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1/30 04:35:10
學習次第 : 進階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安忍 第九十一節課
第九十一節課
眾生和佛陀是完全相同的,怎麼相同呢?二者都是我們積累資糧的福田。昨天以教證已經說明了,今天通過理證來成立。
卯二(教義成立)分二:一、真實宣說;二、遣除爭論。
辰一、真實宣說:
常敬生佛者,圓滿達彼岸。
長期恭敬眾生與佛陀的修行人,能圓滿到達輪回的彼岸,獲得涅槃的果位。
此處用理證加以說明:眾生值得我們恭敬,因為恭敬眾生和恭敬佛的這種人,能獲得無上圓滿正等覺果位之故。這也是因明的一種推理。
有沒有這樣的事例呢?當然有。在佛教歷史上,無數成就者和修行人,依靠對佛陀和眾生的恭敬心,從而圓滿了兩種資糧。昨天也講了,發菩提心需要眾生;六度萬行也要眾生(佈施、持戒、安忍皆以眾生為對境;修禪定也是遠離嘈雜的環境到寂靜處,間接與眾生有關。無論積累福德資糧、智慧資糧,統統離不開眾生);最後得到佛果時,還是離不開眾生。甚至我們每天早上發心,中間白天做事情,最後回向善根,全部是為了眾生,並不是為了自己。
因此,從資糧的本體和資糧的果兩個角度來講,眾生在菩提道上跟佛沒有什麼差別,依靠眾生能積累福慧二資,獲得斷證圓滿的佛果。
修法所依緣,有情等諸佛,
敬佛不敬眾,豈有此道理?
圓滿波羅蜜多,必須要讓眾生歡喜,在這個過程中,眾生和佛陀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緣。龍猛菩薩說:“眾生菩提因,若欲成佛果,於眾敬如師。”眾生乃菩提之因,我們若想獲得佛果,對眾生必須像對上師那樣來恭敬。《華嚴經》中也說:“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三千大千世界中,假如沒有一個眾生,我們對誰生大悲心?難道對佛菩薩、阿羅漢生悲心嗎?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悲心的來源就是眾生,沒有悲心的話,菩提心無法產生,如果沒有菩提心,成佛唯一的近取因就沒有了。
現在很多學佛的人,根本不懂這個道理,他們認為要獲得佛果的話,僅僅依靠三寶就足夠了,有沒有眾生無關緊要。然而,就菩提的因來講,眾生和佛陀完全等同,如果恭敬佛陀而不恭敬眾生,那實在是沒有道理。《修心七要》中雲:“于眾修大恩。”眾生是我們修行的來源,也是一切成就的根本,應把他們視為自己的大恩人。《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中,隨順眾生這一願中也說:應把所有的眾生看作父母、師長、阿羅漢,乃至佛陀來對待。
但實際生活中是不是這樣呢?觀察一下就會明白。我們每當看見佛像佛塔、上師三寶,就恭恭敬敬地頂禮供養,而看到經常損害自己的敵人,心裏就很不舒服,對他大肆譭謗,這是不合理的。要知道,佛和眾生同等重要,見到流浪狗之類的動物時,應想方設法予以幫助,把它看作成佛的一種助緣;如果受到鬼神妖魔等非人的危害,也應把它們作為最大的恩人來觀想。有些人身上有附體,耳邊能聽到各種聲音,這時就應該像《修心七要》中講的那樣,心想:“從無始以來,我吃過你們的肉、喝過你們的血,已經欠了你們很多債。為了補償這一切,我理當將血肉等佈施,你們可隨心所欲地享用。即使我今生中世出世間一無所成,那也無所謂,只要我的身體能償還你們的債務就可以了。”
然而,現在很多人並不是這樣,為了保護自己,眾生再痛苦也不顧,只要自己能發財升官,就已經心滿意足了。但看看以往高僧大德的傳記,過去的大德並非如此,朗日塘巴曾說:“我所閱覽的一切甚深教法,都是將所有的過失歸於自己,將所有的功德賦予眾生。這一切的關鍵,除了‘虧損失敗我取受,勝利利益奉獻他’之外,再也沒有更甚深的教言了。”
若把眾生看作跟佛一樣,便不會看到他的任何過失,就是因為總覺得別人比自己惡劣、比自己還壞,把他當作特別低等的眾生,才會認為自己各方面都超過他。但這樣的心,根本得不到真正的涅槃。不管是修什麼法,一定要想到利益眾生,有些大德在教言中說:“有了利益眾生的心,所有的違緣魔眾自然摧毀。”以此類推,如果滿心都是自私自利,則能招引諸多過患和災禍。
大家平時在修行過程中,應儘量斷除自私自利的心去幫助眾生,在幫助眾生的時候,也要把眾生看作是菩提的順緣。我們修行是為了成佛,獲得釋迦牟尼佛那樣的果位,對佛怎麼樣恭敬,對眾生就要怎麼樣恭敬,如果缺少了眾生,同樣也得不到佛果。若能做到這一點,從見解上糾正以往錯誤的觀念,那你的修行絕對會有進步。
但現在有些居士並不是這樣。一聽到所謂的活佛,就興奮得手舞足蹈,而對那些沒地位、沒有錢的人,根本不放在眼裏,經常用蔑視的眼光去污辱他,這種做法是不合理的!
