虛偽的眾生至親。世間上的親人非常虛偽,比如兩個人談感情時,互相承諾:我永遠喜歡你,我永遠愛你!但這種山盟海誓是不可靠的,當他對你特別執著時,可以將之付諸於行動,一旦他在外面有了別人,馬上跟你反目成仇,甚至殺了你也願意,這就是世間所謂的情與愛。世間的交情也特別假,當你大權在握時,逢年過節就高朋滿座,客人多得不得了;如果你失勢敗落、名聲一落千丈,所有的人唯恐避之不及。而佛陀與之完全不同,他的愛是無有任何條件的,如同陽光一樣,將慈悲的溫暖普灑整個大地,不分種類、不分種姓,只要是有生命的眾生,都無條件地賜予保護。

佛陀的恩德非常大,如果佛沒有降臨人間,轉*輪給我們降下這樣的甘露妙法,恐怕輪回曠野中迷失方向的可憐眾生,現在也不知道去向,生活沒有著落。世間人常說:我家的孩子已經三十多歲了,還沒有找到物件,生活沒有著落。其實這不一定是生活沒有著落,只要活在這個地球上,生活肯定有著落。但若沒有遇到佛法,我們這些可憐眾生還要迷茫在輪回中,這才是真正的沒有著落。而如今佛陀降下了佛法甘霖,大家又有幸遇到了這樣的妙法,將來一定會獲得解脫。這份深恩厚德實在無法用語言表達,除了令眾生歡喜以外,沒有別的報答方式。

以前上師如意寶拜見他老人家的根本上師時,也說:我為了報答您的恩德,發願利益一切眾生!所以,利益眾生是對上師和佛陀最好的報恩,大家在實際行動中,倘若能夠幫助眾生,就是對上師的一種報恩。有些人說:上師您對我的恩德很大,我準備寄一點茶葉,但通過什麼方式呢?寄茶葉倒不一定,因為上師也不是茶口袋。最重要的是什麼?如果你有一點能力,盡心盡力、無條件地幫助眾生,這樣就是報答了佛的恩德,也是報答了上師的恩德。

如果是世間人,要報答他的恩德,可以給他財物名聲,但佛陀根本不需要這些,佛陀具足一切功德,就像轉輪王一樣,財富名聲地位等樣樣圓滿,而我們眾生就像乞丐,一個乞丐想幫助轉輪王,那是非常可笑的事情。真要報答佛恩的話,對身邊眾生做些饒益的事情,這才是佛陀最需要的。所以,在諸佛菩薩面前,大家要經常發願不害眾生,儘量饒益眾生,這就是報佛恩的一種行為。

以前華智仁波切拜見上師如來芽的遺塔時,也發了三個大願:在所有的未來世中,願我不受惡友的影響,願我不傷眾生一毛孔,願我生生世世不離正法光明。像華智仁波切這樣的大成就者,尚且都要如此發願,那我們以後不管是朝寺院還是拜上師,發願時也要想到這三點。

其實發願很重要,發怎麼樣的願,最後會得什麼樣的果,這就是一種自然規律。榮索班智達在《入大乘論》中引用過一個公案:有個織布的人,他通過修行而得成就,最後現前了本尊。本尊問他:你需要什麼悉地?他回答說:別的不需要,我只要一套織布的工具。有些賣麵包的人,到寺院裏也是願我的麵包生意好,多賣出去一些,而做其他工作的人,也主要願自己的事業成功。這些發願都不太好。作為一個修行人,發願生生世世利益眾生、生生世世不害任何眾生,對今生來世才有非常大的利益。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讓上師歡喜、讓佛陀歡喜,而佛陀和上師最歡喜的,就是利益眾生。發願一生中盡心盡力地幫助眾生,這裏面已經包括了所有的誓願。《楞嚴經》中說: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為報佛恩。將利益眾生的這顆深心,奉獻於一切刹土中的佛陀,這才算是報答了佛陀的恩德。所以,自己平時發願時,應想到利益天下無邊的一切眾生,將此心奉獻給十方諸佛菩薩、傳承金剛上師。以前法王如意寶在一首道歌中也唱道:上師,您宏大的深恩,我永遠也報之不盡,只能以利益眾生的方式來報答。因此,想報答上師恩德的話,就應發願去利益眾生。

利生方足報,捨身入獄佛,

故我雖受害,亦當行眾善。

佛陀為了我們,寧願捨棄身體入於無間地獄,所以,我們只有利益眾生,方可報答這種恩德。佛傳中說,世尊因地為月光國王時,在鹿野苑佈施自己的頭,當時他對樹神說:我之頭顱於此樹下已佈施過九百九十九個,加今此一回,正好一千。世尊是海塵婆羅門時,也曾發下五百大願,其中一願就是:為播植善根于一眾生心相續中,我願十大劫中以歡喜心感受無間地獄的痛苦。想一想,這五百大願當中,有多少願是以歡喜心來代眾生受地獄之苦,我們為了一個眾生種下善根,會不會下這麼大的功夫?不要說十大劫受地獄之苦,就算十年中感受人間的痛苦,很多人也不願意。

我們自稱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有時候非常不好意思。平時有些人叫我是上師,但我想:不要說上師,連一個好弟子的法相,我也的確不具足。無垢光尊者在《竅訣寶藏論》中說:自尚不具弟子之法相,想做上師矛盾又可笑。如果真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不說在十大劫中為了眾生受無間地獄的痛苦,哪怕在十年當中,坐監獄也好,殺害我也好,什麼痛苦都願意接受,只是為了給一個眾生播下善根,我有沒有這個膽量,有沒有這個勇氣?自己知道自己到底是什麼樣。因此,對釋迦牟尼佛的這種精神,大家應該好好想一想。

既然只有利益眾生,才可以回報佛陀的恩德,遭受再大的傷害痛苦,我們也要安忍下來,唯一行持利他之事。現在野蠻的眾生遍天下,我們不受譭謗挖苦是不可能的,但當受到這些時,一方面要憶念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的行為,同時也要憶念傳承上師們的教言。以前上師如意寶曾說:凡是與我結緣的眾生,無論親人還是怨敵,對我讚歎還是譭謗,我都發願讓他們暫時獲得快樂,究竟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他老人家一生的誓言。

我們學佛的人,最關鍵的問題一定要認清楚,倘若對此一無所知,那是非常可惜的。身為一個佛教徒,若整天想著人天福報,也沒有任何意義。佛陀在《大乘密意經》中說:不畏地獄,不求生天,不為己身,而求解脫。不害怕地獄,不求人天福報,只是為了利益眾生,全心全意地希求解脫,對自己的事情一點也不關心,這樣的發心相當重要。

有些人在做事過程中,經常擔心會不會遭人誹謗、會不會有人說三道四,為了避免這些麻煩,就乾脆不接觸人,或躲起來當個普通人。不應該這樣!自己的膽量要大一點,釋迦牟尼佛在弘法利生時也會有人譭謗,我們遇到這些違緣,也在情理之中,不能因為別人不高興,就失毀自己的菩薩行。現在的末法時期,幾乎每個人都只顧自己、不顧眾生,稍微出現一點困難,就開始退失信心,不願意利益眾生了。這是不合理的。作為大乘修行人,只要是眾生的事情,就應該大膽地站出來,大膽地承擔下來,這一點非常有必要!

諸佛為有情,尚且不惜身,

愚癡我何故,驕慢不侍眾?

眾生的怙主——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為了群生不惜捨棄頭目腦髓以及身體,而我們這些愚癡的眾生,憑什麼在眾生面前如是傲慢,不善待眾生呢?

釋迦牟尼佛等十方諸佛功德巍巍,我們凡夫相比之下無異於螢光對日月。但尊貴的佛陀尚且為了乞丐、病人或旁生而奉獻一切,滿足他們暫時的願望,究竟讓他們得到利益,我們如此卑微的修行人,什麼功德都沒有,相續中充滿各種煩惱,在眾生面前又有何可傲慢的呢?

《毗奈耶經》等經典中說,佛陀在世時,看到僧團裏有病人,就親自熬藥服侍;外面有些可憐的眾生,佛馬上施以援手;一些旁生被大水沖走,佛陀也去救它脫離苦難。不像現在的有些上師,自己高高在上,就像國王一樣指派下面的弟子,做什麼都要恭敬自己。而佛陀完全是身先士卒,自己先去利益眾生,這才是佛教的崇高行為。

現在有些人的傲慢心特別強,稍微有一點功德,看見可憐的眾生就不理不睬、傲氣十足,這算不上真正的佛教徒,甚至世間人也不一定看得慣。全球公認的有些智者,為人確實令人羡慕,不管是說話還是做事,都讓眾人相當佩服。而我們藏傳佛教當中,個別所謂的高僧大德,佛教的知識也沒有,世間的知識也沒有,只是跟別人說:我就是你的根本上師,你不能違越我的命令,否則以後會下金剛地獄。以這種方式來壓人,可能不太合理。