辰二、遣除爭論:
非說智德等,由用故雲等,
有情助成佛,故說生佛等。
剛才講了,對佛恭敬的話,對眾生也要恭敬,不恭敬眾生而只恭敬佛,這沒有任何道理。這種說法,有些人就不接受,他們認為:“佛陀圓滿一切功德,而眾生具有貪嗔癡慢等一切束縛,這兩者的功德截然不同,故不應當同等恭敬。”就像昨天有些道友在辯論時所說:“量與非量的法相完全不同。是量的話,絕對不是非量,二者是相違的東西,怎麼可能是同體呢?”
對此,作者回答道:這裏並不是說二者的智慧功德同等,而是從助成佛果的角度講,二者的作用相同。大家應該清楚,所謂的“相同”,不一定所有的特點全部要相同,《量理寶藏論》中說,承許兩個事物相同,只是從某一特定的方面而言的,否則在整個世界上,哪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事物呢?所以,此處說眾生與佛相同,也是“由用故雲等”,在助道作用上安立的。
這一點也看得出來,如果一個眾生都沒有,很多法的確沒辦法修。我們修法就是為了利益眾生,假如眾生都已經空完了,難道要去觀虛空嗎?故從剛開始發心到最後回向之間,眾生是不能離開的。但僅僅是靠眾生,沒有佛陀也不行。為什麼呢?因為佛陀宣說正道,給我們開示了取捨的道理,如果沒有這些,所有眾生都是迷迷糊糊的,依什麼引導去證悟佛果呢?因此,從功用上而言,眾生與佛是平等的,獲得佛果既有佛陀的恩德,也有眾生的恩德。就像是一個農民,有了種子以後,還要有肥沃的良田,通過這樣的因緣,最終才能收割莊稼。如果他摧毀了田地,就算有種子也沒辦法。
所以,大家今後看見任何一個眾生時,應該看作是菩提道的助緣。尤其在大城市裏面,一出門就是芸芸眾生,若覺得“眾生跟我沒關係,我是到寺院裏拜佛的,佛陀才是我成佛的最大助緣”,那你就搞錯了!寺院裏有佛像,去禮拜的功德雖然不可思議,但你沒有到寺院的路上,坐車也好、走路也好,旁邊所見的熙熙攘攘的眾生,哪怕是地上密密麻麻的小螞蟻,實際上都是成佛的助緣。倘若有了這樣的心,修行一定會有進步的。然而,現在的大多數人,很願意在佛像面前作供養,看見可憐的眾生時,悲心始終生不起來,這是根本不合理的。大家一定要搞清楚,只有依靠這兩種福田,才能圓滿自己的佛果。佛陀是成佛的因緣,一切眾生也是成佛的因緣,從這個角度來講,佛陀與眾生沒有高下、一味平等。
懷慈供有情,因彼尊貴故,
敬佛福德廣,亦因佛尊貴。
上面說佛陀和眾生在功德上有所不同,但從助道的角度而言,二者是完全相同的。下麵分開講眾生有眾生的功德和珍貴性,佛有佛的功德和珍貴性。
安住於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境界中,去供養一切有情,這個功德非常大,因為眾生是珍貴的福田。眾生若不具備這一殊勝特點,那供養石木鐵塊等也可以積累資糧了。所以,無情物跟眾生還是有很大的差別,我們把眾生作為對境,對他進行供養,雖然他不是聖者,但依此卻可積累資糧、圓滿智慧。就像《俱舍論》中所說:“儘管不是聖者,但如果對作為利益之田的父母、痛苦之田的病人、于法身相續中修行之田的說法者、功德之田的最後有者菩薩進行供施,果報也是不可估量的。 ”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功德呢?因為眾生是相當殊勝的對境,以慈悲心進行佈施的話,不管對境是哪個眾生,都可以獲得極大的功德。佛經中也說:“倘若佈施可憐的眾生,此種功德不可思議。”
此偈還有一種解釋方法:供養從一緣慈心等持中出定者,這個人雖不是聖者,但供養的功德無量無邊。《入行論》的個別講義中,也有這種說法。不管怎麼樣,我們對一般的眾生作佈施、供養,肯定是有功德的。《父子相會經》中說:“一切眾生界無量,發心功德亦無量。”如果眾生不是殊勝的對境,那以其為對境而發心,怎麼會有如是大的功德呢?因此,每一個眾生都非常了不起,若沒有他們,我們就沒有機會積累福德。
另外,對佛陀也應恭敬供養,因為佛是尊貴無比的福田,依之能圓滿廣大的資糧。佛經中說:“供養佛陀,即生可獲財富等,圓滿一切所願。”可見,佛陀的功德不可思議,他的尊貴偉大無法想像。《妙法蓮華經》中亦雲:“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於畫像,漸見無數佛。”有人縱然以散亂心,拿一朵花供在佛陀的畫像前,也能漸見無數佛而獲得解脫。那我們以誠摯清淨的信心,對佛像作廣大供養,功德更是無法言說了。佛陀若不是殊勝對境,供一朵花怎麼有這麼大的功德呢?因此,具如是功德之故,佛陀是殊勝的對境。你們方便時,也看一下宣化上人《妙法蓮華經》的講義,裏面舉了很多公案,宣講了供養佛陀的功德。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中也說,甚至以不清淨的心看佛像,此人也能逐漸獲得圓滿的佛果。
這兩種如意寶——眾生與佛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經常遇到。龍猛菩薩在論典中說,眾生猶如妙瓶、如意寶,依此能產生一切資具,實現一切所願。佛像則是圓滿功德智慧的身像,哪怕心裏對它生起一刹那的信心,身體對它一禮拜或一合掌,功德也是無法限量。
作為一個佛教徒,行住坐臥應隨身攜帶釋迦牟尼佛的像。不管你是住旅館還是在家裏,若沒有時間念誦、觀想,把佛像放在清淨的地方,即使用因明中的“現而不定識 ”來看,實際上也能得無量功德,在自己的眼識上、阿賴耶上,種下菩提的種子。
我有時候這樣想:現在漢傳佛教的寺院很多,朝拜燒香的人也很多。如果一個地方修一座寺院、造一座佛像,好多人就算以旅遊觀光的心或者無記心,到寺院裏拜一拜、燒個香,在他們相續中也能種下非常難得的菩提種子。因此,作為一個佛教徒,我們隨時都應把佛像作為皈依處,經常供養、恭敬、頂禮。同時,對眾生的態度也要改變,以前很多人可能沒有這種習慣,現在學了《入行論》之後,看見眾生應該覺得跟佛陀沒有差別,經常帶著一些眾生的像是吧?(眾笑)
其實這個道理並不難懂,關鍵在於你實際行動中能不能去做。有些人看見眾生時,這個看不慣、那個也看不慣,這個是壞人、那個也不是好人,這種心態對修行不利,應該觀清淨心才好!