不僅是現在,以前清朝的時候也有。《影塵回憶錄》中講道,清朝的皇帝差不多都信佛,尤其對密宗信得很切。有一次康熙皇帝到熱河,拜見一位藏傳佛教的活佛(那時候蒙古的傳承,基本上是藏傳佛教),隨身保駕的是白將軍,他是個漢人,對佛法一點也不相信。禮拜的時候,活佛在法座上端坐,皇帝在下麵恭敬頂禮。白將軍看皇上拜的時候,活佛在上面不還禮,不理不睬的,眼皮也不翻,一副傲慢相,不覺怒從中來,跑到法座上,抽刀就把活佛的頭砍了,弄得屍橫寶座,血濺法衣。

這一鬧把事情搞砸了,所有的喇嘛把康熙皇帝劫持著,蒙古人聽說後,也要出兵造反。他們的要求,就是要白將軍給活佛償命。白將軍說:他是什麼活佛!我們皇上給他行禮,他連動也不動,睬也不睬,連世間人情都沒有,這還叫活佛嗎?但他們卻說:不管你承不承認,他是我們最尊貴的活佛,你不能因為自己不信,就把我們的活佛殺死!橫說豎說,無論如何要白將軍抵命,蒙古政府也要馬上出兵。白將軍看事態不好,恐怕連累了皇上,才答應給活佛抵命。後來康熙皇帝非常傷心,一邊流淚,一邊答應把他斬首。

當然,這可能也有不同的解釋,但我感覺當時的有些活佛在某些行為上不太合理。藏傳佛教中,真正的活佛就是眾生的怙主,但有些人也許從小沒有受過教育,很多行為無法令人生信。以前的活佛制度有兩種,一是從小接受佛教的正規教育,長大之後對眾生確實有利。但也有個別的寺院,從小沒有重視這方面的培養,只是讓活佛給別人摸頂加持,真正去親近他時,他異常傲慢,好像認為自己是真正的佛。但真正的佛陀對眾生是怎麼樣的?他自己相續中又有什麼功德?通過這個公案,你們也可以思維一下,佛教徒對佛教和眾生應當怎麼奉獻,某些事情在歷史上為什麼會發生?這些問題都值得反思。

我們藏族有句俗話:人越愚癡,就會越傲慢。有些人相續中沒有少分功德,但在眾生面前卻非常傲慢,而諸佛菩薩、傳承上師們圓滿一切斷證功德,顯現上非常謙虛地利益眾生,相比之下,完全可以看出自己的境界到底如何。其實一個人的修行好壞,能從利益眾生方面加以衡量。華智仁波切在《前行》中講上師法相時也說,只要上師具備了菩提心,不具足其他的法相都可以。因此,佛法到底是什麼?就是利他的一種智慧。凡是損害眾生的行為,絕對不是佛法,這一點務必要搞清楚!

眾樂佛歡喜,眾苦佛傷悲,

悅眾佛愉悅,犯眾亦傷佛。

眾生幸福快樂,佛陀會示現歡喜,如果傷害眾生,佛陀就會悲傷。因此,令眾生歡喜,諸佛自然愉悅,倘若加害眾生,佛陀便會傷心難過,也等於是傷害了佛陀。

當然,從實相上講,布布達論師說:眾生供養佛陀也好,砍殺佛陀也好,實相上都是平等的,佛陀不會有分別之心。但在現相上,我們恭敬眾生,佛陀會生歡喜,如果損害眾生,佛陀也會顯得悲傷。佛斷證圓滿、證悟一切實相,對他來講,歡喜和痛苦的分別念是沒有的,而在眾生面前顯現時,這些現相的確是有。比如在律藏中,有些弟子如理如法,佛陀就會大加讚歎;有些弟子不聽話,行為上不如法,佛陀就顯得不高興,進行嚴厲的呵斥,或流露出悲傷的情緒。這是佛陀隨順眾生的一種示現。儘管是示現,但對我們迷惑眾生來講,應該讓佛陀生歡喜心,不要厭離我們,倘若佛陀不悅,絕對得不到任何加持。雖然從中觀義來講,佛陀的悲傷和歡喜是一種顯現,但是觀待迷亂的眾生,這也是一個事實。