助修成佛故,許眾生佛等,
然生非等佛,無邊功德海。
總而言之,從助修成佛的因來講,眾生與佛是相等的。但從各自的功德而言,任何眾生都不可能與諸佛相提並論。
在成佛的道路上,依靠眾生可以成佛,依靠佛陀也可以成佛,這一點二者是相同的。有些經典中說:“諸菩薩行,大悲發起,有情為依。”我們行持菩薩行、發起大悲心,眾生是唯一的依處,沒有眾生的話,所有的修行皆無法成功。當然,這也離不開佛陀的威力加持和智慧引導,若沒有佛給我們開示光明正道,在漫無邊際的輪回中,迷迷茫茫的眾生如何尋找解脫之路?因此,依靠這兩種助緣,一個人在短暫或漫長的時間裏,只要有信心、有耐心,終有一天必定能圓滿菩提正道、修成佛果,這沒有任何懷疑。
但是從功德上講,佛陀跟眾生完全不同。大家也知道,佛陀有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浩如煙海的功德,而這些功德,不要說是凡夫眾生,就連聲聞阿羅漢也望塵莫及。《拋石經》中講了佛陀的如海智慧,在佛的聲聞弟子中,舍利子是智慧第一,但即使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遍滿舍利子,其智慧總集起來也不及佛智的千萬分之一。
目犍連是神變第一,縱然以他的神變力,也無法測度佛陀的功德。上師以前講過一個公案:有一次佛陀在講經說法,目犍連想以神通力,測試佛陀說法的聲音到底能傳多遠。他飛越了三千大千世界,佛陀的聲音還在耳邊。他又朝娑婆世界的西方飛去,經過了九十九恒河沙數的佛世界,到了光明幢世界,佛陀的法音還是聽得很清楚。
那裏的世界有一尊佛,名為光明王如來,正在說法教化眾生。當時目犍連的神變全部用完了(就像有些道友的電池用完了一樣),他稟白光明王如來說:“我來到這麼遙遠的世界,不知道怎樣才能回去,唯願如來慈湣加持,幫我返回東方的娑婆世界。”光明王如來說:“以你的能力,縱經一劫也不能回到娑婆世界。但是我有一個竅訣,就是不可忘本。你至心觀想你的本師,竭誠頂禮、稱念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聖號,便得安返。”目犍連依教奉行,至心觀想本師釋迦牟尼佛,面向東方頂禮稱念。一念之頃,便回到了娑婆世界。(當時他可能嚇壞了吧,以後再也不敢了,差一點就回不來了!)
所以,佛陀的功德,任何一個人哪怕再有智慧、再有能力,也沒辦法比得上萬分之一。現在經常有人說:“我和釋迦牟尼佛一樣。”你如果將來獲得了佛果,說自己跟佛一模一樣,那倒是可以。但前幾年有些練氣功的人,到處胡說八道:“我的功法超過了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實際上也沒有懂得我這個功法的秘訣。”作為一個佛教徒,尤其是作為一個修行人,必須要瞭解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為主的三世諸佛無邊無際不可思議的功德,若不瞭解這一點,怎麼對佛陀生起無偽的正信?