為了讓釋迦牟尼佛歡喜,讓阿彌陀佛歡喜,讓諸佛菩薩歡喜,我們理應對眾生做有利之事。漢地的蕅益大師說:殺生即殺自性佛,放生即放自性佛。從了義的角度而言,三寶的本性不受任何損害,上師也是佛陀的化現,從入定智慧來說,上師無有利害分別念。但從顯現上看,我們放生或饒益眾生,上師就會高興,殺生、做害眾生的事情,上師顯得不高興。所以為了讓諸佛菩薩、傳承上師生喜,我們應儘量地幫助眾生,永遠斷絕損惱眾生的行為,發願乃至生生世世,不殺害任何一個眾生。(在《悲慘世界》的結文中,我也從內心中發了一些這方面的願。)

現在有些修行人,一邊殺害眾生,一邊想修法成功,這是非常荒唐的。他們到館子裏點殺一些動物,吃了一頓美餐後,回去就在佛前供香供燈,祈請佛陀加持他馬上開悟,這是絕不可能的!如同你把母親的兒子殺了後,拿一點禮品到母親面前去搞關係,母親是不可能快樂的。

我們平時修不了很多法不要緊,但千萬不能傷害眾生,應該儘量地幫助眾生,這就是真正的佛法。所謂的佛法,不一定是你眼前什麼都看不見,全部是光明一片,而是內心對三界老母有情有著不可比擬的大慈大悲,這才是大乘修行人的基本標準。如果沒有這種心的話,你表面修成了什麼樣的生起次第、圓滿次第,也不一定是正道!

遍身著火者,與欲樂不生,

若傷諸有情,雲何悅諸佛?

譬如,一個人全身上下被火燃燒,縱然在他面前彈奏動聽的妙音,擺放誘人的佳餚,堆積如山的錢財,他心裏也不會有絲毫快樂。同樣,佛陀將所有的眾生視為己身,如果我們傷害了眾生,那憑什麼取悅諸佛?

以前在藏傳佛教中,有些偏僻的地方有這種現象:有些人念了一些儀軌後,就開始殺旁生,接著把肉供養給僧眾。對此,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中嚴厲地批評道:比如請一位母親做客,將被殺兒子的肉放在她面前,這位母親會不會歡喜?同樣,一切佛菩薩對所有眾生就像母親一樣關照垂念,殺害任何旁生作血肉供養,諸佛都不可能歡喜。所以,利益眾生是令佛歡喜的最好方法,假如傷害了眾生,不管你是以什麼理由,佈施也好、供養也罷,佛陀都不會高興的。

有些佛教徒經常搞不明白這些,他們請一位活佛,就到海鮮餐廳裏大吃一頓,原因是上師的身體不好,吃海鮮對身體特別特別好。聽說有些上師也真的去了。這樣的話,這位所謂的上師和他的弟子是不是對佛陀報恩德?大家也應該值得觀察。

我非常佩服漢傳佛教自古以來的吃素傳統,這麼多的佛教徒全部是以素食為主,直接或間接利益了無量眾生。佛在《月燈經》中曾問阿難:一個人從頭到腳遍滿火焰,這時在他前面擺滿各種妙欲,他有沒有快樂之心?”“絕對沒有。佛說:同樣的道理,諸佛菩薩看見三界眾生遭受種種痛苦,也不會生起一點歡喜。

我們今生對佛教做大貢獻、利益無邊眾生,若沒有前世的殊勝善緣,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但是作為一名佛教徒,尤其是學習大乘佛法的人,如果故意傷害眾生,肯定不會讓諸佛菩薩歡喜。你們平時應該多看傳承上師們的公案,翻閱一些大乘的甚深經典,從內心中發下誓言:今後哪怕遇到生命危險,我也不害任何眾生。有了這樣的發願力,對自己修行非常重要。大家以後作佛事時,也千萬不要害眾生,如果害了眾生,尤其是直接或間接害了眾生的生命,這個佛事肯定不能成功,佛陀也不會歡喜的。

以前噶當派的教言中講過,有一位上師圓寂了,每年開紀念上師的法會時,都要殺害一些眾生,後來有位弟子說:我們上師是佛的化身,不應該開這種法會。於是把法會取消了。表面上看來,不讓開上師的紀念法會,這種行為似乎大逆不道,但另一位大德卻讚歎說,他是真正繼承了上師的遺願,只要牽涉到害眾生的行為,都不會是上師的意願。

作為出家人也好,居士也好,供養承侍上師的過程中,如果涉及到傷害眾生,一定要馬上斷掉,這就是佛陀的慈悲教育,也是佛教獨一無二的特點。這種慈悲教育,任何世間的教育中都沒有,其他宗教雖然也有一些慈善行為,但像佛教這樣普利天下一切眾生,是根本沒有的。因此,以大慈大悲饒益無邊眾生,是佛陀生起歡喜的根本因素之一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