當然,要瞭解的話,最好是通過兩方面。佛陀的悲心和五道十地的廣大功德,應該看一看《釋迦牟尼佛廣傳》等論典,佛於多生累劫中,為了眾生發菩提心,歷經種種難行苦行,一般凡夫人根本無法想像。至於佛陀的無上智慧,可依靠因明的推理來成立佛陀為量士夫。昨天在辯論的過程中,有些道友以《前世今生論》中的觀點來建立佛法為真理,這樣也可以,但還是不足夠。非常強有力的三相齊全的推理,才會讓別人無話可說,不得不承認佛陀就是量士夫,除了佛陀以外,任何一個學者智者,絕對不可能有這樣的智慧。
我們對佛無比的功德和智慧,生起信心非常重要。《寶性論》、《現觀莊嚴論》、《入中論》等中宣講了許多佛的不共功德,對於這些果法,《現觀莊嚴論》中說,應依靠發願而生起信心。因為佛陀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要想現量感受到,即使十力中的一個力,也有一定的困難。但先以發願的方式了知佛的如海功德,這樣以後在行持菩提道的過程中,就不會出現違緣了。
希望大家在學習時,千萬不要變成法油子,對本師釋迦牟尼佛應該有著非常強烈的恭敬心,如果實在生不起恭敬心,也不要有譭謗之心,說一些不恭敬的語言。一方面從正理上講,世間上成千上萬個智者,誰都沒有能力推翻世尊的教言,另一方面,我們作為佛陀的隨學者,應該對本師有恭敬之心。
現在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佛的威力和功德,他們覺得釋迦牟尼佛只是印度淨飯王的一個王子,跟漢地的王子好像沒什麼差別,只不過他寫的書多一點,在世界上比較出名而已。甚至還有人認為,釋迦牟尼佛沒有現在的某某人出名,因為這個名人在全球上都認可,而知道釋迦牟尼佛的人並沒有這麼多。這些孤陋寡聞者,把佛陀僅僅看作比較好一點的凡夫人,這是非常可憐的行為。雖然在顯宗密宗的教典裏面,對佛陀證悟的觀點不太相同,但在平凡眾生面前,世尊所顯現的一切功德是無法想像的。佛經中雲:“佛陀功德不可思,正法功德不可思,僧眾功德不可思,於此生起信心者,獲得的功德不可思。”所以大家對不可思議的佛陀應生起信心,千萬不要有“佛跟凡夫人相同”之類的想法!
唯佛功德齊,於具少分者,
雖供三界物,猶嫌不得足。
佛陀的功德極為殊勝,圓滿一切功德、斷除一切過患,是世間上唯一的量士夫。誰若具足佛的少分功德,就算只是幾萬億分之一,那以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財物進行供養,仍顯得不足夠。
有些人迎請一個上師,對他供養一千塊錢,對侍者供養一百塊錢,旁邊還有一個人,供養五十塊錢,憑供品對人的功德進行劃價,這種情況非常多。前段時間,我們去一些地方放生,有些施主在供養時,好像劃了五種等次:對名氣大一點的法師供養五百塊,然後是三百塊、二百塊、一百塊,最後是五十塊。五個人根據自己的功德,有的得五百塊,有的得五十塊,有這麼大的差別。但如果一個人具足佛陀功德的千萬億分之一,三界的財物全部堆在一起進行供養,還嫌不足夠,因為這個功德實在太大了。
佛的功德浩瀚如海,僅具足其中的一部分,也有無量無邊的福報。這並不是誇大其詞,佛經中經常有這些教言。《金剛經》中說,何人念誦或修習佛陀的教言乃至一四句偈,功德也是無法思議,遠遠超過以滿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寶供養諸佛的功德。《華嚴經》中也說:“倘若見聞佛,獲得無量德,滅除一切障。”
在今生中,我見過各種各樣精彩的事物,也享受過色聲香味的種種妙欲,但這並不是很稀有,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我最有福報、最榮幸的是什麼?就是即生遇到了佛法。這一點,對佛陀有虔誠信心的弟子,應該都有深刻的體會。世間上信仰宗教的人非常少,而在信教的人當中,信佛教的更是少之又少。大家如今有福報獲得人身,遇到如此殊勝的佛法,一定要好好珍惜,對不可思議的功德對境——佛陀經常祈禱,同時要知道眾生也是成佛離不開的一種因緣,依靠這兩種因緣,將來才會獲得解脫。
寂天論師在本論中,牽涉了方方面面的知識,我這裏只是簡單地告訴大家。以前你們可能從來不知道要把眾生看作佛陀,現在通過理論上的分析,應該明白不光是詞句上說眾生與佛陀相同,具體原因也講得清清楚楚。但是在功德方面,眾生跟佛陀的確不同。
我們作為凡夫人,要經常把佛像掛在身上、供在佛堂,或者放在車裏。至於其他上師的法像,有時候也不好說,若真正是具有法相的善知識,那麼憶念上師的功德非常大,但若分不清楚的話,最保險的就是佛像。給別人結緣時,佛像和佛經是最好的,身上戴加持品時,佛像也是最好的。如果自己有一點條件,多買一些佛像佛經給眾生結緣,對他們的利益非常大。當然,這種利益是肉眼看不見的,但肉眼看不見的話,也並不一定是沒有!